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人為什麼會潮劇

泰國人為什麼會潮劇

發布時間: 2022-12-10 09:19:23

『壹』 為什麼潮劇會日漸衰落

我身邊的同學也不喜歡潮劇,具體是因為---1.潮劇特色的拖腔他們覺得咿·咿呀呀的,很難聽2.潮汕話很難聽懂,潮汕九縣,縣縣有語,所以造成很難聽懂3.太急躁了,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好好領略潮劇 4.大都認為聽潮劇的是老年人,不屑聽潮劇。 所以大概是因為青少年對潮劇日益不喜歡,使得聽潮劇的人越來越縮小,只有一部分中年人和比較大部分老年人,青少年很少,所以聽潮劇的階層在老化,新一代又不太喜歡,造成聽潮劇的人越來越少,最終走向式微。

『貳』 有關戲曲的資料

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2)泰國人為什麼會潮劇擴展閱讀: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叄』 潮州文化的潮劇

潮劇俗稱潮州戲,是荃國十大劇種和八個出國劇種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戲演變而成的,有500多年的歷史。潮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廣泛地吸收潮州音樂和漢族民間舞蹈的精華,同時博取其他劇種的長處,終於形成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漢族戲劇。
潮劇的行當(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烏衫)、凈行(俗稱「烏面」)、醜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劇在表演程式上,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悅耳動聽。生旦表演技巧靈活、細膩、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輕捷,詼諧風趣,很受人們的喜愛。舞台上所有行當,一切身段動作都有程式規范。比如手的活動區位,就有「花旦齊肚臍,小生在胸前,烏面到目眉,老丑胡亂來」的基本規范。
潮劇的伴奏分文場(畔)和武場(畔)。文場音樂採用整套潮州弦樂的樂器,武場主要是潮州鑼鼓。
潮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57年、1959年潮劇兩次進京獻技,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後觀看了演出,還接見演員並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劇團作為廣東省唯一的一個藝術團體獲得「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的桂冠。近年來,潮劇團多次赴香港、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高度的評價和贊賞。 潮劇圈內人說起潮劇表演特色時,最常聽見的有幾種:
⑴「三小」說(潮劇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
⑵「細膩」說。
⑶「避硬就軟」說(長於才子佳人,短於帝王將相或迴避以男主角為主的戲)。
我認為:「三小」說只說對了三分之一。為什麼?與其他劇種相比,潮丑有很多人無我有的東西,譬如扇子功(他人無我豐富),譬如項衫丑(以《鬧釵》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稱珍寶,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麼風光了。
廢除童伶制之後,潮劇的生旦向其他劇種學習了不少表演藝術,有的還能予以溶化,但充其量也是人有我有,難言特色。
我本人是武生出身,然對於旦角身段也頗有一點研究,每到外地看戲學習,總能看到一些生旦的表演身段遠在潮劇之上,難免嘆服與慚愧並生。兩年前到成都觀摩川劇匯演,有幸看到川劇學校演出的傳統劇目《碧波紅蓮》。書生與龍女幽會一場戲的生旦身段,便使我五體投地。
「細膩」說——不少人認為潮劇的表演特色是細膩的。單就我們較易看到的越劇和梨園戲說,早以表演細膩、清雅而蜚聲海內外。而川劇雖以「辣味」及特技著稱,有不少劇目的表演也是細之又細的。至於那些我尚未看到的劇種,若論起細膩來,肯定也各有所長。所以我認為,「細膩」很難說是潮劇特色。
「避硬就軟」說(長於才子佳人,短於帝王將相)的內涵與「三小」說基本相同,只是視角不同而已。才子佳人易於在生活中找到素材,不因地域而異,但帝王將相對於「山高皇帝遠」的潮州地區,特別是對於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潮劇演員來說,勢必是雲遮霧障,隱約朦朧。因而他們只能憑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加以塑造,其結果最缺乏的就是氣勢和風度。若「避硬就軟」說成立,正像對一個兩腿不齊的人稱贊其腿有特色一樣。
潮劇在表演上有一不大為人注意的特色,這便是形體動作上的「收斂」。「收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手的幅度小,無論是雲手、山膀、順風弦以至「拉山」踢腿等皆如是。二是上身前傾、扣肩、收腹,屁股必然後凸,有人嘲為「長民倉」。此種表演於生、凈尤為突出。不信請看:目前常見於壁畫、浮雕、屋頂塑像及用於迎神賽會或家庭擺設的「翁仔屏」,幾乎無一不以「長民倉」現世。假設一萬年後,潮劇已不存在,後代人用當代考敦煌舞的方法從壁畫、浮雕上去考「潮劇」,勢必以「長民倉」為第一特徵。
