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有多少華人帝王
1. 泰國歷代國王為何都姓「鄭」,他們是華人的後代嗎
他們不是華人後代 ,但是卻名義繼承,華人鄭信王位,建立今天的曼谷王朝後,向清帝國冒姓鄭氏,以求宗主國承認。
2. 震驚:最受泰國人尊奉的泰國國王居然是一個中國人嗎
小編在前幾天的三篇文章中,介紹了越南歷史上最厲害的五位皇帝、日本歷史上最厲害的五位天皇、朝鮮歷史上最厲害的五位國王,這些皇帝、天皇、國王都對自己國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這是小編自己的看法和排名,也許不同的讀者有自己的看法和排名。
阿瑜陀耶王朝納黎萱大帝的雕像
二、阿瑜陀耶王朝納黎萱
阿瑜陀耶王朝是泰國第二個歷史朝代,又叫“大城王朝”,建立於1350年,同年滅素可泰王朝而統治泰國,享國417年,是泰國國祚最長的朝代,納黎萱是第20代國王,1590年繼承父親坦馬羅闍的王位。納黎萱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抵抗了外敵緬甸東吁王朝入侵,維護了泰國獨立,而且開拓了阿瑜陀耶王朝的疆域,使泰國疆域擴充到比今天泰國還要遼闊,所以納黎萱被後世泰國人尊為大帝,史稱“納黎萱大帝”。
吞武里王朝達信大帝的雕像
三、吞武里王朝達信
吞武里王朝是泰國第三個歷史朝代,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外敵緬甸貢榜王朝滅亡,泰國被納入緬甸版圖,中國潮州人後裔達信領導泰國人,在兩年後的1769年把緬甸人趕出泰國,泰國成功復國。同年,達信登基稱王建立吞武里王朝,完成泰國統一。
由於達信是泰國人的民族英雄,領導泰國人復國,所以後世泰國人尊達信為大帝,史稱“達信大帝”。泰國人還把每年的12月28日定為“鄭皇節”,用來紀念達信為泰國作出的偉大貢獻。
3. 在東南亞諸國中曾經當過國王或國主的華人都有誰
蘭芳共和國,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是1770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到1885年之間存在於南洋婆羅洲(現印度尼西亞占據稱加里曼丹島)上的華人國家。創立者為廣東梅州人羅芳伯。後來被荷蘭人消滅。
廣東汕頭人鄭信,在暹羅稱皇帝,建立吞武里王朝,統一泰國和緬甸王國;立國十三年。
廣東梅州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亡於荷蘭;
廣東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帝國,自封天子。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另一個沒有特定名稱的王國。於19世紀被向東擴張的英國消滅;
三佛齊國王張璉(廣東饒平北部客家人);
婆羅皇帝何顯達(廣東汕頭人);
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
4. 泰國歷代國王為何都有漢姓他們的先輩里是否有中國人
當時的曼谷王朝。最高統治者叫鄭信,當時他與清朝建立的朝貢關系,但是,擔心清朝不會承認他的地位。於是就稱鄭信之子鄭華,後來成功獲得了清王朝的冊封,這也就是為什麼泰國歷代國王有漢姓的來歷。鄭信父親是中國人,鄭華雖然不是鄭信的親身兒子,但是他的母親也有一部分華人血統。並且泰國國內華人眾多,因此國王有個漢名也不奇怪。
雖然在史書上認為鄭信是中國人,不過准確來講,他應該算是個中泰混血兒,因為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泰國人。去到泰國不久後,鄭信的父親就去世了,他被暹羅國財政大臣收為養子,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會了泰文、華文、越文。
