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什麼國家打仗
Ⅰ 東南亞雙雄越南和泰國,在古代為何沒有過大規模戰爭
在民族國家的一些歷史上,長期在一片地方不管因為什麼都會挑起戰爭,歷史上泰國和緬甸就算“世仇”兩方打仗了幾百年呢。但是在泰國東邊的鄰居越南他們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爭斗,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在東南亞是沒有沙漠的,寮國的人口疏散,這就說明這個地方不適合大規模開發山地。
這就是越南國家向西發展擴張的舉動,不過再往西就有些困難了,而且越南和泰國之間也發生過矛盾沖突。這個沖突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爭奪對寮國和柬埔寨國家地區的影響力的。在18世紀後半期,越南爆發了著名的西山起義,西山起義軍領袖阮惠就和泰國發生過激烈的戰爭,當時越南舊阮殘余勢力逃到了泰國,試圖引入暹羅來干涉國內政局以再起,暹羅國王也希望加強自己的勢力范圍,便派昭曾、昭霜率士兵二萬、戰船三百艘,從曼谷出發,渡海攻打越南嘉定,結果被阮惠痛打。
Ⅱ 泰國柬埔寨戰爭
泰國和柬埔寨軍隊7日清晨在邊境爭議地區再次發生沖突,這是雙方在4天內發生的第四次沖突。 交火:加劇地區緊張泰國政府發言人巴尼探7日下午證實了泰柬軍隊再次發生沖突的消息。他表示,當地時間上午8時許,柬埔寨軍隊首先向泰國四色菊府境內發射火箭彈和坦克火炮,泰國軍隊出於自衛使用重炮對柬方採取強有力的還擊。泰國陸軍發言人訕森表示,泰國軍隊已經做好了充分准備,決不允許侵犯泰國主權。柬埔寨方面7日表示,泰國武裝部隊對柬埔寨發動的攻擊不僅造成人員傷亡,而且還嚴重破壞了柏威夏寺及其他古跡。柬埔寨首相洪森6日晚要求聯合國安理會關注日益惡化的柬泰邊境地區局勢,召開緊急會議制止「泰國對柬埔寨的侵略行徑」。泰國方面指責柬埔寨軍隊首先向泰方發起攻擊,表示泰國願就泰柬沖突情況向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解釋,但堅持由泰柬雙方通過談判解決邊境爭端,反對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介入兩國糾紛。此次沖突之前,柬泰兩國軍隊曾在4日下午、5日早晨和6日傍晚邊境爭議地區爆發3次武裝沖突,雙方都動用了火箭炮、大炮等重型武器,雙方均有人員傷亡。泰柬軍隊高級指揮官先後於5日和6日舉行了兩次會談,表示將努力緩和兩國邊境地區緊張局勢,避免再次發生交火。但是,會談後雙方交火仍然不斷。背景:歷史遺留積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6日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對柬埔寨和泰國近期在兩國邊境地區發生沖突並導致人員傷亡深表關切,呼籲柬泰雙方展現最大限度克制,採取有效措施結束敵對狀態。泰柬同為東盟成員國,東盟秘書長素林和輪值主席國印尼目前已開始嘗試進行調停。分析人士認為,泰柬邊界沖突從表面看只是爭奪一塊小小的領土,但實質上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現在的泰柬邊界基本上是按照英法殖民者繪制的地圖劃分的,它是殖民主義者在19世紀爭奪東南亞勢力范圍的結果,也為泰柬現在的沖突埋下了禍根。1962 年,海牙國際法院把柏威夏寺判歸柬埔寨所有,這個裁決依據的就是當年英法殖民者的地圖。200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柏威夏寺為世界文化遺產,兩國有關柏威夏寺的主權爭議升級。當年,泰國人民民主聯盟(簡稱民盟)組織的「黃衫軍」借機舉行反政府示威,並迫使泰國外長辭職。「黃衫軍」由此變得越來越活躍。近年來,泰柬軍隊在這一地區多次發生武裝沖突,並互有人員傷亡。