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總督區有多少人口
㈠ 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介紹資料
新格拉納達(西班牙語:Virreinato de la Nueva Granada)是西班牙在南美洲北部殖民地從1717年開始的名稱,它的領域相當於今天的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和委內瑞拉。19世紀南美洲的獨立運動結束了這個殖民地政府。除南美洲大陸地區外這個殖民地政府還對厄瓜多、蓋亞那、巴拿馬、千里達及托巴哥和委內瑞拉的地方政府有管理權。除此之外今天的巴西和秘魯的部分地區屬於新格拉納達的管理。繼承自新格拉納達王國繼承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中文名稱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外文名稱西班牙語:Virreinato de la Nueva Granada 行政區類別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所屬地區拉丁美洲 下轄地區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委內瑞拉等 政府駐地波哥大 地理位置拉丁美洲中部地區(今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西北部) 人 口434.5萬人(1819年) 西班牙語Virreinato de la Nueva Granada 目錄16世紀在波哥大設立了一個審判庭和新格拉納達王國,當時這個王國的總督僅鬆鬆地服從位於秘魯利馬的總督。由於這兩個首府之間的通訊非常慢,因此1717年設立了不服從利馬的新格拉納達殖民地(其中短暫中斷,後於1739年重建)。本來屬於其它殖民政府管理的厄瓜多、委內瑞拉和巴拿馬後來也歸屬這個殖民政府管理。這使得波哥大成為西班牙在新大陸的三個主要管理中心(另外兩個為利馬和墨西哥城)。雖然西班牙偶爾試圖加強對波哥大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其統治不十分有效。
由於南美洲北部地形復雜多變,而道路又非常缺乏,這使得在殖民地內交通非常糟糕。為了適當地統治邊緣地區在加拉加斯和基多設立了服從波哥大的地方政府。一些分析家認為它們反應了當地的傳統區別,最後它們也加固了這些地方傳統的不同。最後西蒙·玻利瓦爾的統一企圖也未能克服這些區別。
估計1819年新格拉納達的人口為434.5萬人
在1819年至1822年間經過一系列軍事和政治斗爭新格拉納達實際上從西班牙獨立,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後來厄瓜多和委內瑞拉獨立後在首都波哥大附近成立了一個新格拉納達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從1831年至1856年存在。後來的保守派人士喜歡自稱為「新格拉納達」。
今天哥倫比亞周圍國家的一些人依然稱哥倫比亞人為「新格拉納達人」(neogranadinos)。
重要城市按照人口排列
1 - 波哥大2 - 加拉加斯3 - 基多4 - 卡塔赫納 5 - 巴拿馬城6 - 昆卡7 - 波帕揚8 - 通哈
㈡ 庫爾德的歷史
前553年,波斯人與米底人的混血兒居魯士率波斯人反抗米底人,並用了3年時間攻克了米底都城,建立了波斯帝國。庫爾德人隨之與波斯人融為一體。 波斯帝國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創立人——瑣羅亞斯德就是出身於米底國的庫爾德地區的一個貴族。
前331年,古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在庫爾德人居地——高嘎美拉平原(今埃爾比勒)戰勝大流士三世而致使波斯帝國滅亡。
之後,該地區被希臘塞琉古帝國統治直到前2世紀中葉被安息帝國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攻佔,其間其名字也變為了敘利亞。後來,該地區成了羅馬帝國的亞述行省,但之後不久被波斯薩珊王朝奪回,建立了亞述斯坦總督轄區。在薩珊王朝統治下,該區成為東方亞述教會的中心,庫爾德人在這一帶過著游牧生活。 從16世紀初起,庫爾德斯坦地區為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所統治。
1609年,波斯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一世與庫爾德人之間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
起因是伊朗西北烏魯米耶湖附近一座城堡,當地庫爾德人酋長重建這座城堡被薩法維王朝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姿態,其他一些庫爾德人首領(包括馬哈巴德的酋長)也開始從波斯獨立出去。於是,波斯人派兵對這座城堡進行了長久和血腥的圍困戰後城堡失陷。阿巴斯一世下令血洗整個省份並將許多庫爾德部落遷往呼羅珊。
至17世紀中葉,庫爾德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行省,處於半自治和半獨立狀態。庫爾德人逐漸遭到同化,或阿拉伯化,或土耳其化,並接受了伊斯蘭教。
1847年,奧斯曼帝國消滅了最後一個庫爾德埃米爾國——博赫坦。學者們認為,正是從這時起,這些不屈服的山民為了自由和解放,多次揭竿而起,但每次暴動的結果均是遭到大規模屠殺和掠奪。
奧斯曼帝國的遺產
在西歐國家通過航海發現美洲和到達東方前,庫爾德斯坦地區屬於東西方文明往來的要道。
1639年,奧斯曼帝國與波斯薩法維王朝簽訂《席林堡(Qasr-e-Shirin)和約》,對庫爾德斯坦進行瓜分:大部分庫爾德斯坦地區歸屬奧斯曼,一小部分歸屬薩法維王朝。他們與庫爾德游牧部落酋長和宗教上層人士達成了一項不成文的契約,16個庫爾德公國和50個封地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而對庫爾德居民則實行同化政策。 現代意義上的庫爾德民族主義是19世紀西歐民族主義影響的產物,也如同奧斯曼帝國境內從巴爾干半島到阿拉伯半島遍布的各種民族問題一樣深受英國、法國和沙俄插手奧斯曼帝國事務的影響。
一戰期間,夢想成為阿拉伯之王的海珊·伊本·阿里在1915年向英國提出了阿拉伯國家的版圖作為參戰條件,並沒有包括庫爾德斯坦地區。
1920年,巴黎和會就如何處置戰敗國奧斯曼帝國達成了《色佛爾條約》,規定建立自治的庫爾德斯坦,奧斯曼蘇丹接受了這一條約。不過,現代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改變了這一歷史進程。
趁奧斯曼帝國瓦解,1919年,在英國和法國默許下,希臘企圖武力奪取希臘人散居的土耳其沿海地區。土耳其人的民族主義情緒被激發了。時年38歲的軍官凱末爾率殘存的帝國軍隊,打敗希臘人,趕走了英法佔領軍,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站在土耳其立場上否定了《色佛爾條約》,1923年,與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再沒提及庫爾德自治或獨立問題。至此,奧斯曼帝國的庫爾德斯坦被一分為三,再加上波斯境內的庫爾德人,庫爾德人分布主要在中東4個國家的格局延續至今。
