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佛魔共存哪個國家
⑴ 去年跟團旅遊去泰國,向四面佛許願實現了。打算再去一次還願,但是問題來了……聽說泰國很多四面佛……除
泰國靈驗的四面佛只有一處,就是位於曼谷愛侶灣Ratchadamri 路和 Phloen Chit 路交界,凱悅酒店邊、崇光百貨公司旁的馬路轉角處。
神像供奉在高約4米、工藝精細的花崗岩神龕內,正襟危坐,全身金碧輝煌,東南西北四面都同一面孔,同一姿態。據說,此神掌管人間的一切事務,其四面所求各不相同。一說是:四面分別代表事業、愛情、健康與財運。正面求生意興隆,左面求姻緣美滿,右面求平安健康,後面求招財進寶。另一說是:代表慈、悲、喜、舍。凡是祈求升天者必須勤修這四種功德。求神的信徒一般要有一套祭品,包括12柱香,1支蠟燭,4串花。拜神從正面開始,上燭祭拜,轉左,再由右至後,轉一圈,每面獻花一串,上香3支(第一支是拜佛祖,第二支是拜佛經,第三支為拜和尚)。四面佛原名「大梵天王」為印度婆羅門教三大神之一,乃是創造天地之神、眾生之父,天王在天界中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具備崇高之法力。大梵天王有四面、八耳、八臂、八手,每手所執之物均有其深長意義:一手持令旗(代表萬能法力);一手持佛經(代表智慧);一手持法螺(代表賜福);一手持明輪(代表消災、降魔、摧毀煩惱);一手持權仗(代表至上成就);一手持水壺(代表解渴、有求必應);一手持念珠(代表輪回);一手持接胸手印(代表庇佑)。大梵天王之性情溫柔,充滿慈悲、仁愛、博愛、公正這四種正直性格,佛教稱之為婆羅門的四梵行,也是佛教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願降福及濟助—切天神及眾生。四面佛有四面的原因是因為四面佛公正不阿,具有慈、悲、喜、舍之四梵心,無論「求事業」。祈愛情」、「盼發財」、「保平安」,皆能照顧到東西南北四方之世人及生靈。 據稱四面神極為「靈驗」,有求必應,因此朝拜者摩肩接踵,神台上火光通明,香案上青煙裊裊,串串鮮花堆積如山。每隔一定時間,仙樂驟起,一群頭戴皇冠、身穿艷麗傳統服飾的赤足少女,排成兩行翩翩出場,繞神像起舞,歡快活潑。每年的11月9日是四面神生日,趕這天去上香叩拜的人很多。
⑵ 泰國四面佛有什麼傳說
四面佛起先是印度那邊傳過來 , 相傳是有一位商人因為經營飯店沒起色 , 因此聽從高人的指點 , 從印度請來了一尊四面佛 , 就放在飯店的前面 , 當時飯店周邊並沒有很繁榮 . 飯店此時也大作整修 . 沒想到飯店重新開張之後 , 生意特別好 , 間接帶動的周邊的發展 , 之後每天都有信徒來這邊許願 , 祈求願望 . 神奇的是 , 達成願望的還真多呀 ! 因此四面佛的靈驗的傳言就不逕而走了 . 現在每天都有無以計數的人去向四面佛祈求各種願望 , 還願的也不少 , 可見四面佛的靈驗多靈呀 !
現今的四面佛不是原本的四面佛了 , 在2006/3/21時一名精神病患突然發狂似的狂砸四面佛神像,此一舉動震驚泰國上下。當時政府當局擔心此一事件會影響人心及旅遊業,馬上敦請國家藝術廳派遣工匠,將被砸毀的碎片重新黏合、上漆、塗覆金箔,並製作新的神龕,歷時兩個月,終於5月21日修復完成。可見四面佛在泰國人心中是無比的崇高 .
四面佛的四個面各有不同的代表涵義,以入口的方向為方向 , 正面代表平安,順時針方向的第二面代表事業,第三面是婚姻,第四面是財富。參拜方式為,入口進去右邊到底有販賣祭品處 , 花20泰銖買祭拜品 < 另外還有40泰銖80泰銖100泰銖 ,看心意羅 ! 建議先從小的開始買 , 還願時慢慢加上去 . >,里頭裝有香四枝,花圈四個,蠟燭一支,香和花圈四個面都要放,先從平安那一面開始拜 , 拜完後 , 蠟燭就點在你要求的那一面,完成後再用旁邊的聖水洗洗臉、摸摸頭和皮包,就算大功告成。記住喔 ! 許願時 , 要有誠心 , 允諾還願的東西也不要胡亂掰 , 萬一真的實現時 , 會很麻煩羅 ! 常常會有耳聞沒有還願的下場 , 很恐怖的 !
