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王室鄭信是哪裡人
⑴ 據說泰國王室一直有認一位中國人為老祖宗,其中有何緣由
去泰國旅遊的朋友們都知道,泰國人認為他們最了不起的皇帝便是吞武里大帝。吞武里大帝的中文名叫做鄭信,他其實是中泰混血,按照中國傳統按照父系血統為正統來說的話,他應該是一個中國人。鄭信的父親是在雍正時期從廣東偷渡到達泰國的。清朝當時執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廣東福建等沿海人民痛不欲生,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下南洋。
大城國在鄭信的傑出管理之下,國力蒸蒸日上,成為了東南亞的一支強大勢力,柬埔寨被迫成為其附屬國。鄭信獲得了百姓前所未有的擁戴,被推舉為國王,開創了吞武里王朝,他便是吞武里大帝。晚年,鄭信由於錯誤的判斷導致窮兵黷武,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最終死於宮廷政變。
⑵ 泰國歷代國王為何都姓「鄭」呢
與現如今世界上很多空有名聲、沒有權力的王室不同,泰國王室是現如今世界上少數仍保持著巨大權力的王室。
而他們保持自己權力的重要手段就是控制國內的軍事大權,在泰國,軍隊的最高的統帥就是泰國國王,泰國國王牢牢掌控著軍事大權,如果他們對治理國家的政府不滿意的話,是可以通過兵變直接推翻政府的。
不僅如此,泰國國王以及王室的名聲還好到了極致,由於他們經常救濟窮人以及做一些慈善的原因,所以他們受到了泰國民眾們高度的贊譽。
正是由於有義父最開始給予自己的這個平台,鄭信才有了後面那萬般的可能。
後來,鄭信憑借著自己個人的能力受到了泰國國王的賞識,先是被泰國國王委任為了巡查大臣去視察泰國各地,然後又被泰國國王封為了一個城的城主。
由於鄭信在城主位置上做得非常不錯,所以泰國國王後來又再度提拔了鄭信,讓他去做一個大城的城主。
但是當鄭信回到都城等待泰國國王調遣他的時候,意外卻突然發生了。
這個時候,泰國遭受到了鄰國緬甸的入侵,當時的緬甸實力非常強悍,他們派遣著大軍一路殺到了泰國的都城。
⑶ 鄭信是如何統一泰國成千古一帝
鄭信,又稱達信,公元1734年出生於當時的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華人稱為「大城」),公元1769年統一了當時被外敵入侵而四分五裂的暹羅(今泰國)全國,建立吞武里王朝,奠定了今天泰國疆域的版圖,鄭信被泰國後人視為「泰國五大帝之首」,其在泰國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直到今天的泰國王室依然以鄭信的後代自居,每年12月28日是泰國的鄭王節,泰國首都曼谷會在這天舉行場面壯觀的鄭信朝祭大典,以此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不過這位對泰國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君主其實是一位擁有一半中國血統的華人。鄭信的父親鄭鏞在清朝康熙年間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府澄海縣(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鄭鏞在雍正年間下南洋到暹羅謀生,以海為生的潮汕人在當時就有大量的人出海下南洋到東南亞各國賺錢。鄭鏞頭腦靈活,來到泰國後做起了承包賭稅生意而逐漸發達起來,並娶了暹羅女子洛央為妻,在公元1734年生下了鄭信。
鄭信出生後不久,鄭鏞就去世了。當時暹羅大城王朝的財政大臣見拍見到鄭信聰明伶俐而且相貌不凡,決定收他為義子。鄭信幼年入寺院受教育,學習十分刻苦,十三歲完成了全部課程,精通泰語、漢語、巴利文和越語。21歲剃度為僧,還俗後在義父的扶持下進入了宮廷當御前侍衛。由於鄭信聰慧和能幹,尤其是精通多國語言,深得朝堂上下大臣的喜愛,後來鄭信獲封爵為披耶,晉升達城軍政長官。不過此時的大城王朝已經是國勢漸衰,搖搖欲墜了。
1767年,當時強大的緬甸軍隊攻陷了暹羅都城大城,大城王朝正式滅亡,整個國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戰亂。不過在兩年後一個機會卻讓暹羅人重新看到了希望,那就是中緬戰爭的爆發。當時的清朝發動了對緬甸入侵中國雲南的反攻,此時的緬甸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軍的反攻,所以緬甸只留九千兵力駐扎在暹羅,其餘皆返國抵禦清軍的進攻。