20世紀70年代庫爾德人領袖穆斯托伐·巴爾札尼在兵敗流亡前,曾對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霍格蘭感慨地說:「我們的命運就是被出賣。」
無國家民族
血緣上庫爾德和波斯是親戚,信仰上則和大多數阿拉伯人同屬遜尼派,不同的阿拉伯王朝的共同點都是強臣將軍大多是庫爾德人。後奧斯曼時期,在中東的覺醒運動中,阿拉伯人成為了最大的贏家,而庫爾德人則被分割於四個國家之中,承受了太多的苦難。
庫爾德人的分裂
土耳其立國後,強調民族單一性的「凱末爾主義」在法律上不承認庫爾德人的民族屬性和民族地位。《憲法》明確否認庫爾德人擁有獨立合法的民族地位,將其稱為山地土耳其人。
20世紀60年代起,土耳其政府推行更名措施,將一直使用的庫爾德人地名和人名都強制用土耳其語代替,新生兒則一律用土耳其語取名。
土政府的同化政策引發了庫爾德人的強烈反抗,隨後爆發了賽義德起義。土耳其政府對這些活動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
1937年和1938年,土政府軍轟炸並進攻了庫爾德人居住的德西姆省,隨後實施了屠殺行為。根據官方數字,當時13806人遭到殺害,該省在屠殺事件後改名為通傑利省(土耳其文:Tunceli,意為「青銅之地」,1936年前被稱為Dersim,扎扎其語「銀色的門」的意思)。
1978年,阿卜杜拉·奧賈蘭成立庫爾德工人黨,並從1984年起開展武裝游擊斗爭。10多年來,游擊隊和政府軍之間的戰斗已造成3萬多人死亡,上百萬人背井離鄉。土政府把阿卜杜拉·奧賈蘭稱為頭號恐怖分子,1999年在非洲被土特工拘捕並押送回國坐牢。
1999年以來,土耳其在庫爾德人問題上的諸多改革證明,歐盟已經成為推動庫爾德人問題解決的關鍵力量。2011年,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對30年代政府軍屠殺上萬庫爾德人表示道歉,這是土耳其歷史上首位政府總理對這一事件道歉。
1980年,兩伊戰爭開始,為給伊拉克製造麻煩,伊朗重新支持伊拉克庫爾德人,在薩達姆後方進行搗亂。對此,薩達姆對庫爾德人採取了高壓政策。1988年,伊朗攻入了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居住區,得到庫爾德人大力支持,薩達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發起安法爾軍事行動,下令對庫爾德地區使用了化學武器。
㈢ 土耳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
上面說過的我不說了,補充一下; 特別重要及主要留學城市: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扼黑海出入門戶,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重要。人口950萬(不含流動人口)。
伊斯坦布爾為歷史名城,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希臘人在今「皇宮鼻」的地方依山築城,取名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將其重修,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運輸、貿易和文化中心。全國50%的進口、15%的出口通過該市進行。該市的工業資本、工人人數以及產量均佔全國的50%,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51.5%。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水泥、煙草、船舶修理等。附近耕地面積較少,但農業發達,作物主要有小麥、燕麥、大麥和甜菜。此外,漁業、畜牧業、園藝業也比較發達。
伊斯坦布爾是聯系歐亞的樞紐,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1973年建成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使該市歐亞兩部分連在一起。1998年第二座海峽大橋落成。該市阿塔圖爾克機場是土最大的國際機場,規模宏大,可起降各種大型噴氣式飛機,現仍在擴建中。
伊斯坦布爾多名勝古跡和伊斯蘭教教寺院。最著名的有托普卡帕宮博物館、道爾巴馬赫切宮殿、蘇丹阿赫邁特清真寺、阿亞索非亞博物館等。大學有伊斯坦布爾大學、伊斯坦布爾技術大學、海峽大學以及其它高等院校。
安卡拉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海拔978米,人口約369萬,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3世紀,赫梯人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當時被稱為「安庫瓦」或者變音「安基拉」,之後幾經演變就成了「安卡拉」。該地區先後被弗利吉亞人、高盧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佔領。1345年,蘇丹奧爾汗·加齊攻克安卡拉,將其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
土耳其首都原為伊斯坦布爾,本世紀初,阿塔圖爾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進行反抗外國侵略和推翻蘇丹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漸成了斗爭的中心,同時也出於安全的考慮,革命勝利後於1923年10月13日正式定為共和國首都。
安卡拉市區分新、舊城兩部分。老城以古城堡為中心,街道狹窄,建築破舊,至今仍保留著奧斯曼時代的風貌;新城環繞在老城東、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區最為整齊,大國民議會和政府主要部門都集中在該地區。
安卡拉以政治中心和商業城市聞名。工業不很發達,有一些工廠生產軍火、機械、電子、紡織、水泥、和食品等。農業發達,是土耳其的主要小麥產區之一。此外還產土豆、蠶豆、甜菜等。水果以西瓜、甜瓜、蘋果、梨著名。牲畜主要以飼養牛、羊為主,安卡拉山羊及其皮毛馳名世界。安卡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沖,鐵路和空中航線通向全國各地,是連接土東西兩部分的樞紐。
安卡拉的名勝古跡有:阿塔圖爾克陵墓、赫梯博物館、丘布克水庫等。
伊茲密爾
伊茲密爾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緊靠愛琴海,有優良的港口和鐵路網,工業和貿易都十分發達。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曾被希臘佔領,1922年土耳其人奪回了伊茲密爾。
