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商務中的跨文化交流有哪些
A. 商務談判與跨文化交際
國際商務談判在當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特殊的跨 文化 交際形式。人們在進行這些特殊活動時一般只重視學習言語交際的方式而忽略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下面我整理了商務談判與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供你閱讀參考。
文化與交際的相互關系
所謂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胡文仲)。交際是文化的產物,是文化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文化內涵是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交際的思維基礎,也就是說,民族文化同民族語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離開了民族文化,也就不可能掌握這個民族的語言,更談不上什麼交際。然而,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以及宗教等環境的不同,各自的語言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語境因素。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干擾因素就是文化之間的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的特點
按照最一般的認識,談判是指人們為了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滿足各自需要,通過協商而爭取達到意見一致的行為和過程。談判雙方參加談判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交換觀點進行磋商,共同尋找使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從這層意義上講,談判本質上是一個交際過程,所以談判過程也遵循交際過程的模式。談判有很多種,本文主要討論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務談判涉及到不同國家即不同文化之間的合作交流,應該遵循跨文化交際的規律。但是,商務談判是涉及到經濟利益的商業活動,與普通的跨文化交際又有很大的不同。
跨文化非言語交際在商務中的運用
跨文化非言語交際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運用一般說來,交際可以被分為兩大類:言語交際以及非言語交際。除了言語交流,我們的話語音調,眼神的交流, 姿態,手勢,觸摸以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際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統計表明,非言語交際佔了所有交際手段的93% 左右, 且比言語交際更具可信度。非言語交際是指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語言以外的所有交流方式,它具有語言交流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共同構成了交際的全過程。
同語言一樣,非言語交際方式作為一種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不僅僅是一套相對物質的符號系統,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現象,並具有相對穩定和不斷發展的屬性。同言語交際方式相比,非言語交際方式具有更真實的傳遞信息,更准確地表達思想,以及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起著關鍵含義的作用等功能,並達到高質量的交際目的。在進行跨文化溝通的時候,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是否理解了非語言溝通。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雙方各自的語言都是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的,而眼神、表情、手勢等非發音器官來表達的非語言交際更是溝通談判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文著重討論這些非言語行為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運用。
1.藝術地運用眼語
愛默生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用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一切。”人的眼睛能傳神、會說話,最能表達細膩的感情。與陌生人初次交談,視線落在對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視對方眼睛的時間反而不宜過久,因為長時間凝視對方會令人不自在。當然,如果完全不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被認為是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表現,或者試圖去掩飾什麼。所以,學會察言觀色是非常重要的。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美國商人認為不正視他們目光的人是躲閃的、不誠實的;但是在拉丁美洲和亞洲的許多地方,低垂目光表示尊重;而在許多印第安族,正視客人的目光則是不尊重的表現。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談判磋商時若出現意見分歧,日本人傾向是不願將沖突公開化。他們比較講究以婉轉的、含蓄的方式或旁敲側擊來對待某一爭議,以避免與對方的直接爭辯,他們商談問題注重情面,但強調非言語行為的交鋒,而不作明確語言交流,剋制或忍耐是一種慣例,體現出日本人的價值觀。所以一般在爭論問題時,他們一般不看對方的眼睛,而是直視對方的胸部,力求避免對方視線的直接接觸,否則被認為是一種缺乏修養或被激怒的表現。
2.巧妙地運用臉語
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面部表情是很不相同的,它可以傳遞出諸如生氣、高興、悲傷、驚訝等感情。為了能夠體現這種多樣性,這里主要討論一種面部表情——微笑。微笑是一種典型的具有不同含義的非言語溝通行為。在某些文化中,微笑可以表示恐懼,微笑也可以是化解潛在攻擊的 方法 ,微笑還可以表示友好,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微笑可能代表緊張或尷尬。在美國文化中,微笑有很多種意思,如愉快、友好、歡樂,這一點與很多亞洲文化中以微笑表示恐懼或尷尬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為了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功,如果能夠弄清楚微笑的意義,就可以幫助你避免誤解,更有效地進行溝通。與美國人做生意,“是”和“否”必須保持清楚,這是一條基本的原則。當無法接受對方提出的條款時,要明白地告訴對方不能接受,而不要含糊其辭,使對方存有希望。有些人為了不致失去繼續洽談的機會,便裝著有意接受的樣子而含糊地微笑,這樣將會導致糾紛的產生。萬一發生了糾紛,就更要注意談判的態度,必須誠懇、認真,絕對不要笑。
因為在美國人看來,出現了糾紛而爭論時,雙方的心情都很惡劣,笑容必定是裝出來的,這就會使得對方更為生氣,甚至認為你已經自認理虧了。四、增加相互了解是跨文化國際商務談判成功的關鍵交際雙方加強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認識是至關重要的。有時,來自不同文化的人誤解了非言語行為所表達的一種信號的含義;有時,他們全然忽視一個信號或錯把一個毫無意義的非言語行為認為有重要含義。
許多實例證明,交際者對雙方文化上的異同了解得越多、認識得越深,跨文化交際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通過對非語言信號的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對方當時的物理狀態和精神狀態,從而為發現對方的需要提供可靠的基礎。而實際上,國際商務談判中相當多的情況是:交際雙方對彼此的文化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是通過交往才逐漸有所了解的。非言語交際是談判雙方需要在交流中不斷學習和模仿的,包括學習非言語交際的文化背景、文化差異及不同的習俗,並學會遵守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規范和約定俗成。由此可見,國際商務談判中非言語交際行為的運用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
B. 跨文化在泰國,哪些非語言方式可以被用來顯示尊敬
合十禮
C. 跨文化交流的例子
