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賽象節在哪裡舉行
⑴ 泰國簡介
泰國是東臨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泰國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4~30℃。
國徽:
泰國國徽是一個極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圖騰圖案。深紅色的大鵬是泰國民間傳說中鷹身人面的神靈。
民族宗教:
泰國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和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佛教為國教。95%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節日:
國慶國王誕辰日12月5日 宋干節(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佛誕節 5月23日,又稱浴佛節,為佛祖釋加牟尼誕生紀念日。按規定可放假一天。佛寺在這一天都要舉行齋戒、頌經法會,以各種香水、鮮花水浴洗佛像。這天善男信女都要到寺廟敬香,參加浴佛儀式。
水燈節(泰歷十二月十五日)
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
⑵ 元旦聯歡
元旦的由來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這一名稱,據說起自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顓頊。他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元」含有第一和開始之意,「旦」則是一輪紅日從地面開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們以蓬勃朝氣來迎接嶄新的一年。這一天,我國城市和農村,都張燈結綵,披上了節日的盛裝,不少單位懸起「慶祝元旦」的巨幅標語,歡慶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們的歡樂節日。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並不是固定的。
男:各位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合:晚上好!
男: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們生命的年輪里又增添了一記深深的印痕;
女:不知不覺中,我們25顆年輕驛動的心已逐步走向成熟;
男:500次的朝陽,帶給我們青春的氣息,拼搏的動力;
女:500次的暮霞,帶給我們幸福和安詳,對明天的期待;
男:在這間充滿溫馨氣息的教室里,有我們成功時的歡笑,也有我們失敗時的苦惱;
女:在這間充滿溫馨氣息的教室里,有我們對生活的激情,更有我們對未來的渴望;
男:我們慶幸人生,慶幸自己搭上了脫產電大的末班車;
女:我們感恩生活,在這里,我們感受到校領導對我們的關懷,各位老師對我們的關心,還有我們25名同學之間的相互關愛,因為
合: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男: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胡校長上台為今天的晚會拉開序幕,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八......(氣球破,「相親相愛」條幅出)
女:「相親相愛」是今晚聯歡會的主題!現在請胡校長為大家致新年祝詞!(...)感謝胡校長的祝福!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的主持人
1、成語連珠,就是先說個成語每個組或每個人用最後一個字接成語......接不上的看著處罰就可以了,挺有意思.
2、來個BINGO游戲吧.一張紙.100個問題10×10.首先回答完一行或一列的有獎.問題為對班級成員特點的描述.請描述對象簽名方為答對一道.
3、讓你們班的同學用家鄉話說一段對白,越經典的越好哦
比如:大話西遊里的那個曾經有一段。。。。。。
4、在會場中間拉很多繩子,然後選一些人讓他們不能碰繩子穿過去,然後這些人的眼睛蒙住眼睛,在把繩子去掉,然後就看這些人的精彩表演吧,不過只能用一次,大家曉得了就沒意思了
5、跳舞吧,俺前兩天剛跟外教學了個「宮廷轉圈舞」(偶自己命名的)很適合大家一起跳的,不會蹦迪的都能學會的。
6、寫紙條送祝福(各自以匿名方式寫在紙條上交主持人,然後叫大家輪流抽取,並大聲地念出祝福內容。)
7、事先准備一些紙片,上面寫好各種職業,或者體育運動。然後讓每個人分別抽一個,不要讓別人知道。然後分別表演,不能說話,讓別人猜猜看是什麼職業。
8、分成2組,同樣准備一些小紙片,上面寫一些電影名字,最好是動作片,或是有特色的,然後分組抽簽表演,讓對方猜。MATRIX, SPIDER MAN, SUPER MAN都很有意思的
9、搶椅子啊,分兩組,每組6--8個人,椅子比人數少一把,然後大家圍著椅子轉,聽到坐下就搶位子,每輪淘汰一人,依次1/8決賽...決賽,剩下最後一人獲勝,有獎品,輸的人得表演節目,或參加下一個游戲.
