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泰國佛界
㈠ 請問泰國佛教與中國佛教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首先,國情不同:泰國是政教合一的君主立憲制王朝國家,佛教成為其國教,教規完全等同於國法,公民必須信奉和遵守,沒有信教與否的自由。中國是政教分離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現階段,宗教信仰自由是通過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來確保不信教群體的合法權益前提下來實現的。
其次,文化氛圍不同:泰國佛教受東南亞佛教文化氛圍影響逐漸形成上座部佛教,也稱南傳佛教。中國佛教除雲南地區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以外,由於佛教傳播與中國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國佛教形成漢傳佛教(漢語系)和藏傳佛教(藏語系)兩大派系。
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喇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㈡ 泰國佛教的特點
佛教是泰國代代相承的傳統宗.教,也是泰國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萬.人口.中,佛教.徒佔了百分之九十五。泰國9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據說全國有3萬多所寺.廟;而「天使之城」的首都曼谷便有「佛廟之都」之稱。由於泰國歷代國王都護持佛教,所以佛教成為泰國國教,僧侶倍受敬重,在社.會各階層有很大的發言權。甚至王室儀式、國.民教育及生活種種,都以佛教作為規范,而且規定男子結婚前,必須要出家,一般為一周至一個月,每天清晨出外托缽、過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侶是學.生,泰國約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學的佛.學院,另有兩所佛教大學,只教授佛.學,長老比丘指導靜.坐及修行,或致力於布教、教.會行政和心理咨詢。在泰國,寺.廟是主要的社.會教育和慈善機.構,所以它有很多的社.會功能,如供奉僧侶、信.徒朝拜、擺設歷.史文物、接待外賓和遊客,甚至還收受社.會上無法生活的鰥寡孤獨等窮人養老等。
㈢ 關於泰國佛教和人妖的問題
泰國是典型的南傳佛教國家, 但是民間又同時流行原始信仰. 不管是恪守傳統的南傳佛教, 還是樸素的原始宗教, 對變性人(人妖)和同性愛者都有一定的包容度, 並沒有嚴格禁止. 南傳佛教講究個人解脫, 特別重視佛祖親傳的教導和佛徒聖者的經論, 並且尊重個人自由和宣揚慈悲寬容的思想. 雖然南傳佛教也以嚴格遵守戒律著稱, 但是由於變性和同性愛這類與性有關的議題, 只是被認為不被許可, 再加上佛教本來的慈悲之心, 因而未像其他宗教那樣赤裸裸的定罪和懲罰. 於是變性人存在的情況就一直延續到如今. 當初的宮廷閹人到現在的人妖小姐, 就是變性人這個特定人群隨時代變化的結果. 現代旅遊業的發展也促使了更多的人妖出現, 並逐漸成為泰國旅遊業的一大支柱. 泰國政府由於比較世俗化和經濟原因, 因而也默許人妖產業的存在和壯大. 而泰國人民也是出了名的微笑民族, 因信仰南傳佛教而更加寬容大度.
當然, 盡管如此, 人妖在泰國仍然是最飽受爭議的人群, 社會地位依然得不到認可, 泰國人只是接受其存在但並未完全認可人妖. 在大部分泰國佛教徒看來, 變性不是件光彩的事. 而近年來泰國政府迫於佛教僧侶及社會道德力量的壓力, 對青少年隨意變性的情況進行了一些管制, 同時也進一步遏制泰國的性泛濫以及性疾病的傳播. 佛教界在維護社會道德和社會穩定上有一定的作用.
至於周邊的其他佛教國家, 因為歷史上, 閹人等特定人群未成規模, 也未受印度閹人的較大影響, 再加上現在仍然比較保守, 所以並不存在人妖這樣的旅遊產業. 而且泰國開放較早, 社會經濟較發達, 民眾有更多的自由, 佛教雖然是國教, 但並未因此壓制人妖, 而是較溫和地看待, 因此形成了泰國獨特的人妖現象.
