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去泰國穿什麼衣服
❶ 各地春節習俗
大同春節習俗概述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已由文化部申報為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春節作為中國最大的民俗節日,深受人民的重視和青睞。各地慶祝春節的傳統習俗枚不勝舉,筆者想談談大同地區的春節習俗。
一、 節日習俗
大同地區的春節,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就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甚至於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這正是眾多春節習俗的真實寫照。
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節,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們視該日為佛主的「成道節」。民間也食「臘八粥」,象徵吉祥福壽、喜慶豐收。大同地區則「預於初七日往玉河鑿冰融水做棗粥,別無饋送,惟與佣水人棗粥一碗。」[1] 「食臘粥,作臘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節活動開始了。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文獻記載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區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兩側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批為「一家之主」的對聯。每逢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職」時,大同民間「供餳餅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該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當地習俗。大同民謠中「二十三,吃餳板」(註:餳指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指的就是人們希望他上天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臘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節前的准備階段。置辦年貨、打掃庭院、搞好個人衛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稱過大年。易門神、貼對聯、放鞭炮,蒸年糕、包餃子、吃年夜飯,請祖先、熬年、壘旺火都是大同地區的習俗。《雲中郡志》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修歲事,陳祀儀;守歲。」這與我國北方其他地區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贅述。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豐富,過年發旺火是當地的一大風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子中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裡面放好乾柴,上面大紅字條寫有「旺氣沖天」、「大吉大利」、「火樹銀花」等吉語。《大同縣志》記載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磊磊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鳴,辭舊迎新,活動達到高潮。旺火由家長親自點燃,稱為發旺火,取意發財、旺盛、紅火。沖天的火光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燒紅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們穿上新衣服,圍著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圍著旺火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鏟回灶內做飯,不準外人鏟走,表示一年的興旺。如今,盡管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樓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過年壘旺火的習俗仍然照舊。與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觀、規模龐大。人們圍著紅光耀眼、燦爛輝煌,吐著長長火舌的旺火,排著長長的隊伍,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們,歡笑著、嬉戲著,祝福著美好的來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氣勢磅礴。
「拜年」是歲後迎新納福的主要活動,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其內容豐富多彩。元日子時交年時刻,伴著新年的鍾聲、震耳的鞭炮聲,各家開始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區通常是後一種習俗,「過年好」成為最常用的拜年俗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因為初一以來的諸多禁忌過此日可破,故稱「破五」。破五的習俗活動主要是「送窮」。黎明各灑掃穢垢,送之門外。又剪綵為人,在街頭相更換,名曰「送窮」[4]。民間還留傳說初五是五路財神(註:所謂五路,指東南西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的生日,故各處商家店鋪紛紛開張營業,迎接財神,以求利市。
正月初八,俗稱「八仙日」。全神下凡,人們上街游百病,上廟進神、還願。清道光十年刻本《大同縣志》記載:初八日,俗喚「八仙日」。是日,順禳星辰。先是,前臘,各廟僧道與相識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廟僧道有回以果餅者,有留之吃齋者,則視布施之多少為差。
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成為傳統民間習俗。民諺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由此可見元宵節俗與歲首的密切聯系,它是春節習俗的又一高潮。觀燈、猜謎及各種娛樂活動構成了一卷絢麗的民間傳統風俗畫。大同地區「元夕自十四日至十六日,競張鰲山燈,間放火樹,以慶太平。」[5] 「鄉下多扮燈官,唱插秧歌來城內相徵逐,仿儺禮」[6]。
