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什麼時候大選
1. 泰國的社會制度是怎樣的
君主立憲國家,類似於英國,日本!
2. 2013泰國反政府示威活動的歷史
執政的為泰黨議員沃拉差提出的特赦法案(主要內容是特赦曾因參與政治集會而被法律制裁的民眾),然而,這一法案引發反對黨和反對派組織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這有利於前總理他信回國並洗脫罪名。作為他信的支持者,「紅衫軍」支持特赦法案的通過,他們正在動員數十萬支持者從全國各地進入曼谷,與反政府示威者形成對峙。這更加劇了人們的擔心,即和平集會可能由於個別事件和個別人的過激行為而演變成暴力沖突,甚至觸發新一輪政治動盪。「紅衫軍」領導人乍都篷曾向英拉政府發出警告說,如果為泰黨繼續拖延在國會推動特赦法案的時間,全國數以百萬計他信的支持者將對其失去信心,在下次大選中不再會投為泰黨的票。
2013年8月
2013年8月1日~10日,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緊張局勢,泰國政府在曼谷三個區實施國內安全法,包括封閉總理府、國會大廈附近區域以及一些道路,並對這三個區內「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採取預防和制裁措施。
2013年8月2日晚,英拉發表電視講話,邀請議會、各政黨組織、獨立機構、私營部門、學術界等的代表組建一個「政治改革大會」,就特赦法案等議題展開討論,以對話協商的和平方式尋求國家和解,保證國家未來的和平與穩定。
2013年8月4日,反對黨和反政府組織對英拉的對話呼籲並不認同,其中最大反對黨民主黨黨首、前總理阿披實表示,撤銷審議特赦法案是一切對話的基礎。如果議會繼續一意孤行,反政府集會形勢恐將升級,而政府需對一切可能發生的沖突負責。
2013年8月4日~5日,為阻止該法案的通過,由幾名退役軍官領導的「推翻他信政權人民軍」等反政府組織在曼谷集會,喊出「抵制國會審議特赦法案」,「推翻他信控制下的政權」等口號。他們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彩衫運動」、「綠色政治組織」等反政府組織的響應。
2013年8月7日上午,數千名反特赦法案人士在泰國國會大廈附近集會示威,抗議特赦法案的審議。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在國內安全法保護區內與示威者形成對峙,當天未發生暴力沖突事件。
2013年8月8日,泰國國會對特赦法案草案進行一讀投票,草案最終以300人贊成,124人反對,17人棄權的結果獲得通過。
2013年8月9日,泰國總理府秘書素拉南說,鑒於首都曼谷局勢基本穩定,總理英拉決定提前解除國內安全法狀態。
2013年11月
2013年11月11日,在國會上議院否決了備受爭議的特赦法案後,泰國政府所受壓力減輕。分析人士指出,這一否決徹底卸掉了總理英拉背負在肩的特赦法案包袱,同時也讓反對派失去了攻擊政府的一大口實,有助於政府擺脫多方攻擊。英拉多次呼籲示威者停止集會,以維護外國人到泰國投資、旅遊的信心。
為了保證集會和平進行和維持正常社會秩序,泰國警方共部署了61個連的警察,保護包括外交部、駐外使館在內的重要場所,還在曼谷相關地區設立了307個安全檢查站,對進出人員和車輛進行安全檢查,以防止有人將武器等危險物品帶進集會場所,並借集會之名煽動暴力。
同日,示威活動領導人素帖呼籲全國民眾在13日至15日期間罷工、罷市、罷課。但是,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教授龐通表示:「民間的響應不大,因為沒有太多人願意因示威影響自己的學業和工作。」
