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孤軍為什麼要投降泰國

孤軍為什麼要投降泰國

發布時間: 2023-05-21 03:22:00

A.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嗎

泰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暹羅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佔領,宣布加入軸心國。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分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與。

(1)孤軍為什麼要投降泰國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背景

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

當時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並衣索比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

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在經過7個月的抵抗之後,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衣索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扎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復辟帝制。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

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意志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B.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

C. 泰北孤軍的介紹

泰北孤軍,泛指自緬甸北境撤往泰國北方的國民黨軍隊。其中段希文、李文煥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盪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皇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早期一部分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台灣當局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龍岡的忠貞新村;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縣的中和市及永和市一帶;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非公開產業。

D. 八佰壯士的真實結局

八佰壯士的真實結局

八百勇士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天4夜,大大的鼓舞了上海市民的抗戰信心,中國軍人也藉此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決死衛國的無畏精神。不過無論是平時接觸的史料,亦或是電影《八佰》中,都沒有對「八百勇士」進入租界後的處境有過介紹,可能是因為這群英雄們死的實在是太憋屈了。


謝晉元所率領的八百孤軍,在完成阻擊任務後,於1937年10月31日晚,接到命令退出四行倉庫,撤入位於西藏路東側的公共租界。此時的八百孤軍,由原來的420人減員至377人,在撤退過程中又有部分傷亡,並且允許受傷士兵就醫治療,撤入公共租界的英雄共355人。

進入公共租界之前,謝晉元接到的命令是進入租界後「由租界當局准備車輛尺孝,通過公共租界至滬西歸隊」。但進入租界後,英軍便違背了承諾,將謝晉元等關至中國銀行倉庫地下室,並於11月1日凌晨要求收繳孤軍槍械,剛剛從戰場出來的勇士們群情激奮,言武器乃軍人第二生命,寧可重返四行倉庫戰斗至死也絕不繳槍。

租界的工作人員便謊稱只是代為保管,當面點明數量並開具收據,待車隊駛出租界後,如數奉還,絕非繳械。加之此時的四行倉庫已經被日軍佔領,如果真的強攻回去必定傷亡慘重,謝晉元權衡再三之後決定相信租界當局,命令士兵繳械登車。

然而等待英雄們的並不是按照約定被送出租界歸隊,而是被關入了租界的「孤軍營」。開始的孤軍營只是一片空地,連一幢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只是被鐵絲網和全副武裝的士兵的圈了起來,直到一年後,租界才為他們修了四幢房子,作為他們的宿舍。在淞滬戰場拚死浴血的勇士們,就在這里,度過了被囚禁的四年,直到四年後,手無寸鐵的他們耐配成為了日本的俘虜。

1940年3月,汪偽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陵畝稿便開始著手拉攏早已經被上海人民視為英雄的謝晉元和他手下的孤軍勇士們。但謝晉元不為所動,屢次怒斥前來勸降的汪偽政府人員。汪偽政府見勸降謝晉元無望,便起了殺心。

1941年4月24日早,勇士們正在孤軍營中進行早操,謝晉元也來到操場一同訓練。這時被收買的叛徒郝精誠等四人向謝晉元跑來,不明情況的謝晉元以為他們有什麼事情匯報,便走向他們。四人走到謝晉元近前,突然掏出准備好的匕首,猛擊謝晉元頭部,後雖被部下救出,但由於傷勢過重,於當日下午六時去世。

民族英雄謝晉元,就這樣死在了他深信不疑的部下手中,死在了漢奸走狗手中。4月25日,在孤軍營大禮堂內,勇士們為謝晉元舉行了哀悼儀式;5月8日,謝晉元被追贈為陸軍步兵少將。

謝晉元遇刺不久後,日本便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進而佔領上海租界,勇士們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日軍俘虜。汪偽政府看到了機會,便以到南京拜祭中山陵為借口,將倖存的333名孤軍勇士接往南京,威逼他們投降。孤軍英雄們不為所動,使汪偽政府惱羞成怒,將孤軍全部關入由日軍看守的老虎橋集中營。

