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怎麼看待清朝
A. 據說泰國王室一直有認一位中國人為老祖宗,其中有何緣由
去泰國旅遊的朋友們都知道,泰國人認為他們最了不起的皇帝便是吞武里大帝。吞武里大帝的中文名叫做鄭信,他其實是中泰混血,按照中國傳統按照父系血統為正統來說的話,他應該是一個中國人。鄭信的父親是在雍正時期從廣東偷渡到達泰國的。清朝當時執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廣東福建等沿海人民痛不欲生,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下南洋。
大城國在鄭信的傑出管理之下,國力蒸蒸日上,成為了東南亞的一支強大勢力,柬埔寨被迫成為其附屬國。鄭信獲得了百姓前所未有的擁戴,被推舉為國王,開創了吞武里王朝,他便是吞武里大帝。晚年,鄭信由於錯誤的判斷導致窮兵黷武,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最終死於宮廷政變。
B. 泰國曾是我國藩屬國,大清滅亡100多年,為何曼谷王朝屹立不倒
泰國曾是我國藩屬國,大清都已經滅亡很久了,而曼谷王朝還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統治者的治世態度不一樣。提到泰國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泰國的旅遊業,很多中國人旅遊的時候都會選擇去那裡,不僅景色優美並且價錢也比較便宜,但是泰國的政權和我們並不一樣。他們現在還保留著王室,泰國皇室的地位非常的高,當地的明星和領導者見到皇室的成員都得行跪拜禮。
雖然說泰國和大清時候的情況有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統治者和地理位置都造成了不一樣的後果,不過他們現在還能夠繼續發展也能側面表現這樣的國情也是適合他們的。
C. 清朝時期的中國和泰國哪個強大
清朝前期肯定比泰國強大,但是清朝到了後期,真不一定比泰國強大,泰國當時的君主立憲制還是比較成功的。
D. 西方人對於明朝和清朝,是什麼樣的看法
歐洲人眼裡清朝和明朝差距有多大
軍事,政治,文化,教育,皇帝,八卦,類似能拿來當板磚的論據,明清兩朝的愛好者們,基本都拿來互拍個遍。卻基本是唇槍舌劍,越戰越亂。
為啥亂?彼此的立場都如此堅定,看問題的角度,自然各有不同,丁點好的優點,總是往大了誇,但凡是個缺點,逮住也往狠了踩,於是你誇我踩,自然混亂一片。
不妨找個中立角度:與明清同時代的歐洲人,都是怎麼看待這兩個朝代的?
從這些來自西方,關於明清兩朝各個環節的記載里,彼此的高下可以立判!
1,農業水平
在十六至十七世紀,造訪明朝的西方人筆下,中國的農業生產,讓他們頂禮膜拜。最出名的就是傳教士利瑪竇的評語:「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為什麼比歐洲富裕?傳教士曾德昭贊揚中國農民體質好,生活態度開朗熱情,有比歐洲農民先進的農具。西班牙人拉達驚嘆於中國農村琳琅滿目的農具,比如風力揚谷的扇車,能在山頂灌溉的超級大水車。水稻全是一年三熟,產量相當高,另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種類更相當多。好些中國司空見慣的農具,當時倒賣到歐洲,全引起瘋搶。
拉達還曾這樣評價明朝農民生活: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
利瑪竇尤其盛贊了廣東省,說廣東就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麗富饒交通方便。至於大明朝?「他(明朝)整個看起來就是個大花園,並有無可形容的寧靜與安詳」。
這個「大花園」到了清代,又變成什麼模樣呢?以曾出使中國的英國使團成員巴羅的哀嘆說:康乾盛世時代的中國農村,簡直是「極端的貧窮,無助的困苦」。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沿途常見遺棄的死嬰,北京城周圍每年就有九千多棄嬰,場面觸目驚心。
同樣叫英國人難忘的,就是清朝人的飢餓。當時英國使團的食物里,有些死掉發霉的豬和家禽,就被英國人隨手扔掉了。接著驚呆他們的一幕出現了:周邊的中國人全湧上來,瘋搶這些食物。巴羅的驚嘆說:「(中國人)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的也不放過!」
對傳說中富饒的像花園的中國農村。巴羅的評價說:沒有看過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2,城市水平
與農村一樣,明朝的城市,也曾令那些造訪的歐洲人驚羨。
同樣還是拉達的敘述,作為當時歐洲最強國西班牙的來客,他眼中的明朝城市,大多建在河邊,不但城牆堅固,而且街道鋪的極好,兩旁好多蔥蘢的樹木,路面比歐洲城市要寬要直。房屋很漂亮。
特別吸引拉達眼球的,還有大明朝的福利機構:惠民葯局和養濟院。在拉達的記錄下,明朝城市有一個「非常好的,讓我們對他們這些異教徒驚嘆的事」,就是竟然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醫院!