2013年11月24日,泰國前民主黨議員素貼在曼谷民主紀念碑附近發起大規模反政府集會。素貼當天表示,泰國的貪污腐敗及社會分裂都來源於「他信政權」,為使泰國實現真正的民主必須徹底清除這一政權,解散英拉政府及國會。組織方當晚決定徹夜集會,並威脅將於25日早上封鎖道路,讓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無法正常上班,並將對政府部門和英拉住所斷水斷電,以逼迫英拉政府辭職。據集會組織方統計,當晚集會人數達到44萬,素貼希望最終能達到100萬人。但泰國安全部門估計,集會人數約為10萬。同日,支持政府的「紅衫軍」在曼谷一體育場內舉行大規模集會。
2013年11月25日,泰國最大反對黨民主黨召集數萬名支持者,在首都曼谷十多處地點舉行大規模集會,其中兩撥示威者分別佔領了財政部和外交部,要求總理英拉·西那瓦下台。英拉譴責佔領政府機構行為,堅稱自己不會辭職,並宣布擴大國內安全法實施范圍。
2013年11月26日,抗議者佔領多座政府大樓,要求總理英拉(Yingluck Shinawatra)下台外,還號召全國響應。泰國農業部宣布暫時關閉,並通知雇員不要前來上班,且避開曼谷抗議者佔領的地區。 泰國反政府組織又將多個政府部門作為新的目標。同日,泰國法院批准對反政府集會領導人素貼的逮捕令。
抗議者聲稱,他們希望2011年就任泰國總理的英拉下台。抗議者們指責英拉充當其哥哥、泰國前總理他信的代言人。抗議組織發言人普洛漢(Akanat Promphan)在已經成為抗議者指揮部的財政部內接受了采訪,他表示,他們的目的是佔領政府機關,使被他們稱為「他信掌控的政府不再運轉」。普洛漢同時還表示,「明天將會有全國范圍內的抗議活動」。
此外,領導此次抗議行動的反對派民主黨也已經在議會發起了針對英拉的不信任投票,但由於英拉所在的泰黨在議會中佔有多數席位,該投票料想不會對英拉造成實質威脅。
英拉呼籲抗議者冷靜,並表示願意與抗議者領導人談判。她表示:「如果我們可以協商,我相信國家將會回復正常。」
2013年11月27日,泰國旅遊部門官員表示,曼谷街頭持續不斷的反政府示威遊行已經對赴泰外籍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造成一定影響,但曼谷多數旅遊景點和購物中心依然維持常態,遊客的觀光旅遊行程基本未受影響。
曼谷局勢自11月30日起開始惡化。
2013年12月
2013年12月1日凌晨,「紅衫軍」與反對派爆發大規模沖突。泰國副警長昨證實,沖突死亡人數升至5人,54人受傷,警方還在發生沖突的大學校園內發現一枚已拆除的M67手榴彈。
反政府示威者開始沖擊總理府、警察局、電視台等機構。反政府集會領導人、前副總理素貼·特素班把當天定為「決戰日」。
路透社報道,反政府集會部分領導人曾要求支持者佔領總理府及10處政府機構、6家電視台和多個警察局,讓國家機器徹底癱瘓。作為應對,警方出動數萬名警力,多點設防。
根據警方和泰國PBS電視台的聲明,這家電視台已被示威者占據。後者要求電視台停止播放政府方面的公告,改播反政府集會領導人的講話。
路透社報道,反政府示威者當天早些時候還沖擊了曼谷一處警方設施,而總理英拉當時打算在那裡接受媒體采訪,被迫匆忙離開。
素貼1日還號召全國民眾2日罷工一天,同時希望所有的公共電視台從2日起停止播放政府新聞,轉而播放反政府集會的新聞。但泰國記者協會等機構隨後發表聲明,譴責反政府示威者對新聞機構進行威脅恐嚇,稱此舉干涉了大眾傳媒的自由,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2013年12月2日泰國總理英拉表示,她將盡一切辦法找到和平解決當前政治危機的辦法。當天,數以千計的示威者走上泰國首都曼谷街頭,尋求推翻英拉政府。
英拉日前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泰國警方不會使用武力對付示威者。但隨後,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表示,由於示威者威脅要闖入英拉的辦公室,警方對示威者動用了橡皮子彈。