跨文化交流普遍應用在外交、貿易、國際商務、國際旅遊和民間外交、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對外文化傳播、外國在華企業、中國駐外企業、公共關系等。比如ACI美國認證協會推出的「國際注冊跨文化交際管理師證書」被全球157個國家認可,全球通用。
跨文化交流的例子
跨文化的定義:對於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
跨文化交流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流。
D. 跨文化溝通有哪些表現形式或者可以分為幾大類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com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持更為寬容、開放、靈活的態度,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來應付和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包括:預設差異,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忍受模糊,處事靈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險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對我們進行跨文化溝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仍然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溝通參與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異,並且在溝通中也從各個方面尊重了這些差異,但是對差異的尊重不但沒有使溝通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裡做客,進門以後,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麼,教授並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點什麼,教授又一次地謝絕了。外教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我也知道你們美國人的習慣,當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是按照你們的方式回答的。」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溝通的障礙並不在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溝通中的作用機制。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機制
進行跨文化溝通時,根據我們對對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過於簡化或不準確;比較全面的理解。在這三種情況下,文化差異可能影響溝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別表現為文化遷移、文化定勢和逆文化遷移。
1、文化遷移
文化遷移,指跨文化溝通中,人們下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標准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並以此為標准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化遷移:一位美國人在秘魯子公司擔任生產經理,他堅信美國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夠提高秘魯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他從公司總部請來專家對子公司各車間的負責人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徵求工人的意見,並從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採用。可是這種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魯工人就紛紛要求辭職。原因是,在秘魯以及整個拉美文化中,人們敬重權威,下屬不僅服從上司;而且還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並希望上司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工人們認為,徵求工人的意見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反過來問他們。既然上司無能,公司就沒有希望,不如提前離職,以便及時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產經理對此不甚了解(或出於文化中心主義),以美國人崇尚個體主義,參與意識較強的觀念去揣度秘魯的員工,導致雙方溝通的失敗。
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用自身的價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個人從孩提時起,就開始學習本文化群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直到內在化和習慣化。從一種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種文化能選擇「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對各民族來講,常會把自己的文化置於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標准去解釋和判斷其他文化的一切。極端之時還會表現出「己優他劣」的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類,排斥文化上的異己。
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於文化中心主義。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取向的差異是消除文化遷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信仰、價值觀及它們的內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實際上,盡管文化上存在先進和落後之分,但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這種價值是與其特殊環境相匹配的,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必須培養移情的能力:即在傳遞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於接受者的立場上;接受信息時,先體認發送者的價值觀、態度和經歷、參照點、成長和背景。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處境和遭遇,從而產生感情上共鳴的能力。
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外,預設差異也是避免文化遷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沒有證實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設存在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隨時根據文化因素調整自己的觀察角度。預設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和動態性。一定的先有觀念,固然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但是預設差異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將這些現有觀念當作一種假設,而不是真理,必須仔細評價接受者提供的反饋,並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它們加以修正。
2、文化定勢
定勢也稱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眾輿論》(1922)中首先採用的術語,指的是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看法。文化定勢可能是由於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徵。也可能是由於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