10、可以選兩排人,三個一組,其中兩個蒙上眼睛,用筷子喂對方食物,剩下能看的那人指揮.
嗡嗡~~
11、首先准備問題若干,報紙一張.
規則:一男一女同站一張報紙上,開始回答問題
答錯問題,報紙折半繼續
答對問題,問下一道
男女在回答問題時,身體不能接觸報紙以外的事物
總共20道問題,問完時,男女還能符合上一條規則時,游戲結束發獎品
12、善解人意
分成2組,每組3~5個人,排成兩縱列
人與人之間不能說話,只能靠動作表達意思
13、鐵人三項
連續完成吃漢堡+喝啤酒+吹爆氣球
最後還要閉眼旋轉15圈
速度最快者有獎
14、小九九游戲,挺好玩的!
比如,站上一圈人,從其中一個開始說,4 9,下一個趕緊答36,她再接著說6 8,下一個回答48,以此類推...
誰說錯了,就輸了就受罰:)
15、踩氣球。一組出2-3個人,每隻腳上都綁有氣球,讓他們一起出來互相踩,看到一定時間後哪個組的隊員腳上剩的氣球多。
16、真心話大冒險。
嗬嗬,感覺不錯的游戲啊。
17、十人一組
男女間隔
兩組人用嘴將撲克牌傳遞
先傳完的勝利
18、有電腦有投影儀的話
搞個經典影視配音也不錯啊。
19、報紙時裝表演!搶椅子!食神比賽!
20、逢x,x的倍數,帶有x的數字不能說,要以蹲一下來表示。
例如:x=3
那麼幾個人排好隊,一個一個說:
1,2,(蹲一下),4,5,(蹲一下),7……11,(蹲一下),(蹲一下),14……
21、 以前我猜裡面玩的,「九九乘法表」
22、買奧利奧,然後打中間的奶油刮下去,塗上牙膏!
讓人吃掉,事先不能讓他知道,看他什麼反應,哈哈哈!
23、每個人分兩個烤地瓜,4個人一起比賽,看誰先吃完!!
24、發兩張紙。每人寫下今天最開心的事情和最不開心的事情。
然後念出來。。。
不用寫名字的。
念出來一樣很好玩的說!
25、三句半!
~傳統精粹,效果奇佳
4人合作第4人半句(其實就畫龍點睛一個詞)
應結合本單位情況編詞
26、先用紙寫好詞語,可以分很多類的,然後一個人面對著形容什麼意思,但不能帶那個詞。另一個背對著猜。
哎,一說就明白了,和幸運52一樣,我沒開樓上的是不是有一樣,反正就是個建議,幫你頂。
27、一個桌子兩頭,分別豎直拜上3個碗,碗里分別裝1/3的麵粉,分別在靠桌邊的兩個碗里各放一個乒乓球,然後兩邊各站一個人,看誰先把乒乓球吹到第三個碗里誰就算贏。
這個游戲很能調節氣氛,也很整人哦。。。。
28、男的當傷員,女的當護士,用捲筒紙(每人一卷)包紮,從頭到腳,做木乃伊狀,誰包紮的最好、最嚴得獎!
⑶ 泰國人也過春節嗎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隨著中國農歷新年的到來,全球各地的華人買年貨、貼春聯,迎接這個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泰國是擁有中國大陸以外全球最大海外華人社區的國家,在泰國,中國的農歷新年也是非常受重視的節日之一,當地的華人華僑一直保持著過年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會張燈結綵的組織春節活動,熱鬧程度比起國內也不差分毫。
泰國人也過中國年
泰國華人眾多,佔全國人口12%
眾所周知泰國是傳統的華人移民國家,華人數量上千萬,佔到全國人口的12%-14%左右,其中以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的華人最多,他們是泰國民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業、金融、製糖、運輸、紡織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泰國多元文化和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次將中國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
2020年12月29日,泰國內閣會議決定增加法定假日,其中中國農歷新年赫然在列,這也是泰國歷史上首次將春節列為全國性的公共假日。中方也非常歡迎這一舉措,中泰一家親!日前泰國詩琳通公主還用漢字寫下新春賀詞「牛氣沖天」表達美好的祝福,並用泰文釋意「祝福2021牛年生意興隆,興旺發達」!
