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有多少年史
A. 泰國的歷史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拓展資料
泰王國,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B. 有關泰國歷史的問題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素可泰時期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 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
大城時期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1347 年,素可泰時代衰落後,烏通王遷至該大城府建立新都,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自1350年興起,至1767年淪亡。
吞武里時期
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後鄭信重建王國,將首都南遷至吞武里。鄭信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鄭信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鄭信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曼谷時期
鄭信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至今
C. 泰國的歷史
「泰國歷史簡介: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 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公元1356年)的都城。
D. 泰國有怎樣的歷史
泰國舊稱暹羅,遠古時期就有人在這片土地繁衍,泰國即泰人之國,因其民族為泰族而得名,泰族最早是從現在中國南部地區的雲南遷來的,與中國的傣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公元初年,今泰國北部和中部出現了一些獨立的小國。從8世紀到13世紀,現在的泰國南部隸屬馬來——印度尼西亞三佛齊(Srivijaya)王國,公元7世紀至11世紀,高棉王國及其文化曾影響了泰國除最北部和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最北部的蘭納泰王國在其鼎盛時則統治了緬甸和寮國部分地區,於1558年歸屬緬甸。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1356年),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大城時期的417年間(公元1350—1767年),泰國歷經了34代王朝,確立了君主政體,這是泰國制度形成的關鍵時期。從16世紀起,泰國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滅亡。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1946年6月,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繼位,即現任國王,也是當今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君主。1949年改名為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在東南亞國家中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面積約51萬平方千米,與法國面積相近,其西部、北部和緬甸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區域,即北部山區的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東北部地區最為貧困,以種植水稻為主,經常遭受洪澇和乾旱;中部地區為土壤肥沃的平原;北部地區富庶,被高山環繞;南部地區擁有較長的海岸線,以漁業為主,以旅遊業為輔。泰國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其地貌特徵、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關聯性。
E. 泰國歷史簡介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拓展資料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the
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泰國是世界最聞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泰國是佛教之國,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四面佛。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九成以上。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泰國
F. 泰國歷史簡介
簡介: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如豐富多彩的各種節日,水上人家的清新生話,聞名於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
(6)泰國有多少年史擴展閱讀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G. 泰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泰王國
1932年6月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1939年5月改名泰國。1941-1945年被日本侵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又再改稱為泰王國。
H. 泰國歷史的歷史時期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4]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5]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泰國的南部曾發現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文物。泰國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壹萬年前的岩畫在泰國也有發現
五千年前,泰國已有青銅器文明。有學者認為是從中國傳入,也有學者認為是東南亞獨立發展的。 居住勢力
秦漢時代,滇國己將泰國劃入勢力范圍。
隋唐時代(6世紀末到10世紀末),泰國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們生活在雲南至阿薩姆一帶。
羅渦國
羅渦國(Lavo)的歷史是在泰王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該城邦國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華富里為中心的地域。其歷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煉青銅時代。
在她的許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後來她在被稱為陀羅缽地的年代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自從該時代,羅渦為吉蔑人(高棉人)所統治,所以大量文化遺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將十五世紀稱作泰國歷史上的華富里時代,可見其重要意義。
最終大城王國建立,羅渦不再佔主導地位,直到納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宮殿並在此統率全國。
在納奈王後,羅渦城邦再度逐漸荒廢,直到十九世紀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將她重新作為王城規建。
20世紀中葉,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元帥(Phibul Songkhram)將華富里作為軍事要地,他對該城市作出的貢獻有很多保存至今。
素可泰王國
到13世紀時吳哥開始沒落,西方的緬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勢力趁機崛起,建立了北方的蘭納王國與南方的素可泰王國。蘭納於13世紀中由傣族的滿哥瑞(Mangrai,又譯孟萊王)建立,以清邁為中心。清邁地區後來一直與暹羅其他地區有別。南方的素可泰王國於1240年代開始擴張,被視為泰國史上第一。素可泰驅逐吳哥,融合吳哥的孟族與高棉族,並且創造泰文。
阿瑜陀耶王國
14世紀中葉,泰國華人拉瑪鐵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譯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結合了傣族的軍力,孟族與高棉族的行政,以及華人的商業。15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國,與蘭納王國相鄰,滅吳哥王國,並且在國內建立完整的制度,發展稻米耕作,與中國通商,國勢繁榮。阿瑜陀耶王國在14世紀下半到15世紀初被緬甸東固王朝並吞,但在16世紀末恢復獨立,在17至18世紀時是東南亞強國,與歐洲國家通商。1767年阿瑜陀耶王國被緬甸貢榜王朝所滅。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1769年 - 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的一個王朝。由一位年輕的將軍達信所建立。定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該王朝以鄭氏為國姓,達信是中國與泰國的混血兒,中國歷史上稱為鄭信。他在東南沿海一帶組織了一支抵抗緬甸的軍隊,趁著清緬戰爭爆發而緬甸大城駐軍大部被迫回國抵抗清軍之機收復了大城,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收復了清邁等地。
1782年,達信被義子卻克里|鄭華所弒,一說是達信在政變中被殺,卻克里援救不及。卻克里即位後,成立卻克里王朝,改稱拉瑪一世,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吞武里王朝亦因此結束其短短十三年的統治。
於1770年統一暹羅達到今日泰國版圖,並且並吞東方的柬埔寨,北方清邁,東方的永珍(今寮國境內)。
卻克里王朝
後來鄭信的部下卻克里殺鄭信,自立為拉瑪一世,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王朝的名字源於開國君主昭丕耶卻克里的名字。此外 ,因卻克里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該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
昭丕耶卻克里(卻克里王朝的創建者)本是吞武里王朝國王鄭昭(泰語名丕耶·達信,中國後裔)的重要將領。1782年,他利用反對國王的叛亂發動政變推翻鄭昭,後者被宣布為瘋癲並被殺害。昭丕耶卻克里自立為暹羅國王。關於這一段歷史有其它不同的解釋。
昭丕耶卻克里用拉瑪一世的名號進行統治。他延續了鄭信的一些政策,以使暹羅在遭受緬甸長期侵略和佔領之後的凋敝中恢復國力。在他統治時重組了政府機構和軍隊。拉瑪一世是現代曼谷的締造者,他將暹羅的都城從吞武里遷至曼谷,此後歷代國王都在那裡統治國家。他的繼承人拉瑪二世允許歐洲商人與暹羅通商。在第三代國王拉瑪三世在位時,暹羅在與越南和柬埔寨的戰爭中獲勝。拉瑪三世與英國人簽訂了第一個條約。
在拉瑪四世(蒙固王)統治時代,暹羅開始受到歐洲列強的壓迫。1855年,英國迫使拉瑪四世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深感西方技術文化先進的拉瑪四世開始在國內推行現代化,力圖使暹羅向歐洲的國家模式靠攏。他的繼承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大刀闊斧地對國家進行改革。拉瑪五世鼓吹某種民族主義君主制。在他的鼓勵下,暹羅的封建制度幾乎被掃除,開始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拉瑪五世被迫向英國和法國割讓領土,但也因此讓暹羅免於變成列強的殖民地。
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