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為什麼入侵塞爾維亞

土耳其為什麼入侵塞爾維亞

發布時間: 2022-06-13 17:05:11

❶ 入侵塞爾維亞的事件原因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借口其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向塞爾維亞宣戰,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奧軍企圖以優勢兵力一舉殲滅塞軍,迫使塞爾維亞投降,遏制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塞軍雖在兵力和裝備上居劣勢,但多數是參加過巴爾干戰爭的老兵,且為保衛祖國而戰,士氣高昂。塞軍總司令R.普特尼克計劃堅守奧塞邊界的多瑙河、薩瓦河和德里納河,主力集結在瓦列沃以東,待機反擊。

❷ 請問薩拉熱窩事件的起因是怎樣的為什麼這件事會成為一戰的導火索 請各位大哥簡短的回答一下小弟,多謝

20世紀初,由於塞爾維亞國家的獨立和「大塞爾維亞主義」的觸發,奧匈帝國統治的塞族血統的民族相繼爆發民族解放運動,引起奧匈帝國的恐慌。

1908年奧匈帝國吞並波黑,塞爾維亞開始戰爭准備並向俄國求援,此為波斯尼亞危機。之後兩次巴爾干戰爭塞爾維亞獲勝取得了馬其頓和土耳其的部分領土實力有所增強。以上就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過節。

1914年,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邊境舉行軍事演習。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攜其王妃前往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視察,於6月28日受到塞爾維亞激進分子暗殺,費迪南大公及其王妃身亡。

奧匈帝國在7月23日對賽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26日正式宣戰。俄國為了防止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受損而支持塞爾維亞。俄國所屬協約國聯盟各國和奧匈帝國所屬同盟各國相繼參戰,一戰爆發。

原因:

這是積蓄已久的矛盾,奧匈帝國的實力一直在不斷的壯大,法國一直想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但是英國也不想放棄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所以當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時。

正好給了這兩國的借口,可以趁機削弱奧匈帝國,而俄國的沙皇是想趁機在歐洲撈取利益。所以也攪和了進去,說白了就是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

(2)土耳其為什麼入侵塞爾維亞擴展閱讀

事件影響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准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斗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

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斗爭使兩國的關系日益緊張。

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系。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歐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❸ 奧土戰爭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的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❹ 科索沃戰爭是哪年爆發的引發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科索沃戰爭是在1999年3月24爆發的,這場戰爭從爆發時到結束,一共持續了79天的時間,而引發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對科索沃進行干預,造成民族之間有內部矛盾從而引發的一場戰爭。

最後科索沃在08年的時候宣布了獨立,只是因為很多國家不承認科索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科索沃在目前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是有著一定的影響。

❺ 什麼是奧土戰爭

16~18世紀的奧土戰爭16~18世紀間的奧土戰爭,是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多民族的奧匈帝國開始形成。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酋長的兒子奧斯曼襲封後,宣布成立獨立公國,遂不斷進行擴張,於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國內訌,開始插足歐洲。到14世紀末,巴爾乾的絕大部分土地都處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15世紀,土耳其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展開新的攻勢。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1461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到15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已經佔有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東部地中海後,直接威脅巴爾干鄰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些國家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爭斗,以哈布斯堡家族為首的多民族的奧地利國家也在長期爭斗中形成。從此,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雙方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後,繼續對外擴張。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間(1512~1520年),開始對伊朗的戰斗,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一部和庫爾德斯坦。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年),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時期。蘇里曼進行多次擴張,1521年,進占貝爾格萊德和羅德斯島。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進一步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匈牙利內部呈現兩派,一部分貴族選立斐迪南為王,藉以與土耳其對抗。土耳其蘇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貴族選立查帕爾亞為王,反對斐迪南,與哈布斯堡王朝發生直接沖突。1529年,土耳其蘇里曼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但是,土耳其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532年夏,雙方重又開戰,奧軍在查理五世統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區,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奧土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根據條約規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奧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蘇丹納貢3萬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幣);匈牙利其餘部分歸蘇里曼控制,奧軍保證不對駐軍進攻。

1540~1547年,土耳其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聯盟,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起攻勢,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與法作戰的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1547年,奧土雙方簽訂《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匈中部地區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大部地區的統治。1551~1562年,奧土雙方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而展開爭斗。土耳其軍隊獲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佔埃格爾。但是,根據1562年的雙方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雙方呈膠著狀態。在1566~1568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仍無建樹。

