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偉在泰國什麼地位
㈠ 爭分奪秒2(死亡倒計時)結局
劇 名 :爭分奪秒
英文名 :Split Second
監 制 :羅永賢
編 審 :黃偉強
演 員 :方中信,鄭嘉穎,譚耀文,蒙嘉慧,魏駿傑,陳 豪,曹敏莉,黎諾懿
泰國演員 :Sririta Jensen, Chatchai Plengpanich
類 型 :時裝警匪
集 數 :30集
電影介紹:
2004年4月1日 — 江湖傳來消息,香港最大黑幫集團侯家,欲暗殺一個月後上任之候任警務處長王振揚。三個各不相乾的警察,包括重案組警長馮志偉(方中信)、情報科高級督察黃家輝(鄭嘉穎)及卧底警員楊啟東(譚耀文),均被牽連在內。
侯家掌舵人侯文華(魏俊傑)與泰國黑幫頭子Sam(Chatchai Plengpanich)結盟,泰國刑警Rita(Sririta Jensen)接手調查。在公在私,輝都必須於三十日內完成任務。他發現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高級督察陸耀國(陳豪)與華的關系極不尋常,因而從他身上著手調查。國不久被殺,他死前曾與偉見面,加上偉與華女友彭慧(蒙嘉慧)過從甚密,因而成為輝的調查目標。另方面,Rita亦懷疑國的死另有內情,於是與輝連手偵查。行動每每功敗垂成,輝不禁懷疑Rita的身分。偉被同袍懷疑之際,本身亦展開了對Sam的調查。然而Sam多次出手相救,叫偉不知Sam究竟是敵是友。
華終被拘捕,偉、東、輝准備度過平靜的一天。此時,三人竟分別被捕!謎底,將在4月30日揭盅……
地址:
http://219.234.149.35:6666/E:/爭分奪秒/01.rmvb
…………中間自己加…………
http://219.234.149.35:6666/E:/爭分奪秒/30.rmvb
㈡ 爭分奪秒里的Sam他的真名叫什麼
Sam (Chatchai Plengpanich飾演) 李萬豪(鄭坤)養子 實際為泰國警察,一直在鄭身邊卧底10年~鄭坤一直很疼愛鄭個養子,為了他都肯回香港。但是最後卻被馮志偉開槍打死。演員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2829777.htm
㈢ 中國的拼音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
最初給漢字注音是在西漢末期,兩個字拼切一個字音,這就是所謂的反切法。如「塑」,「桑故切」被切字的聲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韻母的字音音調跟反切下字相同 ( ),那麼這個字音就拼出來了,應讀為「s 」。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僅有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民格寫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用了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後來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 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浯拼音方案,其中影響最大的有郵政式和威妥瑪式。
1892年,近代漢浯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讀音統一會」制訂了40個「注音字母」;1926年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等制訂了「國語羅馬字」;1933年,瞿秋白、吳玉章等制訂的「拉丁化新字」誕生。這些都為「漢語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動作用。
解放後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在過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952年起從事自創字母工作,後因效果不好,決定採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會發表了「漢語拼音草案」,經多次討論、修訂,於1 957年11月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並於次年2月,由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推行。最後簽字者是周恩來總理.這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中評網稱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
蘇培成稱其「敢於說真話、說實話」;
《晶報》稱他「敢講一般人不敢講的話」。
㈣ TVB爭分奪秒最後意思
好看。故事很緊湊,充分體現了警察的「爭分奪秒」。
片名:爭分奪秒 Split Second
地區:中國香港(TVB)
類型:警務紀實
集數:30集
首播:2004年
監制:羅永賢
編審:黃偉強
備註:中(HK)泰合拍
2.角色介紹
方中信——馮志偉
重案組沙展,有一前妻一女,他不求升職只求平安到退休,但認識彭慧之後,捲入江湖紛爭,改變了他的一生!
楊愛瑾——馮美茵
志偉之女,天真可愛,心地善良,疼愛爸爸,但是,也是因為她的爸爸,讓她陷入了危機......