一腔熱血的鄭信誓死要趕跑緬軍,光復暹羅。並且以尖城為復國基地,打造戰船,招募士兵,開始了復國大業。鄭信的復國行動得到了眾多華僑商人的資金支持,遭到滅國的暹羅人也不願就此做亡國奴,紛紛加入到鄭信所統率的軍隊中,有了長足的資金和兵力,並且經過充分的准備,鄭信只用了短短七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將駐扎在暹羅的緬軍打敗,光復了國土,但此時的大城早就被緬軍破壞得不堪入目,所以鄭信將首都定到吞武里城,並在吞武里正式稱王,開啟了吞武里王朝。當然,清朝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是自己造成中南半島的這一巨大的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
雖然光復了暹羅,但國家的實力在此時還是比較虛弱,為了防止緬甸人再次入侵,鄭信決定與清朝建立朝貢關系,並在1781年派出使團出使清朝,藉此來得到中國的軍事保護。此舉確實有力地保護了國家,使緬甸不敢再進攻暹羅。
1782年,野心勃勃的大將軍昭披耶卻克里策劃了一場暹羅的國內政變,慫恿民眾起來反抗鄭信,進而發生嚴重的暴亂,鄭信最終被迫下台,並且被昭披耶卻克里裝進麻袋裡亂棍打死。就這樣,昭披耶卻克里成功篡位,將都城遷到曼谷,建立曼谷王朝,並自稱「拉瑪一世」。
但是,拉瑪一世害怕清朝不肯承認其合法地位,謊稱自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並稱鄭信是因病逝世,所以此後歷代的泰國國王都有一個中文名字,並延續鄭信的姓氏,當前在位的泰國國王拉瑪十世,他的中文名字就是鄭冕。
鄭信雖然死於非命,但在泰國威望極高,每年12月28日的鄭王節,泰國除了舉行盛大的朝祭大典以外,民眾也會舉行各種活動紀念鄭信。
鄭信雖然沒有出生在中國,但畢竟中國是他的祖根。鄭信被殺害後,其後人將他生前所常穿的泰服和華服各一套,通過船隻運到中國的故鄉安葬。故鄉也建立起了鄭王衣冠墓,至今猶存。
⑷ 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並非漢族後裔,為何有一個中文名,姓「鄭」
現在,泰國的曼谷王王朝的國王都是純正的泰國人,並非是漢族後裔,為何他們都有一個中文名,姓“鄭”呢?這其中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曲折歷史,權力就是一場游戲,令世人為之著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
於是,從此之後,泰國國王除了自己的泰國名字之外,還有一個漢文名字,以“鄭”為姓,並且將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權力有著令人著迷的魔力,在權力的斗爭中,骨肉相殘,弒父殺兄都是家常便飯。像泰國國王為了王位,改一個漢族名字,自稱為鄭信之子,認個父親,騙騙無知的乾隆皇帝,就是一場權力的游戲而已。
⑸ 泰國歷代國王都姓「鄭」,不是華人後代,為何還要起中文名
在泰國有一個很有威望的如果王叫做鄭信,他的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泰國人。而且也因為他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所以他們是可以和清王朝搞好很多關系,但是後來在泰國內部發生的一些事情,鄭信是被殺死了。為了能延續和清王朝的友好關系,所以後來的國王都冒充自己是鄭信的後代奶和清朝維護好關系,從此以後每一個國王都會用正這一個姓來取一個中國的名字。但是他還是,想要和清王朝搞好關系的,所以他瞞天過海冒充是鄭信的兒子。當然清王朝的皇帝也沒有太過疑心這一件事情畢竟都相隔這么遠。所以他們是為了得到清王朝的一些援助或者是物資,他們每一代的皇帝都會冒充是鄭姓的後代,用鄭來改一個中國的名字。
⑹ 泰國國王為什麼姓鄭,還有個中國名字
泰國新國王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在5月4日加冕,不得不說,他這么長的名字真是特別難記又拗口。不過呢,好在他還有另一個比較容易記的名字,叫鄭冕,很驚訝吧,這不是我們中國的名字嗎?沒錯,就是中國名字,於是更多的人就好奇了,他怎麼會有中國名字,難道他是中國血統嗎?而且不僅拉瑪十世,歷代的泰國國王都有一個以鄭為姓的中國名字……
就這樣,這個傳統被保留下來了,在以後的泰國國王中,都會有一個中文名字,自稱鄭氏,沒辦法,誰讓他們的拉瑪一世認鄭信為祖宗呢,要我說,這鄭信恐怕到死都沒想到,他意外收獲了這么多後代。
⑺ 泰國歷史:鄭信是為什麼原因被殺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拿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鄭信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奮斗才成為君主,他低微的出身經常成為貴族叛亂和不服從的口實,久而久之,鄭信性格變得極為暴躁,偏信多疑,下屬動輒得咎,被亂加酷刑。泰國王室的後宮生亂。