拉達去過的幾個中國城市,竟沒見過乞丐,明朝人告訴他,當地養濟院可以收容無力生活的殘疾人。而且「始終有充足的大米供應。」
而且哪怕是很小的城鎮,食物也都很便宜,也常見大大小小的娛樂和宴會,以拉達的估算說:「超過世界其他民族,因為他們(明朝人)是富有而無憂無慮的。
而除了這些驚艷的外觀外,明朝的城市,更有歐洲人贊嘆的環境衛生水平。
利瑪竇就曾對比過蘇州與威尼斯,同樣都是「水城」,但蘇州除了繁華富饒外,更難得的是水質清澈。「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樣又咸又澀。
在杭州居住了十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更有深情的筆墨描繪西湖風情:西湖水的清澈程度,簡直到了「湖底細沙纖毫悉睹」的地步。為啥干凈到這地步?曾德昭解釋說,除了人民勤勞,更因明朝有成熟的衛生管理甚至垃圾回收體制,就連「扔到街上的破布」都可以回收。
而幾百年後,當乾隆的英國使團光顧中國時,對清王朝的城市水平,使團成員斯當東,只有幾句冷冰冰的評語:很少公共遊玩娛樂地帶,公路既少又窄。
當然讓英國人更驚訝的,就是清朝的城市,人真的很多,定海這樣的小縣城,都是人頭攢動。而到了北京後,以巴羅的記錄,北京東郊街道上,全是攤位和人流,整個大路給擠成一條線。
但這樣繁榮的城市,給英國人最難忘的,卻是貧富差距。同樣是斯當東的感慨說,經過的每個城市,見過的大多數房子,都是土牆草頂的草屋子,只有極少數是高大漂亮的房子。要麼是窮人家要麼是富有人家,中產階層非常少。
至於大清朝的都城北京?在這些英國人的日記里,那真個是大多數房屋破敗老舊,隨處都能看見乞丐,而且道路質量差,一下雨就泥濘得走不動。最讓他們開眼的是,城裡居然還有荒地,好些坍塌的房屋都成了廢墟,長滿了荒草。
3,世態萬象
在造訪明朝的外國人筆下,也少不得對明朝人性格脾氣的描述。
嘉靖年間曾客居廣州的葡萄牙人克魯茲,介紹給後人的,是一個充滿文藝范的廣州。逢年過節,都喜歡演奏音樂。而且毫不排外。他們這些葡萄牙人夜晚在河邊納涼,都常遇上乘坐遊艇玩樂器的廣州青年,然後他們就會應邀上船,一起彈奏音樂,場面其樂融融。
而且和後人想像中,那些自傲是「天朝上國」的明朝人不同,同樣在明朝生活多年的葡萄牙曾德昭,卻十分贊嘆當時中國人的襟懷。說中國人非常謙虛,能夠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發現比自己先進的地方,就能虛心學習。而且還很講誠信,尤其重視遵守時間與承諾。這真是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
利瑪竇在寫給西班牙稅務司長羅曼的書信里,對中國人的素質,給了一個至高評價:中國人的智識與能力,真是卓越非常,太高太大了。如果詳細寫出,那就需要幾大冊。
明朝的軍隊風貌,以拉達的說法,明朝軍隊之精銳,是可以橫掃四方的。戰船也堅固耐用,其火炮以西班牙船長埃爾提阿達的評價說:比歐洲火炮更精緻堅固!
