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國回國的華人有多少
Ⅰ 泰國有多少華人
泰國的總人口將近6000萬人,其中有將近35%的比例是泰國泰族人士,然後第二人口數量較多的就是華族人士比例將近在25%左右。
泰國華人的數量之所以這么多,是因為在很早的時候有很多華人都移民定居於泰國,包括現在很多泰國人是都會有華人的血液。再加上近幾年來泰國經濟發展比較好,並且生活條件比較適宜,越來越多的人都移民定居於泰國。
國名歷史沿革:
在過去,泰國一直以「暹羅」、「暹邏」(泰語:สยาม,皇家拉丁音譯:Sayam)作為國名。鑾披汶·頌堪元帥在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期間,將暹羅改稱「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皇家拉丁音譯:Prathet Thai),帶有泛泰民族主義色彩。
1945年9月8日,泰國復稱為「暹羅王國」。1949年5月11日,暹羅正式更名為「泰王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泰國
Ⅱ 泰國有多少人口華人有多少
泰國最新人口數量為6710萬,華人佔比百分之12,約為805萬左右
Ⅲ 泰國人在中國多嗎
雲南泰國人多。因為根據國家文旅部網上信息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雲南是泰國遊客最喜歡的城市之一,人數高達23561人,是其他城市的兩倍不止。」所以雲南泰國人多。
Ⅳ 泰國華裔人數有多少
沒有,肯定不止7萬,但是肯定沒有買來西亞華人多,華人和華裔是兩個概念,謝謝,華裔肯定不止7萬,華人估計也就這么多了
Ⅳ 泰國華人比例
泰國華人比例:14%。
據統計,目前泰國的華人數量將近有1000萬人,約占泰國總人口的14%,是僅次於泰族的第二大族群。泰國華人大部分在泰國的華人都來自於我國廣東、潮汕、廈門等地區。泰國華人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同時,泰國華人政治地位是相當之高,自泰國第18任首相阿南班雅拉春即位起,之後幾乎所有即位之首相都有華人血統。
華人流寓海外大約有三種原因:一是因經商該地,適應當地條件,生活待遇較好;二是中國的海商被掠奪或被強制而長留在該地;三是因避兵禍而移居海外,幾乎歷代都有。清朝統治階級也對人民採取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那些不願意被滿族人統治的漢族人又開始大量地移居海外。
雖然說自古以來就有中國人不斷外流到泰國並在那裡定居,但真正大批中國人旅居泰國是從近代才開始的。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被西方國家打開以後,大量的西方工業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導致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失業,無以為生。
Ⅵ 泰國有多少華人
今天泰國華人人口到底有多少,並沒有正確的統計。由於中泰通婚在泰國很早就出現,而且非常普遍,中泰混血兒多採用泰人的名字,所以要從姓氏來考察什麼人是華人,困難很大。據估計,泰國華人約有450萬至600萬人,佔全國約6,00萬人口的10%。
Ⅶ 泰國有多少潮汕人
泰國有1000萬潮汕人
中國所有地區中,潮汕和泰國擁有最緊密的聯系,潮汕人移居泰國約始於南宋末年。明朝時,澄海人林道乾和他的部屬二千多人到過泰國,明萬曆年間,林道乾當了泰國南部的大年(即北大年)的客長。1861年汕頭開埠以後,對外貿易和人民出國口岸逐漸移到汕頭港。同時,輪船代替紅頭船成為航海主要交通工具,經過汕頭港乘搭輪船出國到泰國謀生的人比以往更多,據史料記載,1876年至1898年,經汕頭出國往泰國的有194,908人,同期歸國人數為27,033人。1906年至1918年,經汕頭往泰國有633,466人,同期從泰國出境回國有248,107人。從汕頭往泰國謀生的人中,有很多人在那裡定居下來,經過世代繁衍生息,人口大量增多。據1953年謝猷榮編著的《新編暹羅國志》一書估計,當時泰國華僑369萬人 ,其中潮州人佔百分之六十,約221萬人;1959年出版的《泰國華僑志》說,泰國華僑華人369萬人,其中潮州人佔百分之八十,約295萬人。據泰國潮州會館資料,目前居住在泰國的潮汕人估計有1000萬人左右。由於人口眾多,加上潮汕人的艱苦奮斗,潮汕人幾乎控制了泰國的經濟命脈,同時泰國大量的政府人員都是潮汕人,與潮汕本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Ⅷ 有中國國籍的華人有多少
不得不供認華人的身影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可以找到據統計,海外華僑華人人數已達6000多萬,分布在世界198個國家和地區。說起海外華人。
世界各地華人人數排行榜TOP10
No.1印度尼西亞華人:超1000萬
先說說印尼。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有約17500多個島嶼組成的世界最大群島國家,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度尼西亞人口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事實上,印尼是公認的華人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印尼大約有5%人口是華人,數量超越1000萬人,其中90%以上已加入印尼籍。印尼華人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印尼華人大多分布於鄉村如雅加達、泗水、棉蘭、北乾巴魯、三寶瓏、坤甸(龐提納克)錫江(馬卡薩)巨港、萬隆及邦加檳港等。不過,由於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當地華人對自己的華族身份比較敏感。近年來,印尼政府實行民主改革開放政策,供認華族是印尼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華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依照印尼官方人口普查,目前供認華族身份的印尼華人大約有280萬。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以及與印尼的關系逐步改善,越來越多的印尼華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聲稱自己是華人。
