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海峽有哪些
A. 列出各大洲著名海峽,河流,並註明流向
世界著名海峽
亞洲的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歐洲的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南美洲的德雷克海峽、麥哲倫海峽;非洲的莫三比克海峽(也是世界上最長的
海峽);亞洲和北美交界處的白令海峽;另外西亞和北非地區的蘇伊士運河、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分界處巴拿馬運河(二者都位於地狹處,屬於人工開鑿出來的運
河).
世界著名河流
尼羅河
6671km
坦尚尼亞、蒲隆地、盧安達、烏干達、蘇丹、埃及
亞馬遜河
6480km
秘魯、巴西
長江
6397km
中國
密西西比-密蘇里河
6262km
美國
黃河
5464km
中國
鄂畢-額爾齊斯河
5410km
俄羅斯聯邦、哈薩克、中國
瀾滄江-湄公河
4500km
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剛果河(扎伊爾河)
4650km
尚比亞、剛果(金)、中非、剛果(布)、喀麥隆、安哥拉
黑龍江
4370km
中國、俄羅斯聯邦
勒拿河
4320km
俄羅斯聯邦
萊茵河
1320km
B. 東南亞有什麼海峽 南亞位於什麼地方
1、南亞(SE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東南亞有兩個海峽,馬六甲海峽和龍門海峽。
2、馬六甲海峽:又譯做麻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該海峽。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里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馬六甲海峽對於日本、中國、韓國,都是最主要的能源運輸通道,是「海上生命線」。
3、龍目海峽:印度尼西亞龍目與巴厘兩島之間的重要水道。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北接巴厘海,南通印度洋。南北長80.5公里,水深1200米以上,最深處達1306米。現在,龍目海峽不僅在進行海上交通運輸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軍事戰略上亦有重大價值。
C. 與普吉島(Phuket)北部隔海相望的海峽叫什麼名字 海峽對面是泰國的什麼地方
樓主,我就住在泰國!
就叫普吉海峽 泰語叫 ช่องแคบภูเก็ต
海峽對面是攀牙府 Pangnga Province
D. 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印度,菲律賓個臨近什麽河流或海洋
從區域地理的角度劃分,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菲律賓屬於東南亞,而印度屬於南亞。
印度的主要河流有恆河(由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布拉馬普特拉河(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稱馬泉河;流經雅魯藏布大峽谷時,稱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境內時,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孟加拉國時稱賈木納河,最後在孟加拉國匯入恆河,一並注入孟加拉灣)。
值得一提的是,南亞的另一條重要河流印度河,雖然從名稱上看在印度,實際上位於巴基斯坦境內。該河發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克什米爾地區,並進入巴基斯坦,最後在巴基斯坦唯一海港卡拉奇附近流入阿拉伯海。
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都位於中南半島上,有一條共同的國際河流,湄公河(發源於我國青海,在中國境內稱瀾滄江),按順序,分別流經緬甸、泰國、寮國(湄公河流經之處正是三國國界,也就是著名的罌粟產區「金三角」),遠離國界之後,進入寮國境內,並再次流經泰國,隨後流經柬埔寨、越南,最後在越南第一大城市胡志明市的衛星城嘉定附近注入南海。
除了湄公河之外,中南半島各國還有許多著名河流,比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發源於我國西藏,在中國境內稱怒江);泰國的湄南河(也稱昭坡耶河);越南的紅河(發源於中國雲南境內,我國稱元江)。
菲律賓由於是群島國家,雖然島的數量不如印度尼西亞多,但也有9996個,河流多短小、急促,富水力資源,沒有有名氣的大河。
至於臨海方面,印度瀕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安達曼海、保克海峽、十度海峽),越南臨太平洋(北部灣和南海),柬埔寨臨太平洋(泰國灣),泰國臨太平洋(曼谷灣、泰國灣)和印度洋(安達曼海),緬甸臨印度洋(安達曼海、孟加拉灣、摩塔馬灣也稱馬達班灣、曼昂海峽、北普雷帕里斯海峽、南普雷帕里斯海峽、科科海峽),菲律賓臨太平洋(南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保和海、錫布延海、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由於菲律賓是群島國家,還有許多海灣、海峽,我也叫不出名稱了)。
由於寮國是內陸國,也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因此寮國不臨海。
E. 泰國海峽屬於哪個洋
泰國海峽不懂,泰國的克拉運河計劃中說到,克拉運河向東是南海、太平洋;西瀕安達曼海,向西進入印度洋;南端與馬來西亞接壤。這條運河修成後,船隻不必穿過馬六甲海峽,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可直接從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進入【太平洋】的泰國灣。希望這個答案能夠幫到你。😊
F. 世界上十大海峽
世界十大海峽,你知道嗎?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世界十大海峽是?