5. 泰國歷史上的華人皇帝是誰他為什麼能當上泰國皇帝
在泰國的歷史上有一位堂堂正正的華人皇帝,華人能在泰國當皇帝其中必有段歷史震古鑠今,後人還修建一座大廟——鄭皇廟供奉這位皇帝,可見非同小可。
這時清朝乾隆皇帝為牽制緬軍北上,便從海.上資助鄭達信集結部隊,這支抗緬大軍乘勢駕駛500艘戰船浩浩盪盪進入了湄南河:在鄭達信的指揮下經過一場浴血奮戰很快奪回了重鎮吞武里。當泰軍最後輕取原皇朝所在地大城時,不禁令入新亭對泣,這里已是一片廢墟,難以收拾。泰軍將士只好揮淚而去,把吞武里作為臨時首都,鄭達信在眾星捧月的歡呼聲中登基稱帝。泰國又在黎明的曙光中重整山河的破碎,「黎明寺」便由此得名。鄭皇在位14年,泰國入民對他衷心敬佩,尊他為"鄭皇大帝」,並建廟修志頌其一世之雄,其救民於水火的功績為後人永世難忘。
6. 泰國國王中文名鄭冕,他父親中文名鄭固,他們為何姓鄭
泰國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是聞名世界的度假勝地。
作為中國古代的附屬國之一,泰國舊稱暹羅,在元代向朝廷稱臣,每年按例繳納朝貢;上世紀初期,中國正遭受戰亂,許多沿海地區人民紛紛前往泰國避難。
有野史記載,扎克里的母親是閩南女子,所以他也有一半的華裔血統。可事過多年,在現在的泰王身上,流淌的中國血液恐怕是微乎其微。在泰國王室中,中文姓名也只是形式,早已失去了其本質內涵。
7. 泰國歷任國王為什麼都有中文名泰國歷任國王為什麼都有中文名
1、泰國也是歷經多次改朝換代,並非每一代王朝的國王都有中文名字;
2、老實說,只有從1782年開始至今的卻克里王朝(又稱為「曼谷王朝」)才有漢姓;
3、卻克里王朝第一代國王拉瑪一世,原名:昭披耶卻克里,是當時泰國國王鄭信手下的將軍。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發動政變,殺死鄭信,自立為君。因為泰國(當時稱為「暹羅」)是清朝的屬國,拉瑪一世不敢告訴清廷他篡位的實情,因此他向清廷上表的文書中堅稱鄭信是病逝,他是鄭信的兒子鄭華。清廷信之,封其為暹羅國王。
此後拉瑪二世登基進貢稱「鄭佛」,三世王、四世王各自稱為「鄭福」、「鄭明」,皆以鄭姓。現任泰國國王拉瑪十世叫做瑪哈·哇集拉隆功,他的中文名字叫做鄭冕。
PS:鄭信是泰國著名君主,華裔,原籍中國廣東澄海縣華富村(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
8. 泰國國王是不是有華人的血統
很明確告訴你,有,那得追逐到拉瑪二世起,但是泰國人不在乎也不關心,泰國官方記錄有14%的人口為華人,民間實際帶華人血統的達到80%,但不管是泰族還是華族,他們身份認同就是泰人,共同信奉佛教。至今日,泰國華人除了外貌帶點華人特徵,思想及行為與本土人已無差別,不同於東南亞其他國家。泰華人為什麼「甘願」被同化,除了泰國社會整體佛教文化寬容的氛圍外,還有一個拜咱們毛爹爹的「輸出革命」「紅色恐怖」所賜
9. 泰國皇帝是誰
鄭信(1734年~1782年),又名鄭昭,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泰國名字叫達信。
1、拉瑪一世(Rama I,1737年-1809年)泰國曼谷王朝第一代國王,原名通鑾。又稱為昭批耶卻克里(Chao P'ya Chakri),謚號帕佛陀約華朱拉洛(P'ra P'utt'a Yot Fa Chulalok),在中國史書上稱鄭華。
2、拉瑪二世,泰國國王,依剎羅頌吞(Isara Sunt'orn),謚號帕佛陀洛羅那帕萊(P'ra P'utt'a Loat La Nap'alai),進貢稱鄭佛,是暹羅國的國王。
3、 拉瑪三世,泰國國王,策陀皇子(Prince Jett'a),謚號帕喃格勞(P'ra Nang Klao),進貢稱鄭福
4、拉瑪四世 ( 1804年10月18日 –1868年10月18日) 名為蒙固(�2�8�2�3�2�6�2�4�2�8�2�1�2�0�2�1�2�2�2�8�2�9�2�6�2�8�2�3�2�6�2�6�2�3�2�1�2�2�2�9�2�5�2�1�2�8�2�2�2�6�2�1�2�8�2�3�2�2�2�5�2�0�2�1�2�7�2�7)是暹邏曼谷王朝國王,進貢稱鄭明,拉瑪二世兒子。1851年,拉瑪三世去世,蒙庫特繼承王位,謚號為帕瓊格勞(Phra Chom Klao),稱為拉瑪四世,