㈣ 請問一下泰國佛教和中國佛教的區別
1、無論是中國佛教還是泰國佛教都是印度釋迦摩尼佛教法的分支;所以共同認釋迦摩尼佛為本師;中國佛教無論是藏傳還是漢傳都是大乘佛法,以利益一切眾生為根本目的,最後果位為究竟佛果
2、泰國佛教偏向於小乘佛教,其以自身獲得最終解脫為目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大體就這些,阿羅漢以修四聖諦而成就,緣覺修十二因緣成就,大乘佛法以六度四攝成就菩薩道。
3、但是大乘佛法必須以小乘佛法為基礎。主要是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而宣說的佛法,其實從究竟意義上都一樣,法與法,佛與佛之間不違背。
更多關於泰國佛教和中國佛教的區別,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b91ad91615834650.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㈤ 如何理解泰國佛教文化
探尋泰國佛教文化與國民素質間的關系
2015年09月14日 13:43
來源:鳳凰佛教綜合 作者:吳建華
在陽光分外燦爛的午後,我去訪問泰國文化專家黃玉發先生,我想知道佛教文化與國民素質之間的關系。
從前,我不敢想像這是怎樣的一片微笑的國土,現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昨天一下飛機,就看見跪成一排整齊的泰妹。她們身穿泰國風情服裝,是藍底白花而工藝細致的那種,其上又披著角狀的紅色肩飾,肩飾上同樣綉著白色的藤紋和花朵,是那麼素凈而安祥。泰妹們的眼珠又黑又大,目光炯炯。她們的跪姿不是裝裝樣子的,而是和靄可親地微笑著,讓你真真切切地感到她們真誠的跪拜禮節,然後才起身給你獻上一串紫紅色的鮮花,那鮮花朵是用線繩串成的一個花環,她那麼熱情的、大方的和虔誠地給你戴在了脖子上。就在這一霎間,有人給你拍下了泰妹獻花的儀式照片,等你下榻不久,就會有人給你送上門來,是那瞬間即永恆的你與泰妹的合影照,並且裝置在一個有漆花的圓盤上,他聲明只需要一百泰珠,你如果看不上照片,完全可以拒付,絲毫沒有強收強賣的意思。我的那張裝在漆花盤上的合影照,至今還保留在書房的博古架上。
在泰國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身穿黃袍的僧人,金碧燦爛的寺廟,精美玲瓏的佛龕,以及千姿百態的佛像。舉目四望,真是無處不寺廟,戶戶是佛家,人人是佛徒。我問黃先生,佛教在泰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黃先生本來在寒喧之後,已經寬松地坐下,但一說起佛教,他就先去凈了面手,然後站著向我介紹說:佛教是我們國家的精神支柱,是每個社會團體和家庭的道德規范准則,佛教認為生命是循環不斷的,一個人的一生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的,而生死只是人生輪回中的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有前世及來生。使人聯想到自己貪欲的結果只能招致痛苦,相反,憐憫與關愛別人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只有戒除慾望才能得到心靈上的平靜,經由涅而至臻圓滿,這種教義,自西元前三世紀傳入就非常符合泰國人的本性。
現在泰國約有4萬余座寺廟,50多萬僧人。並且和尚十分受人尊敬,連國王見了也要合十膜拜,但和尚只是受拜而不還禮。他們的生活靠「化緣」,曼谷平均500人養活一個和尚。
黃先生扳著指頭數著,生怕我忘了似的,說僧侶們只有八件必需品,這八項是外面雙層的袈裟,上身的袈裟,下身的袈裟,化齋的缽,縫補袈裟的針和線,束袈裟的腰帶,剃刀和出遊時間的濾水器。
我說他們托缽化緣是不是有乞討之嫌?
黃先生瞪大眼睛,搖頭道:他向誰化緣就是給誰植福或積功德,怎麼是乞討呢?