1592~1606年的戰爭是由土耳其挑起的,雙方各有勝負。根據1606年雙方締結的《席特瓦托羅克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平等的締約一方。1660~1664年的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地區而爆發的。雙方於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戈特哈特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奧軍迎頭痛擊失利。根據1664年雙方締結的《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該地區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雙方經過16~17世紀的角逐,奧斯曼帝國已經渡過它的強盛時代。從16世紀後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對西方的威脅的勢頭逐漸減弱。由於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貴族的離心傾向和宮廷貴族爭奪政權的內訌,以及因侵略擴張政策而引起的與鄰國的不斷戰爭,土耳其的實力開始走向衰落。到17世紀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內外交困,越來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戰爭中,土耳其企圖聯合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進行對奧的戰爭。1683年7月,土耳其軍隊圍困維也納。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損失慘重:死亡2萬餘人,損失火炮300門。維也納一戰的敗北,迫使奧斯曼帝國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1686年,俄國加盟。此後,戰局發生變化。1686年,奧軍攻佔被土耳其佔領的布達,1687~1688年,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貝爾格萊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的維丁城附近敗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轉敗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由於俄國的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的態勢。1697年9月,奧軍在蒂薩河畔澤特一戰獲勝,土軍亡3萬餘人,損失全部火炮和輜重。根據1699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與土耳其簽訂的《卡爾洛維茨和約》,以及次年俄國、土耳其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南部和波多里亞;威尼斯獲得摩里亞和愛琴海中的土屬各島;俄國獲得亞速夫要塞。這是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次分割。

進入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1735~1739年期間,奧斯曼帝國連戰失利,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1788~1790年期間,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軍擊潰。俄軍在俄土戰爭中的獲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三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歐洲形勢,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後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1790年之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時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奧土戰爭持續近三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政策激起了各鄰國之間的不滿,促使各鄰國結成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在戰略上把自己擺在東南歐和中歐國家的對立面,「失道寡助」。長期的征戰使國庫空虛,激起了廣大農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這一切都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奧土戰爭之後的奧斯曼帝國日趨衰落,給歐洲各國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創造了契機,也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❻ 塞爾維亞王國問題

這個要說清楚不簡單,簡單的給你介紹下,現在存在的塞爾維亞的王室來源,也就是他們的祖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塞爾維亞處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在Karađorđe 的率領下發動第一次塞爾維亞革命,並慢慢形成了獨立於帝國之外的行政體系,在1815年在obrenovic的率領下第二次塞爾維亞革命成功。也就是最近的塞爾維亞王國的誕生,之後換了很多國王,主要是Obrenović 和Karađorđević家族統治,到了20世紀,巴爾干戰爭,一戰,一直到二戰前都是Karađorđevic家族統治,也就是現在王室的祖上,最後一位在位的是保羅王子吧,但被彼得二世通過政變取代了。現在的王室都是這位的後人吧。

詳細可查
塞爾維亞&kinu塞爾維亞之家網址導航
www.noviyugoslavia.cn

❼ 1386年6月28日在塞爾維亞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塞爾維亞從此把6月28日稱為「國恥日」

不是1386年6月28日,是1914年6月28日。

1914年6月28日
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遇刺
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

1914年6月28日,歐洲到處感到沖擊波的壓力,因為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了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大公弗朗西茨-斐迪南德和他的妻子霍恩伯格公爵夫人。當他們的汽車穿過波斯尼亞薩拉熱窩的大街時,他們雙雙中彈身亡。

查明行刺者是個19歲的波斯尼亞學生,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他從手槍里射出7粒子彈。一位子彈擊中公爵夫人的胃部;另一粒子彈擊中大公的脖子,幾乎是立即身亡。公爵夫人在送住醫院途中身亡。

警方報道普林西普對行刺毫無懊悔之意。暗殺者告訴一位法官他要替受壓迫的塞爾維亞人報仇。有跡象表明這些暗殺活動是塞爾維亞組織的政治陰謀的一部分。

這天的早些時候,有一次暗殺大公的未遂企圖。他和公爵夫人正驅車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廳參加一個招待會,突然一顆炸彈扔到他們的汽車上。一位目擊者說:「由於大公反應迅速和沉著,炸彈沒有達到目的。他從汽車座位上拾起炸彈,扔到大街上。我幾乎不能相信我的眼睛。」