伊茲密爾的工業產品主要有:紡織品、煙草、肥皂和加工食品。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麥、土豆、棉花、煙草、橄欖油、葡萄和無花果。
伊茲密爾周圍到處都是愛琴文明的遺跡。距伊茲密爾六七十公里處,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古城——以弗所(古名Ephesus,現名Efes),至今已兩千餘年。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開始這座城市的建設,羅馬帝國入侵後,繼續這座城市的建設。該城設施完善,有城牆、劇院、浴場、體育館、市集、妓院、音樂廳、圖書館,是龐貝古城的8倍。其中的劇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羅馬古劇場,現在還有很多演出在此舉辦。圖書館是公元二世紀該城的總督為紀念其父親而建造的,至今大門依然挺立。該城在公元17世紀的一次大地震中被嚴重摧毀,後經修復和遺棄,成為現在的樣子。 國家基本概況: 國名: 土耳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rkey).代碼TR(Turkey )
國名釋義:「土耳其」一詞由「突厥」演變而來。在韃靼語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國家」。
獨立日:10月29日(1923年)。
共和國日:10月29日(1923年)。
國家主權日: 4月23日。
國土: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面積:780576平方千米(3% 在歐洲,97%在亞洲,歐洲部分稱為色雷斯,亞洲部分稱為安納托利亞)
坐標:北緯39°,東經35°。
土耳其國旗 人口:7200 萬(2006年)。
民族:土耳其人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其餘為庫爾德人(15%)、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等。
宗教:居民中99%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屬遜尼派。1% 的人口為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東正教,猶太教,天主教和其它 。
語言:土耳其語為官方語言,庫爾德語、扎扎其語、阿澤里語、卡巴爾達語。
首都:安卡拉/Ankara。
貨幣:土耳其里拉(YTL)。
政體:議會民主制
法律體系:源於歐洲大陸法系的民法體系,尚不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2小時;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
憲法:1982年11月7日頒布。
國際電話碼: 90。
國歌: 《獨立進行曲》 。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靠旗桿一側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鮮血和勝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徵驅走黑暗、迎來光明,還標志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象徵幸福和吉祥。
國徽:圖案為一彎新月和一顆五角星,寓意與國旗相同。有時將月和星置於一個紅色橢圓形中,其上方寫著「土耳其共 和國」。
國花:鬱金香。
國鳥:紅翼鶇。
名勝:里洛瓦溫泉,特洛伊城遺址,卡帕多西亞,庫石湖。
世界遺產:伊斯坦布爾歷史區,戈雷邁谷地和卡帕多西亞石窟區,迪夫斯大清真寺和醫院,哈圖沙,內姆魯特山,桑索斯和萊頓遺址,赫拉波利斯和斯帕姆科卡萊,桑美蘭博盧城。
國家政要:總統阿卜杜拉·居爾 (Abllah Gul),2007年8月28日正式就任。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 ,2003年3月任職,2007年7月辭去職務,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發黨在7月贏得議會選舉,8月,總統授權他組建第六十屆新政府;大國民議會議長柯克薩爾·托普坦,2007年8月當選 。
法定節假日 日期 中文名 土耳其語 備注 。
元月一日 元旦 Y�0�3l ba�0�6�0�3 -
四月二十三日 國家主權和兒童節 Ulusal Egemenlik ve Çocuk Bayram�0�3 -
五月十九日 國父紀念日,青年和運動節 Atatürk'ü Anma Gençlik ve Spor Bayram�0�3 -
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陵 八月三十日 戰勝紀念日 Zafer Bayram�0�3 -
十月二十九日 共和國紀念日 Cumhuriyet Bayram�0�3 -
伊斯蘭歷十月一日 開齋節 Ramazan Bayram�0�3 宗教節日 3天 。
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 古爾邦節(宰牲節) Kurban Bayram�0�3 宗教節日 4天 。
㈣ 奧斯曼帝國對埃及實行什麼樣的統治
奧斯曼帝國對埃及實行軍事統治,總督獨攬經濟、政治、軍事大權,依靠駐軍和官吏向埃及人民勒索貢賦。土耳其統治埃及的280年內更換了100個總督。每個總督當政時都忙於搜刮,造成水利不修、災疫頻繁。10世紀末葉埃及的人口有600萬人,到18世紀只有250萬人了。
㈤ 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地區
西班牙語(español 或 castellano)是世界第3大語言,也有資料說是第2大或第4大語言.在七大洲中,約有352,000,000人使用,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國家.很多說西班牙語的人把他們的語言稱為西班牙語(Español),而很多說其他語言的西班牙人稱西班牙語為卡斯蒂利亞語(castellano).另一方面,拉美國家的人更喜歡castellano這個詞因為Español聽起來更像是一個民族,而不是一種語言.說英語的人稱西班牙語為Spanish,就是Español的英譯.但是無論如何,卡斯蒂利亞語是在卡斯蒂利亞使用的一種方言.
西班牙語是非洲聯盟,歐盟和聯合國的官方語言.在21世紀使用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西班牙、烏拉圭和委內瑞拉.
西班牙語也在安道爾共和國、貝里斯、加拿大、直布羅陀、以色列、摩洛哥、荷蘭、菲律賓、美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西撒哈拉被使用.
在西班牙和西班牙美洲擁有很多不同的西班牙語方言.在西班牙北部的卡斯蒂利亞方言發音通常被認為是西班牙語的標准發音.
在美洲,第一批西班牙人帶來的他們的地方主義.今天仍然可以發現在美洲的不同地方存在著明顯不同的方言口音.
