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715事件是什麼
㈠ 土耳其前警察因涉殺害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案被捕是真的嗎
12月15日據俄羅斯援引土耳其媒體報道,因涉嫌參與謀殺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卡爾洛夫,土耳其警察部隊前警察拉馬贊·尤傑里被捕。
俄羅斯外交部將此次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已經有4人因涉嫌參與謀殺卡爾洛夫被拘留,其中包括兩名前警察和Guru Medya出版集團的負責人海勒丁·埃登巴什。
㈡ 715事件是什麼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由動搖走向反動。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等控制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召集「分共」會議,汪精衛在會上作了「分共」的報告,大肆攻擊中國共產黨。
會議最後通過的決議決定同共產黨決裂,從而徹底背叛了孫中山制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綱領。隨後,汪精衛集團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大逮捕、大屠殺。至此,由國共兩黨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宣告失敗。
(2)土耳其715事件是什麼擴展閱讀
據中共六大報告,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多人。在極其險惡的局勢下,黨內思想異常混亂,一些同志和不堅定分子離開黨的隊伍,黨員數量急劇減少到1萬多人。
與此同時,工農運動走向低沉,相當多的中間人士同共產黨拉開了距離。事實表明:中國革命已進入低潮。
面對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人沒有退縮,聯合國民黨左派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緊急召開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在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論斷。八七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㈢ 驚險萬分!土耳其黑海沉船生還者生死成迷,救援為何那麼難
根據國際媒體的發達,這一次事件是發生在土耳其的黑海。當時俄羅斯的一名貨船突然沉船。船上的15名成員在當時乘坐三艘救生小艇逃出來,但是因為當時風浪比較大,所以他們一直沒有辦法靠岸。從市民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們一直在極力的增長。根據最新的消息可以看出,目前已經救出了兩人,但同時已經有兩人被確定遇難。雖然現在土耳其方面已經派出了救援力量對這次的沉船進行救援工作。但是從現場傳回的消息可以看出,這一次的救援工作還是非常困難的。那麼今天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發生在黑海的這次救援事故如此的困難。
第三,這一次救援的最新情況。
從土耳其方面傳出的消息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次的救援工作基本上已經清了,因為當地的氣候條件實在太詭異,物理根本沒有辦法形成有效的救援。而現在只找到了六名成員,剩餘的船員有一部分是失蹤,有三個人全都死亡,但是沒有找到他們的遺體。而根據當地氣象局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只有一些地區都不會有太好的天氣,所以整個救援工作可能會耽擱比較長的時間。對於這些遇難的船員來說,可能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㈣ 土耳其猛烈炮擊美軍特種部隊,到底是屬於烏龍誤炸,還是暗地下黑手
我覺得應該是烏龍誤炸事件,畢竟土耳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去和美國對抗。土耳其對於聚集起來的庫爾德民族武裝力量是十分忌憚的,因此在美國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後,土耳其就立即抓住幾乎,對庫爾德武裝進行攻擊。
畢竟土耳其攻擊庫爾德武裝也是再美軍撤軍後才敢攻擊,所以說土耳其不敢和美國硬碰硬。因為美軍已經開始撤軍要走了,如果土耳其這時候小黑手,讓美國惱怒。那麼美軍為了面子,肯定會以土耳其下黑手為借口來攻擊土耳其,這對土耳其沒有什麼好處。
㈤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遭槍擊身亡怎麼造
促進俄土聯合反恐。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駐土大使被卑鄙殺害。襲擊者意圖破壞俄土關系,破壞敘利亞和平進程。俄土兩國將成立聯合調查組對俄駐土耳其大使遭槍擊事件展開調查。盡快弄清背後黑手。
俄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在安卡拉遇刺是一起恐怖襲擊事件,俄將就此事要求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反恐問題。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俄羅斯總統就槍擊事件通電話。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爾洛夫19日晚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出席一個活動時遭槍擊,路透社稱,因槍傷嚴重大使已去世。
㈥ 土耳其金融危機2001
有什麼好鄙視的,至少他花時間找了這篇資料!頂2樓
一、危機始末
