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占阿里多少股份
㈠ 微信、支付寶同現國外,你如何看待呢
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微信和支付寶分割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如今的支付寶仍然占據著移動支付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但作為後期之秀的微信支付趕超速度卻非常之快。
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如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續幾年上演的春節紅包大戰則讓這場移動支付的戰火越燒越烈,移動支付也隨之開始下沉。
微信支付在線下趕超支付寶,但短期內市場格局不會再有大變化了
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微信和支付寶分割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如今的支付寶仍然占據著移動支付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但作為後期之秀的微信支付趕超速度卻非常之快。藉助高頻的社交工具,微信在很短時間內就斬獲了大量線下市場份額。
2016年9月份的微信數據顯示,日均登錄微信的活躍用戶超過了7.68億,其中50%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90分鍾。很顯然,微信的日活和用戶粘性是支付寶所不具備的,社交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微信支付的高速增長。面對微信支付的咄咄逼人,支付寶開始集中精力發展社交,但可惜成效甚微。
不久前召開的騰訊年會上,騰訊公司給了微信支付團隊1億元現金獎勵,這也被外界解讀為:微信支付在線下已經超越了支付寶。雖然目前沒有第三方數據證明這個結論,但支付寶在線下處於弱勢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
威鋒網一篇報道中表示,「如果一款應用可以同時滿足社交和支付的功能,同時商戶對支付應用沒有要求,這個情況下會有多少人選擇特地打開另外一款支付應用?」
事實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市場份額的變化也證實了這個結論,2015 年移動支付的市場份額,支付寶基本仍處於絕對統治的地位,占據了68.4% 的市場份額。但從2016 年第二季度開始,支付寶市場份額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而微信則是相應地有了較大的增長。第三季度,支付寶和微信的市場份額差距繼續縮小。
當然,隨著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差距的縮小,在未來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最後誰也沒辦法撼動誰,畢竟雖然微信支付在線下占據了一定優勢,但背靠阿里巴巴電商生態的支付寶在線上仍然是微信支付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兩大平台在中國市場的較量可能是一場拉鋸戰。
出境游需求大熱,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紛紛加碼海外市場
根據支付寶跨境支付的數據,今年黃金周,中國遊客在海外使用支付寶的交易筆數較去年同期增長近4倍,人均消費超過1000元。而微信支付方面則表示,2016年10月1日至7日,中國用戶在境外微信支付筆數同比增幅超過750%。很顯然,海外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
而這背後則是中國遊客出境需求的增長。根據中國出境游研究所的數據,去年中國出境游旅客為1.2億人次,消費額達到1045億美元。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將擴張步伐放向了海外市場。兩大移動支付平台在海外市場,都不需要藉助特殊的設備,很多時候一個二維碼就可以完成支付收款的全部操作。規模很容易擴大,而這種模式早已在中國市場得到了驗證。
從2016年初開始,微信支付開始將觸手伸至境外。目前,它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的11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其中包括了日本、韓國、泰國、中國香港等廣受中國遊客歡迎的國家和地區。微信支付「人民幣收款,向境外商家結算外幣」的跨境支付模式也已全面落地,如今微信支付現已支持英鎊、港幣、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歐元、紐西蘭元、韓元和泰銖10個外幣的交易。
而支付寶也不甘落後,去年支付寶先後在境外機場、北極聖誕老人村等場景開通了移動支付。其中日本的成績最為令人矚目,去年1月支付寶和日本便利店7-11和羅森達成協議,這使得日本全境近1.3萬家羅森便利店開始全部支持支付寶。此外支付寶還實現與日本東京地區的3500輛「日本交通「計程車的對接。而在幾天前,阿里巴巴集團剛成立澳大利亞、紐西蘭總部。
支付寶的海外擴張還包括在海外投資的一系列和移動支付相關的創業公司。去年11月,支付寶與泰國支付企業Ascend Money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收購這家公司20%的股份。2015年9月,螞蟻金服和阿里巴巴斥資超過5億美元收購印度在線支付及電子商務公司Paytm 40%的股權。2015年2月,螞蟻金服還收購印度支付服務業者One97 Communications的25%股權。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支付寶在中國大陸地區以外,已經實現了70個國家和地區的接近10萬家零售商戶的覆蓋。而在全球范圍內則接入了10萬多家海外線下商戶,覆蓋餐飲、超市、百貨、主題樂園、退稅等消費場景。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擴張策略各不同,未來誰會取勝?