我說我想知道佛教寺廟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先生當下就很興奮,有點如數家珍的樣子,說寺廟不光是佛門之地,它充當著鄉村宿舍、職業介紹、學校、醫院診所和民眾聯絡中心,當然還有旅遊的效益價值。而僧侶總是忙忙碌碌承擔學習教義、潛心修行,並傳播教義。泰國人熱情、寬厚、善良的本性是與自己的宗教信仰分不開的。教育追求「自凈其意」,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別做壞事,多做好事,這跟你們中國人的宋明理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說法一樣,主張善惡的問題,人心總是自有分辨能力的。
黃先生居住在湄南河水上人家旁邊的一坐紅色的小樓上,透過臨水的窗口,可以盡覽寬闊的湄南河上往來的各種大小船隻,和船隻上各種不同膚色的遊客,他們從泰妹的手中買到各種喂魚的麵包,像拋球似的扔了出去,立即就能看見數尺長的大魚像足球運動員頂球似的從水中躍起,張大嘴巴在空中接個正著。還有同時躍起數條魚來的動作,讓遊客只感到手中的東西遠遠不夠豐富。可是遊客太多,喂魚的總量總是不會少的。
黃先生見我看得入神,便說這些魚是萬萬不可捕捉的,因為這里靠近寺廟和王宮,魚的身上就有了一定的靈性,在這里喂魚是對自然生命的尊重,更是對泰國文化的敬重。
我笑著說:這里的魚真是太幸福了。
黃先生也笑著說:這是佛教文化的力量。
他在說話之後,就去給家中佛像上香。黃先生敬的是四季佛,燒的是平安香,空氣里彌漫著印度檀香的香氣,使我陶醉在佛教王國美好的境界之中。
在以後的訪問中,我逐漸發現泰國的大象也活得非常幸福,一問才知道,大象是泰國的國寶,無論什麼人只要捕了大象,都要交給國王來定級,並且可以獲得一份大獎。
我在巴他耶看見一群馴化後的大象,它能分辨出遊人給它的錢是泰幣,還是外幣。如果是外幣,它就用鼻子接過交給了背上的主人,如果是泰幣,它就送到水果攤上去買來香蕉吃。我還看見一頭小象,它會打籃球,如果投中了籃框,會興高采烈地搖頭擺尾。使人不由地想到佛教文化對萬物生命的珍惜和敬重。連同街頭上大大小小的石雕像,木雕像,統統都沒有因為它是公共場所的公有財產而被人為的亂畫亂寫,甚至打亂和推倒。
由於佛星高照,泰國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總是充溢著生命的和諧美,真是一片微笑的土地,其笑容總是自然而真誠的,就連收取許多服務性的小費,只要過得去,他們決不計較。我在以後的日子,每每想起這段生活的情景,腦子里總是彌漫著一種撲鼻的檀香的味道。
㈥ 泰國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有哪些不同之處
1、從基本教義來說,沒有區別。
2、從傳教方式來說,有一些區別:
(1)佛教傳入泰國後,基本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狀態和傳教方式,被稱為:小乘佛教。其特徵: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狀態,以自渡修行為主,輔之以傳教渡眾生;修行者的修行目標是阿羅漢。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泰國小乘佛教在傳教方式上,以國家政府強制力給予保障,在教義上國家政府給予尊重。
(2)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融合,形成了適用中國的傳教方式,被稱之為:大乘佛教。其特徵:具有農耕特點,且以傳教普度眾生為主,自渡修行並行。修行者的修行目標是菩薩、佛。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國家和政府對佛教傳教方式和教義均給予尊重,並以民間發展為主,國家和政府給予一定支持。
(3)另外,佛教傳入西藏後,與西藏苯教相融合,形成了適用西藏地區的傳教方式,被稱之為:藏傳佛教。其特徵:師徒秘傳為支柱,普度與自渡為補充。修行者的修行目標是佛。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藏傳佛教是政教合一,或者說其宗教和行政基本融合在一起,國家和政府對其給予管理和支持。
㈦ 為什麼佛教在泰國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
泰國成就阿羅漢果的太多了!你自己網路看看,泰國肉身菩薩,其實這個叫法不準確啊!泰國主要信奉上座部佛教,是不承認菩薩的存在的,這個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思路。
我們說勸一個小乘人念佛很難,為什麼呢?他自己以為已經修道圓滿了,因為他可以舍報入涅槃,自覺「不受後有」,所以說阿羅漢根據自己的判斷能力,他不會把自己得救的希望寄託在菩薩身上,佛教是到了中國才開始大乘的,可是大乘佛法實修之中,是於別人益處多,對自己益處未必多,比如布施吧,是大乘提出來的,我也經常布施,可是我現在生活並沒有多大改善,同樣的,也有人說自己念佛很久了,一點感應也沒有,還有網友因此怒斥佛教,說念到死也沒用,這個問題大家千萬不要亂說造口業,念佛有沒有用,是看你自己修持的,你什麼功夫都沒有,要感應有何用?再就是我的一些布施,財布施得財,可是結果不一定在這輩子圓滿,可能是來生、百生、千生以後得到其果報,其實這點我雖然知道,也仍然在繼續布施,佛教中有個故事就是,一個國家的公主,過去供養一個聖僧一輩子,這輩子才有財源滾滾的果報,這個道理你要說清楚太難了,供養僧人和發財有何關系?它就有關系!因果關系!你想想供養一輩子,受了一輩子窮苦,這個女人堅信因緣果報,後來果然得到了!不過不是在那一輩子,而是在後來一世做國家公主的時候成熟的果報。這個因果是最難信的一部分,因為一般人會覺得這道理是無稽之談,說不出道理,那個道理不容易會道,只能說這是因果,你要把這個道理弄清楚,至少你要修證阿羅漢,因為阿羅漢的神通,入定是可以看過去未來的,那時候你對因果的了解就清清楚楚了。