此種體態,塑造諸如《蘆林會》中那個既貧窮、落魄、迂腐,又被家庭糾紛困擾著的姜詩是恰到好處的。但要塑造那些瀟灑、得志或桀不馴的人物,顯然大相徑庭。就連《告親夫》中的蓋良才一類人物也難就其范。
由於交通日趨便利而使劇種的交流頻繁,特別是電視的普及,致使自身特色並不多且又善於兼收並蓄的潮劇表演身段明顯地被異化了。這對於潮劇的振興是利是弊,值得進一步探討。 據說它是由當地皮影戲演變而成,故潮州人稱紙影戲。清末,潮州皮影棄皮成形改捆稻草為身,泥頭,紙手,木足,著戲裝,並在背後和雙手安硬鐵線一根操縱表演,使之成為木偶。藝人們仿戲劇舞台,去窗掛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從此定型。
其造型,酷似當地傳統工藝花燈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鐵線長1尺, 後加長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縱、演唱、樂工各3人)。舞台一丈見方,離地約4.5尺,台中掛幕簾,操縱者在簾後表演,分頭、二、三手。 潮劇語言有著鮮明的三點特色;一是鮮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三是生動的形象比喻。這三點,在潮劇傳統劇目的本子中隨處可見。但由於舊社會的潮劇藝人多是賣身的童伶,文化層次很低,他們傳習下來的戲劇語言雖有上面提到的三點特色,但大多數偏於粗俗。有些經文人參與編寫的,則又偏於典僻深奧。總的說來,潮劇的語言還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建國後由於有不少新文藝工作者進入潮劇團擔任文化教員,幫助藝人學習文化,參與編寫劇本,促使潮劇的文學品位有所提高。五 十年代涌現了一批經過認真整理,情文並茂的劇目,如《辯本》、《掃窗》、《蘆林會》、《刺梁驥》等。《蘇六娘》一劇尤為雅俗共賞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過渡」這場戲的語言非常富於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蘇六娘和郭繼春都是有才學之人,作者設計他們的語言多為詩和民歌的融合,近於「本色」。
綜觀現在潮劇舞台上演出劇目的語言,有些還不理想,還未達到「雅俗共賞」的高度,還有待我們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該從廣大觀眾著眼著手。潮劇觀眾層次不同,就文化程度來說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齡結構來說,有老中青之別,就地域區分來說有城市、鄉鎮、山村的不同。那麼一出戲要使這么廣泛眾多的觀眾看懂、愛看、多看不厭,實非易事,這其中有許多學問要我們去學,就語言方面來探討,我認為可以著重注意三點:
一、著眼中間層,兼顧高低層。即是說,整出戲的語言盡量使中間層的觀眾全懂,兼顧高低層而變通。僻典僻語不用,晦澀詞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時則想出輔助辦法,使觀眾明了。
二、以「本色」為主體,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戲曲語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無貴賤之別,「本色」語言接近於民歌、生活,運用得好,同樣有高品位的文學價值。
三、抓緊「縱的統一,橫的差別」。這是運用語言刻劃人物性格、區分行當最重要的一條。「縱的統一」,是說劇中每一個人自身的語言風格要自始至終保持統一;「橫的差別」則是指劇中各個人之間的語言風格要有差別,而且差別越明顯,他們的個性就越鮮明,這和電視熒屏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柱一樣,它們之間的邊緣越分明越是斑斕好看。 潮劇在50年代以前,舞台服飾(戲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實行衣箱規制,由三、四十種特定造型的戲服和盔帽,通過造型、色彩圖案的變化,配套使用,適用於周秦兩漢、唐、宋、元、明(清代另設)各個朝代、各種人物的服裝穿戴。這套傳統衣箱規制的形成,是歷代戲曲藝人們在藝術實踐中,運用他們的智慧和藝術想像力,不斷創造的結晶。劇團只擁有幾只箱子,裝上最少最簡單的行頭,就能轉移於各鄉村作巡迴演出。這種簡單而適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為我們繼承運用。
中國各劇種的衣箱規制大同小異,而各劇種的服飾則各具濃烈的地方色彩。潮劇傳統的服飾,具有潮綉托底、墊高、呈現立體感的刺綉工藝技法,其配色對比鮮明,裝飾性強,將潮綉的刺綉特點溶入潮劇服飾之中,成為馳名中外的「潮綉戲服」。例如:衣身以金線綉上大小獅子(諧音「太師少師」)的黑開台(開氅),專為太師和國丈穿用;綉有大小鱷魚紋樣的「紅開台」,則是給朝中權貴宦官所穿;穿紅蟒或黃蟒的小生角色,必須掛上一個綉有獅子或珍禽、填滿金銀線的「苫肩」(俗叫「小生苫」)。盔帽則有「射箭眼帽」、「綉狀元帽」、「珠笠解元巾」、「痴哥囀」等,這是其他劇種所不曾見到的。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在50年代末期,潮劇服飾大力進行改革在原來傳統特色基礎上不斷吸收外地劇種的服飾,創制新的服飾。有些同志擔心「潮劇改革越多,劇種的特點越少了」。我認為所謂特點是從對比中產生出來的,特點又帶有歷史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遺留下來的傳統和特點,不過是過去某個時期的創新,而今天我們的改革和創新,或許也就是將來的傳統了。因此,我們既不能把傳統的特點看作陳腐俗套,也不要把它看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重要的是要加強研究,去粗存精,以傳統作借鑒,不斷地改革、創新,才能真正地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潮劇是一個善於「兼收並蓄」、吸取別人長處來豐富自己的劇種,舞台服飾也沒有例外。潮劇1952年參加中南區戲曲匯演,1957、1959年兩次上京演出,和全國各大劇種、兄弟劇團互相交流,吸取了人家不少長處。例如,學習京劇的「女被衣」,定名為「京裝」;學習上海越劇的服裝,冠上「改良」二字,如現今常用的『『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還有許多生旦角色的服裝,現在已在潮劇舞台上紮根了。據不完全統計,建國後至今潮劇服飾的品類已增加近一倍。這就充分說明,潮劇服飾藝術,也是能夠跟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的。