5、拉瑪五世,名朱拉隆功,後世尊稱朱拉隆功大帝(1853年9月20日出生於曼谷,1910年10月23日逝世於曼谷)是泰國曼谷王朝第五代君主(1868年10月1日至1910年10月23日在位)。他被普遍認為是泰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現代泰國的締造者。
6、不清楚
7、拉瑪七世巴差提朴國王(1893年11月8日出生於泰國曼谷,1941年5月30日逝世於英國)是暹羅國王(1939年改名泰國),1925年至1935年在位,為卻克里王朝第七位國王。
8、拉瑪八世阿南塔·瑪希敦國王(泰語全名�2�8�2�3�2�6�2�4�2�8�2�1�2�0�2�1�2�2�2�8�2�9�2�6�2�8�2�3�2�6�2�5�2�3�2�2�2�1�2�3�2�1�2�3�2�1�2�1�2�8�2�3�2�8�2�3�2�7�2�3�2�1�2�1�2�1�2�0�2�8�2�5 �2�8�2�3�2�6�2�3�2�7�2�4�2�1�2�3�2�8�2�1�2�8�2�2�2�0�2�4�2�8�2�0�2�3�2�1�2�3,1925年9月20日出生於德國海德堡,1946年6月9日逝世於泰國曼谷)是泰國卻克里王朝的第八位國王。
9、拉瑪九世(�2�8�2�3�2�6�2�4�2�8�2�1�2�0�2�1�2�2�2�8�2�9�2�6�2�8�2�3�2�6�2�5�2�3�2�1�2�0�2�3�2�1�2�3�2�1�2�1�2�8�2�0�2�5�2�1�2�0�2�8�2�5�2�3�2�8�2�4�2�5�2�2�2�2�2�8�2�8�2�1�2�1�2�8�2�3�2�8�2�8�6�0,英文:Bhumibol Alyadej)(1927年12月5日- ),即普密蓬·阿杜德(Rama IX) ,現任泰國國王,1946年登基,1950年5月5日加冕。他是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第9位國王,也是目前全世界在任最長的國家元首
10. 泰國唯一的華人皇帝,受國民愛戴卻被部將殘殺,死前留下惡毒詛咒
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東南亞華人的主要聚居地,從元末明初開始,便有大批中國人移居泰國,經過數百年的生息、繁衍,華人數量已佔該國總人口的14%。雖然所佔比重不高,但華人活躍在泰國的政界、商界、文體界等各個領域,取得輝煌成就者難以計數。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無疑是泰國史上唯一的華人皇帝,同時也是該國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鄭信。
01 由華商之子到泰國皇帝
鄭信屬於第二代華人,祖籍廣東省澄海縣,其父鄭鏞是個地道的中國人,後來移居暹羅(泰國的舊稱)做生意 ,由於頭腦靈活、多財善賈,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豪商。鄭鏞發達後,迎娶暹羅貴族女子為妻,婚後生下鄭信。由於商人在泰國的地位低微,因此鄭鏞並沒有讓鄭信學做生意,而是把他託付給密友、權臣坡耶節基,希望後者能幫助兒子在政壇闖出一番名堂。
坡耶節基沒有辜負好友的殷殷期望,不僅把鄭信收為義子,並且利用權勢為他保駕護航。由於義父的大力提攜,加之鄭信才能卓越,因此他在政壇上崛起的速度很快,由宮廷侍衛做起,僅用了十餘年時間,便爬升到達城城主的高位,並獲封為侯爵。 老王毋隆葛駕崩後,新王億卡塔繼位,鄰邦緬甸利用暹羅國喪之際入侵。當此危難之際,極富軍事天賦的鄭信被召回京師阿瑜陀耶(華人稱之為「大城」),協助御敵 。
