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華商在泰國做什麼生意

華商在泰國做什麼生意

發布時間: 2023-04-19 08:30:14

A.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被批准在創業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現,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闆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他已經連續20年穩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麼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馬來西亞並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佔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並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麼占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的他們能占據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麼?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後代總數。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並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後,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於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後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願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蠍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於人,也來自於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裡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後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裡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鍾,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其實也不止是他們,中國前往東南亞的大規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於「賣豬仔」的契約華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出國。


早在17世紀初,「契約華工之前」,尚處於明朝的中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波東南亞移民。那時,歐洲的殖民者四處征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東南亞國家。



他們帶去了嚴苛的殖民,也帶去了繁榮的商貿。


春江水暖鴨先知,離東南亞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這一切,紛紛乘船前往東南亞淘金。


而繼「契約華工」之後,20世紀初,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中國積貧積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東南亞卻嘗到了一點工業革命的果實,電力、鐵路、港口、製造業...東南亞比中國富。


不同於先輩的被迫,無數年輕人開始帶著淘金夢前往東南亞。


曾經,他們做苦力、采礦、在種植園里幹活。


而今,他們在這里用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勞,開啟了不同於那些華工的生活模式。


他們帶來了中國人的手藝, 在這里做木工、理發師、金銀匠;


也有人做種植園主,以及販貨郎。



他們走街串巷,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也並沒有錢。


華人的智慧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彼時的東南亞,「仙」是最小的貨幣單位,但是在他們這里可以買半仙;一盒香煙你買不起,沒關系,可以只買一根;你實在沒錢,還可以賒賬,反正下次還來。


就這樣,許多人從做苦力脫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店主。


他們穿梭於十里八鄉,街頭巷尾,構建了東南亞一個又一個國家早期的商貿形態。


在沒有被殖民的國家裡,比如泰國,對華人的接受度極高,他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迅速融入了當地。


而在一些殖民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則被迫成為了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的中間商, 這個身份在一定階段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同時卻還有往後日子裡的一場場災難。


19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廢除強迫種植制,發展私營企業,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部分華人開始如前所述那樣經營小商品,他們穿梭於印尼各地,收購原住民種的土產品賣給荷蘭人,讓他們運到歐洲去賣;又把從荷蘭和歐洲進口的其他工業品,賣給印尼的土著。



靠著這樣的勤奮、節儉、精明...許多華人從中賺了錢。


然而,這一切,印尼的荷蘭殖民者都看在眼裡。


作為殖民者,荷蘭並不想和他們統治下的當地居民「硬碰硬」,他們樂於看到華人成為這個「中間商」。


為此,他們甚至專門打壓當地土著,強迫他們從事種植業,讓華人從事商貿。這讓不少華人跟著荷蘭人富了起來,而當地居民則日益貧困。


荷蘭統治下的當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轉移矛盾上面,荷蘭人有辦法。


他們決定「分而治之」,實行稅收承包制,通過競標,讓華人去收稅,從當地人身上榨取利潤,從而把當地土著對統治者的憎恨,轉移到華人身上。


荷蘭人把當地人分成了三個等級:歐洲人、華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蘭人,剝削當地人的也是荷蘭人,然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華人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當地人發泄怒火的焦點。


在很長時間里,印度尼西亞都是東南亞最排華的國家之一。因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這樣的矛盾。當然,這是後話。


就這樣, 歷史 的車輪滾滾而下,曾經在錫礦、種植園賣命的華人們,總算翻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店主。



此時,距離成為巨富,還有些許遙遠,但曙光已經初顯。


03


一群漂洋過海的華人,也許未曾想過控制哪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小富即安絕不可能是他們的終點。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或者無法忍受家鄉的貧困,毅然決然割捨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只為尋求新的生機;


他們或者被從家鄉販賣、擄掠到這片土地,干過這世間最艱辛的工作,忍受過最非人的待遇,然後從那裡死裡逃生;


他們時不時就要被當地人仇視,被殖民者防範,甚至屠殺...


