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選是哪個階段的
⑴ 泰國選舉幾年一次
泰國每4年舉行一次大選。
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7℃。
⑵ 泰國的社會制度是怎樣的
君主立憲國家,類似於英國,日本!
⑶ 泰國經常會發生政變,其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利益分配的不均導致階層對立的問題比較嚴重,對立的時間長也意味著社會安定的撕裂程度高,在這樣的局面下,每一屆的政府班子都得不到所有人的信服,在一方信服一方反抗的情況下,政變的頻率肯定就非常高了。
由於矛盾沒有解決,在利益上這些有矛盾的人始終沒有達成分配上的一致,當利益分配的矛盾達到一個臨界點後,泰國的政變就會接踵而來了。
⑷ 4月12日,泰國反獨聯為何又示威遊行哦,是什麼引發的這場遊行,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2006年以來,他信實行的經濟改革政策惠及基層的草根農民但是損及了中上層的利益,所以導致中上層聯合起來反對他信。2006年他信政府被軍事政變推翻。2007年底泰國大選,他信勢力再次執政,反對派再次掀起了新的反對親他信政府的行動,並推選反對派阿披實政府上台。他信勢力並不甘於被打壓下去,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反擊。這次阿披實政府舉辦東盟峰會,這對於他信勢力來說是個很好的反擊機會,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阿披實政府難堪,借機施壓,達到使阿披實下台,重新舉行大選,並再次上台的目的。他信勢力也摸准了政府的心理,不敢動用武力引發流血沖突,並利用這一點不斷沖擊政府,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達到了效果,並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本輪泰國反政府示威遊行最直接的後果是導致了東盟系列峰會的推遲,而更深層次的後果則是對泰國本身、東盟一體化以及東亞經濟合作的不利影響。
從阿披實政府來說,他們不願屈服於反政府的壓力,而且在他們看來,示威者也確實有違法之舉,導致重要國際活動受到了影響。阿披實已經公布要懲治示威肇事者,從法理角度講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泰國政局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局面,很大程度是雙方之間彼此不信任、激烈的對抗,不願做出更多的妥協和讓步。如果政府下一步在打擊示威者和他信勢力上過分嚴厲,就會引起進一步的反彈,導致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對泰國政治穩定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從外界來說,普遍期待泰國政治斗爭的雙方能夠真正的互諒互讓,進行溝通對話,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的方式。再這樣對抗下去,事實證明,不僅對泰國發展不利,對地區合作也不利。
⑸ 每年泰國大選時間
上次泰國大選是在去年12月23日。但是泰國大選時間由於政變和解散議會過於頻繁而沒有具體時間。
⑹ 泰國是君主立憲制嗎
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46年6月9日繼位,是當今世界在位最久的君主。
二戰後,軍人集團長期把持政權,局勢動盪。上世紀90年代軍人淡出政壇後,政壇黨派林立,紛爭不斷,政府更迭頻仍。
2001年,電訊業巨子塔信創建泰愛泰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過半席位,組閣執政。2005年2月,泰愛泰黨在大選中贏得下議院500個議的席中377席,塔信蟬聯總理。
2005年9月起,泰社會掀起「反塔」運動,政局出現動盪。為緩解政治壓力,塔信於2006年2月解散議會,提前舉行下議院選舉,政府轉為看守內閣。泰愛泰黨在4月的大選中再次贏得過半選票,但因三大反對黨--民主黨、泰國黨、大眾黨抵制大選,導致國會無法在憲法規定時間內成立。5月8日,憲法法院裁定4月大選中存在違憲問題,宣布選舉結果無效。9月19日,以陸軍司令頌提為首的「行政改革委員會」發動軍事政變,廢除1997年憲法,解散國會、內閣,接管政權。10月1日,普密蓬國王御准臨時憲法,任命原樞密院大臣素拉育·朱拉暖出任新總理,8日御准新內閣,12日御准立法議會,代行國會職責。政變發生後,他信旅居海外,宣布辭去泰愛泰黨黨首職務,退出政壇。2007年末,由他信親信沙馬·順達衛領導的人民力量黨在泰國大選中勝出,沙馬·順達衛成為泰國新任總理。
⑺ 泰國的歷史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
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1350年,烏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脫離素可泰王國宣布獨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國,不久吞並素可泰王國,被中國明朝封為暹羅國王。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國滅亡。大城時代歷417年,共有33位君主。
