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服裝為什麼有腰帶
① 我的男士風衣,衣領後面為什麼還有一根小「腰帶是干什麼的
絕大多數風衣都是傳統設計,無論男女都有束帶,就是當腰帶使喚的,因為大多數風衣都是寬松設計,很少有及其近身貼合的設計,尤其男裝更是少。
現在追求時尚、性感,凸現身材,部分小眾設計的女裝也有極限流設計(一切為了偽裝完美身材)的版型【這種設計中有內部可拆卸的墊肩,溜肩女的就加上墊肩。還有可拆卸內胸墊,胸小的就不用自己加胸墊胸貼。
再就是說到腰帶,因為腰帶會遮擋細腰,這種小眾款設計就一點要求,要絕對的夠瘦,腰夠細,其他的胸、肩都給你做偽裝,不夠格也一樣穿著好看,這種風衣就是沒有腰帶的,也沒有穿腰帶的耳朵,超級漂亮 可大多數人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的,腰都不夠細,所以很少這種設計】
所以說,絕大多數風衣都有腰帶和穿腰帶的耳朵。而且腰帶也有n多種花樣來系
② 這身Look「泰」美麗啦
泰國服飾 歷史
每一個國家的傳統服飾,都蘊含了他們自己的文化。經過多年演變,泰式傳統服飾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風格,美觀、高貴、大方、優雅、得體,盡顯暹羅女性之美。
在曼谷王朝之前, 泰國的服飾大概是這樣的:素可泰王朝時代,國王的服裝為紅色折幔,平民禁止穿紅色幔。國王及大臣的上裝,多為開襟衫式樣,且多以鳥羽織制,十分耀人眼目。
大清王朝時代, 除國王和貴族外,平民男女一般都赤足、不戴帽,上裝亦為開襟式樣。婦女穿幔而不絆尾,並將腰前重復折疊,任其下垂,形狀如裙子;男子則把幔尾拉至脊骨間或懸著或穿雙幔;女子沒穿上衣時,用掩胸布圍裹。
吞武里王朝 的服飾,和大城時代差不多,不過還融入了一些中國裝束。
泰國服飾特徵
絆尾幔(โจงกระเบน)是泰國傳統服飾的主要特徵之一,從很早就開始流行。
所謂的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穿上以後,很像我國的燈籠褲。
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傳統服裝之一。
在泰劇中常見的筒裙,是從拉瑪六世時期才開始流行。筒裙同絆尾幔一樣,也是用一塊布來完成筒裙的打造。穿起來不比和服簡單,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協助穿上,這樣就能防止裙子掉落。
筒裙使用的布已經提前縫製成圓筒形狀,像一條大碼的裙子。穿在身上,需要將多餘的布在左腰處相疊,塞進左腰處固定。
現代泰服
現在我們看到的泰國女性服飾,是從上個世紀的九世王時期,泰國詩麗吉王後親自設計與倡導,並根據泰國古代宮廷服飾改良而成的,大致分為以下八種。
- 1 -
Ruenton
良敦
良敦是泰國傳統服飾中最為休閑的一種。它的特點為:開襟、五扣、圓領、五分袖,裙子為直筒,並且多以條紋泰絲製成,長及腳踝。良敦為日間服飾,可以用作許多場合。
- 2-
Chitrada
吉拉達
和良敦同為日間服飾,但剪裁上更加正式。特點為圓形立領、長袖、直筒及踝裙,並且多使用無紋或點紋泰絲,適合出席正式場合時穿著。
- 3 -
Amarin
阿瑪琳
與吉拉達(Chitrada)剪裁相似。但比起吉拉達,阿瑪琳為晚宴服飾,剪裁更為華麗,並通常佩以華貴的首飾。適用於出席晚宴、音樂會,以及王室慶典穿著。
- 4 -
Boromphiman
波隆披曼
為正式的晚宴裝。上衣為立領,選用帶紋理、前後有褶的紗籠裙。穿時須系腰帶,佩戴首飾、珠寶。
- 5 -
Chakkri
查克里
出席正式晚宴時穿著。上衣為裹胸,帶披肩。穿著需佩戴泰式腰帶,披肩通常綉以華麗的泰式刺綉,是最受歡迎的泰國傳統服飾之一。
- 6 -
Chakkraphat
乍卡帕
同查克里Chakkri一樣為裹胸帶披肩,乍卡帕的披肩有兩層,外著和查克里一樣,多為金色刺綉披肩,內著則為長褶布。乍卡帕改良自泰國古代的王室服飾,如今通常在婚宴或正式的國宴儀式穿著。
- 7 -
Dusit
都喜
上衣為圓領、無袖。都喜的特點為衣服上綉的華麗寶石、珍珠或亮片。通常用於代替西式禮服,作晚宴服穿著。
- 8 -
Siwalai
西瓦萊
為王室制式的華麗晚宴服。採用花紋刺綉泰絲製成,配以華麗的綉花披肩。內著波隆披曼(Boromphiman)制式的立領長綉。主要在舉行各類正式儀式的場合穿著。
看完這些的你,
是不是想馬上來泰國,
享受泰國當地的美味、
體驗泰國的風土人情、
親自嘗試泰國傳統服飾了?