此輪沖突至少造成數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民意:希望和平解決盡管泰柬兩國都表示願意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問題,但因為這一爭端涉及兩國老百姓廣泛關注的民族利益,往往具有十分復雜的國內政治敏感性。此輪沖突發生後,泰國「黃衫軍」就不斷加大對政府的壓力。從泰柬兩國民間的反應看,大都希望能和平解決。記者接觸的曼谷市民也表示,他們並不想看到泰柬兩國因此而大打一場。目前,沖突給當地經濟和老百姓生活造成的危害正在顯現。當地泰國居民已經有1萬多人轉移到20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帶,48所學校被迫關閉,很多打算從泰國去柬埔寨吳哥窟的遊客也不得不改變計劃。泰柬之間重要的邊境貿易及旅遊已經部分停止,對年貿易額800多億泰銖(1美元約合30泰銖)的兩國貿易產生極大影響
Ⅲ 古代東南亞雙雄越南和泰國,為何從未發生過戰爭
東南半島上的雙雄越南和泰國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戰爭,只不過發生的戰爭次數比較少,規模比較小而已。兩國之間不容易開戰,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上的阻隔,兩國並不是直接相鄰,兩國之間隔了寮國和柬埔寨兩個國家。
到1831年雙方又發生了戰斗,泰國想要吞並柬埔寨並侵入越南南部,結果被越南人擊敗。到1845年柬埔寨實在是惹不起這兩位主,分別向泰國和越南稱臣進貢。20世紀70年代越南完成統一之後,軍國主義思想膨脹,佔領了柬埔寨,控制了寮國之後還想侵略泰國,結果被泰國軍隊痛打,死傷數百人之後退了回去。
Ⅳ 泰國的敵對的國家或者地區嗎
緬甸是泰國的宿敵,而柬埔寨和泰國有邊界糾紛,這幾年還發生過沖突,另外泰國南部靠近馬來西亞的幾個府因為較多人信仰伊斯蘭教,追求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持續十幾年來一直有零星暴亂。
Ⅳ 歷史上泰國被哪些國家侵略過
被美國,法國,法屬越南和緬甸侵略過。
古泰國和近代中在不斷侵略柬埔寨,在抗美援朝時期,美國率領的16個侵略朝鮮的國家的聯軍中,其中就有泰國。所以泰國還跟著美國一起侵略過朝鮮。
Ⅵ 中國和泰國打過仗嗎
1950年朝鮮戰爭的時候,泰國派兵跟志願軍打過一戰,同時該戰還有其他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直接或間接參加的也不少。
Ⅶ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嗎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7)泰國和什麼國家打仗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背景
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
當時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並衣索比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
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在經過7個月的抵抗之後,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衣索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復辟帝制。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