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達成利益妥協,間接使得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瑪七世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
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泰國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瑪希敦國王繼位拉瑪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羅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拓展資料
泰王國,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⑻ 泰國歷史的現代時期
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的情況下,1932年6月24日,皇家專制政府被一撮自稱「人民黨」的軍人以及「推動者」顛覆 。在立憲政變之後的幾年間,在一種變幻莫測的復辟與反復辟斗爭中暹羅長期存在的君主從公共場合中消失了,因為憲政政府認識到國王對復辟叛亂所具有的強大號召力。
在1938年的大選後,深孚人心的披汶成為總理。 他試圖通過強化自己對政權的控制力度來施展更多的改革,比如文明開化運動、將暹羅更名泰國。1940-1941年,披汶還通過戰爭恢復了泰國在支那爭議地區的控制權。 不久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披汶給予了日本過境權,但泰國不再打算參與戰斗。1944年,隨著通貨膨脹、物品短缺的日益嚴重,議會放逐了披汶。
戰後的三年是讓人感到不快的,小皇帝阿南達在這個時期神秘死亡也是不快的原因之一, 但這一代的大多數人希望能忘掉這個時期的許多東西。一系列官員的變換、可恥的條約與大蕭條以及沒有真正大眾追隨的首相們。接著1947年,在軍方的威脅下,披汶重新出山。在一種精英階級不穩定的局面下,披汶遭到了五次政變的挑戰,並於1957年最後一次政變中被推翻。
政變發起人沙立·他那叻對選舉出來的議會沒有一點耐心,而且也缺乏好感,便把議會解散了,不久憲法也被廢除,政府頒布戒嚴令。 但沙立的獨裁以及腐敗因為他樂意在公務員系統中提升有能力的人而且加強了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諒解 。與此同時,沙立強化了與美國日益密切的關系,並簽下了作為城下之盟的《臘斯克-他納協定》 。1963年底,泰國政治權力交接到他儂·吉滴卡宗與巴博·乍魯沙天手上,他們持續了沙立那種對經濟發展的關注,但沒有意識到:社會經濟的變化會激發人們對生活的渴望。
1972~1973年,國家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攀升。1973年五月起,學生、工人開始抗議,他儂政府採取高壓措施處理民眾抗議。而且此時軍人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他儂政權瀕臨崩潰。1973年10月13日,一份抗議獨裁的聲明吸引了大約四十萬曼谷民眾集中在民主紀念碑前,他們是受教育的城市青年、中產階級以及許多大學生。 第二天,抗議轉化為了暴力沖突,至少有100人死於警察的槍口下。但冷靜的軍事領導人背叛了獨裁者他儂-巴博,他儂與巴博等人逃亡美國。隨後大量青年走進叢林,從事武裝革命斗爭。
1973~1976年間舉行了兩次選舉,產生了四屆文官政府,其中有兩屆由民選產生。 不過,社會上司空見慣的是政治暗殺,到處都是激進人物。警察不斷騷擾左翼人士,暴力謾罵與非禮成了公共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泰國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在躁動的社會中,許多大學生熱情地尋找以前沒有被代表的群體,如城市工人和鄉村窮人等,拓寬民主參與的途徑。但上流社會逐漸擔心,這場革命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盪不安。
1976年返回國內的他儂盡管出家當上了僧人,實際上他發動了反學生抗議並受國王支持,這激怒了大學生,每天不間斷的遊行開始,特別是國立法政大學。 在皇室與精英階級的廣泛支持下,1976年10月6日,極右翼的沙鄂·差羅如率領警察與軍隊沖進了國立法政大學。學生們大量被毆打、處死,並當場焚燒了學生的屍體。接著法官他寧·蓋威遷短暫地把國家強制性倒退到了比專制時期更威權、更獨裁的局面中。
1977-1988年,反共的保守軍人江薩·差瑪南與炳·廷素拉暖執掌了政治權力,雖然當時的人們不是很清楚,但泰國政治出現了相當於其他東南亞國家與後殖民協議徹底脫離的轉折點 。多年來政治的狂亂被中止,流亡鄉村的不同政見者重返城市,政府也徹底解決掉了共產主義危機。接著在1988年,泰國開始了自1976年以來的第一次自由大選。
在炳的指使下,1991年軍人以反腐敗為由罷免民選政府。 這個自稱「國家和平保衛理事會」的小集團任命了前外交官阿南·班雅拉春為首相。 讓人驚訝的是,阿南展現出獨立的一面,在他的執政期間內,他對政府機構進行了幾次重大改革。但在之後的選舉當中,素金達·甲巴允以非候選人的身份擔任了總理,引發了公憤。
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專制的可怕影響使公眾開始惶恐不安,民眾開始聚集在曼谷民主紀念碑前集會。 僅1992年5月17日,就有7萬多人在這里集會,當日傍晚,軍隊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射擊。 在接下來的三天中,到處是殺戮、鞭笞、騷亂與放火。 政府控制了廣播,封殺了消息,外國人只得眼睜睜地看著「血腥的五月」。後來,國王普密蓬擔心軍人過激的行動會使得作為幕後黑手的他脫不了關系,不再支持素金達,與軍人劃清界限,不久危機結束了。 稍後,亳無悔意的素金達離開泰國。泰國官方估計,有100人被殺害,但實際死者比統計結果要多得多。在曼谷北方地區,軍人連路過佛廟的摩托車手都要殺死。
