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最強靶師是哪個
1. 泰國人怎樣練泰拳
拳手通常從小時候開始培養,每天練習八小時,其中包括各種體能、重量、反應、技巧的訓練,有些訓練方法相當殘酷,例如受訓者將兩手高舉,教練會用旋踢踢受訓者的兩脅;或者用拳沖打,藉以訓練拳手的抗打能力;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鋼棒打擊手臂和小腿,來訓練骨頭的堅硬程度。能夠從這樣的訓練法生存下來的拳手,其體魄一定有過人之處。一場比賽下來,斷幾根骨頭是少不了的。
泰國拳手的職業壽命很短,平均壽命也不長,一個拳手在二十歲、血氣方剛時就已經達到了巔峰時期,醫學上人體大約在二十五歲開始衰退,拳手大約也得在此時告別擂台。
此外,泰拳還素有「剛拳鐵腿」之稱,尤其是其膝腿的攻擊力更是令人生畏,往往是一腳擊中對手便一腳定音,許多的拳手因此被打出血尿,而喪生在泰拳手腳下的也不乏其人。1980年在曼谷擂台上,日本拳王田中就是被泰拳王以一招左高側踢踢斷了手臂。
運動生理學認為經常進行抗擊能力的練習,能使骨骼變得粗壯、堅硬,能使肌肉中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由原來安靜時的每平方毫米開放80條左右增加30倍以上,並可使毛細血管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出現泡狀,從而增加肌肉的供血量。在激動的拳斗當中,抗擊能力強的拳手能及時反擊,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反敗為勝.
1、進行十五分鍾的變速跳繩。
2、間隔一分鍾後,進行假想對手的斗拳訓練,做五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鍾,中間休息一分鍾。要使用所有的攻擊性技術,使用各種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基本技術。
3、間隔一分鍾後,進行五個循環的沙袋訓練,要使用所掌握的全部進攻技術,如膝撞肘擊等組合技法。
4、戴上護頭具和厚手套與同伴對打操練,也進行五個循環,在這一項中,可以使用不太猛烈的肘擊、膝擊與腳擊。
5、和水平較高者或教練練習對打。前者使用各種有效的進攻動作,後者只能防守,面對對方的進攻利用各種他認為適宜的技術作出盡可能快的反應。
6、一般身體素質訓練,諸如推舉重物,勻速起蹲練習等。
7、步伐訓練,包括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慢跑以及三分鍾內五圈的加速跑。在每三分鍾間隔一分鍾的時間里,拳手們不得停下休息,而要繼續慢慢顛跑。
以上所有訓練均用停表控制,而在每一循環的最後三十秒,都會得到提醒信號,此時必須全力以赴,不遺餘力地完成循環內容。
腿技,是泰拳最主要的技法,適用於遠距離攻擊。只要腿擊法有前踢、側踢、前弧踢、掃踢和後旋踢。其技術要點要求踢擊時,髖關節完全前送,膝關節內扣,腳放鬆踢出,力達腳踝和腳背。泰拳憑什麼絕招戰無不勝?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說是膝技,有人說是肘技,其實腿技才是泰拳的殺手神招。至於肘、膝技,只是在近身搏鬥時泰拳師們才使用的「殺手鐧」。更多的情況是在中遠距離內。泰拳手就已憑借凌厲無比的腿法而穩操勝券了。
2. 拳館的阿多
阿多(英文:MUAY THAI)
出生地:泰國
體重(75公斤)武術派別拳擊,泰拳泰拳教練
泰拳技術專家
專業靶師
曾榮獲多次泰拳世界冠軍
阿多個人資料:阿多,泰國格鬥選手,打法具有自己的特點,快、狠、准,在國際格鬥界上獲得廣泛好評。
頂級泰拳教練頂級教練親自執教,作為曾榮獲多次泰拳世界冠軍且擁有超高人氣和擁護者的拳館泰國籍教練泰拳由泰國拳王阿多老師授課,激烈的培訓深深吸引了廣大愛好者,也是技術、力量與智慧的完美體現,更是向自身意品質的挑戰。
泰拳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娛樂。為滿足國人學習正宗泰拳的期望與熱情,同時也為了泰拳和泰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前泰拳世界冠軍,對熱愛泰拳的中國朋友進行一對一親身傳授泰拳技藝。
專業的教學、時尚的環境。作為泰國國術的泰拳則以其狠辣,爆發力強,殺傷性大的特點聞名世界,實用,且霸氣十足的風格也備受大眾青睞,而女性利用泰拳的高熱量消耗來代替帶氧舞踏,在幫助她們瘦身之餘,亦使她們習得一技之長,以作個人防衛用途,這也讓泰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推崇。
3. 我練過散打7個月 現在想練泰拳平時該怎麼練
我覺得吧..散打不比泰拳差..各有優點..
雖然沒分..還是給你吧..
練功方法,可分為練體魄和練武兩大類。鍛煉體魄是練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鍛煉體魄的手段純粹是日常的勞動。有四項日常勞動是必須天天堅持做的。(1)往日;(2)擔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練功法之首項曰「望日」。關於此術的意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眺望朝陽,一可以鍛煉眼睛加強目力。其理論是拳師既能陽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另一說則謂望日為拳師風記,凡習武必須早起練跑,因早晨空氣清新,是運動最適當時間。昔之拳術教師命徒練跑,與現在不同,不要求作長跑。
可能是前人還未明了長跑的益處。練拳者跑步,須擇田野崎嶇路徑,以強化腿部各處筋腱肌肉,並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滾轉,讓身體皮膚與草木砂石磨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強韌,可抵禦打擊。同時練者可習慣卧地活動,在臨陣跌倒時能應戰。
(2)擔水:前人運水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竹匣裝盛最普通。另有一種傳統方法,是用竹竿,竹節長而皮薄,製成竹簡,長1.5~3米,貫通中間竹壁,即形成柱體形盛水器。練武人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腰間方式,徒步運送。由於行程長遠,以此法練功不但可以增強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長期用頭勁低壓重物,久而堅強異常,在打擂時對抗敵人攻踢,裨益極大。
(3)舂米:此練功方法,可壯腕力及強化整個上體肌肉。舂杵是堅木造成,重約6磅,長1~1.5米,頭尾粗而中間一段較細,謂之頸,便利手執,其健身功效與啞鈴或槌棒無異。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動作時須精力集中,杵須擊向樁碓中央,熟練後可在杵下擊時鬆手,俟其反彈時復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動,可養成節奏,雙手更可輪流練習,手部握力久而增強。
還可同時有二三至四人齊練,使杵時須合節奏,此起彼落,相輟不絕。手力不足,錯失節拍,則樁杵互撞,勞而無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為常事。長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斷後運回居處,這項勞動對於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發達特別有助,拳師常練之,功效尤佳。
門徒正式習拳術,先學握拳及站樁,後習各式基本拳法,隨即要練習各種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項:即布功,打檸檬、粉試、早浴、踢香蕉樹、拖橋。
(5)布功:古代基本練習法門之一,目的在鞏固拳樁,能在進退時常保持戒備姿勢,無懈可擊。
其方法是將浴布(泰族男女各慣用的)褶成條狀,披於頸上,布尾纏裹拳頭,雙手握緊,左手高擎於眉心前方,約24~36厘米,另一手側提於頷側,兩肘懸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為「式」,實同拳樁無別。行動時向前邁步,或左或右,式須不變,即進左足時左拳為鋒,右進時右拳為鋒。
此功練好,拳師在角斗時自然無時不以拳樁向敵,以肩臂掩護身體,拳頭因慣受浴布牽引,堅定不墮。
練習重頭是雙拳隨身體移動而變位,動作要嫻熟,輕巧活絡,浴布同時沿頸拽動,故須小心勿為擦傷,使成為一種習慣動作和姿勢。
浴布功練好後,即改用兩巾,各裹一拳頭,形同圓枕,布尾捏於手心,不見手指,如此兩人持枕對練,熟習拳路及擋架功夫。
練習時不以全力出擊,以輕靈為法,擋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搖身閃避。熟悉後,裹拳方式改為露指,與纏麻拳頭相近,同樣對戰,並加強力度,手法運用亦增,故須加倍謹慎防守,久習後防守自然嚴密,倘失慎則難免有損傷。
(6)打檸檬:打檸檬是專門提高准確性及靈敏性的鍛煉方法。
其方法是在懸空的竹竿上,以線吊檸檬擊之,以檸檬被擊至下沉為准,以增拳功。
(7)踢香蕉樹:昔日泰拳師練腿,香蕉樹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樹是主要練功之法門。
其方法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樹干,直徑18~20厘米,立於平地上,發腿踢之,左右連環,不能踢倒香蕉樹,而利用腿擊之力把持樹干平衡,故雙腿必須不停地快踢,又可練高低踢法。熟練後進而用兩米長莖,照樣行動。
(8)拖橋:練腿的另一種方法,是拳師加強單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術以腿擊為主要招數,用腿根基不穩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練習。
行動方式,為兩人對立,一人牽拉練者一腿,快速進退,或旋轉托拽,對方被拖動時,須以獨腿站立,應變消解不被拖倒。同時,手部戒備姿勢須緊守不懈。
練就後,拳師單足立地時,架勢平穩,且心理上布至倉惶,被人乘虛而入。
前代拳師練步,依循羅盤八個方向作進退練習,名謂八方運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紹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況,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們對於體育科學雖不甚明了,但在武術修練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練習工具,並且取得輝煌成果。古泰拳師的這些練功方法,有仍值得現代泰拳師及搏擊高手們仿效和學習。
職業泰拳手大多來自泰國的邊遠省份和地區,或是遠離首都的窮鄉僻壤,最初他們每逢節日或趕廟會時,才在當地作些比賽或表演,在當地有些名氣的拳手可望進入泰拳訓練營,進而成為職業泰拳手,他們這時的年齡一般只有12~16歲,泰拳訓練營為這些未來的拳手提供吃、住、訓練場地和設備以及各種必要條件。訓練營已經和拳手的命運連在一起了。在訓練營中,每個拳手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訓練上了。他們每天訓練六個小時,早上先作4公里長跑,然後是3至5回合的擊空拳練習,接著做柔韌練習,最後再做一次長跑。下午訓練除了上午的練習內容外,再加上擊沙包練習,這時的練習他們是全力以赴,拳、肘、膝、腿交叉打上10個回合。最後是不帶手套的模擬對打以及兩兩一對的「砸頸撞膝」練習。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三、當代泰國著名拳師的綜合訓練方法