在老虎橋集中營,孤軍勇士們受到了日軍的非人虐待,大量孤軍勇士被虐待致死。不過隨著戰事吃緊,日軍人力不足,不得不將孤軍勇士們分批押送到不同地點做苦力,這給了孤軍勇士們逃出魔窟的機會。

1942年8月,在南京東郊孝陵衛做苦工的萬連卿等8人成功逃出,在新四軍的幫助下被送往安全區;1943年2月,同樣是孝陵衛,又有28人逃出,其中一部分參加了新四軍游擊隊。

E. 逃往金三角的1500名國民黨孤軍,70多年過去,後代生活現狀如何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我國1949年建國,但 建國之路並不一帆風順 ,在建國後的幾年裡,除了國際局勢的變化,最大的問題就是 國內邊境的國民黨流竄部隊

當時國民黨殘軍大都被我軍在1950年 或殲滅或收編 ,但有這么一支孤軍,眼看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於是 逃到了金三角地帶 ,這一去就是70年,不但他們中一部分人再沒回來,就連 後代也無法回國

在1950年的那場殲滅戰中,國民黨團長李國輝帶著最後幾百人拒不投降,順勢 逃往緬甸方向 ,與他們一起的還有 另外一個團副譚忠的幾百人以及兩百多殘兵。

這么一隻殘軍在國內被解放軍追著打,但是在緬甸卻稱起了大王。

雖然是殘軍,但是依舊 使用著國民黨第93師的番號 ,沒有後援,沒有給養,只有 1500條人命就踏上了流亡之路

這支部隊馬上就受到了緬甸政府的重視,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緬甸政府派出上萬人的部隊 准備對這伙「流寇」進行殲滅

十比一的比例讓緬甸方面覺得勝券在握。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1500人卻 把緬甸軍上萬人打的節節敗退 ,甚至連最重要的城鎮大其力也沒有守住。

雖然在國內他們跟不上我軍縱隊作戰的節奏,但李國輝 對付緬甸軍卻綽綽有餘

打過一仗之後,緬甸政府終於肯坐下來談判,而最終的結果也可謂是雙方 退一步海闊天空 。李國輝本意不想佔山為王,只求一地養活這跟他的1500餘眾,而 這片地就是臭名昭著的金三角。

有了棲息地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盡管國際輿論的矛頭一直指向他們,李國輝卻毫不在意。穩定了局勢,李國輝就開始 聯絡台灣方面 ,希望能將他們接引回去,但 始終沒有回應 ,最後等來的只有一點泰銖。

蔣介石的意思很明顯,李國輝的殘部名聲不好,接回去也是個大麻煩,留下點錢 讓其自生自滅才是本意 。但這里有1500張嘴要吃飯,李國輝就 走起了歪門邪道,開始開荒種毒品

李國輝可謂是當時的最大毒梟,賺得盆滿缽滿,並且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成了名副其實的地頭蛇。他建立了一個 很完善的種毒、銷毒體系, 成為了國際上的毒瘤。

盡管名聲不好,但好歹填飽了肚子。包括所有的緬甸地方官,全部聽從李國輝的調遣,他的左膀右臂 羅星漢和坤沙,日後也都成為了讓緬甸頭疼不已的大毒梟。

但這么一來,蔣介石的興趣勃然而起,既然李國輝在金三角扎了根, 何不用這個地方做大陸根據地 ?但李國輝他已經難以駕馭,於是 派出李彌前去接應 ,給了他相當大的權力。

李彌來到金三角可謂是比李國輝的官威還大得多,他甚至不把緬甸政府放在眼裡,勒令 周邊地方官不允許私售或私種毒品 ,所有的毒品只能由李彌接手。

但這一切都是蔣介石想東山再起的棋子,金三角這邊沒過多久就不斷地接到蔣介石的命令, 要求他們反攻大陸 。但實際上李彌心知肚明 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於是帶著部隊在我國邊境打起了游擊。