2001年2月9日,塔信·欽那瓦成為新任泰國總理,泰國在他的領導下走出金融危機,走向穩定的局面,後他完成4年任期,於2005年成功連任。
2006年是泰王拉瑪九世登基60周年,他信執政超過五年,雖然他使政局穩定,但使政局分化,反對派指責他貪污,上街要求他下台,他信被迫提前大選,由於2004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2006年4月5日,泰國看守內閣總理塔信·欽那瓦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 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 9月19日,軍方發動政變,解散他信內閣,由國家管理改革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 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汶雅叻格林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 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 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
2007年8月19日,就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草案通過公決。 12月的大選,親他信的人民力量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2008年泰國政治危機後,在野民主黨上台,親他信的為泰黨成為在野黨。
2011年7月3日,親他信的為泰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⑼ 有一部電影是泰國的,其中有—個字是俠
《紅鷹俠》
劇情簡介 :
2013年,泰國大選進入到最緊張的階段,自由黨主席丹迪•雷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演說,他承諾當選後停建禍國殃民的核電站,由此得到選民的支持,成功擊敗人民黨,當選新一屆的泰國總理。然而政客的承諾從來都不值錢,隨著丹迪•雷的踐祚,僅僅三年泰國上空便被陰雲籠罩,罪惡貪婪如病毒般肆意蔓延到每一個角落,曼谷成為臭名昭著的國際化犯罪之都。在社會道德淪喪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個人們心底期盼已久的英雄橫空出世。他就是紅鷹俠(阿南達·愛華靈咸 Ananda Everingham 飾),遊走於法律之外,身懷絕技,嫉惡如仇,對待罪大惡極的腐壞分子絕不手軟。與此同時,頭號罪犯馬杜里正率領手下進行一項罪不可赦的核武計劃,紅鷹俠的存在恰恰成為阻擋他計劃實施的障礙。
百姓和政府的矛盾愈加激烈,為民請願的紅鷹俠沖在最前段…
⑽ 泰國政變
今年年初,泰國總理塔信家族控股的星集團將其股份全部出售給新加坡淡馬錫集團,交易額達到19億美元。星集團掌握著泰國無線通訊、衛星、傳媒等若干國家命脈行業,此舉在泰國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一個叫做「人民民主聯盟陣線」的組織在泰國號召了數十萬民眾舉行遊行靜坐示威等活動,稱塔信家族出賣國家利益,貪污,逃稅,蔑視皇室等,強烈要求塔信政府下台,導致3月間塔信不得不宣布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
在接下來4月2日的大選中,多個在野黨包括泰國老牌的歷史上多次執政的民主黨,聯合抵制這次選舉,不選派候選人,塔信領導的泰愛泰黨勢必依然勝出,對此結果「聯盟陣線」表示不予接受,並控告泰愛泰黨主導的這次選舉是違憲和非法的。
5月份,在泰國國王的授意下,泰國最高法院、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合署裁定4月2日的選舉無效。由於被指控在選舉中協助泰愛泰黨舞弊,中央選舉委員會的主席和兩名委員隨後被免職審查。
6月中旬,由於泰國國王登基60周年紀念,泰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典活動,政界各方暫時放下分歧,塔信以總理的身份接待了各國前來慶賀的嘉賓。
此後的數月期間,「聯盟陣線」一直在要求塔信辭去總理職務並離開政界,塔信並不接受,而一直擔任著議會解散後的看守政府總理,泰愛泰黨依然計劃在新定的10月15日的大選中全力爭奪政權。
9月上旬,塔信離開泰國赴歐洲參加亞歐峰會,一直沒有回國,隨後赴美國參加聯合國的大會,並准備在大會上發言,預定於9月21日返回泰國。
9月19日深夜,泰國陸海空三軍及警察部隊發動聯合軍事政變,奪取了塔信政府政權,稱由一個名為「軍事革命管理委員會」的機構掌管國家,並發布了一系列的公告。軍警佔領了所有的重要政府部門和機關,並覲見國王。
軍方稱,在塔信政府的統治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包括有南部分裂勢力、政府貪污腐敗、階層矛盾加劇等,在持續的政治僵局中,政界各方都不能找到出路達成和解,為了保持國家的安定團結,軍方決定奪取政權,廢除憲法,並決定在兩周後成立臨時政府起草新的憲法,並於2007年10月根據新憲法舉行民主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