當代中國戲曲舞台上的服飾,隨劇種不同而各有特點:一是以京劇為代表的京派服飾,多數劇團仍保留著那些古樸、密集紋綉圖案和多用原色的濃烈服裝;二是上海越劇的服飾,突出其「抒情優美」,紋綉簡練、素淡的獨特風格;三是廣東粵劇,近年來某些劇團恢復了過去盛行過的珠光亮片服飾。潮劇劇團有的偏愛沿用老傳統,有的則傾向購買上海越劇服裝,有的模仿電視錄像片中的服飾,形成以金銀箔剪貼而成的「新式戲服」。由於觀眾層次不同,有的能接受,有的則不能接受。 劇種的區別,除其它表現形式之外,更重要是體現在聲腔上。聲腔,它的個性很強,是任何劇種都不能頂替的。
潮劇屬於高腔系統,稱之為曲牌體系。潮劇作曲通常運用四種素材:一是曲牌,一是滾調(也稱滾板),一是民間小調(也稱小調),一是詞牌(或稱唱詞),但最具劇種特色的要稱曲牌。由以上幾種音樂素材,形成一個「潮」字,即潮劇音樂唱腔。
曲牌俗稱「牌子」,是元明以來南北曲、小曲、時調等各種曲名的泛稱。曲牌各有專名,潮劇常用的有幾十種。每一曲牌都有其固定的曲調、唱法、句法、字數以及平pE。這種傳統曲牌的形成,是經過長期的加工錘煉形成的。這些曲牌之所以能廣泛流傳,群眾之所以能那樣地熟悉和喜愛,其根本原因是它集中地、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情緒,通過純朴易解的音樂語言深刻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因而能在群眾中產生感情的共鳴。
與潮劇曲牌不可分割的是潮劇打擊樂。潮劇打擊樂很有地方特色,鑼鼓的造型獨特,種類繁多,每件樂器都經過嚴格定音,敲打起來,悅耳動聽,表現力強,與唱腔、弦樂能揉合在一處,前人稱之為「三股繩」。三者同時並動,互相烘托。鑼鼓多產生於曲牌之中,為推進劇情、創造氣氛,增添了不少光彩。如果離開了曲牌,鑼鼓也就大大地減色了。
曲牌,它是整個戲曲藝術的組成部分,它必須服從劇本的要求,圍繞戲的內容,劇情的發展,特別是人物思想活動去發揮其特長,刻劃、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性格化的目的。潮劇很多傳統戲的唱腔,在處理上都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借鑒。自然,後人不能一味模仿前人,我們要在繼承的前提下,大膽地創造出新的曲牌、聲腔,去適應舞台上的新個性。 臉譜是潮劇舞台人物臉部化妝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潮劇藝術的組成部分。潮劇舞台上勾上臉譜的人物,主要是凈行(俗稱烏面)和醜行,其他行當除生行的關羽、趙匡胤;武生的孫悟空、姜維等少數人物外,一般都不勾臉譜。
潮劇與我省的漢劇、正字戲、西秦戲,在歷史上屬同一個地區的劇種,藝術上互相交流,臉譜也互相吸收。潮劇吸收兄弟劇種的臉譜,在藝人的舞台實踐中,隨著劇情和人物描寫的不同也起了變化,形成潮劇的風格。
潮劇臉譜在創作手法上,是寫實與象徵相結合的誇張手法;通過變形、傳神、寓意,以突出人物獨特的精神氣質與性格特徵,如關羽、張飛、包拯的臉譜,就以變形、寓意顯示了人物的精神氣質。
潮劇臉譜的基本譜式只有十幾種,但由於色彩、線條的種種變化,以及不同演員勾法的不同而顯得豐富多彩。如張飛的臉譜,由於不同演員在色綵線條運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潮劇臉譜圖象創造的依據主要有幾種。一是來源於神話或民間故事。如神怪人物雷神,潮州民間傳說雷神會飛翔,是潮劇雷神(雷震於)的臉譜,繪上鳥形、鳥嘴、腰背還要加上雙翼(翅膀)。楊戩是《封神演義》中的神將,稱為二郎神,曾佐姜子牙打敗魔家四將:因有天眼,故臉譜是三隻眼。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間傳說他「晝斷陽、夜斷陰」,故在臉譜上繪上太陽太陰(月牙)的圖像。一些人物,因善用某種「法寶」,則在臉譜上繪上其擅用的「法寶」,如孟良的臉譜,繪上一個紅葫蘆。二是根據人物的經歷、身份,通過圖案加以標志。如焦贊曾在芭蕉山當山寨王,在臉譜上繪上一葉芭蕉葉。鄭思曾在戰斗中傷殘一眼(也有傳說他是上山救人,被野獸爪傷一眼),故其臉譜是雌雄眼。此外,一些觀眾熟悉的人物的後裔,如張飛之於張苞、孟良之子孟強、焦贊之子焦玉、尉遲敬德之子尉遲寶林,則襲用其父的臉譜。
臉譜作為舞台藝術形象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與道德褒貶的功能,寓褒貶、別善惡於圖象、色彩之中。魯迅先生說,臉譜是由「優伶和看客共同逐漸議定的」(《且介亭雜文》)。它反映著創作者(藝人)和欣賞者(觀眾)的審美觀念。臉譜的顏色,一般以紅色表示忠誠,黑色表示剛直,綠色表示強悍,白色表示姦邪,金銀色表示怪異。這與潮州民間以紅色表示喜慶樣瑞,白色表示邪惡不幸相一致。張飛的臉譜,有的劇種突出他粗魯的性格,臉譜上繪上豬鼻(豬鼻雲),而潮劇張飛的臉譜,卻繪上蚨趴的圖案,突出他活躍、輕快、喜樂的性格。潮劇女狐精(狐狸精)的臉譜,整個臉譜分成兩半,一半是美女的形象,一半是兇殘的惡臉,在美女的嘴角,還有一粒美人痣,細看之下,卻是一隻毒蜘蛛。舞台上也有些人物心地(品質)善良,卻以豎眉立眼的兇相出現。人的外表(形象)並不總是與內心(品質)相一致,所謂「菩薩金剛面,魁星錦綉肚」,舞台上這些臉譜的創作,也是藝人與觀眾審美觀的反映。