炸彈爆炸時,8人受傷,包括大公的副官。警察逮捕了一個叫加布里諾維克斯的年輕人。他們說他是一個在黑塞哥維亞當排字工人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據說他也沒有懊悔之意。

在第一次事件後,隊伍繼續前往市政大廳,大公庄那裡氣憤地宣布:「諸位先生,真是令人不能容忍。我們來到薩拉熱窩訪問卻有人向我們投炸彈。」開始,大廳中的群眾不明白大公在談些什麼,後來,當他們得知有一個人試圖用炸彈殺害他時。很多人歡呼起來。

有人告誡弗剛西茨-斐迪南德不要到波斯維亞去,但是他沒有理睬。一位塞爾維亞部長說巴爾干半島對奧匈帝國很有反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皇室家族中大公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傾向於在這緊張地區做些讓步。他曾希望給予斯拉夫人更多的自主權,甚至可能在巴爾干半島創立第三個君主國。

整個歐洲似乎對這些暗殺活動有一種不祥的反應。從羅馬教廷發來的報道說,庇護教皇重病在身,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祈禱。他昏厥過去並不得不由他人護送他回房間。威廉二世中斷了在波羅的海的一次賽馬,匆忙回到柏林。弗朗茲-約瑟夫皇帝病倒了,他悅,「可怕,太可怕了,我悲傷極了。」在倫敦,每日新聞寫道:「這次暗殺對歐洲來說像一次雷鳴。」倫敦泰晤士報說它使世界的良心在發抖。

這次暗殺事件點燃了巴爾干半島這個火葯桶,由此引發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❽ 奧土戰爭有什麼歷史意義

奧土戰爭指奧地利和土耳其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發動的各次戰爭。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開始征服歐洲,進而於1521年佔領貝爾格萊德。1526年8月,土耳其軍隊在摩哈奇附近打敗捷匈聯軍。土耳其在匈牙利東部站穩了腳跟,就有了進一步向西擴張的跳板。匈牙利王國其餘領土則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轄。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發起進攻,1529年9月佔領布達,入侵奧地利,並開始圍攻維也納。

但是,土軍屢攻不克,最後由於糧秣匱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奧地利與土耳其進行和談,但未能達成協議。1532年夏,戰事再次發生。查理五世統率的奧軍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軍的進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爾簽訂和約。

根據這項條約,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歸奧地利管轄,但奧地利每年必須向土耳其蘇丹進貢3萬杜卡特,並保證不進攻匈牙利東部受土耳其操縱的揚?查波爾斯基的軍隊。

1540~1547年戰爭是土耳其聯合法國進行的。土軍趁奧地利大部兵力被牽制在義大利北部和法國東部邊境之際,對匈牙利西部發動了進攻,於1541年和1543年先後佔領布達和埃斯特格。1544年奧地利與法國媾和,奧軍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軍的前進。根據1547年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奧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區割讓給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政權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奧土戰爭,是為了爭奪特蘭西瓦尼亞。土軍取得局部勝利:1552年攻佔特梅什瓦爾,1553年攻佔埃格爾。

但是,根據1562年和約,土耳其寸土未得。盡管1566年土軍攻佔奧地利的錫格特瓦爾要塞,但1566~1568年戰爭中土耳其仍一無所獲。

1592~1606年戰爭是由土軍的進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奧匈軍隊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慘遭敗北。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根據1606年的和約,奧地利首次被承認為權利平等的締約一方,它無須再向土耳其蘇丹繳納年貢,但需一次付清20萬杜卡特。

1660~1664年戰爭是因土耳其大舉進犯匈牙利西部而爆發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聖哥特哈德附近進行了決戰。土軍遭到蒙特庫科里元帥統率的奧軍迎頭痛擊。

根據1664年瓦什瓦爾和約,土耳其從特蘭西瓦尼亞撤軍,但特蘭西瓦尼亞仍屬奧斯曼帝國所有。

在1683~1699年戰爭中,土耳其企圖利用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滿的匈牙利封建主的軍隊。1683年7月,土軍圍困了維也納。

