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泰國資訊 » 泰國與中國的交流有什麼呢

泰國與中國的交流有什麼呢

發布時間: 2023-07-17 12:08:11

❶ 泰國人對中國人有友好嗎

泰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其實很普通,和其他國家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去泰國熱門的旅遊城市還是會發現大襪頌家基本上都會說點簡單的中文,對中國遊客也是很熱情孝世的,畢竟中國人喜歡消費,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即系。

大部分泰國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

第一、泰國過海關不會被要小費,被要小費的情況多見於越南海關,但是可以無視!證件齊全,不會為難的!泰國海關不要小費!

第二、歧視中國人嘛?不歧視!中國和泰國歷來沒有什麼大的爭端,中國人去泰國是消費去告慎鄭的,我們是金主,一方面,從事泰國旅遊業的人對遊客態度很好,畢竟是自己的生意!而且,普遍泰國熱鬧街區的攤販,都會說幾句國語,因為中國人去的太多了。

第三、普通的泰國人,因為普遍信佛的原因,都挺好的!我遇到的泰國人,無論是問路邊,還是旅店店主,都有熱心幫助我,非常感謝的!比如一次問路,對方泰國人,不是很清楚,還幫我詢問了好幾個旁邊的人,還帶我走了一段,所以非常感謝!

泰國有小費習慣,如果你真的覺得對方服務很不錯的話,建議可以給點小費,這是自願行為,泰國是東南亞乃至世界上,對中國人感到不陌生,也基本友好的國家

一來兩國沒有明顯的歷史恩怨(雖然二戰時,泰國是日本的同盟國,但對中國做的壞事不算多)

二來兩國也沒有什麼現實利益的糾葛,包括領土,經貿,地區霸權等等。

泰國的華人人口占泰國人口不多,但基本上都比較有錢,控制著泰國的經濟命脈。比如在中國社會比較有存在感的正大集團、易初蓮花超市,還包括在泰國擁有政治影響力的他信家族等等,其實都是華人出身。

泰國和馬拉西亞,印尼不同,後兩者雖然華人也有錢,但不佔據政治地位,而泰國華人又有經濟地位,也有政治地位,這樣比較能保證自己的利益。

另外從現實角度來說,中泰兩國高喊「中泰一家親」,每年去泰國旅遊的中國人也有800萬人,兩國民間交往還是很足的。

不過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泰國其實是個親日國家,首先日本對泰國投資很早,很多,在曼谷地區,日資企業達到了1500多家。整個泰國從家電到摩托車,幾乎全被日資品牌壟斷。

泰國人對日本也充滿了親近感,也更具好感,雖然中國遊客為泰國送去了錢,但因為一少部分中國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其實泰國人對中國遊客還是有那麼一點瞥眼看的情緒。

❷ 中泰關系怎樣

中泰關系
泰中友好關系源遠流長
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漢唐時期中泰兩國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漢時,中國航船就到過泰國。東漢至隋唐時期,泰國境內就有狼牙修國,墮羅缽底國,盤盤國等,都與中國有交往。唐代僧人義郎曾到過狼牙修國並被待為上賓。狼牙修國,盤盤國均曾派使者前往中國。唐朝的大乘燈禪師到過墮羅缽底國。隋煬帝曾派特使出使泰境內的赤土國,受到隆重禮遇,赤土國王子也回訪過中國,見到了隋煬帝。宋元時期,泰國境內出現了登流眉,羅角,真里富等國,它們都與中國宋元朝王朝有著友好交往。宋末元初,泰國北部的素可泰國即邏國興起後,1292—1303年,先後9次派遣使者訪問中國。元朝也曾3次派出使者訪問國。此後,泰國曾邀請中國制瓷工匠前往泰國傳藝,並製造出精美瓷器暢銷東南亞。

