500年前的泰國用什麼戰斗
1. 泰拳形式簡介
一說是古暹羅王所創造。據傳,公元1560年,緬甸與暹羅發生戰爭,在一次戰斗中,暹羅王那尼遜被俘。緬王知道暹羅王是一位著名的搏擊高手,於是提出讓暹羅王與緬甸的拳擊冠軍比武,如能獲勝,可被釋放回國。結果暹羅王用兇狠的膝撞,腳踢,肘擊等招法擊敗對手取得勝利。暹羅王回國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他根據自己的搏擊經驗創造了一套在戰場上肉搏格鬥的拳術,傳授給將士,並取名為「泰拳」,並被公認為一項國技流傳至今。還有一說是暹羅一勇士為泰拳開山祖師。在緬甸與暹羅一次戰爭中,勇士赤手空拳與十幾名緬甸士兵相遇,以泰拳與之搏鬥擊傷所有對手。回國後受國王嘉獎並讓他傳授拳法,訓練士兵。這個勇士名為「乃克儂東」稱為泰拳祖師。 泰拳是泰國名族的傳統的技擊項目,是泰國名族文化的寶貴遺產。泰國雖有佛國之稱,然而泰國人民的尚武精神卻自古已然。人們運用身體四肢的拳,肘,膝,腳共八個部位作為擊打的武器進行格鬥較技。故此,泰拳又有「八臂拳術」的美稱,泰民族也因有「八臂民族」的美譽。自從人類產生起,便有了徒手格鬥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和獲取生活資料,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拿等基本的格鬥動作,並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和大自然的搏鬥中,不斷的提煉和發展格鬥技能,並使之日益精深完善。泰拳和其他民族的技擊項目一樣,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可惜在1767年緬甸軍隊攻克泰國國都時,泰國早期的歷史資料,文獻檔案被毀於戰火之中。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泰國歷史大多是從泰國民間僅存的記載,泰拳,作為產自佛教國度的格鬥術,以兇狠著稱,殘酷,血腥一度成為他的代名詞。泰拳可以說是最象舞蹈的格鬥術,應為在格鬥中自始至終都有音樂相伴。鼓,笛,鈸等樂器高亢的音樂讓人瞬間獲得燃燒般的激情。拳手踏著節拍不斷晃動,身體保持著彈性,別看這個時候氣氛似乎很平靜,動作似乎很輕松,拳師一旦出手,便能運用全身武器於頃刻間擊倒對手,異常迅猛,讓你感覺萬里晴空忽然一聲巨雷,接著便是讓人措手不及的傾盆大雨。技術成熟的泰拳,使用拳,腿,膝,肘進行多方位的對抗運動,變化多端,不論是於攻擊還是用於防身,都不失為一種最具「力量美」和「技巧美」,學習泰拳很容易在短時間內上手,他是很直截了當的武術,沒有太多花哨與不實際的動作。
2. 泰國政變軍用的什麼槍
1、這次泰國軍事政變軍人攜帶的主要是以色列的 IMI TAR-21突擊步槍,泰國前幾年分三批訂購了將近50000支。
——美國生產的M16A1/A2,由於保養不善,大部份都顯得相當老舊。
全長:1006毫米
彈葯:5.56 × 45毫米北約標准步槍彈,
射速:750到900發/分鍾
有效射程:550米
3. 泰拳作為一種競技體育,它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呢
泰拳,在泰語中叫做「摩易泰」,英語為"ThaiBoxing"。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泰拳,一直被世人視為最兇悍殘酷的體育運動。泰國拳擊術是在古代長期戰斗的歷史中演變發展起來的。泰人的祖先很早就創立並運用它來保家衛國。泰拳在泰國軍事上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現在仍作為泰國軍隊肉搏戰術訓練的內容之一。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一個泰國男子不懂得泰拳。
4. 怎麼練古泰拳傷不傷身體