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Ⅷ 二戰泰國情況
泰國在二戰期間的情況:
1、泰國二戰時期是除了中國和日本之外,亞洲尚存主權的三個國家之一。
2、1940年泰國和日本簽訂了《日泰友好條約》。但是泰國也對日本有所防備,他們曾發布動員令,如果日軍入侵,泰國將不遺餘力進行抵抗。
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泰國和日本簽訂了《日泰同盟條約》,隨即泰國對英美宣戰,加入了軸心國一方。
4、二戰期間,泰國不僅為日軍開放軍事通行權,提供登陸點、物質後勤等協助,還出兵佔領了周邊鄰國的一些爭議領土。
5、泰國做了兩手的准備,也不忘在美國那裡下注。駐美國的泰國大使則宣布與泰國政府斷絕關系,不承認泰國政府與日本的盟約。泰國在暗地裡也從未和英美斷絕聯系,「自由泰人運動」就在暗地裡和英美交換情報,秘密組織抵抗力量。
6、日本戰敗前夕,泰國宣布與日本結盟等事宜全部無效,與日本做切割。由於「自由泰人運動」的存在以及英美出於穩定東南亞利益的考慮,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竟然被同盟國承認,免於成為戰敗國。
7、泰國二在戰後向日本討要戰爭賠償,而且拿出了大量的帳本來證明日本在泰國所拿的物資,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賠償。
(8)泰國和什麼國家打仗擴展閱讀:
泰國在二戰中立場搖擺的原因
1、泰國最初與日本同盟,是為了換取不被日本侵略。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大兵壓境,橫掃東南亞。泰國知道自己實力遠不如日本,硬拼是一定打不過的,便和日本簽訂了同盟條約。日本出於節約兵力和資源的目的,也需要一個當地的幫手,就接受泰國作為自己的盟國。
泰國為了使自己不被日本侵略,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出物資、出勞力,成為了日本在東南亞最大的後勤基地。泰國還派遣過部隊跟隨日本進攻雲南。二戰時期的泰國為日本前期攻取東南亞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其實就是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本國政權的穩定。
2、泰國最終倒戈加入盟軍,是為了站在勝利者一方,撈取好處。
1945年,泰國眼看日軍就要撐不住了,又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對日本宣戰。日本戰敗後,泰國自然成為了戰勝國,便提出了戰爭賠款。泰國的理由是日本在侵略東南亞時,向泰國索要了大量物資和勞力。
泰國提出索賠時,還拿出了非常詳細的當年清單收據等資料作為證據,可見是早有兩手准備。泰國最終得到了150億日元的戰爭賠款。
Ⅸ 泰國和緬甸開戰過嗎
歷史上打過,泰國曾被緬甸狂虐甚至亡國過!武術自古以殺人為目的,不是競技表演,要說殺人個人還是比較欣賞菲律賓格鬥術,其實殺人的手法步驟都 一樣,無所謂誰比誰更猛!還有樓上注意,緬甸跟泰國近代沒有太深過節,倒是柬埔寨跟泰國有歷史和領土的糾紛,雙方經常走火但是終歸翻不了天,一切盡在大國掌握之中。
Ⅹ 越南和泰國是不是都和法國打過仗
都打過,泰國還和法國打過規模不小的海戰,不過泰國海軍完敗,越南則在中國支持下驅逐了法軍
法泰海戰
強島(也叫象島或閣昌島)Koh Chang Island 是泰國第二大島,面積429平方公里,位於泰國東部與柬埔寨臨界的 Trat 府,距離曼谷300多公里。強島周圍還有52座小島,目前其中的47座已經和強島一起被劃成了國家海洋公園,總面積650平方公里。如今已是泰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但是在71年前,這里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海戰,泰國人的鮮血染紅了蔚藍的海水。