No.2泰國華人:約1000萬
目前,泰國一共有30多個民族,人口總數達到6000多萬。該國的主要民族是泰族,占據泰國人口40%比例。人口第二多的民族是佬族,占據總人口35%比例。華族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14%馬來族占據總人口的比例是2.3%這幾個民族在泰國的總人口當中佔比最大,其它民族佔比較少。現在泰國的華人數量將近有1000萬人,大部分在泰國的華人都來自於我國廣東、潮汕、廈門等地區。泰國華人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No.3馬來西亞:740萬
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約有740萬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資料顯示,馬來西亞華人(或華裔)大馬華人是指自明清起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亞的移民及其後代。目前,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中,華人所佔比例正在逐年減少。根據馬來西亞最大的獨立智庫「亞洲戰略與領導研究院」統計數據,如果該國目前的外向移民趨勢不變的話,2030年,馬來西亞華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將從1957年的38.2%下降到19.6%
No.4美國華人:508萬
美籍華人包括來自於中國及世界各地、後來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的華人及他後代。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發布的最新數據,美國亞裔總人口已達2140萬,其中華裔人口以508萬人居首。大多數集中在加州、紐約和大都會鄉村。美國華人主要來自中國福建長樂、連江、福清等地區,河北石家莊藁城、衡水等地區,東北地區。
No.5新加坡華人:298萬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截至2019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570萬,公民和永久居民403萬。華人佔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馬來語為其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事實上,新加坡早期的貿易和作為商業中心的發展見證了殖民地內龐大的華人社群的生長。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閩南話、潮州話、粵語、客家語、瓊語、福州話群體,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等。
No.6加拿大華人:177萬
據加拿大統計局人口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加拿大現有華人約177萬,而溫哥華的華人比例已經達到21%華人數量占總人口的5.1%排在所有族裔的第七位,前六位分別是加拿大裔,英國裔,蘇格蘭裔、法國裔、愛爾蘭裔和德國裔。而同樣是移民大國的美國,華人所佔比例不到1%
No.7緬甸華人:163萬
緬甸與中國毗鄰,兩國有著2000多公里的共同邊境。兩國是山水相依、休戚與共的友好鄰邦。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即組成商隊,翻山越嶺,進行商物交換的貿易活動。由於古時兩國分界並不明確,雲南與八莫間的陸上貿易,導致了山地中國人」季節性地移居緬甸。目前緬甸大約有163萬華人,占緬甸人口大約3%緬甸的華族社群,居住在不同的地區。從分布上看,仰光等城市,華人人口以廣東人(包括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和福建人為主,多數經營小生意;有些則與新加坡、香港與台灣資本家投資較大的聯營企業。果敢華人與回教徒華人,則主要聚居在中緬邊區。
No.8菲律賓華人:135萬
目前菲律賓有135萬華人。其先祖來自福建閩南者(泉州、漳州、廈門)十之八九,當中又以泉州為最。所有菲律賓華人之中,不論其已否菲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屬閩南裔;其餘約百分之十,以廣東籍為多,其它省籍為數無幾。閩南語(當地稱福建話)菲華社區的通行語。實際上,菲律賓民族中,華人血統約佔20%以菲律賓現有1.2億人口來說,有華人血統的可能超越1000萬人。然而,過去由於華人教育不發達,大部分具華人血統的鮮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加之信奉天主教,結果變成地道的菲律賓人。
No.9秘魯華人:130萬
目前秘魯有130萬華人。秘魯,秘魯亞洲人被估計至少佔了其人口的5%一份原始資料聲稱有著中國血統的公民人數或高達500萬,等同於該國總人口的15%16%不過,目前尚無考證。大多數秘魯華人都會說多種語言,除了西班牙語或克丘亞語,中許多人還至少能說漢語普通話和方言,這其中包括粵語、客家話、普通話、閩南話。由於第一批華人移民來自澳門,所以他中也有一些人能說葡萄牙語。
No.10澳大利亞華人:121.4萬
目前,全澳華人人口總數約為121.4萬,佔到總人口數的3.9%華人群體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除英語以外的第一大非英語少數民族社區群體。目前選擇留在澳洲華人團體,從上一次的澳洲統計局(ABS發布的全澳人口普查數據中來看,華人不只在澳洲的數量越來越多,對這個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對加強兩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結語
