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哪些地方有傣族人
㈠ 傣族人主要居住在哪裡具體點
傣族人主要居住在雲南,還有少數國外傣人。
1、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稱「傣泐」,漢族稱為水傣;
2、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自稱「傣那」,漢族稱為旱傣;
3、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地區——自稱「傣亞」,漢族稱為花腰傣;
4、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自稱「傣綳」;
5、瀾滄芒景、芒那——傣綳支系;
6、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1)泰國哪些地方有傣族人擴展閱讀:
傣族的節日:
1、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
2、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3、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㈡ 傣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全世界的傣族現有人口約5000萬,雖然國內屬於少數,但學術上認為,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而居住在國外的傣族主要分布於泰國(約3000萬人)、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歷史上傣族以泰國北部和緬甸為核心建有佛教國家——焚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各個東南亞半島國家。
(2)泰國哪些地方有傣族人擴展閱讀: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三大方言,方言之下又含有多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
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傣文、瀾滄傣文、蘭納傣文、越南傣文、南方大傣文、北方大傣文、阿薩姆傣文等七種字體,均由古印度婆羅米文演化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
傣族的傳統文化:傣族族系發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兩個地區。傣族具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有自己信奉的宗教信仰,傣族不僅是一個「水的民族」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的民族。
傣族的壁畫:壁畫是傣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亮的寶石,是傣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傣族壁畫多見為佛寺壁畫,它通過佛教題材,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傣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的生活習慣、風俗、風情和階級關系,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傣族佛寺壁畫的特點是:在構圖上,打破了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把一個完整故事的來龍去脈集中明確地在一幅畫面上表現出來。同時,構圖疏密得當,主次分明。在人物的造型上,既保持了結構的准確性,又作了藝術的誇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傣族竹編:自古以來,花腰傣居住的地方綠竹環繞,花腰傣用竹創造出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民間工藝品,竹床、竹椅、斗笠、飯盒、簸箕、魚簍、秧籮等編製品,製作精美,精巧別致,工藝極高,再綴上銀泡,彩穗等裝飾物,簡直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
傣族竹編工藝是傣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形式,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傣族有著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編工藝精細,造型朴實大方,品種繁多,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
㈢ 傣族的地理位置
1、傣族(Tai nation),也稱「傣泰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
傣泰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西部,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現分布於泰國、寮國、緬甸、印度、越南、中國、柬埔寨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800萬,泰國境內約4700萬,寮國境內約500萬,緬甸境內約850萬,印度境內約425萬,越南境內約133萬,中國境內約126萬,柬埔寨境內約66萬。
傣泰在中國史籍中,先後被稱為「哀牢」、「撣」、「烏蠻」、「白蠻」、「白衣」、「金齒」、「黑齒」、「白夷」、「僰夷」、「擺夷」等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王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於各國的傣泰統稱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泰分別命名,在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稱為「泰族(Thai)」,在寮國被稱為「佬族(Lao)」,在緬甸被稱為「撣族(Shan)」,在印度被稱為「阿薩姆族(Assam)」,在中國被稱為「傣族(Dai)」。
傣泰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小泰)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綳體、哪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
2、全球有傣泰人口約6800萬,泰國境內約4700萬,寮國境內約500萬,緬甸境內約850萬,印度境內約425萬,越南境內約133萬,中國境內約126萬,柬埔寨境內約66萬。主要分布在泰國全境、寮國全境、緬甸大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中國雲南省、柬埔寨西北部。另外,歐美地區、東南亞其他國家也有數十萬傣泰人口,主要散居在各大城市中,有些城市還形成小規模的傣族社區。
3、中國境內有傣泰人口126萬(2006年數據)。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支流域、怒江流域、瀾滄江流域、紅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幾大江河流域的熱帶河谷及高原盆地中。
㈣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傣族是一個民族嗎
中國南方廣西、雲南等地區大量分布著傣族人們,而眾所周知,泰國也有傣族。那麼,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傣族屬於同一個民族嗎?
其實從廣義上來講,這兩個傣族應該屬於同一個民族,甚至泰國的傣族乃至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佬族等很有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口就是從中國遷出去的。下面我們就從五方面來探討一下中國傣族和泰國傣族之間的聯系。
5、文化習俗
除了語言方面,在傳統節日、習俗上,兩個傣族的相似性也非常之高。像潑水節、傳統服飾、宗教信仰上,兩者之間的相似度都非常高。
綜上所述,其實泰國傣族和中國傣族親緣關繫上非常接近,而且泰國傣族應該算是中國傣族的一個分支,所以要認為他們實際上是同一個民族也不是不可以。不僅是泰國的傣族,像越南撣族、寮國佬族等都是從中國遷出去的,算得上和中國傣族同宗同源。
但由於千年來的發展變遷,尤其是在明朝之後又出現了旱傣族和水傣族的融合,導致中國傣族和泰國傣族之間的親緣關系越來越遠。現在中泰兩國的傣族除了在語言、習俗上和起源上關系比較密切以外,彼此之間其實已經很少聯系了。
㈤ 傣族分布在哪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5)泰國哪些地方有傣族人擴展閱讀:
1、信仰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3、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㈥ 傣族與泰國
中國的傣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是同一個民族之系的分支。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和寮國的傣族為同一分支,都是泰國主體民族的一個分支。傣族的語言、文化和習俗與泰國主體民族非常接近。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但均自稱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