事情要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說起。當時在東南亞唯一一個獨立國家——暹羅王國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國運的大事。軍人專政取代了議會民主的嘗試,以國防部長披汶·頌堪(Plaek Pibulsonggram,1897—1964年)為首的軍人強硬派掌握了國家的實權。暹羅開始向日本學習,組建法西斯組織「青年黨」,大力擴充軍備。1939 年6月24日,暹羅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由「暹羅」 (Siam)改為「泰國」(Muang Thai),英文國名由「Siam」改為「Thailand」。泰國這個名稱來自泰語「孟泰」(Muang Thai),「孟」表示「國家」,「泰」為「自由」之意。
名稱的改變,無疑與當時泰國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有關。泰國的民族沙文主義者還提出了「大泰國」的口號,認為寮國人、越南的孟族、中國的傣族、緬甸的撣族都屬於「人種學上的泰族」,打算把「3000萬有泰族血統的人」全都聯合在「大泰國」 之內,在中南半島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
1939年9月3日,英法因波蘭問題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披汶·頌堪立即宣布泰國中立,但隨即向國民發表了一篇演說,稱「現在是要求法國歸還因1893年條約而被割讓的領土的時候了」。從1939年起,在曼谷和泰國東北邊境與法屬印度支那接壤的一些城市就多次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法遊行,還組建了沙文主義組織「泰血團」,要求從法國手中「收回」寮國和柬埔寨西部的領土。
1940年6月法國出人意料的敗亡使泰民族主義者看到了收復失地的大好時機。隨著法國在遠東的力量日益削弱,泰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愈發高漲。1941年,在向法國維希政府提出的領土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英國人調停無果的情況下,泰國軍隊發起軍事行動,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進入柬埔寨,很快佔領了詩梳風省,之後又轟炸了河內。1月13日,泰國軍隊又越過了寮國的邊界。到1月中旬,5個師的泰國陸軍部隊與法國殖民地部隊之間的戰爭已經在10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展開。
面對泰軍的進攻,法軍的抵抗是頑強的,但是雙方力量對比實在懸殊。泰國有60萬按亞洲標准來說裝備不錯的陸軍,134輛坦克;而法國殖民地軍隊只有1.5萬人和20輛一戰生產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所以泰軍很快就佔領了寮國全境,兵鋒直指柬埔寨。
雖然形勢嚴峻,但高傲的法國人當然不會就此束手就擒,統領印度支那的法國總督讓.德庫斯(Jean Decoux,1884—1963年,1940—1945年擔任總督一職)一邊組織陸軍反攻,一邊決定派出自己的小艦隊主動進攻泰國皇家海軍。
泰國皇家海軍從來沒有經歷過實戰,不過至少從紙面上來說並不是一支可以輕視的力量,擁有潛水艇4艘、淺水重炮艦4艘、驅逐艦1艘,魚雷艇12艘、護衛艦2艘、掃雷艦2艘、魚雷快艇4艘,以及其他一些輔助艦船。作為日本極力拉攏的對象,泰國本身也想挾日自重,對抗印度支那的法國勢力和緬甸的英國勢力(夾縫中的日子難過啊),所以泰國海軍里有不少日本原裝貨。潛水艇是其中最貴重的。