下面介紹的,是70年代全泰國最強的兩名高手乃佛與威侖蓮的訓練方法與程序,供讀者作比較和參考。
「泰南彗星」乃佛是當代技藝最出色的拳師,曾無敵全泰,據其教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日。積極備戰,通常在賽期前約二十日開始,直到賽前一日休息。
(1)早上五點到六點練跑,從中速進行長跑。
(2)跑步10公里左右後,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干,以增腿力。
(3)回到拳館,與教練過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准,教練發出掃腿,乃佛後撤半步,以毛腿或膝招回擊。
(4)其後練體操,使身體堅強耐打,重點在於頸腱、腹肌。早餐之後自由活動,到下午3點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起集中訓練。
練習之前接受適當熱身按摩,尤其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主。
(5)首先進行3回合空擊,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然後休息一回合,作全身按摩,繼續練五回合活靶,全力以腿踢膝沖,一切近於實戰。每次休息時又進行按摩,其功效很好,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後練沙袋兩回合,主要練飛踢法,重復發左或右腿踢向沙袋。再練兩回合空擊,又再按摩。使肌肉放鬆,才洗澡休息。
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這是平常練習程序。
在星期一、三、五,練習秩序有所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擅右、速攻或退戰等拳師,以磨練適應能力。他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守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以及觀察敵人拳路之本領。
泰拳掃踢之一------後中部橫掃踢一、技術要領: 1、格鬥式站立,前腳向前斜45度方向上一小步(腳尖顛起),重心前移; 2、前手臂與肘垂直護於身體側面,後手向起腿方向斜下擺的同時,後腿蹬地如同棍子一般以前脛骨(即 膝蓋以下腳腕以上,主要以腳腕以上10cm左右為最佳進攻武器)橫掃出(目標為對方的腰部,當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翻膝向斜下方砍出)3、當掃踢之腳方落地,下擺之手應向前方伸直,以防對方*近進攻 ,同時扭腰帶動掃踢之腿向後收回,還原成格鬥式。 二、注意事項: 1、後掃踢時,支撐腳必須顛起,當脛骨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必須斜下砍出,以增強穿透力; 2、橫掃踢時,大小腿必須伸直(如同木棍一般),腳背須綳直,進攻武器應是脛骨。 泰拳掃踢之二------前中部橫掃踢一、技術要領: 1、格鬥式站立,換步(前後兩腳交*換步雙腳顛起,後腳置於前,前腳向後,)而立,重心移到前腳(換步前的後腳); 2、前手臂(換步前的後手)與肘垂直護於身體側面,後手(換步前的前手)向起腿方向斜下擺的同時,後腿(換步前的前腿)蹬地如同棍子一般以前脛骨(即膝蓋以下腳腕以上,主要以腳腕以上10cm左右為最佳進攻武器)橫掃出(目標為對方的腰部,當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翻膝向斜下方砍出)3、當掃踢之腳方落地,下擺之手應向前方伸直,以防對方*近進攻,同時扭腰帶動掃踢之腿收放至前面,還原成格鬥式。 二、注意事項: 1、拳掃踢時,換步應快,雙前腳掌應顛起,兩腳之間的距離不易太大,當脛骨接觸對方腰部的瞬間,必須斜下砍出,以增強穿透力; 2、橫掃踢時,大小腿必須伸直(如同木棍一般),腳背須綳直,進攻武器應是脛骨。 泰拳掃踢之三------後低掃踢一、技術要領: 1、格鬥式站立,重心向前斜移,前腳斜45度微跳; 2、前手臂與肘垂直護於身體側面,後手向起腿方向斜下擺的同時,後腿蹬地如同棍子一般以前脛骨(即 膝蓋以下腳腕以上,主要以腳腕以上10cm左右為最佳進攻武器)向對方大腿或小腿外側斜下砍出(直接 翻膝向斜下方砍出)3、當掃踢之腳方落地(也可旋轉一周,但不用),下擺之手應向前方伸直,以防對 方*近進攻,同時扭腰帶動掃踢之腿向後收回,還原成格鬥式。 二、注意事項: 1、後低掃踢時,須斜微跳,重心向斜傾倒,以脛骨斜下砍對方大(小)腿外側。 2、低掃踢時,作攻擊之腿脛骨(後腿)應先接觸對方大(小)腿,而後落前腳觸地。
4. 泰拳訓練的方法
關於泰拳訓練的方法
在世界搏壇中,泰拳素以朴實無華,但攻防力極強而著稱。其基本技法主要由拳招、腿技、膝撞、肘擊、摔打5個部分組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泰拳訓練的方法,歡迎參考~
關於泰拳訓練的方法
一、古代泰拳訓練方法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一般名師傳技,視培養體質及自衛本能為首要,師傅若認為弟子因資質所限,筋骨差劣,屢練無功,技術欠佳,則絕其學習和修煉機會,可見古泰拳師傅,門楣觀念甚深,對弟子功夫造詣的要求極嚴格。
練功方法,可分為練體魄和練武兩大類。鍛煉體魄是練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鍛煉體魄的手段純粹是日常的勞動。有四項日常勞動是必須天天堅持做的。(1)往日;(2)擔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練功法之首項曰「望日」。關於此術的意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眺望朝陽,一可以鍛煉眼睛加強目力。其理論是拳師既能陽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另一說則謂望日為拳師風記,凡習武必須早起練跑,因早晨空氣清新,是運動最適當時間。昔之拳術教師命徒練跑,與現在不同,不要求作長跑。
可能是前人還未明了長跑的益處。練拳者跑步,須擇田野崎嶇路徑,以強化腿部各處筋腱肌肉,並需在草地卧下翻覆滾轉,讓身體皮膚與草木砂石磨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強韌,可抵禦打擊。同時練者可習慣卧地活動,在臨陣跌倒時能應戰。
(2)擔水:前人運水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竹匣裝盛最普通。另有一種傳統方法,是用竹竿,竹節長而皮薄,製成竹簡,長1.5~3米,貫通中間竹壁,即形成柱體形盛水器。練武人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腰間方式,徒步運送。由於行程長遠,以此法練功不但可以增強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長期用頭勁低壓重物,久而堅強異常,在打擂時對抗敵人攻踢,裨益極大。
(3)舂米:此練功方法,可壯腕力及強化整個上體肌肉。舂杵是堅木造成,重約6磅,長1~1.5米,頭尾粗而中間一段較細,謂之頸,便利手執,其健身功效與啞鈴或槌棒無異。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動作時須精力集中,杵須擊向樁碓中央,熟練後可在杵下擊時鬆手,俟其反彈時復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動,可養成節奏,雙手更可輪流練習,手部握力久而增強。
還可同時有二三至四人齊練,使杵時須合節奏,此起彼落,相輟不絕。手力不足,錯失節拍,則樁杵互撞,勞而無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為常事。長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斷後運回居處,這項勞動對於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發達特別有助,拳師常練之,功效尤佳。
門徒正式習拳術,先學握拳及站樁,後習各式基本拳法,隨即要練習各種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項:即布功,打檸檬、粉試、早浴、踢香蕉樹、拖橋。
(5)布功:古代基本練習法門之一,目的在鞏固拳樁,能在進退時常保持戒備姿勢,無懈可擊。
其方法是將浴布(泰族男女各慣用的)褶成條狀,披於頸上,布尾纏裹拳頭,雙手握緊,左手高擎於眉心前方,約24~36厘米,另一手側提於頷側,兩肘懸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為「式」,實同拳樁無別。行動時向前邁步,或左或右,式須不變,即進左足時左拳為鋒,右進時右拳為鋒。
此功練好,拳師在角斗時自然無時不以拳樁向敵,以肩臂掩護身體,拳頭因慣受浴布牽引,堅定不墮。
練習重頭是雙拳隨身體移動而變位,動作要嫻熟,輕巧活絡,浴布同時沿頸拽動,故須小心勿為擦傷,使成為一種習慣動作和姿勢。
浴布功練好後,即改用兩巾,各裹一拳頭,形同圓枕,布尾捏於手心,不見手指,如此兩人持枕對練,熟習拳路及擋架功夫。
練習時不以全力出擊,以輕靈為法,擋格拳多用前臂招架,配合搖身閃避。熟悉後,裹拳方式改為露指,與纏麻拳頭相近,同樣對戰,並加強力度,手法運用亦增,故須加倍謹慎防守,久習後防守自然嚴密,倘失慎則難免有損傷。
(6)打檸檬:打檸檬是專門提高准確性及靈敏性的鍛煉方法。
其方法是在懸空的竹竿上,以線吊檸檬擊之,以檸檬被擊至下沉為准,以增拳功。
(7)踢香蕉樹:昔日泰拳師練腿,香蕉樹是重要工具,而踢香蕉樹是主要練功之法門。
其方法為取1.5米左右的香蕉樹干,直徑18~20厘米,立於平地上,發腿踢之,左右連環,不能踢倒香蕉樹,而利用腿擊之力把持樹干平衡,故雙腿必須不停地快踢,又可練高低踢法。熟練後進而用兩米長莖,照樣行動。
(8)拖橋:練腿的另一種方法,是拳師加強單腿立平衡力的妙法,泰拳術以腿擊為主要招數,用腿根基不穩定不行,故有此法之練習。
行動方式,為兩人對立,一人牽拉練者一腿,快速進退,或旋轉托拽,對方被拖動時,須以獨腿站立,應變消解不被拖倒。同時,手部戒備姿勢須緊守不懈。
練就後,拳師單足立地時,架勢平穩,且心理上布至倉惶,被人乘虛而入。
前代拳師練步,依循羅盤八個方向作進退練習,名謂八方運足法。
上面只是概括地介紹了古代泰拳地一般情況,由此可以了解古泰拳高手們對於體育科學雖不甚明了,但在武術修練方面,都能充分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練習工具,並且取得輝煌成果。古泰拳師的這些練功方法,有仍值得現代泰拳師及搏擊高手們仿效和學習。
二、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職業泰拳手大多來自泰國的邊遠省份和地區,或是遠離首都的窮鄉僻壤,最初他們每逢節日或趕廟會時,才在當地作些比賽或表演,在當地有些名氣的拳手可望進入泰拳訓練營,進而成為職業泰拳手,他們這時的年齡一般只有12~16歲,泰拳訓練營為這些未來的拳手提供吃、住、訓練場地和設備以及各種必要條件。訓練營已經和拳手的命運連在一起了。在訓練營中,每個拳手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訓練上了。他們每天訓練六個小時,早上先作4公里長跑,然後是3至5回合的擊空拳練習,接著做柔韌練習,最後再做一次長跑。下午訓練除了上午的練習內容外,再加上擊沙包練習,這時的練習他們是全力以赴,拳、肘、膝、腿交叉打上10個回合。最後是不帶手套的模擬對打以及兩兩一對的「砸頸撞膝」練習。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5. 泰拳訓練方法
泰拳訓練方法
導讀:泰拳對於手臂以及腿的攻擊是十分注重的,因此大家在訓練中,最重要的是手腳的肌肉訓練,一起來看看吧!