正月二十、二十五,民間俗稱「小添倉」、「老添倉」。「是日凡貯米面處則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糴米面以添貯者。」[7]代表填滿糧倉,蓋好窖子;一年有吃有穿,家庭富裕。添倉之舉意在祝禱、祈求豐收,表達了人們美好的嚮往。
二月二,龍抬頭。扶龍頭、引錢龍是主要的習俗活動。該日早晨,人們到水井內擔水、提水,用水壺裝水且內放一枚硬幣,從井台開始滴水,一路滴到屋內,滴水畫個圓圈,然後將水倒入水缸,表示引到錢龍,預示著財運亨通、發財致富。《大同府志》記載:「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龍』。」
二、 節日飲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它體現了農業文明和歲時禮俗的淵源。
臘月初八的臘八粥,預示著年節的開始。歲前的年貨置買是個重頭戲。其中,雞鴨魚肉、油鹽醬醋、各色蔬菜、干鮮果品、煙酒飲料等食品都要購置齊全。大同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尚好的白面饅頭,供奉神靈。燒、煎、烤、炸、蒸各種食品均需准備,節前的棗饃、豆包、豆腐、豆芽和粉條也是必不可少的(現代人們購物方便,講究新鮮食品,多已不做了)。一應俱全,就等過年了。
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是春節飲食的象徵。年三十早餐的撈年飯,一般人們都要多撈點(即多做點),因為古人有個說法:初一至初五,生米不下鍋。中午的黃糕表示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除夕之夜是萬家團圓、舉國同慶的時刻,晚上的「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每位家庭主婦都要挖空心思地烹調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菜餚中必備丸子、魚肉,象徵完完全全、團團圓圓、年年有餘。雖然餃子早已普及大江南北,但是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舊時以天乾地支來計時,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所以吃餃子諧音「交子(時)」。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的餃子餡內藏一枚硬幣,尤其帶有「招財進寶」、「大吉大利」的吉祥含義。吃年夜飯時,不僅家人歡聚共飲,而且要將祖先及亡靈請回團年。驅鬼避邪、送天神、請祖先,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念。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飯店、酒樓吃年夜飯了。現代人觀念的更新,折射出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現實。
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大同地區吃餃子也頗多講究。年三十的餃子藏制錢,圖的是一年有福氣;初一的餃子與面條一起煮了吃,名叫「金絲穿元寶」;初二請財神,吃餃子名叫「撈元寶」;正月初三吃餃子,當年生個胖小子;破五的餃子一定吃,為的是填補窮窟窿;十支(即初十)的餃子供麥穗,象徵來年大豐收······。除餃子外,油炸糕、油餅也是節日主食,十五的元宵更是必不可少。
三、 節日禁忌和娛樂
簡單地說,心理上以為忌諱的和言行上規定為不能說和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王充在《論衡》中認為:禁忌雖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勸人為善,使人慎重行事。長期以來,禁忌也就成為人們約束自己行為的准則。
春節的禁忌很多,除了對神、鬼等的敬畏而滋生出的封建迷信外,更多的是讓人們特別是婦女在正月里過清閑自在的日子。這從正月里諸多忌針線、剪刀便可看出。如:初一忌針,古人說:初一不忌針,一年窮忙碌;初五忌針,是怕扎破窮孔;初八忌針,是怕害眼病;初十忌針,是怕生惡指;正月二十、二十五日忌針,是怕針穿糧倉漏掉糧食;二月二忌針,是怕挑了龍眼;等等。「懶老婆盼正月」、「過了老添倉,羞死懶婆娘」的俗語便是佐證。
此外,大同地區有關過年的禁忌還很多。俗話說:葷年素臘八,臘月初八的早飯要在日出前做熟、吃完,忌動腥葷,要吃素菜;否則,恐得「紅眼病」。正月初一婦女不出門拜年,曰「忌門」;年節忌打碎器物,忌燭火熄滅;小孩兒不準哭鬧,老少不可說不吉利的話,左鄰右舍不許吵架,不能請醫生、吃葯;從初一至初四,不能掃地、倒垃圾,認為這樣會財源外流。所有這些多是為了圖個一年的喜慶、吉利,討個順氣。現在許多禁忌已被人們所擯棄。
大同地區從初五至十六,各種娛樂活動走街串巷、文藝演出搭台唱戲。扭秧歌、小車燈、跑旱船、踩高蹺、撓擱、舞獅子、耍龍燈等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每年春節的晉劇、耍孩兒等地方戲種也是人們傳統的娛樂項目。此外,還有許多廣受歡迎的文體活動。
元宵節是一年中的狂歡節。特別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伴著元宵節的威風鑼鼓、彩車、花燈、花會表演使娛樂活動達到了最高潮。全市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湧上街頭觀看錶演。其中,南關的耍龍燈是最精彩、最有名的。元宵之夜,家家戶戶燈籠高掛,孩子們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觀燈場所人頭攢動,各色花燈爭奇斗艷;猜謎活動,其樂融融;焰火照亮大地,火樹銀花競相開放。元宵的鑼鼓、元宵的燈火、元宵的遊人編織著良宵美景,好一幅「鬧元宵」的狂歡風俗畫。
❷ 外國人是怎麼慶祝新年的
外國人慶祝新年和國內不一樣,各有各的的特點。匈牙利:忌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工人」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蘊含也喜慶。人們在形象上尊敬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杏花樓年夜飯也是包含了很多豬肉製品,冷熱菜系都有。
保加利亞:打噴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裡吃年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人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者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得有多值啊!
