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海峽為什麼不該修橋
A. 土耳其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見下表:
土耳其海峽
海峽名 長度(km) 寬度(km) 主航道水深(m)
博斯普魯斯海峽 30.6 747~3700 27.5~124
達達尼爾海峽 61.0 1200~6400 57~92
連接兩海峽的馬爾馬拉海東西長約250 km,南北寬約70 km,面積11800 km2,是世界上最小的海,但水卻很深,最深處達1355 m,平均深度為183 m。
1973年,土耳其政府投資近20億美元的資金,建成了橫跨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大橋,橋長1560 m,其跨度1074 m,居當時世界的第四位、歐洲第一位。大橋橋身高出水面64 m,水面無任何橋墩,橋兩岸各有一座高165 m、分別重5萬噸和6萬噸的門字形橋塔,由兩根粗大的鋼索(每根由1萬多條5毫米粗的鋼絲擰成)牽引。大橋建成後顯著改善了海峽兩岸的交通條件。至1998年底累計已有5.7億輛汽車通過大橋,每日平均達6萬余輛。1998年7月,在離這座大橋8海里的地方,又架設了第二座現代化公路吊橋。近年來,土耳其政府又在籌劃修建海峽隧道。屆時建成後將更方便亞歐的交通和經濟貿易往來。
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如今,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獨聯體(主要是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它關繫到美國和北約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會對其等閑視之。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B. 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位置有什麼重要性
1.
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2.
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C. 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中,戰略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一個,理由是...其次是什麼,理由是...
蘇伊士運河
通航量最大,航程比繞非洲好望角縮短很多,以及與之相關國家眾多
D. 如果土耳其把土耳其海峽給填了,會怎麼樣
填海這個詞從古代就出現了,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發明,但是到了現代之後,填海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因為科技的發達使得填海造陸不再只是一個難題。很多國家就有過填海造陸的歷史,比如說國土面積很小的日本。為了適應日本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日本就曾經有過填海造陸的歷史。像中國的澳門同樣也是這樣,澳門面積非常小,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也不得不填海造陸。
從另外一方面考慮,其實這條海峽不僅對周邊的國家有極大的用處,對於土耳其來說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當時黑海沿岸的國家曾經簽訂的多邊公約就明確的約定,雖然各個國家可以在遵守國際法和國際公約的條件下自由地進出黑海海峽,但是作為主權國家的土耳其可以對來往的商船收取路費。這個權利只有土耳其有,而且路費還並不低,這對於土耳其來說是一筆不能缺少的收入。如果土耳其真的下狠心將海峽填平,那麼這筆收入也將不翼而飛。
所以不管是從本國利益還是從國際合作的方面考慮土耳其應該都不會將海峽填平。
E. 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
以貫通安卡拉經伊斯坦布爾至歐洲的高速公路。達達尼爾海峽是地中海進入伊芳史丹布爾和黑海的門戶。
土耳其海峽大橋修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因此也被稱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又名歐亞大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又名歐亞大橋,興建於1968年,修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1973年10月正式通車。大橋全長1560米,兩座塔橋之間跨越海峽水面部分的橋長1074米,橋寬33米,高出海面64米。橋的兩頭各有一呈「門」字形的橋塔,水中不設橋墩,整個橋身用兩根粗大的鋼索牽引,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支撐整個橋面。大橋正中有一道白線,白線以東是亞洲,以西是歐洲。橋面可以並排行駛6輛汽車,如果橋上停滿汽車,西岸橋塔就要向里傾斜86厘米,東岸橋塔則傾斜90厘米。一刮大風,大橋會左右擺動一兩米。不過這都沒有什麼危險。這座大橋是歐亞第一大鋼索吊橋,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橋。