他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來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著這份勁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當地白手起家。


他們從零開始,從販貨郎開始,有了一間小小的店鋪;


然後從一間小小的店鋪開始經營,日後成為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商業巨賈。


用很多人可能略顯誇張的話來說:控制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比如菲律賓首富、SM集團創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晉江龍湖鎮一個叫洪溪的村莊。12歲那年,也就是中國戰亂的那些年代,他跟著父親去了菲律賓馬尼拉。


他們一家人在那裡開了個小雜貨店,賣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魚等。


從那時開始,施至成就跟著爸爸賣貨,但他還是想上學,爸爸答應了。


12歲的施至成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說本地語言 ,他不得不再次從一年級上起。為了給爸爸省錢, 他買最便宜的紙、用二手教材


四年級時,施至成每門課都考90分以上,還和老師申請跳級成功。


只可惜,二戰臨近結束時, 他們家的雜貨店一家毀於一場大火,其他的雜貨店被洗劫,一夜間一無所有,父親幾欲回國。


但施至成決定留下來,他最初從美國販賣鞋子到菲律賓,漸漸地開了一家鞋店,品類從鞋子擴張到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1958年,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後,鞋店升級成了百貨商場;又過了2年,施至成進軍房地產;



又2年後,為了給商場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他買下了一家銀行。後來,這家銀行成為了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菲律賓金融銀行。


施至成的產業遍及各行各業, 2008年,84歲的施至成榮登菲律賓首富寶座,此後便穩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這一年的首富寶座終於易主,因為施至成的產業分給了各個兒女,但他們卻牢牢霸佔著菲律賓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於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黃惠忠、黃惠祥被認為是富二代。


他們的家族企業是針記集團,是印尼最大的企業之一。


但其實,這個企業也是他們的父親黃維源從零開始創辦的。


黃維源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緩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煙,在印尼市場廣受歡迎。1950年,丁香煙在印尼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後,煙廠毀於一場大火,黃維源也離開人世。


悲痛的黃家兩兄弟在廢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針記集團。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同樣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龍魚的幕後老闆。



但他的父親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馬來西亞移民。初到馬來西亞謀生時,他從最普通的店員做起,一路開咖啡館、辦公司、做米糧和糖的生意。


父親去世時,沒有留下遺囑,法院要求公司必須清盤。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財產,扣除一切費用,他拿到了150萬元。


後來,他們成立了家族企業郭氏兄弟(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從經營米糧生意開始,郭鶴年一路成為了「亞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闆、香港傳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闆, 並蟬聯馬來西亞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一代倒下後,許多二代都在廢墟上重建了基業,並守業至今。


這當然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於教育。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量占人口總數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拿到的文憑數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業致富後,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後,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相關的專業。


當然,最後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的人口,占據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麵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工業、金融、銀行業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佔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後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系中國與外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後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別,華人是已經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後,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航運業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葯品、卡車,前線缺什麼,他就送什麼。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葯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辦了「惕齋學塾」。


後來,清朝統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集美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並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後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找到陳嘉庚,說願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後,自然災害、戰火、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後,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佔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並不算顯眼,只佔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融入當地的文化,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地生活工作,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做苦力,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B. 去泰國創業做什麼比較好

第一、醫療養生、整形美容。

現在的人比較會保養自己,越來越捨得花錢把自己弄得更「美」,並且整形美容行業在泰國已經很發達了,醫療技術也非常先進,整個醫療氛圍、整形美容氛圍非常好,名氣也很好。比如近年來,不少的中國朋友就是慕名來到泰國「整」自己的。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這個絕對是低投入高回報的行業。

第二、旅遊行業。

旅遊行業已經是泰國的支柱產業了, 並且遊客每年都在持續上漲,同時泰國政府是繼續想法設法的大力發展旅遊。很多中國人也早看到了這個商機,所以現在在泰國,華人旅行社是遍地開花。雖然是遍地開花,但我認為還遠遠沒有飽和,所以如果是有實力的旅行社,投資泰國絕對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酒店、飯店。

因為旅遊如此繁榮了,所以酒店、飯店這些配套的行業肯定也是跟著「水漲船高」了。這也是為什麼最近這一兩年很多中國朋友對投資泰國客棧這么有興趣的原因了。

第四、培訓行業。

因為現在是一個學習的社會,「活到老學到老」是必然的了。這個世界只要還有人,培訓行業就一直將會是朝陽行業。並且在泰國,高品質的培訓還不多,只要你足夠有實力,市場等著你開發。