和大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法修行是不靠別人,修行者的發心是完全靠自己的,因為他知道外界的人、事靠不住,所以靠自己,我們有沒有聽過哪個阿羅漢是念觀音菩薩成就的?如果有,你拿出來,引經據典,在我記憶中,沒有這種例子,阿羅漢修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結果都是大阿羅漢果,比如安那般那、白骨觀成就法、四諦法,因為現在人善根太薄弱,所知障太大,所以這時候修這些法不容易成就,比如四諦,就四個字,苦集滅道,聽懂的就成就阿羅漢果了,大家身為佛教徒,這四個字聽了多少遍?有沒有一個證初果的?這是因為大家的善根都不夠,過去的慧根都沒有,這時候聽了,意會的不是慧,而是一種所知障,不能理解苦集滅道的真諦,過去的迦旃延尊者就是這樣,佛祖的上首弟子逐一給他講苦集滅道四諦,他感覺完全聽不懂,無法證悟,迦旃延尊者也是大學問家,可是證悟和做世間的學問是兩碼事。
㈧ 泰國的佛教和我國的佛教有何不同點
實際上,這就是大乘佛教(我國)與小乘佛教(泰國)的區別。簡單的理解,最大區別如下:
1、境界不一樣: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佛教則認為「佛只有一個,我們頂多隻能修到阿羅漢境界,甚至連釋迦牟尼都被他們稱為「大阿羅漢」
2、修行步驟不一樣:大乘佛教追求既度人又度己,小乘佛教則先度己再度人。
3、地域也不同:大乘佛教以漢地為主,小乘佛教則以東南亞為主。
4、教材不同:小乘佛教只承認早期結集形成的經典佛經(譬如《阿含經》),對後出的大乘經典,如《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一概不承認。但是大乘佛教卻承認小乘經,認為那是佛對小根器人說的不了義經,大乘佛經才是根本經典。
5、對菩薩的認識不同。小乘認為菩薩是成佛前的狀態,釋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薩,大乘的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都是虛構。大乘認為,一切眾生,發願成佛,自利利人都是菩薩,菩薩修行有不同等次,文殊、普賢、觀音都是真實存在。
5、對涅槃的認識不同。小乘認為涅槃是「灰身滅智」,即滅除肉體和精神,不再有來生。大乘認為涅槃是「常、樂、我、凈」。
㈨ 泰國的佛教和中國的佛教有什麼區別
1、流派不同,對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樣。
泰國屬於南傳小乘佛教,為佛早期所說入門根基,只可自度,濟不得別人,所證之最高果位為阿羅漢、辟支佛。中國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實為如來本意。自度度人,可證佛果。
2、泰國禮佛和泰國佛牌與中國是不一樣的。
禮佛禮儀泰國的拜佛姿勢和我們不同,僧人的「五體投地」式,雙肘,雙膝,頭都要著地,手掌張開向下三拜。男女跪拜腳的姿勢不同,男立女平。跪拜時要遵循好看、文雅、大方,不可過快或過慢。
3、佛教派別不同。泰國為上座部佛教,中國為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其實是比較傳統的佛法,就是釋迦摩尼佛在傳道的時候所宣揚的佛法。而中國大乘佛教有一些規矩更加的本土化了。
在泰國小乘佛法是允許吃肉的,釋迦摩尼佛在傳道的時候也是可以吃肉的。因為施主所布施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而中國是不能吃肉的。
4、國內地位不同。
泰國95%的人信奉佛教,因而佛教是其國教。佛教在中國只是眾多信仰教派中的一種。
(9)如何看待泰國佛界擴展閱讀:
中國佛教的宗派:
1、三論宗
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而形成的學派名 「三論宗」。它的宗義,是以真俗二諦為總綱,從真空的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五蘊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三毒(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無所得的中道正觀。
隋末的吉藏大師系統地闡發了這一理論。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中觀系統的的流派,龍樹、提婆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2、瑜伽宗
依彌勒講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600一664)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作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
他的宗旨是廣泛分別萬有性相皆不離識。闡述諸法因緣體用,修唯識觀行以轉識成智(轉依)。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3、天台宗
天台宗是以羅什譯的 《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4、華嚴宗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又名賢首宗。
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企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中心思想,著重闡明法界緣起的道理和觀行的方法。
天台、華嚴的宗義雖說導源於《法華》、《華嚴》,而實際上為中國所獨創。天台的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的學說和華嚴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都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展現了中國獨創的的大乘精神。