鄭信王聽信讒言,以極殘忍的方式殺死了兩名寵妃;幡然醒悟後又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精神極度痛苦,而且他還鼓勵民間互相告密,將許多被告的中上層人士不加分辨一律抓了起來,使人人自危。民眾不堪暴政,變亂叢生。
(7)泰國王室鄭信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為政舉措
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4月,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暹羅王遇難,阿瑜陀耶王朝幾近覆滅。達信領兵沖出重圍,揮軍東行,據守未被緬軍侵佔的暹羅灣東岸尖竹汶、羅勇等地。
集合暹羅軍民和華人,造船擴軍,以圖再起。1767年10月,達信乘緬軍回師北撤之機,率領船隊沿海道進入昭披耶河,直逼代緬軍鎮守京城的蒙人將領蘇基部隊,破其營寨並收復阿瑜陀耶京城。
因遭緬軍洗劫,人口和財物損失甚重,王宮寺院也被焚燒殆盡,達信在湄南河岸的吞武里建立新都,開創吞武里王朝(1767年—1782年),達信被擁立為王,同年12月28日加冕,華人稱之為鄭王。
即位後,征服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恢復了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並於1774年—1775年擊退緬軍的再次進犯。
致力於發展與清朝的經貿關系,1768年7月,派一華商到中國,請求清政府敕封。1781年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分乘11艘大船滿載貨物前來中國訪問並進行貿易。他在位後期,又開始對四周國家的征戰,忽視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又沉迷於佛教。
⑻ 泰國的國王姓什麼
泰國王室(泰語:จักรี),即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是從1782年起延續至今的泰國王室,曼谷王朝的君主在1932年前是擁有專制權力的統治者。1932年,泰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此後歷代國王都只是國家的象徵性元首。
曼谷王朝的建立者拉瑪一世曾被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封為王子(義子),故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員的都以鄭氏為王族中文姓氏,如拉瑪一世名為鄭華,拉瑪二世名為鄭佛等等。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拉瑪一世自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赴清朝朝貢。乾隆冊封其為暹羅國王。此後,拉瑪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均多次向清廷朝貢。
現任准皇位繼承人為瑪哈·哇集拉隆功(鄭冕,拉瑪十世)。泰國王位由王子世襲,後因缺少合法男性繼承人,泰國現行的王位繼承條例規定,女性可繼承皇位。國王擔任武裝部隊統帥,並根據憲法,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行使權力。政府每年撥一億泰銖供王室開支。
依泰國1997年的憲法,泰國國王及其王室沒有實權,國王本人主要是國家及其完整統一的代表。但自2006年政變後,泰國王室實際上又重新控制住泰國的軍政大權。2016年10月13日晚間7點,泰國王室宣布泰王普密蓬(鄭固,拉瑪九世)於下午3時52分駕崩,享年88歲。
⑼ 泰國第五世王鄭信是中國人嗎
好像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泰國人。跟他同時代的後來當上泰王的那個人,並傳承到現在的,他父親是泰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所以說泰國皇族有中國血統。
鄭信(1734年~1782年),又名鄭昭,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泰國名字叫達信。
父鄭鏞出身於中國澄海縣中外莆都(今上華鎮)華富村人(現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為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暹羅人稱為披耶達信。