C. 中國人在泰國一般做什麼生意

中國人在泰國做各種各樣的生意,有做買水果生意的,還有做賣蔬菜生意的,還有做買商品生意的,相比較來說中國人在泰國做餐飲生意的人比較多。

D. 泰國華人的泰國華商

明末清初,就有不少閩粵商人不顧本國政府的禁令,私下駕船往返於中暹兩國進行易貨貿易。漸漸地,他們中的一些人便留居在暹羅,一些象鄭信父親那樣貧無所依的破產農民也隨船前往暹羅謀生。這些早期的華僑與暹羅人民和衷共濟,為開發暹羅、保衛暹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鄭信手下就有不少華人組成的部隊,涌現出一些象宋加洛守將陳聯那樣的著名華人將領。他們為吞武里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爛兆,鄭信即位後許多華人被任命為軍隊首長、地方官吏,有的則當了政府的包稅商。他們獲得了處理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的種種特權。在暹羅南部沿海地帶,華人的地位尤其顯著。這給中國商人的對暹貿易和中國移民的遷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加上鄭信對華僑實行免徵人頭稅等等優惠政策,所以吞武里王朝期間,出現了中國東南沿海貧民大量移居暹羅的浪潮。特別是鄭信祖籍廣東潮汕地區的移民所佔比例最大,他們被稱為「皇族華人」。
在吞武里對岸的曼谷,當時形成了一個華人聚居區,並發喚嫌展成一個繁華的商業區。中國移民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暹羅勞動力緊缺的困難,加快了暹羅經濟復甦的步伐,因此,繼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曼谷王朝依然繼承了鄭信對華僑採取的優惠政策,中暹民間貿易繼續進行,中國移民源源不斷流向暹羅。
泰國華商是泰國的重要經濟支柱,當地有不少大型企業都是由華商開辦。而這些華商早在清朝時就已經來到泰國謀生,並漸漸溶入當地。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發生的事,加上華商長袖善舞,漸漸把握了泰國的經濟命脈,使當地開始出現排華情緒。華人為求自保,都主動放棄原來的中國拼音和歷手姓氏,而改用有相同意思的泰語文字來當作他們的新姓氏、甚或採用當地原有的姓氏。這運動後來稱之為「改姓名運動」。
但自從1990年代開始,泰國連同其它四小虎成員的經濟開始起飛,群眾的態度開始轉化。當地傳媒更製作節目,講述華人在泰國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強調他們與泰國的其它種族一樣,都是泰國人。

E. 泰國什麼生意好做

問題一:大陸想去泰國做什麼生意最好!比如賣什麼! 5分 賣東西?在城裡除非你賣很特色的東西,因為泰國人愛跑商城,那裡幾乎能完全地閥足他們!我建議你為中國人服務,在有中國人集聚的地方,比如說在有大量中國學生就讀的學校附近開家中國餐廳,純正中國口味,因為泰國飯菜吃了不來勁,要麼甜,要麼辣,要麼腥。。。所以我們好多同學都喜歡自己在宿舍里做飯,做中國菜。
想想,我們有這種感受,那在泰國其它地方的中國人也肯定會有這種想法。~~

問題二:在泰國做什麼生意好做 想做哪方面的呢?可以考慮低門檻,無風險正規的,可以交流

問題三:去泰國做生意什麼最好 看你選什麼產品,做生意最重要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你可去嘗試一個名為五筆牆畫的產品,不光產品本身很有創意,而且可以試銷的,不需要自己開店就可以做,很保險。

問題四:中國人去泰國做什麼生意好 人妖

問題五:想在泰國做什麼生意 做什麼,都有人賺錢,都有人賠錢:
1、是看你的經營思維怎麼樣;
2、是看你的產品質量好不好;
3、是款式花樣是不是適銷;
4、是價格貴不貴;
5、是店的地理位置怎麼樣;
6、是怎麼吸引。

問題六:在泰國做什麼生意比較好? 養鱷魚。

問題七:在泰國做什麼生意比較好 賣給中國人東西。。。。。

問題八:泰國做什麼生意最賺錢 泰國的生意需要拿到中國來才可以,中國房租太高,所以那就做一些不需要開店的,可以做一些新的簡單的,我知道有個無比牆畫,大城市開始流行起來了,還可以先試的,快去看看,基本沒什麼風險。