旁邊有舞者在跳舞 , 這就是還願的 , 所以還願可以自己准備,也可以請當地管理單位幫忙 ,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買現場的花跟現場的舞者跳舞為主 , 因為最方便呀 ! 跳舞也有分價錢喔 , 基本的50泰銖 , 之後依照舞者人數不同而往上加 .
四面佛地處曼谷商業區市中心 , 周邊百貨公司飯店跟辦公大樓林立 , 除了南邊是美國總統布希曾經下榻的五星級君悅酒店之外,東邊的So Go百貨現改為Amarin百貨,北邊是精品旗艦店雲集的Gaysorn百貨及集合伊勢丹百貨,Central百貨的世界貿易中心,東邊為去年底剛開幕的大型百貨Paragon,以及老字型大小的Siam Square、Siam Discovery、MBK。 下次若是要來這邊的話,可以搭乘BTS捷運到Chit Lom(E1)站下車。願大家願望成真 !
⑶ 泰國佛與西藏佛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西藏佛教起源: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紀,同時由我國內地和印度、尼泊爾傳入的。由我國內地傳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爾傳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傳入西藏後,曾經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後來終於戰勝了苯教,同時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神祗和儀式,並形成了自己濃厚的地方特色。這種帶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後來被外地人俗稱為「喇嘛教」
8世界中葉,印度密宗大師蓮花生應藏王赤松德贊之請,來到西藏傳播佛教。他巧妙地運用密宗的義理和法術降服了本教,並封本教所奉神祇為佛教護法神,將本教最基本的儀式——火祭接受下來,使之等同於佛教的燒施。這樣就消除了藏地民眾對佛教的陌生感,使佛教在西藏傳播開來。桑耶寺正建於此時,與之同期建造的還有昌珠寺等。
泰國屬於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國家。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thera,意為長老,上座;vàda,意為說, 論, 學說, 學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
1、此系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聖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故稱「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里蘭卡(Sri Lanka,錫蘭)、緬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傳於東南亞、南亞一帶地區,故也稱為「南方佛教」。
3、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屬於巴利語,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巴利語(pà?i-bhàsà)是由佛陀在世時中印度馬嘎塔國(Magadha,摩揭陀國)一帶使用的方言變化而來,它屬於與古印度正統的雅語——梵語(Sanskrit)——相對的民眾方言——布拉格利語(Pràkrit)的一種。[1]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經說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塔口語,故又稱為「馬嘎底語」(Màgadhika, Màgadh?,摩揭陀語)。在正式的用法上,「巴利」(pà?i)一詞乃是專指聖典、佛語、三藏,以區別於作為解釋聖典的文獻——義注(a??hakathà)和復注(??kà)。也因如此,記錄聖典、佛語的專用語「馬嘎底語」到後來也就逐漸成了「聖典語」、「佛經語」的代名詞。[2]
上座部屬於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連用來記錄佛經的語言都不敢隨意改動。巴利語在古印度只是一種口頭語言,並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字。當使用巴利語傳誦的三藏聖典傳入斯里蘭卡後,當時的比庫[3]們以極尊重的態度把它們記誦下來,便形成了上座部傳誦的巴利語三藏聖典。公元前一世紀開始,斯里蘭卡長老們又用新哈勒(Sinhalese,僧伽羅)字母來拼寫巴利語,並刻寫在棕櫚樹[4]葉 (tàla patta)上,一直保存到今天。當巴利語聖典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時,這種傳統保持不變,也相應地出現了以緬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譯的巴利語三藏聖典。所以,現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讀誦佛經時,都採用巴利語。一位上座部佛教比庫除了要懂得本國語言以外,還必須學習巴利語。假如現在尚存一種巴利文字母的話,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經典都可以還原為巴利文原典。然而,從印度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漢地和西藏等地的經典就不一樣,它們都被譯成了當地的語言文字。
傳統上,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省靠近泰緬邊境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座部佛教也傳播到歐美澳等西方國家,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註:[1]巴利語與梵語同屬於印歐語系的古印地語。但梵語屬於雅語,巴利語屬於俗語;梵語是貴族語,巴利語是民眾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准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
[2] 將馬嘎底語稱為「巴利語」(pà?i-bhàsà)應該是在公元五世紀的佛音時代。由於南傳上座部佛教所流傳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母語或本族語,這種只用來學習和記誦佛教聖典而平時很少用來溝通交流的外來語,就乾脆將之稱為「巴利語」(聖典語)。
[3]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為「比丘」、「苾芻」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
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眾;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
[4] 棕櫚樹:舊譯作多羅樹,屬棕櫚科植物,常見於熱帶地區。其莖干直立,葉片大,呈掌狀深裂,曬干後可用來製作扇子或蓋屋頂。古代的佛教僧人在其曬干後的葉片上刻寫經文,古代訛稱為「貝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