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傣族是哪個人種
㈠ 傣族 與 泰族 的歷史淵源
1、傣族和泰國的泰族都源自中國古代百越的後裔。但是他們現在並非同一個民族。但因為同源,語言單詞有很多相通(當然也包括百越後裔的現代壯族)。
2、中國的傣族,始自西雙版納的勐泐國。 歷史 上也曾叫泰族,1952年改稱傣族,但一直讀做「泰族」直到上世紀80年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作者!)
現代傣族和泰族服飾對比
發型、披肩是最大區別
看了朋友的泰國 旅遊 美篇,文中認為泰族就是傣族。對這個問題,我的糾結由來已久,從幾十年前閱讀艾蕪老先生的《南行記》就開始糾結了,只是沒有靜下來認真分析。畢竟,泰、傣二字給人的想像就是很豐富的。藉此機會,搜索了網上相關資料,同時查閱了幾部專著:江應梁的《傣族史》、何光岳的《南蠻源流史》和《百越源流史》以及徐傑瞬的《中國民族史新編》,寫出此備忘錄,權為讀書心得吧。
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民族不是種族,我們可以說某個民族跟某個種族有 歷史 淵源關系,但是不能說某個民族就是某個種族的後裔。民族是共同的 歷史 記憶和語言、文字,並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為紐帶而形成的群體。注意,這個定義中並無血緣、種族的成分。
一、 歷史 上的大泰人、小泰人
泰人源自中國古代百越系統的壯傣語支南遷的鳩僚支系。在大約2000年前吸收融合了雲南中部的滇人、嶲人、昆明人後,初步形成現代泰人的雛形。
泰人自稱「Dai」與「Tai」之間的發音,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因此,廣義上說,泰、傣都是一個意思。
國際 社會 一度把分布於各國的泰(泰、佬、撣、阿薩姆)人群體統稱為「泰族(Thai)」,史學家們也把他們稱為「泰佬族群」。這個群體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1. 大泰族群,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緬甸撣邦中北部,使用傣綳文;
2. 蘭納族群,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泰北、撣邦東部和寮國北部一帶,使用蘭納傣文;
3. 暹羅泰族,就是泰國中南部的主體泰族,使用泰文。
三類族群中,前者南遷時間比後者早,被稱為大泰;後兩者是從大泰分離出來並繼續南下的族群,被稱為小泰。泰國清邁城、寮國琅勃拉邦城、中國景洪城,還有緬甸的景棟城曾經都是稱為蘭納王國的四大城市,後來分屬不同的國家。
上述三大泰佬族群, 歷史 上建立過不同的國家,形成和使用不同的文字,語言詞彙雖然相近、但也不能完全互通。雖然同宗同源,但是大泰人與小泰人之間歷來民族認同心理淡漠,所以不能算作統一的民族。
二、現代各國的泰人劃分
傣族作為一個民族而不是原始部落的形式,應該是《泐史》記載的西雙版納的第一代召片領(傣王)在景隴(今景洪)建立「勐泐國」為標志。這也是傣泐(讀音lè)稱謂的來源。
泰國的泰泐和傣阮,都是從西雙版納南遷過去的,在泰國歸為少數民族的。也就是說,泰國官方並不認同傣族跟泰國主體民族是同一民族。在泰國的傣族商人基本都是加入當地的中國商會的,至今仍在祭祀西雙版納的召片領(傣王)。
第一代傣王帕雅真
寮國的傣族在2000年也被從佬族劃出來,歸屬於單獨的泰泐族。可以看出,寮國官方也不認同佬族跟傣族是同一民族。寮國人認為泰國人很大部分是被泰人同化的高棉人,因為 歷史 上多次被泰國侵略,所以多數人反感自己被稱為泰族。
西雙版納勐泐大佛寺
德宏傣族與緬甸的撣族因為都是大泰人,屬於同一支系,相互間關系也更密切,因此可以視為同一民族。西雙版納的傣族反而相對疏遠,他們與泰國北部的清邁一帶的傣阮關系較為親密。
也就是說中國的傣族與相鄰各國的泰族、佬族等泰人之間,雖然同根同源,但是長期在不同國家獨立發展,實質上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民族。
寮國的佬族
三、藉助日本勢力的泛泰主義
「泛泰主義」是指20世紀前半葉在暹羅王國興起的「大泰民族主義」。大泰民族主義者企圖通過暹羅王國統一這個泰人文化圈,建立統一的「泰聯邦」,而此舉危及到相鄰國家的政權穩定,被認定為「泛泰民族主義」。