世界上十大海峽
1、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而得名,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面積為65000平方公里。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里運往國內的,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由於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呈人字形,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東西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97公里,最狹處只有48.3公里;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由於它是海灣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素有“海灣咽喉”之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航運地位。
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合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因而西方國家把霍爾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稱之為“石油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隸屬於伊朗。霍爾木茲海峽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16世紀初葡萄牙開始入侵該地區,其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
3、望加錫海峽
望加錫海峽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段的海峽,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北通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與弗洛勒斯海,既是中國南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美國軍艦來往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海峽長約800公里,一般寬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
望加錫海峽是亞洲和歐洲間的重要洲際海上航道,是從中國南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東南亞區際間航線的捷徑,是世界上有重要軍事和經濟意義的八大海峽之一。它與龍目海峽相連,成為連結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北部的戰略通道。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艦艇常常經由望加錫海峽和龍目海峽往來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爭奪海峽控制權,日本聯合艦隊與盟軍曾在1942年1月在望加錫海峽進行過聞名於世的望加錫大海戰,是各國激烈爭奪與控制的海上要道。
橫亘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由13667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最為著名的當屬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這三條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4、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的海峽,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平均深度約30-50米,最狹處約85千米;峽內島嶼羅列,包括代奧米德群島(約16平方公里)及海峽南邊的聖勞倫斯島(約2560平方公里)。兩側的大洲分別是亞洲、北美洲,美俄國界在此穿過。這個海峽連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它的名字來自丹麥探險家的維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俄國軍隊任職時候穿過白令海峽,是第一個穿過北極圈和南極圈的人。
海峽連接了楚科奇半島與阿拉斯加半島;溝通北冰洋與白令海(太平洋),太平洋和北冰洋間的惟一通道。
白令海峽所在的白令海是太平洋最北部的海域。西面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部為美國的阿拉斯加,南面是阿留申群島,北面通過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連。白令海的形狀接近一個三角形,東西寬、南北長,面積約為230萬平方千米。白令海的水深約為1640米。白令海的底部平坦寬闊,坡度很小,東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架,水深不過150米。西南部為深水海盆,一般水深3600米。白令海峽海底的的峽谷長400千米,寬32千米,有50多條小分支峽谷組成。科學家認為它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峽谷。
5、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成為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紅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曼德海峽長50千米,海峽寬約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間分散著一些火山島,丕林島將海峽分成小峽和大峽,小峽在亞洲一側,寬約3.2公里,水深30米,是紅海進入印度洋的重要航道;大峽在非洲一側,寬約25.8公里,水深 323米,因暗礁、險灘多不便航行。