明朝時期,恰是阿瑜陀耶王朝即邏羅王朝統一泰國時代。這是中泰關系史往來最為頻繁的時期。據記載,在整個明朝的276年中,阿瑜陀耶王國派遣使臣來華訪問計有112次,有時一年達6次。明朝派遣使臣訪問阿瑜陀耶王國19次。明朝三寶太監鄭和曾兩次出使邏羅國,受到友好款待,加深了中泰友誼。隨著使節的往來,兩國經貿與文化也頻繁交流,華人到泰國經商,定居者逐年增多,有的華人還充當王國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清朝的200多年間,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繼起的吞武里王朝和現今的曼谷王朝的前期,與清朝仍保持密切交往。這時,泰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是中國。曼谷王朝拉瑪二世時,約有86%的泰國商品運往中國銷售,進入泰國的中國商船也超過所有外國船舶的總量。在泰國境內從商的主要是華人。到拉瑪三世時,移居泰國華人已近百萬人。

清朝末年,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兩次赴泰國,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並在曼谷成立同盟會分會「中華書報社」,受到旅泰華僑和泰國企業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辛亥革命後,中國希望同泰國建立邦交,先後多次派人赴泰商談建交問題,但一直未果。二戰爆發後鑾披汶政府倒向日本,泰國後被日本佔領。泰國抗日力量掀起「自由泰運動」,與中國抗日力量相互配合。日本投降後,兩國簽署「中邏友好條約」。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內外種種因素的制約,中泰傳統友誼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75年7月1日,中泰兩國正式建交。中泰兩國發表的建交聯合公報解決了兩國間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表達了中泰兩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強烈願望。從此,中泰關系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❸ 泰國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怎麼樣

中國和泰國相互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關系源遠流長 , 近年來這種合作關系得到了更加迅速的發展。目前 , 中泰雙方經貿關系發展良好 , 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 如果能夠在有關經貿政策上進一步相互協調 , 特別是如果能夠在中國 - 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框架下、在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相互協調政策 , 將會有力地推進中泰之間的經貿合作 , 使中泰雙方在合作中取得實效。同時 , 將會大大推動中國 -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兩國經貿合作繼續保持增長。泰國是中國第14大貿易夥伴,東盟國家中第3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泰國第2大貿易夥伴。2009年雙邊貿易額382億美元,同比下降7.5%。其中中國出口133.1億美元,同比下降14.9%,進口249億美元,同比下降3%。1996年以來中國對泰貿易連年逆差。

兩國雙向投資情況良好。截至2009年底,泰來華投資項目3975個,實際投入32.4億美元。中國對泰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5.4億美元。中國公司在泰累計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合同額66.4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1.3億美元。其中,2009年新簽合同額7.2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3億美元。

1985年兩國成立部長級經貿聯委會。2003年6月,兩國決定將經貿聯委會升格為副總理級。2004年7月,吳儀副總理與差瓦利副總理共同主持聯委會首次會議。2005年9月,吳儀副總理訪泰與泰國副總理頌奇共同主持聯委會第二次會議。

雙方還簽訂了《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1985年)、《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1986年)、《貿易經濟和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1997年)、《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1)等。2003年10月,兩國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實施蔬菜、水果零關稅。2004年6月,泰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09年6月,兩國簽署《擴大和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的協議》。

❹ 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哪些

據專家考證,中泰兩國間的文化聯系可以上溯到青銅器——鐵器時代。發源於中國雲南的湄公河沿岸,不光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岩畫、各種新石器工具和陶器,而且還發現了許多來自中國雲南的青銅器。比如在泰國北部的清邁、清萊,甚至在泰國中、南部的一些地區就曾發現有銅鼓。日本學者杉木直冶郎認為,中世紀時在雲南廣泛使用的貝幣,產自南海,是從泰國傳人的。這種青銅文化自北向南和貝幣文化從南向北的相互傳播,說明中泰兩國自古就有了陸上交通。後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原來交通艱難.沿途政治情況復雜的中泰陸上通道便逐漸失去了作用。

泰國文化,除了自身的文化之外,主要是從印度的佛教文化與婆羅門文化和中國文化中吸取了營養。印度文化對泰國人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而中國文化傳播並影響泰國的,除了衣、食、住、行,更表現在於支歷法、語言文字、建築藝術乃至醫葯、文學、戲曲等各個方面。

