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被什麼侵佔

土耳其被什麼侵佔

發布時間: 2022-06-14 04:34:00

A.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怎樣被推翻的以及當時的歷史備景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簽訂摩德洛斯停戰協定(1918.10.30)後,面臨著亡國的民族危機。英法意等國利用戰勝國地位,開始實施大戰期間締結的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密約 。1919年5月15日希臘佔領伊茲密爾,使民族災難空前嚴重。1919年5月19日凱末爾·阿塔圖爾克來到安納托利亞 ,著手組織全民族的抵抗運動。1919年9月4~12日在錫瓦斯召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參加的大會,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民族主義組織安納托利亞和盧梅利亞保護權利協會,並選出以凱末爾為主席的16人代表委員會。同年底代表委員會駐地由錫瓦斯遷往安卡拉。從此安卡拉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 1920年初 ,奧斯曼帝國最後一屆議會開幕。由於凱末爾及其支持者取得了議會中的多數,議會於1月28日通過了《國民公約》,重申埃爾祖魯姆大會和錫瓦斯大會提出的領土完整、民族自由等精神,聲明土耳其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廢除特權條約。1920年3月16日英國軍隊佔領伊斯坦布爾,驅散議會,接著又指使希臘侵佔布爾薩、色雷斯等地。蘇丹政府於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繼而於8月10日簽署了亡國的《色佛爾條約》。 1920年4月23日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組成了以他為首的政府。同時確認「主權在民」的原則,宣布蘇丹政府3月16日以後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法令無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4月1日兩次伊諾努戰役中,新建的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進攻。同年8~9月,在薩卡里亞河戰役中土軍粉碎了希軍佔領安卡拉的企圖。1922年8月26日,土軍對希軍發動全面反攻,9月9日收復伊茲密爾,9月18日在安納托利亞的希臘軍隊完全被肅清。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 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決定廢除蘇丹制,從此結束了奧斯曼皇室長達600年的封建統治 。1923年2月伊茲密爾經濟大會通過《經濟公約》,制定了發展民族經濟的基本原則。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此後,土耳其政府進一步廢除哈里發制,在政治、經濟、文化、司法等領域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一個新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在封建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迅速興起。

B. 伊土戰爭的進程如何

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

1513年,土耳其蘇丹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佔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並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於忙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於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後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鑒於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屢遭挫折,因而致力於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

土耳其強佔大片領土後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C. 俄羅斯佔領了多少土耳其的領土

俄羅斯通過戰爭迫使中國先後割讓了相當於三個法國的國土(不包括蒙古)。

蒙古是在20年代初正式被分裂出去獨立的。這塊土地雖然貧瘠,但其戰略意義不可小視。它的存在使得我國北部形成了一個雞脖形,而蒙古正扼制在這雞脖之後。

一旦發生戰爭,由蒙古出兵可直接將中國北部長城外所有國土割裂出去。這就是當時蘇聯要取得這塊土地真正的意圖,也是中蒙之間的國家關系始終不睦的背景原因。

弱國無政治。中國當時的情景,內部動亂國力衰弱,北洋政府風雨飄搖自顧不暇,怎敢得罪北方強敵。對於這種掠奪只能聽之任之任人宰割,這很悲劇。

(3)土耳其被什麼侵佔擴展閱讀:

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它將游牧部落的傳統、波斯的藝術修養、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學文化融於一身,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奧斯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

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在巴巴羅薩·海雷丁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D. 二戰時,土耳其被哪國佔領了嗎

沒被人占過,中立。
同時向同盟國與軸心國出售礦產漁利;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對德國宣戰。

E. 昔日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為何會淪為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地域非常的大,所以需要統治的民族就非常的多,在被統治的民族裡面,除了土耳其人不被剝削之外,其他的統治民族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剝削,所以讓整個帝國的經濟出現的非常不均勻,一旦老百姓貧富差距過大,就會激起不平等人們的反抗,因為不想一直受剝削壓迫,就需要站起來抵抗統治階級,其實這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人們在面對不公平待遇的時候,就會興起反抗的心理。

其實一個強大的帝國最終會落得被瓜分的結局,是由社會當中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和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有著很重要的關系,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大是非常重要的,在統治的時候還要採取對的方法。

F.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是什麼性質的戰爭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G. 二戰時德意日等法西斯都侵佔了哪些國家

參加反法XS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全佔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希臘,巴爾干半島諸國,北非的利比亞,突尼西亞,埃及阿拉曼以西!蘇聯斯大林格勒以西,朝鮮,,新幾內亞、印尼以北,)、菲律賓、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汶萊、馬來西亞 其餘是受害或小部分佔領 參加法XS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H. 土耳其為什麼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是一個日趨衰敗的封建性帝國——奧斯曼帝國。由於它站在同盟國一方參戰,實際上已淪為帝國主義的「保護國」。土耳其於1910年10月30日後,英法意等國軍隊進駐土耳其,希臘軍隊在1919年5月佔領伊茲密爾,土耳其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I. 1920年3月,協約國軍隊佔領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蘇丹充當傀儡,屠殺本國人民。

這次戰役里參戰的只有希臘軍隊,沒有其他協約國軍隊。希臘軍隊的戰鬥力和土耳其人半斤對八兩,甚至還不如。
當時協約國希望進行和平調解,而被希臘拒絕了,所以協約國根本沒有支持希臘和土耳其的戰爭,希臘人完全是孤軍作戰。
戰場是靠近土耳其新首都安卡拉,你可以找找地圖就知道希臘人已經深入敵境多遠了,深入敵境,後勤不足,補給線長,長期不得休整,再碰上兵力占絕對優勢的土耳其精銳軍隊,不敗就見鬼了。希臘軍隊只有10萬人,發起反攻的土耳其軍隊有22個師,幾乎兩倍於希臘人。

J. 什麼是伊土戰爭

1514~1746年的伊土戰爭16~18世紀的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長達200餘年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加速了西亞古文明的衰落。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菲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旦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長達200餘年的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予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教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內訌之機再次進攻伊朗。1578年,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支持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

阿拔斯一世被迫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紀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改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成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

強佔大片領土的土耳其仍感不足,在1725年,又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施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16~18世紀的伊土戰爭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殺外,任何一方均未獲勝。戰爭阻礙了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這些落後民族和多部族鬆散聯合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這場長達200餘年的戰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爭是他們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為正致力於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爭的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主要兵種是裝備予、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