由於泰國當地的華僑華人數量眾多,所以一直保持著過年的傳統習俗,吃喝玩樂的活動一應俱全,只有一些習慣上與國內略有不同,不妨來看看在泰國大家都是如何過春節的吧!
泰國華人過年習俗
除夕祭祖吃年夜飯
在泰國的華人們會在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家人聚在一起進行祭祖和聚餐,在國內年夜飯被視為過年最重要的頭等大事,而在泰國祭祖則是被視為比年夜飯更重要的活動。通常華人們都會提早准備好當天要用的東西,到除夕那天在家中的祭台上擺放各類祭品,擺上香爐,點燃香燭,進行祭拜,以感謝祖先創下的基業,並祈禱來年的健康平安。完成祭拜儀式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布施祈福
和國內大年初一就走親戚拜年不同,泰國的華人們在初一並不會著急去拜年,而是遵循佛教傳統選擇前往寺廟行布施禮,以求佛祖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順遂。僅需准備上幾種簡單的食品或甜品,放入僧侶手捧的缽中,即完成了儀式,這也算是一種文化交融的結果。除了布施,在寺廟為自己的運勢求簽也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
休閑娛樂節日氣氛
整個春節期間,泰國的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舞龍舞獅、花燈展覽、花車遊行以及放鞭炮等等,熱鬧非凡。街道兩旁掛起紅艷艷的燈籠,上面用中文寫著各式各樣的祝福語,無論是否是華人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當中,在某一瞬間就能讓人感覺彷彿置身在某個中國城市。
泰式特色春節禮遇
每逢中國農歷新年,泰國各地還會舉辦以春節為主題的各類特色夜市,既充滿了泰式特色,又有滿滿的中國年味。各大商場也會推出各種紀念活動,到處都掛滿了各種燈籠、中國結等。Central Chidlom尚泰百貨與新銳設計師Gongkan合作,將傳統的中國龍融入商場,貫穿了整個一樓;EM商圈則在商場外掛滿了彩色燈籠,極具中國特色,是泰國人春節期間必去的逛街打卡點之一。
旗袍唐裝中國服飾
如果你在除夕夜到唐人街,會發現唐人街變成了一片紅海。很多人都穿著紅色的唐裝和旗袍,穿梭在紅色的廣告牌中迎接新年的到來。不僅如此,打開電視,還能看到穿著唐裝和旗袍的新聞節目主持人,春節的歡樂與氣氛無處不在。許多電視台還會組織藝人拍攝中國風的日歷,這些也深受泰國人的喜愛
⑷ 泰國是怎樣慶祝新年的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在節日里,泰國人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
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他們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福長輩健康長壽,祝福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
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⑸ 泰國的新年節在越南稱為什麼
泰國過春節。
春節不是中國獨有的節日,亞洲國家中,與中國一樣過農歷春節並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另外,泰國、菲律賓和蒙古國也有過春節的傳統。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宋干節即將來臨,從4月13日的宋干節或是除夕,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自古以來宋干節就是慶祝泰國新年的重要節日,象徵與家人、社會及宗教之間的關心、愛及緊密結合。
家人趁此齊聚一堂,對家中長輩表示敬意,年幼者請長輩在手心上灑水祈福,之後,藉由積德、貢獻食物給和尚、堆沙佛塔、相互灑水祝賀。感受社會的和諧、關懷大眾、保存環境等,有助於居家、寺院及建築的清潔。
(5)泰國賽象節在哪裡舉行擴展閱讀:
泰國春節的習俗
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
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
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⑹ 泰國的賽象盛會短文介紹哪幾種賽象項目