靠近非洲海岸還有索瓦比群島,也叫七兄弟群島。由於海峽內暗礁和淺灘眾多,風力強大,給古代航行船隻帶來很大的危險和困難,使來往的旅客不禁畏懼而淚下,故阿拉伯語意為“淚之門”。
曼德海峽及其附近地區在地質構造體繫上屬東非大裂谷的東支北端,第三紀時因受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離作用發生地層斷裂沉陷而成。地峽形成後仍然在不斷地擴張、加寬,500萬年來每年擴張約2厘米。
6、土耳其海峽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三部分,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海峽自西而東由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3部分組成。東連黑海,西通愛琴海,全長361千米。達達尼爾海峽長65千米,寬1.7-7.5千米,水深57-70米。馬爾馬拉海是個內海,南北寬約70千米,東西長約266千米,面積1.18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57米,最深處1355米。博斯普魯斯海峽長約30千米,東北部最寬處3.7千米,中部最窄處僅747米,水深27.5-124米。
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如今,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7、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是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的海峽,位於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長58公里,最窄處在西班牙的馬羅基角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間,寬僅13公里。直布羅陀一名源於阿拉伯語,直布羅陀海峽得名於東北側的塔里格建造的直布羅陀港。直布羅陀海峽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爾角與南部的斯帕特爾角之間,寬43公里;海峽東端,在北部的直布羅陀岩赫丘利斯柱與南部的休達正東的阿科山之間,寬23公里。海峽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的弧狀構造帶的一個缺口,平均深度365米。由於海峽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早期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經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路。
直布羅陀海峽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和地中海一起構成了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天然分界線。海峽的北岸是英屬直布羅陀和西班牙,南岸是摩洛哥。對於大西洋和地中海來說,直布羅陀海峽真像它們的咽喉一樣重要。
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尤其是波斯灣的油田得到開發之後,它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成為西歐能源運輸的“生命線”,是大西洋與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間海上交通重要航線。每天有千百艘船隻通過海峽,每年可達十萬艘,是國際航運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8、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是南美洲大陸南端同火地島等島嶼之間的海峽。因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首先由此通過進入太平洋,故此命名。峽灣曲折,長563千米,寬3.2-32公里,最深處達1170米,是溝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當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在海峽航行時,夜晚曾見南邊島嶼上升起一個個火柱,這是印第安人點燃的烽火,因此這個島嶼也就被稱為“火地島”。火地島是海峽南邊的最大島嶼,面積4.8萬平方公里,東部屬阿根廷,西部屬智利。
海峽東端與阿根廷相接,東起大西洋畔的維爾赫納斯角與聖埃斯皮里圖角,西至德索拉西翁島皮勒角抵太平洋。海峽主要港口阿雷納斯角在伯倫瑞克半島,為智利羊肉集運港。兩側岩岸陡峭、高聳入雲,每到冬季,巨大冰川懸掛在岩壁上,景象十分壯觀,每逢崩落的冰塊掉入海中,會發出雷鳴般巨響並威脅船隻航行。東段開闊水淺,主航道最淺處只有20米,兩岸是綠草如茵的草原景觀,海峽處於南緯50多度的西風帶,強勁而飽含水汽的西風不僅給海峽地區帶來低溫、多雨和濃霧,而且造成大風、急浪,是世界聞名的猛烈風浪海峽,不利於航運發展,但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間的重要航道。
麥哲倫海峽的一些港灣可停泊大型艦只。因為航道曲折艱險,自從巴拿馬運河通航後,來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船隻一般不再經過這里。
9、英吉利海峽
英吉利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寬240公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萊隔海峽相望,歷史上曾在此發生多次軍事沖突和海戰。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狹長海灣,分隔英格蘭南部海岸和法國北部海岸,自西向東漸窄,東端有多佛海峽接北海。面積約75000平方公里,在歐洲大陸棚的淺海中最小,平均深度由120公尺向東遞減至45公尺。對歷史上由歐洲入侵英國的人來說,英吉利海峽是通道也是障礙,這使之成為早期水道測量的重要地區,其海底是全世界探勘最頻繁的海床,近岸邊的海底陡降十分厲害,西部通常平坦,東部起伏。約4000萬年前形成的英吉利海峽在科學上有顯著特色,尤其是關於強大潮汐的影響。