2013年12月2日泰國一家法庭已經向反對派領袖素貼·特素班發出拘捕令,理由是他煽動叛亂和試圖推翻政府。據官員說,煽動罪名的最高刑罰是死刑或者終身監禁。不過,紀錄顯示,泰國很少執行死刑。
反政府集會者繼續攻佔政府要害部門,主要目標鎖定總理府、議會大廈和警察總署。當晚,反對派領袖素貼與總理英拉進行第二次會面,並稱這是最後談判,當晚將發出「好消息」。素貼與英拉會面後發表電視講話就煽動示威群眾包圍各大電視台公開向媒體致歉,並呼籲公務員罷工,2013年12月3日集中火力佔領警察總署,並於下午完成戰斗。有報道稱,素貼還表示,此役後將退出政壇,並誓言與他信一派決一死戰。
泰國刑事法院針對素貼等人下發了又一通緝令,罪名是涉嫌煽動民眾佔領政府。
為應對復雜局勢,英拉2日一早在泰國皇家警察總部召開會議,並在會上指派副總理兼外長素拉蓬接替副總理巴差負責相關工作。英拉隨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願意做任何讓人民高興的事,但不同意素貼提出的違反憲法的要求。英拉沒有回應素貼的最後通牒,三軍司令僅表示「支持泰國」,不希望看到人民傷亡。素拉蓬號召國家工作人員抵制素貼號召的大罷工,並稱抗議活動已嚴重影響泰國經濟和國家形象,政府堅持用和平手段、按照憲法原則,在國際通行的原則上解決問題。
2013年12月3日上午,抗議者獲得警方同意,進入泰國政府大樓以及曼谷警方總部。泰國警方和士兵3日都在幫助示威者移除當局所設下的水泥路障。
2013年12月6日晚泰國示威領袖素貼6日晚宣布,9日將是反攻日(D -day),他將在這天親自領軍到總理府前抗議,但不準備佔領總理府。
前民主黨議員素貼當日晚間告訴支持者,抗議群眾將在9日曼谷時間早上9時39分,從每個集會地點開始遊行,一起遊行到總理府。
素貼呼籲泰國各地的民眾,9日離開工作崗位,加入示威活動。
素貼表示將接受9日戰斗的結果,如果沒有贏,他會面對(煽動叛亂)指控。
素貼告訴支持者,「不管成功失敗,這最後一搏一定要贏,大家要總動員站出來,如果再輸就停止抗爭活動,我進監獄。」
2013年12月9日,英拉解散下議院。
2013年12月10日泰國示威領導人素貼稱,反對派將以「叛亂罪」起訴英拉,並要求政府職員聽從反對派的指揮。
泰國軍方12月14日在位於曼谷的武裝部隊司令部舉行論壇,邀請反政府示威者及一些重要機構、民間團體、學術界代表和國內外媒體共同探討解決目前政治僵局的辦法。
泰國最大反對黨民主黨16日召開特別會議,為期兩天的會議將選出新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和黨主席,17日討論是否參與看守政府推動的明年2月2日的全國大選。民主黨一名高層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會議主要側重民主黨內部改革,是否參加2月2日的大選是討論議題之一,由於黨內存在不同聲音,可能拖延到候選人報名日期12月23日再做決定。
16日看到,曼谷街頭的示威人數日漸稀少,過去幾天只有幾千名示威者留守在民主紀念碑等地。此次示威活動中比較激進的組織「改革泰國人民學生聯盟」宣布12月23日設法阻止各政黨候選人前往選舉委員會報名。泰國警方稱,阻止選舉是違法行為,將面臨3年至5年監禁。分析人士稱,支持英拉領導的為泰黨及親為泰黨的人在泰國佔多數,這是反對派抵制大選的重要原因。
泰國選舉委員會新一屆委員會主席頌猜16日說:「大選日期是國王頒布的諭令,我們按既定日期准備,但能否舉行大選,並無十分把握。」
反對派領導人17日至19日分別在朱拉隆功大學、蘭甘亨大學、國家行政學院舉辦論壇,向民眾宣講成立「人民議會」以及政治改革的立場。反對派發言人艾格叻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將通過泰國商會、媒體和駐泰使館向國外宣傳,尋求支持。」
