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灌頂為什麼打腦袋
1. 醍醐灌頂和茅塞頓開有什麼區別
醍醐灌頂和茅塞頓開的區別:
醍醐灌頂,拼音是tí
hú
guàn
dǐng,是一個漢語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茅塞頓開,拼音是máo
sè
dùn
kāi,是一個漢語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原意為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1)泰國灌頂為什麼打腦袋擴展閱讀
醍醐灌頂
近義詞:一語中的、聽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茅塞頓開、大徹大悟、如飲醍醐、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如夢初醒、振聾發聵
。
反義詞:執迷不悟、頑固不化。
茅塞頓開
近義詞:恍然大悟、豁然開朗、渙然冰釋。
反義詞:冥頑不靈、茫然不解、三思不解。
參考資料:醍醐灌頂_網路
茅塞頓開_網路
2. 寶寶身體不好能不能做泰國魯式灌頂
魯士灌頂:由師傅獨門秘咒恭請祖師,將魯士頭騎在人的頭頂上,讓祖師的經咒和念力貫徹全身,能夠驅除身上的一切負能量,通心定神,並且得到祖師的庇護。此法門以時效強,立即起運而著稱。若善信本身已有紋身符印經咒,灌頂後可以使身上已有的符咒再次加持和重新注滿法力。1600元/人 。
3. 油錘灌腦袋是什麼意思
油錘灌頂是一種硬功,可以解釋為鐵頭功的一種。
以「油錘」重擊頭頂。
何謂「油錘」呢?相傳是一種古時用於榨油的器具。此物長度有三市尺,木柄包裹鐵皮,一端是個半球形的「錘」。雖稱為錘,但其形特殊,象半個鐵球。稱之為「油錘」。那時沒有現在的新式榨油機,榨油皆由此物為之。
4. 醍醐灌頂和茅塞頓開有什麼區別
含義不同,使用場合也不同。
醍醐灌頂是比喻聽了高明的見解受到很大啟發,徹底覺悟。振聾發聵發出很大的響聲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用來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茅塞頓開,指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現在忽然被打開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頓時暢通。
在使用場合上, 醍醐灌頂針對那些對深奧道理不明白的人,振聾發聵針對那些容易做糊塗事的人,茅塞頓開則用於那些一時想不到合適辦法的人
醍醐灌頂——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4)泰國灌頂為什麼打腦袋擴展閱讀:
醍醐灌頂:
【用 法】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一語中的、聽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茅塞頓開、大徹大悟、如飲醍醐、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如夢初醒、振聾發聵[1]
【反義詞】執迷不悟、頑固不化
【押韻詞】半夢半醒、天光雲影、捫參歷井、爬山越嶺、高人一等、孤身隻影、杳無蹤影、縮頭縮頸、大煞風景、俛首系頸、翻山越嶺、平平整整、崇山峻嶺、齊齊整整、授人以柄、振裘持領、漚浮泡影、溫凊定省、清浄白省、汲汲顧影、晨參暮省、晏開之警、一日三省、重山復嶺。
茅塞頓開:
茅:茅草;塞:堵塞;頓:頓時,立刻;開:開通,通順。原意:一下子打開了被茅草阻塞的路。
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豁然開朗,突然理解、領悟了某種道理,解開了心中的疑問。
明·吳承恩《西遊記》:「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頓開。」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5. 醍醐灌頂是什麼意思
“醍醐灌頂”是一個意會詞,是一個很常見的成語,它並不是字面理解的指用一桶“醍醐”從腦袋上直接澆下來,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就來跟大家說一說。
簡要回答
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
詳細內容