干支紀年法傳入素可泰泰國開始用泰文記載歷史,是在素可泰王坤臘馬甘亨(Khum Rama Kham Heng)時代。公元1282年,素可泰王創造了古泰文,從公元1292年至公元1518年間所發現的20塊素可泰碑銘來看,其中有7塊是用中國的干支紀年和紀日的。這是素可泰王朝吸取中國紀年紀日歷法的歷史見證。泰文和歷法的出現,標志著泰國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素可泰人善於吸取外來文化,曾經使用5種方法(大歷、小歷、佛歷、十、生肖、千支)紀年,使用3種方法(陰歷白分黑分紀日法、七曜星期周、干支)紀日。素可泰人把干支紀年和干支紀日明確註明是泰式或泰日。所謂「泰式」或「泰日」,是指泰族人按自己的方式來稱呼日子。碑銘上,同時還把十二生肖紀年和七曜(yào、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稱七曜舊時分別用來稱一個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其餘依次類推)星期周註明吉蔑式或吉蔑年、日,與泰式干支紀年、紀日相對應。據學者考證,泰國人使用的干支紀年、紀日法,是從中國傳人的,它與和泰國毗鄰的中國廣西壯侗語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dǎi)族使用的干支紀年、紀日法完全相同。據研究,素可泰人、蘭那泰國的泰人,以及中國西雙版納的傣族人,都借用古漢語詞來稱呼干支。在十大乾和十二地支的22個讀音中,子寅(yín)卯辰巳(sì)未申戊(Wù)亥甲己庚(gēng)癸(guì)等13個字的讀音顯然來自古漢語。另外9個字的讀音也與古漢語有關系。專家由此推斷,西江(珠江幹流,在廣東省西部)流域和雲南一帶的壯侗語族先民,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很早就接受了漢族的干支歷法;後來,他們陸續遷徙到近代所分布的區域,當然也帶走了干支紀年、紀日的傳統歷法。至於14世紀素可泰石碑中稱干支為泰族人的傳統歷法,那是因為中國的干支紀年、紀日法早已完全地融會在泰人的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之中。

語言文字中泰兩個民族頻繁接觸的結果,出現了作為交際手段的語言的相互假借現象。從古泰文碑文可知,泰族的文字創立於13世紀的素可泰王朝時期,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當時,統一了的王朝擁有一套復雜的行政機構,迫切需要文字來溝通這些機構。此前,原來泰人聚居區的那些首領,只是仿效鄰近文明民族的文字即孟文、吉蔑文、梵文和巴利文在石上刻字,用以記述他們的功績、重大歷史事件、民族習俗和片斷的經文。坤臘馬甘亨王召集了一批文人,沿用孟·吉蔑的文明模式,在廣泛收集和整理國內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古泰文。古泰文的字形與古吉蔑文十分相近,但與後來經過改革的泰文差別卻很大,以致今天懂得現行泰文的人也難以釋讀。

隨著中泰之間友好交往的日益頻繁,泰人便吸收中國語言中的詞彙來豐富泰國的語文。明清之際,閩粵籍移民大批遷徙泰國,很自然地也就帶去了閩粵的各種方言。於是廣東人的客家話、潮州人的潮州話。海南人的海南話,便都成了泰語中的日常用語。如泰人稱「牌」為「『」,屬海南音;稱「字型大小」為「yìhào。」,稱「稅」為「sui」,屬潮州音;稱「雞」為「kai「銀」為「gbgun」、「金」為「kham」、「仔」為「chy」,發音與廣東方言相同。其他如「行」(hang)、「茶」(cha)、「瓜」(gua)、「倉」(cang)等字的發音,與漢語普通話的發音相近。數詞三、四、六、七、八、九、十的發音,都與中國語音相仿;二、五的讀音也與中國語有關。泰語把「二」瀆成「爽」,源於廣東話「雙」,至於「五」,泰語瀆成「蝦」,與廣東音「五」也頗相似。此外,泰語中還雜有大量源於中國音的詞彙,例如把「太陽」說成「日」,把「墨水」說成「藍墨」等。一些名詞如貓、馬、男、帝、匠、路、聲、腳、官、母、伯、鐵、炭、葯、桌、象牙、婦人,人稱代詞如我、你、他,動詞如拭、斬、憎、拾、剝、指、拓、住、請、送、分、醒,形容詞溫、鮮、少、公、平、白、熟、悶、幼等的發音,也都與漢語相同或相似。更有趣的是,泰國人乾脆借用潮州話「叔」的原音來尊稱僑居泰國的「唐人」。泰語中大量漢語詞彙的出現,構成了中泰兩個民族問思想交流的紐帶。

