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一共建立多少年
⑴ 泰國建國時間是多久,國慶日又是什麼時候
12月5日 泰國 國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生日 就是國慶日
⑵ 泰國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交往。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蕃關系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⑶ 泰國歷史
國名
泰王國
泰國風光集萃(20張)(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Thai)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民族特色中較奇怪的為長頸族。東臨寮國和柬埔寨,南面是泰國灣和馬來西亞,西接緬甸和安達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國的名稱是暹羅。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三色的五個橫長方形平行排列構成。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錶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國家簡史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從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沖國,從而使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更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布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
節日
國慶國王誕辰日12月5日(1927年,國王普密蓬·阿杜德誕辰) 宋干節(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燈節(泰歷十二月十五日)。
泰國國徽
國徽
泰國國徽是一個極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圖騰圖案。深紅色的大鵬是泰國民間傳說中鷹身人面的神靈。
語言
泰語(Thai)是泰國的官方語言,屬壯侗語系侗台語族。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彙和語法的作用。
宗教
佛教為國教,其信徒佔95%,其次伊斯蘭教佔3.8%,基督教佔0.5%,其他0.7%。泰國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為主。另外亦有信奉天主教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泰國風景
民族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寮國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和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5%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華人是泰國的一個重要族群,約有7,300,000(2003年)人,占總人口的12%.主要信仰漢傳佛教、道教、儒教。
編輯本段地理
歷史地理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涼三季,年均氣溫24~30℃。
1238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52年(順治九年)暹羅派遣使節到清朝進行朝貢,開始了兩國的友好往來。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暹羅,攻破了暹羅的國都大城。大城王朝的達府太守披耶·達信組織暹羅人民擊退了入侵的緬軍,重新統一了暹羅,被擁立為王。1768年,達信派遣使節到清朝,請求清廷封他為暹羅國王,但清政府認為他是乘機篡位,予以拒絕。
曼谷奢華
然而,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羅國王拉瑪二世贈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額。19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55年,英國代表、香港總督鮑林強迫暹羅簽訂了《英暹通商條約》(《鮑林條約》),此後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也紛紛效法英國,強迫暹羅簽訂了類似的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沖國,與清朝的宗藩關系也漸告結束。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拉瑪五世王借鑒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拉瑪七世王時期,民黨發動政變,改君主專制制為君主立憲制。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國。
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的歷史分為五個主要的時期:
南朝時期
(公元650-1250)
泰族人在中國南部,即現在的雲南、廣西和廣東,建立了他們的國家。許多人向南移居到湄南河盆地,並在高棉帝國統治下的中央平原定居了下來,並可能接受了高棉帝國的文化。泰族人在約公元1238年時建立了獨立的國家素可泰,標志著素可泰王朝的開端。
素可泰時期
(公元1238-1378)
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並逐漸宣布從當時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國獨立出來。統治者稱之為「幸福的黎明」,這也常常被認為是泰國歷史的黃金時期,這是理想的泰國,物產豐富,君主像父親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國王的是蘭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強大的大城對素可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城時期
(1350-1767)
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devaraja(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沖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系。
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盡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Phya Taksin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
吞武里時期
(1767-1772)
著名的Taksin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采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
曼谷時期
(1782至今)
Taksin死後,查庫里將軍成為查庫里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Nang Klao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系,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Mongkut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Vajiravudh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國王繼位(1935-1946)。國家由暹羅更名為泰國,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現任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是查里庫王朝的拉瑪九世國王。
泰國古稱暹邏,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元代國勢強盛,銳意向外發展,東南亞各國紛紛向元廷朝貢,泰國也不例外。
依據元史記載,元代(自公元1277至1368年)暹邏巨象及萬物進貢。元帝嘉許她的歸順,獎賜中土珍品,而元廷也遣使暹邏宣慰三次,關系良好。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瑪鐵菩提的酋長,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國,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地區以及緬甸海岸的頓遜區均為所有。拉瑪鐵菩提王死於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邏王子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明太祖大喜,令禮部員外郎王恆,頌賜暹邏國王大印,並贈世子衣幣及路費。自此以後,阿瑜陀耶王朝始稱暹邏。洪武廿八年,昭祿群膺又遣使朝貢,並告父喪。太祖命中官前往致祭赦世子嗣繼王位,賜賞有加。
明永樂元年,成祖又贈暹邏王金銀大印,暹邏王也遣使謝恩。
鄭和南下時留暹邏者甚多
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仍的。明成祖為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邏位於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當時,東南亞各地已有華人商賈,居處其間。隨鄭和南下的馬歡,著有《瀛涯暹勝覽》一書,其中記述暹邏的情形道:"國周千里,外山崎嶇,內地潮濕。土瘠少堪耕種,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其王居之屋,頗華麗整潔。民庶房地造如樓,一不通板,卻用檳榔木劈開如竹片樓,密擺用藤扎縛甚牢固。上鋪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纏頭,上不穿衣,下圍絲嵌手巾,加以錦綺壓腰。出入騎象或乘轎。一人執金柄傘,茭草葉做,甚好。王崇信釋教。國人為僧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婦人主掌。其國王及下民,若有謀議輕重買賣一應巨細之事,皆決於妻。
君主制
普密蓬·阿杜德國王陛下是查庫里王朝的第九世國王。他於1927年12月5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市,他的父親,宋卡的瑪依多王子在哈佛大學學習醫學,普密蓬國王於1946年繼承王位,是泰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作為君主立憲政體,他在危機時期保持中立。
⑷ 泰國歷史簡介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拓展資料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the
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國(Thailand)。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取「自由」之意。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泰國是世界最聞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泰國是佛教之國,大多數泰國人信奉四面佛。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九成以上。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泰國
⑸ 泰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泰王國
1932年6月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1939年5月改名泰國。1941-1945年被日本侵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又再改稱為泰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