而同樣是到了清朝,英國使團眼中的中國人,形象卻天翻地覆。
以巴羅的嘲笑說,清朝的中國老百姓,真的很怕官,平時不管多麼放鬆,官員面前,立刻變得戰戰兢兢。
至於清朝的官?以斯當東的描繪:清朝的窮人沒什麼申訴的機會,做官就是中國人唯一的宗教。
英國人特別看衰的,就是乾隆年間的清兵。在他們看來,清朝的海軍船隻,根本不適合航海,吃水太淺扛不住大風浪。至於陸軍?以巴羅的說法,且不論武器如何,軍隊精神氣質都奇差,感覺像跑龍套的演員。因此他們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只要三艘戰艦,就能摧毀中國海岸線!
4,形象影響
明末一系列介紹中國的圖書,很快在同時期的西方火熱起來,甚至引發一個流行歐洲上百年的熱潮:中國熱。
在這場中國熱里,穿中國絲綢,搖中國紙扇,收藏中國瓷器,看中國皮影,養中國金魚,都是常見的流行時尚。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里特意建造了「中國宮」。英國女王更是個中國迷,以寫魯濱遜的那位作家笛福的形容:女王房屋的圖案傢具,都要中國造,且最愛中國漢服。
當然思想文化上的影響,更是持續熱烈:早在明朝天啟年間,拉丁文版的中國《四書五經》,就在歐洲閃亮登場,立刻引發震動。之後的一百多年裡,歐洲人一直不遺餘力,如飢似渴學習中國。期間對歐洲進步影響之深,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形容:「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竟使我們覺醒了」。
乾隆年間英國使團團長馬戛爾尼,就是在歐洲「中國熱」時代長大,造訪大清前,也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迷,其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正如他自己詩里形容:彷彿我游覽中國幸福的海濱,攀登他無比自豪的傑作萬里長城!
但等到真正踏上中國土地,見識了清王朝的百態風貌後,曾經的中國迷馬戛爾尼,留下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評語: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與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正在變成半野蠻人!(作者:張嶔)
E. 泰國為啥能成為中國的藩屬,和中國維持良好的關系
泰國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兩國間關系源遠流長。在泰國大約有八百五十多萬華人,是泰國重要的民族。泰國華人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鄭信創建的吞武里王朝曇花一現,卻為拉瑪王朝長久統治奠定了基礎。但為了避免清朝以篡位進行問責,1786年,拉瑪一世自稱鄭信之子鄭華,遣使赴清朝朝貢,不明就裡的乾隆皇帝冊封他為暹羅國王。拉瑪一世還有穿著清朝郡王服飾的畫像。說起來,他在血統上與中國也有淵源,他父親是泰國本地人,但母親被認為有部分華人血統。由此,泰國王室就以鄭為姓。
F. 歷代的泰國國王,為什麼認這位中國人為祖先
泰國拉瑪王朝都以鄭為姓,其開國國王拉瑪一世,中文名鄭華,他當時向清朝皇帝上書時,就自稱是中國人之後。因為拉瑪一世的政權,是從一位中國人手中奪取。這位中國人,就是被稱為泰國吞武里大帝的鄭信,1767年至1782年在位。鄭信又名鄭新、鄭國英,他的父親,《清史稿》考證名叫鄭昭,應該來自中國潮州一帶。明清時期,福建、廣東不少民眾下南洋謀生,鄭昭應屬其中之列。盡管在史書上,鄭信被認為是中國人,但更准確地說,他父親是中國人,他本人則為中泰混血。
鄭信的雕塑當時的東南亞各政權混戰,尤其是緬甸與泰國征伐不斷,這種仇怨,其實今天依然存在。鄭信在起兵反抗緬甸侵略中嶄露頭角,並先後征服了今天寮國、柬埔寨等許多地方,奠定了今天泰國政權的基礎。當時清朝與緬甸一度處於戰爭狀態,為取得清朝的援助,鄭信以中國人後裔身份與清朝修好,泰國成為清朝的屬國之一。但按照泰國史書記載,鄭信晚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他與佛教寺院關系緊張,據信他命令寺廟將他作為神來供奉,但遭到寺廟方面的拒絕。當時,災害頻仍,民不聊生,鄭信則鐵血鎮壓,於是民怨四起,反叛不斷。1782年,暹羅發生兵變,鄭信被廢黜,他請求出家為僧,但未得到允許。正在與越南作戰的拉瑪一世聽聞政變,迅速與越南達成和解,處死了作為太子的鄭信之子,回兵暹羅,平息了叛亂。他隨即下令處死鄭信。按照泰國王室的記載,1782年4月10日,鄭信被公開斬首,他臨刑前曾要求與曾為親信的拉瑪一世對話,但遭到後者的拒絕。但據越南史書記載,鄭信則是按照慣例被鞭子抽打致死。