譚耀文——楊啟東
實為警察卧底,認沙皮做老大,他有時會很痛苦,分不出自己是警察還是黑社會,有一女,但後來卻不幸被自己害死!
陳豪——陸耀國
O記高級督察,是黑幫老大侯文華的青梅竹馬的好朋友,曾被黃家輝誤認為是警察部的內鬼,原來楊啟東的秘密上司,後因知道太多秘密而被侯文華槍殺
鄭嘉穎——黃家輝
CIB高級督察,A隊總指揮官,為人非常勤奮,思維敏感,陸耀國死後接替他當楊啟東的秘密上司,患由末期腦癌,後不治!
魏俊傑——侯文華
黑幫老大,是一位不擇手段的人,重情意,但也夠心狠手辣,只要對不起他,無論是誰,哪怕是他至親至愛的人,他都不會放過!
蒙嘉慧——彭慧
是侯文華的女人,後遇見馮志偉,兩人一見投緣,馮因為一開始不能接受她而使彭老是纏著他,反倒使侯文華察覺其關系,由此以後,馮家禍事連連!但他們的感情還算經的住考驗,有情人終成眷屬!
姚嘉妮——朱泳琪
楊啟東的女人,知道其卧底身份,為其生下一女,但一直未告訴他,直至女兒死後,才告訴他!
曹敏俐——鄧偉晴
黃家輝的手下,暗戀黃已久,她是第一個知道黃病情的人,更為黃肯為他頂罪!
郭耀明——洪培基
BIC總督察,黃家輝上級,曾因為與黑幫接觸過密而讓黃以為他是警察部內鬼!
許紹雄——林有威
重案組成員,是馮志偉開始最好的朋友,但被侯文華收買,陷害馮志偉,後因自己良心不安而畏罪自殺!
劉江——李萬豪(鄭坤)
十年前在香港叫李萬豪,但因犯罪被通緝逃到泰國,改名鄭坤,在泰國是有名的慈善家,是一名偽善者,信佛,侯文華的爸爸!
駱達華——侯文英
侯文華的二弟,性情火爆,沖動,動不動就拳腳相向,後因楊啟東挑撥,與侯文華兄弟反目!
察猜——SAM
李萬豪(鄭坤)養子 實際為泰國警察,一直在鄭身邊卧底10年~鄭坤一直很疼愛鄭個養子,為了他都肯回香港。但是最後卻被馮志衛打死!
3.劇情介紹
2004年4月1日,西九龍重案重組沙展馮志偉,卧底探員楊啟東、刑事情報科(CIB)高級督察黃家輝,三個本來各不相乾的人,於4月1日開始至4月30日內,要搗破香港最大的黑幫集團,更要阻止一項暗殺候任警務處處長王振揚的大陰謀。三人就在這三十日內,將香港作為一個困獸斗的大舞台,用最接近事實的角度,與匪幫作最鬥智鬥力的競賽,演繹一個爭分奪秒的三十集警察故事。香港副警務處長王振揚一向疾惡如仇,有消息傳出揚將會接任成為新一任的警務處長,振揚的上任雖令匪徒聞風喪膽,但亦傳出職業殺手已接到命令要置振揚於死地。警方覺事態嚴重,派出情報科A隊高級督察黃家輝全力保護振揚,並令家輝查出幕後黑手的真正身份。家輝經過詳細分析後認定是香港最大黑幫家族侯家所為。侯家話事人侯文華更膽大妄為,誓言要在4月30日之前,將香港的黑道撥亂反正,將白道陷於恐慌之中。
文華前往泰國與泰國新崛起黑幫頭目Sam商量合作大計,港泰兩地黑幫意欲結盟,將整個東南亞的毒品市場壟斷,兩地黑幫結盟後勢力必更大。此舉引起了泰國警方的注意,派遣女刑警Rita,接手處理調查。Rita調查Sam,發覺原來Sam只是一個幌子,真正操控黑幫的人竟是泰國華僑富商鄭坤,亦是鄭坤在幕後一手策劃整個行動。
志偉在酒吧認識一名女子彭慧,彭慧更對志偉情有獨中,但志偉知悉彭慧原來是文華最深愛女人後,即多番逃避,不過彭慧仍是苦纏不休。文華得悉情敵出現,遂因利乘便插贓嫁禍,令志偉蒙上不白之冤。志偉因殺警之嫌被通緝,心知自己被警察部內奸插贓嫁禍,志偉找家輝幫忙,希望藉助情報科搜集出證據查出內奸的真正身份。
家輝從Rita方面得知耀國早派出卧底滲入侯家搜集罪證,於是決定接手調查,並希望卧底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志偉雖替自己找出辯護證據,但愛女馮美茵卻遭文華囚禁,要挾志偉燒毀重案組證物房,偷取一份三十年前的證供。過程中,志偉卻發現這一份重要資料,揭示文華與三十年前香港一名大毒梟陳萬豪似有著一段不尋常的關系。
志偉與文華終弄至勢不兩立地步,加上壓力越大反抗越大,志偉與彭慧經過風風雨雨,感情反而更趨真摯牢固,一段三角感情令這場正邪對壘更形激烈凶險。振揚康復後准備上任之際,卻傳來丑聞,指振揚當年涉及一宗受賄枉法案,此事引來極大回響,振揚也有被拉下馬來之虞。
萬豪重臨香江,誓要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跨國黑社會王國,誓要香港黑白兩道低頭。面對這個龐大的陰謀,志偉能否對付文華,與彭慧又能否跨過重重困難,終成眷屬?啟東為救Rita而燃起愛火,詠琪會否因愛成恨,置其於死地?家輝在僅余的有生之日,能否破「謀殺准一哥」案,與志偉撥亂反正,成功瓦解萬豪與文華的陰謀,剿滅這國誇國的黑社會王國?
《爭分奪秒》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LeZ7t4ZcAyRQ8Y3IPMiVmA
㈤ 語言問題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 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源於近代以來在中國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制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 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引起很大反響。