現在泰國也有很多體驗泰服的店鋪
不僅可供選擇的種類多
且價格也很實惠!
還等什麼?安排!
-END-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③ 泰國傳統服飾有哪些特點
1、泰國傳統服飾,總的來說比較樸素,在鄉村多以民族服裝為主。
2、男裝是立領馬褂加褲子或者方裙。男裝馬褂被叫做suea phra ratchathen,正裝穿長袖,日常裝束穿短袖。
3、泰國女性都是下身穿方面裹裙,上衣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正式服裝一共有5種。第一種就是跟男裝上衣一樣的馬褂搭配,叫做巴羅皮曼(Barumpimarn/Boromphiman),圓立領,長方裙,前面或者後面扣扣子。
4、還有一種比較像巴羅皮曼的泰國晚禮裙,叫做絲娃來(Siwalai),與巴羅皮曼唯一的區別就是披肩帶,一般出席皇家典禮或者正式場合才穿。
5、傳統的泰國服飾多為絆尾幔,這也是泰國傳統服飾的主要特徵之一。絆尾幔是由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穿上以後,很像我國的燈籠褲。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傳統服裝之一。
(3)泰國人服裝為什麼有腰帶擴展閱讀:
泰國服飾的發展:
1、一世王到三世王時期(1782年-1851年)
普通百姓主要穿絆尾幔,而宮里人則穿紗籠裙,披各色褶皺披肩,留長發或扎辮子。
2、四世王時期(1851年-1868年)
仍然流行穿絆尾幔,穿筒袖有領的上衣,並再披一層披肩。
3、五世王時期(1868年-1910年)
仍然穿絆尾幔,但是更具現代性,西式上衣,有花邊,並開始穿襪子鞋子。
4、六世王時期(1910年-1925年)
還是穿絆尾幔,深領上衣,以薄薄的絲綢作為披肩。
5、七世王到八世王時期(1925年-1946年)
不再穿絆尾幔,改為西式穿著。
王室先後頒布了8套泰式傳統服飾,集現代與傳統於一身,美觀新穎大方,流行流傳至今。
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泰國女性傳統服飾就是由詩麗吉王後在上世紀親自設計和倡導的,包括良敦、吉拉達、阿瑪琳、波隆披曼、都喜、卻克里、西瓦萊和乍卡帕八種款式。
Ruenton(良敦):七分袖,圓領,五顆扣,橫條紋筒裙。主要用於出席不是非常正式的典禮和宴會。
Boromphiman(波隆披曼):筒袖上衣,立領,紗籠裙有紋理,前有褶皺,穿時必須系腰帶,佩戴各種飾物,珠寶,以符合各類場合。
Chitrada(吉拉達):大體與Ruenton一致,差異在於這一件是長袖且立領。
Chakkraphat(乍卡帕):在各種儀式中穿著,很華麗。
Siwala(西瓦萊):與Boromphiman很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要披綉花披肩,主要在舉行各類儀式的場合穿。
Chakkri(查克里):最受歡迎的泰式傳統服飾,穿筒裙,露肩,披白色披肩,花色精美。
Amarin(阿瑪琳):大體與Chitrada相似,但剪裁更華麗,並習慣佩戴首飾。適用於出席晚宴、音樂會,以及王室的慶典,比如國王和王後的生日。
Dusit(都喜):大領,無袖,有亮片,很美觀,適合在西式場合中穿著。
④ 泰國服飾特點都有哪些
泰國人的服裝,總的來說比較樸素,在鄉村多以民族服裝為主。
泰族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 帕農是一種 用布纏裹腰和雙腿的服裝。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 3 米的布包纏雙腿, 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穿上以後,很 像我國的燈籠褲。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傳統服裝之一。