泰語中雜有這么多漢語詞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早在元人周致中的《異域志》中,就已提到中國文字備受泰國舉國上下重視的情形。為了學習漢語,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泰國就派出留學生人中國的國子監學習。清人謝清高18歲時就隨外商海舶出洋,游歷了許多國家,並習其語言,記其島嶼、城寨、風俗和物產等。謝清高航海14年返國,後雙目失明,流寓澳門,其同鄉楊炳南依據他的口述,錄成《海錄》一書。書中也談到了他在阿瑜陀耶所見到的景象:「土人多力農,商賈多中國人。頗知尊中國文字,聞客有能作詩文者,國王多羅致(延聘、搜羅)之,而供其飲食。」

由於中泰朝貢貿易的日益發展,中國對暹羅語文的學習也提到日程上來了。為了培養翻譯人才,明朝廷在南京設四夷館,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暹羅遣使來貢,當時四夷館內尚無人懂暹羅文,於是閣臣徐溥建議,由廣東布政司訪取諳(ān,熟悉)通暹羅文字者赴京備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暹羅又來朝貢。四夷館內仍無人翻譯暹文,閣臣梁儲便建議選留暹羅來使一二人為四夷館教習。教習來館先學漢語,然後教授暹語。學生學習期滿後,教習回國。公元1577年,明延聘通事握文源和暹羅使者握悶辣、握文鐵、握文貼來京教授暹文,並介紹暹羅的風土物產等國情。第二年,政治家張居正建議在四夷館內增設暹羅館,招收馬應坤等學員12名,向握文源等學習暹文。《暹羅館譯語》是當時暹語教學的教材,它是中暹師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暹(泰)漢對照詞典。暹羅館建立後,培養了大批暹語翻譯人才,其中有人還被派去暹羅宮廷工作。

廣布於泰國的中國建築藝術公元1767年,緬甸軍隊攻陷暹羅都城,歷時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滅亡。這時,暹羅各地的封建軍閥乘機擁兵割據,國內一片混亂。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華裔鄭信起兵抗緬,開展復國斗爭。憑著他的崇高威望和傑出才能,很快便取得了勝利,公元1771年,鄭信登基為暹羅王,建立吞武里王朝。

在得到清政府的承認後,公元1781年(清乾隆46年),鄭信親擬國書,向清廷要求「換取建築材料,以備興造王宮之用」。在鄭信執政的15年中,他實行對華僑的優惠政策,並公開招徐華人移居暹羅。許多閩粵移民就是在這個時期遷入暹羅的。曼谷王朝建立後,又有大批華人移居暹羅,並且形成了移民暹羅的一次高潮。中國的建築藝術也隨之傳人暹羅。

據史書記載,曼谷王朝皇帝拉馬一世的皇宮和城牆,都是由中國工匠負責建造的。圍繞皇宮的是龍城,龍城之外還有城圍,其所仿效的就是北京的內城和外城建築。值得注意的是拉馬一世所建的「庵瑪遴威尼彩」宮殿,採用的是泰國佛寺式樣,而所有建材中的石料,又多是來自中國。宮殿周圍有牆,共有四個宮門,門口各安置一對比人還高大的、由中國工匠雕刻而成的大石獅;門頂還鑲嵌了潮州工匠用碎瓷片嵌成的龍飛鳳舞瓷花案。與宮城同時建造的,還有位於湄南河畔柴珍的越坡佛寺和佛寺西面的一座佛足跡寶殿。這兩處建築也是潮州工匠的傑作,如今,雖然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佛寺和寶殿的建築與裝飾,依然光彩照人,輝煌如初。