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經濟出現滯脹,而且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土耳其漸漸失去信心。為了使國內經濟走出困境、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債務和穩定投資者信心,土耳其迫切需要IMF的緊急貸款。2000年1月,土耳其為了獲得IMF和世界銀行80億美元的貸款,採納了IMF一些令人懷疑的建議,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改革銀行體系和對國有資產進行私有化等等。這一系列緊縮政策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但是對困境中的土耳其經濟無疑雪上加霜。
2000年11月,土耳其政府接管了10家陷入困境的銀行,導致投資者產生恐慌心理,全國范圍內出現擠兌風潮,金融危機首次爆發。土耳其政府為了穩定銀行體系,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銀行部門注入了約60億美元的資金。這一數量遠遠超過了1999年底與IMF達成的關於控制貨幣發行規模的協議。為了固守協議,11月30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停止向市場投放資金,導致隔夜同業拆借利率很快漲到接近2000%的年利率水平。如此高的利率吸引了大量股市資金,結果伊斯坦布爾股交所的全國100指數在12月份下跌幅度超過50%。土耳其政府立即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緊急干預,主要包括:銀行業重組和對擁有巨額不良貸款的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開放電信業;積極尋求國際援助等等。歐盟和IMF也分別提供1.5億歐元和77億美元的援助。到當年12月中旬,危機暫時平息,土耳其經濟開始步入正軌。
誰知好景不長,短短三個月後,金融危機竟又卷土重來。由於土耳其長期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土耳其總統和總理在治國方略上曾出現重大分歧並有多次爭執。2001年2月19日,他們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月度例會上再次針鋒相對。消息傳出後,投資者信心大受打擊,紛紛撤資,土耳其又爆發了貨幣危機。外匯市場上投資者拋售土耳其里拉,土耳其政府有限的外匯儲備(2000年底不到200億美元)根本無法維持釘住匯率制。2月22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舉立即引起外匯市場劇烈動盪,美元對里拉的匯率從前一天的1比65萬飆升至1比120萬。土耳其政府在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後痛下決心,推行金融市場化改革,抑制壟斷,引入競爭。IMF和世界銀行也認可了土耳其政府的做法並再次提供援助,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危機很快被遏制住了。
二、危機的原因
(一)宏觀經濟不平衡
1.經常項目巨額赤字。20世紀90年代,受到重要貿易夥伴俄羅斯金融危機、兩次大地震、98年底以後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土耳其出現大量貿易赤字。2001年1月至8月貿易逆差為232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為5.2%。
2.通貨膨脹嚴重。據2000年10月公布的數字,土耳其的通脹率為44.4%。
3.債務負擔沉重。2000年土耳其債務總和達110億美元,佔GDP比重為50%左右。
(二)匯率制度不合理
IMF2000年向土耳其提供貸款的一個條件是當年1月1日起土耳其開始實行爬行釘住匯率制,要求里拉同由美元和歐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掛鉤,一年內最大調整幅度為15%。要實現穩定匯率和降低通脹的雙重目標,土耳其有限的外匯儲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雖然名義匯率水平保持穩定,但是高通脹率造成了里拉的實際升值,使得經常項目赤進一步字擴大。
(三)銀行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土耳其一直實行金融為國家發展政策服務的策略,政府和銀行關系過於密切,造成銀行業集中度很高、銀行經營效率低下。同時政府對於出現問題的大規模銀行歷來都採取資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頓的做法,使得國內銀行業缺乏自律和監管機制。
(四)政局不穩定
90年代以來,土耳其一直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各項政策在政府內部經常不能達成一致,導致政策貫徹不力。政治危機就直接誘發了2001年2月的金融危機。
三、危機的影響與啟示
土耳其金融危機除了使俄羅斯、波蘭、阿根廷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證券市場出現輕微震盪外,並沒有向其它地區擴散,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較小。在2001年中期,土耳其經濟也開始復甦,僵硬的匯率制度已經廢除,里拉在貶值後提高了國內貿易品的出口競爭力,減少了進口需求,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危機雖然遠去,但有一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土耳其接受了IMF的一系列葯方,依照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來管理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自由主義主張管住貨幣,其它的一切讓市場自由決定,政府應該放棄干預。新自由主義以貿易自由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公營事業私有化為主導思想來管理經濟。這體現的實際是世界市場強者的聲音,新自由主義硬把強者邏輯說成對弱者也有好處。土耳其稀里糊塗地成為了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巨頭的盤中佳餚。當土耳其陷入危機,IMF開出了緊縮性政策的葯方,認為緊縮能降低需求、減少進口和改善經常賬戶,但是緊縮政策會使本已低迷的國內經濟大受打擊。同時IMF反對央行充當最後貸款人,認為應通過兼並解決國內的問題銀行,這樣就不僅失去了維護國家金融穩定最後一道屏障,還大開外資進入的方便之門。國際銀行就能以國際援助為名,以投資者身份跟進,大肆掠奪危機國的財富。