問題九:泰國的商業環境怎麼樣?和泰國人做生意需要注意些什麼? 一個大概的框架,最近很忙,沒時間組織長篇大論。希望能幫到你:1、泰國的商業環境主要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描述:「自由」、「開放」、「領域多樣」、「更新換代快」、「關系至上」、「華人為主」。2、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方式,譬如說,原料與製造和旅遊開發與高新科技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能說出你的行業,我可以有針對性的把我知道的能告訴你的,告訴你。3、這個國度只要不觸犯王室以及相關基本法律,基本上想得到的就有人做。所以說自己行業的多樣化以及更新換代速度一定要跟得上,這點很重要。4、與當地有背景的華人搞好關系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好處。5、泰國人對老外他們都有獨特的「免疫力」。他們不像我們某些中國人所謂崇洋 *** ,他們知道那些外國人都是自己的錢袋子,沒把你擰干凈就算是失敗。所以,和泰國人做生意,既要客氣,又要讓他們知道,你是泰國通,否則絕對忽悠你沒商量。6、僱傭當地人最一定要和當地的勞工部門搞好關系,把找人的工作外包給他們,價廉物美。7、純正的當地人,多數好逸惡勞,因為他們覺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是為了生活,所以說可能今天領工錢了,明天就消失了。真正勤勞致富的,大多數為當地華人。

問題十:去泰國做生意,有什麼好建議? 要先了解泰國、泰國人,然後才是了解泰國做生意。兩埂生意人有很多不同之處,如泰國生意人比較講信用,你如果做不到的事,別輕易向他許諾,會降低你在他心目中的信用等級。
更多相關情況,可以上
1、?? 泰國駐中國商務聯絡中心網;
2、 酷博士泰語翻譯網

F. 早年為什麼潮汕人會去泰國

在東南亞各國中,泰國政府對華人最是友好,積極推行吸收中國移民的政策,由此吸引了眾多華人湧入。其中就包括大批與泰國一海之隔、素有「經商天才」美譽的潮汕人。

1、外交原因

早在暹羅素可泰王朝(1238-1378)建立時,泰國便成為中國的藩屬,向中國進貢方物,並與中國維持了良好的關系。中泰兩國互贈禮物,形同貿易;中方允許泰方豁免繳稅,使泰方有厚利可圖。

2、經商原因

13、14世紀之際,克拉(Kra)地峽兩岸如春蓬,素叻他尼華人錫礦工人已在泰南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中國海盜林道乾及其隨從,因與六坤等商港,最早吸引了華裔前往經商。

16世紀西方努力參透泰南時,受不了官兵的追剿,南逃至北大年落戶,並與當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漸地發展為華人的聚落。

華人在商場上所向披靡,17世紀時日本人在阿瑜陀王成失勢,華人更乘機迅速地利用了泰王對貿易深感興趣的心理,成為皇家貿易的代理人,從中取得利益。

3、歷史原因

泰王視華人為自己人,給予特殊的待遇,因而華人與歐商競爭時占盡優勢。

1766年,緬甸軍隊圍攻首都阿瑜陀,城內華人居民奮勇抗敵,保衛城池,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事後,中泰混血兒鄭昭帶領500名部下突圍而去,並在1767年10月率軍收復阿瑜陀城,建立吞武里(1767-1782)王朝。

鄭昭的父親是潮汕人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移民暹羅後發跡;母親是泰國人。鄭昭在執政期間(1767-1782年),鼓勵潮汕人大批湧入泰國。他們有的從商,有的從事墾殖,種植甘蔗與胡椒,以供出口。在湄南河東岸靠近今王城處,開始出現一個新的華人聚集區。

鄭昭死後所建立的王朝,為卻克里,泰國的皇家貿易空前繁榮,華商參與其盛,大批移民湧入。拉瑪一世(1782-1809)乃在今日曼谷唐人街的核心地帶,興建了一個華人商業區。

(6)華商在泰國做什麼生意擴展閱讀

隨著1850年代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了華人移民的步伐。

19世紀上半葉時,華商季節性地湧入泰國。到了下半葉時,一種有組織的預付船票應運而生,導致大批勞工移民的湧入。

到了19世紀末,泰國華人已遍布各地。

絕大部分華人來自廣東與福建。在20世紀初,潮汕人占絕對優勢,佔40%,其他如海南人18%,客家人16%,福建人16%,廣府人9%。

潮汕人之所以占盡優勢,除了鄭昭的厚愛及連鎖性的移民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曼谷與華南間的輪船通航,要以汕頭為最早,大批潮汕人從這里下船到泰國去。