『肆』 潮劇的歷史、來歷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

一、簡要描述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福建閩南南潮語區,也流行於香港和台灣,也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

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蕉帕記》、《漁家樂》等。另一類取材當地民間傳說故事或實事編撰的地方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音樂唱腔是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一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清麗悠揚。潮劇行當由南戲的生、旦、丑、凈、外、貼、末發展到現在為十類丑、七類旦、五類生、三類凈、其中以丑、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

潮劇著名演員有:謝大月、蘆吟詞、謝吟、楊其國、陳華、黃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錦坤、李有存、方展榮、姚璇秋、范澤華、吳麗君、張長城、黃瑞英、黃盛典、葉清發等。

回顧五六十年代潮劇旺盛時期,主要得益於一批藝術基礎較好的優秀名演員,如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掃窗會》中的王金真,《蘇六娘》中的蘇六娘和《辭郎洲》中的陳璧娘;洪妙扮演的《楊令婆辯十本》中的佘太君;張長城在《鬧開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誥命夫人;吳麗君在《荔鏡記》中扮演的安人;還有范澤華、肖南英、謝素真、葉清發、陳瑜等都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優秀名演員,深受海內外潮劇觀眾的好評。七十年代至現在的方展榮、吳玲兒在《柴房會》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黃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賠情》、《回書》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劉智遠;陳秦夢在《袁崇煥》中扮演袁崇煥;蔡明暉在《春草闖堂》中扮演春草;陳學希在《張春郎削發》中扮演張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藝展演的新編古裝潮劇《葫蘆廟》中扮演的賈雨村;還有潮劇金嗓子的鄭健英和方展榮在現代潮劇《老兵回鄉》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劇新秀張怡凰在《煙花女與狀元郎》中扮演的李亞仙;陳幸希在《刺梁驥》中扮演的萬家春等都給潮劇觀眾留下難忘的良好印象。

二、發展歷史

潮音班,流行於粵東、閩南、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之後,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現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三、藝術特點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丑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丑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

潮劇的聲腔在明代稱為「潮腔」,也稱「潮調」現在存世的潮腔劇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萬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萬曆年間刊刻的《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附《蘇六娘》)等。萬曆辛巳刻本《荔枝記》,署有「潮人李東月編集」,用潮腔演唱是與嘉靖刻本《荔鏡記》同一故事內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鏡記》,在曲牌名之下標有「潮腔」或「泉腔」字樣,是兩個聲腔劇種通用的劇本。兩個聲腔通用一個劇本,這不是唯一的一個。清順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時興泉朝雅調陳伯卿荔枝記大全》,也是潮、泉兩個聲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粵東的潮劇與閩南的梨園戲兩個古老劇種在歷史發展上的一些關系。

其中在潮劇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劇老生黃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奮激越,折服過無數的觀眾和專家,在首屆中國戲劇節上,其憑借在《張春郎削發》中扮演皇帝一角,贏得廣泛好評,其唱聲更是被專家評為「超黃金點男高音」。

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台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後台眾聲"齊唱"相和的現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3、音樂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發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庄嚴。

四、傳統劇目及代表人物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白兔記》、《破窯記》、《玉簪記》等,此類劇目文詞典雅,樂曲古樸、做工細致;一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枝記》、《蘇六娘》、《金花女》、《龍井渡頭》等,這類劇目故事生動,戲文雅俗共賞,富於地方色彩。

現存早期潮劇劇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潮劇也能結合時代需要,編演一些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劇目,如抗日戰爭期間,反映抗戰時事的劇目大批出現,著名的有《盧溝橋紀實》、《韓復榘伏法記》等,對鼓舞群眾投身抗日戰爭起到積極作用。

潮劇的著名編劇有謝吟,代表作有《秦鳳蘭》、《趙少卿》、《大義滅親》等;還有吳師吾、林先玉、洪遜、陳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傳世。著名藝人有李德意、蔡龍漢、洪妙等。

五、現狀

潮劇是中國古老戲曲存活於舞台的生動例證,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較高的審美價值。1990年以後,潮劇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和多種現代文藝形式的沖擊,投資減少,人才流失,藝術水平下降,優秀的傳統表演藝術瀕臨滅亡,正處在艱難發展的狀況之中,亟待保護和扶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目標

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不但深受廣東、福建潮語區人民的喜愛,也流行和影響於香港、台灣及東南亞一帶。2006年5月20日,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國家非常重視的保護。潮劇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潮劇的藝術魅力,潮劇的文化品位,是潮汕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為弘揚潮汕文化,讓潮劇這朵藝術奇葩綻放得更加鮮艷,讓大家在網上欣賞到家鄉文化,這是我們在所不辭的。

『伍』 介紹一下潮劇

潮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等,為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海南島、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因活動中心在潮州並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劇又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明代稱為潮腔、潮調,清代初年稱泉潮雅調。