泰國最大反對黨民主黨召開21號執委會會議,決定抵制大選。此舉可能使英拉看守政府推動的大選無效,進一步延長泰國的政治不穩定期。民主黨領袖、前總理阿披實說,目前的泰國政治是失敗的,人民已經對民主體系失去了信心。泰國最近的政治局面源於英拉政府以權謀私,即便舉行大選也很難結束政局危機。
同日,反對派示威者就從各地抵達曼谷,計劃在22號再次發起大規模示威,要求總理英拉下台。他們帶著物品,在示威營地聚集,揮舞國旗,並吹響口哨造勢,情緒高漲。
逾10萬名泰國示威者22日在曼谷聚集,舉行了一次旨在推翻該國總理的大規模集會。與此同時,上千名反政府示威者22日來到泰國看守政府總理英拉位於曼谷的住所附近集會。雖然英拉定於明年2月2日舉行大選,但泰國已更深地滑向危機。素貼宣布稱:「在舉行選舉之前,人們想要改革。」分析人士說,在這個自1932年以來已發生18起成功或未遂政變的國家,素貼的訴求受到強大幕後力量的支持。民主21日宣布抵制大選一事支持了素貼的行動。民主黨的舉動令英拉感到擔憂。她說,必須舉行大選,以保障泰國脆弱的民主。英拉22日對媒體記者說:「如果我們不堅持民主體制,那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呢?」
泰國2014年大選政黨分配議席候選人登記工作23日在曼谷泰日體育場開始,由於幾千名反政府示威者堵住體育場入口,導致登記工作受阻。
2014年1月
2014年1月13日,泰國曼谷,泰國反政府示威者開始正式實施「封鎖曼谷」行動,泰國兩派的政治對決掀開最新一幕。示威者表示,「封城」行動將持續20天,直至2月2日大選。「封城」的主要集會地點有20個,除民主紀念碑外,示威者將在7個地區建新的集會場所。泰國媒體稱,如「封城」行動按計劃實施,整個城市地面交通將被中斷,政府機構被迫關門,曼谷將癱瘓。
3. 泰國政變
今年年初,泰國總理塔信家族控股的星集團將其股份全部出售給新加坡淡馬錫集團,交易額達到19億美元。星集團掌握著泰國無線通訊、衛星、傳媒等若干國家命脈行業,此舉在泰國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一個叫做「人民民主聯盟陣線」的組織在泰國號召了數十萬民眾舉行遊行靜坐示威等活動,稱塔信家族出賣國家利益,貪污,逃稅,蔑視皇室等,強烈要求塔信政府下台,導致3月間塔信不得不宣布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
在接下來4月2日的大選中,多個在野黨包括泰國老牌的歷史上多次執政的民主黨,聯合抵制這次選舉,不選派候選人,塔信領導的泰愛泰黨勢必依然勝出,對此結果「聯盟陣線」表示不予接受,並控告泰愛泰黨主導的這次選舉是違憲和非法的。
5月份,在泰國國王的授意下,泰國最高法院、憲法法院、行政法院合署裁定4月2日的選舉無效。由於被指控在選舉中協助泰愛泰黨舞弊,中央選舉委員會的主席和兩名委員隨後被免職審查。
6月中旬,由於泰國國王登基60周年紀念,泰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典活動,政界各方暫時放下分歧,塔信以總理的身份接待了各國前來慶賀的嘉賓。
此後的數月期間,「聯盟陣線」一直在要求塔信辭去總理職務並離開政界,塔信並不接受,而一直擔任著議會解散後的看守政府總理,泰愛泰黨依然計劃在新定的10月15日的大選中全力爭奪政權。
9月上旬,塔信離開泰國赴歐洲參加亞歐峰會,一直沒有回國,隨後赴美國參加聯合國的大會,並准備在大會上發言,預定於9月21日返回泰國。
9月19日深夜,泰國陸海空三軍及警察部隊發動聯合軍事政變,奪取了塔信政府政權,稱由一個名為「軍事革命管理委員會」的機構掌管國家,並發布了一系列的公告。軍警佔領了所有的重要政府部門和機關,並覲見國王。
軍方稱,在塔信政府的統治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包括有南部分裂勢力、政府貪污腐敗、階層矛盾加劇等,在持續的政治僵局中,政界各方都不能找到出路達成和解,為了保持國家的安定團結,軍方決定奪取政權,廢除憲法,並決定在兩周後成立臨時政府起草新的憲法,並於2007年10月根據新憲法舉行民主選舉。