英吉利海峽屬於溫帶海洋氣候,海峽區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常年溫濕多雨霧,降雨均勻,日照甚少。多佛爾海峽的法國海岸一側,全年有200多個雨日;在英國海岸一側年降水量要少些,每周雨日也有3天。海峽地區多霧,經常灰霧茫茫,又加白浪滔滔,嚴重影響艦船的航行。
10、莫三比克海峽
莫三比克海峽是西印度洋的一條水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東為馬達加斯加島,西為莫三比克。葛摩群島橫列海峽北端,印度礁和歐羅巴島位於海峽南口。峽全長1670公里,呈東北斜向西南走向。海峽兩端寬中間窄,平均寬度為450公里,北端最寬處達到960公里,中部最窄處為386公里。峽內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在北端與南端超過3000米,中部約2400米,最大深度超過3500米,深度僅次於德雷克海峽和巴士海峽。
據地質學家研究,約在1億多年以前,馬達加斯加島是和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後來在東非地殼運動時發生斷裂並與非洲大陸分離,島的西部下沉,形成的巨大地塹,才形成了這條又長又寬的海峽。
峽內炎熱多雨,夏季時有颶風。由於水深峽闊,巨型輪船可終年通航。海峽盛產龍蝦、對蝦和海參,有莫三比克暖流南下,氣候濕熱,多珊瑚礁。贊比西河從西岸注入,為東非重要航道,旅遊資源豐富,莫三比克海峽的經濟價值日益凸顯。
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莫三比克海峽歷來為殖民者所垂涎。從十六世紀起,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染指該地區,之後,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淪為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地。葡法兩國分別在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修建了大量港口,包括東岸馬達加斯加的馬任加、圖萊亞爾,西岸莫三比克的馬普托、莫三比克城、貝拉、克利馬內等。其中,莫三比克城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發現時期的古老港口,它曾經在海上交通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從該港口出發,鐵路與非洲內陸的鐵路網相連接,可以橫貫非洲大陸南部,直抵安哥拉位於大西洋岸邊的港口。這不僅使得莫三比克海峽成為溝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最便捷的交通要道,而且也使海峽地區成為殖民者向東非和亞洲侵略擴張的基地。為了獲得獨立,海峽地區的人民進行了幾個世紀英勇頑強的斗爭,馬達加斯加於1960年6月26日宣告獨立,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於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成立,海峽北端的葛摩群島也於1975年7月6日正式獨立,海峽地區逐漸擺脫了殖民統治。
G. 泰國准備建設的一條海峽 叫啥子名字 就是以後不用穿越馬六甲海峽
是運河,不是海峽
泰國攔腰開鑿「克拉運河」 「捷徑」欲替代馬六甲海峽早在17世紀,泰國人就構思在該國南部開鑿一條運河,縮短印度洋及南中國海之間的航程。 我國《財經時報》去年底就披露,中國有關方面醞釀投資數百億美元,注資克拉運河、昆明———曼谷公路等大型工程,以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分依賴。 到目前為止,泰國克拉運河開發項目委員會已至少訪問中國三次。中國石油裏海折戟,促使一度擱置的泰國克拉運河方案重新進入決策層視野。 美國、印度正加大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開鑿泰國運河可以避開風險,而且航程至少縮短1126公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 5月上旬,一度被認為勝算在握的裏海北部油田股權認購在最後關頭失敗,不僅使中海油與中石化長達兩年多的准備工作付諸東流,更是繼去年底,中石油收購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退標和中俄石油管道改線風波之後,中國石油「走出去」戰略遭受的又一記重創。 失意裏海使得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中東仍將是我國原油進口最主要的基地,也使得對石油海運安全的考慮,需要重新強調。但這或許會成為泰國克拉運河項目的一個契機。一位石油專家透露,一度擱置的克拉運河方案有可能重新納入決策層考慮范疇。 馬六甲海盜猖獗交通混亂對馬六甲過分依賴值得擔憂 據統計,2002年中國進口石油近8000萬噸,占石油消費的比例已上升為32%。據專家預測,即使國內石油需求按下限估計,石油產量按上限估計,2010年時我國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將在1億噸以上,而且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大。 而中國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約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這些進口石油的運輸都必須經過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馬六甲海峽。 但馬六甲海峽卻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眼下的隱患就有兩個,一是海盜活動十分猖獗,對通行船舶構成嚴重威脅;二是海峽的交通秩序比較混亂,穿越海峽的客貨運輸以及隨意性極大的漁船已嚴重影響船舶航行安全。 從戰略風險的角度考慮,中國對於馬六甲海峽「過分依賴」就更值得擔憂了。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馬六甲海峽是必須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國已經取得了新加坡海、空軍基地的部分使用權,並援建馬六甲沿岸的一些軍事設施。 