事後看來,如果土耳其早些拒絕IMF的建議,金融危機或許能夠避免。就算在危機發生時,央行也可以充當最後貸款人來穩定市場信心,緩和危機。然而固守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使得土耳其政府放棄了這個選擇。可見,控制國家信貸、實行適度干預才能保證發展中國家經濟健康、平穩地發展。(范坤祥整理)
非出自本人
㈦ 土耳其直升機在伊拉克墜毀,這起事故是如何發生的
兩個組織矛盾的升級,土耳其的武裝無人機在山區擊毀了一輛汽車 ,兩邊發生沖突,造成一位重要人員死亡和不同的傷亡。此後兩邊關系非常緊張,我認為和平發發展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一、土耳其的武裝無人機在 山區擊毀了一輛汽車 ,兩邊發生沖突,造成一位重要人員死亡我認為在這個年代和平才是最重要的,最正確的選擇。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失,所以說我們應該互相幫助、互相支援,而不是說就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㈧ 一戰期間,1914年6月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准備增加到230萬。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或稱為阿爾及西勒)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斯尼亞和克塞哥維亞,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蒙特尼格羅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阿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當時僅19歲)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23/7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碟,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瑪恩河棗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變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 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8年,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 - 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惜,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面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鄂圖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西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份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君士坦丁堡
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加里波利之戰。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鄂圖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鄂圖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十月革命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儒略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之資本主義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盟國敗陣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 - 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投降。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沈,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世界大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諸國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諸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范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中國2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大戰結束
德國變天
主條目:德國革命 1918年8月 - 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ew Wilson)、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崇,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 - 《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鄂圖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鄂圖曼土耳其只剩下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共產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散布,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他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即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紐西蘭: 16,000