歷史沿革

潮劇歷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戲的遺音。潮劇在明代中葉以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劇目、唱腔和完整的戲劇演出形式,當時也叫「潮調」、「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時中國東南沿海出現戲曲,史稱南戲。到元末明初,南戲比北雜劇更為興盛,流播各地。南戲最遲到明初已傳入潮州。(1547年)《潮州府志》記載正德年間「潮陽俗尚戲劇」,可見明代戲劇活動,已蔚然成風,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劇與南戲有歷史淵源關系,是逐漸地方化了的南戲。明、清兩代弋陽腔 、 崑山腔 、 西秦戲 、外江戲相繼流入潮州,潮劇兼收弋、昆、梆、簧和當地民間音樂、說唱、歌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豐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劇稱為「泉潮雅調」和潮州戲。泉潮雅調從音樂唱腔得名;潮州戲則是從地域而得稱。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廣東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滲透融合,1566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鏡記》,再進一步發展,成為「泉潮雅調」。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陽、崑山等聲腔影響。泉潮雅調是曲牌聯綴體,以「其歌輕婉,閩廣相半」為特徵。南北曲是潮州戲的源來,發展中又有地方的特點,被形容為「南音土風」。據康雍、乾隆年間文獻記載,當時潮州戲已有管弦樂器和鑼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戲的演出活動頻繁,戲棚、神廟戲台、庭園戲台都有演出。蓮陽還建有戲館,其中戲廳、觀戲台、戲班人員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葉,全國各地方戲曲蓬勃興起,以板式變化為主體的戲曲逐漸取代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戲曲,成為主流。廣州外省戲班雲集,潮州雖偏處一隅,也受亂彈諸腔影響,乾嘉、道光年間西秦戲、外江戲相繼流入並逐漸紮根。潮州戲在曲牌聯綴的唱腔基礎上也開始汲取板式變化靈活的唱腔。

從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和政治風雲的變幻對潮州戲都有影響;各藝術品種相互汲取,潮劇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諸戲曲藝術,從民間音樂、大鑼鼓中汲取滋養,在戲曲內容和音樂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進和發展。這一時期的稱謂有潮音戲、白字戲、本地班等,潮劇一詞也開始使用。潮劇用土語土調,婦孺易曉,因而日趨繁榮,戲班數量大增。新編劇目增多,內容擴展,改編的傳統戲有《張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會兄》等,新編的時事戲和時裝戲有《林則徐》、《滴水記》和《女英雄記》(《印度尋親記》)。新編劇目促進了表演的豐富,丑、生、旦諸行當都有所創新。音樂唱腔變化更為明顯,在曲牌的基礎上融匯板式,與諸戲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為特徵,少有激越的音調。舞台美術方面用刺綉幕布簾代替竹簾;服飾穿戴上開始採用潮綉,在戲曲舞台上成為時尚。清末,許多潮劇班社還到暹羅等東南亞地區華僑聚居處演出。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十多年間,潮劇有較大的變化發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為首的潮劇中心,從曼谷到暹羅、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網點縱橫交錯,30年代形成海外潮劇的黃金時代。音樂唱腔形成曲牌聯綴與板式變化的綜合體制,演出場所由神廟戲台進入戲院。

建國後潮劇進入改革的新時期。1950年成立潮劇改進會,進行「改人、改戲、改制」的潮劇改革工作。戲班主動停演庸俗、低級的舊劇目,創作和編演的新戲有《長城白骨》、《韋昌輝》、《闖王進京》、《生死恨》等,還相繼移植改編《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等。1951年廢除童伶制,燒掉賣身契,並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養青年演員,一批新演員先後嶄露頭角。

1956年廣東潮劇團成立,同年舉辦潮劇演員訓練班,這是潮劇發展的標志。1955至1957年間各縣相繼建立專業潮劇團。

1958年12月成立廣東潮劇院,下分五個演出團。1957年至1959年兩次進京演出並在滬、杭公演,與各戲曲劇團接觸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藝術。1960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劇在海外擴大了影響。1963年到1965年,潮劇出現了上演現代戲的熱潮,劇目有《焦裕祿》、《濱海風潮》、《江姐》等。「文革 」結束後,1978年廣東潮劇院恢復建制。新創作了《彭湃》、《七日紅》等現代戲,優秀傳統劇目恢復上演。

90年代以來,潮汕三市職業劇團的數量空前增加。還出現一批民辦劇團活躍於城鄉農村。 這些劇團創作、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古今劇目。1979年以來,每年都有一至兩個潮劇團到泰國、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年至1989年10年間,潮劇院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所屬劇團,共21個劇團,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強了海內外潮劇藝術的交流,促進了潮劇的繁榮發展。

藝術特點

潮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音樂和表演形式兼收並蓄、博取眾長而融為一體,程式嚴而不僵。潮劇唱腔輕婉低回,抒情優美;語言注重本土特色,善於運用方言、俚語,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學風味;生、旦表演輕歌曼舞,柔美俏麗;醜行分工細密,程式豐富,機巧靈活,形體動作遵循蹲、縮、小的原則;舞台美術使用潮綉等民間工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特點。

潮劇唱腔是曲牌聯套體和板式變化體的綜合體制,並有一唱眾和的幫腔、幫聲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曲調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黃牌調及潮州民間彈詞、歌冊、小調融和而成。潮州方言語音具有八個聲調,演唱出字行腔講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劇唱腔的地方風格。

潮劇伴奏音樂先後吸收民間鑼鼓、古詩樂、細樂、廟堂音樂等樂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演奏特點。潮劇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唱詞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纏綿,音樂多用重六、活五調;善於表現低沉氣氛及悲怨情緒;小鑼戲的劇目多是生活小戲,詞語生動,採用地方舞蹈,生活氣息濃厚,音樂多用輕六、反線調;蘇鑼戲氣氛庄嚴、熱烈,劇目多為公堂訴訟、征戰打鬥戲。