泰國現代泰拳訓練方法:
1.晨跑
清晨起來跑步,可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發達,對於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裨益。拳師能否在對手不斷進攻面前不被打倒,與站樁極有關。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站樁功力的基礎,必須嚴格遵行。
跑步完了之後,日間需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一般直至午後,下午四時左右才開始繼續訓練,午後訓練程序,各著名武館各有不同。一部分武館的拳師以跳繩開始,有的拳師則以技術動作空擊開始,然後打沙包,進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空擊開始。
2.空擊
空擊,泰拳師稱之為「擊影」。是拳師運動中的熱身運動,使全身的神經和肌肉進入興奮狀態,以適應後面的劇烈訓練。空擊訓練主要是協調身手的配合,進退的平衡,特別注重於實戰時出招打空以後迅速收式回防的習慣性培養。另一個目的是「意」的訓練,即假想敵手的訓練,想像怎樣對敵手進行攻擊和防守反擊。所以,泰拳謂空擊為擊影,是深有函意的。
空擊練拳時,注重於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步法)和發勁的正確,並且盡可能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或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
空擊練肘時,假想敵手的存在,雙方已進內圍(貼身)戰。觀察對手的動態,或運足相應,或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抵敵,自由發揮。
如果是練腿擊,不在於練猛功,而在於怎樣保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時嚴密堅固,不致於受到對手的突然襲擊。
練膝擊時,注重膝招流暢活潑,如上步沖膝,須保持膝步一致。練貼身纏戰的膝招,則想像雙臂箍住對手,下拽迎合膝招的上沖之勢。
還有蹲身空擊法。練空擊時身體下蹲,雙腳前後溜動,與跳繩相似。按1-2-3的口令,雙拳以相同節奏發出。長練此法,可增強下盤的耐力。
著名的泰拳高手乃佛練空擊時,與一般的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空擊法根本不同。他不但手足敏捷,且每招每式,均吐氣發聲助勢,意勁俱在,與實戰時無區別。乃佛擅長用前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80年代拳王狄西蓮,練空擊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泰拳師練拳,因人而異,自由發揮。一點也不循規蹈矩地來約束自己。
3.打沙袋
打沙袋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以加強拳頭的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脅。練沙袋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袋,作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練習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
拳招必須有目的和意圖,一般是組合拳,如先左後右,再接以左拳,依1-2-3的節奏,發右拳也是一樣,必須靈活准確,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然會增強。
練肘招時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把握准確才有功效。
膝招練習也要靠近沙袋,兩手抓住沙袋的上端,用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擊。熟練後可左右跳躍,同時用雙膝連環沖撞沙袋。以頻度高、力度猛為好。這樣練還可以增強體力。
踢沙袋時要注意接觸位置要准確,揮腿時間不對的話,可以使足踝受傷。必須注意只能用腳背和腳桿(小腿桿)抽擊沙袋。用腳尖踢人,不但威力不足,還容易把腳踢傷。發腿時中心足注意要惦立,以腳前掌著地而後跟抬起,才能使全身的重量與勁力集中在動腿上,擊打目標時自然就有了威力。腿招收發前後,要保持戒備姿勢,使之成為習慣動作,以防實戰時對手狙擊回襲。
初學者為提高練習效果應了解沙袋結構。沙袋是用雙層皮革或相似皮革材料,內芯充填粗沙,兩層皮革間充填軟鬃或海綿類而製成的,呈圓桶形。沙袋的大小可以根據練習者自己的體重、練習目的等具體情況恰當選擇,將沙袋懸於空中進行擊打練習,沙袋放置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身高自行調節,一般是懸吊在以擊打沙袋中間部位的高度為宜。
將沙袋貼牆架起或一人扶托另一人進行擊打,這樣可以避免沙袋被擊擺盪,易於體會、掌握擊打動作。練習時最好是在教練或同伴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動作,盡快地掌握正確動作。
擊打沙袋時,可在原地進行單個拳法的擊打練習,也可在移動中進行各種拳法進攻步法的聯合訓練,如向前滑步擊打、向側滑步擊打等。並還可在訓練中,採取進攻與防守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如迎擊拳法,閃躲後的還擊拳法以及真假、輕重拳法的結合。在比賽前如能了解對手,更可從實戰出發,進行針對性的進攻拳法的練習,提高技、戰術水平,以利在實戰中應用。
練習擊打沙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初學者應在基本掌握各種拳法動作的基礎上,再進行擊打沙袋的練習。在擊打沙袋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技術動作,否則容易形成錯誤動作,難以糾正。
②練習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手指、手腕、肩、肘關節、腰部,以防受傷,擊打時不宜徒手做,一定要纏好護手帶,戴上專用的擊打沙袋手套或練習手套,這樣既可避免挫傷又可增加握力和用力的感覺。在擊打沙袋時,先輕後重,最好是在做2-3組空擊後,再進行擊打練習。
③在擊中沙袋的瞬間,拳要握緊,腕關節緊張。腕關節稍內扣保持拳鋒與尺骨在一條直線上,防止受傷。這一點尤其重要。練膝、肘腿招時主要是掌握技術動作,保持身體平衡,而不是練功。因此不要發力太猛,以免受傷。
④在擊打沙袋時始終要保持正確的實戰姿勢,擊打後立即收招並作好防守,以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
⑤擊打沙袋時精神要集中,要有實戰觀念,假設對手,以培養實戰意識。練拳時,用拳鋒正面擊打沙袋,發拳時眼睛注視擊打部位,做到出拳迅速准確有力,此時擊打沙袋的聲音清脆、短促、沙袋垂直顫動,否則是發拳用力不合理,切忌出拳時推擊。
⑥沙袋使用一段時間後,容易在經常擊打的部位形成凹陷,練習時應注意避免擊打在凹陷與平坦部位的交接處,因該部位易於是拳腳滑動,造成扭傷。
⑦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應先進行單個招式的練習,最好是從直拳練習開始,因為直拳易於掌握。然後再練習擺拳,勾拳拳法,再練腿法、膝法、肘法等。在較熟練地掌握單個招式的基礎上做各種招式的穿插、組合、連續擊打動作的練習。
⑧初學者在擊打沙袋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正確性,擊打時動作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重量應先輕後重。並且一定要結合步法進行打擊,不能只注重招式,而忽略步法和全身協調用力的技術要求。否則在實戰和比賽中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⑨初學者在練習擊打沙袋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摸索掌握沙袋被擊後的顫動規律,注意出招時用力的時間、距離和角度,尤其在擊打擺動的沙袋時更應如此,否則容易發生手指、手腕、肩肘、關節受傷事故。
⑩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擊打練習,在練習前應安排擊打內容組數,每組的時間以及要求,並要求出招時的頻率,輕重的.節奏,及根據自身的技術特點,體力情況進行安排,以提高練習效果。