有相當數量的西班牙語人口的國家
安道爾 (40,000)
阿根廷 (41,248,000)
阿魯巴 (105,000)
澳大利亞 (150,000)
奧地利 (1,970)
貝里斯 (130,000)
玻利維亞 (7,010,000)
博內爾島 (5,700)
巴西 (19,700,000)
加拿大 (272,000)
智利 (15,795,000)
中國 (250,000)
哥倫比亞 (45,600,000)
哥斯大黎加 (4,220,000)
古巴 (11,285,000)
庫臘索 (112,450)
多明尼加 (8,850,000)
厄瓜多 (10,946,000)
薩爾瓦多 (6,859,000)
赤道幾內亞 (447,000)
芬蘭 (17,200)
法國 (2,100,000)
法屬蓋亞那 (13,000)
德國 (410,000)
瓜地馬拉 (8,163,000)
蓋亞那 (198,000)
海地 (1,650,000)
宏都拉斯 (7,267,000)
以色列 (160,000)
義大利 (455,000)
日本 (500,000)
科威特 (1,700)
黎巴嫩 (2,300)
墨西哥 (106,255,000)
摩洛哥 (960,706)
荷蘭 (17,600)
紐西蘭 (26,100)
尼加拉瓜 (5,503,000)
巴拿馬 (3,108,000)
巴拉圭 (4,737,000)
秘魯 (26,152,265)
菲律賓 (2,900,000)
葡萄牙 (1,750,000)
波多黎各 (4,017,000)
羅馬尼亞 (7,000)
俄羅斯 (1,200,000)
西班牙 (44,400,000 )
韓國 (90,000)
瑞典 (39,700)
瑞士 (172,000)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32,200)
土耳其 (29,500)
美國 (41,000,000)
英國 (900,000)
烏拉圭 (3,442,000)
美屬維爾京群島 (3980)
委內瑞拉 (26,021,000)
西撒哈拉 (341,000)
墨西哥 (106,255,000)
哥倫比亞 (45,600,000)
西班牙 (44,400,000)
阿根廷 (41,248,000)
美國 (41,000,000)
秘魯 (26,152,265)
委內瑞拉 (26,021,000)
巴西 (19,700,000)
智利 (15,795,000)
古巴 (11,285,000)
厄瓜多 (10,946,000)
多明尼加 (8,850,000)
瓜地馬拉 (8,163,000)
宏都拉斯 (7,267,000)
玻利維亞 (7,010,000)
薩爾瓦多 (6,859,000)
尼加拉瓜 (5,503,000)
巴拉圭 (4,737,000)
哥斯大黎加 (4,220,000)
波多黎各 (4,017,000)
烏拉圭 (3,442,000)
巴拿馬 (3,108,000)
菲律賓 (2,900,000)
法國 (2,100,000)
葡萄牙 (1,750,000)
海地 (1,650,000)
俄羅斯 (1,200,000)
摩洛哥 (960,706)
英國 (900,000)
日本 (500,000)
義大利 (455,000)
赤道幾內亞 (447,000)
德國 (410,000)
西撒哈拉 (341,000)
加拿大 (272,000)
中國 (250,000)
蓋亞那 (198,000)
瑞士 (172,000)
以色列 (160,000)
澳大利亞 (150,000)
貝里斯 (130,000)
庫臘索 (112,450)
阿魯巴 (105,000)
韓國 (90,000)
安道爾 (40,000)
瑞典 (39,700)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32,200)
土耳其 (29,500)
紐西蘭 (26,100)
荷蘭 (17,600)
芬蘭 (17,200)
法屬蓋亞那 (13,000)
羅馬尼亞 (7,000)
博內爾島 (5,700)
美屬維爾京群島 (3980)
黎巴嫩 (2,300)
奧地利 (1,970)
科威特 (1,700)
㈥ 扎達爾的歷史沿革
今天的扎達爾地區在史前時代就有人居住, 證據顯示最早在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而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大量前來定居的人,在伊利里亞人之前,這里的居民是一群擁有史前印歐文化背景的古代地中海居民,他們被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遷移到歐洲的印歐語系的民族同化,並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利布爾尼亞人,扎達爾是一個利布爾尼亞人的居民點,在公元前9世紀建立,最初城市建在一個小石島上,老城的海堤與大陸之間通過一條狹窄的地峽連接在一起,這樣的地理特點也造就了海峽北部的天然良港。
利布爾尼亞人以航海和經商而聞名於古代世界,但在後來同樣也背負著海盜的惡名,到公元前7世紀時,扎達爾已經成為他們與腓尼基人、伊特魯里亞人和古希臘人以及其他地中海民族進行貿易活動的一個重要的中心。那時城市的人口據估計已經達到2,000人。從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亞得里亞海,已經出現了一個操古希臘阿提喀方言的文化統一體,帶有普遍的利布爾尼亞標記,利布爾尼亞人的航海至上的理念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統治了這一地區幾個世紀。由於城市的地理位置,扎達爾發展成為了利布爾尼亞人制海權的體現-艦隊的主要基地,並且在利布爾尼亞14個城市的聯合體中占據首要的地位。扎達爾的居民Iadasinoi在公元前384年被提及,當時他們作為赫瓦爾島本地人的聯盟,以及東亞得里亞海岸同盟的領導者,與古希臘殖民者進行戰爭,一個由300艘船、10,000 名士兵組成的艦隊駛出扎達爾,圍攻赫瓦爾島上的希臘殖民地法羅斯(今克羅埃西亞斯塔里格勒),但狄俄尼索斯的錫拉庫扎艦隊收到求救信息並攻擊了圍城的艦隊,希臘人在海上的勝利使得他們在亞得里亞海南部的殖民地相對來說更加的安全了。古代遺址顯示了在被羅馬人征服之前的公元前最後幾個世紀利布爾尼亞人的領土單位的主要中心已經是城市了,在公元前2世紀,扎達爾就佔有了超過600平方公里的面積。
在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人開始逐漸入侵這一地區,雖然成為了羅馬人在亞得里亞海上的第一個敵人,利布爾尼亞人與伊利里亞人一起同羅馬人進行了超過230年時長的戰爭,以確保他們在航海與海上貿易的利益。公元前59 年,儒略·凱撒指定伊利里亞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而利布爾尼亞人的亞德拉(Iadera)則成為了行省下屬的一個城市。
公元前49年利布爾尼亞海軍被捲入儒略·凱撒與龐培之間的羅馬內戰,部分原因是利布爾尼亞城市的雙方支持者的介入,凱撒得到了利布爾尼亞中心城市的居民的支持,比如Iader(即扎達爾)、Aenona(今天的克羅埃西亞寧鎮)、Curicum(今天克羅埃西亞的克爾克島)。而ssa(今天的克羅埃西亞維斯島)和其餘的利布爾尼亞地區則支持龐培。公元前49年在克爾克島附近,由一部分利布爾尼亞城市裝備並得到一些羅馬船隻支援的「扎達爾的艦隊」 在這個海上戰役中慘敗於龐培支持的「利布爾尼亞海軍」。內戰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8年末期,凱撒為了報答支持他的利布爾尼亞亞德爾(Iader)和達爾馬提亞的薩洛納(Salona),給予了他們羅馬殖民地的地位,於是,城市被授予了colonia Iulia Iader的銜職。這件事發生在城市創建之後幾個世紀里不斷移民過來的羅馬人(多數是羅馬軍團的老兵)。
