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芬蘭和泰國有什麼關系

芬蘭和泰國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2-12-27 05:19:42

Ⅰ 希勒特有七個盟友,他的這些盟友都是誰

在德國二戰時期,希特勒可謂是“戰爭狂人”。當時,他還有結交了七個盟友。那麼,這七個沒有分別是哪些呢?其實,希特勒的七個盟友分別是日本,義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與保加利亞和泰國。接下來我來大概介紹介紹一下這七個盟友吧!


日本

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自從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提升,甲午戰爭時已躋身世界一流強國,二戰時期不僅以一己之力佔領了大半個中國,還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地區,不僅在緬甸敢與英軍作戰,在遠東地區敢與蘇聯人作戰,更敢於在太平洋挑戰美國的權威,與強大的美軍作戰!而且日本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服從意識高,下手也很殘忍,野心也是極大,雖然陸軍的機械化裝備程度比較低,但士兵作戰不怕死,這一點很要命,沒有幾個國家的士兵敢跟日本兵打肉搏戰的。這與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他們在當時成了很好的盟友。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是德國的忠實盟友,二戰期間羅馬尼亞處於安東尼斯庫的法西斯獨裁統治之下,蘇德戰爭爆發後,羅馬尼亞派出了22個師的兵力會同德軍一起進攻蘇聯,而羅馬尼亞軍隊戰鬥力也非常強悍,所以希特勒把他當作了自己的盟友。


匈牙利和保加利亞

兩國都是前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匈牙利主要以農業為主,工業能力有限,且兩軍在軸心國地位不高,其實希特勒與他們結盟也就是圖個聲勢。


泰國

1941年日本把泰國佔領了,然後雙方簽訂了《日泰攻守同盟條約》,日本對美國宣戰後,泰國也宣布向英美宣戰,其實日本只是把泰國當作一個入侵東南亞的跳板而已,泰國本身並沒有什麼戰略價值,但希特勒還是把它當作了自己的一個盟友。


最後,相信大家已經了解了希特勒的這七個盟友吧?