女筒裙是泰國女子下裝,曼谷王朝拉瑪六世時期(1910-1925) 開始流行。筒裙同紗籠一樣,布的兩端寬邊縫合成圓筒狀,穿時先把 身子套進布筒里,然後用右手把布拉向右側,左手按住腰右側的布, 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邊,在左腰處相疊,隨手塞進左腰處。穿時 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樣動作向相反方向完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外來的影響, 當代泰國人的著裝也發生了很大 變化。農村青年人中穿西褲和襯衣的已相當普遍。城市裡的男子慣於 穿制服、西裝,大多數場合可穿長褲、襯衣,領帶系不系均可。女子 則喜歡穿西服裙,大概受女子傳統服裝筒裙的影響,西服裙一般裁剪 得十分合體,緊緊圍於臀部。裙子隨年齡的差異長短有所不同,但上衣的式樣就千變萬化了。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
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泰國是世界最聞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泰國是佛教之國,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四面佛。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九成以上。
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和創始國之一,同時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⑤ 為什麼有些和服的腰帶是系在身體前面的
只有妓女才這么系,良家女子是絕對不會這么系的。妓女不包括藝妓,單指賣身的那種。如果是超豪華的結通常就是花魁類的吧。
⑥ 泰國傳統的衣服 北方和中部有什麼區別
一、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
二、泰國的傳統服飾「帕農」和女筒裙 泰國人的服裝,總的來說比較樸素,在鄉村多以民族服裝為主。泰族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帕農是一種用布纏裹腰和雙腿的服裝。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穿上以後,很像我國的燈籠褲。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傳統服裝之一。
三、因為泰國北部為多民族混居地區,與中部的區別各民族之間也不盡相同,泰國山地少數民族服飾 。
泰北山區多深山密林,風景優美,河山秀麗,那裡住著許多保持著古代傳統與獨特文化的少數民族。在泰國北部的山地主要居住著6種少數民族(主要是拉祜族、阿卡族、傈僳族、克倫族、何孟族和緬族),每個民族又都分成幾支,每個分支都有各自獨特的風俗、禮儀和服飾。
四、北部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
1、克倫族自17世紀開始遷入泰國,集中分布在泰國的西北部,以白克倫為主,分為「斯卡」和「頗」兩個分支。他們聚族而居,住在建在支柱上的房子里,大約25戶一個村莊,巫師和村中的長者共同掌管村中事務。在克倫族的信仰中,崇拜地神、水神、各種自然神、守護神和靈魂。由於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至今他們仍延用最生態的農耕方式,他們在大片土地上翻地耕種,但從不砍伐樹木,而且他們也是泰國目前唯一用梯田種水稻的民族。
克倫族的衣服都是用手織布,以紅白色為主色,附以藍色或棕色的豎條紋,針腳清晰且具有裝飾作用。男裝的紋飾較簡單,女裝的較復雜。斯卡克倫族的未婚女子穿純白色襯衫,頗克倫族的服裝上紋飾較多。
2、泰國的拉祜族可分為黑拉祜和黃拉祜兩個分支,其中占總數75%的黑拉祜又分為拉祜那、紅拉祜和舍勒拉祜三個子系。泰國人把拉祜人稱為"獵手",因為他們都是技術高超的叢林獵手。拉祜人集中在泰緬邊境的西北部。他們把房子建在支柱上,每個村莊有15~30戶人家,一般家庭都有幾個未婚的孩子(有些還有一個已婚的女兒)。
拉祜人相信靈魂、馬神、天神和權力至高無尚的巫師。他們的傳統服飾為黑色配綉上的花邊,衣袖和口袋上一般都有不同顏色的花飾,不同的顏色標志著不同的分支。現在,拉祜族人平日只穿一些普通的衣服,而把傳統服裝留到參加各種儀式時穿。