G. 東南亞有哪些著名華商這些人的祖籍是中國哪裡的

《福布斯》東南亞富豪排行榜前10名
其中這些都是客家人和潮汕人(5蘇宵明 6李成偉)
排名 名字 凈資產(美元) 國籍 年齡 企業
1 郭鶴年(華裔) 53億 馬來西亞 82 郭氏集團
2 阿南達 51億 馬來西亞 67 明訊通訊公司
3 郭令明(華裔) 40億 新加坡 64 豐隆集團
4 黃志祥(華裔) 32億 新加坡 77 信和集團
5 蘇旭明(華裔) 30億 泰國 60 TCC集團
6 李成偉(華裔) 27億 新加坡 74 華僑銀行集團
7 林梧桐(華裔) 26億 馬來西亞 87 雲頂高原賭場
8 郭令燦(華裔) 24億 馬來西亞 64 豐隆集團
8 黃祖耀(華裔) 24億 新加坡 76 大華銀行集團
10 黃惠忠(華裔) 23億 印尼 64 Djarum香煙集團
一代接一代的華商成為東南亞的財富引擎。
上百年來,華商彷彿是永不知疲的發動機,為東南亞的繁榮起著關鍵作用。在9月發布的「《福布斯》東南亞富豪排行榜」中我們看到,上榜40人中有近30位華人,占據近3/4席位,而前十名中更是有九位都是華人。
他們中有郭鶴年這樣影響東南亞經濟走向的商界豪賈,也有他信這樣推動亞洲和諧發展的政界精英;有陳永栽這樣征戰沙場多年的老企業家,也有林愛蓮這樣年輕有創造力的新晉後輩。
華商初期進入東南亞主流社會的道路極為艱辛,能長期留存並打入國際舞台的更是鳳毛麟角。我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各選擇一位有代表性的華裔富豪傳奇故事呈現給讀者,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一方面緣於吃苦耐勞、勤奮努力和對歷史機遇的准確把握,另一方面也緣於嚴格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崛起,與中國血脈相聯、語言互通的東南亞華商也將有更大的舞台來表演。他們也是一支啟發中國內地企業更快、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商業社會的力量。
Robert Kuok
郭鶴年
東南亞首富
年齡:82歲
企業:郭氏集團董事長
財富:53億美元
華裔背景:
郭鶴年祖籍中國福建福州。父親郭欽鑒1909年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白手起家。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郭鶴年繼承了中國人刻苦耐勞、節儉簡朴、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郭鶴年多次強調:「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功勞甚大,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郭鶴年把投資重點放到了故土中國,同時熱心公益,向「希望工程」捐贈5000萬元。他曾表示:「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
創富傳奇:
從25歲開始創業到現在依然「退而不休」的郭鶴年,一手創建了一個集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保險、傳媒一體的龐大商業王國,橫跨新加坡、泰國、中國、印尼、斐濟和澳大利亞等亞太地區,擁有香格里拉酒店和香港《南華早報》這些著名品牌。他被形容為最廣為國際社會認識的馬來西亞人。郭鶴年經歷了上世紀商界所有的風雲變幻,其間既有難得一見的發展契機,也有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對此,郭鶴年的看法是:「危機就是機會。一名生意人必須保持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
上世紀40年代後期正值二戰後百廢待興的復原期。1948年郭鶴年自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不久後,便在新加坡創辦了利克務公司,主要是經營輪船航運及一般商務,自此他與船務業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
上世紀60年代是狂飆突進的時期,郭鶴年把父親時代留下來的糖貿易生意發揚光大,贏得了「亞洲糖王」的美譽。他看準時機,創辦了馬來西亞第一家製糖廠,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種植甘蔗,並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原料—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體制。1970年,他在世界糖價上升前,大舉在國際市場收購白糖及投資白糖期貨。至此控制馬來西亞80%的原糖市場,並在世界白糖市場佔有10%的份額。
上世紀70年代是開疆拓土的時期。從1971年開始,郭鶴年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一億馬幣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後,他更分別在不少國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立據點,從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濟等一路延伸至中國內地。「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現在已成為國際著名的五星級酒店品牌。
上世紀80年代世界性經濟不景,航運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貨輪的貨運量大減,使郭鶴年蒙受嚴重虧損。但80年代末投資中國的決定卻為他創造事業的另一個高峰埋下了伏筆,他成為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內地的開路先鋒,今日終得以分享最豐厚的回酬。15年來他累計投入了超過50億美元,在北京投資建造最高檔的寫字樓國貿大廈、嘉里中心和世界貿易中心,並在中國內地建了近20家香格里拉酒店。