我軍一進他便退,我軍一退他便進

這樣反反復復讓李彌消耗不起,最後還是乖乖回去種自己的毒品養活軍隊,雖然行為不恥,但卻有奇效,李彌竟然靠著不入流的手段 有了上萬人的部隊

當時的李彌就連緬甸、印度兩軍合一也不是他的對手。但這已經嚴重 偏離了蔣介石計劃的路線 ,於是 李彌被帶回了台灣被拘押 ,只留下空盪盪的上萬人在金三角逗留。

在經歷了一次換帥後,這支部隊大不如前, 被緬甸軍打得四分五裂 ,蔣介石也不再抱有希望,直接宣布與這支部隊斷絕聯系。言外之意就是說 這些人不再是中國人

最終接納了這支殘軍的是泰國政府, 泰國借刀殺人 ,用國民黨孤軍的武力 消滅了反政府武裝游擊隊 ,這對長年與解放軍周旋的他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而酬勞就是泰國撥出一片土地讓他們定居。

這片地就是美斯樂,但泰國政府並沒那麼好心,美斯樂其實就是 一片無主的荒地 ,一切都要國民黨殘軍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

但也因為如此, 殘軍把美斯樂當做自己的家來經營

很多國軍都 在當地娶了媳婦,有了後代

整個美斯樂成了華人的天下,包括嫁到美斯樂的緬甸媳婦也都學會了中國話,至今這些殘軍士兵的 後代已達到六萬多人 ,依舊保持用中國話進行交流。

不只是語言,這些人 生活的習慣也全部與中國人無異 ,包括過年要吃餃子。很多老兵年邁也堅持 希望有一天能落葉歸根 ,即使不能光宗耀祖,也不想在異鄉歸逝。

很多老兵和他們的後代在美斯樂生活的其實並不如意,最難熬的就是中秋佳節, 想著遠在大陸的父母家人 ,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這讓他們更覺得自己被世界所拋棄。

好在國內並沒有放棄他們,對於美斯樂的前國軍老兵及其後代,我國政府 願意接受其回國並且和家人團聚

他們當中一個叫做唐陽山的營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唐陽山是率先提出回國探親的,當時包括他在內八個人全部由我國政府安排, 讓他回家與家人團聚

緊接著軍長呂維英等人也紛紛效仿, 幾十年間斷斷續續上千人成功回國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的親人早已逝世,但在美斯樂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 不願回國生活 。政府也很同情並理解,此事乃個人意願,並不強求。

金三角的發展是 歷史 的塵埃,有因必有果,由於國民黨長期對金三角的控制, 很多士兵有苦說不出 ,望著同一輪明月卻不能坐在家人身邊,導致很多士兵 錯失與家人見面的機會

至今在金三角腹地美斯樂的 中國人後裔仍不在少數 ,中國士兵回國尚且方便,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在美斯樂的後代問題,他們都是混血難以成為真正的中國人,而 這些後代才是最終的受害者

F. 面臨強敵士兵們要抵抗,將軍為啥卻要投降

在歷史上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是件大事,結束了東漢以來中國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讓中國再一次實現了大一統。隋朝之所以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一統全國,除了有英明的皇帝隋文帝之外,還因為他的對手陳朝太差勁。

陳朝的差勁不是說他國力不行,士兵不行。主要是陳朝的皇帝不行,因為當初過江的隋朝士兵沒有陳朝多的。是陳朝的皇帝,把武將們氣的都不想打仗,還有一位直接倒戈相向,帶著人沖進皇宮,對抵抗的士兵說,老夫都投降了,你們還抵抗啥。說完士兵就都散了,這號召力真不是吹的。

隋朝統一

說完,陳軍都四處逃散了,韓擒虎帶人第一個沖進了皇宮。陳後主當時還傷心的不得了,說是大臣的錯,和自己無關。其實就是他的錯,能事先對將士們好一點也不至於這樣,不過對他來說也無所謂,他對亡國的事反正也不傷心,到了隋朝之後,還對隋文帝說希望能困型給他官做,因為經常參加朝廷宴會,自己沒有品級不知道該站哪坐哪,有個官就知道自己的位置了,所以隋文帝後來評價他毫無心肝。