1763年,緬甸軍入侵暹羅,鄭信率部防衛暹都。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抗緬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當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
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於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拿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華裔子弟,文武雙全
鄭王的父親鄭鏞,潮州澄海縣人,清朝雍正年間航海來泰,後來在大城首都
出任徵收劇場與賭坊稅小官,並跟一名稱「燕子」泰族女孩子結婚,生一子,取
名為鄭信。
鄭信生於公元1734年3月23日,星期日,大城時代毋隆葛王時代。1768年12
月28日,建立吞武里王朝;1782年駕崩,享年48歲,共育有24位王子、王女。
鄭信七歲即今葛沙瓦寺學院讀書,佛寺住持通理大師為鄭信的啟蒙老師,先
學泰文、巴利文,然後再研習三藏佛典——這些是當年泰國教育的主要課程。十
三歲完成了全部課程,由義父拍耶節悉大臣為之舉行「剃頂髻」(男孩留一發髻
於頭頂,將發髻剃去後,即表示已成年;同中國古代「束發」的意義相似)。剃
頂髻儀式完成後,就落發為沙彌,並前往大城城外地去的三殿寺(WAT
SAMVIHAN)繼續研習佛典與巴利經文。還俗之後,義父就將鄭信送入內廷充當國
王侍衛。毋隆葛國王對鄭信愛護有加,除令其再研習泰文與巴利文之外,還學習
中文、印度文和緬文。
鄭信二十一歲時,義父拍耶節悉大臣再為他舉行落發為比丘儀式,拜葛沙瓦
寺通理高僧為師;出家為僧,共計三夏,然後還俗,仍任內廷官職。
年輕的鄭信,不但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多,而且勤勉好學,所以後來登上王位
後,能夠自己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此外,他還精通律志和兵法,騎術
高明,能操多種武器,在泰國歷史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因此,他的
功業,尤其是晚年遭遇事跡,一直成為世界學者研究的主題。
出任官職,遭遇時變
鄭信在毋隆葛王時代曾先後出任以下官職:
1.任巡撫官,代表國王到泰北各城巡察,判決有關案件,為民伸冤除害,建
立了良好的聲譽。
2.出任達城副官,協助城主處理有關法律事件;自此時開始,不再是內廷官
員。
3.原來的達城城主去世後,即出任城主之職;任職期間,全心全力從事發展
工作,使達城成為當年一個繁榮的城市。
毋隆葛王駕崩後,億卡塔王繼位,招鄭信回京師,賜任甘烹碧城城主(甘烹
碧為當年一重要國城)。唯尚未上任,忽報緬甸大軍入侵,圍攻大城;億卡塔王
於是令鄭信留京師,協助御敵。
突圍而出,建立基地
大城的曼普鑾王朝到了億卡王時代,國勢漸衰,國防無力,內廷外朝,爭權
奪勢,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緬軍因此乘虛而入,遣派精兵,包圍大城,暫留
京師的鄭信,多次領兵與敵軍交戰,但是士無斗氣,,軍備、武器不能接應。鄭
信見大勢已去,敵軍破城,已難避免,一味頑抗,不為俘虜,亦死於敵手,光復
國土,將渺遠無期。於是,決定率領五百士兵,於公元1766年1月3日,突圍而
出,向東海岸地區前進,途經納空那育、巴真、北柳、春武里,然後到達羅勇
城,並據之為基地。
再說,自從緬軍包圍大城國都以來,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
重,宣布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緬軍圍城共十四個月,終於在1767年4月間
攻破大城;四百多年古都,燒毀殆盡,曾經繁榮一時的都城,頓成廢墟。
大城淪陷後,鄭王分析當時局勢,認為要光復國土,當以擴大基地為先,於
是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臨城下,下令軍士,吃過晚飯,
將鍋爐碗缽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乃破金沉舟之志。時為
1767年6月。
驅逐外寇,重建家園
鄭王以尖城為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期間,製造軍艦,召集泰、中壯
男,入伍為兵。鄭王分析當年割據局勢,認為有志統一國家,南面稱王者,必須
先驅逐外寇。於是雨季才過,鄭王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是
年11月間,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里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扎