海峽大橋和兩岸燈火通明,水面熠熠泛著銀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1985年12月4日,土耳其政府和日本、義大利三國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峽大橋。新建的大橋橫跨在海峽歐洲部分的希沙呂斯蒂與亞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間,位於第一座大橋的北面約5公里處。大橋總長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為1090米,比第一座大橋長17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橋。橋身高出海面64米,任何遠洋巨輪均可自由航行。橋面寬39.4米,可平行通過8輛汽車,比第一座大橋寬出兩個車道。整座大橋沒有一個橋墩,由兩岸高達107米的兩座橋塔用兩根粗達77厘米的鋼索牽引製成。每根鋼索重9500噸,由16128根粗5.38毫米的鋼絲擰成。從遠處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橋,猶如一條巨龍橫卧,蔚為壯觀。海峽大橋東岸是亞洲,西岸是歐洲,伊斯坦布爾最初的老城區就建在西岸金角灣南部的岬角上,如今還保留著歷代修整的城牆。市內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閣林立,寺塔如雲,而寬敞筆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獨立大道兩旁卻高樓簇起,樹木成蔭,清晰地顯示出這里薈集了東西方各種文明。 位於海峽南端的金角灣,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港之一。金角灣是淡水灣,因向四面山坡反射金色陽光而得名。若乘遊艇自西南至東北游海峽,遊客無不驚嘆兩岸風光綺麗,景色多姿。其中歐洲部分著名建築物有:建於19世紀的西式建築道爾馬巴赫切宮、拜什克塔什廣場的海軍將軍巴爾巴羅斯·哈伊芳萊廷墓、海軍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徹拉昂宮、耶魯德茲宮、奧爾塔克伊芳清真寺、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色雷斯城堡、征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特拉比亞飯店、色雷斯森林、黑海海峽入口。
亞洲部分的景點有:榭姆斯將軍清真寺(同道爾馬巴赫切宮隔海相對)、拜伊芳賴爾拜伊芳宮、松林坡、埃及總督府、庫萊利海軍學院、阿納多盧城堡、阿納多盧森林、黑海海峽入口。 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1.5公里,最寬處3200米、最窄處550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處118米。海峽最窄處隔岸分別修建了兩座軍事堡壘,亞洲部分的名叫阿納多盧城堡,建於1390年,歐洲部分的叫色雷斯城堡,建於1452年。兩座斜拉網式大橋橫跨海峽,其一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建於1973年,全長1074米;其二名為征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建於1988年,全長1090米。土政府正籌備以BOT模式,用4年時間興建一條全長8公里的海底隧道,連通西岸的托普卡帕和東岸的希德拉帕夏,以貫通安卡拉經伊芳史丹布爾至歐洲的高速公路。
海峽風景
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的金角灣,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港之一。金角灣是淡水灣,因向四面山坡反射金色陽光而得名。
若乘遊艇自西南至東北游博斯普魯斯海峽。
神話傳說
在希臘文中,博斯普魯斯意為「牛津渡」,即牛可涉水之地,這源於希臘神話。相傳,萬神之主宙斯愛上了珀拉斯戈斯王的公主愛莪,不料這一秘密被其妻天後赫拉發現了。於是,宙斯將愛莪變成一匹白色的小母牛,以逃避赫拉的報復。而愛莪則涉水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尋找避難所。 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海峽平時對外國軍艦封鎖,戰時開放與否取決於土耳其。《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締結後,俄、英對海峽的爭奪加劇。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奧、普、俄、土 6國簽訂《倫敦海峽公約》。這是對海峽制度作國際規定的第一個多邊條約,實際上廢除了沙俄的特權。
沙俄在克里木戰爭中失敗。1856年的《巴黎和約》重申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原則。1871年《倫敦海峽公約》再次確定海峽對外國軍艦不開放的原則。1878年柏林會議確認《巴黎和約》和1871年《倫敦海峽公約》關於海峽制度的決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國插手海峽問題,進一步激化俄、德兩國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國達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峽問題秘密協定》,規定戰後俄國有權兼並海峽和君士坦丁堡。隨後法國參加了這一秘密協定。 1936年迄今,蘇聯等黑海國家軍艦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則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議下,1936年召開蒙特勒會議,討論修改《洛桑協議》。會上,土耳其代表力爭海峽對任何國家軍艦封閉。英國代表堅持要求將黑海視為國際公海,反對對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海峽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簽定《蒙特勒公約》,規定黑海國家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派遣進入黑海的軍艦類型、噸位和在黑海停留時間則受到限制;交戰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時,有權允許或禁止任何軍艦通過海峽。1945年 8月,蘇聯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兩海峽建立軍事基地以及土、蘇共同組織海峽防禦。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絕蘇、土共管海峽的要求。《蒙特勒公約》仍然是關於海峽制度的現行國際公約。