法國:存酒喝光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如有剩酒,來年會交厄運。只有乾乾凈凈,才能迎來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❸ 有哪些國家也過元宵節
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元宵節。
1、日本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華文化,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一些風俗。起初日本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但是由於近代日本取消了農歷,所以改成了1月15日。雖然時間改變了,但風俗卻還是那些風俗。在元宵節這一天的早上,日本人會喝紅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此外,元宵節也是舉辦成人禮的日子。在這一天,剛剛成年的日本青年們會穿上和服,舉行屬於自己的成人禮,類似於中國的加冠禮。
2、韓國
韓國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中國一樣,韓國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韓國的元宵節被稱為大望日。不過韓國人不吃湯圓,而是喝五穀粥,寓意今天五穀豐登。
在元宵節這天,韓國人要穿上韓服到野外放風箏,風箏上寫著不愉快的事情,讓這些事都飛的遠遠的。到了晚上,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其實,中華文明中的節日,韓國基本上都保留了。比如春節也是這樣,不過韓國人的春聯是白色的。
3、越南
越南也是當年的藩屬國之一,和韓國一樣保留了很多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天,越南人要集體吃年糕,然後去花市買上幾盆鮮花。越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比如舞龍、舞獅表演等等。言而總之,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
4、泰國
在泰國,元宵節這天,大家都前往寺院上香祈福,而且會起得很早,爭取上第一炷香。
5、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這一天,青年男女會出來看燈展,希望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6、新加坡
在新加坡,除了語言之外,過元宵節幾乎各方面都和國內一模一樣。
❹ 有誰知道泰國的節日表
公歷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節日活動包括:僧侶行善、設祭親友亡魂、以香水浴佛、懸掛國旗、反省過去一年的功過得失、設定新一年的目標等等。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春節
泰國華人因與泰人和睦相處,水乳交融,因此保留著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春節、中元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其熱鬧場面毫不遜色。泰國春節最具熱鬧的華人過年氣氛要數中國城——唐人街(耀華叻路)及北欖府,除街道兩旁擺滿各種應節食品、物品外,還有舞獅、舞龍、遊街盛會,以及「中國小姐」選美會。華人和泰人均喜歡過春節,因為這時華人老闆會發雙薪,且有休假,通常是從初一休到初三,小商店和公司通常關門休息,但泰國政府部門和銀行會照常上班營業.