受中國建築藝術影響最大的應是泰國大城府挽巴茵御苑。挽巴茵原是一個小島,位於故都阿瑜陀耶城和首都曼谷之間。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時,它便已是皇家御苑,後來一度荒置達80年之久。拉馬四世巡視大城後,特諭令將大城建成水中行宮,以紀念阿瑜陀耶王朝拍昭巴塞通皇帝。到拉馬五世時,行宮擴建,特從中國聘請精於建築藝術的工匠,完全按照中國宮殿式樣進行建造。御苑內的主體建築是一座紅牆綠瓦的中國式皇宮,屋脊上鑲嵌有丹鳳朝陽和雙龍戲珠以襯托琉璃瓦飛檐。宮門口建有一塊雕刻著鳳翔龍舞的大照壁。宮內的門窗、屏風、圓柱、畫棟都顯示出中國建築的風貌。天明殿正殿內的廳室,懸掛著中國歷代名家書寫的中文木刻楹聯,幾案上置有中國名貴古瓷,牆上掛著蒙固王和朱拉隆功大帝頭戴翎毛帽、身穿中國皇帝「龍袍」的巨幅畫像。泰國皇帝親筆臨摹的中國字也保存在那裡。

曼谷幾所大型佛寺的建築,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以拉馬五世朱拉隆功1899年建造的雲石寺為例,其建築材料採用的是義大利大理石,而屋頂卻與中國的佛寺建築相類似。他真河出口處的重要口岸龍仔厝(lóng zǎicuò),原是華僑最初定居的城鎮,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時,就建造了一座越艾宗巴塞古剎。這是一座中泰建築藝術合壁的寺廟,以門窗雕刻精美、工藝超絕而聞名於整個泰國。

在泰國,人們還可以看到許多與建築藝術有關的中國石雕藝術品。一般認為,這些石雕品是泰國皇室從中國定購的,主要用於王宮和寺院的點綴。據記載,從拉馬一世起,許多來自中國寧波的頗有價值的物品中,就有石獅和石雕人像。中國輸入泰國的石雕品雕刻得十分精細,尤其是雕像的面部、服飾和姿態,細致人微,一絲不苟。這些石雕藝術品形象地顯示了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狀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石雕人像的高度為普通人的兩倍,與中國帝王將相陵墓前所設置的雕像相一致。庵瑪威尼彩王宮大廳中間的武將像,身穿鎧(hǎi)甲,手執兵器,形象威猛,便屬此類。吞武里越阿濃蘭佛寺中,列有常可在中國佛寺中看到的十八羅漢石像。越阿侖寺有素通瑪諾拉故事中半人半鳥的金娜麗石像,身著泰國傳統服裝,留著泰國發式,但其面部卻是中國美女容貌。這種藝術品顯然出自中國工匠之手。拉馬三世統治末期,中國大帆船從遠航貿易中退出,標志著中國石雕藝術品出口泰國的終止。

醫葯古代,隨著華人的不斷涌人,中醫中葯也逐漸傳人了暹羅。早在阿瑜陀耶城創立之初,遷居於此地的華人就開始出售中國的葯材葯品了。當時,阿瑜陀耶城最受人尊敬的醫師來自中國,國王的御醫也是中國人。泰國民間稱中醫師為「摩精」,稱泰國醫生為「摩耶泰」,兩國醫師在行醫中取長補短。例如在泰國醫生使用的葯物中,中葯佔30%;同時,他們也採用中醫望、聞、問、切(qiè,切脈、診脈)的診斷方法。而中國醫師同樣採用泰醫的草葯,以豐富草葯的品種。為了適應中醫治療的需要,泰國葯材業蓬勃興起。來自廣東汀(tīng)海縣東里鄉的李松青,是「第一個代客煎葯贈醫施診」的華僑。他在曼谷創辦了李天順堂葯材店,生意興隆。其後代繼承他的事業,成了頗有名氣的「葯業世家」。