上世紀90年代是錦上添花的時期,郭鶴年將觸角伸及傳媒及影視業。他在香港的旗艦嘉里集團收購了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後又入主香港無線電視,使他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傳媒大亨。
可以說,郭鶴年的成功之道是能捕捉到各個時代的經濟增長熱點,幾乎每一個10年,郭鶴年都進軍一個新的領域,不斷地擴充他的商業帝國。郭鶴年過人的膽識、才能以及超強的判斷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都使他成為了老一輩企業家的傑出代表。
Lucio Tan
陳永栽
菲律賓首富
年齡:71歲
企業:菲律賓聯合2銀行、菲律賓航空公司的董事長
財富:19億美元
華裔背景:
陳永栽1934年出生於福建晉江,3歲跟著父母到菲律賓謀生。雖出身貧寒,但自幼秉承母訓,喜愛鑽研中華文化,從小就養成了學習中國詩詞典籍的習慣,可以整篇背誦《孫子兵法》和《論語》,並常運用這一寶庫中的哲理去處理面對的商業疑難,為他如今成為一名成功的儒商打下深厚的基礎。目前中國內地是陳永栽的主要投資區域,分別集中在房產、金融、啤酒三大產業。他對海外華文教育傾注無數心血,近5年來,他已資助兩千多名菲律賓華裔學生來華短期培訓。
創富傳奇:
陳永栽自小抱負非凡,立志自己創業。一邊在煙廠當雜役,一邊半工半讀修完馬尼拉遠東大學化學工程系學業後,20歲就牛刀初試創辦了一家澱粉加工廠,這次嘗試雖然失敗,但他很快又站起來,借錢開辦了一家化學製品公司,這後來成為陳永栽龐大事業的基石。
1964年,陳永栽創建福川卷煙廠,定位在受眾廣泛的中等香煙市場,並大膽把世界最先進的制煙生產流水線引進菲律賓。70年代末,福川卷煙廠已發展成為全菲最大的煙廠。從此,陳永栽把目光投向到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實業,憑著非凡的商業觸覺和縱橫捭闔的大手筆,建立起自己的煙草、啤酒、銀行、航空、地產、煉油、旅遊、建築等產業王國,在東南亞、歐美、中國等地擁有百餘家企業和物業,總資產近百億美元。
陳永栽深謀遠慮,敢於承擔風險,善於在別人不注意的地方抓住商機。他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機會與風險同在,危機中蘊含無數商機。」1987年,香港回歸談判之際股市暴跌,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或觀望或將資金轉移到歐美。恰逢裕景花園地皮拍賣,陳永栽毫不猶豫斥資5億港元投標中的,1994年,裕景花園價值已高達百億港元,令商界同仁嘆服。之後,他又相繼在香港投資飯店、寫字樓、商場、高級住宅、九龍城等項目,雪球越滾越大。
陳永栽個性豪爽,經常有出人意料的大決定。他常說:「人家不敢摸的老虎屁股我敢去摸。一件事不幹則已,干必干好。」1995年,陳永栽收購連年虧損的菲律賓國有航空公司,他說,「菲航」代表菲律賓,不能垮,我要辦好「菲航」,為菲律賓爭光。此後陳永栽大刀闊斧地進行管理改革,注資40億美元,陸續更新了40架飛機,並開辟了多條國際新航線,菲航終於從2000年開始扭虧為盈,陳永栽此舉深受菲律賓人敬佩。
Olivia Lum
林愛蓮
年齡:45歲
企業:新加坡凱發集團總裁
財富:2.4億美元
華裔背景:
1961年生於馬來西亞的林愛蓮是個華裔孤兒,一位好心的華裔老婦人收養並用愛培養出熱愛生活、堅強好學的她。直到今天,林愛蓮仍保持著簡朴的生活,最大的開銷,是在資助退休老人、兒童和教育方面的慈善事業。她領導的凱發集團也在不斷推進中國內地資源型缺水城市的水資源再生項目。從最初讓婆婆住上大房子單純的願望到如今推動「水資源再生」的宏景,齊家濟世的華人企業家情結在林愛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創富傳奇:
出身貧苦、富有遠見、以2.4億美元資產總額被《福布斯》評為東南亞第一女富豪……這一系列的關鍵詞使林愛蓮的故事迅速在全球華人圈子裡被演繹成勵志傳奇。扭轉逆境、把握機遇、刻苦專注成就了她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轉機。
隨著世界多個地區對水處理解決方案擁有的強勁需求,如今,林愛蓮親手構築的「水處理」公司凱發(Hyflux)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水處理公司之一,自2000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上市以來,一直成為股市熱捧股。其實,所有的成功,在林愛蓮看來,全然是一次「遠見」賭未來的孤注一擲。
半工半讀從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後,林愛蓮進入當地一家荷蘭葯劑公司當葯劑師,拿著優厚的薪水也有著可以預見的職業未來。工作3年後,眼光敏銳的林愛蓮認定廢水再生市場具有龐大的發展空間。毅然放棄了年薪4萬美元的穩定工作,賣掉房子和汽車,以1.2萬美元創立了以提供凈化廢水系統為主要業務的凱發集團。「我當時並沒有什麼商業計劃,但我知道水是一個好生意。」或許是童年儲蓄雨水的艱難記憶更堅定了她的行動決心。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人,而當時在新加坡該行業有20家公司。為了突圍,林愛蓮決定專注於利用膜技術的廢水凈化。她親自騎著摩托車,頂著炎炎烈日,奔波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挨家挨戶、逐個工廠推銷自己公司的過濾器和水處理柔化劑。
1992年,林愛蓮意識到公司需要一個更廣闊的市場以謀求發展,憑借自身作為華裔的背景和出色的中文,她聰明地開始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當時,包括大學讀書時候的導師的10位朋友都向她投了無比堅定的信任票,每人約出資10萬新幣支持她的開拓。而事實再次證明了林愛蓮的卓越遠見,公司於1998年開始贏利。在過去8年裡,集團公司的營業收入以55%的平均速度增長,今年,他們的預計收入將翻4倍達到1.8億美元。而公司股票也一路看漲,每股報價從2001年的19美分上升到最近的2美元。