4. 泰國為什麼是一個軍事政變多發的國家
因為其實長期以來,泰國的大部分總理,都是退休或離職後的軍人,真正的文人總理不多,泰國其實是一個陸軍唯大的國家,所以,當軍隊不滿意總理,或不滿意自己所支持的總理的時候,就會逼宮,逼宮不成,就會政變。現在的總理也想撤換三軍的司令呀,但是,就要評估說是否劃得來,搞不好,又是一次政變。
5. 泰國歷史的現代時期
在經濟長期不景氣的情況下,1932年6月24日,皇家專制政府被一撮自稱「人民黨」的軍人以及「推動者」顛覆 。在立憲政變之後的幾年間,在一種變幻莫測的復辟與反復辟斗爭中暹羅長期存在的君主從公共場合中消失了,因為憲政政府認識到國王對復辟叛亂所具有的強大號召力。
在1938年的大選後,深孚人心的披汶成為總理。 他試圖通過強化自己對政權的控制力度來施展更多的改革,比如文明開化運動、將暹羅更名泰國。1940-1941年,披汶還通過戰爭恢復了泰國在支那爭議地區的控制權。 不久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披汶給予了日本過境權,但泰國不再打算參與戰斗。1944年,隨著通貨膨脹、物品短缺的日益嚴重,議會放逐了披汶。
戰後的三年是讓人感到不快的,小皇帝阿南達在這個時期神秘死亡也是不快的原因之一, 但這一代的大多數人希望能忘掉這個時期的許多東西。一系列官員的變換、可恥的條約與大蕭條以及沒有真正大眾追隨的首相們。接著1947年,在軍方的威脅下,披汶重新出山。在一種精英階級不穩定的局面下,披汶遭到了五次政變的挑戰,並於1957年最後一次政變中被推翻。
政變發起人沙立·他那叻對選舉出來的議會沒有一點耐心,而且也缺乏好感,便把議會解散了,不久憲法也被廢除,政府頒布戒嚴令。 但沙立的獨裁以及腐敗因為他樂意在公務員系統中提升有能力的人而且加強了泰國國王(普密蓬·阿杜德)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諒解 。與此同時,沙立強化了與美國日益密切的關系,並簽下了作為城下之盟的《臘斯克-他納協定》 。1963年底,泰國政治權力交接到他儂·吉滴卡宗與巴博·乍魯沙天手上,他們持續了沙立那種對經濟發展的關注,但沒有意識到:社會經濟的變化會激發人們對生活的渴望。
1972~1973年,國家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攀升。1973年五月起,學生、工人開始抗議,他儂政府採取高壓措施處理民眾抗議。而且此時軍人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他儂政權瀕臨崩潰。1973年10月13日,一份抗議獨裁的聲明吸引了大約四十萬曼谷民眾集中在民主紀念碑前,他們是受教育的城市青年、中產階級以及許多大學生。 第二天,抗議轉化為了暴力沖突,至少有100人死於警察的槍口下。但冷靜的軍事領導人背叛了獨裁者他儂-巴博,他儂與巴博等人逃亡美國。隨後大量青年走進叢林,從事武裝革命斗爭。
1973~1976年間舉行了兩次選舉,產生了四屆文官政府,其中有兩屆由民選產生。 不過,社會上司空見慣的是政治暗殺,到處都是激進人物。警察不斷騷擾左翼人士,暴力謾罵與非禮成了公共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泰國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在躁動的社會中,許多大學生熱情地尋找以前沒有被代表的群體,如城市工人和鄉村窮人等,拓寬民主參與的途徑。但上流社會逐漸擔心,這場革命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盪不安。
