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什麼時候種土耳其瓜好

什麼時候種土耳其瓜好

發布時間: 2022-06-19 07:52:49

⑴ 土耳其旅遊最佳季節是什麼時候哪個季節去土耳其旅遊最好

4-10月是土耳其的旅遊旺季,但主旅遊要城市如伊斯坦布爾的春秋是最適合游覽的季節,每年4-5月、9-10月,氣溫適中,既沒有8月份的悶熱,也沒有冬天的寒冷。天空透徹晴朗,適合拍照。如果旅遊要前往棉花堡,又想努力避開過多的人群,最好的季節是12月,這時候沒有強烈的陽光反射,沒有過多的遊客,溫度稍低卻不至於很冷,最特別的就是山下山上冰火兩重天的強烈反差,會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⑵ 土耳其適合什麼時候去幾月份去最好

土耳其的最佳旅行時間在5-9月。4-5月:春天到來,氣候和煦,西南沿海尤其溫暖,遊客較少,大部分地區都適宜出行,但一些海灘4月可能還無法下水。6-8月:土耳其旅行的高峰季節,遊客眾多。天氣炎熱,但可以暢游各地,並體驗豐富的室外活動。9-10月:南部沿海依然炎熱,但卡帕多奇亞已是早秋,晝夜溫差較大,延續了幾個月的旅遊旺季進入尾聲,10月一些海灘可能已無法下水。11-3月:旅行淡季,部分酒店和餐館會歇業。從伊斯坦布爾到南部各個沿海城市都進入陰雨季節,氣溫較低;卡帕多奇亞等中東部地區比較寒冷,天氣多變。

更多全面及時信息,點擊查看

⑶ 十二個月水果季節表

十二個月水果季節表:

一月蘆柑、菠蘿、砂糖橘、蛋黃果、番石榴、橙子、青棗

二月聖女果、荸薺 、甘蔗、檸檬、丑柑

三月枇杷、聖女果、青梅

四月山竹、火龍果

五月桑葚、草莓、櫻桃、蓮霧、嘉寶果

六月荔枝、 黑莓、藍莓、榴槤、桃、杏、西瓜

七月龍眼、蘋果、哈密瓜、李子、芒果、楊桃

八月百香果、獼猴桃、木瓜、葡萄、無花果、椰子

九月蛇果、柿子、西柚、牛油果、蔓越莓、羊角蜜、梨

十月白梨、橄欖、山楂、芭蕉

十一冬棗、菇娘、海棠果

十二月橘子、柚子


七、七月份應季水果是龍眼、蘋果、哈密瓜、李子、芒果、楊桃

1、龍眼果近球形,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夏間,果期夏季。龍眼原產於中國南部地區,分布於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主產於福建、台灣、廣西。生長在南亞熱帶地區,喜溫暖濕潤氣候,能忍受短期霜凍,在0-4℃的低溫條件,短期內不會凍死。

2、蘋果:薔薇科蘋果屬植物。它原產於歐洲、中亞西亞、北美、中國新疆。

3、哈密瓜:源於吐魯番一帶,現今,哈密瓜主產於吐哈盆地。性喜光照,溫度高的氣候條件,適宜生長在含沙量大,略帶鹼性的土壤中。哈密瓜為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莖、枝有棱,有黃褐色或白色的糙硬毛和疣狀突起。卷須纖細,單一,被微柔毛。葉柄長8—12厘米,具槽溝及短剛毛;葉片厚紙質,近圓形或腎形,長、寬均8—15厘米,上面粗糙,被白色糙硬毛,背面沿脈密被糙硬毛,邊緣不分裂或3—7淺裂,裂片先端圓鈍,有鋸齒,基部截形或具半圓形的彎缺,具掌狀脈。

4、李子:落葉喬木,其樹冠廣圓形,樹皮灰褐色,葉片長圓倒卵形、長橢圓形,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圓錐形。李子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對空氣和土壤濕度要求較高,生於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李子在中國各省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為重要溫帶果樹之一。

5、芒果為著名熱帶水果之一,芒果果實含有糖、蛋白質、粗纖維,芒果所含有的維生素A的前體胡蘿卜素成分特別高,是所有水果中少見的。

6、楊桃:為喬木,分枝甚多,樹皮暗灰色,內皮淡黃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全緣,卵形或橢圓形;花小,微香,數朵至多朵組成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自葉腋出或著生於枝幹上,漿果肉質,種子黑褐色,花期4-12月,果期7-12月。其生長於路旁、疏林或庭園中,喜溫,喜濕潤肥沃土壤。

八、八月份應季水果是百香果、獼猴桃、木瓜、葡萄、無花果、椰子

1、百香果:莖具細條紋,漿果卵球形,無毛,果汁營養豐富,氣味芳香。雞蛋果原產於安的列斯群島,現廣植於熱帶其生於海拔180~1900米的山谷叢林中,果可生食或作蔬菜、飼料。