如今,公司的業務已經擴展到了中國、印度、中東以及非洲等地,而凱發更憑借獨到的眼光成為業內唯一一家提供完整的適用水解決方案的企業。「未來5年以30%的速度持續發展,2010年公司營業收入將達到7億美元。」這是林愛蓮的目標承諾,也是她專注把公司發展成為液體處理專家的夢想,成就一個不僅是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水王國」。
Thaksin Shinawatra
他信
泰國連任總理
年齡:56歲
企業:創立西那瓦電腦公司,擁有泰國最大電信企業
財富:13億美元
華裔背景:
他信中文名叫丘達新,是泰國第四代華裔。曾祖父1908年從潮州遷徙而來,母親是梅州客家人,幼年到泰國。談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說:「其中靠的就是客家人經商的良好品德,靠誠信發家。這是客家上祖傳下的最寶貴遺產。」他還說自己崇尚儒家的忠和孝,忠於國家、人民,孝敬父母祖宗。作為華裔,他信非常重視對華關系,近幾年來,他信一直致力於推動地區合作,並希望加快東盟—中國自貿區談判進程等。
創富傳奇:
泰國人喜歡用「溫文爾雅」、「學識豐富」、「能謀善斷」、「長於交際」等詞彙形容總理他信·西那瓦。
巨大的個人財富對於他信構築一個全國政治網路是個關鍵的優勢,那麼他雄厚的資金從何而來?在他信剛從政時,很多人猜測他出身名門富豪之家,實際上他白手創業,10年間實現了從一個優秀警官到電信大亨,再到運籌帷幄的政治家的三步跳。
他信1949年出生在泰北清邁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1966年考入曼谷警官學校,4年後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並獲政府獎學金,赴美攻讀,並獲犯罪學博士學位,30歲那年回到泰國警察廳工作。
1983年,他信在妻子協助下開創了自己的「西那瓦電腦服務和投資公司」。1986年,泰國政府允許私人經營電信業,公司成為最先取得執照的私營電信企業。他信決定辭去警察中校的公職,專心經商。利用他在警察局的關系,他信辭職前就為自己的公司聯系好了第一筆大生意—為泰國警察系統信息化改造提供電腦和軟體。
隨後,從傳呼機到手機再到通信衛星,他信的西那瓦公司越做越大。公司1990年上市,幾年後便基本壟斷了泰國的電視衛星天線和行動電話行業。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已擁有4家上市公司中超過50%的股份,成為泰國首富,也是《財富》雜志評出的世界500位「大亨」中唯一的泰國人。
受父親影響,他信自幼抱負宏大,讀小學時就曾問老師「有沒有專修當總理的學校」。商界的巨大成功並沒有使他滿足,反而增強了他從政的信心。1994年到期年,他信歷任外交部長、副總理等職務。為在政壇有更牢固的根基,他信於1998年7月14日創立了泰愛泰黨,以優惠條件將其他政黨的許多骨乾和議員吸納到自己旗下,使泰愛泰黨的影響迅速擴大。2001年初,他信當選總理,並於2005年獲得連任,創造了1932年泰國制定第一部憲法後首位民選總理順利完成4年任期及同一政黨連續執政兩項紀錄。
在第一屆總理任期內,他信用商業辦法處理復雜的政治問題,推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方面的大膽舉措,其中包括「亞洲合作對話」、「東南亞大陸發展經濟合作戰略」,及美國指定泰國為其「非北約主要盟國」,這些使他信成為了全球矚目的亮點。他在任期內還有很多與一般政治家不同的驚人之舉,比如率領4萬多民眾創造了集體健身操世界紀錄;為平息南部的暴力事件,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一項折紙鶴的祈求和平活動;在雞肉宴上率先吃雞肉幫助民眾建立戰勝禽流感的信心;為加快曼谷新國際機場的建設速度,在建設工地親自為工人們下廚炒菜等等。這些身先士卒、形式新穎的親民作風贏得了泰國民眾推崇。
由於之前成功的商界經驗,他信還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發展戰略,稱為「他信經濟學」。在他信領導下,泰國經濟走出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的蕭條狀態,正以年增長率6%的速度穩步增長。還提前兩年還清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43億美元的債務。
在他信主政期間,泰中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全面、順利發展,並取得顯著成果。
東南亞華商的「贏」精神
1.善觀時變,把握機會。他們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時代變革中預測發展方向,掌握住發展先機,並能將危機變成轉機,努力地拓展賺錢的機會。從而能夠在異常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借機來發展和壯大自己。
2.誠信為本,信義為先。東南亞華商多由閩南、潮汕遷徙而來,當地風俗提倡「利從誠中來,譽從信中來」。以誠為本,才能獲得信用;在信任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這是華商能夠在商場中長久發展的重要因素。
3.敢拼愛贏,永不滿足。華商在遷徙地初期往往一無所有,他們有著永不滿足的強烈的致富觀念,具有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並且敢於冒險犯禁、勇於進取和積極開拓。從而能夠開疆拓土,進入常人不敢涉足的高利潤領域。
4.穩扎穩打,重視理財。華商多是白手起家,往往從小本生意做起,一點一滴地賺錢,故能勤儉節約,有了一定積蓄,就及時擴大再生產,滾動發展建立起龐大的產業。