5、禪宗
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突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相傳此宗的禪法是五世紀初的菩提達摩由印度傳來。雖有單傳心印,不立文字之說,實際上禪宗是以《楞伽》、《金剛》和以後出現的《六祖壇經》以及許多的 「語錄」為依據的。
在八世紀,它又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
從唐至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臨濟下又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稱為七派,都曾盛極一時,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尤為興盛。
6、凈土宗
凈土宗是依據《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五世紀的慧遠是它的創始者,六世紀的曇鸞和七世紀的善導是它的重要的弘揚者。
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只要信願具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由於簡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攝受廣大群眾,因而使凈土宗在中國得到特別廣泛的流行。
7、律宗
在戒律方面,依據曇無德部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義的解釋,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律宗」的學派。它的重要人物是與玄奘同時的道宣。由於這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習歲乘三學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8、密宗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等傳入中國,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剛頂經》、《大日經》建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這便是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還有專宗俱舍論的俱舍宗,專宗成實論的成實宗,以及專宗攝論、地論、涅槃經的各宗派,於東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盛行一時,但不久便失去傳承,或並入他宗了。
㈩ 簡述泰國佛教的地位
泰國,全稱泰王國(The K1ngdom Of Thailand),別稱:佛之國、黃袍佛國、大象之邦。國花:睡蓮。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小乘佛教,佛教徒佔全國人口九成以上。泰國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為主。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13世紀以前,境內已流行北傳大乘和南傳上座部佛教。
13世紀中葉,素可泰王朝建立,由於君王的崇奉,上座部佛教逐漸佔主導地位。
1361年第五代國王,曇摩羅闐.里泰王親自受戒出家,是為帝王出家之始,里泰王精通上座部佛學,撰寫了泰國第一部佛書《三界論》。至邏迦王時舉行第一結集三藏,召集一百多位高僧,譯述了大量的佛經及論疏。泰國的佛教僧階制度初步形成。
14世紀阿瑜陀王朝(1350—1767)漸興,征服北方的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諸王扶持佛教,僅京都地區就有佛寺千餘所,男子一生須至少出家一次已成為習俗。
18世紀,曼谷王朝崛起,曼谷王.拉瑪一世極其崇奉佛教,重新結集三藏。僧王那勒巴用巴利文撰寫的《三藏結集史》是重要的佛教史名著。
拉瑪二世,佛教隆盛,有黃袍佛國之美譽。
1851年已出家二十七年的拉瑪四世接替兄位做了國王。拉瑪四世博通三藏,通曉梵、英、義大利、巴利等文字,對佛教進行了改革。
20世紀初,拉瑪五世頒布了僧管理法令,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僧伽制度。還創辦了佛學院和佛學月刊,把貝葉經三藏改為現今世界流通的開本,鐫刻經藏,分送世界各國圖書館流通保存。
拉瑪六世,撰寫了《什麼是佛陀正覺》推廣佛法,該書成為現在泰國普通中學使用的佛教課本。
拉瑪七世重新刊印一千五百部大藏經。
拉瑪八世,泰國改為君主立憲國家,佛教為國教,國家的議會、內閣、法庭「三權分主」體系完成。
現代的泰國國王是拉瑪九世,50年代中代,世界佛教復興運動進入高潮。國王尊僧王金剛智為師,出家十五天,1957年慶祝佛陀涅盤2500周年,曼谷王宮前廣場,僧人連續七天誦經,全國放假禁屠三天,舉行大赦,2500名男子集體出家。
泰國現有95%的人口信仰佛教,4%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且為佛教之最高贊助人。泰國國旗中的白色代表佛教。泰國採用佛教紀年(佛陀涅盤的日期)。國王和百姓見了出家人要致禮,僧人不必回禮。比丘們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導師。僧王是佛教界的最高領袖。但僧人不參與政治,不行使選舉權。出過家的男子,才能取得社會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