Ⅱ 芬蘭人屬於哪個民族

在歐洲各民族當中,芬蘭人的確是一個異數。他們的語言文化同其他多數歐洲人有著不小的差別。芬蘭語屬於烏拉爾語系,而絕大多數歐洲民族屬於印歐語系;芬蘭的民族史詩<卡勒瓦拉>表現出了同日爾曼遠古神話頗具差異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芬蘭的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比如蒸汽浴--也往往成為人們談話的資料。甚至於在相貌上,也有很多人認為芬蘭人與他們的鄰居們(比如瑞典人,俄羅斯人)長得很不相同,雖然這很有可能是心理作用。i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並不發達,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們也無瑕去考慮語言學;文藝復興之風吹到北歐之後,一些人開始意識到了芬蘭語同匈牙利語之間的相似性;殖民時代以來,隨著東西方交往的增多,歐洲學者們進一步認識到,與大多數歐洲語言差別甚大的芬蘭語和匈牙利語,不但彼此相似,而且同北亞的一些語言之間頗具相通之處。鑒於此,十八十九世紀的語言學者傾向於將芬蘭語,匈牙利語,突厥語,蒙古語,滿語,等等,統統列入一個大語系,即所謂「圖蘭語系(Turanian Family)」。人們由此推斷,芬蘭人的「根」在亞洲。這個推斷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的:操相似語言的民族之間勢必存在密切的血緣關系
一兩百年前,「圖蘭語系」這一概念的倡導者以匈牙利知識分子為主,其政治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匈牙利此時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之下,強調「圖蘭」,就是強調匈牙利民族的獨特性,以及它同土耳其之間的共性。這種獨特性可以用來激發本族人的獨立熱忱;同突厥蒙古這些「偉大的游牧民族」扯上關系,也可以大漲志氣。時至今日,盡管匈牙利早已同奧地利分離,匈牙利國內仍有一些人秉持這些主張,藉以強調自己祖先的偉大和光榮。然而,今天的「圖蘭」,早就不再是匈牙利人的專利,它已經成為了「泛突厥主義」的代名詞,為中國西北邊疆的某些「民族獨立運動人士」所鍾愛。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和芬蘭人沒多少關系。
作為一個染上了濃厚政治色彩的不成熟概念,「圖蘭語系」在學術界的生命到了二十世紀早期就終結了(盡管它在政治上還有被利用的價值),這要歸功於著名的芬蘭語言學家蘭司鐵(Gustaf John Ramstedt,不知是不是Linda Ronstadt的親戚)。經過細致的學習,比較,和研究,蘭司鐵終於發現了阿爾泰語系和烏拉爾語系之間的本質差異,於是這兩大語言系統就此分家。當前的阿爾泰語系包括突厥語,蒙古語,滿語(有人--諸如蘭司鐵本人--認為,朝鮮語也應包括在內);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語,匈牙利語,愛沙尼亞語,拉普語,涅涅茨語,以及當今俄國境內烏拉爾山脈兩側的一些小語種。根據現代語言學的分析,烏拉爾山脈一帶應當是烏拉爾語系的發詳地(這個名字也由此而來)。從此,芬蘭人和匈牙利人的起源地就被定位在了烏拉爾山區,也就是歐亞兩大洲的交界處
(插句題外話,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奧匈帝國正式建立以後,多數的匈牙利上層人士就對「圖蘭語系」這一說法失去了興趣,因為此時他們已經從哈布斯堡皇室那裡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分享對奧匈帝國境內那些非奧非匈的諸多民族的剝削與壓迫,比如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人,羅西尼亞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等等。有關這個故事的「溫情版」,請參見歐洲大片,<茜茜公主>的第二部