就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現在的擴張速度來看,支付寶無疑領先了微信支付一個段位。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支付寶可以說完成了對微信支付的反殺。
雖然兩家公司瞄準的目標都是中國的出境遊客,但微信支付在國內所擁有的社交優勢,在海外市場卻並不存在,在實際使用場景中更多取決的還是平台和海外商家之間的合作。而這種差距,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兩大平台的海外擴張策略所致。
去年7月支付寶在新加坡宣布啟動的「Alipay+」計劃,這可能是支付寶全球化擴張的一個縮影。支付寶計劃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以海外機場、百貨和餐飲場景為中心的移動服務生態圈。並且圍繞淘寶的國家化構建一個大的電商生態體系。
這是一種可在全球范圍內復制的合作方案,具體來看可分為兩條業務主線:其一是幫助海外的買家買中國的商品;其二是幫助國內的買家買境外的商品。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是支付寶背後的最大倚仗,藉助於充沛的購買力所形成的強大需求,在海外市場,支付寶獲得了比微信更強的用戶黏性以及行業話語權。
支付寶的國際化對阿里來說不僅僅只是針對中國的出境遊客,還寄託著如何將阿里電商生態與海外市場連接起來的重任。雷鋒網在一篇報道中表示,「事實上,如果你把國內支付行業的爭端上升到國際層面的話,你會發現支付寶早已是一個雛形的帝國,而其它同行最多隻能稱作是一股精兵。」
而對比來看,微信支付主要執行的是一種開放政策,更多地依賴與海外銀行機構和當地服務商的合作模式,把更多的主導權交給海外商家,和他們共同發展海外支付生態,微信希望做的其實還是服務和連接。2015年10月,微信與澳大利亞支付公司RoyalPay達成戰略合作,或許是微信支付擴張策略的一個縮影。
中國遊客在澳洲消費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進行消費,但負責提供服務的卻是RoyalPay,而不是理財通。比起微信支付的國際化,微信的國際化對騰訊來說可能更加重要。畢竟想要實現連接,僅憑一款支付工具顯然是沒辦法實現的。
微信支付產品運營總監黃麗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吸引遊客的旅遊政策,中國遊客去的越多的地方,就是我們越需要發力布局的地方,但其實更多的時候,微信支付需要藉助整個社會商業的市場化生態來發展。」
所以我們看到在海外推廣移動支付服務時,微信總會是連帶社交應用一並推薦給海外用戶。這個結論後來也被微信支付產品運營總監劉鵬所證實,「微信支付是在微信生態體系裡面的一種功能,微信支付發力海外是與微信國際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策略。」
很顯然正是這種定位制約了微信支付在海外的發展,微信的社交屬性在海外支付場景中其實並非十分必須,而支付寶背靠阿里電商生態則占據了一定先機。
不過在海外市場,無論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他們不僅需要應對來自金融監管層面的壓力,還有來自國際移動支付巨頭(PayPal)和手機廠商們(Apple Pay)的挑戰。在完全吃透中國出境遊客紅利之後,接下來的增長可能會是一個難題。
海外的移動支付其實仍處在起步階段,即使Apple Pay在美超越了PayPal 成為移動支付市場帶頭大哥,全美市場支持Apple Pay的商家也只有36%。所以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這場較量中,國內市場仍然還會是關鍵。如今的微信支付已經占盡了先機,如果支付寶繼續犯錯下去,隨著騰訊深耕各類消費場景,超越其實會是遲早的事情。
㈡ 阿里巴巴集團不是馬雲白手起家的么。怎麼會有日本和美國的股份他們投資了馬雲好像才有百分之五的股
阿里巴巴雖然是馬雲創立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投資方僅有馬雲自己。在金融投資領域,有一種特定的投資形式被稱作「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風投),這是一種專門針對初創企業進行的投資。
通常來說,成熟的創業團隊一般都會有創意的設計者和相應的技術人員,卻往往缺乏推動創業發展的資金(及營銷渠道、人脈等),而針對創業團隊早期短板進行投資的形式就稱為風險投資。投資方以持續佔有被投資方恆定比例的股份作為基礎條件(注意是基礎條件,通常來說風投的要求不限於此)進行投資,隨著創業團隊價值的不斷擴大,這一恆定比例的股份也會同步增值,從而在未來為投資方帶來成倍(乃至幾十幾百倍)的收益——當然相應的,如果創業團隊發展失敗,恆定股份也將同步縮水,因此這種投資高收益伴隨高風險,故而稱為「風險」投資。
回到阿里巴巴這邊,馬雲構想了阿里巴巴電商的模式,同時通過自己多次創業的人力積累組合出了一套管理和技術團隊,然而缺乏擴展市場所需的資金。此時他所接觸的眾多風投機構中,日本軟銀看上了阿里的這套模式。軟銀作為日本通信領域的巨頭和大型風險投資機構,本身也有投資雅虎日本,因此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軟銀說服雅虎美國共同對阿里進行風險投資,獲得了阿里巴巴六成左右的恆定比例股份,這就是阿里集團外資股份的由來。
順便一提,即使阿里巴巴的外資股份佔有六成左右,阿里巴巴也並非是一個「外國公司」。
須知股份代表的是股東在公司的資本比例,卻並不代表其公司內部的權力分配——後者被稱為「股權」。對於一個傳統架構的企業來說,股東的股權往往與股份等比配額,但這並不是必需的。事實上,風投領域的投資企業往往採用A-B股等結構,即股權與股份不對等。
具體到阿里的例子,軟銀與雅虎系雖然佔有六成股份,但兩者所擁有的B股雖然有很高的分紅權卻沒有太多投票權,換而言之就是軟銀和雅虎雖然能夠獲得高額紅利但在股東大會上沒有多大影響力,而馬雲等初創人員雖然個人持股很少,其持有的A股卻擁有數倍於股份的投票權,是真正決定股東大會走向的股東。加之現代企業管理中除了股東以外,還有專業決策的董事會(阿里集團董事局)和專業行政團隊(阿里集團經理層)掌握企業權力,而這兩個部分是全權由馬雲為首的中國團隊牢牢掌控,因此軟銀與雅虎的狀況更加接近於購買了一個叫做「阿里巴巴」的高額理財產品,阿里巴巴顯然是個中國公司。
事實上,風險投資領域當中,投資方股權遠小於股份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畢竟投資方的目的並不是真正花人力精力去控制一個企業(而且事實上投資方對於互聯網領域的企業通常也管不好,因為他們畢竟不像創業團隊那樣熟悉業務),而是追逐利益,因此沒有必要深涉企業管理與所有權。對於投資方而言,符合他們利益的做法,僅僅是衡量「持有多少股份」、「何時拋售退出」,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