羅馬伊利里亞行省的正式建立時間不早於公元前33年屋大維(奧古斯都)在伊利里亞和利布爾尼亞發動的軍事戰役的時間,這時利布爾尼亞人最終失去了他們海軍的獨立,他們的戰艦和水手被編入了羅馬海軍。
從羅馬統治的早期開始,扎達爾便獲得了羅馬城市的地位,並發展成為亞得里亞海東岸最繁榮的港口之一,這種景象一直持續了數百年,城市根據典型的羅馬街道系統組織起來,由一個長方形的街道布局、一個廣場、一個公共浴池、一條下水道和一條來自弗拉納湖的供水系統,其中供水系統的引水渠長達40公里。在羅馬統治下的達爾馬提亞,城市並沒有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盡管考古學發現告訴我們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的顯著增長。
新宗教基督教並沒有繞過羅馬行省達爾馬提亞,到了公元3世紀末,扎達爾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教,而城市的基督教社區的建立也開始出現。一個新的宗教中心在城市廣場的北部與一座教堂和一座洗禮池以及其他宗教設施一起建立起來。據統計,在4世紀時,城市可能擁有一萬左右的居民,人口數包括城市附近的島嶼和內陸的人,種族成分則是當地的利布爾尼亞人和羅馬移民的混合體。
在民族大遷徙和蠻族入侵的時代,扎達爾經歷了一個蕭條的時期。在441年和447年,達爾馬提亞兩次遭到阿提拉的匈奴騎兵的蹂躪,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達爾馬提亞在481年成為了東哥特王國的一部分,當時東哥特王國的領土包括了義大利,原羅馬帝國的伊利里亞行省的北部、潘諾尼亞行省和諾里庫行省也在它的領土范圍內。
在5世紀時,處於東哥特人統治下的扎達爾變得貧窮和破爛不堪,城市的許多建築由於它們的先進的技術而變為廢墟,6世紀時,城市還遭遇了一場地震,地震摧毀了城市整個雄偉的羅馬建築復合物,而這些建築物的一部分後來也成為建設房屋的材料,地震也導致了城市人口的減少,並使得城市的人口構成發生了變化,此後內陸居民逐漸搬遷到了這里。然而,哥特人的統治並沒有在行省居民的普通生活中留下太深的痕跡,哥特人使得從羅馬時代就開始的市政機構一直處於工作狀態。而在過去的這些年裡,宗教生活在達爾馬提亞甚至得到了加強,另外增加一個教區的要求就呼之欲出了。
536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開始了重新佔領這片原屬西羅馬帝國領土的戰役,553年扎達爾被東羅馬帝國佔領。568年,達爾馬提亞遭到了阿瓦爾人的入侵毀壞,雖然一次又一次的由阿瓦爾和斯拉夫部落的攻擊讓城市始終處於硝煙彌漫中,由於它的內陸平原的保護區,扎達爾成為了唯一一個在攻擊中倖存下來的城市。7世紀40年代,達爾馬提亞的首府薩洛納被佔領和毀壞,於是扎達爾成為了東羅馬帝國達爾馬提亞行省新的首府,但達爾馬提亞的領土卻減少了,一些城市與沿海的土地還有附近的島嶼都不再屬於達爾馬提亞。在東羅馬帝國的達爾馬提亞,扎達爾優先享有司法裁判權,所以扎達爾在東亞得里亞海岸享有中心城市的地位,在這一時期,城市開始進行重建。
9世紀初扎達爾大主教多納圖斯和城市公爵保羅調停了丕平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之間的紛爭,法蘭克人曾短暫的佔領了扎達爾一段時間,但812年《亞琛條約》的簽訂決定城市重新回歸東羅馬帝國。
扎達爾的經濟在中世紀的第一個世紀始終圍繞海洋、捕魚和海上貿易。由於被挽救的古代體制、調整過後的市政機構和一個新的戰略地位使得扎達爾成為卡什泰拉灣和克瓦內爾群島之間最重要的城市。東羅馬帝國的達爾馬提亞不僅僅是領土上的統一,也是由扎達爾為首的城市聯盟。很大程度的城市自治使得達爾馬提亞的城市作為自由城邦迅速發展。由於注意力被迫轉向海上,扎達爾的居民專注於航運,城市也擁有了與威尼斯共和國相匹敵的海上力量。扎達爾的居民所講的語言都是達爾馬提亞語,但從7世紀起克羅埃西亞語開始在這一地區傳播,並於9世紀末在內陸和島嶼上占據主導地位。
經歷了從9世紀最後的幾十年到10世紀中葉的和平時期,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城市有了顯著的發展,尤其是亞得里亞海有利的航海條件,以及當阿拉伯帝國的分裂完成後。雖然調節與克羅埃西亞人的關系使得扎達爾商人與他們富饒的內陸農業區進行貿易,在那裡,克羅埃西亞王國形成了,貿易與政治上的聯系伴隨著扎達爾開始發展。到了10世紀,克羅埃西亞移民湧向扎達爾變得非常普遍,並遍布了城市各個階層,重要的職務如修士、法官和主教及其他職位都出現了克羅埃西亞人的身影。925年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的托米斯拉夫公爵聯合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建立了克羅埃西亞王國,他也被東羅馬帝國皇帝授予了達爾馬提亞保護者的身份。 於是從政治上他將他們的內陸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聯合了起來。
在扎達爾中世紀發展的時期,由於它在東亞得里亞海岸中心的戰略地位使得城市成為威尼斯共和國野心的一個威脅。
998年扎達爾向威尼斯共和國尋求保護以對抗奈雷特瓦海盜,威尼斯人迅速的把握住了這個機會,998年一支由威尼斯共和國總督皮特羅二世·奧爾塞奧洛統率的艦隊在擊敗海盜之後,在科爾丘拉島和拉斯托沃島登陸,達爾馬提亞人驚奇的發現威尼斯艦隊的到來並進行了微不足到的抵抗,除了特羅吉爾與威尼斯人進行了血戰並最終屈服於威尼斯之外,其他達爾馬提亞城市都被威尼斯人輕松佔領,但是拉古薩共和國被迫採用納貢的方式從而避免了被威尼斯人佔領,而早期扎達爾進貢給克羅埃西亞國王的也轉而進貢給威尼斯共和國,這種進貢持續了好幾年。
扎達爾居民開始尋求扎達爾的全面獨立,從11世紀30年代起,城市正式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附屬,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是趾高氣揚的扎達爾貴族馬迪家族,在與東羅馬帝國談判之後,1069年克羅埃西亞國王佩塔爾·克雷希米爾四世正式將扎達爾納入克羅埃西亞版圖。後來,在德米塔爾·茲沃尼米爾國王於1089年去世後,隨之而來的王朝更替,1105年扎達爾接受了第一位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王國國王科洛曼的統治。
與此同時,威尼斯共和國發展成為了亞得里亞海上真正的貿易強國,並開始攻擊扎達爾,在1111到1154年和1160至1183年間,城市反復被威尼斯共和國的軍事力量入侵,最終,扎達爾選擇了反抗,懇求羅馬教皇和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王國國王的保護。
尤其在1202年,威尼斯總督恩里科·丹多洛使用十字軍,在他們前往巴勒斯坦進行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圍攻扎達爾,使城市遭到巨大的破壞。十字軍戰士求助於威尼斯艦隊將他們運送至埃及,而他們又沒有帶夠路費,因此威尼斯動用他們圍攻扎達爾,當城市被攻克,遭到徹底的搜查、摧毀和洗劫時,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王國國王埃梅里克控告了十字軍的罪行,因為關於可能出現異教徒混入十字軍導致上帝的軍隊去攻擊一個基督徒的城市的爭論。雖然如此,扎達爾仍然被攻克,並遭到巨大的破壞,城市的人口逃到周邊地區,教皇英諾森三世將威尼斯開除出教籍,而十字軍也因參與圍攻扎達爾而聲名掃地。