然而上述這一切依然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之上的。對於芬蘭人血管中流淌的紅色液體,人們仍沒有直接證據來判斷它的源頭。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分子人類學終於對此問題給出了一個更有道理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則是建立在堅實的自然科學--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之上的
眾所周知,男性的精子可以分為兩大類,X精子和Y精子,前者產生女孩,後者產生男孩。由Y精子當中的獨有的Y染色體而產生的男性後代,會把Y染色體繼續傳給再下一代的男性;而X精子當中由於不包含Y染色體,其所產生女性就不可能再傳遞Y染色體。通俗地講,Y染色體是「傳男不傳女」的。此外,Y染色體內部的DNA序列還會發生突變,突變也會被男性後代遺傳下去,擁有相同Y染色體突變的男性,顯然是應當來自於同一父系祖先。故此,通過對某個民族的男性的Y染色體的檢測,可以確定這個民族父系直系祖先的起源,以及該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僅就父系血統而言
芬蘭人的Y染色體主要由三種突變型組成:N(65%),I(20%),和R1a(10%)。其中的R1a和I,在中歐和北歐的其他民族當中都有顯著分布,而佔了壓倒優勢的N,則主要局限在東北歐。芬蘭人是歐洲境內唯一的一個N型Y染色體佔到一半以上大民族。有趣的是,一貫被認為是芬蘭人的近親的匈牙利人,其中的N型Y染色體卻很少
據分子人類學的當前研究,N型Y染色體同R1a型和I型都是遠親,也就是說,它們在很早以前(四至七萬年前,這個數字很不精確,不同的文獻之間的出入也很大)就分道揚鑣了。因此,芬蘭人男性直系祖先當中的近三分之二,都與中歐,西歐,南歐諸民族(德意志,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義大利,等等)很不相同。然而,分子人類學研究同樣顯示,盡管N型本身在東亞各民族當中所佔的比例都不是很高,但是它的近親,O型, 卻是亞洲東部出現頻率最高的Y染色體。N型和O型的分家大約是一萬五千到三萬五千年前的事情(這個年代同樣不準確),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此二者可謂是「親兄弟」。當前,中國漢族人當中的O型大約佔四分之三左右,朝鮮人當中的O型大概也是這個比例,日本人當中的O型佔了將近一半兒(不同學者和不同單位所進行調查統計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故此這些「比例」並非很精確,還有待於修正);在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人口當中,O型都占據著壓倒多數。對於過去曾經被認為是芬蘭人的「近親」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特別是突厥人和蒙古人當中,無論是N型還是O型,都不是該民族Y染色體的主流(只有在滿族人當中,O型佔了約55%,N型則佔10%左右
兩年前,<歐洲人類遺傳雜志>上發表了愛沙尼亞學者Rootsi的一篇論文,該文章對於N型Y染色體的分布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起源於東亞地區--很可能是印度支那半島西北部的滇緬交界處--的N型Y染色體,連同其男性主人,經過了一個逆時針的向東向北再向西的漫長遷徙擴散過程之後,最終於一萬多年前到達了波羅的海沿岸,構成了芬蘭,愛沙尼亞,拉普等民族的父系直系祖先的主流。馬馬虎虎地講,芬蘭人可以被認為是東亞-東南亞各民族的遠走高飛的堂兄弟
然而這個問題肯定不會到此為止,隨著分子人類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及它同現有的歷史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的交融,互補,和貫通,再考慮到政治因素對其不可被排除的影響(說句難聽話,歷史學也許就是政治的婢女,如同托馬斯 阿奎那老人家所說的「哲學是神學的婢女」一般),新的發現和新的理論會被提出,現有的答案將被修正乃至否定,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Ⅲ 泰國、挪威、芬蘭、瑞士、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都是什麼之國