醍醐由牛乳精製而成,最益人體,醍醐灌頂,即將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澆到頭上,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徹底醒悟,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出自《行路難》。實際上在古代“醍醐”很難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澆”得起的。實際上“醍醐”就是從酥酪中精煉出來的奶油。
“醍醐灌頂”最常見的用法是佛教中用來比喻通過灌輸佛性智慧使人產生靈感,大徹大悟,從而除卻煩惱、身心清爽的感覺。那麼佛教又是怎麼跟“奶油”扯上關系的呢?這就要從“醍醐”二字講起。
“醍”本是一種速釀的薄酒。《說文新附·酉部》說:“醍,清酒也。”而這種酒又是微帶黃色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說:“醍,酒紅色。”“醐”與“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狀的液體。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顏色、一字表形狀,連起來就是赤黃色的精煉奶油。醍醐質地細膩潤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不要以為“醍醐”就只是奶油,它在古代印度被視為牛乳中的美味極品,“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是也”。醍醐難得就難得在“精煉”上,它需要經過重重工序的提煉才能製作出來。《大般涅盤經·聖行品》說:“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穌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連佛經都忍不住稱贊這人間美味。醍醐不僅可以與面一起加工成“醍醐餅”,還可以做葯引子或直接入葯,醍醐最突出的葯用效果便是清涼去燥熱。對此,唐代詩人顧況有詩雲“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於是根據醍醐的這些特性,後世又生發出許多引申義來。
最常見的便是佛教中常用醍醐來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釋經,言聞正法,如食醍醐”。佛教中的醍醐灌頂,便是將人食用醍醐後的清涼通感,升華為一種精神上的豁然貫通。又如《維摩詰講經文》稱“聞名如露人心,共語似醍醐灌頂”也是此意。
由於醍醐精煉的特點,古人又將精釀之美酒也稱作“醍醐”,此說多見於詩中。白居易曾寫《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歸。”又有《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同樣是借醍醐難得、精粹的特點,古人又用醍醐來代指高潔之士。《新唐書》中有稱贊穆寧四子穆贊、穆質、穆員、穆賞之言說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贊少俗,然有格,為酪;質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
6. 三清加持灌頂有什麼
灌頂是印度王朝的一種儀式,當太子沒有登基以前,舉行灌頂就表示他要登皇位了。後來密宗採取這種方式,就是說你能夠學密宗修法,能夠修本尊、即身成佛,首先必須舉行灌頂儀式,就是受攝加持,相當於給你加持一下、預計一下、授記一下:你將來要成佛,不久要做佛。而不是說把那個水往腦袋上灌,相當於授記一樣的。
7. 泰國刺符貼跟泰國刺符一樣有fa力嗎
是的,但是刺符貼功效會短一些,因為它三到五天就消失了
8. 魯士灌頂是什麼
所謂魯士,是泰巫起源的宗師,天人地三界的溝通橋梁和靈力的導師,能預知未來,辟邪解咒。泰巫所有的法門都是由泰國108位魯士所創,是泰巫的祖師爺。而魯士灌頂,正是用泰巫祖師魯士頭的法相,通過施咒使其祖師下凡,再以魯士頭法相灌輸在人的頭頂之上,讓祖師的法力貫徹全身,不但能將一切負能量清楚,並且可以轉運,得到祖師爺的庇佑。
9. 氣功灌頂是什麼意思
就是氣從內部上升到腦袋,好像水流一樣,直沖百匯穴……
10. 打坐:真正的灌頂是這樣的
聞道開懷
關注
4.597
·
字數 4358 · 閱讀 254
2019-02-03 19:56
甘露不是普通的露水,中醫熬葯有用陰陽水,這陰陽水有很多種,有河水同井水,也有雨水同井水合起來煎葯。還有用無根水,那就是接下來的雨水。講究茶道的,用什麼水來泡茶,也是大有學問。修道的人有很多丹葯,要用露水來熬才有葯效。漢武帝為了自己煉丹葯,用了國家經費建了一個承露台,是一個很高的台,台上有個柱頭,柱頭上塑一個人,手中拿一個盤,用來接露水。