除了上述10個國家,華人人口逾越百萬的還有越南、韓國、柬埔寨三國。此外,居住華僑華人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法國、日本、英國、委內瑞拉、南非、義大利、巴西、俄羅斯、西班牙、紐西蘭、荷蘭、德國、印度等國按國家和地區劃分,超越70%華僑華人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僅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三國,就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大約60%如今,華僑華人作為溝通中國與居住國橋梁和紐帶,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
Ⅸ 泰國有好多人口華人有多少人
泰國總人口6701萬(2013年),華人約有850萬人(2008年),占總人口的12%到14%,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廣東潮汕地區。具有華人血統的泰國人有兩千多萬,佔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泰國皇室和首相均有華裔血統。
泰國人多信仰佛教,與華人在信仰上沒有沖突,距離中國足夠近卻不接壤,沒有邊界糾紛,華人在泰國的融合要好過東南亞的穆斯林國家
Ⅹ 泰國有多少華人
泰國,舊稱暹羅,位於中南半島的正中央,南接馬來半島,東面、北面及西面分別與柬埔寨、寮國及緬甸接鄰。自1238年的泰可泰(1238-1419)立國以來,歷經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吞武里王朝(1967-1782)及曼谷王朝(1782- )等四個王朝的統治。
暹羅境內於1238年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曾出現過一些小國,如六世紀之後出現的赤土國、盤盤國、墮羅缽底國等。這些國家部分位於暹羅上方,部分位於馬來半島北方的克拉(Kra)地峽一帶。
移民簡史
泰國華人移民的類型可分為五種:一。謀生移民;二。技術移民;三。墾殖移民;四。商貿移民;五。反清移民。
早在暹羅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1238-1378)建立時,泰國便成為中國的藩屬,向中國進貢方物,並與中國維持了良好的關系。當時,中泰兩國互贈禮物,形同貿易;中方允許泰方豁免繳稅,使泰方有厚利可圖。
自明朝洪武初年(1367)開始,前往中國朝貢的暹羅使者當中即有華人參與,他們最早是以通事的身份出現,如洪武5年(1372)的李清,到了洪武14年(1381)陳子仁既以正貢使的身份出現。這些華人都旅居有年,精通暹羅語。
13、14世紀之際,克拉(Kra)地峽兩岸如春蓬(Chumphon),素叻他尼(Surat Thani)與六坤(Ligor)等商港,最早吸引了華裔前往經商。16世紀西方努力參透泰南時,華人錫礦工人已在泰南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中國海盜林道乾及其隨從,因受不了官兵的追剿,南逃至北大年(Pattani)落戶,並與當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漸地發展為華人的聚落。
16世紀初,阿瑜陀(Ayudhya)既有華人聚集區。據當時華人的記述,華人在這里已住了好幾代。他們在阿瑜陀王城與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展開商業競爭。據法國駐阿瑜陀王城的法國大使勞貝里(dda Loubere)的紀錄17世紀中葉時,王城約有華人3000至4000人。
到了17世紀末,全泰國的華人人口約有10,000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0%弱。那時的泰華多來自華南福建與廣東商港,屬商貿移民。
華人在商場上所向批糜,17世紀時日本人在阿瑜陀王成失勢,華人更乘機迅速地利用了泰王對貿易深感興趣的心理,成為皇家貿易的代理人,從中取得利益。泰王視華人為自己人,給予特殊的待遇,因而華人與歐商競爭時占盡優勢。
1766年,緬甸軍隊圍攻首都阿瑜陀,城內華人居民奮勇抗敵,保衛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嗣後,中泰混血兒鄭昭帶領500名部下突圍而去,並在1767年10月率軍收復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Thouburi, 1767-1782)王朝。鄭昭的父親是潮州人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移民暹羅後發跡;母親是泰婦。鄭昭在執政期間(1767-1782年),鼓勵潮州人大批湧入泰國。他們有的從商,有的從事墾殖,種植甘蔗與胡椒,以供出口。在湄南河(Chao Phya)東岸靠近今王城處,開始出現一個新的華人聚集區。
鄭昭死後所建立的王朝,為卻克里(Jakkri Dynasty),泰國的皇家貿易空前繁榮,華商參與其盛,大批移民湧入。拉瑪一世(Rama I,1782-1809)乃在今日曼谷唐人街的核心地帶,興建了一個華人商業區。
隨著1850年代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了華人移民的步伐。19世紀上半葉時,華商季節性地湧入泰國。到了下半葉時,一種有組織的預付船票應運而生,導致大批勞工移民的湧入。到了19世紀末,泰國華人已遍布各地。
絕大部分華人來自廣東與福建。在20世紀初,潮州人占絕對優勢,佔40%,其他如海南人18%,客家人16%,福建人16%,廣府人9%。潮州人之所以占盡優勢,除了鄭昭王的厚愛及連鎖性的移民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曼谷與華南間的輪船通航,要以汕頭為最早,大批潮人從這里下船到泰國去。
華人人口
今天泰國華人人口到底有多少,並沒有正確的統計。由於中泰通婚在泰國很早就出現,而且非常普遍,中泰混血兒多採用泰人的名字,所以要從姓氏來考察什麼人是華人,困難很大。據估計,泰國華人約有450萬至600萬人,佔全國約6,00萬人口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