恐怖的大泰民族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暹羅王國改名「泰王國」,試圖統一泰人世界,建立統一的聯邦。它主張語言相通、文化相同的泰人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並煽動這些民族反對自己所在政府。1942年1月25日泰國對美英宣戰,企圖藉助日本勢力建立「大東亞泰族聯邦」,將東南亞及中國境內的所有壯傣語支民族的生活區域一並納入版圖。如果泛泰主義得逞,不僅是大半個東南亞,甚至雲南和廣西都要成為泰聯邦領土 。當然,泰國的這個野心隨著日本的戰敗而消失。1945年8月16日泰國新政府發布聲明表示,對英美的宣戰公告不作數, 鬧了一出真正的國際玩笑,但也由此躲過了淪為戰敗國的命運。
壯傣語支民族
二次大戰後,鑒於泛泰主義的陰影,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泰民族分別重新命名,在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命名為「泰族(Thai)」,在寮國被命名為「佬族(Lao)」,在緬甸被命名為「撣族(Shan)」。印度則為阿薩姆族(Assam)。
印度阿薩姆邦的阿薩姆族
四、中國傣族名稱的由來
建國初期,自稱Tài的德宏大泰人定為泰族;自稱Dǎi的西雙版納小泰人定為僰族(不過這個跟四川的僰人懸棺那個僰族是兩回事)。但後來發現他們應該是同一個民族,於是將版納小泰人的自稱Dǎi做為統一的族名。舍Tài用Dǎi,這當然也是為了盡量避開泰國、泰族這個敏感名稱。同時為了保持與 歷史 上泰人的傳承源流,周恩來建議重新發明一個讀「dǎi」音的字,即: 泰+人=傣。
傣族及鄰國大小泰人分布
1952年,中央正式同意將中國境內的泰人統一定名為「傣族」。因印刷版的「傣」字一直沒有,各種文書、電影、廣播仍然稱泰人為「泰族」,比如50年代的老電影《勐壠沙》(年輕人沒有看過這部電影,肯定聽過那首插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摩雅傣》中仍然讀「泰族」。「傣」字在1983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才正式進入官方字典,並逐漸為大眾熟知。
五、因西雙版納泰族自治區成立引發的中泰危機
1953年1月,西雙版納泰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正式宣告成立,這是新中國在西南邊境設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此舉讓泰國感到威脅,他們認為這不是自治區、而是一個北方泰國的雛形。同年2月在泰國的新聞發布會上,泰總理指責新中國試圖像共產主義建立兩個朝鮮、兩個德國那樣去建立「兩個泰國」,他擔心將來泰國國內的反政府流亡者會加入這個所謂的「自治國家」。美國一些官員也指責中國建立的西雙版納泰族自治區是對泰國及整個東南亞地區自由的威脅,其目的是加緊向泰國、寮國擴張。當然,其後隨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向外推行,泰國的這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擔心不攻自破。
西雙版納泰族自治區
第一任主席召存信
鑒於此,我們應記住這個原則:傣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是源自南宋時期西雙版納第一代傣王(召片領)統一的一個民族群體,而不是泰國的泰族。
六、關於不規范的水傣、旱傣
網路和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不乏見到水傣、旱傣、漢傣的劃分。這些不規范的稱謂,既不尊重傣族的意願,也不尊重國家規定的族稱,是傣族人民不願看到的。傣族崇尚的自然神靈是水,不管哪裡的傣族,都要過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旱傣的稱呼就是對傣族信仰的一種不尊重!傣族史學家江應梁先生半個多世紀前就認為,所謂「旱擺夷」、「水擺夷」、「花擺夷」的提法,既不是傣族自己的劃分,也無人類學之意義。(古代把傣族叫成為白衣、擺夷)
崇尚水的民族
旱(漢)傣、水傣之說,是 歷史 上留下來的一種錯誤的認識,不能濫用。傣族人很反感這種叫法,曾有傣族朋友說:如果以居住地的水、旱來劃分族群,那麼,是不是可以把沿海和長江流域的漢人叫水漢,甘肅、陝西的漢人叫旱漢呢?