泰拳著名高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袋,其腿功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快如閃電掃向沙袋,猝然爆發巨響。亞披勒練連環腿時,更加連珠炮一般,聲音堅實,尖銳刺耳,振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刁猾巧妙,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4.對打
對打練習,是泰拳師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已獲排期出賽拳師,每周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星期日休息。
練對打可增強拳師的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比賽時往往想輕取敵人,反而力不從心。
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使用。
泰拳術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冶煉升華,訓練方面的確別具一格,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這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使拳師在擂台上比賽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
對打練習次數不宜過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那麼每次練習只要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就足夠。至於四回合一下的比賽,則練兩回合就夠了。
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
1982年舉行的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戰前「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方積極備戰,訓練之刻苦前所未有,狄西蓮練習65日,對打練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沙瑪則練了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練習,以對抗狄西蓮之膝撞戰術。
5.手靶訓練
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手靶」與「摔跤」兩項。
手靶是引進的先進訓練方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手持正方或長方形長靶,其形如枕頭,作活動目標,帶引拳師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
手靶的特別功效,在於拳師的膝、腿等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方法和密度相應提高,比獨自攻打沙包,效果好得多。
「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他在擊手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急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至人死命。
6.摔跤
摔跤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纏抱投摔,使樁步堅穩,膝招靈活,對磨練耐性,最有效果。
方法是選擇體形相近的對手,互相抱住頸頂,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手攆開或向側投擲。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必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除對方牽引和膝功,抗爭十分激烈,雙方體力消耗很大。常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爭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善於護衛與回擊。
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摔跤時間長達三十至四十分鍾,其激烈程度,難以言喻。
7.過招
參加比賽拳師,還經常找同伴或教練過招。以磨練技藝,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形相近對手相戰,只是不像比賽時那麼認真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
過招的辦法是,雙方各出招數對戰,而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與實戰技巧。
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數,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反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撞,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壞前者用膝之勢,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訓練,可改善拳師打鬥時姿態與風范,養成攻防技擊之節奏和韻律感。
8.跳繩
最平凡簡單的訓練,是跳繩運動,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一處在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耐力增強。
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回合,作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三十至六十分鍾的跳繩,練習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份揮發,效果尤佳。
跳繩這一項活動對於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多少都曾接觸過,它是非常簡單的一項全身運動。從器材上說:結構最簡單,攜帶極為方便,活動時只要小小的地方能跳動就行了。佔地面積小,並且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其他項目中作為輔助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跳繩可以提高人體內臟功能、健壯身體、增強下肢彈跳力和耐久力。一根繩看上去很簡單,但它能幫助拳手提高彈性、速度、落地緩沖性、彈跳持久性等,在練習跳繩時要結合比賽的需要,按三分鍾一個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鍾的方法進行,在跳的過程中動作要有變化,速度也要快速和中速變換,這才是拳手練習跳繩的要求。
⑴器材(繩子)及准備
要用直徑10毫米的臘繩,或機用皮帶(直徑8毫米)和代革用品,長度以本人臍部高低到地面,用腳踩直一圈為標准。
要穿平底軟性鞋,跳前須做准備活動,使各關節韌帶和肌肉展開,尤其是踝部關節及手腕關節更為重要。
(2)姿勢要求
頭部要正直,雙目正視前方,下巴自然地靠近胸骨頂端凹陷處,含胸、兩肩下沉,雙膝微屈,軀干向前下方彎曲,保持頸部、胸部脊柱生理弧度。
兩手握柄,手心向前方,肘部靠近軀干兩側,手內側貼近大腿外側股骨上13處(握繩柄主要靠拇指、食指,其他三指為次要,用兩手腕擺動繩子)。
跳繩時要用前腳掌彈跳落地,在落地時要輕松,膝部自然彎曲,略有緩沖動作。
(3)跳繩的方法與要領
跳繩時除了兩足的動作隨著變化而轉換外,其他部位如頭,軀乾和手臂盡量保持基本姿勢。如果在跳繩失誤時,要立即恢復跳動(間隙時間越短越好),繩子的揮動用兩手腕同時發力。
①原地雙腳跳:
動作要領:好似原地跑步,彈跳時靠一足前掌跳動,在落地同時另一足再做彈跳,依次交換。每跳起一次繞繩一圈,身體中心保持不變,始終在中間。
②單足二次原地跨步跳:
動作要領:一足做二次彈跳,每跳一次繞繩一圈,左腳第一次彈跳時右腳作後伸動作(只能用膝部作屈伸動作),當第二次彈跳時右腳作前伸,足尖綳直,這時快速落地換上右足彈跳動作,然後依次輪跳。
