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人如何看中國佛教
『壹』 泰國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有哪些不同之處
1、從基本教義來說,沒有區別。
2、從傳教方式來說,有一些區別:
(1)佛教傳入泰國後,基本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狀態和傳教方式,被稱為:小乘佛教。其特徵: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狀態,以自渡修行為主,輔之以傳教渡眾生;修行者的修行目標是阿羅漢。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泰國小乘佛教在傳教方式上,以國家政府強制力給予保障,在教義上國家政府給予尊重。
(2)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融合,形成了適用中國的傳教方式,被稱之為:大乘佛教。其特徵:具有農耕特點,且以傳教普度眾生為主,自渡修行並行。修行者的修行目標是菩薩、佛。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國家和政府對佛教傳教方式和教義均給予尊重,並以民間發展為主,國家和政府給予一定支持。
(3)另外,佛教傳入西藏後,與西藏苯教相融合,形成了適用西藏地區的傳教方式,被稱之為:藏傳佛教。其特徵:師徒秘傳為支柱,普度與自渡為補充。修行者的修行目標是佛。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講,藏傳佛教是政教合一,或者說其宗教和行政基本融合在一起,國家和政府對其給予管理和支持。
『貳』 佛教對泰國人有哪些影響
佛教為泰國人塑造了道德標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讓、安寧和愛好和平的精神風范。數百年來,泰國家家戶戶都供奉佛像,各所學校都有佛學課程,佛教在泰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被認為是社會的支柱,同時也是維系家庭、社會團體的道德規范。佛教已經滲透在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泰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泰國的風俗習慣、文學作品、藝術和建築等都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泰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也被傳統佛教文化所影響,事物因果輪回的佛學思想、傳統佛教藝術的溫文爾雅與唯美性早已滲入泰國藝術家的血液里。「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不僅是他們的主流生活觀,也是他們的整體藝術創作觀,所以泰國的舞蹈作品表現手段多為「柔性」,剛柔相濟的藝術風貌已成為一種泰式風格。佛教的精神風范同時也影響著泰國的舞蹈藝術,泰國的傳統舞蹈中舞者都是以微笑的表情和富有神韻的動作來表演舞蹈的深刻內涵的,動作節奏緩慢,高雅莊重,時刻散發出佛教和善、神秘的氣息。泰國舞蹈華麗的服飾、優雅的舞姿以及宗教音樂元素均體現出較為深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印度教在公元8世紀傳入泰國,由於小乘佛教在泰國興起,使這種古老的宗教在泰國的傳播受到阻礙。印度教的信徒主要是印度僑民及其後裔,至今信仰印度教的人數雖然很少,但印度教在泰國的社會生活中依然有影響。此外,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始終處於泰國社會的邊緣,對泰國社會的影響不大。
『叄』 中泰兩國佛教的異同
首先,中國的為大乘佛教,泰國為小乘佛教,這是個大標題。
那麼簡單來講幾點好了
由於兩國所處的歷史,地理,背景,都不一樣,所以泰國的人民對於出家人非常的尊敬,泰國的出家人,至今還是保留著2500年前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每天早上的托缽(俗稱化緣,絕對是化吃的)來維持吃飯問題,過午不食,所以沒有吃晚飯的。他們嚴格持戒,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認真修行。值得我們學習和贊嘆。也為泰國的人民帶去了無限的福址。
再者,即是我們中國之大乘佛教,中國之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今以大家比較熟的漢傳佛教來簡單說說區別
由於,泰國所處地理位置和印度差不多,天氣大多以熱天為主,所以泰國的出家人所穿的袈裟(南傳袈裟)和2500年前佛在世時的出家人穿的是一樣的,男眾裡面不穿任何的衣服,全身上下只穿一件袈裟(如果沒見過南傳的袈裟者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可以去看看泰國出家人穿的衣服就知道那個桔黃色的就是袈裟他們沒有其他衣服,最多可以同時披三件稱為三衣)
而佛法傳到中國後,由於氣候,環境的不同,原本的三衣就不在適合了,所以按佛制定的戒律,中國的祖師大德們,制定了中國的出家人穿的衣服,長衫,短褂,海青乃至北傳袈裟(此就是我們一直看到的一格格的袈裟)叫北傳袈裟,此是一點之不同。
大乘的戒律和小乘也不一樣,小乘的戒律大乘全有,但是大乘的戒律小乘沒有,大乘的戒律叫菩薩戒,此又是一點不同。
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但因應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只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續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爭歷千年而未休,大乘輕視小乘,斥為焦芽敗種。小乘則謂大乘非佛說。小乘嚴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微密觀照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絕對是佛說。《圓覺經》、《楞伽經》的內容,與祖師證悟的境界毫無乖異,即可得知。否則《凈土聖賢錄》記載之往生事跡,與禪宗祖師的成就,又當如何解釋?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嶺,在於:小乘認同四大為實,但以析空觀破此執著;大乘則認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凈自性所影現的假相,無實體可得。小乘的觀空,卻非易事。欲達到大乘的圓滿大寂滅處更難。兩者並無對錯,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機,便能受益