例如,以前許多學者認為漢英語言在稱贊應對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認為中國人崇尚謙虛,喜歡否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來顯示自己謙遜的一面。許多人在提到漢語中的稱贊應對時,總是習慣性的將「哪裡,哪裡」,「過獎了」作為典型的應對方式。這種認識可能會在兩種引起誤解。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採取這種應對,因此碰到「不謙虛」的應對可能就會不理解。其次,盡管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比較傾向於拒絕別人的稱贊,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會在接受的同時還是會盡量避免顯示出自我稱贊。
由於人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了解,就必須概括文化差異,建立某種文化定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些定型對於差異的「過分概括」或「標簽化」又可能人為地製造屏障,妨礙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這並不是說文化定勢總是錯誤的,文化定勢中通常蘊涵著許多准確的文化觀察。但是文化定勢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響我們對文化現象的理解。「人們看到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人們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們期望的東西所吸引,並且往往會對事物做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解釋。
文化定勢可能將我們的認識局限於一個或兩個凸現的維度,妨礙我們對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觀察,使我們對客觀存在的差異渾然不覺,從而導致跨文化溝通的失敗。研究顯示,各個領域的專家與該領域的初學者不同,並不在於專家忽略了腳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於他們通過與該領域的人和事長期接觸,從而形成了更為復雜具體和准確的腳本和原型。即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能避免定勢,關鍵是如何不囿於定勢,意識到自己現有的認識可能存在的非完備性或可錯性。在交往實踐不斷獲得更為全面准確的觀察。
3、逆文化遷移
文化差異是導致跨文化溝通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但是了解了對方的文化特徵,也不一定就會避免障礙的產生。下面是一般的溝通過程圖。
顯然,完美的溝通是實現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傳遞的,它必須中介於符號。這樣,只有溝通雙方對同一符號做同樣理解,既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時,思想1=思想2的情況才可能出現。
文化差異從溝通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溝通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誤把他鄉做故鄉」,發生文化遷移,即在未證實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一致時,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並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即發送者A將自己的編碼規則調整為B的,同時接受者B也將自己的解碼規則調整為A的,編碼和解碼規則不一致問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只有當其中的一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另一方主動適應同時採用A或B的,或者雙方共同商定採用新的規則C時,溝通才可能順利進行。
前文中國教授與外教的對話就屬於第二種情況,很明顯,障礙的起因不在於溝通雙方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忽視,而在於溝通雙方同時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而採取了對方的立場,使編碼與解碼方式出現了新的不一致。這與文化遷移很相似,但是卻以反向的形式出現,因此稱之為逆文化遷移。
在實際溝通中,上面幾種問題常常會同時出現。比如,在具體實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員通常會接受相應的異文化培訓。經過這種文化培訓,他們對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種在培訓基礎上形成的他們所認為的該文化,即期待文化。由於這種了解通常是比較簡括的,因而在溝通中就可能出現文化定勢;同樣這種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異意識的空白處,管理人員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遷移;隨著管理人員與員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於真誠溝通的願望,他們很可能會互相體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參與結構達成一致,那麼就可能出現逆文化遷移的狀況。
應該提到的是,單獨了解文化差異的作用機制,並不會對跨文化溝通產生幫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異三種作用機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實際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一方面,在溝通過程中保持問題意識,綜合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不斷地化解差異,才會不斷推動跨文化溝通的順利進行。
E. 世界跨文化交流有哪些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com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持更為寬容、開放、靈活的態度,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來應付和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包括:預設差異,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忍受模糊,處事靈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險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對我們進行跨文化溝通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仍然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溝通參與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異,並且在溝通中也從各個方面尊重了這些差異,但是對差異的尊重不但沒有使溝通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裡做客,進門以後,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麼,教授並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點什麼,教授又一次地謝絕了。外教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我也知道你們美國人的習慣,當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是按照你們的方式回答的。」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溝通的障礙並不在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溝通中的作用機制。
F. 跨文化交流的例子有哪些
跨文化交流的例子:
一個在中國教書的美國人(是作者的朋友)去一家快餐店排隊點餐,手裡拿了一個點餐單,突然一個中國人過來奪過點餐單,站到了他前面,這讓他非常惱火。於是乎,他把搶回了單子,用肩膀將對方擠出了隊伍。
在這位美國人看來,插隊現象每天中午都在上演,究其原因,認為過去中國人的飢餓記憶似乎成為了基因遺傳給了現在的中國人。當文章的作者聽到這位朋友的傾訴時,作為深諳人際交往原則和有著跨文化生活經歷的他,有著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思考的角度。
他篤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Steve Covey提倡的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Seek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即要在獲得別人理解之前,需努力去理解別人。