相對於泰國皇家海軍來說,法國的印度支那分艦隊就顯得有點良莠不齊了。這支艦隊是1940年12月9日在越南金蘭灣成立的,由德.威斯勒.伯蘭吉爾海軍上校指揮,包括輕巡洋艦「拉莫特.畢蓋」(Lammote-Picquet)號,輕型護衛艦「夏爾內爾海軍元帥」(Admiral Charner)號、「杜蒙忒.德.維爾」(Dumont D'Urville)號,老式炮艦「塔於爾」(Tahure)和「馬恩河」(Marne)號。
法國人在出擊之前並沒有勝利的把握,首先噸位、火力和人員數量上法軍都居於劣勢。泰國皇家海軍主要作戰艦艇總噸位1.66萬噸,2300人。包括2艘日制淺水重炮艦、9艘意制魚雷艇、1艘英制驅逐艦、2艘日制護衛艦、4艘潛艇和2艘布雷艦,還不包括一些艦齡較老但仍可參戰的二線艦艇,如另外2艘英制淺水重炮艦。而法國人只有1.25萬噸,950人。
其次泰國皇家海軍的主戰艦艇都是在三十年代末期新造的,而法國軍艦相對艦齡要大了不少。
此外,法國海軍對暹羅灣的海情並不熟悉,而泰國人卻正相反。綜合這些因素,伯蘭吉爾上校認為:戰斗的結果是非常不確定的。
其實他有些過慮了,從真實戰鬥力上來說,法國海軍雖然艦艇較少,但「拉莫特.畢蓋」號在火力和速度上絕對可以力壓任何一艘泰國戰艦,唯一的隱憂是缺乏空中掩護和攻擊的能力。法國空軍的大約100架飛機中只有60架能被認為達到了一線作戰水平,主要被用來防禦泰國空軍的襲擊,海軍只有8架盧瓦爾(Loire)-130型水上飛機來提供偵察。此外法國人還可以從三艘海岸調查船和當地漁民那裡獲得情報。
當1941年1月13日,德庫斯總督的命令到達金蘭灣時,伯蘭吉爾的小艦隊正在組織一場演習。總督要求他們立即前往暹羅灣搜索並摧毀遇到的一切泰國艦艇,以支持地面部隊將在16日展開的反攻。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泰國軍隊從其佔領的法國殖民地上徹底驅逐出去。
伯蘭吉爾上校對這個計劃提出了異議,因為他的軍艦航速不一,為了等待航速較慢的兩艘護衛艦,艦隊絕不可能在規定時間趕到目的地,最後決定拖延行動24小時。
1月15日,盧瓦爾-130型水上飛機仔細搜索了泰國海岸後,向設在西貢的總部報告:一艘淺水重炮艦和3艘魚雷艇在強島(Koh Chang);另外一艘淺水重炮艦和4艘魚雷艇、2艘潛艇在梭桃邑(Sattahip)。顯然泰國人根本沒有想到較弱的法國艦隊會主動前來襲擊,仍然是一副分兵把守的態勢,以至於任何一支分艦隊都無力與印度支那分艦隊相抗衡。如果能把大部分主戰艦艇集中到一起,派潛艇隨時監視法國艦隊的動向,那麼肯定不會陷入後來的被動挨打局面。
這條情報很快轉到了已經進入暹羅灣的伯蘭吉爾艦隊,上校決定在拂曉時分開始攻擊強島的泰國分艦隊,具體計劃是護衛艦從強島的西南方向進入錨地。由於強島錨地周圍有許多小島,其中不少的海拔都在200米以上,這樣可以有效掩護艦隊的潛入。最強有力的戰艦「拉莫特.皮蓋」號被放到了強島的東航道,這樣可以防止敵艦從這條主航道逃走。很顯然,伯蘭吉爾一開始設想的就是一場海上殲滅戰,他想盡可能地把泰國人打疼。
1月17日凌晨5時30分,法國人離開了錨地。十五分鍾後,他們按照計劃分成三組:「拉莫特.畢蓋」號前往錨地東部,「夏爾內爾海軍元帥」號和「杜蒙忒.德.維爾」號直接往錨地中心駛去,剩下兩艘老船則開往錨地西部——這是為了以防萬一。
氣候條件對於一場海戰來說是再完美不過了:晴天,風平浪靜,幾乎沒有浪。但是伯蘭吉爾的心情並不完美。6點零5分,總部安排的最後一次空中偵察傳來了結果。飛越強島上空的一架盧瓦爾-130報告,錨地里的泰國淺水重炮艦還在,不過不是開始報告的一艘,而是兩艘!
這並不是先前的偵察出現了失誤。新到的「吞武里」號是昨天晚上剛剛趕來接替原先的「阿育陀耶大城」號的,後者將於今天晚些時候離去駛往梭桃邑。本來法國人有機會早一些發現這一帶,在途中伯蘭吉爾就准備派出「拉莫特.畢蓋」艦載的兩架盧瓦爾-130進行偵察,但彈射器卻出了問題,只能取消。