[B]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B]1931年9月 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澤東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贊賞。毛澤東對於新文字運動是積極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B]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漢語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出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B]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B]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B]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B]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B]」(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 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准。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准,標准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准發展成為國際標准。
未來的改革方向是漢字拼音化
1951年,毛澤東曾經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國的學者中,還有一些公開主張「雙文制」 (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張實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雙軌制),馮志偉提出首先在計算機通信中實行「文字雙軌制」,認為文字書寫方式的改革應該先從信息科學做起來。政府對於這些持不同意見的學者並不幹涉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受到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該學會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導和研究「拼音化」問題。我國政府這樣寬松的政策,為「雙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於雙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漢語拼音運動中就產生了,後來有許多、著名的學者都關心這個問題。郭沫若曾經說過:「我們可以預想到必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讓漢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漸推廣中而讓漢字在大多數人民的日用中逐漸歸於隱退,漢字的歸於隱退,是不是就完全廢棄了呢?並不是!將來,永遠的將來,都會有一部分學者來認真研究漢字,認識漢字,也就跟我們今天有一部分學者在認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樣。」
茅盾說得更明白,他說:「我希望,至少我們的孫兒孫女這一代能夠兩條腿走路,既能用漢字寫,也能用拼音字母寫,聽報告作筆記,用拼音字母寫,會比漢字寫得快。如果可能,還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機。這樣該是多麼幸福呢!我並不幻想,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廢除漢字(方塊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內或在百年之後還要用漢字,讓我們的子孫的一代能用『兩條腿走路』又有什麼不好呢?」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個時代,計算機還沒有普及,他們大約也沒有使用過微型計算機,更沒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去訪問互聯網的網路、在網路上自由地漫遊,但是,他們當時就已經慧眼獨具地看到了雙文制的好處,如果他們今天還健在,一定會舉雙手雙腳贊成在計算機通信中首先實行雙文制的建議。
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裡,我們應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條規定,學好漢語拼音,用好漢語拼音,讓漢語拼音在信息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
漢語拼音化進程急剎車
80年代中期,為了適應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勢,我國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調整。
1986年1月,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中指出:「關於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應該強調,《漢語拼音方案》是國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標准。它的制定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公布之後已經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漢語拼音方案》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是一個科學實用的方案,我們應當努力推行,而不應當另起爐灶;要想用其它方案來取代,事實上難於辦到。繼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客觀需要。今後要繼續加強拼音教學,逐步擴大《漢語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並研究、解決使用中的實際問題,如漢語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詞的區分,漢語拼音正詞法的標准,漢語拼音技術應用中的標調法等。」