③前後交換跳:
動作要領:跳動前,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足前後距離同肩寬,用兩腳前腳同時彈跳,跳動時,左、右腳不斷前後交換,一次輪跳。
④提腿90度跳
動作要領:一腳落地彈跳,另一腳作向上提腿與軀干成90度,小腿與大腿成90度,腳尖下垂,緊緊落地,原落地彈跳的腳向上提,交替進行。
⑤踢臀式跳(類似後提腿跑):
動作要領:一腳彈跳落地的同時另一腳小腿後屈,將腳後跟盡可能敲到臀部,然後落地換另一隻腳作以上動作,連續交替彈跳。
⑥步伐式(如泰拳步伐前後跳動):
動作要領:按拳擊基本步伐的要領作向前、向後、向左、或向右跳,每跳一次搖繩一圈。
⑦雙飛式或三飛式:
動作要領:雙飛即跳起一次搖繩2次,三飛是跳起2次搖繩3次,要求兩腳合並,同時用腳前掌跳起,提臂收腹直腿,兩腳尖綳直,兩手腕瞬時間加速作2次或3次旋轉。
⑧負重跳:
即上身穿上沙背心,或腰部帶上沙袋,還可用沙綳帶,只要能增加一點重量,不拘跳的形式進行跳動,這一類的跳是增加難度提高效果。
⑨變速跳(好似變速跑):
在一個回合中(為三分鍾),分階段的快速與中速跳,這是符合拳擊比賽中回合需要的,為的是使生理和呼吸系統等方面適應回合要求,每個回合跳繩為600次左右。
要求,一個回合400次以上為及格,550次以上為良好,650次為優秀。
跳繩時必須注意:
①跳繩時不要跳離地面過高,以繩能通過腳底為佳,落地必須要有緩沖,嚴禁用足跟著地,否則會震動大腦,影響健康。
②跳後,兩足各組肌肉有酸痛等的正常現象,嚴禁用冷水沖洗,要用熱水洗或按摩,使肌肉放鬆,消除肌肉群的疲勞。
③跳時呼吸必須用鼻以短快吸氣,呼氣要慢用嘴呼出。在快速跳繩前先吸一口量大的氣,隨後加快跳速,氣慢慢吐出,甚至氣即將吐完,再憋口氣,實在憋不住,放慢速度,隨後再吸氣,這樣不斷地交換是為了達到無氧訓練的目的,當休息一分鍾時,應進行深呼吸的調整。
9.體操
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主要目的是強化身體各部位的筋肌功能,伸展筋骨,訓練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鬆弛,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復原狀。
體操項目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項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為主,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的關系。
泰國拳館的拳館,每日須作腹肌運動一百至二百次,以增強腹部抗打擊力。
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空擊、打沙袋、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過招。80年代後各武館即相繼大幅度加強摔跤訓練,同時有長方形皮靶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的訓練技術迅速發展,使新一代拳師韌度及組合技術、密度等全面強化,至今這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的項目
;6. 阿頓-蓬查拉齊 是什麼檔次的選手
阿頓-蓬查拉齊是世界著名選手:
一個被國內媒體稱作泰拳教練的泰國拳手,感覺應該沒有名氣,不然來中國打比賽,怎麼說也得給個泰拳王的頭銜。
阿頓-蓬查拉齊 是90年代末期 70公斤級別的冠軍,年輕的時候是拳手,目前主要工作是一名職業靶師,這是一個不服老的選手,戰績赫赫,曾經獲得「拳王」之稱。
7. 徐燦 拳王被打倒後
"
冬奧會正如火如荼,競技場上的失敗往往為人所不能接受,朱易如是,劉翔也如是。其實,更難接受的往往是運動員自身。拳手徐燦一度是中國唯一現役的世界拳王金腰帶擁有者,2021年8月的一場失敗,讓他從巔峰跌落。這位曾經求勝心極強的王者,陷入懷疑、內耗,艱難地從失敗里復甦。
迷失在叢林之中
徐燦看見自己倒了下去。
「嘭」,聲音清脆而短促——回放畫面里,他的下巴挨了英國拳手利·伍德一記右手擺拳,身體隨之失去重心,搖搖晃晃,最後倒在了拳台上。
丟掉世界拳王金腰帶的兩個半月之後,去年國慶假期結束,在中方靶師傅馬克瑞的陪伴下,徐燦才敢看那場拳賽的視頻回放。嚴格來說,那是他第一次回頭正視那場拳賽,以及自己被擊倒的畫面。
圖 | 徐燦(左)對陣英國人利·伍德
每次走上拳台打拳,就是走入了一片叢林。徐燦說,拳台踩上去軟軟的,像叢林里的沙土。而這種類似沙土的松軟觸感,會帶給拳手一種「不安全感」。
叢林里有什麼?一棵棵大樹枝繁葉茂,陽光從枝葉的縫隙灑下來,穿透林中的薄霧。林中沒有路,但能聽見溪水流過。野獸兇猛,隨時可能撲過來。「我必須自己找到出路。」徐燦繼續講述著他所理解的拳台之上的叢林世界。
突然,一隻豹子竄上來,把他撲倒了。傷口在流血,他要趕快往前跑,不能待在原地。這只豹子,就是利·伍德。
被一拳打倒,軟軟的海綿墊托舉著徐燦疲憊的身體,腫脹的眼睛閉上,只剩嘴巴大張著喘氣。拳台之下是嘈雜的人群,他們因為拳台上發生的一切拍手、跺腳、吼叫,倒在台上的短短幾秒鍾,徐燦只想多歇一會兒。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對手擊倒。主裁麥克唐納單膝跪地,開始數秒,「One,Two,Three……」
當時,拳賽已經鏖戰至第12回合,兩個人的體能都快消失殆盡,徐燦的點數落後於對手利·伍德。「那記擺拳不重的。整場比賽我身上挨了十多記上勾拳,累計傷害很大,」結合比賽視頻,他分析,「當時倒下了,起來後沒什麼感覺,我挺冷靜的。」
倒下前的比賽進程里,他和利·伍德都受了傷,血水從眼角、口腔、鼻孔流出,帶著腥味,飛濺拳台。方寸繩圈之內,一切靠拳頭說話,徐燦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站著的才是拳王,倒下的不是。」
視頻回放畫面里,徐燦撐起身子站了起來,主裁抽身退到外圍,利·伍德伺機連續組合拳進攻。他抱架防守,步步倒退,沒能抓到機會再打出一拳反擊。這種情況下,很遺憾,為了保護拳手,主裁宣布終止了比賽。
2021年8月1日的英國布倫特伍德,在職業生涯第三場世界拳王金腰帶衛冕戰,徐燦品嘗了敗績。他丟掉了金腰帶,中國沒有了現役的世界拳王。
以上便是引發拳王徐燦此次頹喪的緣由。拳賽結束後的第二天,他從英國飛回國,途徑西安、上海轉機接受隔離,最終在8月24日返回北京。
帶著敗績歸國之後,徐燦嘗試著走出那片叢林。但太難了,他跌跌撞撞,最難的一步就是,他不敢回頭看那次失敗:「失敗,是我最不願意、最不想面對的事情。心裡抵觸,不太想承認。」
圖 | 失敗後,徐燦的世界一度灰暗
「整整兩個月,叢林沒有了陽光,墜入黑暗。」徐燦說,野獸一直在身後追趕,要撲倒他、撕咬他。他沒有心力考慮該怎樣定義或理解那場拳賽。恐懼、自責、對自己的失望和懷疑糾纏著徐燦,他獨自承受,拒絕與他人分擔痛苦。
他在休息,卻感覺比訓練時累多了。身體內外,多重壓力和情緒互搏。那段時間,他的性情也變得和之前不同。徐燦承認,那是有個戾氣很重的自己,時常憤怒,對周遭的一切都持反對態度。他會無緣無故地對朋友和家人發脾氣,之後是後悔、道歉,壓力成倍增加,陷入自我損耗。「自信被打沒了」,徐燦說,他不知道該如何登上拳台。
「那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自己。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我變壞了,我本來是謙虛的……」徐燦說。謙虛的底色是自信。心理和身體全面陷入低迷狀態,慢慢地消化著那場失敗。
面對失敗
徐燦的拳擊經紀人劉剛知道,真正能帶徐燦走出叢林的,只有徐燦自己。
比賽一結束,身在國內的劉剛就給徐燦發了一條信息:「沒關系,好好學習,回國路上注意安全。」2010年春天,江西資溪的男孩徐燦由父母帶著,從老家趕到昆明投奔劉剛創辦的眾威拳館。十二年過去,兩個人已經情同父子。
「我知道他心裡復雜, 覺得愧對支持者、拳迷和團隊,勸他別想太多,好好休息,好好放鬆。」劉剛說,孩子長大了之後,凡事和他商量著來。
圖 | 劉剛(中)帶出了熊朝忠(左)、徐燦
劉剛是中國職業拳擊的知名推廣人,他曾代表中國拳擊隊參加過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當年長相帥氣的他,拳台上有著「漂亮男孩」的稱號。當年,劉剛結識了一位澳大利亞國家隊的教練,在對方推薦下,他買了一張單程機票,懷揣300美金,闖盪澳洲。
300美金只夠活一個月,劉剛找到一家華人餐館當洗碗工,每天早上跑步練體能,換好衣服再去刷盤子,下班後坐火車去拳館,訓練結束後再趕回餐館。落差太大了,劉剛感慨:「在國內,我是國家隊的,『熊貓』級待遇,衣食住行都有人安排;在國外,我什麼都不是,一切從零開始。」
拳擊是暴力美學,也是人生哲學。劉剛從中體會到了奮斗的樂趣,「逆境、失敗,才能催人成長。」劉剛的個人閱歷和拳擊理念,讓許多跟著他在雲南眾威練拳的拳手耳濡目染,他培養出來的很多人都有他年輕時的影子,徐燦也不例外。