場內的另一邊,有的馴象人在和象跳舞;有的象用鼻子在拉鞦韆繩,很是得意自在。最驚險的節目要算是象從卧在草地上的人身上跨過。因為躺在草地上的人都是自告奮勇的觀眾,不是當地人。他們成排躺下,象要一個一個跨過去。試想,一隻幾千斤重的大笨象在好多人的身邊跨過,稍有差錯,人就會被踏成肉餅,觀眾無不為他們提心吊膽。然而眾象都一一步步准確無誤地邁過去,躺在地上的人安然無事,觀眾為之熱烈鼓掌叫好。
還有一個節目是拔河比賽。這是一頭體重約八千五百多磅的龐然大象和六十條彪形大漢比賽拔河。大漢們全神貫注,非常緊張,而另一端頸上套著繩索的大象卻若無其事,站在那裡巍然不動。大漢們棄心協力拚命拉,他們的手肘幾乎碰著地面,全身向後倒,大象毫不在乎地踏步向前,沒怎麼費力氣就將六十條大漢拉了過去。後來大漢們一再增加人,最後加到一百人,這時大象才感到有點吃力,腿微曲,抵抗著對方的拉力。最初幾秒鍾,繩子靜止不動,處在僵持狀態,後來大象漸漸用勁,不久又把繩子拉過去了。
大象比賽足球,這是個很逗人的游戲。大象看起來好象又笨重又遲鈍,但是經過訓練之後,卻相當機敏靈活。比賽時,象在馴象人的指揮下,用腳和鼻子傳球、截球,動作靈活有趣,引起觀眾不斷的掌聲。有時它多次踢不著球,一怒之下競用象牙把球刺破了,只好再換一個球繼續比賽。
最後一個節目是古代象陣表演。場地兩端,排列著許多穿著古代戰服的士兵,士兵後面是參加戰斗的象群,指揮官打著傘坐在象背上指揮作戰,重演泰國古代戰爭的情況。
表演結束後,觀眾還可以騎象遊玩,在場內環行一周騎在這龐然大物上,親身體驗一番大象的脾氣。
泰國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大象家園。每年11月的第三個周末,都要在產象最多的素林市舉行盛大的賽象會,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當素林府府尹宣布賽象開幕時,一大群象便浩浩盪盪走到場中,向參加盛會的觀眾表示歡迎。象群過後便是火箭舞,一百多名青年男女,穿著鮮艷的服裝,婆娑起舞。火箭舞結束後,開始表演捕捉野象,先由捕象人的妻子舉行宗教儀式,為她的丈夫祈求平安。接著,一大群野象沖入場內,後面緊跟著一群馴象,每頭馴象背上坐著兩個人,一個人專管駕馭,一個人用繩圈套野象的後腿。野象東躲西閃,千方百計避開圈套,然而在技藝嫻熟的捕象人手下,最後仍被乖乖地馴服。
大象表演的節目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跑象拾物」就是其中一項輕松而有趣的節目。在跑道上每隔10米遠放一小物件,如火柴盒、香蕉、瓶子、洋娃娃等,最末一件是一面紅旗。眾象在跑道的起點各就各位,一聲令下,個個向前奔跑,用它們靈巧的鼻子將自己跑道上的物件一一撿回終點。直到最後,看誰先撿回紅旗,誰便是優勝者。另外還有「大象足球賽」、「大象跨人」、「象人拔河」等精彩的表演。
表演結束後,觀眾還可以騎上大象,在場內環行一周,親身體驗一下這龐然大物的脾氣,分享一下群象嬉戲的歡樂。
⑺ 泰國新年和中國新年的不同
泰國傳統的新年:
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乾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里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中國年:
新年: 一年之始,指元旦及其後的幾天。舊按農歷,今亦按公歷。
詳細解釋 一年之始,指元旦及其後的幾天。舊按農歷,今亦按公歷。
北周 庾信 《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唐 白居易 《綉婦嘆》詩:「連枝花樣綉羅襦,本擬新年餉小姑。」 宋 吳自牧 《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典故》:「立春在新年,則於小除日進;在舊年,則於立春前三日進。」 魯迅 《書信集·致葉紫》:「除夕信新年四日收到。」
[編輯本段]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礦場、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編輯本段]春節的傳說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編輯本段]新年習俗
貼春聯和門神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編輯本段]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也有來年節節高之意。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飯、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