但是,奧軍得到波蘭軍隊的支持。9月,土軍被擊潰,2萬餘人戰死,丟失300門火炮和全部戰旗。維也納一戰失敗後,奧斯曼帝國被迫轉入防禦,並逐步撤離中歐。

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了反土耳其「神聖同盟」,1686年起俄國也加入了這一聯盟。1686年,奧軍攻佔布達,1687~1688年期間先後佔領匈牙利東部、斯拉沃尼亞和巴納特,攻佔貝爾格萊德。1689年,土耳其海軍在多瑙河上維丁城附近戰敗。

但是,就在這一年,土耳其扭轉戰局,迫使奧軍放棄原先佔領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俄國參戰使奧地利得以恢復原來態勢。爾後,雙方互有勝負。

1697年9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統率的奧軍在蒂薩河畔的澤特附近獲得勝利。土軍3萬餘人陣亡,損失了全部火炮和輜重。

根據1699年卡爾洛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大片領土。「神聖同盟」的其他參加國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戰爭中,奧地利同威尼斯結盟。1716年10月,葉夫根尼?薩沃斯基率領奧軍攻取特梅什瓦爾要塞,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

根據1718年簽訂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奧地利又獲得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波斯尼亞北部等地領土。

1737~1739年戰爭是奧地利根據1726年奧俄共同防禦條約發動的。

奧軍開始取得部分勝利,佔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許多地區,但1739年7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慘敗。

同年,奧地利與土耳其單獨媾和,簽訂貝爾格萊德和約,不僅將1737年所佔領的全部領土,而且將以前佔領的巴納特、塞爾維亞北部等部分領土歸還土耳其。

1788~1790年戰爭也是奧地利發動的。根據1781年奧俄同盟條約,奧軍發起進攻,但於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為土軍所擊潰。俄軍在蘇沃洛夫和波將金統率下一再取勝使奧軍得以整頓兵力,重新轉入進攻。1789年10月,奧軍經過3個星期的圍攻,攻佔了貝爾格萊德,接著又攻陷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國大革命後國際形勢的變化促使奧地利退出戰爭。根據單獨議和的1791年錫斯托夫和約,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戰爭中奧地利所侵佔的所有省份。

其後,奧地利和土耳其在解決雙方沖突上不再訴諸武力,並且轉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於在兩國佔領地區內鎮壓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國對抗在19世紀初葉軍事實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強了的俄國的共同要求。

整個說來,奧土戰爭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促進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的形成。

❾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使這兩次世界大戰得以發生的因素是啥

世界大戰,是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是帝國主義的產物。它是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帝國主義時代初期,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導致的。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斗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搏鬥,戰爭規模、消耗與危害,都是史無前例的,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時就預測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其爭霸世界的斗爭中,必然會導致「空前規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戰爭」,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戰爭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備。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從 1898年到 1914中先後在歐、美、亞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權和掠奪為政治內容和目的的帝國主義政策的繼續和斗爭,終於在1914年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預測是正確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團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突出的特點是:

①戰爭的政治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這是由帝國主義的本質決定的。帝國主義的政治內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權。幾個大國都想爭奪世界霸權,這種斗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導致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例證。

②戰爭規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亞、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開,33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動員軍隊 6500萬----7000萬人,軍隊損失 3750萬人,其中亡 853萬人,居民死亡 664萬人,直接經濟損失l863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個國家約 20億人口捲入戰爭,動員軍隊 1.1億人,軍民傷亡l億餘人,其中亡 5000萬人,財產損失 4萬億美元。

③戰爭引起了革命。世界戰爭奴役性、掠奪性強,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導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引起的革命,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一系列國家相繼獨立,擺脫了殖民主義的統治。