行當流派

潮劇有四大行當:生、旦、凈、丑。每一行當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風流瀟灑的青年男子,穿項衫,重唱工,表演莊重文雅,多為正面人物,如《荔鏡記》的陳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掛髯口,唱做並重,注重髯口、水袖的運用,如《鬧開封》的王佐。

花生: 也稱丑生,多扮演行為不端或舉止輕浮的人物,屬小生行當,如《三笑姻緣》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術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發揮運用,如《殺嫂》中的武松。

旦行

烏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婦女,多屬賢妻良母或貞節烈女,重唱工,多為悲劇人物,如《井邊會》的李三娘。

藍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小姐或富家的閨秀,表演唱做並重,如《荔鏡記》的黃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小姐或風騷少婦,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戲珊瑚》的呂珊瑚,反面人物如《戲叔》的潘金蓮。

花旦:扮演村姑或嬸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帶,多屬天真乖巧、聰明伶俐的喜劇人物,如《蘇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邁的老婦,重唱工,如《楊令婆辯本》的楊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俠女或巾幗英雄,多為機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槍拳棍見長。如《武松打店》的孫二娘。

凈行

按表演風格,分為文烏面和武烏面。

文烏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烏面:也稱草鞋烏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張飛、魯智深等。

醜行

官袍丑: 扮演官場人物,穿官袍,多為府縣官爺或下屬門官驛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帶,重須眉眼臉,重靴帽等做工。

項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張三》中的張三。表演注重技法的發揮,如水袖、摺扇等,其模仿皮影動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藝人等走江湖或市井碼頭的低層人物,多為有正義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會》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帶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藝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時遷,。表演多屬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這兩類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風趣的底層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勢利的媒婆、鴇婆、店婆或善良風趣的乳娘、農婦等中老年婦女。化妝造型表演均有特色,頭飾為梳大板拖鬃,足穿翹頭紅鞋,身穿大邊鑲的衣褲,手執大葵扇,多為男角扮演,動作誇張,粗中透嬌,滑稽可笑,如《騎驢探親》的農村親姆,《換偶記》的張幼花等。

『陸』 關於潮劇

潮劇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她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作為潮州人,我們有義務去保護本土傳統文化,因為,那是體現一個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劇開場吉祥戲——十仙慶壽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 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
指專門從事潮劇表演多年,得到群眾認可,有一定著述的潮劇演員。而不是喜歡潮劇久了,年紀高了就可以成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夢、邱紅、陳華、陳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陳學希(小生) 陳文炎、陳光耀、陳麗玉、蔡錦坤、方展榮(丑生)、 范澤華(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義鵬(-(丑)-生) 蘆吟詞、黃玉斗、黃瑞英、孫小華(花旦) 、吳清城(小生) 吳麗君、謝大月、謝吟、許雲波、姚璇秋、楊其國、葉清發(小生)、張長城(男老生)、張桂坤、鄭小霞(花旦) 鄭健英(花旦) 鄭仕鵬
我國戲曲在12世紀至13世紀形成北方雜劇和南方戲文(南戲)。北雜劇在宋金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至元代達到繁榮;南戲是12世紀初葉,在浙江溫州首先形成發展起來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傳發展中,南戲向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流傳,形成了弋陽腔(江西),海鹽腔、餘姚腔(浙江),崑山腔(蘇州),以及泉潮腔(閩南粵東)等聲腔劇種。南戲流傳到各地並形成地方聲腔劇種,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南戲原有的曲調流傳到各地之後,被戲曲演員以當地語言傳唱著,由於語言、語調上的差別,使之不斷變化,在風格上也逐漸地方化起來;一種是當地的民間音樂——從秧歌、小調、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斷地被採用到戲曲中來,豐富著原有的曲調。這兩種因素相互滲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風格的聲腔劇種。」明本潮州戲文的發展,證明了現潮汕地區在元明時期有過繁榮的南戲演出活動,一些在史籍上記載已佚的宋元南戲早期劇本,如《顏臣》(即《陳顏臣》,演陳顏臣與連靜娘的故事)、《劉希必金釵記》,就是早期南戲曾在現潮汕地區流傳的佐證。 其次,《蔡伯皆》、《劉希必金釵記》,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戲劇本,說明南戲流傳到現潮汕地區之後,潮州藝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於語音、語調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調起了變化,同時還吸收潮州的民間音樂、小調等,從而在南戲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聲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所載:「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所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戲。」這兩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鄉音唱南北曲的佐證。 其三,《荔枝記》、《荔鏡記》是以潮州民間故事編寫,結構完整、手法嫻熟、用潮腔演唱的劇本,說明潮腔在嘉靖年間已趨於成熟,那麼,它形成的年代,自然應在嘉靖之前。前到什麼年代呢?有的戲曲研究專家根據有關的史料,認為「明中葉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獨特的劇目和演出形式,流傳在泉州長、漳州、潮州一帶」。「明中葉以前」即15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從《荔鏡記》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劇歷史的絕對數字,也有4 4 0多年了。

『柒』 有80後,90後的喜歡潮劇的嗎,來報一下到

潮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等,為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海南島、、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因活動中心在潮州並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劇又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明代稱為潮腔、潮調,清代初年稱泉潮雅調。

