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二桃殺三士是什麼計謀
1. 二桃殺三士,謀臣居然用兩顆桃子,輕松殺掉三個勇士
二桃殺三士,是中國古代一則歷史故事,最早記載於《晏子春秋》,後演變成成語,表示用計謀殺人。
這個故事裡的謀士,很顯然就是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人——宴子。而三士則指的是當時晏子效忠的君王齊景公手下的三員大將,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為齊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並且在齊景公成功之後成為了人上人。
這就是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了。我想,其實三位勇士明白這桃子背後的含義,只是他們效忠於君王, 正可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他們最後都選擇了自刎,而齊景公和晏子也通過桃子來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2. 二桃殺三士,為什麼利用人內心的陰暗面,成就經典陽謀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除了有燦爛的文明外,也少不了很多詭譎雲涌的權謀故事,而權謀機變之事又有陰謀陽謀之分,陰謀我們見得多了,而對於陽謀,在我國歷史上盛傳“三大陽謀”之說,分別是戰國“圍魏救趙”,帝王“推恩令”,以及後世戲稱鬼扯,與推恩令齊名的陽謀“二桃殺三士”,這二桃殺三士是怎麼一回事呢?
齊國三猛士
這只是其中一點,此局中還有隱藏的細節的一點,那就是其實晏嬰肯定十分了解三人的性格,知道公孫接和田開疆這兩位是喜好出風頭的人,肯定會先炫耀自己。而拿了以後,就必然會激發其後的矛盾,在三位勇士的眼中,現在已經不是桃子的問題,而是成為了誰功勞大小的象徵。古冶子功勞最大,卻因為性格比較穩重低調,而沒有首先自誇拿到桃子,在兩位兄弟自誇了首先拿到桃子後,又必然受不了沒有桃吃的侮辱,那麼必將會激起另外兩個人的羞恥心。於是,就有了後面作為三個情同手足的好哥們兒,先後為義氣赴死的局面,不可謂晏子對人心的把握不深。
如果當時晏嬰端出來的是金子等貴重的東西,那麼,三人心裡一定會掂量一下,同時把三個人的功勞都想一下。想一下以後,自然就知道誰的功勞最大誰的功勞最小。再加上三人都情同手足,肯定會謙讓。這樣的話,晏嬰的計謀,無論如何都實現不了了。
3.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是真實的么,皇帝用了什麼計謀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記載在《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中。這個故事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流行了,應該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這個故事講的是晏子抓住對方的弱點,巧施計謀,輕易的就消滅了對方。
於是,晏子就用兩個桃子挑起他們的紛爭。在兩個桃子的背後,這三人更看重的是吃桃子的榮譽。於是,他們果然為了桃子而你爭我搶起來。最終,古冶子的功勞最大,其他兩人由於不能忍受羞辱而自殺。剩下的古冶子也因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羞愧,因而自殺。
晏子就是抓住這三人追求榮譽,不甘下人的心理態度設計了這個計謀。這種設計的辦法,也流傳了下來,成為後人的教材。後人用這條計謀,在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幕的活劇。
4. 二桃殺三士:謀臣是怎樣用兩顆桃子,輕松殺掉三個勇士的
二桃殺三士:謀臣用兩顆桃子,輕松殺掉三個勇士的過程是齊景公恭敬的把三個勇士給找來,三個人賞賜了兩個桃子,通過比能力讓三人分兩個桃子,當前兩個人把自己的能力說出來之後,第三個表示不服,氣得拔出劍指責他們,第三個把自己的能力說出以後,前兩個覺得自愧不如就拔劍自刎,然後他也因為心裡過意不去,拔劍自刎,齊景公就這樣去除了三個勇士,確實是不應該的。
三個勇士是逃不過王權這張巨網的,為政的本質乃施惠於民,位不配德,則必然腐敗。他們也因為能力太大引起君王猜忌,漫長的中國歷史,君王隨意屠戮功臣的事情比比皆是,他們缺乏股份意識,打天下時大家是兄弟,坐天下時兄弟變為了君臣。
5.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如何看待二桃殺三士這樣的計謀
二桃殺三士,為春秋時齊國晏嬰的故事。齊國宰相晏嬰,看到齊景公臣子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雖然勇猛,卻很驕橫,於是就像除掉他們。晏子的方法是給了三人兩個桃子,並且明言按功取桃。公孫接等三人雖然驕橫,但在做人根本上倒也沒有失節,最後「三人相爭不下,皆不食桃,自剄死」。這也出乎晏子的意外吧,所以後人對此有不同的解釋,諸葛亮就說: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對三人表示了同情和敬佩。
所以,借刀殺人,不過古人特殊時期、特殊事件中總結出來的智慧方法,我們一聽,一看,知世,辯人即可,千萬莫要隨便放到生活里,就會害人害己了。
6. 二桃殺三士:晏子只用兩個桃子,是如何輕易殺死三個勇士的呢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國家,這一點,僅從中國的文字就可以窺見一斑。
在漢語中,有一類特殊的詞語,它不僅寓意非常深遠,而且很多都出自於歷史典故,背後含有很悠久的歷史事跡,這一類詞語,就是成語。而在成千上萬的成語中,"二桃殺三士"的歷史典故更能讓人了解最真實的古代君臣關系。
要從這個成語中了解古代君臣關系,首先就需要知曉"二桃殺三士"的流傳。這個成語之所以被後人熟知,就是因為當年三國時期的蜀漢大臣諸葛亮經常在煩悶時吟誦,也有人認為這個成語就是由他出山前所做,雖然已被證實是假的,但也足以說明了諸葛亮對這個歷史典故的重視程度。
後世對於齊景公是否殺對人爭論不已,但其實並沒有意義,只需要懂得伴君如伴虎就足矣。
7. 二桃殺三士為什麼無解