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緬軍佔領大城,前後共七個
月。
鄭王完成驅逐外寇,光復國土大業時,年僅34歲。鄭王看到大城被緬軍破壞
的蕭條場面,不勝悲傷,要重新修建,談何容易?且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了若指
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而吞武里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
巴碩堡」為屏障,都城條件,符合當時形勢,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
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於是,鄭王遂下決定定都吞武里的
計劃。在重建國家的過程中,鄭王定了以下重要措施:
一是召集臣民。召集在戰亂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匯合吞府,共商建都大計;
食糧缺乏時,向外來商船購買米糧,解決民生問題。
二是完成統一。鄭王認為割據局勢對國家不利,一旦地軍入侵,各自擁兵自
重,必定不能拒敵;於是北征南討,歷時三年,終於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三是加強國防。由於大城淪陷,生民塗炭的慘痛經驗,且當年的緬甸國勢尚
強,軍隊比泰國壯大;為了拒敵,鄭王一朝,先後還得同緬軍交戰多達十次。因
此,加強國防,是鄭王重建家園中的一個重要策劃。
四是開拓國土。完成國家統一後,1771年間,鄭王親自率兵佔領了柬埔寨,
任效忠鄭王的柬國大臣主治國事;柬埔寨遂成為泰國藩屬一直至1778年。此外,
1774年間,又先後征服了喃奔、帕、難、蘭那、寮國等城。因此,鄭王一朝的國
土,北邊擁有寮國境內的萬象、鑾巴茫;南邊統領甲蘭單、單卡奴、沛武里;東
邊擁有寮國、高綿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
威馬力、禾腦悉。
五是維護佛教。鄭王在位十五年間,雖然一面拒敵,一面拓疆,終年用兵;
但對繼承文化藝術,尤其是維護佛教的事,仍不遺餘力;如令諭自各地搜集大藏
經文,建造佛寺和重新組織僧迦律制等措施。
彪炳功績,永垂不朽
鄭王自1767年建立吞武里王朝,1782年駕崩,大將軍昭披耶卡薩斯取得王
位,遷都曼谷,建立至今的節基王朝。
鄭王對泰民族做出的貢獻極多,到了波·披汶頌堪元帥掌政時代(1938-
1944年),中、泰兩族為了緬懷鄭王的功績,遂擇定在吞府大羅門圈上鑄造鄭王
銅像。鄭王跨騎御馬,身披戰衣,右手高舉指揮劍,左手緊握馬韁,作親征狀,
面向東方的尖竹汶府。紀念銅像自馬足到指揮劍的右手,高4.20米。泰國政府於
1954年4月17日,正式為鄭王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
當代第九世王普美蓬陛下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同年的12月28日,為鄭
王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
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王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
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由於中、泰兩民族對鄭王的功業都頌揚不
已,所以每年的文娛場面,都非常壯大;銅像附近的公路,也得封鎖兩天。鄭王
在中、泰民族心中的形象,可謂「不朽」。
⑽ 鄭信是怎麼死的
鄭信,廣東汕頭人。泰國吞武里王朝國王。(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又稱吞武里大帝、鄭昭(昭:意為「王」,不是名字)。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在父親鄭鏞去世後被財政大臣坡耶節基收為義子,13歲進入宮廷,初任侍衛,後升至侯王。當緬軍入侵暹邏,攻陷大城王朝首都,國王死亡之後,鄭信高舉義旗,在華僑和泰人幫助下,經過艱巨卓絕的戰斗,終把緬軍趕走,建立了泰國第三代王朝,並被擁立為吞武里大帝。因其愛民、仁德之心,為後世所懷念。是泰國 心目中最偉大的五位大帝之一。
在政變中被殺
http://ke..com/link?url=sID6SpLPT9huTQaWs_fUm0RdVWbP2RqIM0_7WuA7yfcKnpqwgO39BLAQYm-pNp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