G. 泰國(暹羅)近代歷史為什麼能和平發展
一、古代的大成王朝,與中華民族一樣,經歷過內部改朝換代的進化;
泰國,古稱暹(xian)羅國,史書稱最早源於三國時期孔明七擒孟獲之地。據說暹羅最早的民族就是孟獲等少數民族組成。
中國史書上,有時又稱泰國為「赤土國」,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公元6世紀,隋煬帝派使臣常俊到泰國,7-13世紀期間泰國稱南昭王國,直到公元1238-1438年素可泰王朝的蘭甘亨國王(泰國人尊陳為泰國之父),方為泰國留下歷史記載,同時,他以平等的民族政策,團結了國內的各族少數民族,如高棉、馬來人、華人等,因而得到所有泰國人的尊重。
二、分久必合,抵禦外侮的國家統一戰爭
泰國古代歷史上,也曾多次抵禦過西邊的緬甸、東邊的安南(今越南)入侵而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也經歷了曲折跌宕的歷史發展進程。曾幾何時,古暹羅的首都阿育耶陀被攻陷,差點被滅國。然而一個英雄的出現,挽救了泰國,收復了失地,統一了各民族,建立了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吞武里王朝,並且大力發展了佛教等宗教。他就是泰國公認的建國君主——鄭信王。這位英雄,竟然還是華夏後裔,其父為廣東人,母為泰族人。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清朝乾隆年間。
三、獨立自主、改革開放的國家政策,是十八世紀泰國興盛的主要原因
鄭信王之後,就是當今泰國王族(拉瑪九世)的祖先——拉瑪一世登基。從拉瑪一世開始,就著力發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他們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之路。
在近代亞洲,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不僅光臨過中國,同時也光臨過暹羅國。他們首先要求通商、傳教等商業、文化交流活動。而當時的中華民族,正以泱泱大國自居,對於外來文化,正不屑一顧。而泰國王族,在佛教博大心懷的教義下,對於外來文化卻十分開放。因此,西方的傳教士很早就進入到泰國,可以說,泰國比中國早100多年就開始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四、明智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在犧牲局部利益的條件下,保全了國家主權的獨立
同時代的亞洲國家,都遭遇了類似的屈辱經歷。從拉瑪一世時代,英法就通過其殖民地印度、越南等地,向暹羅國販賣鴉片,導致很多人傾家盪產。因此,從拉瑪二世起,就認識到了自身與西方的差距,一方面頒布法令禁止本國人吸食鴉片,但不針對外國人,因此避免了類似中國清朝遭遇的鴉片戰爭。另一方面,從拉瑪三世起,甚至與傳教士交上朋友,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和文字,同時派出自己的王子去西方留學讀書,因此,王族後代幾乎都能夠很好的與西方進行交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與西方進行貿易往來。
五、親西方的經濟政策以及對於資產階級改革派的寬容,促使泰國進入現代社會發展模式
後來的拉瑪四世到拉瑪七世,都先後出訪了英、法、俄、美等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們不僅與西方列強的王室、政府建立了親密友好的關系,同時還逐漸引進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同時,在與西方的貿易往來中獲得了經濟發展的好處。
拉瑪七世時(二十年代),在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被迫削減開支,減少軍事投入,此時泰國王室已經對經濟滑坡束手無策,由此引發軍隊不滿。當時與中國的革命家孫中山同一時期的泰國西方留學生——激進的資產階級代表,與泰國國內的軍人共同進行了軍事政變,要求建立君主立憲制度。此時的拉瑪七世,勇敢的接受了這一要求,他大赦了政變的黨派——民黨及其參與者,通過放棄干政,建立了選舉體制。雖然王室放棄了尊貴的特權,但是從此泰國走上了總理組閣的君主立憲道路,引進了民主制度,並且避免了國家陷入內戰。此後的泰國,再次經歷了2次政變、幾次小規模內部勢力沖突和摩擦,但在拉瑪七世堅持的「還政於民」的基本思想下,他寧願辭職不做國王,也要壓制當時政府制定的有集權化傾向的憲法,
六、優秀的領導,創造了一個祥和、安寧的國家,成就了今日泰國的穩定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