雖然鄭信辛苦支撐危局,但由於朝廷腐朽不堪、守軍內部互不配合,加之軍械、糧草的供應嚴重不足,遂導致京師最終淪陷,而阿瑜陀耶王朝(華人稱之為「大城王朝」)由此覆滅,時在1767年4月。 阿瑜陀耶淪陷前,獨木難支的鄭信率部突圍,先後在西南部的羅勇府、尖竹汶府建立根據地,通過大規模的招兵買馬、聯絡各地反抗力量,以圖將來驅逐侵略軍、復興國家 。
阿瑜陀耶王朝覆滅後,緬甸軍隊在暹羅大肆燒殺淫掠,激起各地軍民的強烈反抗,無形中推動鄭信復國大業的開展。就在阿瑜陀耶淪陷半年後,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揮戈北伐,一路上勢如破竹,僅用了1個月便收復阿瑜陀耶,並將緬軍全部驅逐出境。 同年底,領導軍民復國成功的鄭信接受部下們的擁戴,正式登基為王,並將國都遷往吞武里,史家因此把他創建的王朝稱為吞武里王朝 。
02 禍起蕭牆
在鄭信的辛苦經營下,暹羅不僅收復全部失地,並且陸續消滅喃奔、帕、難、蘭那、占巴塞及河仙等政權,並迫使寮國、柬埔寨等國淪為附庸,由此成為稱霸整個中南半島的強國。 伴隨著暹羅實力的劇增,鄭信的威望也達到頂峰,被群臣擁戴為大帝。迄今為止,泰國史上僅有5位國君獲得「大帝」的稱號,而鄭信的成就排在榜首,是該國無可爭議的最偉大帝王 。
平心而論,鄭信在位前期銳意進取,不僅完成光復國家的偉業,而且把暹羅的國力、威望提升到難以企及的高度,堪稱一代聖主。然而, 鄭信的軍事成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窮兵黷武的基礎上,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不得人心的政策很自然會引起民眾的反抗,甚至連將士們也多有抱怨。對此,鄭信並未改弦更張,而是一律採取強力鎮壓的手段,由此更加激化矛盾 。
就在這樣微妙而緊張的情況下, 久懷異心的大將昭披耶卻克里趁機發動兵變,逼迫鄭信退位並自立為王 ,由此建立曼谷王朝。新王既然已經上台,老王斷無存活的可能,但 由於暹羅是佛教國家,規定臣下不得加兵刃於帝王身上,所以昭披耶卻克里便命侍衛們用檀香木將鄭信活活打死,時在1782年4月7日。鄭信遇難時,年僅48歲 。
03 身後風波
由於暹羅是清朝的藩屬國,新王登基前必須獲得清帝的冊封才具有合法性,因此昭披耶卻克里便冒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請求清朝冊封 。對於暹羅的變故,清廷毫不知情,因此不明就裡的乾隆帝上了當,便真的冊封昭披耶卻克里為國王。 此後,昭披耶卻克里在對華交往中便以鄭華自稱,後世子孫沿襲為慣例,無一例外地也都會取一個鄭姓中文名,直到今天亦是如此 。
鄭信雖死,但依舊深受國民的愛戴,如果讓他們得知昭披耶卻克里弒君的真相後,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昭披耶卻克里拚命封鎖消息,對外宣稱鄭信是突患重病而死,並為他舉行極為隆重的國葬,事後又將鄭信的誕辰定為重大節日,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追思活動。 時至今日,每逢12月28日鄭信誕辰紀念日,泰國都會舉行隆重的朝祭大典,由此可見他的 歷史 地位和受國民愛戴的程度 。
昭披耶卻克里及其子孫雖然把鄭信捧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想以此消減罪愆,但內心卻始終惴惴不安。原來, 鄭信臨死前深恨昭披耶卻克里的背叛,曾發下極為惡毒的詛咒:奪我皇位者,十世而亡。到目前為止,曼谷王朝正好傳承10位國王,而現任國王拉瑪十世由於荒淫無度激起民眾的強烈抗議,王位很不穩定。正因如此,或許用不了多久,鄭信的詛咒便會應驗 。
參考書目
戴維·K.懷亞特:《泰國史》,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段立生:《泰國通史》,上海 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