練泰拳是需要暴發力的,來自於500年前古代泰國戰爭,是以擊技為目的的拳術,而不是養生的功夫,有得有失,年輕是可以練的,年齡太大了就不要練這個了,練太極氣功等,說到傷身我不覺得。所以每次在綉練拳前一定要做好熱身,比如慢跑半小時步再做十幾或二十分鍾跳繩,再練拳可以減少大部分的扭傷又可以提高身體耐力,這是基本功一定要做所謂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彎腰有點疼有可能扭傷、運動量過多肌肉疲勞,晚上睡覺吹風受涼或其它原因,這個要你自己好好想想才知道。跟練古泰拳本身應該沒什麼多大關系。不過練擊技拳術同時練練氣功提高身內部真氣也是很不錯的。
5. 泰國的虹式輕型坦克
泰國陸軍的中堅
「虹」式輕型坦克,是美國卡迪拉克·蓋奇公司獨資研製的一種外貿型輕型坦克。該車的概念設計始於1983年1月,同年9月正式開始設計。1984年2月開始製造樣車,同年8月製造出不帶炮塔的樣車,隨即開始了樣車的行駛試驗。同年6月製成了炮塔,並裝在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上進行了射擊試驗。1984年10月,定名為「虹」式輕型坦克,並在美國陸軍裝備展上亮相。到1985年底,共進行了5 000千米的耐久性試驗,取得了成功。在隨後進行的射擊試驗中,共發射500發以上的105毫米炮彈,取得了「令人驚異的射擊效果」。從論證到投產,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說明這家公司的研製水平和工作效率是相當高的。
1986年初,「虹」式輕型坦克的樣車到泰國進行了多方面的試驗。1987年10月,卡迪拉克,蓋奇公司和泰國軍方簽訂了供貨合同,公司將向泰國陸軍提供106輛「虹」式輕型坦克,總價值達1.5億美元。首輛「虹」式坦克於1988年12月交付泰國陸軍,到1990年全部交貨完畢。由於泰國地處熱帶,河流密布,稻田縱橫,不適於使用主戰坦克,選擇輕型坦克為主力坦克,實為明智之舉。時至今日,「魟」式輕型坦克仍然是泰國陸軍的中堅。
這里還要就「虹」式輕型坦克的命名羅嗦幾句。「魟」式,英文名為Stingray,正確的譯法應為「刺虹」,國內也有人譯為「黃貂魚」。由於卡迪拉克·蓋奇公司研製的輕型裝甲車輛 (輪式)都命名為「突擊隊員」(Commando),所以,全稱應為「突擊隊員·虹」式輕型坦克。原來,Stingray是一種很兇猛的魚類。這種魚生活在各大洋和南美洲的一些河流中,種類很多,大約有300~500種,多屬於中大型魚類,體長在0.75~4米之間。「刺虹」的尾部有毒刺,如果刺傷人的腹部,可致人死亡,可見Stingray還是很厲害的。以這種厲害的魚類來命名一種裝甲車輛,還是頗具匠心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卡迪拉克·蓋奇公司整合成卡迪拉克·蓋奇·特克斯特倫(也有人把它叫作卡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海上和地面系統公司。該公司於1996年又推出了改進型的「虹」2式輕型坦克,意在向亞洲和一些拉美國家推銷。結果如何,就看這家公司的本事了。
總體布置
「魟」式輕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19.35噸,自重17.55噸,車長9.35米,車體長6.3米,車寬2.71米,車高(至炮塔頂)2.34米,車底距地高460毫米。乘員為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
在西方的坦克中,「魟」式坦克的輪廓低矮是出了名的。和中型(主戰)坦克(如M60)相比,自然是「小巧玲瓏」。就是和西方的輕型坦克(如M551)相比,也佔得上風。這一點成為它受到泰國軍方青睞的原因之一。
車體由前至後分為駕駛室、戰斗室和動力—傳動艙三部分。駕駛員席位於車體前部中央,有1個駕駛艙門和3具潛望鏡,中間的1具可換為被動式夜間駕駛潛望鏡。駕駛椅的高度可調,儀錶板位於駕駛員的右側。駕駛員開車使用的是橢圓形的方向盤,而不是操縱桿,輕松省力。駕駛員的兩側各放置14發炮彈。
炮塔位於車體中央,稜角分明,顯然為焊接炮塔。炮塔上裝有英國著名的LTA3型火炮。炮塔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炮長在前,車長在後;裝填手位於主炮左側。炮塔頂部的車長門和裝填手門都向後開啟。車長門裝1具潛望式車長瞄準鏡,周圍有7具潛望鏡。炮長位置上方裝1具潛望式炮長瞄準鏡。裝填手門上裝1具潛望鏡。
