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什麼求佛
㈠ 佛菩薩都知道眾生在想什麼,那為什麼還要眾生去求佛菩薩呢只要眾生
首先,要知道佛教是什麼?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導,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教育眾生,告訴眾生宇宙的規律、人生的真相。宇宙的規律是因果律,人生的真相是苦。佛教,就是佛告訴人,還有其它五道的眾生如何離苦得樂,如何利用因果律來實現世俗的理想。
因果律是什麼?就是說,所有的因都會導致一定的果,一定的果必然緣於之前所造的因。所有的人生際遇,如貧富、貴賤、美醜、苦樂、壽夭,都緣於自己的曾經的所作所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就是說,我們的命運,其實是自己造成的。我命由我,不由佛菩薩和神靈。這就是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真理。
但眾生愚痴,不思學佛,只想不勞而獲,只想通過求佛菩薩來賜給自己財富、名譽、地位、壽命,這與佛理是背道而馳的,又如果能夠得到實現呢?
要知道,佛陀可以說是全知,菩薩可能也有神通了知眾生的想法,但佛菩薩無法改變眾生的所做所為,善惡因果,因此,無法直接改變和賜與眾生什麼,除了知識知智慧。而想接受佛陀的智慧,只有真信,而不是那種迷信,只想不勞而獲的迷信。通過學佛,了解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從而避惡而修善,自凈其意,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而離苦得樂。
㈡ 同節不同名,各地的潑水節又叫什麼
在全球各地有很多地方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說到 潑水節 ,我們或許只想到泰國,想到傣族,其實還有柬埔寨、緬甸、泰國等國家過著潑水節。那麼,大家是否知道各個地方的潑水節又叫什麼呢?下面,隨著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
「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湛水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斗雞、放氣球、游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雲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裝與遊客一起歡度潑水節。
泰國潑水節又名「宋干節」
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續3-7天。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思為新年),多在公歷4月中旬左右舉行。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
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
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
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
【結束語】看了以上內容,大家有沒有更加了解潑水節這個傳統節日呢。大家有空的時候其實可以多去看一點有關傳統節日的知識,比如光棍節、火把節的起源等。去了解後,還是感覺挺有意思的。
㈢ 泰國求佛說得先為自己祈福要不然不靈,很多哲學家說為自己而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但又有人說為所愛人活
都對,對立而統一,就是個矛盾體。
這是個 個人與集體關系問題,集體是民族、國家、社會等,他們長期存在,但他們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偶然組成必然長期存在的群體。
於是就有了人性,民族性,文化和個性,哪個都是我們的內心。
我們都會努力讓自己活下去,這樣就是集體的存在,集體不需要擔心了——每一個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分工,集體則是垂手而治,這是基礎;如果個人生存無憂,會帶動社會發展,也就是奉獻,而社會自然另外給予獎勵,稱為愛和榮耀,獲得幸福感,成就感,個人有時會犧牲利益個人需要,奢求精神滿足,有英雄主義傾向,這會拉動社會進步,但不可以過猶不及,變成整體的虛榮甚至破壞——比較基礎是必須的。
㈣ 我在泰國寺廟請了一個四面佛!可是前不久戴在身上的四面佛的佛鏈居然斷了,我心裡特別不安,大家都勸我說
你當初求佛的時候,用了一點真心靈引,於是佛像有了靈性。斷鏈掉墜是為你擋了兩劫。你可以想想最近是否有過損財損身的潛在威脅。你兩次遭劫,佛像未失,說明與你有緣,應該戒齋七日,用心禮佛,然後重新佩戴。
㈤ 傣族人和泰國人是一個民族嗎
傣族人和泰國人是同一個民族。
根據歷史記載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5)泰國為什麼求佛擴展閱讀:
傣族的節日習俗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傣語稱「桑勘比浴佛節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
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
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
3、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著,說著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㈥ 泰國給子什麼意思
泰國當地的習俗。泰國給子是泰國人對待剛結婚的新婚夫婦求佛的一種習俗,在新婚夫婦結婚之後需要去泰國的寺廟內求子,然後僧人就給新婚夫婦一個送子觀音,俗稱給子。
㈦ 關於泰國玉佛寺
1\玉佛寺和大王宮在一起的,需要門票,我這個月才回來,門票現在價格是200B/人.
2\裡面供的是一尊玉佛,說是泰國最受人尊重的一尊佛.玉佛高66厘米,闊48厘米,是由一整塊碧玉雕刻而成。每當換季時節,泰國國王都親自為玉佛更衣,以保國泰民安。
3\如果想求什麼的話,就去四面佛,那裡人氣旺,很多香港明星包機只是為了去四面佛.我去過兩次.四面佛一面求財,一面求生育,一面求平安,一面求健康.
4\進玉佛寺不能拍照,不能攝影,不能大聲喧嘩,需要脫鞋.門口和裡面有工作人員引導你,所以不用擔心.不要拍照是千萬記住的,我兩次去都看到有人拍照被工作人員指責,要求當場刪除.還都是中國人,汗...
㈧ 去泰國求佛 請佛 是保佑自己家人還是朋友也可以自己帶的
都保佑
㈨ 泰族與傣族是不是同一民族
泰族與傣族是一個民族。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但均自稱Tai 。
(9)泰國為什麼求佛擴展閱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傣族的習俗: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還有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