兩年後的1204年,在來自於希貝尼克的克羅埃西亞貴族多馬爾德的領導下,大多數難民返回並從十字軍殘部手中解放了這座城市,1204年多馬爾德成為扎達爾的城主,但第二年威尼斯當局就重新起草了和平協議,並且和平協議對於扎達爾居民來說非常苛刻。扎達爾市議會的唯一利益是三分之一的城市港口稅收,這些甚至可能不足以維持市議會必需的開銷。
然而這些都沒有打破城市的精神,無論如何,扎達爾的商業由於在威尼斯統治下缺乏自治而受到打擊。而在更加封建的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王國統治時期,城市則享有相當多的自治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起義 (1242–1243, 1320s, 1345–1346) 則最終使得扎達爾在1358年通過《扎達爾條約》回到了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王國國王路德維克一世的統治下。在路德維克一世去世後,扎達爾又處於西格斯蒙德國王的統治下,之後是拉迪斯勞斯·安茹的統治,在他統治下,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王國捲入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中。1409年,威尼斯共和國看到拉迪斯勞斯將被擊敗,盡管自己的軍事實力已經不如當年了,但威尼斯也渴望把握住這次機會,主動向拉迪斯勞斯提出購買他在達爾馬提亞的權力,出價僅僅100,000 個達克特。當明白無論如何他已經失去了這個地區,拉迪斯勞斯接受了威尼斯的條件,扎達爾於是以低價被賣給了威尼斯人。
根據大量的檔案文件,扎達爾在中世紀時期的人口主要由克羅埃西亞人組成,克羅埃西亞語也在禮拜儀式上使用,這些在紅衣主教博松的描寫中可以見到,1171年他曾跟隨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前往威尼斯。當教皇的船隻抵達扎達爾港時,居民用克羅埃西亞語高唱贊美歌和安魂聖歌來歡迎教皇的到來,雖然經受了圍攻和破壞的謎團,但11世紀到14世紀之間仍然是扎達爾的黃金時代,通過它的政治和貿易進步,以及它富於技巧的水手,扎達爾在東亞得里亞海岸的城市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些也影響了城市的外觀和文化:許多的教堂、裝飾華麗的修道院和為權力家族修建的宮殿,與聖西蒙的箱子一樣華美。扎達爾的文化和繁榮的最好的例證之一就是在那個時代扎達爾大學的建立,1396年在多明我會的提議下建立起來,也是今天克羅埃西亞最古老的大學。
在路德維克一世去世後,扎達爾先後處於盧森堡的西格斯蒙德和那不勒斯的拉迪斯勞斯的統治之下,後者已經明白了他對達爾馬提亞影響的丟失後,於1409年7月31日將扎達爾和自己的王朝在達爾馬提亞的權力以100,000 達克特的價格賣給了威尼斯,威尼斯不費一兵一卒就控制了扎達爾,但他們不得不面對重要的扎達爾貴族的緊張和抵抗的情緒。最後,這些貴族們遭到迫害,財產被充公。扎達爾仍然是達爾馬提亞的行政中心,但這時已經處在威尼斯的統治之下,他們的勢力在當時已經擴展到了整個達爾馬提亞,除了拉古薩共和國之外。威尼斯人控制了扎達爾的政治和經濟自主權,而無論如何,當時的扎達爾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在那個時期,最著名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師之一、以他為希貝尼克大教堂所貢獻的雕刻而聞名於世的喬爾吉奧·達·塞貝尼科便出生在扎達爾。後來其他從扎達爾走出的著名藝術家,如盧西揚和弗拉尼奧·弗拉尼亞寧,則憑借他們的雕刻和建築作品聞名於義大利。
16世紀到17世紀,扎達爾遭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攻擊,在16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扎達爾的大陸部分,而城市則一直處於土耳其炮兵的攻擊范圍內。由於土耳其人的威脅,一套新體系下的城堡和城牆開始修建,這些防禦體系改變了城市的外觀和風格,為了給將要修建的五角形炮樓提供土地,許多房屋和教堂被拆除,整個郊區也同樣如此(比如聖馬丁的瓦羅什),在長達40年的建設之後,扎達爾成為了達爾馬提亞最大的防禦城市,通過一系列的城堡、棱堡和填充了海水的護城河來保衛城市。城市的公共蓄水池則提供了城市的生活用水。在將扎達爾完全的改造之後,許多新的城市建築也修建起來,比如位於戈斯波德斯基廣場的城市旅館和警察局和一些軍隊的兵營,同時也有一些大型的嶄新的宮殿建立起來。
與危險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的圍攻以及破壞相比,被城牆護住的城市開始出現了文化的演變,在16世紀和17世紀,克羅埃西亞作家和詩人的作品顯著增多(耶羅利姆·維多利奇、佩塔爾·佐拉尼奇、布爾奈·卡爾納魯蒂奇、尤拉伊·巴拉科維奇和希梅·布迪尼奇),其中最著名的是畫家安德里亞·梅杜利奇(1510/1515–1563),在威尼斯時,他在畫上的署名是安德雷亞·斯基亞沃內。
在土耳其人持續不斷的威脅城市的時期,同經濟的停滯一樣,人口的發展也停滯不前。在16世紀和17世紀,一些大范圍的鼠疫流行病在城市爆發。在長達150年的土耳其軍事力量的威脅中,扎達爾不僅在人口上減少了,在物質財富上也損失了很多。威尼斯向城市派遣了新的移民,將他們置於維茨科·茲馬耶維奇大主教的領導之下,這些來自於阿爾巴尼亞的基督教難民在城市定居下來,並形成了一個新的郊區。盡管囊中羞澀,貴族劇院(義大利語:Teatro Nobile)還是在1783年修建起來,並運營了超過100年的時間。
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簽訂,在威尼斯共和國於1797年滅亡之後,扎達爾被奧地利帝國統治,並再次與克羅埃西亞的其他地方聯合起來,1806年城市曾短暫的被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傀儡義大利王國統治,直到1809年扎達爾被並入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伊利里亞省。到了1813年,所有達爾馬提亞的土地都被奧地利帝國重新佔領並納入奧地利帝國版圖,在這一時期,扎達爾仍然保持著它作為達爾馬提亞首府的地位。
在拿破崙統治時期,第一份達爾馬提亞人的報紙《皇家達爾馬提亞人報》(克羅埃西亞語:Kraglski Dalmatin - Il Regio Dalmata)在扎達爾印刷發行。
1815年後,達爾馬提亞(包括杜布羅夫尼克)正式成為奧地利帝國的領土,1848年後,義大利和斯拉夫民族主義開始在這一地區顯現,城市也被分為克羅埃西亞人部分和義大利人部分,雙方都建立了各自的政黨,對雙方而言這也是沖突的源頭,這一時期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城市的主體。不過在這個時期總的來說,整個達爾馬提亞地區斯拉夫人口的增長明顯要快於義大利人口的增長,由此也培養了截然不同的民族精神。