G. 令人惋惜的南宋名將,孤軍困守襄陽死戰六年,兵盡糧絕無奈投降,為何呢

在真實的歷史上,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一次重要的戰爭。襄陽城的失守才導致了南宋政權的覆滅,作為襄陽守將的呂文煥更是令人惋惜。

公元1268年,忽必烈發起了最後一次的襄陽之戰。而作為襄陽知府兼任京西安撫副使的呂文煥扛起了守衛襄陽的責任做嫌。蒙古軍隊集結投降蒙古的水軍7萬人以及5000餘艏船隻對襄陽城發動了進攻。同時,蒙古軍隊還切斷了襄陽城與外界的所有聯系。此時的襄陽已經成了一座孤城。

南宋朝廷也意識到了襄陽的重要性,曾經多次派遣援軍前往救援襄陽城。但是忽必烈為了這一戰可是整整用了五年時間的准備。蒙古鐵騎早就嚴陣以待。宋軍的救援是那麼的蒼白無力。根本無法突破蒙古人建立起來的防線。而另一邊,面對蒙古軍隊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宋軍在呂文煥的帶領下沉著應對。使得蒙古軍隊多次在襄陽城下吃虧。

忽必烈派出的大將保證只要守軍投降,蒙古軍隊絕不傷害城中百姓。為取得呂文煥的信任,蒙古使者折箭發誓。為了襄陽百姓,呂文煥妥協了。他決定投降。

呂文煥由一個忠君愛國的抗蒙名將,帶領孤軍守護襄陽城六年不退。最後,南宋朝廷拋棄了襄陽。這使得他為了權城百姓不得不向蒙古投降。他拋棄了他曾經守護的南沒胡耐宋朝廷,這使得我們不免為他惋惜。而南宋在失去襄陽之後也很快迎來了滅亡。

H. 泰國 國民黨 遠征軍後代都拿到國籍了嗎

遠征軍後代根據當時的規定都取得了當地的國籍。

在許多年前從中國大西南敗退到泰緬寮邊區的原國民黨93師,為世所遺、孤立無援,只能靠為泰國政府征戰,用血肉換取棲身泰北荒山的生存權。50多年前,原國民黨93師從中國大西南敗退到泰緬寮邊區,伺機「反攻大陸」。

隨著形勢轉變,先後兩次撤往台灣後,餘下數千人,輾轉流落在叢莽里。他們前無出路,後無援助,靠為泰國政府征戰,換取在泰北荒山的生存權,最終在美斯樂紮下了根。

(8)孤軍為什麼要投降泰國擴展閱讀

1981年2月16日,孤軍為泰國政府出征,3月8日取得考牙之戰的勝利,泰國內戰結束,泰國王室及泰國政府的地位再無威脅。孤軍得到的回報是:有戰功的和傷亡人員家屬可獲得泰國身份證。

戰後,普密蓬國王走進簡陋帳篷里,看望傷員。對尊崇王室的泰國人來說,這是多大的榮耀啊,而這些傷兵們對國王俯下的身子竟然無動於衷。有人告訴國王,他們是不懂泰語的中國人。

泰王至此才知道孤軍和政府這樁「參戰」與「入籍」的交易。普密篷親自簽發了第一批2000個泰國公民證給這些泰北流浪者,他們子女到了15歲即可入籍泰國。中國孤軍在泰北的窘境由此扭轉。他們從此,是生活在山上而不是被困在山上了。


I. 泰國、越南到台灣,跨越與塑造邊界的茶

茶在中國台灣與許多國家是習以為常的飲料,不但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也有規模龐大的國際貿易,涉及復雜的生產、運輸、消費網路。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不但改變地貌,也影響人際與社會,甚至是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中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伯邑藉由探索東南亞的茶與中國台灣之間的千絲萬縷,追尋超乎地圖界線之外的各種互動。

中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伯邑。(劉馨香攝)