劉導生的報告完全沒有提毛澤東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談到擴大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這意味著,我國政府放棄了毛澤東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漢語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種輔助漢字的工具
㈥ 石灣公仔的藝術家
封偉民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封偉民,是土生土長的石灣人,也是石灣一位較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陶藝家。他自小對繪畫藝術已經相當有天分,最初從事陶瓷壁畫創作,後來全身投入創作陶瓷。畫畫最難的就是掌握手部的描繪,但封偉民可以很自然的把手部勾畫出來,從他的畫作之中,大家可以看到他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畫作及陶塑的作品可說是一脈相承,人物的神態刻畫入微,造型方面加入了西方的元素,跟傳統的陶塑作品有很大的分別,在他的作品「負重」中,他大膽使用粗泥,讓作品更有質感和力度感,有西洋雕塑和油畫的味道。他的很多作品還參考了國畫、漫畫,甚至剪紙的技術,讓陶瓷作品更具現代感。封偉民老師介紹說: 「比如說國畫、書法、油畫的色彩和剪紙那種很樸素的味道,融合在我的陶瓷之中,希望通過這種手法,在石灣傳統佔主導地位的領域中,走出一條新的路。」 封偉民特別鍾情於創作古代的人物,在「馬超」這件作品中,他把衣紋刻畫得特別有質感,善於利用點、線、面這些構圖。塑造的人物,神態活靈活現,肌肉方面加入了適度的誇張。每當有新構思,他都會翻閱大量資料,然後以速寫的方法,將人物的特點記下來,再根據草圖創作,有別於傳統做手稿的方式,他希望能夠將石灣陶塑的傳統技藝跟現代的審美觀結合,將石灣這種小型陶塑作品,體現大雕塑的感覺。封偉民曾經在美術學院進修過,所以他的作品可以說是美術概念跟傳統陶瓷藝術的結合。封偉民說,這就是他的個人風格。 「其實也不算是前衛,只不過比傳統那些先行一步,比如造型方面和塑造的手法,人物的衣紋的處理,跟傳統拉開了距離,融合了自己一種陶塑意念在其中,這是個人風格的形成過程中的一種。」 封偉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四方藝林」。一有機會他們會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封偉民的朋友,都是對書畫有興趣的藝術工作者,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但都很熱心創作。封偉民說,除了交流切磋之外,他們都希望各取所長,通過觀摩來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 「其實我們互相欣賞,在佛山這個環境裡面,是很適合藝術創作的,因為裡面有很濃厚的文化積淀,其中很多很有才華的藝術家在佛山,我剛好也是在佛山土生土長的人,所以互相能交流和欣賞,互相啟發,比如書法,中國字體很講究形體,油畫很講究色彩,花鳥畫講究構圖,山水畫講究氣魄,其實每一樣都可以在陶瓷呈現出來。」 石灣陶塑藝術以微雕最能體現作者的手藝,由於作品屬於精細的陶塑作品,再由每一件小組件結合而成,所以每一個工序都要做得很仔細。
封偉民的太太霍秀蘭也是陶藝家,主要是創作微塑作品。封偉民說,太太在自己的創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因為她著重於微雕技巧的探索,而我有一些題材,比如說一個大的造型方面有啟發,在一個很小的微雕裡面,想做出一種大的氣勢,其實到了實際塑造的時候,主要是她做出來的。」
馮志偉
在陶瓷藝術品中,用白瓷塑造觀音當數福建德化地區最為出名。在「南國陶都」佛山石灣,青年陶藝家馮志偉花費十多年創作數十款以觀音為主題的佛山陶塑,被業內人士戲稱為「觀音王」。
馮志偉並非科班出身,20歲開始學作石灣公仔,通過十多年的潛心鑽研,獨創具有特色風格的觀音陶塑。近年來,他的大部分作品遠銷海外,在藝術拍賣會上也頻頻露臉,深得不少收藏家青睞……昨日,記者走進馮志偉工作室,了解其創作背後的故事。
自學成才的青年陶藝家
馮志偉的工作室簡陋而狹窄,空間大多被他的作品霸佔了。眼前,數十位體態豐盈、面龐俊美的陶塑觀音,神情慈祥靜穆,衣褶深柔洗練,線條瀟灑流暢,動靜相兼,形神皆備。此外,「關公」、「齊天大聖」、「八仙」等陶塑整齊地擺放在陳列架上,其逼真傳神的藝術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看到這些雕工細致的作品,很難相信馮志偉20年前才做平生第一件石灣公仔。和很多陶工家庭的孩子一樣,小時的馮志偉看著父母在窯坊里做陶塑,耳濡目染讓他對美術產生了極濃厚興趣。「從小我不愛讀書,卻很喜歡在課本的空白處白描仕女、水滸人物……」馮志偉回憶,18歲時,他在石灣灣江藝術陶瓷廠做一名畫工,主要在陶瓷磚上繪畫百鳥朝鳳、福祿壽等壁畫。後來,他在工廠負責陶塑工作的部分修復工作。曾良、潘柏林、霍家榮和其他陶藝家當時也在廠里創作,他常常接觸他們的作品,對制陶工藝流程了如指掌,受環境熏陶愛上了陶藝設計。
