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中美關系會如何演變
『壹』 中美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
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
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4、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
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
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5、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1)泰國中美關系會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
『貳』 中美關系的發展史
1949-1979年期間,即二戰結束後至中美建交之前的三十年,美國國內始終存在關於「如何對待紅色中國」的辯論。國際大環境和雙方共同利益,最終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中美雙方開始經貿和人文交往的談判,以人文交流為例,1979年後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大大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了解。與此同時,人權問題和台灣問題也逐漸演變成了中美沖突的兩大症結。
1989-2009年期間是中美建交基礎消失又重建的過程,1991年蘇聯解體,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礎和共同利益消失,雙方關系岌岌可危。而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在人權和最惠國待遇問題上的長期拉鋸戰等歷史事件更是對中美關系構成很大的沖擊。在此階段,雙方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中美關系將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
2009-2018年是中美全面競爭的時期,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國,開始對美國的地位發起挑戰。隨著各領域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美關系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的特徵。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失業率提高、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中國則在此時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仍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2)泰國中美關系會如何演變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進入「新階段」
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次相比,這次中美關系的大調整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前者正處於冷戰剛結束,美國的自信心爆棚;而中國開放剛十年,國力羸弱,美國自信自己能控制中美關系的走向。但這次,美國正處於危機所導致的焦慮時期,而中國遠非30年前之中國。力量對比的大變化意味著,圍堵心切卻因無力感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和行為,可能使美國的行為具有更多的非預期性。
就中國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能力和工具去應對新挑戰,此時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戰略定力。同時,也要習慣一些「新事物」。過去幾十年中美關系都是以合作為主,以後或許不得不習慣「以對抗代替合作」的新關系,做到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也一定要認識到,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直到形成一個穩定的「新階段」之前,「新事物」帶來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這個新階段里,美國並不必然要放棄很多領域內的「接觸」政策,但是「戰略圍堵」的成分會加大,比如在新近達成的《美墨加貿易協定》里針對中國的「毒丸條款」。預計,類似的「圍堵」設計將不會是個案,美國所謂的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所禁止的中國投資項目將會更多。
就算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並開始「圍堵」中國,美國精英態度的轉變並沒有改變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根據芝加哥對外關系委員會2018年的數據,在1994-2002年,美國人視中國為威脅的比例高達57%,之後開始回落,2012-2014年間是41%左右,2015-2018年則是39%。
可見,盡管民意可以動員並發生重大變化,但美國目前的民意基礎不支持將中國視為「敵人」的政策。不過,美國精英對中國態度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政策大轉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叄』 中美關系的歷程與現狀總結
1843?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美《望廈條約》
1856-1858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中美《天津條約》
1900 八國聯軍侵華。中美《辛丑條約》。
1900前後。美對華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對華資本輸出。大大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937-1945。主要是二戰末期,中美同屬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屬於盟友關系。
1945-1949。解放戰爭時期,美實行扶蔣反共政策。與共產黨的關系是敵對的。
1949-1971。 對新中國實行鼓勵封鎖政策。
1972以後。乒乓外交,基辛格訪華,尼克松訪華,簽訂《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緩和。
1978 卡特訪華,簽訂《中美建交公報》。中美正式建交。
總結:現在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合作為主,沖突為輔。
PS:按照樓主要求的時間自己整理的,希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