南非: 7,000
聯合王國: 715,000
法國: 1,240,000
法國殖民地: 114,000
希臘: 5,000
義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羅馬尼亞: 336,000
俄羅斯帝國: 1,700,000
塞爾維亞: 450,000
美國: 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382,500
奧匈帝國: 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 1,770,000
奧斯曼帝國: 325,000
平民被殺: 6,493,000
奧匈帝國: 300,000
比利時: 30,000
英國: 31,000
保加利亞: 275,000
法國: 40,000
德意志帝國: 760,000
希臘: 132,000
羅馬尼亞: 275,000
俄羅斯: 3,100,000
塞爾維亞: 650,000
奧斯曼帝國: 1,000,000
參考資料: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
㈨ 歷史上7月15日有什麼重要事情
多了去了。。。你是715生日么?
1799年7月15日 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埃及港灣城鎮羅塞塔郊外挖到一顆黑色大石,就是日後人們所熟知的羅塞塔石碑。
1822年7月15日 土耳其開始入侵希臘。
1876年7月15日 第一國際解散。
1918年7月15日 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打響。
1922年7月15日 日本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4年7月15日 沙面罷工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召集「分共會議」(「七一五」政變),會上宣布正式同共產黨決裂。
1927年7月15日 奧地利全國范圍內發生暴亂。
1941年7月15日 日本長野地震。
1946年7月15日 中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會上發表演說,隨即在昆明街頭被暗殺。
1949年7月15日 《工人日報》創刊。
1957年7月15日 中國天主教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上成立了「中國天主教友愛國會」。
1957年7月15日 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
1963年7月15日 美國、英國、蘇聯關於締結《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談判開始。
1971年7月15日 豪華客輪「伊麗莎白皇後號」抵達香港,准備在港改裝成海上學府
1976年7月15日 香港警方政治部人員在紅勘佛光街一住所破獲一軍火庫
1979年7月15日 人民大會堂正式對外開放。
1983年7月15日 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FC游戲機。
1987年7月15日 中國台灣當局正式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
1996年7月15日 英國法院判王儲查理斯和儲妃黛安娜離婚,結束其15年夫妻關系
2005年7月15日 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㈩ 誰知道關於「亞美利亞大屠殺」的資料
亞美尼亞大屠殺
1915年4月24日傍晚,在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數百名亞美尼亞社會領導人被政 府圍捕並殺害,這一事件是對亞美尼亞種族實施大規模屠殺的前兆。接下來發生的慘劇,是20世紀第一起滅絕種族的大屠殺。據亞美尼亞方面的史料記載,1915年至1923年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
19世紀中期,曾經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氣數將盡。奧斯曼帝國把國家分裂歸咎於亞美尼亞等民族與外部勢力勾結,決定「攘外必先安內」。一戰時任土耳其內政部長的塔拉特·帕夏說:「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亞美尼亞問題,就必須從肉體上消滅亞美尼亞這個種族。」 1914年,奧斯曼帝國主動與德國結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的一員。戰爭期間,德國向土耳其提供了軍事援助。土耳其人在戰爭中要與基督教國家俄國交戰,由於擔心國內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會揭竿而起,站在敵人一邊,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制定了一項滅絕人性的屠殺亞美尼亞人的殘暴計劃。
1915年初,奧斯曼土耳其政 府開始逐步清除國家軍隊里的亞美尼亞人,發配他們去當築路工或苦力,直到勞累而死,甚至被槍殺。一些亞美尼亞人還被迫在臨死前自掘墳墓。 1915年4月24日傍晚,政 府開始實施下一步計劃:殺害居住在伊斯坦布爾的亞美尼亞政治、文化精英。因為這些人很可能是反種族滅絕運動的組織者。 截至1915年5月,這一地區亞美尼亞男性人口已經被消滅殆盡。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政 府下令將所有亞美尼亞人驅逐出境。事實上,「驅逐」只是一個相對好聽的借口。在這次事件中,成千上萬名婦女、兒童和老人被迫離開家園,徒步跋涉數百英里。一路上,很多人由於疾病和飢渴橫屍荒野,其他人則被軍隊組織的「屠宰營」殘忍殺害。年輕的亞美尼亞婦女被賣到土耳其人家裡做奴役,更多的亞美尼亞人在這場暴行中被弔死、槍殺,甚至燒死。無數嬰兒被活活摔死,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則被毒死,連教堂也被夷為平地。少數逃過一劫的亞美尼亞人來到了敘利亞北部,被送進骯臟的難民營,隨後又被發配到沙漠,乾渴而死。