中國醫葯界人士推斷,中醫使用泰國葯物已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在兩國長時間的朝貢貿易中,許許多多的泰國貨物運進了中國,其中,除了香料之外,還有不少東西是當做葯物加以使用的。例如降真香(即降香),它有理氣、止血、行(疏通)瘀(yū,血液不流通)、鎮痛的作用;胡椒(jiāo)有溫中(溫暖脾胃)。下氣、祛(qú,祛除)痰、解毒的功效;玳瑁(dàimào,爬行動物,形狀像電,甲殼是黃褐色)可以散熱、解毒、鎮驚;乳香可以活血、祛疾、鎮痛;檳榔(binlāng)可以殺蟲、破(破散)積(留滯)、下氣、行水;龍涎(xián)香可以行氣止血、散結止痛、利尿通淋;大楓子則可醫治大風症(即麻風病)和皮膚病。中國明代傑出醫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不但重視臨床實踐,也十分重視葯物的研究,經過27年的艱苦勞動,終於著成《本草綱目》一書。該書收載葯物1892種,其中就有出自暹羅、爪哇(古國名)的烏爹泥和蘇木。中國的針灸(jiǔ)術也流行於泰國,從事這種醫業的絕大多數是華僑和華裔中的醫務工作者。

文學、戲曲從18世紀末葉起,中暹兩國經濟文化往來頻繁,每年從上海、寧波、廈門、潮州等地開往泰國的商船多達50艘,隨船到泰國經商的華人每年達數千人。在海上旅途中,華商們常以閱讀和談論《三國演義》來消磨時光。後來,三國故事也逐漸為泰國人所熟悉,所喜愛。公元1802年,遵照拉馬一世的指示,在精通暹中兩國文字的本隆大臣主持下,《三國演義》被譯成了泰文(泰文音《薩姆柯克》,意即《三國》)。泰文本《三國》譯筆流暢,行文優美,用語通俗,形象生動逼真,因而自成一種文體,即「三國文體」,在泰國文學史上頗有地位。小說經廣泛傳抄,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作品。從拉馬二世起,又先後有幾十部中國古典小說被譯成了泰文。如《西漢通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東周列國志》、《東漢通俗演義》、《封神演義》、《西晉》、《東晉》、《大宋中興通俗演義》。《隋唐演義》、《五代史評話》、《五虎平西前傳》、《說岳全傳》、《薛仁貴征東》、《英烈傳》、《大紅袍》、《小紅袍》、《包龍公案》、《清史演義》、《元史演義》、《武則天外傳》等。

早期,泰國尚無泰文印刷機。被譯為泰文的中國古典小說,多以手抄本流傳,未能印刷出版。公元1865年,西人在泰國創辦冒叻萊(叻:lè)印刷公司,才第一次印刷《三國演義》95部,在上層社會傳看。直到拉馬六世(公元1910~1915年在位)時,泰文報紙、雜志大量發行,中國古典小說的譯文才被各種報刊競相登載而流傳於整個泰國社會。

《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給予了泰國文學以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泰國詩人順吞蒲(公元1786~1855年)創作的長詩《帕阿派瑪尼》約10萬行,其主人公是個吹笛能手,雖是平民百姓,卻以其精湛的藝術感染力最終制服了敵人。詩人大量採用了《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描寫手法,如水戰一節,尤其是叻威娘施計火燒帕阿派瑪尼船隻和帕阿派瑪尼攻打新城兩段,與《三國演義》中孔明和周瑜設計火燒赤壁的情節極其相似。詩中還有這樣一段:「請來醫生治傷痛,毒汁祛除用刀刮,止住傷痛用葯敷,粘合傷口用針縫」,這與《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如出一轍。除了文筆和內容,「三國文體」還表現在修辭方面,無論在泰國文學作品中,還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引用中國古典小說中某些成語的痕跡,例如「良葯苦口」、「忠言逆耳」、「吉人天相」、「火冒三丈」、「有眼無珠」、「百聞不如一見」等。