H. 外國人在曼谷長期生活,經濟來源一般靠的是什麼

外國人在泰國曼谷生活的經濟來源是打工和開店、與泰國人一起做生意。

泰國曼谷長期生活的外國人有很多,他們的經濟來源都以打工為主。國內有很多留學生和專門去泰國淘金的人,在泰國曼谷長期生活,他們身兼代購和導游等多個職務,甚至會從事翻譯和自媒體等多種工作,他們跟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同,他們的工作更為輕松,但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人們把這些在曼谷長期生活的外國人叫淘金族。

在泰國曼谷長期生活的外國人還會與當地的泰國人一起做生意,這也是他們重要的經濟來源。這些多數都是來自西方的投資者,他們有豐富的投資經驗,能創造出新的賺錢機會,而且生存能力比較強,他們看好投資項目以後,多數都會與當地的泰國人合作,在泰國經商或者投資實業,擁有相對的股份或者經營權,他們能在泰國曼谷長期生活,而且會有豐厚的投資回報。

I. 華人在泰國的地位高嗎

華人在泰國的經濟地位比較衫早喊高,在農業、金融業、製造業、或野建睜簡築與房地產業等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政壇上也比較活躍,如前總理班韓(漢姓馬)、現任總理川・立派(漢姓呂)即是華人;所以,泰國華人常以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完全不避諱自己會說華語,而且以之為榮~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9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3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7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9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