F. 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蘇伊士運河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土耳其海峽】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
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內海馬爾馬拉海。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
G. 土耳其海峽的簡介
被稱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峽,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故又稱黑海海峽。它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345 km,整個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兩岸主權均屬於土耳其。見下表: 土耳其海峽 海峽名 長度(km) 寬度(km) 主航道水深(m) 博斯普魯斯海峽 30.6 747~3700 27.5~124 達達尼爾海峽 61.0 1200~6400 57~92 連接兩海峽的馬爾馬拉海東西長約250 km,南北寬約70 km,面積11800 km2,是世界上最小的海,但水卻很深,最深處達1355 m,平均深度為183 m。 1973年,土耳其政府投資近20億美元的資金,建成了橫跨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大橋,橋長1560 m,其跨度1074 m,居當時世界的第四位、歐洲第一位。大橋橋身高出水面64 m,水面無任何橋墩,橋兩岸各有一座高165 m、分別重5萬噸和6萬噸的門字形橋塔,由兩根粗大的鋼索(每根由1萬多條5毫米粗的鋼絲擰成)牽引。大橋建成後顯著改善了海峽兩岸的交通條件。至1998年底累計已有5.7億輛汽車通過大橋,每日平均達6萬余輛。1998年7月,在離這座大橋8海里的地方,又架設了第二座現代化公路吊橋。近年來,土耳其政府又在籌劃修建海峽隧道。屆時建成後將更方便亞歐的交通和經濟貿易往來。 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喬治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峽區屬地中海氣候,全年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海流緩慢,灘礁亦少,航運條件優越,故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年通過船舶約4萬艘、軍艦幾百艘,總噸位達4億噸左右(不包括軍艦)。 土耳其海峽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個世紀來,歐洲列強為爭得海峽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其中俄國為此曾幾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法軍隊也曾佔領過海峽地區。1936年,有關國家召開了土耳其海峽問題的國際會議,並達成協議。它規定了各國的船舶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也可以通過,唯航空母艦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國家的軍艦通過則有一定限制。如今,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獨聯體(主要是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它關繫到美國和北約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會對其等閑視之。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參考資料: http://www.n318.com/e/freeja/cz/qinianji/rjbxjcdl/200605/e_337498.html
H. 瓊州海峽為什麼不建大橋
瓊州海峽長度比較長,最寬的地方有40km,最窄的地方也有20km。因為是交通要道,平時經常有大型貨輪通過瓊州海峽。但是糟糕的是,這個地方經常會有大風強對流天氣。如果修建一座吊橋,在台風天通行,面臨的危險會很大。如果台風天禁止通行,跨海大橋的利用率又不高。所以修建吊橋溝通了兩地的這個念頭就基本上被否決了。但是為了發展的需要,海南島必須有和內陸溝通的方便通道。這條路似乎不修也不行。最後,經過仔細考慮之後,將修吊橋的方式改成從水下通過,改成修一條水下隧道。 隧道工程原本打算於2017年開始動工。但是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導致了今天還沒有正式開工建設。不過隧道的修建也並不是為了客流,更多的是為了物流。瓊州海峽的水下隧道施工建成以後,能夠有效地為兩岸的物流解綁,將海峽兩岸相連。到時候,湛江,海口等地的交流就會越來越密切,兩岸之間的優勢和不足也能夠互補。那時不但能夠結束千百年來兩岸之間主要依靠輪渡來往的歷史,也會成為中國一個里程碑式的宏偉工程。而且對於去兩地旅遊的遊客而言,交通方面也會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