『肆』 中國佛教和泰國佛教的不同
中國佛教早就與本土的道家和儒家融為一體了,這是泰國所沒有的。還有佛教里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也有層次的不同。
『伍』 為什麼泰國人比較了解中國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
上面兩位網友回答得都很合情合理,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宗教的對立。
印度人和泰人都分別相信自己國家的佛教是正統的佛教,印歐文化使得印度人與歐洲人走得很近,而支那文化就使得東亞和東南亞的各族人民走得很近。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僅供參考。
『陸』 泰國的佛教與中國漢傳佛教有著怎麼樣的關聯
泰國佛教和中國佛教在相互關繫上看都是佛教,但屬於兩個傳播系統,中國佛教屬於漢傳佛教,而泰國佛教屬於南傳佛教。
漢傳佛教漢語所指的佛教通常都是漢傳佛教,喇嘛教信徒稱之為「漢傳佛教」,並將喇嘛教定名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信徒認為:「漢傳佛教是現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另外兩個為藏傳佛教與上座部佛教)」。
南傳佛教南傳佛教是指現在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里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這一系的佛學,近代發展比較快,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的佛學者用各種文字翻譯和研究他們的典籍。
泰國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佛教這個支流,中國的則是漢傳佛教。論核心教理,都是一致的。論創始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傳說中的如來佛祖,或說是歷史上真有其人的釋迦牟尼,是指一個人。
從創始到傳播佛教和歷史上其它派別也有很多相同,比如說本來以釋迦牟尼所說的法為依據,後來在傳播過程中又不斷更進分化,優點當然是佛教本身的東西深化了,利於傳播了;缺點是和剛開始佛祖說的不完全一樣了。
按地域分有什麼藏傳,漢傳,南傳什麼的。還有按教理什麼不同分的,光是漢傳這一支又分出好多宗派,比如武俠小說什麼常聽說的禪宗。大致了解一下可以了。泰國信的佛教一般叫小乘佛教,這是因為小乘佛教認為佛祖那樣的境界是宇宙間最圓滿的,是我們達不到的,我們最多隻能通過修行達到低於他的一種叫「阿羅漢」的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自己永恆快樂了。而中國的佛教則屬於大乘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修行和佛祖一樣,達到那個境界不僅要自己永遠快樂下去,還要也幫其他人快樂,所以和尚老說要度人,大乘就是意思像大船一樣載大家都到快樂的彼岸的意思。
『柒』 泰國的佛教和我國的佛教有何不同點
實際上,這就是大乘佛教(我國)與小乘佛教(泰國)的區別。簡單的理解,最大區別如下:
1、境界不一樣: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佛教則認為「佛只有一個,我們頂多隻能修到阿羅漢境界,甚至連釋迦牟尼都被他們稱為「大阿羅漢」
2、修行步驟不一樣:大乘佛教追求既度人又度己,小乘佛教則先度己再度人。
3、地域也不同:大乘佛教以漢地為主,小乘佛教則以東南亞為主。
4、教材不同:小乘佛教只承認早期結集形成的經典佛經(譬如《阿含經》),對後出的大乘經典,如《阿彌陀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一概不承認。但是大乘佛教卻承認小乘經,認為那是佛對小根器人說的不了義經,大乘佛經才是根本經典。
5、對菩薩的認識不同。小乘認為菩薩是成佛前的狀態,釋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薩,大乘的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都是虛構。大乘認為,一切眾生,發願成佛,自利利人都是菩薩,菩薩修行有不同等次,文殊、普賢、觀音都是真實存在。
5、對涅槃的認識不同。小乘認為涅槃是「灰身滅智」,即滅除肉體和精神,不再有來生。大乘認為涅槃是「常、樂、我、凈」。
『捌』 泰國人為什麼信任佛教
據傳說,當年佛祖傳經來到泰國,首先到達首都曼谷以西佛統市,以後佛教便從這里傳遍全國73府。如今佛教在泰國已經十分盛行,在全國5000多萬人口當中,信奉佛教的人佔95%以上。在泰國不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幾乎家家都有供奉佛祖的佛堂、佛龕,香煙繚繞,長年不斷。
『玖』 泰國佛教和中國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無論是中國佛教還是泰國佛教都是印度釋迦摩尼佛教法的分支,泰國的佛教主要是南傳佛教這個支流,中國的則是漢傳佛教。從創始到傳播佛教和歷史上其它派別也有很多相同,比如說本來以釋迦牟尼所說的法為依據,後來在傳播過程中又不斷更進分化,優點當然是佛教本身的東西深化了,利於傳播了。
泰國佛教和中國佛教本質上的區別
1、佛教派別不同,泰國為上座部佛教,中國為大乘佛教。
2、國內地位不同,泰國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信奉佛教,因而佛教是其國教,佛教在中國只是眾多信仰教派中的一種。
3、普度范圍不同,泰國佛教只求自度不可濟人,中國佛教度己濟人,普度眾生芸芸。
泰國佛牌在泰國,你會發現,很多夜市、市場都會出售佛牌,有些泰國人身上帶著1、3、5個甚至一串佛牌,古代泰國人拜佛在寺院,但是外出、走路、出門,沒有寺院的話就把佛像帶在身上或車里,逐漸衍生成了現在的佛牌。
人們相信這些佛牌能讓自己改變運氣或者滿足自己的願望。早期的佛牌幾乎都是寺院或高人自己做然後送人,希望通過佛牌傳遞好運給信眾。最早的佛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佛牌的雕刻製作也逐漸成為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