然而,逆境、失敗從來沒有在徐燦身上顯現出這么嚴重的傷害。因為徐燦的職業生涯開始於一場漂亮的勝利。
2013年11月中旬,浙江餘杭,徐燦登台開打第一場正式拳賽。當時,他是給眾威拳館的師兄裘曉君打墊場賽。
周超問過徐燦,如何練成了這種打法,當時徐燦沒說出所以然。徐燦愛琢磨,琢磨的事情只有一件——拳擊。周超根據經驗分析,是徐燦看了多場拳賽視頻,再結合自身條件,慢慢琢磨出來的。
圖 | 知名教練佩德羅調教比賽
徐燦是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拳王。眾威的老教練包進是他的啟蒙教練,在周超看來,幫他形成職業風格的是帕奎奧的早期靶師埃倫,他現在的教練是菲律賓人弗蘭克林,中方靶師馬克瑞,在美國備戰時幫他調整比賽的是著名教練佩德羅,他還經常蹭熊朝忠、裘曉君的訓練,給他們當過陪練……這是一個草根拳手的野蠻生長,他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著各方養分。
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拳王故事。拳手向拳王頭銜進擊,起初要先從拳館內部的排名賽打起。脫穎而出,才能得到大賽機會。對職業拳手來說,訓練和生存,都是要靠自己的拳頭打出來。打比賽、賺出場費、取得勝利、收獲更高的出場費和更多贊助商青睞,才能聘請更好的教練、靶師和營養師,建立起完善的訓練體系和運營團隊。
靠著拳頭,徐燦逐步在眾威內部贏得位置。而在拳館內部打拚的每一天,他都渴望著外出比賽,渴望著在外部世界迎接一場接一場的勝利。
然而,等來了機會,徐燦卻輸拳了。2014年9月,他輸給了第一次打職業拳賽的業余拳手、全運會第五名鮑東。
那場拳賽,徐燦的體能優勢顯露無疑,追著對手滿場跑。但問題也明顯,他對業余拳擊高手的靈活性不適應。鮑東臂展長,個子高,精準的反擊穿過徐燦的抱架防守,直擊面部;另外,徐燦總是希望等站穩以後,體式調整好了再揮重拳進攻,這給了對手喘息和准備的時間。
——過去,徐燦在失敗面前得到的往往是經驗和教訓,還有鬥志。
輸給鮑東的第二天,徐燦削發明志,把腦後留了幾年的小辮子剪掉了。失敗讓他對技術和打法有了更多的反思。
現在陪伴徐燦的靶師馬克瑞,就是在那一年進入眾威學拳。他記得當時輸拳後的徐燦,沒有顯現消沉,而是變得更加專注。他的話更少了,一個人站在鏡子前默默地跳繩、空擊、左閃右晃。沒人注意一個失敗者,徐燦也不理會別人。眼前的假想敵變得更加清晰,他要擊倒他。
20歲出頭的徐燦,已經成了隊里最痴迷訓練的那個人。他每天來拳館打拳,沒有休息。甚至現在到了北京M23拳館,他常常自己加量練到兩腿發抖,隊里為此嚴令他周日必須休息一天。
那一場失敗,給了徐燦奮力向前的推力。次年,2015年6月,劉剛帶著徐燦去澳洲升級打140磅(63KG級),難度很大,他抗住了,以出色的防守技術征服裁判,客場拿到了WBA大洋洲金腰帶。刻苦訓練,加上不斷上升的好成績,2016年起,徐燦成為了隊里的核心培養對象。
一顆求勝的心,反復錘煉,越塑越強。他明白一個道理,「贏了,才能繼續往下走。」2019年是徐燦的爆發之年,步入新年,劉剛把微信頭像換成了徐燦的訓練照片,當1月27日徐燦在休斯敦擊敗羅哈斯,贏得WBA羽量級世界拳王金腰帶,劉剛再次更換了頭像,是拳王徐燦的海報,海報下方列出了三家贊助商家的名字。
那時候他25歲,成功了,也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父親徐小龍不用再騎著自行車,後半夜去昆明酒吧的門口收瓶子了。
該站起來了
丟掉世界拳王金腰帶之後,另一個默默等待徐燦振作的人,就是他的父親徐小龍。
「父親之前對我很嚴厲的,」徐燦說,但自從他去年丟掉金腰帶,明顯感覺父親變溫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父親不和他談拳擊,也不談訓練,只是分享日常生活,出門拍了一張昆明秋天多雲的天空,發給他;炒幾個菜,拍一張,發給他;早上跑十幾公里,做了多少個俯卧撐,也會和徐燦說一聲……男人不擅長表達 情感 ,父子之間更是委婉,徐小龍每天都要找個理由或是找件事情發來消息,哪怕兒子有時候不回復。
一直到去年國慶節後,徐小龍才和徐燦正式通了一次電話:「該站起來了,接受失敗,咱走的這條路沒有錯,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停下來。」
徐燦一直慶幸,職業拳擊是他人生中走的最正確的一條路。背後有父母的支持,有公司團隊的幫助,疫情之前他拿下了世界拳王,前兩場衛冕戰輕松取勝……眾威拳館那批年紀相仿的拳手中,現在只有他還在打拳,當時的隊友們相繼退役,開拳館或是改行另謀出路。
父親徐小龍將他帶上了拳擊之路。父親原名徐國龍,因酷愛武術、崇拜李小龍,才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徐小龍」。徐燦十幾歲時,父親就帶著他跑山、練拳,舞槍弄棒,體能優勢在那時打下了基礎。一天,徐小龍鄭重其事地告訴兒子,「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拳王。」徐燦懵懵懂懂,但他相信父親,心底埋下了一顆拳王的種子。
那時候,中國還沒有世界拳王。徐小龍在翻看一本拳擊雜志時,讀到一篇文章,昆明的眾威拳館培養出了我國第一個亞洲拳王徐從良(前WBA亞太區拳王),於是在2010年4月份,徐燦剛滿16周歲,一家之主徐小龍做出決定,舉家搬到昆明。
之前,徐小龍是開麵包房的,三口人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孤注一擲,前往昆明後,為了維持生活,供兒子學拳,徐小龍每天夜裡騎著自行車到酒吧門口撿瓶子,小瓶子可以賣2毛錢,大點的3毛,一天下來賺不了多少,身體累出了毛病。徐燦的母親在昆明一家商場賣衣服,即使在他成為世界拳王之後,母親依舊做著這份工作。
往事浮現。徐燦沒有在人前哭過,即使在拳台上被擊倒、打得面頰流血,也沒落過淚。但回憶起父親的艱辛,徐燦說著說著,眼淚控制不住落了下來,引得他一手摘下帽子,另一隻手捋著頭發,掩飾自己的激動情緒。
「這是我最大的動力,」徐燦說,「爸媽擋在前面,為我把苦都吃了,我只是吃點皮肉之苦,不算什麼。」
圖 |昆明眾威拳館時期的徐燦
在父母的努力之下,男孩兒徐燦走進了眾威拳館。年幼時他就成熟懂事,練拳之餘幫劉剛打理拳館。有人來咨詢,他帶著參觀;有學員找地方住,他介紹附近村裡的房子;有人訓練抽筋,他上前拉伸按摩。拳手們出汗量大,地上流淌著汗水,他拿著拖布擦拭,一遍又一遍。
那時,父母帶著徐燦租住在一處叫「雲山村」的村落里。從村子到拳館,步行10分鍾,徐燦每天睡醒了就到拳館練拳,練到力竭、繁星滿天就回家睡覺。他慶幸父母在身邊全力支持著他,不用像有的拳手還要出去打份工,這讓他提著一口氣往前走,為了父母,為了心底種下的拳王夢,一定要打出來。
眾威拳館的設施老舊,屋頂由鐵皮覆蓋,打拳的人一多,室內燥熱難忍,汗水的味道肆意流動,年輕男人們的荷爾蒙爆棚,傾瀉出拳擊運動的原始野性。
簡陋的環境擋不住熱血少年,門外過道都擠滿了人,出個拳前後都會碰到,大多數人出身貧苦草根,他們從各地慕名而來,眾威在2012年時出了中國第一個世界拳王熊朝忠,他奪得WBC世界拳王金腰帶。熊朝忠之前是礦工,在雲南馬關縣老家,他將金屬礦石從礦洞里推或背出來,一天下來,薪水10元。他的父母守在路邊,撿拾從車簍里掉下的礦石。
礦工逆襲成拳王的故事真實地發生了,這激勵了太多人,在熊朝忠的身後,眾威一批優秀的年輕拳手成長起來,裘曉君、王興華、楊興新、韋憲錢等人,平日里打份工,做保安或者擺地攤,晚上來練拳,這些舉國體制之外的「奮斗者」目標一致——打職業比賽,成為拳王,摘下閃閃發光的金腰帶。
熊朝忠戴上金腰帶時,徐燦來學拳擊兩年半,在眾師兄面前還是個小弟。不過,劉剛當時就看好他,「天賦型拳手,身材比例好,體重輕,體能也好。」
人生如拳
丟掉世界拳王金腰帶五個半月後,2022年1月中旬,在北京M23拳擊館的綜合體能訓練室,回憶起那段幽暗的日子,徐燦低著頭,話語仍有氣無力,有時搓搓手指,像一個做了錯事的孩子。
失敗尚未被消化殆盡。但自從去年10月份強迫自己回看拳賽視頻後,之前面對失敗時,那種往前沖的慣性和脾氣秉性,正在逐漸重回他的身體。
1月中旬這天,徐燦穿著黑色運動褲、黑色帽衫,戴著黑帽子,剛打開話匣子時,臉頰微微泛紅。這些年來,他一直是短發,圓臉,身材清瘦,只是眼睛裡的殺氣少了,更多透射出歲月的磨礪和一個男人的沉穩。
繼熊朝忠、鄒市明之後,這個中國第三位世界職業拳王,將在3月份迎來28歲生日。留給他奪回金腰帶的時間不多了。等待中,他焦灼地對抗著時間的消耗。
圖 | 2019年,徐燦奪得世界拳王金腰帶
職業拳手的成績和日子若想好轉,一定要有拳賽可打。可是自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到被利·伍德TKO(技術性擊倒),這一年半,鑒於疫情防控,很多賽事取消或延期,徐燦一場比賽都沒打過。
拳王都沒比賽可打,更不用提其他拳手。2019年,國內注冊職業拳手400多個,到了現在僅200個左右。有人年齡大了,選擇退役;有人沒有比賽沒有出場費,訓練無法維系,只能放棄;還有人在等待。