洪伯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就讀人文地理學博士時,到中國西南部尋訪研究題材,意外得知雲南聞名的普洱茶,其實和中國台灣關系密切,便朝此一領域鑽研。回中國台灣任教後,仍然延續「茶」這個主題,陸續探討泰國、越南茶產業與中國台灣的關系。

梨山到金三角化軍人為農夫

金三角地區位於泰國北部邊境一帶,與緬甸、寮國交界,曾經是鴉片毒品的生產基地;如今不再有罌粟種植,地景轉變為果園、茶園、農田,呈現健康清新的風貌。關鍵在於 1968 年開始的「泰王山地計畫」,泰國官方引進外來的農作物與技術,協助當地居民栽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再依賴罌粟,而中國台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1968 年開始的「泰王山地計畫」,泰國官方引進外來的農作物與技術,協助當地居民栽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再依賴罌粟。圖為罌粟花。(Pixabay)

泰國官方之所以信任中國台灣,是因為中國台灣已經有類似狀況下的成功經驗。中華民國 *** 來台以後,有計畫地深入山林獲取資源,又為了安置退伍軍人,嘗試在高海拔地區開發農業——化軍人為農夫,建立梨山的福壽山農場等據點。

中國台灣地處熱帶與副熱帶,卻能順利在高海拔地區種植多種溫帶蔬果作物。山地開發雖導致環境破壞等後遺症,卻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計。如蘋果的成功種植,讓 1970 年代梨山的環山部落,一度比台中市區更加富裕。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是當時負責泰王山地計畫的代表,他觀察到泰國北部的氣候條件與中國台灣山地類似,決定與中國台灣展開農業合作,即使雙方 1975 年斷交後仍持續執行。事後也成為前泰王蒲美蓬的一大政績。

中國台灣與泰國牽上線以後,也間接幫助到泰國北部的中華民國遺民,身處「異域」的泰北孤軍。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Monarchians,Wikipedia) 從異域到茶鄉

國共戰爭結束後,中國西南部仍存在 *** 的軍隊,不少人不願意前往中國台灣,最後輾轉抵達泰國北部落腳,被稱作泰北孤軍。此後相當一段歲月,泰國 *** 無力掌握其北部疆域,任由 *** 游擊隊、毒販流竄;而孤軍在缺乏中華民國支援下,必需自力更生,涉入毒品等貿易,在夾縫中求生存。

1981 年的考科考牙戰役,孤軍協助泰國 *** 肅清 *** 游擊隊,之後取得泰國公民身份,名義上正式解編。此刻泰國 *** 表面上排除了國境內干擾統治的不安定因素,實際上還需要新的經濟因子,才能確切統治難以掌握的北部領土。前述的泰王山地計畫,便能達到編戶齊民的作用。

茶、咖啡亮仿、蘋果、梅、桃等作物,擺在不同時空環境下,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泰國北部原本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難以統治,引進新的農作物與技術、丈量土地、建立新的人際與產業網路並和外界市場接軌後,地貌改變了,許多本來曖昧不明的關系隨之清楚,國家機器得以深入原本難以企及的層面,充分利用自然與人力資源。

圖為泰北孤軍滯留的「美斯樂」村落。(Wikipedia)

洪伯邑的研究指出,農作物與技術的移植,同時具有經濟與政治的效果。此敬讓纖一模式先由中華民國在中國台灣的高山地區實施滑數,類似的過程也發生於泰國北部。中華民國對泰國的協助,也維系了雙方斷交後的外交關系。

戰爭與毒品的時代過去後,孤軍後裔仍需要營生。隨著泰北孤軍的情況為中國 *** 內知悉,中華救助總會(改名數次,簡稱「救總」)也投入支援,又在 1990 年代將中國台灣培育的茶種引進泰北。盡管茶與其他農作物皆來自中國台灣,中國台灣農技專家也兩邊支援,茶一開始卻限於華人種植,沒有交給泰國原住民。農作物與技術的轉移,使泰北華人由軍人轉型為農夫,還有些成為資本家。