在1918年,扎達爾的政治活動較往常加劇了,獨立運動的發展在進行中,隨著奧匈帝國的崩潰導致了城市民族沖突的爆發,1918年11月4日,隨著一支義大利軍隊開進城市並佔領了這里,義大利派逐漸掌控了城市,12月5日,選舉城市管理層的過程完成。1920年11月12日簽訂的《拉帕洛條約》將扎達爾與其他當地的土地劃給了義大利,總面積達104平方公里的扎達爾飛地,包括扎達爾城、博卡尼亞茨、阿爾巴納西、茨爾諾和部分迪克洛(一塊面積達到51平方公里,擁有17,065名居民的土地)以及拉斯托沃島和帕拉格魯扎島(面積53平方公里,擁有1,710 名居民)。這些領土組成了一個義大利省份。
1941年4月6日,在有限的義大利援助下,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扎達爾聚集了一支9,000 人的部隊,於4月15 日到達希貝尼克和斯普利特,並在那裡遭遇了微不足道的抵抗,兩天之後,守城部隊便投降了,當地的居民在之前已經撤往安科納和普拉,4月17日,他們還佔領了莫斯塔爾和杜布羅夫尼克,並與來自義大利佔領的阿爾巴尼亞的部隊匯合,當天,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在納粹德國國防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下宣布投降。幾個星期後,貝尼托·墨索里尼要求新成立的納粹傀儡政權,即所謂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根據《羅馬條約》將幾乎所有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包括斯普利特)交給義大利。城市於是成了新的義大利領土實體的中心,被稱為達爾馬提亞總督區,包括扎達爾、斯普利特和科托爾等省份,一般而言,這份條約僅僅為軸心國所承認,因此被國際社會認定為無效。但實際上,當地人民和達爾馬提亞都處在義大利的佔領下。在義大利法西斯統治下,斯拉夫民族被迫接受他們制定的同化政策,這在南斯拉夫人民心中產生了極大的憤恨,南斯拉夫游擊隊也特別在此處紮根,義大利人使用集中營(主要在拉布島和戈納爾斯),鎮壓由游擊隊領導的抵抗運動,採用集中處決、人質扣押、報復、關押和焚燒房屋及村莊的作法。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被趕下了權力中心並被逮捕,皮特羅·巴多格利奧政府在1943年9月3日與盟軍簽訂了停戰協定,9月8日協定被公開,義大利軍隊崩潰,然而,4天之後的9月12日,德國特種部隊在大薩索山突襲營救了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成立了德國傀儡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隨後聲稱《羅馬條約》無效,並在德國支持下佔領了達爾馬提亞,德軍第一次進入扎達爾,那是在9月10日,德國第114獵兵師佔領了城市。這也讓游擊隊對城市的解放變為只是臨時的。而在希貝尼克和斯普利特,一些義大利法西斯政府官員被當地憤怒的市民殺死。城市並沒有加入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因為扎達爾接受《羅馬條約》的條件,盡管如此,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領導人安特·帕維利奇還是將扎達爾指定為西德拉加-拉夫尼·科塔爾縣的首府,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行政人員被阻止進入城市,扎達爾仍然處於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在當地的行政機構的管理之下。因此,扎達爾遭到了盟軍空軍的轟炸,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許多人在地毯式轟炸中喪生,城市的許多地標性建築和許多世紀的老建築和藝術品也被破壞,大量的平民逃離了城市。
1944年10月末,德軍和大量的城市平民放棄了城市,1944年10月31日,南斯拉夫游擊隊佔領了扎達爾,那時扎達爾還是墨索里尼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初,扎達爾擁有24,000 名居民,而到了1944年末,城市人口已經減少到 6,000人。隨著南斯拉夫游擊隊佔領扎達爾,一些義大利人被市民組成的治安團和游擊隊員殺死。名義上,扎達爾直到1947年2月10日都是屬於義大利的領土,而這一天隨著《巴黎和平條約》的簽訂,扎達爾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一部分,城市順利的復甦並再度成為重要的地區性中心城市。
在前南斯拉夫時期,扎達爾經歷了大規模的重建與復甦,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和經濟實力的大量增長,聯邦政府投資興建了大量的公用設施,包括亞得里亞海高速公路(克羅埃西亞語:Jadranska magistrala),通過這條公路將全國其他地區與這一地區連接了起來。除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南斯拉夫聯邦政府開啟了城市的工業化,城市所有的工廠都是在前南斯拉夫時期修建或者恢復並使之現代化的。在20世紀70年代,扎達爾尤其享受到了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帶給達爾馬提亞的高標准生活。
然而,就在這一時期,城市失去了它作為地區首府的地位,斯普利特不論從人口數量還是經濟實力上都全面超越了扎達爾,這也是20世紀城市最繁榮的時代,在戰後,新的南斯拉夫時代所完成的。
總的來說,到了20世紀90年代,扎達爾不僅僅是二戰後重建的面貌了,它已經顯現出了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地區工業中心城市的實力,包括大量的遊客人數、GDP和就業率,當時這些顯著的標準是今天所不能比較的,然而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迅速的處於動盪之中。
20世紀90年代早期,悲慘的南斯拉夫內戰爆發,扎達爾成為新國家克羅埃西亞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城市的經濟受到了重大的影響,不僅僅是由於戰爭,同樣也由於經濟危機的陰影和有爭議的私有化進程,這些使得大多數曾經興旺的企業開始走下坡路。
1990年,居住在克羅埃西亞克拉伊納地區(位於達爾馬提亞的內陸)的塞爾維亞族居民封鎖了道路,並有效的阻止了克羅埃西亞對達爾馬提亞行使主權,一些非塞爾維亞族居民從這一地區遭到驅逐,而幾名克羅埃西亞族警察的被殺則導致了1991年5月達爾馬提亞反塞爾維亞人的暴亂的發生。
在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後,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軍隊與南斯拉夫人民軍聚集在城市,在試圖控制整個北達爾馬提亞地區的海岸91行動(克羅埃西亞語:Operacija Obala-91)中使扎達爾遭到了炮擊,與這一地區的其他克羅埃西亞城鎮一樣,扎達爾也在數年內零星的遭遇炮擊,導致一些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建築和房屋也遭到損壞。扎達爾附近的一些城鎮和村莊也遭到攻擊,最野蠻的莫過於什卡布爾尼亞大屠殺(克羅埃西亞語:Masakr u Škabrnji)導致86名居民被殺。