此前,徐燦的金腰帶衛冕之旅,也是在等待和阻撓中艱難推進。2021年8月份在英國對戰利·伍德之前,他獨自在美國待了半年之久,邊訓練邊等待比賽。
第一場拳賽,因為合同問題沒有舉辦;第二場,臨近開賽對手染了新冠;第三場,拖來拖去無疾而終,對方沒告知原因。利·伍德是第四個對手,賽事7月初才敲定,留給徐燦備戰僅剩四周。
原本6月底時他已經准備回國,沒料到與利·伍德的賽事敲定,他覺得出去那麼久了,還是得拼一下,「但實話實說,我的狀態並不好。」國外待得久了,身邊沒有一個可以說話的朋友,徐燦說他的心理出了問題,孤獨、寂寞,情緒難以疏導,比賽又反復拖延,心理焦躁,意志被消耗,「我經常失眠,休息不好,體能欠佳,狀態慢慢地往下滑。」
有人用「低迷」一詞評價了徐燦在衛冕戰上的表現,他認同,「心裡不夠強大吧,沒有抗住這個壓力。」去年國慶節過後,在馬克瑞的陪伴下,徐燦第一次回看了拳賽。他不再逃避,接受失敗,直面缺點與不足,「與利·伍德剛一接觸,我就覺得打得有些難受,他的前手拳多,我卻打不出來。到了第五、六回合,我開始急躁,不冷靜,意識到自己可能要輸。後來越打越著急,被對手牽制著。」
這幾年,徐燦的教練是菲律賓人弗蘭克林,兩個人的配合默契,徐燦信賴他,他也以培養出世界拳王而自豪。可是不走運,2020年春節時,弗蘭克林返鄉探親,因為疫情就沒再回來。他每周給徐燦發來訓練計劃,由中方靶師馬克瑞執行。
「我們一起復盤總結,他狀態恢復得不錯。我給他喂靶,能感覺到他擺拳的穿透力還是比較好的。現在多讓他移動腳下,交叉步用的比之前多了。距離不要太靠前,讓他多打前手拳,頻率要提上來。」馬克瑞強調,「徐燦不是失敗一次就站不起來的選手。失敗會給他經驗,他會進步,越打越強。」
拳迷們紛紛評判著徐燦的失敗,有人說他想贏怕輸,太過求穩;有人說他賽前對對手缺乏研究,賽中缺少變化;還有人說他要加強重拳……
「這半年來,你加強重拳了嗎?」
他笑了笑,「前兩年,我聽外界聲音聽太多了,沒有把控好自己。他們說我重拳不足,我就加強重拳,這其實是有利有弊,我反而忽略掉了靈活性的訓練。」
失敗,讓徐燦真正地意識到自己該堅持什麼打法。沒有拳手是完美的,當下的訓練,揚長避短,他努力找回之前的靈動感,重點放在體能、出拳的連擊上。
劉剛也是等到去年10月份,才找到徐燦談比賽,聊未來。拳擊手出身的劉剛,知道走出失敗陰影需要很大的勇氣,需要一顆大心臟,但他不過分擔憂,「我相信他。徐燦就是徐燦。他和別人不一樣。」
現在,只要一投入訓練,徐燦就不太會胡思亂想。那些恐懼、否定、懷疑和憤怒的情緒,隨著「啪啪」打靶聲,慢慢地變弱、消解。他在努力地找回自己,那個強大的、自信的,眼裡帶著殺氣的拳手。
他開始渴望比賽了,不斷地向公司要求安排拳賽。劉剛正在為他接洽比賽,由於疫情防範政策,國內不太能讓國外拳手進來比賽,他們只能走出去。劉剛透露,本來按照協議,徐燦丟掉金腰帶之後還有一場與利·伍德的二番戰,但要在90天內敲定細節,120天內完成,但由於疫情管控,這場拳賽一拖再拖,不了了之。
職業拳擊比賽是高度的商業化運作,徐燦的下一場比賽,要先打一場排位賽,獲取高積分之後才能再向金腰帶發起沖擊,「我們已經被動了,」劉剛說。
劉剛和手下的拳手們一直在對抗著「被動」,職業拳擊是舶來品,沒有拳王,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在世界拳台上就沒有話語權。2003年,劉剛在澳洲考取了職業拳擊經紀人執照,回國創立了眾威拳館,他立志用十年培養出世界拳王。2012年年底,熊朝忠橫空出世,令劉剛夢想成真。
七年之後,弟子徐燦再奪金腰帶,這讓劉剛信心十足,計劃推出更多的拳王,「熊朝忠那個時候,中國還是職業拳擊的旁觀者,看個熱鬧。到了徐燦,我們已經是參與者,有拳王,有高排名拳手,有與國際接軌的運營團隊。」
然而,疫情的爆發,拳賽的取消、停辦,國內外交流復雜程度的增加,冷卻了拳手們的熱情,就像挨了一記不知從哪裡砸下來的重拳,很長時間緩不過神來。
拳如人生,人生如拳。
徐燦被擊倒過,也受過人生的種種不如意,想過放棄。「放棄」說出口容易,但到最後,徐燦發現,自己終究會做的,只是盯著那雙握緊的拳頭,問自己一句:「你放得下嗎?」
- END -
撰文 | 張鑫明
編輯 | 溫麗虹
(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
8. 泰拳訓練方法,泰拳的基礎
泰拳功法及基礎:
望日功:即每日眺望朝陽,鍛煉眼睛以增強目力,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
長跑功:在清晨選擇田野崎嶇路徑進行長跑訓練,強化腿力,跑時要經常在草地翻滾,讓身體皮膚與草木沙土摩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堅韌,可抵禦打擊,同時可培養跌倒時仍能應戰能力。
擔水功:將長1.5米至3米的粗毛竹貫通中節製成盛水容器,以之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肋下腰間的方式,徒步長途運送。此練法不獨能增強膂力,更可使腰肋強勁異常,對抗敵人的踢打裨益極大。
早浴:其法之一是沿灘於水深10--20CM處疾跑,須蹺足力踏,久練大增腿力。其法之二是於齊腰深的水中,平步穩立,舉掌下拍,入水反復攪動,等成團水泡上浮時,即以另一手曲肘下擊,敲向氣泡團,如是雙手反復拍擊,身體順勢搖動,久練全身異常強勁,此為泰拳秘技功法之一。
柔韌性訓練:職業拳手為了使自己的大腿踢出腿法時柔韌如木堅硬如鐵,對大腿需要做以下某些訓練;包括旋腰、正壓腿、側壓腿、後壓腿、並步壓、跪腿壓、撲步壓,當然訓練方法很多除了這些還有前搬腿、側搬腿、後搬腿、前控腿、側控腿、後控腿、前耗腿、側耗腿、後耗腿、前踢腿、側踢腿、里合腿、內擺腿、內掛腿、外掛腿等等。
(8)泰國最強靶師是哪個擴展閱讀:
泰拳規則:
一、場地
泰拳比賽場地與拳擊比賽場地相同。
1、圍繩內的面積為550×550平方厘米,每邊自圍繩向外伸出部分不得少於50厘米。
檯子平面應高於地面91厘米,最高不超過120厘米。
2、賽台平面必須墊一層厚15厘米左右的軟墊,上面再覆蓋一層帆布,表面必須平整。
3、三條圍繩,每條直徑3厘米左右,依次高出賽台40厘米、80厘米、130厘米,固定於四個角落的柱子上,圍繞賽台。
4、圍繩的四角立柱須罩以三角墊,圍繩的每一邊,中間用柔軟有韌性的織物將三條圍繩串連。
5、台的四角,其中一對對角分別為紅角與藍角,另一對對角為中立角。
6、在紅藍兩角各設一座踏梯,以供選手、助手、裁判等有關人員上下台之用。
二、服飾
服裝:參加競賽者規定穿紅或藍褲,以便公證人、觀眾及裁判容易辨認,拳賽進行時臂上可戴綵帶或飾物。在傳統禮師拳舞典禮進行時,必須戴上一吉祥環於頭上,名為「蒙空」,以示尊崇,但開始拳賽時,必須先行除下。參賽人必須戴上海產貝殼,或防禦撞擊的金屬罩在陰部之上,以資保護。護罩松脫,拳賽立即停止,參賽人到擂台側設立的屏風後重新戴上。
三、手套
參賽人戴上的手套不可超過170克,亦不準少過113.4克,習慣上戴170克重的手套。1.參賽人應在拳賽舉行之日指定時間,於比賽場公磅過磅,由場負責人見證,事後再由一位合資格醫生檢查身體。如果參賽人體重超過規定,可於2小時內設法減重,以比賽不屬奪標賽為限,如果不能照規則辦理,可尋求妥協途徑,或得雙方同意以另一同體重者代替。2.參賽人必須超過十八歲。
9. 怎麼練泰拳啊
練習,無論對職業或業余拳師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拳術的目的並不限於強身健體,使氣力充沛,還要追求實戰中的效能,與人比武不致輕易被對手制服。
武道的最終意義在於求知,拳師們開始習藝,首先也要自知,在確定本身體魄情表為健全良好之後,方可認真練習。所以拳師真正的開端應為身體鍛煉,從預備功夫下手。
練法
跑步:首先須履行的程序是清早跑步,以增強耐力,使腿部肌肉豐盈,對拳師在擂台上進攻退守,均極有好處。拳師能否在敵不斷壓迫下屹立不倒,馬步占極為重要地位。泰拳師公認跑步為練習拳藝的基礎,須嚴格遵行。清早跑步之後,白天需要有充分的時間休息,至黃昏時,一般為下午四時許繼續練習。
練習程序,著名武館各有差異,但目標相同。一部分拳館命拳以跳繩開始,另一部分則先行擊影,泰語曰「打風」,而後打沙包,續而進行對打。最常見的是以擊影開始。
擊影:擊影練習,可謂拳師練習的熱身運動,能催醒身體四肢肌肉神經,待適應劇烈訓練,拳師藉以練習身手的協調配合、進退平衡以及出招擊空時收勢回防的重要慣性,是「意」的訓練。譬如練拳,則須注重雙拳動作的連貫,運足和發勁正確,並且應多用各種步法,如躍進、急退圍繞而進,拳與步須配合,始稱有方。如練肘招,方法一樣,心目中需假設敵人存在,觀其動態,運足相應,適時揮肘出擊,招數可長可短,或忽然改變攻擊角度,又可借勢於護膝抵敵,自由發揮。若練空腿,要點不在於猛,而在於把持身體的平衡,使腿招收發靈活、防守嚴密而堅固,不致輕易受敵暗算。用膝也同樣,如動馬沖膝,須膝步一致,膝招才能流暢活潑。練內圍纏戰的膝招,則須雙臂如同抱敵,下拽迎合膝招上沖之勢。
又有蹲身擊影法,練時身體下踞,雙足則先後溜動,與跳繩相仿,依循1-2-3規律,雙拳以相同的節奏打出。常練此法,可增強下盤耐力。筆者曾觀察泰拳高手乃佛練習,發現其練空拳方式與一般平庸拳師慢條斯理、不用勁的擊影法迥異。他不只手足敏捷,且每動一招一式,均吐氣助勢,意勁俱在,與真搏沒什麼分別。乃佛擅長用左前足蹬踹,腳起連環,其靈活程度如手一樣,令人嘆為觀止。後來的無敵拳師狄西蓮練空拳時,重點則在其成名絕技–連環沖膝,可見拳術之道,因人而異,沒有自我束縛之理。