甘露並不是露水,真正的甘露諸佛菩薩有,我們自己也有,但是一定要禪定到了某個程度才嘗到。在定中天人合一境界,肉身與天地交通,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那時就不是口水,而是有種甘甜的液體,從頭頂上流下到口中,源源而來。這正如朱熹的話「為有源頭活水來」。密宗所謂的灌頂,也就是用自己的甘露灌頂。到了這個境界,頭頂就隨時是清涼的,乃至有種快活感覺貫通全身。
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裡乾乾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所以真正的甘露是很難得的,要如何才能成就甘露灌頂呢?就要注意下一句話「大悲所熏」。不是你小器心態,只顧自己修道可以得到的,縱然你偶爾得了一點清涼境界,也是不算數的。要大慈大悲無量功德圓滿了,才能到那個境界。由定而生慧,自然可以得到有如甘露的無根水,甘是形容微帶甜味,但又不是太甜的味道。得禪定的人說,是得到諸佛菩薩的甘露灌頂,也可以說自己為自己灌頂,自己的口水都是帶甘味的。到了這地步,就不太在乎一般的飲食,因為自己在甘露法食之中,也自然得到解脫,煩惱少了。即使心中故意想著最痛苦的事,也不起煩惱。但是雖然解脫了煩惱,可是離解脫生死還早。即使有人可以做到告訴大家自己要走了,也真的就走了,他還不算是解脫,了生死。這只是定力功夫夠了,能解脫分段生死,還沒能解脫變易生死。
道家所謂的上竅,現在醫學上叫間腦。間腦的作用,在醫學還是個謎。現在醫學正在研究人為什麼有五通,有神通有靈感,都是那些間腦的作用。間腦就是那麼一點點大的白漿,死的時候就硬化了,活著的人才有。這個東西是很奇怪的東西,所謂金津玉液,醍醐灌頂,就是間腦下面腦下垂體的荷爾蒙。我們人的腦十二對神經,雷達一樣向外面伸,間腦等於這個雷達中心,所以人會有神通與這一部分的關系很大。你們年輕人不懂,乾脆給你們講了吧!雖然講了叫做泄漏天機,也不管啦。「太陰真水生於午」就是講,下面陽氣沖上來陽到了極點,陽極就陰生,所以精神不夠了就要睡,陰生就是「太陰真水」,是腦下垂體的荷爾蒙,那是「真水生於午」的道理。所以打坐有口水,雖然不是太陰的真水,是假水,假水也了不起!但是真的玉液還丹是你陽氣沖到腦,就是佛家講頭頂發清涼、得輕安,降下的甘露水,佛家也叫做「醍醐灌頂」,陽氣發動,陽極陰生變成太陰,地氣悶極了上升碰到冷空氣,結合變雨下來。
譬如夏天的天氣悶得連草都不動,一點氣流都不動,悶極了,地心的蒸汽上來,一沖到上面剛好碰到虛空中有冷氣團,冷熱一結合,下降就變成雨了。修道也是這樣,這個甘露下降時,自己自然會「吸、舐、撮、閉」,不是要你有意去做。我們一般練氣功做瑜珈術,學密宗道家,「吸」是自然有吸氣的作用。我們的鼻子,渾身的毛孔,也有這個作用,好像永遠在吸氣,把天地之氣吸向裡面。上面那個境界也在吸天地的精華。
「舐」,這個舐就很妙了,道家叫做「無上之密」,過去在道家是不傳的,現在我都公開講。我們當年磕頭求呀,求得好痛苦,學了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打坐時,舌抵上顎,這個時候舌頭正立起來,在較後位置有個小舌頭、喉管這里,就封鎖了。鼻子也直接給他封鎖,自然抵住了,這是講氣脈通了。所以氣脈通了沒有,一看他的體形,由這一點就看出來了。「撮閉」就是前陰後陰收攏來,閉掉了精門。假使是生過孩子的女性,或者年紀大的,這個時候返老還童,變成少女一樣,自然撮閉。
所以奇怪就在這里,是你身體這個生命,到那個時候都自然會動起來,自然曉得吸,自然曉得舐。口在這里開了,吃天地的東西,下面自然湊攏來了,前面自然就關閉了。男女都一樣,自然的,不要你指揮它,這是生命的功能、本能。
修道是「下閉則稱無」,下面關閉了,精氣神不漏,不向下走了,叫做「無」。不是沒有,而是空靈了,還歸於空無。實際上「下閉則稱無」,就是下面完全無漏,頂門重新開了。「上有神明居」,從頂上開始,老實講學密宗的人,到了這個境界,才真正叫做灌頂,不是像現在鈴子搖一搖,拿個瓶子裝水倒一倒,就算灌頂。天主教叫洗禮,這都是同一個系統下來的。這個時候是入定的境界,豈止光明,而且霞光萬道。不到那個境界不要去幻想,幻想不但沒有霞光萬道,反而是神經萬年。換一句話說,是頂門的脈打開了,這就是氣脈問題。我們說任督二脈、三脈七輪都打開了,就是到了這一步的境界,這個時候肉體上是氣住脈停的現象。
如果照道家養生的修煉方法,真正達到「煉精化氣」的程度,那是什麼景象呢?這便須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兩句術語,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三花即是「精」「氣」「神」,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百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系。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