泰歷三月十五日(公歷二月月圓之日)——萬佛節(Makha Puja)
萬佛節的活動項目包括:清晨僧侶行善;下午聆聽誦經講道;傍晚?僧侶約定時刻鳴鍾集合,舉行禮佛儀式;並在全國各地懸掛國旗。
公歷四月六日——查庫里王朝紀念日(Chakri Day)
1782年4月6日,為拉瑪一世加冕登基,查庫里王朝開基之是,也即現今曼谷王朝的開基日。當日舉國辦的活動包括:懸掛國旗;舉行宗教儀式;向皇家紀念地敬獻鮮花。
公歷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宋干節(SongkranFestival)
也稱此節慶「潑水節」。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就像中國新年一樣熱鬧非凡,不論在曼谷或是泰國其它地方都會舉行大型慶典及各項慶祝活動。大街小巷中所有人都忙著潑水,互道恭喜及祝福,尤其在炎熱的天氣下,淋一身濕反而更能消暑。
公歷五月一日——國家勞動節
泰國於1932年首次頒布勞工條例,隨後將每年的五月一日作為國家勞動節,以嘉獎勞動者,這一天全國依例放假一天。
公歷五月五日——泰王登基紀念日
節日慶祝活動一共三天,首日為五月三日,王室舉行宗教慈善儀式;五月四日,婆羅門主教宣讀泰王登基紀念文告儀式;五月五日,王室於上午進行僧侶布施,中午,海陸軍各鳴禮炮廿一響以示敬賀。當日,還會舉行泰皇陛下向優秀人士欽授五世王勛章。節日期間各地都會懸掛國旗。
公歷五月十五日——春耕節(Ploughing Ceremony)
每年五月正值稻米播種季節,皇室會在皇家田舉行插秧播種大典。參與這項皇家盛會的人們,穿著色彩鮮艷的衣服,分別舉行不同的儀式,藉此祈求來年能夠豐收。
泰歷六月十五日——佛誕節(Khao Phansa Day)
節慶活動包括:佛教徒須於清晨前往佛寺與僧侶吃齋布施,聆聽高僧傳經講道;民?捧香燭鮮花參加佛寺的巡燭禮;各處懸掛國旗。
公歷八月十二日——詩麗吉王後誕辰(母親節)
節日活動有:各處懸掛國旗;舉辦福利慈善活動等。
泰歷八月十六日——守夏節
守夏節為期三個月,有前守夏期(泰歷8月16日至11月15日)及後守夏期(泰歷9月16日至12月15日)之別。泰國採用前守夏期,守夏期結束之日稱為「解夏節」。此節的由來是:當佛祖在世時,黎民百姓們抱怨僧侶終年雲游不息,甚至於雨季因僧侶到處游盪,則踩壞了剛完成犁播插種的稻田。在佛祖得知後,就限令每年雨季三個月中,為僧侶均應駐守在寺中不得外出。節日期間活動:參予團體活動、製作香燭、僧衣等物,將這些物品獻給守夏僧侶;參加贈獻僧衣、施僧品、僧葯給小沙彌的活動;與僧侶一起行善守戒聽道;擔任為期三個月的居士之職,以?守夏安居的僧侶籌措必需用品等;各處懸掛國旗。
公歷十月廿三日——五世王紀念日
紀念日,民眾將與僧侶吃齋行善以示紀仿,並向「五世王御馬銅像」紀念碑敬獻自製花串、花圈。
公歷十二月五日——國王誕辰(萬壽節、父親節)
節日活動有:於各處懸掛國旗;舉行佛教儀式;吃齋行善;恭祝聖壽;舉辦福利事業活動等。
泰歷十二月十五日——水燈節
節日活動:一般民眾自行製作水燈,點綴以花、燭,然後漂放在池河中。水燈節的夜晚,月圓如盤,風清若絲,江河湖溪,漂滿萬盞水燈,燭光與笑臉明月相輝映,充滿詩情畫意。
公歷十二月十日——憲法紀念日
1932年6月24日,泰國結束了歷經七百多年的君主專政,改行君主立憲政制。並於三天後頒布第一部暫行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為全民所有,國王、民眾、民會委員會及法庭代理該項權力。至同年12月10日,泰王陛下頒布了一部正式的憲法,規定以國會組織的形式管理國家。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泰國邁進民主時代,為紀念這一偉大變革,官方規定每年12月10日為「憲法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