馮志偉至今還珍藏著自己的第一件陶塑作品《高山流水》。這件作品反映的是伯牙彈琴,一隻猴子似乎被琴聲打動,乖乖地坐在伯牙身邊,聽得如痴如醉。「當時我只是出於好玩,才做了這件作品。」馮志偉說。
馮志偉介紹,1994年工廠轉制,他離廠後開始潛心陶藝創作,曾得到有名的陶藝大師潘柏林的贊賞和指導,領悟到石灣公仔的創作精髓。他了解到德化白瓷觀音特別出名,市場銷售情況也很好,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名的「中國白」就是出於德化白瓷。於是,他就開始主攻創作陶塑觀音。
陶與瓷燒制「圓光觀音」
2003年起,馮志偉創作的十餘款觀音及《鼓舞飛揚》等女性題材的陶塑,陸續在國內各類工藝精品大賽摘金奪銀。如2008年,他的作品《慈光普照》在深圳文博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他的作品《圓光觀音》也獲得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展銀獎。
該作品創作難度較大。馮志偉的陶塑觀音通常會採用瓷白泥、紅胎泥、粗泥等3種泥進行燒制,人物的面部採用瓷白泥,衣紋則用紅胎泥,「圓光」則用粗泥。殊不知,陶泥的收縮性較小,而瓷泥的收縮性較大,瓷的燒制溫度也高過陶的溫度。因此,在燒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瓷與陶兩者燒制後的效果,燒制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令陶與瓷的結合處出現裂紋,特別是「圓光」的頂部,燒制溫度過高,就會燒塌、燒扁……馮志偉笑道:「當初我創作它時,成品率不高,做毀了十多件作品之後才逐漸掌握了燒制技巧。現在石灣有些人模仿我的作品,但他們絕對不敢模仿做這個『圓光』。這也許就是工藝所在!」
佛山工藝美術家創作院院長葉釗認為,對於很多佛山陶藝家而言,創作陶塑觀音並不是陌生的題材,馮志偉的作品是「舊題材新做法、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不僅造型大氣,用色也較大膽,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時代氣息」。
創作石灣最大觀音陶塑掛壁
近年來,馮志偉塑造的觀音陶塑深受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者青睞,如今他又在考慮進一步提升工藝難度,創作一些高難度作品挑戰自我。
在馮志偉的工作室,記者看到數件高達1米多的觀音陶塑掛壁,特別是高達1.38米的作品《寶瓶觀音》。這件陶塑觀音是一次性燒成的,面部豐滿,凝脂似玉,白中透粉,更體現出白瓷的質感;身著的白衫,瓷色潔白並帶有玉的光澤,具有典型的佛山陶塑特色。據了解,這是石灣近年來整體燒制的最大一件觀音陶塑掛壁。
「由於作品較大,要做到無接縫燒制有一定難度。」馮志偉介紹,這件陶塑觀音是平著燒制的,其身邊的浮雲高低起落,為了不讓這些浮雲被上面的「觀音」壓得變型,他便用十來塊高低不一的磚頭墊住「浮雲」部位進行燒制,使整個造型處於平衡狀態。
㈦ 拼音是誰創造的什麼時候的事
漢語拼音的由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在1951年,毛澤東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B]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里頭,問題不大;[B]在知識分子里頭,有些問題。[/B]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B]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B]」(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1977年,聯合國地名標准化會議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中國地名的國際標准。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准,標准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准發展成為國際標准。
未來的改革方向是漢字拼音化
1951年,毛澤東曾經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國的學者中,還有一些公開主張「雙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張實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雙軌制),馮志偉提出首先在計算機通信中實行「文字雙軌制」,認為文字書寫方式的改革應該先從信息科學做起來。 政府對於這些持不同意見的學者並不幹涉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受到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該學會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導和研究「拼音化」問題。我國政府這樣寬松的政策,為「雙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關於雙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漢語拼音運動中就產生了,後來有許多、著名的學者都關心這個問題。郭沫若曾經說過:「我們可以預想到必然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讓漢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漸推廣中而讓漢字在大多數人民的日用中逐漸歸於隱退,漢字的歸於隱退,是不是就完全廢棄了呢?並不是!將來,永遠的將來,都會有一部分學者來認真研究漢字,認識漢字,也就跟我們今天有一部分學者在認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樣。」