二桃殺三士無解因為這是陽謀,陽謀能有如此大的「魔力」,便因為它建立在對人性的精準把握上,所以是難以改變的,因為本性就難以改變。陽謀不僅顯得個人格局更高,還令對方難以招架,明知道是坑,還不得不跳。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發生在齊景公時期,齊景公姓姜,這時候姜齊還沒被田齊取代,不過大夫田氏已經逐步掌握了齊國大權,若不是晏子,田氏代齊的故事會早很多年。「三士」中的田開疆便是田氏族人,晏子的主要目標也是他。
春秋戰國的貴族,大多都好面子,這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決定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僅僅因為有人說他「渺小丈夫」,便帶著門客用砍殺數百人,來回報對方的嘲笑。
正是這種「好面子」的風氣,給了晏子下手的機會。若晏子僅考慮到這里,還算不得陽謀,顯示不出他的厲害,他用二桃離間三人,出發點是田開疆、公孫接、古冶子三人的不同性格缺點,打蛇打三寸,針對人性缺點動手,方能一針見血。
二桃殺三士簡介:
二桃殺三士是漢語中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記載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載:春秋時,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是齊景公的臣子,勇武驕橫。齊相晏嬰想要除去這三人,便請景公將兩個桃子賜予他們,讓其論功取桃,結果三人都棄桃自殺。後用「二桃殺三士」比喻用計謀殺人。這則成語本身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分句。
8. 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內容是什麼出自何處
二桃殺三士是中國古代一則歷史故事,最早記載於《晏子春秋》,後演變成成語,表示用計謀殺人。
釋義:晏子讓齊景公賜三士二桃,讓他們論功食桃,終致三士自殺而死。後遂用「二桃殺三士、齊相計」等謂施用陰謀手段殺人;用「齊三士、三士」等指此三人,也借指被謀害的人。
典故出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
內容是說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
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
盡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丑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8)土耳其二桃殺三士是什麼計謀擴展閱讀
近義詞
1、借刀殺人:指讓別人的情況去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提供優勢。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別人的手去害人。
拼音:jiè dāo shā rén。
引證:明代汪廷訥《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翻譯:說的是范仲淹的政敵企圖讓他任軍隊統帥——環慶路經略招討使,去平息西夏人趙元昊,企圖借西夏人的刀殺死范仲淹。
引用:清代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周老爺因為胡統領不能遂他的心願,曉得這里縣丞單太爺神通廣大,他二人從前在那裡又同過事,交情自與別人不同,所以特地進城拜望他,同他商酌一個借刀殺人的辦法。
例句:他打算借刀殺人,借你的力量來打擊我,所以才不斷地在你面前說我的壞話;他這一招厲害,既交了新朋友,又借刀殺人,除掉了眼中釘。
2、二桃三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拼音:èr táo sān shì。
引證:三國·蜀·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翻譯:不料一朝遭到讒言,他們三人卻是因為兩個桃子的原因而死 。
例句:狡詐的國王,二桃殺三士,以計謀除去了心頭之患。
9. 二桃殺三士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用兩個桃子殺了三個勇士。比喻借刀殺人。
【出處】戰國·佚名《晏子春秋·諫下二》。
春秋時期,齊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員大將。三人以勇猛無敵、力大無窮而聞名。
但這三個人都沒有修養,態度傲慢無禮,胡作非為,宰相晏嬰深以為患,就對齊景公說:「我認為賢明君主手下的將官,應該明白君臣的禮節,懂得上下的規矩。這樣,在國內才可以避免暴亂,對國外才可以阻擋敵人。可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既無君臣之儀,又無上下之禮,傲慢狂妄,破壞法紀,因此他們是危害國家的人,不如趁早除掉他們!」
齊景公為難地說:「他們三人武藝高強,怎麼辦呢?」
晏嬰說:「我倒有個主意,你派人去送給他們三人兩只桃子,讓他們按照功勞大小分配,誰的功勞大,誰就可以吃桃子。」
齊景公按計行事。
公孫接高興地說:「我的力量既能夠制伏野豬,又能夠逮住猛虎,按我的功勞可以吃桃子。」於是他先拿起一個桃子。
田開疆說:「我帶兵打仗能夠打退敵人三軍,我也有資格吃桃子。」於是他也拿去一隻桃子。
這時,桃子被拿光了。古冶子憤憤不平地說:「我曾經跟隨君主出門,有一次過河,主公的馬讓河中的大龜銜走了,我把大龜殺死,救回了馬。若論功勞我應該吃桃子,你們二人還不將桃子交還給我!」說罷,便拔出劍來,要與公孫接、田開疆交鋒。
公孫接、田開疆看見古冶子動了氣,心裡覺得過意不去,便說:「我們的勇猛不如你,我們的功勞也不如你,我們先取了桃子不讓給你,是太貪婪了,深表慚愧。我們只有一死,才能表示勇敢和義氣。」說完,二人拔劍自刎了。
古冶子看到他們二人自殺了,心裡很難過:「他們都講義氣和勇敢卻死了,我如果不死,不就是沒有義氣和勇敢的人嗎?」於是丟下桃子也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