打沙包:打沙包是泰拳基本練習方法之一,可加強拳頭威力和硬度,使肘、腿、膝招更具威力。練沙包的要點是不可蠻干,應環繞沙包做有規律的移動,一面磨煉步法,一面選擇不同位置、角度、距離,發動攻擊。拳招須有目標和組織,如左先右手,再接以左拳,依著1-2-3節奏;發右拳亦然,須以靈活准確為旨,拳招熟練之後勁力自見增強。練肘招宜先用前臂打擊,配合上步時間,距離須適當接近,始見功效。膝擊練習亦然,接近沙包,兩手緊執上部,發力拉拽,彎身擰腰,提膝全力撞之。熟練之後可左右騰躍,同時兩膝連環沖撞沙包,以密度高、力度猛為目標,練此法兼可增強體力。
踢沙包須注意接觸位置正確,揮腿時間錯誤,可導致足踝受傷,須用毛脛踢撞。因以腳尖蹴人,不但威力不足尤其容易受傷。發腿時重心足踮立,使全身重量集於動腿之上,招勢自然有勁。腿招收發前後,須保持戒備姿勢並且堅固不失,以防對手狙襲回擊。綜合練習沙包要點有四:著位正確、切力集中、貫徹性和呼吸適調。
筆者在1971年時,曾目擊當代拳王「旋風腿」亞披勒練沙包,其腿勁有如排山倒海,一聲悶吼,腿立刻如閃電掃向沙包,猝然爆發巨響。彼施連環腿踢時,更如連環炮,聲音堅實,尖銳刺耳,震人心魄。其拳肘與膝撞的角度異常狹小,令人難以防範,真是名不虛傳。
對打:對打練習,是賽前積極訓練的主要項目,在曼谷獲出賽資格拳師,每周的對打不下三次,通常是隔日練習,周日休息。練對打可增強拳師耐性、速度和鬥志,缺乏對打練習的拳師,在角斗時試圖輕取敵人,多感力不從心。泰拳師在對練時,一般只運用穿戴拳套的拳頭全力搏擊,腿膝招數危險性高,因此不適宜在對打時施用。
泰拳術經歷了數百年不冶煉升華,訓練方面別具心得,例如比賽每局時間三分鍾,備戰練習回合時間達四分半鍾,休息時間不超過一分鍾。若比賽每局兩分鍾,則練時三分鍾。此種高度壓力式練習法,無疑可使拳師在擂台上接觸時有足夠的體能與耐力應付比賽的需要。對打練習分量絕不宜多,如預期比賽十回合,應每次對打四回合,一般五回合賽事,對打三回合,已是足夠。至於四回合以下者,則練兩回合為准。
另一重點是練習須隔日進行,使身體充分休息,不致因練習過頻而損害腦部健康。原定在1982年中舉行一場泰國拳壇高手爭霸,「通天膝」狄西蓮迎戰「飛將軍」沙瑪,雙主積極備戰,分量這高為前所未無。計前者練習65日,對打達102回合,特別注重擊靶練習;後者則練45日,對打86回合,加強角力分量,以期對抗狄西蓮的膝撞戰術。
引靶:近年泰拳師最重視的特殊練習法,有「引靶」與「角力」兩項。引靶是最先進的訓練法,由教練或專業靶師佩持長尺余的長方形皮靶,其形狀如枕,作活動目標,帶引習者攻打。教練可任意引導拳師向各部位進攻,並不斷報以干擾、回擊,使後者同時練習防衛。練靶特殊功效在於能使拳師的膝、腿各種招數靈活准確,加上教練的催促、壓逼,其攻擊組織和密度相應提高,較之獨自擊打沙包,得益自然有天壤之別。泰國無敵拳師「通天膝」狄西蓮,以膝技卓絕威震拳壇,筆者於1982年秋專門前往拜訪其潮籍館主,參觀其練習。他進行擊靶時,大部分時間纏著靶師,集中練膝,其膝招威力駭人,疾如閃電,尤善連環沖撞,每一擊足以制人死命,自然獨步拳壇。內地拳師,多數並無嚴格規律的訓練,活靶練習,時有或無,因此用招偏散,遠不如京畿拳師的准確有勁。
角力:角力練習,又稱摟抱,是憑長時間的包纏、投摔,使馬步堅穩、膝招靈活,對於磨煉耐性最具效果。其法為選擇體型相返對手,互扣扼勁脖,輪流用力拉拽、壓下或推放迎合膝招撞擊,被動一方則竭力抗拒,發勁將對方揮開或向側投擲,令之失勢。在兩力相抵之下,雙方常成緊貼、繞轉形勢,須不斷移動或運動消解對方牽引和膝攻。久練可幫助拳師在內圍爭持時發揮膝技,佔取優勢,在應付敵人膝攻時,則擅於護衛及回擊。在泰國部分有名拳館,拳師在賽前練習,須角力達30~40分鍾,其酷烈程度,必須親身經歷方可體會。
試招:備戰拳師,又須頻練「試招」,為磨煉拳藝佳法,在原定練習程序完結後,拳師即與教練或體型相近對手相戰。但不如真實搏鬥般兇狠,否則造成意外,未及登台已受創傷,適得其反。試招之法雙方各出招數對戰,但不用勁,互相拆解、回擊、運用戰術,藉以培養反射神經、靈敏性的實戰技巧。拳師可隨意選擇各種招數演練,例如練腿踢招路,甲方踢,乙方擋格後回以後踢,使甲方招架,互相輪流練習。又如一方用低踢或肘周,或練內圍膝撞,對方則集中護衛。破解前者用膝之勢,須用退擊戰術者可專練退戰方式,如此類推。此種演習,可改善拳師打鬥時的姿態與風范,使養成攻防技擊的節奏和韻律感。如果練習中一方有相當的拳技和經驗,則練者獲益更大。
跳繩:其次一項最平凡簡便的訓練,是跳繩運動,也是拳師必須持之以恆的練習項目。其益處是可強化腿部機能,使拳師移動敏捷,體重下降,而力增強。初出道的拳師,每日下午練習前必跳繩三數回合做熱身運動。因體重問題而須減重的拳師,可每日進行30~60分鍾的跳繩,練時加穿厚衣,催助身體內水分揮發,效果尤佳。
體操:最後的練習項目是體操,在練習前或後均須進行。能強化軀體各部筋肌功能,伸展全身靈活性。練習後的體操動作宜放緩,使身體神經松馳,體內各部機能平靜,回返原狀。體操方式與一般柔軟體操並無大差異,有蹲跳、開胯、溜腿、搖頸、掌上壓等各種運動,其中以腹肌運動最受注重,因與拳師的耐打能力有密切關系。泰國拳館師,每日須練習腹肌運動100~200次,以增強腹部抗力。基於拳壇的發達,泰國職業拳師練習方法也隨時代進展改變,廣泛而論,數十年前的拳師,雖然拳藝有其獨到之處,體能訓練方面則還不如當今拳師的科學化,功效自然不可相提並論。
例如:在60年代以前拳師之練習程序,一般均以擊影、打沙包、對練為重點,輔助練法則有跳繩與度招。唯其後各武館好相繼大幅度加強角力之練習,同時更有長方形皮靶之出現,引靶協助拳師追擊焦點之訓練技術急速進展,令新一代拳師韌度及手腳組織、密度全面強化,至今此兩項特殊練習法已成職業泰拳訓練絕不可缺少成分。
程序:下面介紹的是70年代全泰國最強的兩名高手乃佛與威倉蓮的個別練習,以供讀者做一比較和參考。
「泰南慧星」乃佛曾是技藝最出色的拳師,無敵全泰,據其教練固鈴介紹,他自初出道以至聞名全國,均依照一套固定的練習程序,十年如一。積極備戰,通常在於賽期前約二十日開始,直至賽前一日休息。早上五時許時練跑,以中速進行長跑,繞皇家田三周。跑步後在皇家田內選擇適當地點練腿功,蹬踏酸柑樹干,以增腿力。回到拳館,可與教練試招,練踢和蹬,以靈活敏捷為准則。教練進馬掃腿,乃佛後撤半步,立即以毛腿或膝招回擊。其後練體操,可使軀體緊張耐打,重點在於頸腱、腹肌。早餐之後自由活動,至下午三時後在拳館內與其他拳師一並集中訓練。練習之前應接受適量的熱身按摩,以頸部、肩、臂、小腿肌肉為重點。
首先進行三回合擊影,輪流練高低踢腿與蹬腿,或接以膝擊,連環配合,後休息一回合,須做全身按摩,繼練五回合活靶,全力施腿踢、膝沖,一如實戰。每次休息時行按摩,因其功效甚大,可加速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隨後練沙包兩回合,主練飛踢法,重復發左或右腿踢向沙包。復而練兩回合擊影,又再按摩。待肌肉放鬆,才進行沐浴。總結每日實際練習時間,共12回合,此為平常練習程序。
在周一、三、五天,練習程序變更,以五回合對打代替練靶。對打練習時,乃佛常選擇不同類型對手,如擅左右、速攻或退戰諸型拳師,從中磨煉適應能力。彼特別著重練閃避及防衛技術,養成異常銳利的視覺反射神經及觀察敵人拳路的本能。乃佛不喜跳繩或角力,而極重視與對手或教練試招,所以屬於較「活」的練法,每次練習時間長達20分鍾。彼在內圍時,覷敵肩的動感,測其膝勢,以靈活身法切入破之,或逢其臂腋下脫出,反挾之用膝向其背回擊。彼最擅拭敵鉗制突圍,立以各種招數反報,其彈肩撞人手臂解圍一法,效驗如神。
此位泰拳高手機智、目光敏銳,為其同輩拳家之冠,屢勝強大對手,與重擊手對陣,亦肆無忌憚。此點,與其練習偏重試招極有關系。同期的「萬年青」威倉蓮,年屆三十猶克拳壇頂尖高手,因其自律及勤練關系。彼自14歲始以打拳謀生,至34歲退休,共積224戰,只有三次被對手擊倒失敗。
威倉蓮的備戰程序,內容大致如下:
擊 影 四回合
打沙包 四回合
練 靶 四回合(周一、三、五則對打)
試 招 四回合
在主要項目之外,還須跳繩20~30分鍾,及結束前作20分鍾的柔軟體操。彼每戰之前,必自我告誡,誓不與友人胡混,酒則僅逢喜慶始沾唇,更與女色絕緣,其高尚品行被拳壇中人視為模範。泰拳師在國際性交流賽中屢勝原因,除在經驗、技術方面占明顯優勢外,顯然與其訓練方法甚有關系。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莫非異種武術家的練習不夠勤懇?泰國拳師國類職業關系,練習固然嚴格,但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拳師尊武士道精神,修煉何嘗不是刻苦和積極,美國武師的體格、技術鍛煉,何嘗不達高度科學化?
此中關鍵是質與量的問題,量大而質不足,則徒勞無功。泰拳訓練法獨特之處,在於專一為培養實戰本能,故一切皆環繞著」戰」的主題而推進。反觀外國武術家的練習,大部分健身有餘,善戰則不足,故運動分量雖大或難度雖高,卻未必能真正提高練者戰力,效果反不如泰拳實際。近代最著名教練固鈴曾言:「冀為好拳師,須行長時間試招,經常按摩,多練技術,日跑不歇。最重要者是斗心,倘無百分之百斗心,則難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