茅盾說得更明白,他說:「我希望,至少我們的孫兒孫女這一代能夠兩條腿走路,既能用漢字寫,也能用拼音字母寫,聽報告作筆記,用拼音字母寫,會比漢字寫得快。如果可能,還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機。這樣該是多麼幸福呢!我並不幻想,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廢除漢字(方塊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內或在百年之後還要用漢字,讓我們的子孫的一代能用『兩條腿走路』又有什麼不好呢?」
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個時代,計算機還沒有普及,他們大約也沒有使用過微型計算機,更沒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去訪問互聯網的網路、在網路上自由地漫遊,但是,他們當時就已經慧眼獨具地看到了雙文制的好處,如果他們今天還健在,一定會舉雙手雙腳贊成在計算機通信中首先實行雙文制的建議。
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裡,我們應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條規定,學好漢語拼音,用好漢語拼音,讓漢語拼音在信息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
漢語拼音化進程急剎車
80年代中期,為了適應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勢,我國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調整。
1986年1月,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中指出:「關於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應該強調,《漢語拼音方案》是國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標准。它的制定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公布之後已經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漢語拼音方案》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是一個科學實用的方案,我們應當努力推行,而不應當另起爐灶;要想用其它方案來取代,事實上難於辦到。繼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是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客觀需要。今後要繼續加強拼音教學,逐步擴大《漢語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並研究、解決使用中的實際問題,如漢語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詞的區分,漢語拼音正詞法的標准,漢語拼音技術應用中的標調法等。」
劉導生的報告完全沒有提毛澤東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談到擴大拼音方案的應用范圍。這意味著,我國政府放棄了毛澤東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漢語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種輔助漢字的工具。
㈧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8)馮志偉在泰國什麼地位擴展閱讀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漢字,非常困難。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注音符號誕生了。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它是漢語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號」目前仍舊為中國台灣省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為小學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容;中國大陸地區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後停止推廣使用,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繼續與拼音同時使用。它的誕生使漢語的發展開始了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