3、泰國的何孟族主要分藍何孟和白何孟兩支。藍何孟的村寨分布在泰緬邊境北面的高山區,是居住區距清邁最近的一個民族,在多普(Doi Pui)國家公園附近也有他們的村落。何孟族把房子建在平地上的柱簇中,幾個柱簇就是一個村莊,年長的男性控制著整個家族。 何孟族按姓氏分成部落,因此家族在各種宗教儀式和社會關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孟族相信一些家族神明和靈魂,宗教儀式同家族首領主持,不過每個村莊都有一個薩滿(巫師)來負責驅惡除病。藍何孟族的婦女都穿著麻制藍白蠟染的褶裙,因此很好辨別。女人的上衣是黑色帶刺綉花邊,這個族的女人大都擅長刺綉。男人的衣服較寬松,也是黑色帶刺綉的花紋。銀器是何孟族中既是裝飾也是財富的象徵。
4、傈僳族源於雲南,有六個支系,其中只有幾支住在泰國清佬附近的村落里。村落的大小不一,房屋或建在支柱上或直接建在地面上。兒子婚後仍與父母一同生活。傈僳族人好勝、開朗、好交往而且很勤勞。
傈僳族的村子都有廟宇供放神明,他們崇拜祖先、水、樹、日、月。法師負責主持保佑村落的宗教儀式,而薩滿負責看病。傈僳族"花支"的婦女服飾很有特色,及膝的藍綠色長袍,紅色的衣袖上有許多顏色鮮艷的條紋,頭上纏著布留著流蘇。男性的褲子也是藍綠色的,上衣為黑色。
5、阿卡族起源於中國雲南,19世紀中葉遷移到緬甸,直到20世紀初期才移居泰國,大規模的移民是在近現代緬甸動亂以後。阿卡族主要分布在泰緬邊境的北部,清邁府的一部分和清萊府的大部分。村落的大小不一,入口處都有一扇木門,門上雕刻的圖騰包括人、善神和叢林之神,每家都有祭祖壇。阿卡族有自己的社會生活規則,法師在村中擁有最高權力,比年長者和村長的地位都要高
阿卡族的衣服都是用黑藍色的家紡棉布製成,婦女的衣服上有刺綉和彩條裝飾,並飾以掛件。女人的服裝包括及膝長衫、短裙、腰帶和綁腿,最有特色的是頭飾,越是年齡大的婦女頭飾越復雜。男人穿寬松的黑布長衫,配以條形紋。
6、瑤族起源於中國,但在泰國北部的瑤族大部分是在越老沖突期間從寮國遷入的,主要分布在清萊府,也有部分在清邁府。村落規模較小,房屋建在地面上。泰國瑤族共有12個族系,一個村中可能有不止一個族系,一般同族聚居,家庭規模較大。瑤族供奉各個級別的祖先,其宗教信仰受中國的道教影響較大。族中法師主持宗教儀式,薩滿治病去災。
瑤族婦女很好認,因為她們脖子上都有長長的黑紅相間的毛流蘇,下著紋飾復雜的黑色褲子。男人穿寬松的黑色衣褲,褲子上的紋飾較簡單。
五、現代社會泰國人的著裝特點與習慣:
一般來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服飾,只是到了現代社會,文化交流和國際來往非常頻繁,各民族傳統的服飾已很少穿了。不過,在某些場合和節日里,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泰國人的服飾,除了日常里與現代世界各民族通行西裝、T恤、牛仔等以外,還有不少體現其民族傳統的。就我在泰國一年時間所見的服飾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重大節日里穿的;二是體現對國王和王室忠誠和愛戴的;三是受地理氣候影響的穿著
⑦ 各個國家的服飾特點都是什麼
1、中國
漢服,即中國國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唐服。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⑧ 泰國人頭上帶的圈是什麼
頭巾。
說明重視,准備大幹一架。
在泰國,人的頭部被認為是精靈所在的重要部位。
就像中國人對吃很重要,所以每次動武前,都要扎緊腰帶,防止肚子餓。
泰國格鬥時,每次都紮好頭巾,防止靈魂跑出來。
⑨ 不丹男子的服裝上既沒有扣子,也沒有兜,他們出門把東西裝在哪裡
雖然說不丹的衣服是沒有扣子也沒有口袋,但是因為在腰部是使用腰帶去固定的,所以其實衣服裡面就可以裝很多東西。而且不丹的服裝,其實是有點中國漢服的感覺,因為在不丹的宗教裡面國教就是喇嘛教,而喇嘛教是西藏的宗教,西藏的服飾也就是常說的藏服。
不當女性的衣服在上身的配搭,其實是和男性的衣服是樣子差不多的,只是裡面的衣服並沒有男性服飾的顏色要求可以是隨意顏色,而下半身都是搭配著長裙,然後使用腰帶進行固定。而女性這種服飾,又稱為「旗拉」。其實這種服飾,看起來的感覺和我們的小鳳仙裝是很相似。
在不丹,男性和女性在服飾上都是有硬性的規定的,這是為了保持不丹的傳統文化而且基本上所有不丹上學、上下班、包括日常的生活,都需要穿著傳統的服飾。而不丹的國王,就是其中的典範,基本上他的所有活動都是穿著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