所以,根據他在中國多年的生活經歷,他認識了中國人本性中的善良和友好,他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文化差異上,中西方文化中排隊者對前後距離的理解可能不一樣。
於是在他的建議下,這位美國老師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實驗:讓一位同學面對黑板站著,模擬排隊買車票的情形,讓另一個同學在離前一個同學2米遠的地方站著,這時,他問他的中國學生,「後一位同學是在排隊嗎?」
所有人都搖頭,他走上前去,站在兩人之間,都快貼著前一個同學了,這是他問「我是在排隊嗎?」學生們笑著回答「這才是!」
G. 商務中的跨文化交際有哪些
1、對於管理和管理人員的態度
2、商務禮節,如預約、打招呼、饋贈禮物
3、談判
4、宗教信仰
H.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有哪些要素
做文化溝通,尤其是做跨文化溝通,要記住如下這個法則:注重人類共通的經驗與思維,遵循共同的價值與情感,尋找文化上的共性,激發人性中的共鳴。
其實在教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際這些課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困惑。如果說中西文化比是在不同維度上比較的文化結構,如文化起源、文化選擇以及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學、文學、藝術、審美、社會制度和社會風俗等等,屬於一種靜態的比較,那跨文化交際則更側重於不同文化間各種行為體(個人或國家)之間動態交流,就會發現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分歧大於認同,而這種分歧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結構,即價值觀系統。
I. 跨文化商務交際包括哪些方面
跨文化商務交際需要多進行互動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平等。
這種交際應當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
J. 國際商務交流中要注意什麼文化問題
國際商務活動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而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沖突日益凸顯,表現在語言的差異、倫理法治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行為標準的差異四個方面,並對商務活動的各個方面,如商務談判、商務契約、商務糾紛、商務禮儀等方面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一)語言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在商務交往中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很容易出現誤解,是跨文化沖突最容易發生的環節。雖然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基本上是直接而准確的,但在實踐中也出現過因語言差異而造成國際商務交往失敗的案例。例如,法國雪佛蘭汽車公司生產的「諾瓦」轎車在拉美地區一直銷路不暢,經過調查才發現,這個品牌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不走」,買了汽車卻是「不走」的,人們當然不會要了。
跨國商務活動中,除了以上所列的因語義不同造成的抵觸和沖突,更主要的還有語用失誤。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也不同,一種文化的標准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例如,在中國人看來,「龍(dragon)」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裡,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據《聖經》記載,「龍」是罪惡的象徵。所以,西方人對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無法理解。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溝通是極其重要的。充分認識到語言含義和交流方式的差異,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二) 倫理法制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重人倫輕自然,追求社會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重群體輕個體,強調人際關系、人情味,表達的是群體性、群體意識,注重人情世故,愛好面子,養成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性格。所以中國人喜歡從倫理、道德上評判和處理問題,「倫理至上」是中國人的行動准則,占據主導地位。「重義輕利」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識形態,任何事情都是先看情,再講理,重情輕法。處理糾紛時首先考慮是否能得到周圍的輿論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種倫理意識的准確反應。
西方人推崇的是「個人利益至高無上」。以個人為本位,追求的是個人利益的實現,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構成了西方主流文化,起主導作用,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處理問題更注重的是法律和邏輯性。例如,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一切都是按照合同辦事,處理糾紛時以雙方簽訂的合同條款為主,情面放在其次。
因此,了解不同民族意識和倫理的差異,是不同民族在國際交往中互相理解的基礎。
(三) 價值觀念的差異
文化,是人類所積累的社會屬性的集合,必然也包含了價值觀念。價值觀念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形成一套成熟而普遍存在的價值體系。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用以幫助人們區分美醜善惡,也充當這個文化群體的行為標准和道德約束。一種價值體系的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無關落後與先進,而當用一種價值體系去評價代表另一種特定群體的文化時,便產生了文化沖突。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推崇謙虛知禮,不鼓勵爭強好勝。「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集體注意價值觀占據主導地位,個人主義易遭人譴責。比如:集體主義文化明顯的日資企業,非常注重團隊精神,對組織絕對的服從,較多的使用正面的承諾和保證,他們講話風格中最經常使用的語言是「是」。工作上出了問題,往往都是通過大家共同商討決定,而不是由個人拿定主意。而西方文化則崇尚個人英雄主義,鼓勵最大發揮個人才能,「隨遇而安」被視為缺乏進取、懶惰無能的表現。一些歐美國家的員工被要求在工作之外做事情,是會當面拒絕或者提出加薪的,這就是他們的個人主義文化。因此,在商務活動交往中,理解各方的文化價值觀,方能使商務行為靈活得體,游刃有餘。
(四)行為標準的差異
一個人在交流過程中,使用語言的同時,也伴有手勢、眼神、面部表情、儀表、裝束等行為手段。某研究表明: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僅佔35%,非語言交際所傳達的信息高達65%。而行為即是非語言交際的主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商務交際時,由於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相同的手勢和體態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可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義。一個無意中手勢又可能招致他人憤怒,因為它有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被看成無理或挑釁。例如巴西人見面行「貼面禮」,日本人見面行「鞠躬禮」,泰國人見面習慣「合十禮」等等這些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卻同樣都表達了尊重和友好。
所以,商務禮儀中對各種動作、姿態、表情的要求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行為規范,得體運用國際商務禮儀,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