中國台灣人眼中的泰北異域,接受源自中國台灣的農技資源後,發展為新的茶鄉,呈現他鄉變故鄉的轉換。不過邊界不是靜態的,現在呈現的領域,是過去累積的結果。隨著大環境變化及位置、規模都更優越的越南茶競爭,與中國台灣淵源很深的泰國茶業,逐漸退出中國台灣市場,轉以泰國國內和歐美、中國市場為主。

中華救助總會(改名數次,簡稱「救總」)。(Wikipedia) 在越南種植中國台灣茶樹

洪伯邑在泰國之後,將目光轉向茶產業與中國台灣淵源極深的另一個國家:越南。越南茶與中國台灣的關系比泰國更加緊密,不只因為中國台灣當初出口茶樹、技術與資本,投資越南建立茶的產業;也由於如今有大量茶葉,由越南進口到中國台灣。

越南曾經是採行計畫經濟的共產國家,1980 年代後期才「革新」開放,引進外國資本與技術。1980 年代中期有中國台灣茶商率先進入越南,接著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支持南進政策,中國台灣大舉向越南出口資本、技術、樹種等資源,使越南南部的林同省,發展為規模龐大的茶葉產地。

中國台灣茶的常見品種。(何庭劭繪)

中國台灣茶在移植越南初期,水土不服之外,也面臨嚴重的蟲害威脅,一直到 1994 年引進金萱才成功克服蟲害。有了能保證產量的金萱作基礎,使茶廠經營更有彈性,可以搭配生產青心烏龍、翠玉、四季春等不同茶種,靈活面對市場。

越南茶大量出口到不同國家,需要避免農葯殘留。為了應付多變的農葯標准,越南茶商發展出一大一小兩套模式:大型茶廠由數百人運作,幾乎全年無休,因為家大業大,有資源聘請專任的文書人員管理農葯,確保不論各國標准如何改變,都有能力調整跟上。

至於相對小型的茶廠,本身資源短缺,自家茶園外也與當地茶農簽約契作(通常仍有一百甲左右,規模超過中國台灣同業)。他們為了確保品質,發展出另一種管理農葯的方案,就是和農葯經銷商合作,讓專業的農葯業者直接參與管理。

中國台灣茶移植越南,一直到 1994 年引進金萱才成功克服蟲害。圖為金萱茶葉(台茶 12 號)。(Wikipedia)

盡管原產地有自我要求,進口時也經過檢驗,中國台灣人看待越南茶,心中仍常存對農葯殘留的疑慮,還普遍認為越南茶的品質不如本土茶。並非說越南來的茶就百分之百沒有農葯殘留問題,但就洪伯邑看來,這超越食品安全的層次,牽涉到心理上的認同與焦慮,甚至還有國族建構的因素,是探討邊界、移動、何謂本土的絕佳材料。

什麼才是「中國台灣茶」?

中國台灣本身產茶,也習於喝茶,茶葉消耗量逐漸增長;另一方面,中國台灣本土茶葉的產量卻逐漸下跌,供不應求。考慮生產與消費,中國台灣必須由越南等國大量進口茶葉,才能支撐國內蓬勃的需求。然而,在中國台灣本土意識發展下,茶成為中國台灣認同的一環,如珍珠奶茶更是成為中國台灣象徵之一。假如「中國台灣茶」的原料來自越南,還能算是代表中國台灣的茶嗎?