超過一年的時間,扎達爾與薩格勒布的聯系非常艱難,克羅埃西亞北部與南部唯一的聯系方式是經過帕格島,對扎達爾的圍攻從1991年一直持續到1993年1月,克羅埃西亞軍隊才將扎達爾與周圍地區的局勢穩定下來,並通過馬斯萊尼察行動重建了這一地區與克羅埃西亞其他地區的聯系。對扎達爾的攻擊一直持續到1995年克羅埃西亞軍隊風暴行動結束後,前南內戰徹底結束。
扎達爾郊區沿第8號高速公路向東北駛去的沿路一些村莊由於地雷的存在而被認定為危險區域。
㈦ 阿拉木圖屬於哪個洲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的前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阿拉木圖州的首府。它位於哈薩克東南部,東鄰中國 新疆。面積10.51萬平方公里。人口包括阿拉木圖市在內為203.2萬(1987)。位於外伊犁阿拉套山脈北麓伊犁河支流大、小阿爾馬廷卡河畔的人工灌溉綠洲中。海拔650-950米。原屬中國,1854年被沙俄侵佔。曾名韋爾內。因盛產蘋果於1921年改稱今名(哈薩克語意為「蘋果城」)。有鐵路支線與土西鐵路相連。公路樞紐。航空要站。輸氣管道從布哈拉通此。哈薩克最大的工業中心。以食品加工(肉類、奶製品、水果罐頭等)和棉紡織為主,還有重型機械製造及火電廠等。有哈薩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多所。療養區,也是旅遊和體育中心之一。附近有高山溜冰場。
【阿拉木圖市歷史發展】
據記載,阿拉木圖歷史悠久,古代中國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城市始建於1854年,1867年成為土耳其斯坦一總督轄區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9年成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它成為獨立的哈薩克共和國首都。由於阿拉木圖地處邊疆地區,城市擴展餘地有限,1994年哈薩克決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遷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從1997年12月10日起,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首都。
阿拉木圖於1930年通鐵路,此後發展迅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機械製造業,食品工業和輕工業均佔有很大比重。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阿拉木圖已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市區布局整齊,滿目蒼翠,有寬闊平坦的林蔭道,還有許多公園和果園,是中亞地區最美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圖市與「蘋果之城」】
阿拉木圖 (Alma-ata) 是一座風光獨特的旅遊城市,它位於哈薩克東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賴山(中國稱外伊犁山)腳下的丘陵地帶,三面環山。面積19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它以盛產蘋果著稱,阿拉木圖在哈薩克語中的意思就是"盛產蘋果的地方,蘋果城"。居民中以俄羅斯人居多,其次是哈薩克、烏克蘭、韃靼、維吾爾等族。人口150萬(2007年)。
阿拉木圖歷史悠久,古代中國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城市始建於1854年,1867年成為土耳其斯坦一總督轄區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9年成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它成為獨立的哈薩克共和國首都。
由於阿拉木圖地處邊疆地區,城市擴展餘地有限,1994年哈薩克決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遷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 (Akmola,即阿斯塔納 Astana)。1995年9月,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發布遷都命令。遷都後,阿拉木圖作為國家科學、文化和經濟中心的地位不會改變,它仍將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接待大部分來訪的外國領導人,哈國內的多數重大活動仍將在阿拉木圖舉行。1997年12月10日,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首都。
由於外阿賴山的眾多山溪的灌溉,阿拉木圖土地肥沃,除了生產穀物外,大部分地方已開辟為果園,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園,其中蘋果園最多,因此,阿拉木圖有「蘋果之城」的美譽。
阿拉木圖於1930年通鐵路,此後發展迅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機械製造業,食品工業和輕工業均佔有很大比重。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阿拉木圖已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市區布局整齊,滿目蒼翠,有寬闊平坦的林蔭道,還有許多公園和果園,是中亞地區最美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圖附近還有自然保護區,面積約8萬公
㈧ 土耳其斯坦總督區的介紹
土耳其斯坦總督區 (Туркестанское генерал-губернаторство)成立於1867年 (首任總督為君士坦丁·P·考夫曼),是俄羅斯帝國在中亞細亞所建立的兩個總督區之一。管轄范圍覆蓋了哈薩克草原以南的綠洲地區(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除外)。首府塔什干。
㈨ 哈薩克在哪
是在俄羅斯附近
一、簡介
國名
哈薩克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哈薩克(Kazak)」一詞約在14世紀時就出現在土耳其語和俄語的文件中了。它的本義是「獨立、飄泊」,原指來自中亞的,突厥和蒙古混血的游牧民族。
國旗
哈薩克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地為淺藍色,旗面中間是一輪金色的太陽,其下有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靠旗桿一側有一垂直豎條,為哈薩克傳統的金色花紋圖案。淺藍色是哈薩克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花紋圖案常在哈薩克民族的地毯、服飾中見到,它顯示出哈薩克人民的聰明和智慧。金色太陽象徵光明和溫暖,雄鷹象徵勇敢。哈薩克於1991年12月獨立後採用此國旗。
國徽
哈薩克國徽呈圓形。圓面中間是哈薩克人的毛氈帳篷圓頂圖案,兩側為駿馬,上端是一顆五角星,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