1915年5月底,土耳其中央下令將全部亞美尼亞族裔「押運」到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地帶。流亡者中的婦女或低齡兒童被掠為奴隸,其餘的在歷經劫掠、屠戮之後,抵達敘利亞時已不足原先數目的20%。而在那裡等待他們的依然是無止境的飢餓、疾病和勞碌。兩個月後,同樣的命運也落在土耳其西部省份的亞美尼亞人頭上,他們的遭遇與東部的亞美尼亞人一模一樣:精英人物先被斬殺,殘餘人口又被強擄。而且,在押運過程中,悶罐車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被大規模使用。沙漠中,土耳其政 府沿幼發拉底河建立了25個集中營,70萬人被不斷地從一個集中營轉運到另一個集中營。直到1916年4月,這些集中營最終被一個個「清掃」干凈,最後的倖存者也被斬草除根。
1915到1918年間,大約有100萬亞美尼亞人被殺害,這是土耳其當局籌劃的種族滅絕政策的一部分。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與會各國代表強烈譴責了屠殺亞美尼亞人的罪行,迫於國際壓力,土耳其法院依據其國內法缺席審判了屠殺事件的肇事者,包括前內閣部長和政黨領袖,並將肇事者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土耳其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民族主義運動,結果,倖存下來的亞美尼亞人又有一大批慘遭殺害。截止到1923年,又有數十萬亞美尼亞人被殺戮。 希特勒曾說過:「現在還有誰會談起亞美尼亞人的滅絕?」
種族大屠殺之後,倖存下來的幾萬名亞美尼亞人來到世界各地定居,他們的後代今天依然生活得很好。1922年,大屠殺的元兇塔拉特·帕夏在柏林被大屠殺倖存者亞美尼亞人所羅門·特利里揚刺殺。1948年12月9日,聯合國大會經過多年努力通過了《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以下簡稱《防滅公約》)。公約第一條明確規定:「締約國確認滅絕種族行為,不論發生於平時或戰時,均系國際法上的一種罪行,承允防止並懲治之。」
亞美尼亞位於外高加索南部,與土耳其東部接壤,在歷史上曾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據亞美尼亞方面的史料記載,1915至1923年期間,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人死亡。
亞美尼亞人提出「大屠殺」的根據是由兩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撰寫的人稱「藍皮書」的一份報告,題目是「奧斯曼帝國時期亞美尼亞人受到的遭遇1915-1916年」。「藍皮書」有150處引用了「大屠殺」證人的表述,稱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的鎮壓始於1877年的俄羅斯-奧斯曼戰爭之後。報告中有如下的描述:大屠殺之前,亞美尼亞男子和他們的家庭往往會接到被驅逐的命令,命令通知他們被驅逐的目的地和時間。如果有人不到規定地點的話,奧斯曼政府的安全部隊就會搜查他的家,然後把他投入監獄,最後在不通知他們家屬的情況下就把這名「犯人」轉移到摩蘇爾或者巴格達的一家監獄。被關押的這些亞美尼亞人的結局通常是幾百個人一組地被用鏈條綁在一起,然後帶到空曠地帶執行大屠殺……
奧斯曼士兵在搜查亞美尼亞村莊時,還會告訴亞美尼亞婦女,如果她們和穆斯林男子結婚、改信伊斯蘭教的話,就可以免遭被驅逐的命運。盡管如此,還是有數萬名亞美尼亞婦女被迫踏上了遷徙之路,成千名亞美尼亞婦女在途中因飢餓、缺水和傳染病而喪生。
作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證據之一,當時奧斯曼帝國內政部長帕夏給迪亞巴克爾省長發的一份電報經常被引用。電報說,得知最近一段時間來,你省不加區分地對亞美尼亞和其他所有基督教徒實施大屠殺計劃。情報表明,在馬爾丁已經有700名亞美尼亞人和其他基督教徒在夜間被帶出城外後,像羊一樣遭到割喉殺害,估計目前已經有2000人死於這場屠殺。如果不迅速加以阻止,恐怕會擴大到其他地方。因此我命令:馬上停止這種可能對公眾輿論產生壞影響、並可能威脅到所有基督教徒生命的行為!
聯合國、歐洲議會、比利時、法國、希臘和俄羅斯均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稱這宗屠殺為「違反人性的罪行」。
聯合國於1978年將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
歐洲議會20年來也一直在提「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在去年10月6日公布的「土耳其進展報告」中談到了這一問題,希望土耳其政府就此問題與亞美尼亞達成協議,這為在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中提出這項要求埋下伏筆。
去年12月15日,就在決定正式啟動與土耳其的入盟談判前兩天,歐洲議會通過了一個譴責土耳其實施大屠殺的報告。英國、法國等國家紛紛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對亞美尼亞人犯下的「大屠殺」史實。
其中,法國巴黎市議會一致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巴黎市豎立一尊高6米的青銅雕像,紀念1915年「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死難者。這項決議是在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一項關於「法國公開承認奧斯曼帝國在1915年屠殺了生活在帝國境內的150萬亞美尼亞人」的決議後作出的。
國內看法 兩派觀點不一
塞利姆是土耳其海峽大學的老師,近15年來一直在研究奧斯曼帝國檔案。他表示,當時亞美尼亞人有組織的武裝反抗是事實,也沒有人否認他們和俄羅斯人的合作。但另一方面,不管法律上怎麼定義,「有計劃的滅絕」是存在的。研究發現,那些亞美尼亞人被從這片土地上趕走,並踏上沒有希望的旅途。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塞利姆認為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是一個道德責任。
對於政府提出的由土耳其、亞美尼亞兩國歷史學家來共同調查研究的說法,塞利姆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這其實是浪費時間。因為檔案館不是實驗室,兩國歷史學家本來就是有傾向性的,讓一方來說服另一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相反,雙方受到的傷害可能更深。
塞利姆同時建議開放與亞美尼亞之間的邊界,邊界打開了,兩國關系自然而然地就會正常化。