在中國台灣本土意識發展下,茶成為中國台灣認同的一環,如珍珠奶茶更是成為中國台灣象徵之一。假如「中國台灣茶」的原料來自越南,還能算是代表中國台灣的茶嗎?(Pixabay)

現實上,茶是一種農產品,由於溫度、濕度、製程等不同,即使產自同一茶園,每一批茶葉的風味都會有所差異,更不用說不同茶廠、地區。在大量供應之下,為了使每一批茶葉品質穩定,勢必需要「拼配」,也就是混合不同茶葉,迎合各種需求。

有些不肖商人魚目混珠,以劣質茶葉謊稱高級;或是替中國茶葉洗產地,偽裝成越南茶賣到中國台灣,這些行為不但應該譴責,而且違法。拼配卻不一樣,這是在市場需求之下,一門高度專業的技術,重要性不亞於種植茶葉本身。

如人盡皆知的英國茶商立頓,英國本身不產茶葉,立頓卻能在全球各地收購茶葉,經過拼配後以立頓的招牌販售。拼配是茶、咖啡等農產品的常態,不會有人批判立頓詐欺。中國台灣人質疑混合越南茶葉不純,某方面反映出中國台灣人的認同與焦慮:什麼是本土?怎樣會危害到本土的純正性?

以地理邊界劃分,中國台灣本土的界線明確,但是文化上何謂本土?在中國台灣喝進口紅酒,顯然與本土沾不上邊,不過中國台灣人在越南種植中國台灣茶樹算嗎?越南台茶又銷回中國台灣,成為手搖茶的原料呢?

越南與中國台灣表面上國界非常清晰,雙方是跨國貿易,但是深思茶的移動,千絲萬縷的牽扯,便能意識到洪伯邑看見的風景:邊界其實是過程。

以地理邊界劃分,中國台灣本土的界線明確,但是文化上何謂本土?中國台灣人在越南種植中國台灣茶樹算本土嗎?越南台茶又銷回中國台灣,成為手搖茶的原料呢?(Pixabay) 建構中國台灣本色的珍珠奶茶

明擺著的國界以外,日常生活中邊界其實無所不在,而且以多元的形式存在,男性/女性、中國台灣茶/越南茶、金萱/青心烏龍、本土/非本土都是邊界,選擇喝紅酒、啤酒或烏龍茶也是一種選邊。邊界真實存在,卻不是固定不變;藉由越南台茶的案例能看到,茶這類非人角色在邊界上不斷移動,我們的想法與行為,則參與形塑邊界的過程。

洪伯邑還提供一個有趣的案例:在中國台灣境外的越南,觀看珍珠奶茶的中國台灣價值塑造。

2018 年洪伯邑在越南北部河內的調查,親眼見證泡沫紅茶店的興旺商機。越南商家為了提升商品價值,必須表現珍珠奶茶的道地中國台灣味。洪伯邑觀察到至少有兩種模式,一種策略是講究材料本身,另一種是做足形式。

越南商家為了提升商品價值,必須表現珍珠奶茶的道地中國台灣味。(Pixabay)

要調配出好喝的珍珠奶茶,茶葉要求和直接泡茶不同,這是珍奶母國中國台灣的強項。因此有些越南業者由中國台灣進口依照中國台灣技術拼配出的茶葉(盡管其中不少茶葉,更早之前是從越南出口到中國台灣)。此一模式下,越南珍珠奶茶的茶葉不一定產自中國台灣,但是關鍵的拼配是在中國台灣進行,應該足以展現中國台灣價值,說服消費者買單。

然而,茶葉從越南到中國台灣,再從中國台灣回越南,不是大家都能負擔兩層關稅。因此另一種策略是,在越南請中國台灣人開設教室,建立品牌,以當地茶葉為主要原料,將原汁原味的中國台灣製程移植到越南。透過對中國台灣茶文化與高端技術的想像,拓展越南的市場。

跨越學術的邊界

我們思考事情時,容易採取二元對立的框架,但是跳脫框架以另外的角度看事情,一件事不只一個觀點、一項行為不只一種影響,能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洪伯邑對東南亞茶的一系列研究提醒我們,如茶這類非人角色的出現與移動,會改變原本的領域界線,對地景、市場、人都造成影響。本土/非本土等各式各樣的邊界確實存在,邊界卻也是過程。

洪伯邑認為學者除了研究,也該負起社會責任,讓民眾有機會認識研究成果。因此他率領學生們舉辦公眾演講等活動,寫作論文與專書發表之餘,還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的研究寫成給大眾閱讀的文章,集結為《尋找中國台灣味:東南亞X中國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一書。目標是舍棄難懂的術語,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將嚴謹的學術成果介紹給大眾。