印度尼西亞是千島之國,芬蘭是千湖之國,瑞士是手錶之國,泰國是千佛之國,挪威是萬島之國

Ⅳ Thailand為什麼翻譯成泰國而不是泰蘭

Thailand 是泰國 相當於England是英國 一樣 芬蘭的全稱是芬蘭共和國 芬蘭是簡稱 只是叫芬蘭好聽罷了 你說如果按這個邏輯叫芬國。。。。。。 難聽死了 泰國的全稱是泰王國 簡稱是泰國 你說叫泰王好聽么。。。 還有 Thai 也可以表示泰國 這樣沒有land應該就沒有這個邏輯了呵呵 啰嗦了這么多就是想說簡稱只是中國語言的一種習慣 可能我說的沒什麼依據 英文畢竟是一門語言 不是中國的漢語拼音

Ⅳ 巴西、保加利亞、泰國、芬蘭 4個國家的名稱含義

1. 巴西在南美唯一一個用葡萄牙語的國度,其國名也是用葡萄牙語來進行命名的,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卡布拉爾率艦隊在巴西登陸後便以「聖十字地」來進行命名。為了黃金而來到這片土地的葡萄牙人並沒有找到想要的黃金,不過他們找到了一種高大而名貴的紅木,從中可以提煉出一種當時被認為極其貴重的紅色染料。巴西就是這種紅木的西班牙語讀音。因為巴西紅木幾乎是當時唯一出口的物資,殖民者競相採伐這種樹木,於是「El Brasil」就逐漸替代了「聖十字地」的地名。
2.公元307年,匈奴人西進,突然出現在裏海的東方,一舉打敗了旺達爾人和阿蘭人。在西進的途中,他們在伏爾加河和頓河的河口地區建立起王國。經過領土的擴張,僅用了六七十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一個勢力強大的王國。後來由於瘟疫流行,國力衰弱,王國發生內亂而分裂瓦解。剩下為數不多的匈奴人只好向西南而下,開進了多瑙河下游的平原地區。這里原是斯拉夫人的定居地,但在681年,來到這兒的匈奴人卻想方設法和斯拉夫人聯合起來,建立起一個號稱保加利亞王國的國家。
早在保加利亞王國建立以前,這些匈奴就已經有了保加爾人這個別稱。因為他們和其他部族的人多次通婚,被同一語族的突厥人稱為「混合」族,這一族名來源於突厥語中的bul一詞,意為「混雜」。後來羅馬人就在保加爾人的名後加上地名結尾詞-ia(—之國),稱其為「保加爾人之國」。
保加爾人本來就為數不多,而且混血通婚最為常見,因此在和斯拉夫人的通婚過程中,終於被完全斯拉夫化了。現在的保加利亞人就是他們的後代,當時的「保加爾人之國」也發展演變成今天的保加利亞(Bulgaria)共和國。
3.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4..芬蘭人的民族名稱是由鄰近的部族人叫起來的。
芬蘭人的祖先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這一語族起源於伏爾加河流域。他們不斷向西北方向移動,公元前後遷移到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邊緣以及東面的平原上。由於這里湖泊眾多,沼澤遍地,他們便自稱為蘇奧米(Suomi,湖泊、沼澤)人,討厭人們稱其舊名芬人。但是,周圍的部族仍舊繼續把他們叫做芬人。
到了13世紀,瑞典人征服了這一地區後,在其人名後面加上「蘭」(land,——之國),把這片土地命名為芬蘭(芬人之國)。據說,「芬蘭」這一名稱載入史料的最早記錄是在1229年。現在這個國家對外就稱為芬蘭(Finland)。

Ⅵ 二戰時期的泰國以及瑞士、瑞典、芬蘭、土耳其、西班牙是如何免於戰火的呢

瑞士:瑞士自中世紀起 就作為一個獨立的邦國存在 因為他的不結盟政策 使得其成為了金融的中心 銀行的天堂 而其國民亦有全民皆兵的傳統 二戰期間 開始德國曾試圖進攻瑞士 但短短數日之內 瑞士就建立起一支十萬人的軍隊 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有所忌憚 後來 隨著戰爭的繼續 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作用日益顯現 大量美國的物資 資金 通過瑞士的金融體系流入了德國 將瑞士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保留下來 對德國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終二戰之世 瑞士始終沒有被納粹所染指

芬蘭:德國之所以沒有進攻芬蘭 很有可能與大戰爆發之前 蘇聯軍隊在芬蘭的挫敗有關 二戰之前 蘇聯對於東邊日益強大的德國深為忌憚 一心想將芬蘭納入蘇維埃加盟國 但是芬蘭一直沒有同意 最終導致了芬蘭和蘇聯的沖突 令世人驚異的是 強大的蘇聯機械化軍隊 在冰天雪地的斯堪蒂維亞半島 遭遇到芬蘭軍民的迎頭痛擊 最終被迫和芬蘭議和 我想 正是看到了蘇聯在芬蘭的慘敗 所以納粹才不敢染指斯堪蒂維亞半島

土耳其:一戰的時候 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和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結成聯盟 雖然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在達達內爾海峽成功阻擊了企圖進攻的英軍 但由於在巴爾乾的潰敗 以及最終淪為戰敗國的悲慘命運 奧斯曼幾乎被肢解 戰後 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腐朽的蘇丹統治 建立了共和國 因為一戰失敗的陰影 以及日薄西山的國力 最終導致了土耳其在二戰中的沉默

西班牙: 需要指出的是 在戰爭爆發之前 以佛朗哥為首的叛亂武裝 推翻了原有政權 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並與納粹德國結盟 在英法聯軍在馬其頓一線與德軍激戰的時候 西班牙甚至出兵進攻了法國的西北部 既然已經是盟友了 希特勒還有什麼理由進攻呢

Ⅶ 泰國,挪威。芬蘭,瑞士,這四個國家的別稱是什麼

芬蘭是千湖之國,瑞士是手錶之國,泰國是千佛之國,挪威是萬島之國

Ⅷ 泰國飛芬蘭幾個小時

10小時58分鍾。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從芬蘭飛到泰國清邁全長7684公里,飛行速度700公里/小時,飛行時間10小時58分鍾。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泰王國,簡稱泰國,首都曼谷,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東南臨太平洋泰國灣,西南臨印度洋安達曼海。

Ⅸ 急需芬蘭於各個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大國之間.特急,拜謝.....!!!!