④戰爭中聯盟斗爭激烈。帝國主義發動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大戰,戰爭規模和戰略目標龐大,這決定著必須擁有強大的戰爭力量。所以,必須由列強組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才能進行世界大戰。處於防禦的一方,也必須組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才能對付強敵。這是自古以來爭霸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到了帝國主義時代,發動的世界大戰,這個特點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後糾集義大利(大戰爆發後退出同盟國)、士耳其、保加利亞等國共同作戰;以英、法、俄三國為核心組成協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聯盟,展開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大搏鬥。在戰爭進程中,美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25個國家先後參加了協約國。這場大戰,以同盟國各國先後投降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日、意軸心國組成的法西斯集團,為了進行以稱霸全球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脅迫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等加入其集團作戰。為了戰勝法西斯集團,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從1936年到1941年,屢次呼籲、倡議組織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並率先在延安組織了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在中國共產黨推動和中國政府的倡議下,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慶召開了東亞軍事聯合會議,通過了《遠東聯合行動初步計劃》、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美、英三國在重慶正式成立軍事會議,以加強對日作戰協調。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後又有 21個國家參加了該統一戰線。這對世界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世界大戰」的概念的表述不盡一致。美軍《統帥綱要》和1962年版《作戰綱要》都把世界大戰稱為「全面戰爭」,並明確「全面戰爭」與「全面核戰爭」、「總體核戰爭」同義,是敵對核強國或聯盟使用一切手段所進行的「不受限制」的「雙方都使用核武器襲擊對方的本土」的戰爭。前蘇聯領導人和官方著作都說:新的世界大戰是兩個「陣營之間」的「火箭核戰爭」,是「全球性的對抗」,包括武裝斗爭、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外交斗爭、思想斗爭,以達到「重大政治和經濟目的」。美蘇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長期以來,都准備打一場「按電鈕」式的世界核大戰。蘇聯、「華約」解體後,蘇美兩極體系崩潰,世界正向著政治、經濟多極化方向發展。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日益強大,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戰是能夠推遲或被制止的。只有消滅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世界戰爭的根源和危險性才能徹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斗爭。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為竭力想吞並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布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通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占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大戰開始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由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由俄軍對德、奧作戰;另外有巴爾干戰線,由塞爾維亞軍對奧軍作戰。戰爭在陸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時進行,戰場遍及歐、亞、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的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

戰爭第一年(1914年),速決戰計劃即遭破產。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1914年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的馬恩河地區,遭到法軍大規模反擊(史稱「1914年馬恩河會戰」),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9、10月間,為相互迂迴對方的翼側,進入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河英法聯軍實施連續機動,直到海岸方止。(史稱「奔向大海作戰」)。至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這一年,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近開辟了新戰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中國山東,出現了遠東戰場。英德海軍的主要戰役是北海的兩次赫爾戈蘭海戰(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蘭島海戰(12月)。

1915年,各參戰國由於後備兵員和後勤保障發生嚴重問題,被迫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戰爭重心由西線轉到東線。俄軍同德軍之間先後進行了東普魯士冬季戰役(1~2月)、咯爾巴阡冬季戰役(1~3月)、果爾利策進攻戰役(5月),俄軍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軍退出戰爭。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5月,義大利從同盟國轉入到協約國,在奧匈東南開辟了新戰區。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之後,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1916年,戰爭重新再次轉入西線。德局對法軍實施了「凡爾登戰役」(2~12月),英法聯軍則對德實施了「松姆河戰役」(6~11月)。東線俄軍的西南方面軍對奧匈軍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從這一年開始,同盟國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1917年,德國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在海上開展「無限制的潛艇戰」,給英法海運造成極大困難。法軍在埃納河地區對德實施「尼維爾攻勢」(4~5月),法軍損失慘重,英軍單獨對德連續發動進攻,穩住了法國。9月,德國發動「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戰爭。在義大利戰線,德奧聯軍實施了「卡波雷托戰役」(10~11月),迫使意軍全線後撤。同年4月,在交戰雙方都陷於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伺機加入協約國一方。8月,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協約國帝國主義推動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7至9月,西線的英法軍接連拔除了德軍防線上的三個突出部。9月26日,協約國發動總攻。至11月,同盟國中的土、保、奧、匈先後投降。11月11日,德國也被迫投降。歷時四年又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達850多萬人,負傷的有2000多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余美元。

大戰為革命創造了客觀前提,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1919年~1920年舉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的一員的中國在會上成了列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偉大的「五四」運動。

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戰爭中,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並首次出現了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大戰的經驗對戰後20年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這次大戰經驗的結果。

著名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州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斗。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鏟除。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斗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著名戰役:不列顛之戰 偷襲珍珠港 中途島之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諾曼底登陸戰 攻克柏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