洪伯邑參與撰寫之書籍。(劉馨香攝)

探討東南亞的茶到一個階段後,洪伯邑的新方向是中國台灣海洋。有句話說「中國台灣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真的如此嗎?洪伯邑不這么認為。如何從中國台灣的海鮮文化重新理解中國台灣和海洋的關系,是他接下來關注的題材。

相關標簽: 中國台灣 普洱茶 泰國 珍珠奶茶 立頓 茶 茶樹 越南 yahoo 紐蟲 圓周率 雷達 康乃馨

J. 我發現國軍第八軍團和金三角有很多聯系

看看劉德華的《異域》爛片王朱延平認真拍的一部片子 可以說是第8軍93師建立了金三角
劇情介紹: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李彌將軍所率領的第八軍仍在雲南邊境做困獸之斗。在草木皆兵的逃亡中,他們遇上另一支由李國輝團長領導的部隊,兩隊人馬合力逃出國境,建立據點,展開長達五年的異域生涯。但就在他們日漸壯大的同時卻被迫撤軍,使他們辛苦奮斗的五年時間成了毫無意義的犧牲。
時間回溯到半個多世紀前。有兩支國民黨武裝先後逃入了與我國雲南省交界的緬甸,他們會合後一直期望著局勢變化,以「復興」國民黨政權。而當他們與台灣方面聯系時,得到的卻是「你們自己解決出路」的冷待。由於原國民黨93師曾參加中國遠征軍到緬甸,在對日作戰中屢打勝仗,當地老百姓看到中國軍隊就認為是93師的,於是就仍以「93師」稱之。
世易時移,對於93師的不請而入,緬甸政府自然要予以清剿,可這些國民黨軍人雖然打不過解放軍,對緬甸軍卻像是張飛吃豆芽。93師的戰鬥力終於引起了蔣介石的關注,蔣隨委派原第8兵團司令李彌去領導這支部隊並反攻雲南,但很快全線潰退,只得又逃回緬甸。緬甸政府沒辦法,轉而開始向聯合國控訴。
當時,台灣是聯合國的成員,迫於壓力,蔣介石開始撤回這支部隊。但有一部分人因為已經拖家帶口沒有撤走,在中緬軍隊的合擊下,就逃到了泰北山區一個叫做「美斯樂」的地方。在這片窮山惡水間,可說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了生存,他們只好一邊招兵買馬,進行軍事訓練,一邊開荒墾地種植罌粟,將鴉片運出金三角換取金錢。
一段時間後,迫於生存的艱難,也覺得這樣下去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部隊在泰國政府的「招安」下投降。然而,為得到在泰國的合法定居權,他們不得不接受征剿反政府游擊隊的條件。當他們經過數次艱苦卓絕的戰斗最終獲得勝利時,出征的將士卻已死傷過半。
從「國軍」變成「孤軍」,從「孤軍」又淪為「殘軍」,為得到合法居留權還要充當炮灰,台灣作家柏楊在1993年曾寫下這樣一段感言:「他們在異域戰勝,仍是天地不容;他們在異域戰敗,只有死路一條;他們在異域戰死,便與草木同朽。」真切地道出了這群中國人的險惡悲慘的處境。
按說,有了合法定居權就應該穩定下來了,可令人想不到的是泰國政府只給參加戰斗的將士及家屬發放公民證,沒有參加戰斗的人只有難民證。持難民證的人不能隨便到各地去工作和生活,離開所在地須經特別批准,否則會被罰款和坐牢,即使這座村寨的工作人員也不能出去,抓住就要被遣返回泰北。現在,他們的後代已達50萬人,卻有20多萬人只能持這種低人一等的難民證,成為沒有國籍的人。不管已經是泰國公民還是原來的難民,這群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說漢語,寫漢字,看中文節目,吃中國式飯菜,無論是先輩的墳墓還是活人的「壽域」,其墓碑一律朝北,遙望故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1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