戰後長期奉行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系、不介入大國沖突、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系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系,支持俄融入國際社會。芬已正式承認183個國家,與165個國家有外交關系。
【對當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關於世界形勢:認為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但「9·11」事件後,世界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族矛盾、地區沖突、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構成新的全球安全威脅。主張通過國際合作和發揮聯合國的核心作用應對上述挑戰。

關於全球化進程:認為全球化既有積極也有消極一面。全球化帶來的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加了各國間的依賴度,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性。但全球化同時造成了貧富差距拉大和地區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同坦尚尼亞等國共同提出「赫爾辛基進程」,目的是建立一個討論全球化問題的論壇,通過對話與合作就正確引導和管理全球化提出具體建議。

關於歐洲形勢:認為歐洲目前不存在大戰危險,但非傳統安全因素對歐洲安全的影響日益深遠。認為歐盟和北約是歐安機制的主要決定因素。北約東擴的政治意義大於其軍事意義。北約正向政治組織的方向發展,但將保留集體防禦組織的性質。歐盟東擴強化了歐洲整體穩定。支持歐盟發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但反對因此損害跨大西洋合作關系。支持歐盟立憲,強調保護小國利益和保持歐盟各機構權力的平衡,不贊成設歐盟常任主席。

關於聯合國作用及其改革:認為聯合國及其安理會是維護世界和平、實踐國際法的主要機制,主張加強聯合國的作用,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反對單邊主義。認為聯合國改革勢在必行,支持擴大安理會。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主張所有地區性組織在解決沖突和危機中應與聯合國密切合作。

關於反恐斗爭:支持並參與國際反恐斗爭,同時主張重視貧困和發展問題,從源頭上防止恐怖主義。認為反恐過程中不應搞單邊主義、製造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對立。單憑軍事手段不能根除恐怖主義,應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並充分發揮聯合國的核心作用。

關於伊拉克問題:強調聯合國在向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和戰後維和以及重建工作中應發揮主導作用。主張國際社會應積極合作,共同參與維和行動。芬明確表示願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前提下派遣維和人員赴伊。2004年通過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重建與發展基金向伊提供約500萬歐元的資助。

同中國的關系

1950年10月28日中芬建交,1951年互設公使館,1954年升格為大使館。建交以來兩國關系一直友好。雙方簽有雙邊年度貿易協定和支付協定、航空協定、海運協定、經濟、工業和科技合作協定、文化協定、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開發信貸協定和科技合作協定及專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5 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以及
四川省省長張中偉、河北省政協主席趙金鐸等80餘起副部級以上代表團訪問或過境芬蘭。2005年9月,芬總理萬哈寧對上海、江蘇和廣東進行非正式訪問。芬蘭前總統阿赫蒂薩里、農林部長科爾凱奧亞、司法部長科斯基寧、文化部長卡佩拉、國防部長凱里埃寧及芬蘭議會外事委員會、法律委員會農林委員會、銀行監管專員和議會秘書長代表團等分別訪華。2005年2月,芬蘭外交部國務秘書滿薩拉來華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舉行政治磋商。5月,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在日本出席亞歐外長會議期間會見芬蘭外交部長圖奧米奧亞。2005
年 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許其亮中將訪芬。6月,芬蘭國防軍總參謀長林畢中將訪華。10月,芬蘭國防部長凱里埃寧訪華。

2005
年,中芬貿易總額為62.54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6.26億美元,進口額為26.2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5.4%和減少13%。芬連續第三年成為中國在北歐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2005