2、獼猴桃:也稱奇異果,是一種具有豐富的氨基酸與礦物質的水果。因獼猴喜食,故名獼猴桃,亦有說法是因為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原產於中國,20世紀早期被引入紐西蘭。

3、木瓜:是薔薇科木瓜屬植物,因果實長於樹上,外形像瓜,故名之木瓜。

4、葡萄:味甜酸,果實球形或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葡萄原產亞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世界各地的葡萄約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5、無花果:桑科榕屬的一種落葉小喬木,主要生長於熱帶和溫帶,分布於敘利亞、中國、土耳其等地。因外觀見果不見花而得名。果實呈球根狀,無花果尾部有一個小孔,花則生長於果內,在近小孔處長有雄花,遠離小孔的頂部長有雌花,另外生有不育花(癭花),花粉由榕果小蜂傳播。

6、椰子:子原產於亞洲東南部、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群島,中國廣東南部諸島及雷州半島、海南、台灣及雲南南部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為熱帶喜光作物,在高溫、多雨、陽光充足和海風吹拂的條件下生長發育良好,植株高大,喬木狀,高15-30米,莖粗壯,有環狀葉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葉柄粗壯,花序腋生,果卵球狀或近球形,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種仁),胚和汁液(椰子水)。

九、九月份應季水果是蛇果、柿子、西柚、牛油果、蔓越莓、梨

1、蛇果:為紅地厘蛇果,又名紅元帥,原產於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果實大,果實圓錐形,果肉黃白色,肉質脆,有濃郁的芳香,號稱「記憶之果」。

2、柿子:不僅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糖類及多種維生素,而且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迄今為止,各國科研工作者發現柿子中的多種活性物質,其中包括黃酮類、脂肪酸、酚類和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可被廣泛用於醫葯、保健和化妝品等領域。

3、西柚:起源於亞洲,是人工種植的樹種,早期歐洲人拿來當裝飾﹑布置庭院用,後被沙達克船長帶到加勒比周圍各島嶼,是化妝品﹑香水的主要原料之一。葡萄柚對熱量的要求較高,種植地區要求年平均氣溫18℃以上。在年積溫6000℃以上的地方能夠栽種,7000℃以上能生產出優質果實。較檸檬耐寒,耐極端最低溫度-10℃左右。土壤以土質疏鬆、深厚、肥沃,中性到微酸性土壤最為適宜,對雨水需求不多,年降雨量1000mm以上,無論天氣濕潤或乾燥的地方都可以栽種,強光與多陰的天氣都能夠較好地生長結果。

4、牛油果:其果實營養價值很高,含多種維生素和蛋白質,可與奶油媲美。牛油果果樹為落葉喬木,高10~15米,胸徑達1~1.5米,樹冠開展,莖枝粗壯,樹皮厚,具乳汁,葉長圓形,花梗被銹色柔毛,花有香甜味,漿果球形,種子卵圓形。

5、蔓越莓:稱蔓越橘、小紅莓、酸果蔓,英文名(Cranberry),其名稱來源於原稱「鶴莓」,因蔓越莓的花朵很像鶴的頭和嘴而得名。是雙子葉植物綱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

6、梨:梨的果實通常用來食用,不僅味美汁多,甜中帶酸,而且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纖維素,不同種類的梨,味道和質感都完全不同。

十、十月份應季水果是白梨、橄欖、山楂、芭蕉

1、白梨:果實黃色,卵形或近球形有細密斑點,種子褐色倒卵形。花期4月,果期8-9月。白梨的果實有蠟質光澤,果皮薄,果肉厚,果核小,肉質細膩,酥脆多汁,甘甜爽口,含多種營養成分。

2、橄欖:橄欖一般高10-25米,幼部被黃棕色絨毛,很快變無毛;髓部周圍有柱狀維管束,稀在中央亦有若干維管束。有托葉,僅芽時存在,著生於近葉柄基部的枝幹上。小葉3-6對,紙質至革質,披針形或橢圓形。

3、山楂:薔薇科山楂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葯果兼用樹種。其生於山坡林邊或灌木叢中,喜涼爽、濕潤的環境,即耐寒又耐高溫,葉片三角狀卵形至棱狀卵形,基部截形或寬楔形,兩側有羽狀深裂片,產自中國部分省份,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4、芭蕉: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該類植物原產於琉球群島,中國台灣可能有野生,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芭蕉植株高2.5~4米,葉片長圓形,先端鈍,基部圓形或不對稱,葉面有光澤呈鮮綠色,葉柄粗壯且下垂,花序頂生,苞片紅褐色或紫色,雄花生於花序上部,雌花生於花序下部。其種子為黑色,具疣突及不規則稜角。該類植物性喜溫暖,莖分生能力強,耐半蔭,適應性較強,生長較快。