動力—傳動艙裝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和傳動裝置各部件。發動機採用橫置方案,有利於縮短車體長度。進氣百葉窗位於發動機上方,排氣百葉窗位於車體後部左側,發動機排氣管位於車體後部右側。動力傳動艙後部有可向下打開的艙門,以利於日常維護保保養。大型空氣濾清器位於車體後部右側,帶有抽塵用的廢氣引射器。燃油箱為一體式,位於戰斗室和動力傳動艙之間,容量757升。
輕型坦克中的佼佼者
盡管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戰坦克似乎已經獨領風騷,但是,輕型坦克並沒有退出戰爭的歷史舞台,輕型坦克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卡迪拉克·蓋奇公司才獨資研製出「虹」式輕型坦克。強大的火力、良好的機動性、可用C—130空運和相對低廉的價格(100萬美元),使它成為輕型坦克中的佼佼者。
車載主要武器為英國皇家軍械公司的L7A3式105毫米低膛壓坦克炮,有熱護套及炮膛抽煙裝置。為了能在輕型坦克上裝上105毫米炮,卡迪拉克·蓋奇公司對英國的105毫米炮作了四項改進:增裝炮口制退器、重新設計了炮膛抽煙裝置、採用新式整體式搖架和採用新型反後坐裝置。改進的結果,使火炮的最大後坐力由原來的334千牛減少到134千牛,後坐距離則增加了一倍多。該炮可發射北約標準的105毫米彈葯,包括:破甲彈、白磷彈、碎甲彈、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等,彈葯基數36發。其中,炮尾左側立放的3發彈為待發彈,另有5發橫放在炮塔吊籃左側底部,駕駛員兩側各放14發。彈底殼收集袋位於炮塔底部左側,廢彈殼可從炮塔左側的補彈窗拋出車外。由於裝上了105毫米炮,使「虹」式輕型坦克具有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戰坦克相抗衡的能力。
輔助武器包括:1挺M240型7.62毫米並列機槍,彈葯基數2400發;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或7.62毫米高射機槍)裝在車長門外,彈葯基數為1100發。炮塔兩側各裝1組4具煙幕彈發射器,車內有16發煙幕彈。
火控系統為英國馬可尼公司研製的DFCS型數字式火控系統,包括:彈道計算機、炮長瞄準鏡、車長控制台、車長瞄準鏡、炮控裝置、激光測距儀、橫風感測器、炮耳軸傾斜感測器等。車長和炮長的瞄準鏡均為晝夜合一。可以認為,這是一種簡易的、性能相對不錯的火控系統。火炮的俯仰角為-7.5~+20度,方向射界360度,最大高低和方向速度為40度/秒,火炮及炮塔的驅動裝置均為電液式,炮長和車長都可以操縱控制。雙向穩定器為任選裝置。
動力裝置為底特律柴油機公司製造的8V-92TA型8缸渦輪增壓柴油機,橫向布置,最大功率535馬力。發動機配有2台渦輪增壓器,並帶有中冷器。冷卻系統採用3台軸流式風扇,每台風扇的流量為254.7米3/分,水散熱器和機油散熱器可保證在外界氣溫達50攝氏度的情況下,發動機正常工作。
傳動裝置為阿里遜公司製造的XTG-411-2A型自動變速箱,帶液力變矩器,變矩器的變矩系數為2.4,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
行動裝置包括扭桿式彈簧懸掛裝置和履帶推進裝置。扭桿為特種鋼製成,上行程203.2毫米,下行程50.8毫米,總行程254毫米。每側有6個中等直徑的負重輪和3
個托帶輪,第1、2、6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震器。負重輪的直徑為610毫米。履帶為雙銷式,裝有可拆卸式橡膠墊塊,履帶板的寬度為380毫米,節距150毫米。坦克最大速度為67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83千米,0~32千米/小時的加速時間僅為6秒,這使它可以充分發揮輕型坦克「小、快、靈」的特點。