中國古典小說情節生動、人物鮮活、故事引人人勝。許多泰國作家於是便將其中的某些精彩內容編成舞劇或歌劇上演。舞劇始於拉馬三世時代,是不用面具的泰國古典劇,分為宮內、宮外和民間三種。其中民間戲劇是舞劇中最早流行的形式,在泰南稱為瑪洛拉戲,由男演員表演,有對白、歌唱和舞蹈。泰國作家帕耶瑪吉特叻塞和功帕叻差波窩維才都編過不少舞劇,除了取材於《三國演義》的一些故事外,有的還取材於《封神演義》、《說岳全傳》和《新編五代史評話》等。

早在明代,中國福建一帶的地方戲種就有很多,其表演也各具特色。藝人們常組織戲班越洋赴暹羅演出,受到當地居民和華僑的熱烈歡迎。演出的劇目豐富多彩,有喜劇。悲劇,還有木偶劇。婉轉的唱腔、動聽的音樂伴奏、優美的舞台動作,給觀眾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公元1602年,隨荷蘭航船抵達泰國西南部港口城市北大年的英國人史密斯,曾目睹了由富商出錢請來的中國戲班在當地一個慶典上演出的情景:戲班「在街頭建台,給公眾表演古裝劇……(演員)行頭上的刺綉十分華麗,歌唱響遏(è,阻止)行雲……

❺ 中國和泰國的關系如何

1949年至1970年期間,泰國比較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這其中有泰國追隨美國的對外政策的因素,但是在中國方面,當時對東南亞不斷輸出革命,收容泰國反對派,組織支持泰國的共產組織,公會和華僑和泰國對立。
蘇浙1972年,中美關系的解凍,中泰關系也開始峰迴路轉。到了1975年,中泰建交。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停止對東南亞的革命輸出,中泰之間的最大障礙消除。還有就是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後,依仗武力在中南半島咄咄逼人。1979年越南侵略柬埔寨,雙方在柬泰邊境和老太邊境(越南在寮國駐軍,事實上控制著寮國)不斷沖突,緊張對峙。而此時中越關系也急劇惡化。中泰雙方為了共同對付越南,迅速接近。中泰兩國關系在80年代升溫到事實結盟的程度。
即使在柬埔寨問題解決後,中泰雙邊關系也繼續保持友好密切。
泰國和中國不僅在政治上友好,經濟上密切,在軍事上也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泰國是東南亞國家裡購買中國軍備的唯一國家。
總之泰國和中國不接壤,沒有現實地緣利益的沖突,而且歷史上也沒有矛盾和宿怨。
當然泰國對華友好,不代表他們可以完全倒向中國去和美國對抗。
從二戰以後,泰國是美國在東南亞最大盟友,泰國甚至派兵參加越南戰爭。尤其是美國在泰國軍界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為幾乎所有泰國軍方高級將領都曾經在美國上學和受訓。

❻ 中國與泰國的關系如何

應該說中國和泰國的關系一直比較友好和密切,中泰之間的交流也比較頻繁和深入,兩國之間的摩擦比較少,合作比較緊密。
就目前來看,中泰之間的傳統友誼還在鞏固當中。太過對美國也沒有比較密切和深入的往來。

❼ 泰國和中國關系如何

截止到2020年,泰國和中國關系在變得越來越好。在世界經濟波動背景下,通過經濟合作框架和基礎設施聯通促進中泰兩國互聯互通至關重要,有助於兩國、次區域和區域發展繁榮。

2019年對中泰兩國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巴育總理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祝賀中國共產黨過去70年領導國家發展取得卓越成就,祝願中國人民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7)泰國與中國的交流有什麼呢擴展閱讀:

雙方對雙邊關系活躍的發展勢頭感到滿意,同意用好中泰經貿合作聯委會、戰略對話、防務安全磋商、科技合作聯委會、鐵路合作聯委會、數字經濟合作部級對話等雙邊合作機制平台,進一步深化拓展相關合作。

雙方高度重視加快落實中泰兩國政府關於戰略性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17—2021)並取得可視化成果。

雙方一致同意尊重彼此國家發展道路,加強治國理政經驗與實踐交流,在涉及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給予理解支持。泰方重申將繼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完全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中國和平統一大業。泰方還重申支持中國「一國兩制」方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0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