3月和5月,兩國分別簽署《中芬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和新的《中芬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7月,芬蘭國家旅遊局駐京辦事處正式成立。9月,芬蘭航空公司開通赫爾辛基至廣州直航航線。9
月, 芬蘭貿工部與浦東新區政府在上海浦東張江科技園區設立「芬華創新中心」。

中國駐芬蘭大使:張直鑒(2002年3月到任)。館址:Vanha kelkkamaki 9-11,00570
Helsinki,Finland;電話(國家地區號3589): 2289 0110(辦公室),684 8416(商務處);傳真: 2289
0168(使館),6849595(商務處)。

芬蘭駐華大使:郭安祺(Antti
Kuosmanen,2005年12月遞交國書)。館址:北京朝陽區光華路1號嘉里中心南樓26層,郵政編碼100020;電話:85298541/42/43傳真:85298547;商務處電話:85298625/26/27/28傳真:85298559。

同歐盟的關系

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歐國家中率先加入歐元。2001年3月25日正式實施<<申根協定>>。芬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約占芬外貿總額的56%,對外投資近一半面向歐盟國家。主張歐盟成為一個政府間合作機構,支持並參加歐盟統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持歐盟東擴和實現經貿聯盟。芬於1997年向歐盟提出北部地區政策倡議,主張歐盟加強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北部地區的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和地區安全與穩定,該計劃2000年獲得通過。2004年,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歐盟對外關系委員彭定康及貿易委員拉米分別訪芬。

同俄羅斯的關系

1992年1月,芬同俄羅斯簽署《芬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同時宣布廢除《芬蘇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芬認為歐洲共同價值觀、民主觀、人權觀已成為芬俄關系的基礎,積極支持並呼籲國際社會支援俄的民主改革進程,推動發展歐俄關系。芬俄關系密切,合作主要涉及能源、環保、核安全、海運安全等領域。俄是芬第三大貿易夥伴。2004年,芬總統、總理、外長、外貿部長分別訪俄,俄總理弗拉德科夫訪芬。

同周邊國家關系

同北歐國家的傳統合作是芬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主張歐盟北歐成員國應在涉及到北歐的重大問題上協調立場,以維護北歐國家的利益,同時進一步深化北歐國家在能源、環保、軍工方面的合作。芬、瑞、丹三國建立了在歐盟首腦會前磋商的機制。2004年,芬承辦「歐盟擴大後的北部地區合作大會」,芬總理出席波海國家理事會第五屆首腦會議。芬總理訪問丹麥,芬議長和外長分別訪問瑞典,瑞典首相佩爾松、挪威首相邦德維克、愛沙尼亞總理帕茨分別訪芬。

同美國和北約的關系

芬重視同美國的關系,認為美在歐洲仍發揮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芬先後從美購買64架F-18型戰斗機及配套防護系統。近年來雙方互訪頻繁。2004年,芬總統、外長、國防部長和外貿部長分別訪美,芬議長率北歐及波海地區國家議長代表團訪美。芬主張加強與北約合作,但目前不準備加入北約。1992年6月,芬成為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NACC)的觀察員,1994年5月與北約簽署「和平夥伴關系計劃」框架協議。1997年芬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應部隊赴挪威參加北約聯合軍事演習。同年11月在布魯塞爾正式設立駐北約代表處。2004年,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訪芬,芬總統出席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委員會首腦會議。

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芬重視對發展中國家關系。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並未減少,貧困正在增加。工業國家應重視發展問題。積極支持南北對話,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004年,芬總統訪問尼加拉瓜,芬外長訪問印度、吉爾吉斯斯坦、亞美尼亞,芬外貿部長訪問越南、泰國、烏克蘭等正在發展的國家。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訪芬。2004年,芬大幅度提高對外發展援助資金,首次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7%。

Ⅹ 泰國羅威芬蘭瑞士日本荷蘭加拿大保加利亞分別是什麼之國

歷史嗎?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