車體和炮塔均為Cadloy合金鋼裝甲全焊接結構。車體正面可抵禦14.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其餘部位可抵禦7.62毫米穿甲彈的攻擊。車內有個體式三防裝置,乘員佩帶通風面具。發動機的排氣管位於車體後部,有利於降低坦克的紅外特徵。乘員室和動力艙有自動滅火裝置。除有煙幕彈發射器外,還可選裝熱煙幕裝置。
電氣系統的工作電壓為24伏。電源裝置還包括6個蓄電池,布置在車體中部左側,可保證坦克在外界氣溫-32攝氏度的情況下實施冷起動。
「魟」2譜新篇
「魟」2坦克是「虹」式坦克的改進型,改進的重點是防護系統和火控系統,推進系統也有不少改進。
「魟」2坦克的最大改進點在防護系統上。在其車首安裝了名為2001號的特種高硬度鋼裝甲,使「魟」2坦克能抵禦23毫米機關炮的攻擊,整體防護性較「魟」1式成倍提高。炮塔部位也加裝了附加裝甲。車體側面加裝了側裙板,提高了對破甲彈的防護力。由於加裝了附加裝甲,使「魟」2坦克的戰斗全重達到了22.6噸。根據用戶需要,還可以加裝更高級的增強型鑲嵌式附加裝甲。這時的「魟」2坦克可以抵禦RPG-7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筒的攻擊,而其戰斗全重則增大到26.3噸。增重的結果,使「魟」2坦克不便於空運。但是,可以用卸掉附加裝甲的辦法來實施空運。這些變化在「魟」2坦克的外觀圖上可以一目瞭然。
在火控系統上,「魟」2坦克上換裝了M1A1坦克的穩像式火控系統,使它對固定和運動目標的射擊命中精度大幅度提高。當然,采購價格也要飈升。
為了適應戰斗全重的增加,發動機的功率也略有增加,達到550馬力,並且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到660馬力,使得坦克的單位功率和機動性不致下降。
「魟」2輕型坦克上還裝有激光報警裝置和發動機熱煙幕裝置。
此外,裝LAV—105炮塔的「魟」2輕型坦克,也已完成樣車。它的最大特點是裝上了帶自動裝彈機的M35型105毫米火炮,這使它的乘員人數降為3人(車長、炮長、駕駛員),戰斗全重也降為21.1噸。加裝附加裝甲組件後,安裝LAV—105炮塔的「魟」2輕型坦克的戰斗全重將達到25.5噸。「魟」2輕型坦克的銷售前景如何,主要還要看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以及東南亞各國軍方的采購積極性如何。
6. 泰拳有什麼特點,聽朋友在講泰拳很厲害,咱們中國沒有人能打得過,是真的嗎
泰拳在外家功夫當中確實很厲害,也叫八臂拳講究實戰.其中最厲害之處就是利用身體的肘關節和膝關節再配合速度,其功夫十分霸道,只不過活的都不長命,在泰國窮人家裡最普遍的要麼當人妖要麼去當拳手,中國早在一九七幾年的時候就打敗過他們,人家練那個是在玩命啊中國人有幾個敢的啊?我也不是說中國功夫真就不行,只是要看雙方對戰的是什麼人了.記住了,打架,比賽,切磋,拚命,它的意思可都是不一樣的.
7. 泰拳是什麼
★泰拳的起源:
它源於500年前的艾尤塔雅,曾在蘇可泰皇朝時期盛行一時。古時候泰國經常和鄰國因領土問題而交戰。泰拳就是由戰爭中如何赤手空拳消滅敵人的格鬥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據認為,大城王朝代有名的武術天才--那雷斯恩王把泰拳作為戰斗時使用的格鬥招數加以普及,是泰拳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泰拳和拳擊結合演變成了體育項目,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激烈的格鬥體育項目。
★泰拳的特點:
泰拳最的特點是無招無式,沒有套路。一般說來泰拳手在掌握泰拳基本的拳肘膝腿技法和必要的攻防技術後,反復練習使其形成條件反射,實戰中並完全靠自由發揮了。這種全憑自由發揮無招、無式無套路限制的訓練、技擊方法,正是泰拳五百年天下無敵根源之所在。泰拳訓練嚴格,實戰經驗豐富。在泰國,每一名拳手從小就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訓練及數十或上百次的大小對擂考驗。因平日訓練與實戰相結合,形成的意識和反應對再兇悍殘酷的攻擊術都能迎刃而解;其採用高體格鬥式,兩腿左右張開與己臂同寬,兩膝微彎曲,重心下沉置於兩腿之間,應用提膝格擋令防守方式更嚴密。泰拳手各部位皆有較強的抗打能力,特別是手臂、腰腹和腿部脛骨。泰拳中長距離進攻的腿法同其它武術的腿法不盡相同,其殺傷力極強的橫掃踢(無論低部、中部還是高部)像棍掃自上而下斜砍,如同劈柴之斧力滲力內,破壞力不可言喻。近身搏擊的肘膝結合,更令對手防不勝防,尤其是箍頸膝撞、肘砸膝頂的結合所到之處勢如破竹。
8. 泰拳為什麼被稱為500年不敗的神話
泰拳500年不敗說的是,泰拳經過500年沒有衰落和失傳,敗,是衰落的意思,不敗就是不衰落。美國電視節目《科學看武術證實》:有支撐的情況下,卡波拉發出的力氣最大,沒有支撐的情況下,跆拳道發出的力氣最大。
泰拳有的,中國功夫也有。泰拳本來就是中國少數民族武術的一種。牆內開花牆外香啊。泰國的首任國王鄭信是廣東潮州人。
9. 「500年不敗」的泰拳
泰拳的產生年代大約在400多年前,15世紀的中期。
因為泰國山多且河流縱橫,土地資源比較稀缺,一旦有什麼爭端,打起仗來,也沒多少地方可以跑。所以當地民風彪悍,好武成風,經常有各種爭斗。
這個時期泰國有一位好武的國王,名叫帕納黎煊,將民間的各種格鬥技巧整合了起來,並將它命名為「奔南」,這就是泰拳的雛形,裡麵包括了肘擊、膝頂、頭撞、腳踹、拳打、甚至於用嘴撕咬,只要是能利用的身體部位,幾乎全利用上了。因為是為了生存戰斗才創造出來的攻擊手段,所以這套技法不僅狠辣、殺傷力巨大、而且非常實用。
後來,又有一名泰國國王將將這套技法做了進一步的整理,將泰拳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並且民間出現各種擂台賽,打贏了就有錢,所以民間也開始訓練培養泰拳手。
從為生存而戰到打擂台,有了擂台規則,泰拳許多陰狠的招式肯定就不能用了,但打擂台也是為了生活,為了生活就必須得打贏對手取勝;所以即使舍棄了一些陰狠的招式,泰拳依舊非常強悍。職業泰拳手一般八歲就開始練習了,抬起雙手,互相踢肋部;將鐵柱綁上一圈稻草,然後用力擊打;用鐵棍打擊身體,來練習抗擊打能力;對練中也是膝肘並用,相當殘酷。不過雖然殘酷,這也使得泰拳手各個都跟鋼筋鐵骨似的,當真「肘過如刀」、「膝頂如錘」、邊腿橫掃更是猶如鋼棍直接揮擊一般,殺傷力巨大。
後來,泰國跟緬甸之間發生了戰爭,有一名叫「乃克隆東」的泰國泰拳高手被緬甸俘虜了。緬甸國王在一次慶典上,將乃克隆東方放了出來,讓他跟緬甸拳師對打。哪知道這乃克隆東一連擊敗了9名緬甸拳師,從此泰拳名聲大振。
即使到了現如今,泰拳依然是威名遠揚,它被譽為是「站立式格鬥最強技」。可以說,除拳擊以外的站立式格鬥的頂尖高手,幾乎全部都曾經練習過泰拳。
泰拳之所以號稱500年不敗,是因為它的招式狠辣、殺傷力巨大並非常實用,而且泰拳手的抗擊打能力也是頂尖的。
雖然泰拳很強,但這也是有代價的,泰拳異常殘酷的訓練方式,和其對戰中巨大的殺傷力,使得泰拳手往往是一身的傷病,到快要老的時候苦不堪言,以至於泰拳手的壽命普遍低於正常人。
不過,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相信很多泰國人也不會去打拳,更不會用壽命去換了那短暫的強大。
10. 泰國的泰拳產生在幾幾年
泰拳,從字面上解釋即是發源於泰國(舊名暹羅)的一種拳術,盡管它的真正發源至今仍眾說紛紜,然而就較為可靠的史料而言,18世紀大城王朝時的乃克儂東應為泰拳的祖師爺;他在緬甸軍攻破大城時被俘虜為奴隸,而在一次慶典中緬甸國王安排緬甸拳師與其比武較量,結果他竟然連續打勝九人,到了第十人則不敢上場跟他比拳,連緬甸國王也不由得贊嘆:「泰拳師武藝非凡,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輩當可免喪邦之痛。」因而威鎮緬甸,為泰拳的歷史寫下了光榮的一頁。
不過最近有資料和書籍說泰拳是起源於中國少林的單手碎磚,還有以肘擊斷木版和套路。因為泰國人看到這情景,就不斷練習拳腳,後來拳的練不成功,一氣之下只練肘,但是套路又沒得到真傳,就以馬為模樣創立了老式泰國套路。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