印度通過在孟加拉灣所擁有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入口處修建了海軍基地,並部署重兵扼守海峽西口,希望能夠控制整個印度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制定的石油戰略,就不能不考慮規避馬六甲海峽現實及可能出現的風險。 尋找替代運輸通道成關注熱點開鑿「亞洲巴拿馬」最引人注目 由於馬六甲海峽長約1100公里,船舶繞行距離較長,加上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尋找各種替代性的運輸方式及運輸通道成為遠東多個國家關注的熱點。截至目前,有關方面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三個:泰國南部沿海「海陸聯運陸橋」、泛亞洲石油大陸橋和開鑿克拉地峽運河。 中國有關部門曾組織能源研究所與綜合運輸研究所對上述方案進行了聯合研究。據參加過研究的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興珊博士介紹,這幾個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二個方案只能解決4000萬噸左右原油的運輸問題,這與遠東國家需從中東進口4億噸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當有限。並且第二方案也不具備經濟競爭優勢。 第三方案———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亞洲的「巴拿馬運河」,一直是「撇開馬六甲」設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克拉運河討論已過百年投資過大泰國爭取多國合建 在泰國,克拉運河計劃已討論超過100年。泰國政府對此項目相當熱心,多次進行論證。但是由於投資過大,單憑泰國自身力量難以承擔,泰國一直在爭取其他國家合作共建。 2003年初,泰國政府授權一家香港公司負責進行可行性研究。該香港公司預計,工程費用將高達250億美元。另有2002年的一項研究認為,開鑿工程應在2005年正式開始,整個工程可提供3萬人就業,用10年時間完工。 如果克拉地峽運河計劃實現,肯定會是21世紀最龐大的工程之一,不但歐亞貿易路線將因此改變,也為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及安全戰略帶來巨大變化。 日本是克拉地峽運河的另一個熱心者。朱興珊介紹,日本多次主動提出各種避開馬六甲的建議,並希望得到中國的積極回應。 日本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田邊敏憲說,中國未來從中近東大量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其規模將與日本從中近東進口的規模相匹敵。他認為,在能源問題上,「東盟+3(日中韓)」必須要友好地開展合作。 日方有專家提出,可以考慮圍繞泰國克拉地峽運河的施工,以及將來的經營管理,將周邊地區作為東亞能源儲備流通基地,以「東盟+3」的方式共同經營。 朱興珊認為,單從克拉地峽運河本身看,該項目對中國石油安全是有好處的。如果項目變為現實,中國可能選擇參股的方式進入這一新的戰略通道的建設。但由於投資數額巨大,加上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所以難於預測項目何時會進入實際操作層面。 支持開鑿運河只是紙上談兵油源多樣化才是根本出路 「中國可能支持開鑿克拉運河」的消息,震動了東南亞各國。這幾天,新加坡媒體紛紛就此作出報道和揣測。 然而,我國曾參加相關方案聯合研究的專家———國家綜合運輸研究所的羅萍近日在《北京青年報》表態:「開鑿克拉運河」的方案已提出多年,都未實施。幾乎是紙上談兵,關鍵是成本太高。目前來看,相對於運油途徑的安全,油源的安全更值得關注。油源多樣化才是中國擺脫對中東石油依賴的根本出路。 即使克拉運河開工,裏海對中國石油戰略仍屬至關重要的地區。為了擺脫對中東地區的依賴,中國石油進口源開發的重點開始轉向俄羅斯及中亞地區。這一戰略意圖不會輕易放棄。 日前中國與哈薩克簽訂的輸油管道協議,總投資額將達30億至35億美元,建成後每年將可輸送1000萬噸至2000萬噸的原油至中國。這項協議與已經簽訂的中俄管道的協議合起來,可以解決相當於中國現時原油需求量的16%,大大減低內地對中東原油的依賴性。 此外,中國石化旗下的勝利油田6月4日與亞塞拜然石油公司簽署一項價值1.4億美元的合約,將共同重整一處陸上油田。(本報綜合消息) 相關鏈接 克拉運河 克拉運河有兩個主要的建設方案:「北線」穿越克拉地峽,銜接泰國灣的春篷和安達曼海的拉廊,全長90公里。由於這條線路穿越山區,增加了工程的困難,因此近年又出現了「南線」方案,選擇在宋卡和沙敦之間開鑿一條全長102公里的運河,工程長度雖然有所增加,但地勢卻較平坦。(本報綜合消息) 相關鏈接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7—15世紀,中國與南亞、阿拉伯各國、非洲就是通過這條海峽進行著友好往來。1511年到1945年,該海峽曾相繼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控制;二次大戰後,海峽重新歸沿岸國管理。現在,馬六甲海峽由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三國共同管轄。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僅次於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多佛爾海峽。每年,這里有大約8萬艘船隻通過,每天平均約有220艘。 狂風暴雨經常不期而至,風暴倒不可怕,最令人頭痛的是馬六甲海峽里的海盜,對商船的危害特別明顯。平均3-6天就發生一起劫船事件。 除了海盜,大國對海峽控制權的爭奪也足以令人憂慮。馬六甲海峽是美國要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目前,美國已經取得了新加坡海、空軍基地的部分使用權,還在援建馬六甲沿岸的一些軍事設施。南亞大國印度也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入口處修建了海軍基地,並部署了重兵。印度扼守馬六甲西口,不僅是為了打擊海盜,制止非法軍火、毒品和走私,更重要的是對專屬經濟區進行嚴密監控,進而控制馬六甲,達到掌控印度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