1976年返回國內的他儂盡管出家當上了僧人,實際上他發動了反學生抗議並受國王支持,這激怒了大學生,每天不間斷的遊行開始,特別是國立法政大學。 在皇室與精英階級的廣泛支持下,1976年10月6日,極右翼的沙鄂·差羅如率領警察與軍隊沖進了國立法政大學。學生們大量被毆打、處死,並當場焚燒了學生的屍體。接著法官他寧·蓋威遷短暫地把國家強制性倒退到了比專制時期更威權、更獨裁的局面中。
1977-1988年,反共的保守軍人江薩·差瑪南與炳·廷素拉暖執掌了政治權力,雖然當時的人們不是很清楚,但泰國政治出現了相當於其他東南亞國家與後殖民協議徹底脫離的轉折點 。多年來政治的狂亂被中止,流亡鄉村的不同政見者重返城市,政府也徹底解決掉了共產主義危機。接著在1988年,泰國開始了自1976年以來的第一次自由大選。
在炳的指使下,1991年軍人以反腐敗為由罷免民選政府。 這個自稱「國家和平保衛理事會」的小集團任命了前外交官阿南·班雅拉春為首相。 讓人驚訝的是,阿南展現出獨立的一面,在他的執政期間內,他對政府機構進行了幾次重大改革。但在之後的選舉當中,素金達·甲巴允以非候選人的身份擔任了總理,引發了公憤。
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專制的可怕影響使公眾開始惶恐不安,民眾開始聚集在曼谷民主紀念碑前集會。 僅1992年5月17日,就有7萬多人在這里集會,當日傍晚,軍隊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射擊。 在接下來的三天中,到處是殺戮、鞭笞、騷亂與放火。 政府控制了廣播,封殺了消息,外國人只得眼睜睜地看著「血腥的五月」。後來,國王普密蓬擔心軍人過激的行動會使得作為幕後黑手的他脫不了關系,不再支持素金達,與軍人劃清界限,不久危機結束了。 稍後,亳無悔意的素金達離開泰國。泰國官方估計,有100人被殺害,但實際死者比統計結果要多得多。在曼谷北方地區,軍人連路過佛廟的摩托車手都要殺死。
2001年2月9日,塔信·欽那瓦成為新任泰國總理,泰國在他的領導下走出金融危機,走向穩定的局面,後他完成4年任期,於2005年成功連任。
2006年是泰王拉瑪九世登基60周年,他信執政超過五年,雖然他使政局穩定,但使政局分化,反對派指責他貪污,上街要求他下台,他信被迫提前大選,由於2004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2006年4月5日,泰國看守內閣總理塔信·欽那瓦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 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 9月19日,軍方發動政變,解散他信內閣,由國家管理改革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 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汶雅叻格林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 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 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
2007年8月19日,就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草案通過公決。 12月的大選,親他信的人民力量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2008年泰國政治危機後,在野民主黨上台,親他信的為泰黨成為在野黨。
2011年7月3日,親他信的為泰黨贏得大選,再次執政。
6. 每年泰國大選時間
上次泰國大選是在去年12月23日。但是泰國大選時間由於政變和解散議會過於頻繁而沒有具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