西雙版納蘭納傣文
#21天圖文打卡挑戰# #閃亮的坐標#
(素材來源網路僅提供參考)
㈡ 傣族和泰國人是不是同一個民族
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
國內科考資料表明:傣族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中國傣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為同一民族。總人口6000萬以上。歷史上傣族以雲南南部、泰國北部和緬甸東部為核心建有傣族國家——妙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中南半島各個國家。在印度的東北阿薩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㈢ 傣族是什麼種族
也稱「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傣泰民族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600萬,中國境內約126萬。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綳體、哪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傣族一般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區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潑水節)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㈣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傣族是同一支嗎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傣族,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種族,只不過長期分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來源相同,他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現在的國籍不同。
傣族是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而泰國的傣族應該稱之為“泰族”。就像我國的朝鮮族與韓國北朝鮮的關系及我國的蒙古族和外蒙古的關系。種族是相通的,但是國籍不同,而且分開時間太久了,可能生活習性上也會有所差別。
傣族不僅僅分布在中國和泰國,在印度,緬甸,寮國,越南,都有他們的身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又在一次給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傣族人民起了新的命名,其中中國的稱為“傣”,而泰國的稱“泰”。
傣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竹子,建造居所(竹樓),釀酒(竹葉酒),編造,飲食(竹筒飯),到處都有竹子的身影,所以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
㈤ 泰族與傣族是不是同一民族
泰族與傣族是一個民族。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但均自稱Tai 。
(5)泰國傣族是哪個人種擴展閱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傣族的習俗: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還有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㈥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泰族是同一民族嗎
這兩個族是同一個民族。
兩個民族的文字是從古代印度演變而來的寫字的順序都是從左到右書寫,書寫過程中沒有標點符號。兩種字體的形態結構不同,但是文字元號確實屬於同一語言家族。都有潑水節這個節日,盡管當地名稱不同,但這兩個名稱均來自古老的印度梵語,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舉行潑水節。在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表示祝福,他們都把潑水節定為新年。
㈦ 傣族屬於哪個民族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阿薩姆阿豪姆人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國與寮國稱傣泐族。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緬甸有克欽邦,克欽族即中國景頗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阿昌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和貴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潞西縣江東鄉高埂田和盈江、瑞麗有少量居住。此外,在貴陽市、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地區騰沖縣和龍陵縣也有部分居住。
使用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無文字,慣用漢文和傣文。
德昂族(又名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德昂族女孩西(今芒市)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布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僳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交錯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勝縣、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鹽源縣達住等地的納西人自稱「納西」,居住在雲南省寧蒗縣永寧、翠依、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的雅礱江流域和瀘沽湖畔的納西人自稱為「納」或「納日」(或音譯為「納汝」);居住在寧蒗縣北渠壩和永勝縣獐子旦的自稱「納恆」;居住在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的納西人自稱「納罕」(或譯為「納汗」);此外,還有少數自稱為「瑪麗瑪沙」(居住在維西縣)、「路路」(又音譯為「魯魯」,居住在麗江塔城、魯甸等地)。上述自稱中,以納西、納日、納罕、納恆幾種稱謂居多,自稱納西的人占納西族總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於1954年正式定族稱為納西族。「納」一詞有「大」、「宏偉」、「浩大」、「黑」、「黑森森」、「黑壓壓」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為「人」。
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和他稱。根據《後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史書記載,漢代時居住於越巂郡的納西人稱為氂牛種;蜀漢時居住於漢嘉郡的納西人稱為旄牛夷;晉代居住於定笮(今四川鹽源)的納西人稱為「摩沙夷」。到唐代,《蠻書》等史書多稱納西為「麽些」。
直至族稱正式定為「納西」之前的20世紀50年代初,各地納西人填族別時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則稱納西族為「姜」(Hjang),白族自古稱納西族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稱仍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縣(現為香格里拉縣)東南部東壩等地的部分納西人(自稱納西或納罕)被稱為「阮可」(又音譯為「若喀」)。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漢族,即廣義的漢人,「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就史料記載漢族是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遠古的華夏部落,為當代中國主要民族。
在歷史上, 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 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又稱為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
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佔中國人口90%以上,佔新加坡人口74%,占馬來西亞人口24.5%。
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1]。
漢族所用的漢語屬漢藏語系。經過數千年的互動演化,現代漢語分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客家話、平話、晉語[1]。
語言學界傳統認為現代漢語分為七大方言,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漢字,就沒有漢族[1]。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1]。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1]。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1]。
㈧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傣族是一個民族嗎
我們中國是擁有56個少數民族的國家,而對於傣族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實除了我們中國有待組織外,相信很多人知道泰國也是有傣族的。那麼於是大家就想到,那麼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傣族是不是屬於同一個民族呢?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帶組是屬於同一個民族,除此之外,中國的傣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佬族和印度阿薩姆邦的阿薩姆族都屬於傣泰民族。
其實在諸多的傣泰民族中,最成功的無疑就是今天泰國的主體民族傣族了。因為他們在13世紀建立了大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後來先後建立了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今天的曼谷王朝,其實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鄭信還是中國商人和當地傣族女子結婚所生之子。
所以對於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傣族也被認為是同一個民族,因為泰國的影響和國際影響力比較大,所以他們都稱之為傣族,但是傣族實際上混入了大量的孟高棉人血統,而中國的傣族則相對來說傣泰民族血統更加的純正一些。
㈨ 傣族人和泰國人是一個民族嗎
傣族人和泰國人是同一個民族。
根據歷史記載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9)泰國傣族是哪個人種擴展閱讀:
傣族的節日習俗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傣語稱「桑勘比浴佛節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
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
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
3、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著,說著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