糟糕的事情不止這一件,盧瓦爾-130在偵察時遭到了泰國軍艦上76毫米高射炮的射擊,雖然它沒有受傷,但顯然泰國人已經被驚動了。伯蘭吉爾可以想到,他們一定會警惕地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嚴陣以待。
因為這兩個極度巧合,原先打算把它們各個擊破的法國人現在不得不同時面對這兩艘重火力的泰國主力艦。是意外同時也是機遇,反正現在只能向前了,離錨地還有30分鍾的航程,前方仍然是漆黑的一片,恰似伯蘭吉爾的心情——前路未卜。
正如上校所料,泰國人預感到了法國艦隊的到來,水兵們開始拚命地加熱鍋爐以獲得起航所必需的大量蒸汽,起錨機也劇烈的震動起來,努力把深陷海底的沉重鐵錨拉起。兩艘淺水重炮艦最先動了起來,因為它們使用的是柴油機,幾乎可以立即啟動。
6點30分,太陽在海平面上射出了第一道光線,徹底驅散了殘留的暗淡月光,它立刻驚奇地發現,原本平靜的海面上,已經是烈火濃煙,血浪滾滾。
海戰是在6點14分開始的,泰國人首先發出了第一炮,這時雙方艦隊的距離是9000米。法國人幾乎立即作出了回應,6點19分,巡洋艦上的155毫米火炮吼叫起來。法國人如有神助,第一次齊射雖然沒有擊中任何一艘泰國艦艇,卻也創造了重大的戰果,一發流彈摧毀了島上泰國人的發報裝置,這也直接造成了泰國皇家空軍在戰斗中姍姍來遲。
20分,「拉莫特.畢蓋」號以扇面向錨地內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了「阿育陀耶大城」號,雖然它的名字是固若金湯的意思,但顯然63毫米的舷側裝甲不足以抵禦550毫米魚雷的巨大破壞力,這個因走晚了一步而捲入戰斗的倒霉蛋嚴重受損,只得掙扎著駛往往島邊擱淺,不過幸運的是,艦上燃起的濃煙和大火迷惑了法國人,他們沒有再繼續進行攻擊,要不然已經成為一條死魚的「阿育陀耶大城」號將在劫難逃。
6點25分,看到「阿育陀耶大城」號已經喪失了戰鬥力,魚雷艇「達叨」號成為了「拉莫特.畢蓋」的下一個目標。似乎還嫌8門155毫米主炮的火力不夠,法國水兵把75毫米高射炮也盡量放平,向「達叨」號猛烈轟擊,炮彈雨點般的落下。這艘正在拚命提高航速的魚雷艇未能到達有利的魚雷發射陣位就受了重創,只得也仿照著「阿育陀耶」號駛往岸邊,但沒有裝甲的艦體在途中就無法再支持下去了。6點35分,該艦迅速側傾,消失在海平面上。
兩艘法國護衛艦也從西邊沖入了錨地,和「達叨」號的兩艘姊妹艦:「春武里」和「宋卡」號激烈交火。後者顯然居於劣勢,76毫米炮根本無法在射程和威力上與138毫米炮相抗衡。雖然泰國魚雷艇在理論上的航速遠遠超過法艦,但是卻由於鍋爐存汽不夠而無法提速。短促的戰斗從6點19分持續到6點35分,兩艘泰國船就都被打著了火,其中「春武里」號還發生了劇烈的爆炸。船上的官兵喪失了信心,紛紛棄船逃走。法國護衛艦從8000米一直打到5000米處,兩艘喪失了抵抗能力的魚雷艇中彈累累,被火焰和煙霧圍繞著,終於傾覆翻沉,只剩下紅色的船底還露在海面上,濃煙升起足有三四十米高。
雖然已經「擊沉」了兩艘敵艦(法國人不知道阿育陀耶大城號還有一口氣),收獲頗豐,但伯蘭吉爾上校仍未滿足,「拉莫特.畢蓋」號就像一個飢渴已久的嗜血怪獸一樣在島灣內四處搜索目標。6點38分,它終於發現了第二艘泰國炮艦。當時距離1.1萬米,「吞武里」不敢應戰,全速向西北逃走,兩者立即開始了緊張的追逐戰。
沒多久,伯蘭吉爾就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狡猾的對手,它清醒地知道自己在速度上處於劣勢,所以便巧妙地在星羅棋布的小島間穿來穿去,不斷地變換航速和航向,讓法國炮手無法取准。當然由於八門155毫米炮一直勤奮地轟鳴著,也曾經打中過目標,觀察員發現敵艦上冒出了火苗,這時候對方就會藏到小島背後,在緊急損管後又會突然冒出來,緩慢但准確地向法國巡洋艦開火。
泰國人的射擊訓練還是搞得不錯的,每顆炮彈的彈著點離法艦都相當近,為此「拉莫特.畢蓋」號不得不保持著27節的高航速以躲避泰國人的偷襲,但這塊海域的最大深度還不到10米,龐大的法艦隨時有擱淺的危險。
僵局終於在7點15分被打破了,「吞武里」號發現不僅是巡洋艦,還有法國護衛艦也加入了追逐。泰國人大概相信他們能在外形比「拉莫特.畢蓋」小得多的法國船上找點便宜,便用8英寸主炮猛擊「夏爾內爾海軍元帥」號,後者的周圍出現了不少巨大的水柱,但大概是因為人品問題,就是沒有一發能夠命中的。