歷史沿革

潮劇歷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戲的遺音。潮劇在明代中葉以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劇目、唱腔和完整的戲劇演出形式,當時也叫「潮調」、「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時中國東南沿海出現戲曲,史稱南戲。到元末明初,南戲比北雜劇更為興盛,流播各地。南戲最遲到明初已傳入潮州。(年)《潮州府志》記載正德年間「潮陽俗尚戲劇」,可見明代戲劇活動,已蔚然成風,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劇與南戲有歷史淵源關系,是逐漸地方化了的南戲。明、清兩代弋陽腔 、 崑山腔 、 西秦戲 、外江戲相繼流入潮州,潮劇兼收弋、昆、梆、簧和當地民間音樂、說唱、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豐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劇稱為「泉潮雅調」和潮州戲。泉潮雅調從音樂唱腔得名;潮州戲則是從地域而得稱。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廣東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滲透融合,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鏡記》,再進一步發展,成為「泉潮雅調」。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陽、崑山等聲腔影響。泉潮雅調是曲牌聯綴體,以「其輕婉,閩廣相半」為特徵。南北曲是潮州戲的源來,發展中又有地方的特點,被形容為「南音土風」。據康雍、乾隆年間文獻記載,當時潮州戲已有管弦樂器和鑼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戲的演出活動頻繁,戲棚、神廟戲台、庭園戲台都有演出。蓮陽還建有戲館,其中戲廳、觀戲台、戲班人員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葉,全國各地方戲曲蓬勃興起,以板式變化為主體的戲曲逐漸取代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戲曲,成為主流。廣州外省戲班雲集,潮州雖偏處一隅,也受亂彈諸腔影響,乾嘉、道光年間西秦戲、外江戲相繼流入並逐漸紮根。潮州戲在曲牌聯綴的唱腔基礎上也開始汲取板式變化靈活的唱腔。

從年(道光二十年)戰爭到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和風雲的變幻對潮州戲都有影響;各藝術品種相互汲取,潮劇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諸戲曲藝術,從民間音樂、大鑼鼓中汲取滋養,在戲曲內容和音樂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進和發展。這一時期的稱謂有潮音戲、白字戲、本地班等,潮劇一詞也開始使用。潮劇用土語土調,婦孺易曉,因而日趨繁榮,戲班數量大增。新編劇目增多,內容擴展,改編的傳統戲有《張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會兄》等,新編的時事戲和時裝戲有《林則徐》、《滴水記》和《女英雄記》(《印度尋親記》)。新編劇目促進了表演的豐富,丑、生、旦諸行當都有所創新。音樂唱腔變化更為明顯,在曲牌的基礎上融匯板式,與諸戲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為特徵,少有激越的音調。舞台美術方面用刺綉幕布簾代替竹簾;服飾穿戴上開始採用潮綉,在戲曲舞台上成為時尚。清末,許多潮劇班社還到暹羅等東南亞地區華僑聚居處演出。

從年「五四」運動到戰爭爆發十多年間,潮劇有較大的變化發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為首的潮劇中心,從曼谷到暹羅、新加坡、柬埔寨、等地的演出網點縱橫交錯,30年代形成海外潮劇的黃金時代。音樂唱腔形成曲牌聯綴與板式變化的綜合體制,演出場所由神廟戲台進入戲院。

建國後潮劇進入改革的新時期。年成立潮劇改進會,進行「改人、改戲、改制」的潮劇改革工作。戲班主動停演庸俗、低級的舊劇目,創作和編演的新戲有《長城白骨》、《韋昌輝》、《闖王進京》、《生死恨》等,還相繼移植改編《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等。年廢除童伶制,燒掉身契,並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養青年演員,一批新演員先後嶄露頭角。

年廣東潮劇團成立,同年舉辦潮劇演員訓練班,這是潮劇發展的標志。至年間各縣相繼建立專業潮劇團。

年12月成立廣東潮劇院,下分五個演出團。年至年兩次進京演出並在滬、杭公演,與各戲曲劇團接觸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藝術。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劇在海外擴大了影響。年到年,潮劇出現了上演現代戲的熱潮,劇目有《焦裕祿》、《濱海風潮》、《江姐》等。「 」結束後,年廣東潮劇院恢復建制。新創作了《彭湃》、《七日紅》等現代戲,優秀傳統劇目恢復上演。

90年代以來,潮汕三職業劇團的數量空前增加。還出現一批民辦劇團活躍於城鄉農村。 這些劇團創作、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古今劇目。年以來,每年都有一至兩個潮劇團到泰國、新加坡或港澳演出。年至年10年間,潮劇院及汕頭、潮州、揭陽三所屬劇團,共21個劇團,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強了海內外潮劇藝術的交流,促進了潮劇的繁榮發展。

藝術特點

潮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音樂和表演形式兼收並蓄、博取眾長而融為一體,程式嚴而不僵。潮劇唱腔輕婉低回,抒情優美;語言注重本土特色,善於運用方言、俚語,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學風味;生、旦表演輕曼舞,柔美俏麗;醜行分工細密,程式豐富,機巧靈活,形體動作遵循蹲、縮、小的原則;舞台美術使用潮綉等民間工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特點。

潮劇唱腔是曲牌聯套體和板式變化體的綜合體制,並有一唱眾和的幫腔、幫聲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曲調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黃牌調及潮州民間彈詞、冊、小調融和而成。潮州方言具有八個聲調,演唱出字行腔講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劇唱腔的地方風格。

潮劇伴奏音樂先後吸收民間鑼鼓、古詩樂、細樂、廟堂音樂等樂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演奏特點。潮劇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唱詞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纏綿,音樂多用重六、活五調;善於表現低沉氣氛及悲怨情緒;小鑼戲的劇目多是生活小戲,詞語生動,採用地方舞蹈,生活氣息濃厚,音樂多用輕六、反線調;蘇鑼戲氣氛庄嚴、熱烈,劇目多為公堂訴訟、征戰打鬥戲。