另有一派認為奧斯曼帝國歷史上不存在種族屠殺一說,其代表人物是土耳其歷史學會會長尤素夫教授。
尤素夫表示,亞美尼亞人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不和與沖突早在1881年就開始了,期間受到了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干涉。翻開這個時期的檔案就可以發現,在阿納托利亞東部的亞美尼亞人在俄羅斯人的支持下,對穆斯林村莊發動了襲擊,其後又開始了大規模的起義。
面對這種情況,奧期曼帝國決定把亞美尼亞人驅逐到其他地方。尤素夫教授稱,開始時,新教徒、天主教徒、寡婦和兒童不在被驅逐之列。南部阿達納市的2.5萬名亞美尼亞人只有1.7萬人被驅逐,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歷史上並不存在「亞美尼亞大屠殺」。至於遷徙過程中的死亡現象,尤素夫把它歸咎於疾病,稱有20萬人死於疾病。
主動出擊 強硬策略進行「全球斗爭」
1923年推翻奧斯曼帝國後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一直堅決否認「大屠殺」一詞,指稱當時處於種族動亂時期,雙方互有傷亡。土耳其方面還表示奧斯曼帝國也留有官方文獻,證明在1916—1917年間,土耳其人也遭到亞美尼亞人屠殺,死亡人數在50萬人左右,因此拒絕向亞美尼亞政府及人民道歉。
當來自美國、歐盟等方面的壓力加大時,土耳其決定主動出擊,採取強硬的新策略。
土耳其大國民議會4月13日發表聲明認為,一些外國議會懷著政治目的對有關奧斯曼帝國亞美尼亞族人有爭議的歷史問題作出決定(通過「亞美尼亞大屠殺」法案),是對一個事實尚未弄清的歷史問題作出決定,這是不公正的。
土耳其議會在即將遞交給英國議會的信中,要求英國議會宣布「藍皮書」只是一個宣傳材料,不能作為歷史資料。這封信將在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所有550名議員簽名後遞交給英國議會。
土耳其總參謀部也宣布,將向公眾公開所擁有的近1000個文件。這些文件有奧斯曼語、土耳其語和英語3種語言,主要包括1914―1918年期間奧斯曼帝國政府部門之間的一些文書往來。
另外,土耳其副總理兼外長居爾也在4月13日舉行的議會會議上發表講話稱,土耳其將採取新策略進行「全球斗爭」,還歷史以真相。「歷史不會原諒那些在『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上毫無根據地譴責土耳其的人。」
而就在土耳其大國民議會舉行會議的當天,亞美尼亞外長奧斯卡尼揚發表講話指出,在「種族滅絕日」90周年之際,土耳其本應該更加慎重的,但它卻採取了反擊態度。他說,土耳其不僅想單獨篡改歷史,還想把它灌輸給其他國家。
與兩國政府針鋒相對的態度所不同,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人民卻希望盡早解決問題,發展兩國關系。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0.9%的土耳其人和62.7%的亞美尼亞人都希望兩國開放邊境。
新華網蘇黎世10月10日電(記者 劉國遠)亞美尼亞外長納爾班江和土耳其外長達烏特奧盧10日在蘇黎世簽署了關於兩國結束長期敵對狀態並實現雙邊關系正常化的協定。
雙方簽署的協定為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和開放封閉多年的共同邊界確定了時間表。按照協定,兩國還將建立一個共同委員會來調查和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不過,協定還須經過雙方議會的批准才能生效。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法國外長庫什內、歐盟負責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等專程前來參加這次被認為是「歷史性的」簽字儀式。
亞美尼亞自1991年獨立以來一直沒有和土耳其建立正常外交關系。雙方主要在所謂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上存在分歧。「亞美尼亞大屠殺」是指1915年至1917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的事件。土耳其歷屆政府均否認這是大屠殺事件。另外,在亞美尼亞同亞塞拜然的領土爭端中,土耳其一直站在亞塞拜然一邊。土耳其還於1993年關閉了與亞美尼亞的邊界,以示對亞塞拜然的支持。
在瑞士調解下,亞土兩國於8月31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將開始為建立外交關系而進行政治磋商。
同題報道: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段秀傑):土耳其外長達烏特奧盧和亞美尼亞外長納爾班江10日晚在瑞士經濟中心蘇黎世簽署有關實現雙邊關系正常化的和平協議,這意味著兩國間將結束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敵對關系。
當晚簽署的和平協議包括兩個協議,根據第一個協議兩國將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實現關系正常化,並在協議經本國議會批准生效後兩個月內開放共同邊境;根據第二個協議兩國將成立由歷史學家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共同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發生的所謂「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
協議簽字儀式由瑞士外交部長卡爾米-雷伊(女)主持,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女)、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法國外長庫什內以及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事務高級代表索拉納均出席了儀式。
由於在所謂「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上存在分歧,土亞兩國一直沒有建立正常外交關系。2008年7月以來,兩國就改善關系問題在瑞士舉行多輪秘密談判。今年下半年,這一談判取得突破,兩國最終決定於本月10日在瑞士簽署和平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