泰國人很快就發現這種兩線作戰的方式是很愚蠢的,不過他們悔之已晚,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吞武里」號的後主炮被巡洋艦擊中,被迫放棄攻擊護衛艦,重新把炮火轉向「拉莫特.畢蓋」號。接著它又試圖駛往淺水區,這樣吃水較深的法國軍艦為了避免擱淺就不會駛近它。但是這個明智的決心下得太晚了,「吞武里」號連連中彈,燃起了熾烈的大火,船體由於大量進水開始嚴重右傾。7點50分,為了結束這場拖延得太久了的戰斗,「拉莫特.畢蓋」在1.5萬米的距離上發射了魚雷,但是卻打在了「吞武里」前方的暗礁群上。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法國艦艇反復在該海域搜索倖存的敵船,不過一無所獲。8點40分,預計泰國空軍的報復很快就將到來,伯蘭吉爾命令返航,但走了沒多遠,就遭到了泰國皇家空軍的攻擊。
8點58分,一架O2U-2雙翼轟炸機借著陽光的掩護俯沖下來,投下了兩顆炸彈,不過落點很遠;接著是第二架,這次炸彈落到了距離200米的地方,劇烈的爆炸使一些彈片飛到了巡洋艦的甲板上。
上午9點,一枚炸彈投到了離「夏爾內爾海軍元帥」號500米的地方。此後轟炸一直沒有斷過,不過都是兩架或一架飛機來襲,而且總是在3000米的高度就投彈,這或許是為了躲避法艦的高射炮火,但也直接造成了命中率的低下。再加上每一次有飛機來襲時,不管其目標是哪一艘,所有法艦都會立即用75毫米高炮和13.2毫米高射機槍猛烈開火,迫使泰國轟炸機離開或匆忙地丟下它們的炸彈,有時炸彈的落點離法國艦隊足有幾千米遠。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炸彈的落點離「拉莫特.畢蓋」號非常近,但後者通過靈活地規避和猛烈的防空火力最終全身而退。9點40分,泰國人的最後一次空襲結束了,成噸的炸彈投入海中,卻仍然沒有取得戰果,法國人勝利地返回西貢。
法國人退走後,「昌」(Chang)號運輸船趕到強島,試圖將「吞武里」拖回梭桃邑修理,但在途中傾覆。另外還損失了三艘魚雷艇,只有魚雷艇「羅勇」號、掃雷艦Nhong Sarhai和漁政船Thiew Uthok得以倖存,它們明智地選擇躲在強島以北一聲不吭,因此沒有被法國人發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海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泰國皇家海軍的精華中堅力量被摧毀了,殘余的艦艇以後再也不敢離開基地。幸運的是重創擱淺的「阿育陀耶大城」號並未沉沒,在戰爭結束後被拖往日本修復,並安然地渡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卻於1951年7月3日在一次未遂的革命起義中被海岸炮台擊沉。對於人員損失,雙方的口徑則相差巨大,泰國聲稱海戰中共死亡16人,而法國則認為大約消滅了300人,並具體指出在泰國損失的艦艇中,只有82名船員獲救。在戰後的傷亡數字公布里,泰國承認海軍有41名水兵和海軍陸戰隊員陣亡,67人受傷,也許這才是比較貼近真實的數字。相對於泰國海軍受到的重創,法國艦隊則不論是在人員還是艦船上都幾乎沒有損失。
法國人興高采烈,他們認為取得了一次類似於對馬海戰的大勝利,特別是這次勝利是在封閉不利於機動的水域里取得的,而且其對手泰國海軍也是勇敢和堅忍不拔的(法國人似乎很喜歡在勝利後稱道對手)。雖然最後這些成果都化為烏有——法軍在1月16日發動的陸上反擊被泰軍擊敗,5天後,日本政府提出「仲裁」,日本安排了停戰事宜,總停火於1月28日10時生效。在5月9日,雙方在東京簽訂和平協定。法國在日本的威脅下放棄了爭議領土,強島海戰的勝利只起到了為驕傲的高盧人挽回一點顏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