行當流派

潮劇有四大行當:生、旦、凈、丑。每一行當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風流瀟灑的青年男子,穿項衫,重唱工,表演莊重文雅,多為正面人物,如《荔鏡記》的陳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掛髯口,唱做並重,注重髯口、水袖的運用,如《鬧開封》的王佐。

花生: 也稱丑生,多扮演行為不端或舉止輕浮的人物,屬小生行當,如《三笑姻緣》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術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發揮運用,如《殺嫂》中的武松。

旦行

烏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婦女,多屬賢妻良母或貞節烈女,重唱工,多為悲劇人物,如《井邊會》的李三娘。

藍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小姐或富家的閨秀,表演唱做並重,如《荔鏡記》的黃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小姐或,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戲珊瑚》的呂珊瑚,反面人物如《戲叔》的潘金蓮。

花旦:扮演村姑或嬸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帶,多屬天真乖巧、聰明伶俐的喜劇人物,如《蘇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邁的老婦,重唱工,如《楊令婆辯本》的楊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俠女或巾幗英雄,多為機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槍拳棍見長。如《武松打店》的孫二娘。

凈行

按表演風格,分為文烏面和武烏面。

文烏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烏面:也稱草鞋烏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張飛、魯智深等。

醜行

官袍丑: 扮演官場人物,穿官袍,多為府縣官爺或下屬門官驛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帶,重須眉眼臉,重靴帽等做工。

項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張三》中的張三。表演注重技法的發揮,如水袖、摺扇等,其模仿皮影動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藝人等走江湖或井碼頭的低層人物,多為有正義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會》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帶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藝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時遷,。表演多屬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這兩類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風趣的底層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勢利的媒婆、鴇婆、店婆或善良風趣的乳娘、農婦等中老年婦女。化妝造型表演均有特色,頭飾為梳大板拖鬃,足穿翹頭紅鞋,身穿大邊鑲的衣褲,手執大葵扇,多為男角扮演,動作誇張,粗中透嬌,滑稽可笑,如《騎驢探親》的農村親姆,《換偶記》的張幼花等。

『捌』 潮劇的由來

潮劇[1]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頂頭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 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泰國曾經是潮劇在全球的發展中心,現還有泰語潮劇,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因此,潮劇要比其它劇種更具濃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戲的分支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是一個已有4 4 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主要吸收了弋陽、崑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潮綉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是什麼年代,在什麼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從潮州巫術「關戲童」發展起來的①,一說潮劇是弋陽腔的一支,是「弋陽腔在各地流傳後的直接產物」②。直到世紀30年代以來,流存於海外的明代潮劇本的發現,以及明代藝人手抄南戲劇本在潮州出土,潮劇的淵源得到了史料佐證的論說。1936年,我國歷史學家向達,在《北平圖書館館刊》上,發表《記牛津所藏的中文書》一文,首次介紹存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潮劇明代刻本《班曲荔鏡戲文》(即《陳三五娘》劇本)。戲文的全題《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牛津大學所藏的這個刻本,因「最後一頁有殘缺,不能知道此書究竟刊於何時」,但向達認為「就字體各插圖形式看來,類似明萬曆左右刊本」。向達介紹牛津的《荔枝鏡》藏本之後,二十年過去了。1956年,梅蘭芳和歐陽予傅倩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在日本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一個是藏於東京大學東洋大學研究所的《重補摘錦潮劇金花女大全》(附刻《蘇六娘》)。藏於天理大學的明刊本《班曲荔鏡戲文》,與英國牛津大學所藏的《班曲荔鏡戲文》是同一刻本。但該本保存完好,末頁是書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樣。

『玖』 潮劇流傳多少年

潮劇,又稱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現[1]的地方戲曲,在明朝開始形成後,流行於廣東潮汕、閩南等地,並隨潮州人傳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與歐美地區,是中國對外最有影響的地方戲劇之一。潮劇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屬元明南戲的一支,時稱為潮腔、潮調、泉潮雅調,為明代南戲五大聲腔之一。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鏡記》,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一個運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劇本。它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潮劇將近500年的發展歷史中,截止2007年6月共積累了5000多個劇目[18]。廣東潮劇院成立那年(1958年),時並入潮劇院的「源正」、「怡梨」、「三正」、「玉梨」、「賽寶」五個劇團將其所保存的共1280個舊劇本歸潮劇院資料室,這些大多是手抄本。到了1962年,潮劇院資料室又聘請了社會人士協助把這些劇本重新整理抄正,去其殘本和重復,共得882個,並以此編輯出版了《潮劇劇目綱要》一書。當時上海圖書館音響資料室所保存的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潮劇錄音唱片共有232個劇目,其中有110多個是《潮劇劇目綱要》所無的。可以這樣說,迄今見到的1949年以前潮劇上演劇目共有1000個左右。

而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潮汕地區的各類潮劇團演出的劇目當在3000個左右。

『拾』 潮劇和京劇在國外的地位

京劇在世界舞台上地位都很高,在世界劇壇上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並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
而潮劇雖然沒有京劇如此崇高的地位, 但在國外,潮劇以其精湛的藝術和獨特的風格也深受不少名人的好評。如世界影壇藝術大師卓別林1931年在新加坡觀看潮劇《楊家將》演出之後,感嘆地說:「我雖不懂中國語言和它的傳統戲劇,但中國戲劇的程式和表演手段,十分有助於我理解戲劇的內容。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