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由於「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所以「天一之水,從乾宮而出,原是太陽真火」,從上面來到下面,原來是太陽真火。「地二之火,從坤宮而出,原是太陰真水」,所以修密宗拙火要修到下面發動,從坤宮來。所謂灌頂,金液還丹,玉液還丹,頂輪脈打通就能夠降下來。「直到一返一還」,上面甘露下降,下面真陽元氣發動了,也就是三昧真火發動了,最後 「方得以水歸水,以火歸火,復其原初本體」。這個時候可以不飲不食了,不吃東西沒有關系,里頭所謂自有源頭活水來,不喝水也沒有關系,中宮的元氣永遠充滿。這個就是原初本體,也就是情來歸性,真正定的境界。
「究只是水火二物」,究竟只是一個水一個火。火是打坐熱能發動,密宗講拙火,就是三昧真火動起來,在顯教就是四加行得暖。水呢,就是灌頂甘露來了,佛經上就叫做「醍醐灌頂」。「後天水火,雖分二物」,這個叫後天的水火,雖然分成兩樣東西,「究只是先天一炁。坎離既已復為乾坤,即此便是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而化作先天一炁矣」,到了這個時候,返本還元了,總而言之講了半天,就是一念不生,歸到清凈,身心氣脈起了變化。
我們真正一念不生全體現,氣脈完全打通的時候,乾中的「真炁流布」,當然神光煥發,身體上坤卦收攏來,氣向內走了。講句老實話,只要你做到了就是神仙,做不到就神顛了。所以修道要小心,搞不好就神經了,神通跟神經兩個是鄰居。
乾卦在上,坤卦在下,「乾中真炁流布」,一路下來,玉液還丹,在佛家來說就是真正的秘密灌頂。那不得了,玉液還丹了,甘露是真炁,流布全身,那是真的。「坤乃順而承之」,里頭自然吸了。「一點元神,絪縕化醇」,到頂以後又下來,這個時候入定了,酒醉了一樣,老母雞抱小雞一樣,動都懶得動,溫暖得很。假使外面大雪下到你身上,都堆不起來,因為三昧真氣來了;但是棉被把你包起來,也不覺得熱。
「絪縕」,好像做燜鍋飯,飯快要煮熟了,氣燜在里頭,那個現象就叫絪縕。「化醇」,身體內部百脈都在變化,丘長春《青天歌》上有,「驚起東方玉童子,倒騎白鹿如星馳」,就是這個境界。不過「絪縕」境界他這里沒有講清楚,這個時候下來這一點元神不是有相的,他是形容。如果你說打坐到了這個境界,一點亮光又黃又亮在肚臍中間,你又錯了,學佛的叫做著相,修道這樣也不對。你說沒有這個現象嗎?他確有這個現象,所以難在這個地方,這就要智慧了。
「韞養在中黃土釜」,就在中宮這里,「中黃土釜」里,這個神氣是兩個連環圈,道家是用個葫蘆表示,葫蘆兩層,中間縮進去,下面一圈,上面一圈;密宗用寶盒,蓮台也是雙層,這個身體也是雙層,就像葫蘆一樣。所以「中黃土釜」,脾胃屬於土,「釜」就是飯鍋、爐鼎,有些道書也叫做「中黃神室」,這個時候中黃神室充滿,但是不是肚子大啊! 有些人打坐或打拳,肚子變得大大的,打坐又彎腰,以為是工夫,我叫這個是蝦米包西瓜。有些畫上的神仙是那樣,因為畫家是外行。所以到了中黃神室充滿,腰圍一定細了,不管你怎麼胖,這是必然的。「故曰」,所以說,「坤靜而翕」,就收吸進來,「為道舍廬」,外面六根不動一念不生,情來歸性,身體內部氣脈打通了。到了這一步是明心見性境界,氣脈一定通,氣脈不通不會明心見性。這個時候,「青天莫起浮雲障」,所以自然有這藍天之相,境界里頭自己看到萬里無雲,不用抬起眼睛看,就是閉著眼睛也是一樣。但是你不要認為得了道,還早得很,這還只是基礎呢。像真正修密宗的人大多都經歷了幾十年種種的苦行修持,都受了很多磨難。現在有些學密宗的人,學了一點點,叫人家灌了一下頂,就以為是學密宗了。我就笑他們,拿水灑一灑就叫灌頂嗎?要想真正灌頂,你首先自己要修持到某個程度才行,到那時候,諸佛菩薩自然給你灌頂!我可以明白的給你們講,你修持到四加行「暖頂」的程度,灌頂可以初步有作用了。真正的大灌頂是在快要成佛的時候,那是十地菩薩以上的灌頂位(或者叫灌頂地)法王子,再一個身就可以成佛成教主了,那時的灌頂才是真正的灌頂。
0 舉報
17
贊賞支持
相關推薦
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閱讀 10270
我的真實修道經歷(二)
閱讀 5490
如何一周打通全身經脈(轉發)
閱讀 398
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
閱讀 885
最簡五運六氣學說,5分鍾學會,自己推算2019年運氣
閱讀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