十一、十一月份應季水果是冬棗、菇娘、海棠果

1、冬棗:又名凍棗、雁來紅、蘋果棗、冰糖棗,是目前公認的鮮食優質栽培品種。冬棗果實近圓形,果面平整光潔,似小蘋果,汁液多、甜味濃,略酸。冬棗營養豐富,冬棗果肉內除含有其他棗果中的營養物之外,還富含人體所需的19種氨基酸和維生素A、B、C、D等多種維生素,維生素C含量高。冬棗還含有鉀、鈉、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 冬棗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交界的渤海灣地區。

2、菇娘:是一種水果,學名酸漿,菇蔦,菠蘿果、姑娘,學名酸漿,超市裡標寫的是「美國珍珠果」北方叫「洋姑娘」、「香姑娘」,南方則叫「含羞果」、「含笑果」。

3、海棠果:薔薇科喬木,樹皮厚,灰褐色或暗褐色,有縱裂縫,創傷處常滲出透明樹脂;果皮色澤鮮紅奪目,果肉黃白色,果香馥郁,鮮食酸甜香脆。

十二、十二月份應季水果是橘子、柚子

1、橘子的果形扁圓,紅或黃色,皮薄而光滑易剝,味微甘酸。橘子原產地中國。

2、柚子果圓球形,扁圓形,梨形或闊圓錐狀,果皮甚厚或薄,海綿質,油胞大,凸起,果心實但松軟,瓢囊10-15或多至19瓣;種子多達200餘粒,亦有無子的,形狀不規則,通常近似長方形,單胚。原產東南亞,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栽培歷史。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均有栽種。柚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乾旱。柚的果實表皮、花、葉還可提取優質芳香油,果皮中可提取優質果膠,果肉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酒、檸檬酸、果醬及罐頭等。

水果的種類非常多當季吃當然是最好的:

一、春季(3~5月)

青棗、油桃、李子、榴槤、香蕉等等。

二、夏季(6-8月)

櫻桃番茄、番石榴、牛奶蕉、香瓜、檸檬、蓮霧、火龍果、油梨、百香果、菠蘿蜜、 觀賞南瓜 、日本甜柿、黑提子、檸檬等。

三、秋季(9-11月)

山楂、梨子、柿子、大棗、秋桃、哈蜜爪、番茄、火龍果等。

四、冬季(12-2月)

橙子、柿子、雪蓮果、釋迦果、山楂等。


水果的保存方法

第一類:不要放入冰箱,否則會凍傷。如:香蕉、楊桃、枇杷等。

第二類:可以放入冰箱,但一定要先催熟 (即未熟果不可放入冰箱)。如:榴槤、芒果、釋迦、百香果、柿子、木瓜等。

第三類:必須放入冰箱,才能久存。如:桃子、桑椹、李子、荔枝、龍眼、紅毛丹、櫻桃、板栗、番石榴、葡萄、梨、草莓、山竹、火龍果、甜瓜、柚子等。

第四類:常溫保存或冰箱冷藏均可。如:檸檬、鳳梨、葡萄、柳橙、橄欖、青棗、蘋果、西瓜、橘子、椰子、葡萄柚、甘蔗等。

⑷ 什麼時候去土耳其最好

去土耳其最好的旅遊時間是每年的4月到10月,春夏秋季都是比較不錯的,這段時間去旅行,景色,天氣都很不錯,不過土耳其的海岸線特別長,所以各個區域的氣候也有不同的變化,如果要進行海水浴,那麼5月-10月最好,去土耳其東部旅遊,則是7月-9月最好。

⑸ 土耳其沿海農業生產自然條件

土耳其的氣候類型變化很大。東南部較乾旱,黑海被薄霧籠罩;地中海和愛琴海地區冬季溫和,而多山的東部地區積雪期長達數月,異常嚴寒。一般來說,土耳其的夏季長,氣溫高,降雨少;冬季帶來了降雪和冷雨。果園、麥田和水庫儲有充沛的雨水,葡萄園和去海灘遊玩的人有充足的日照。氣候多樣性說明土耳其的農作物品種極為豐富。這里是世界上主要的煙草、阿月渾子(開心果)、葡萄乾和水果蔬菜的產地之一。
位於土耳其西北角的馬爾馬拉地區,包括東色雷斯,范圍從埃迪恩到伊斯坦布爾,是綿延起伏的牧場和向日葵種植區,農牧業、漁業和輕工業發達。這一地區再往南,跨過馬爾馬拉海是一片優良的農產區,種植有水果、橄欖、葡萄和番茄等。漁業、礦業和葡萄酒加工業是這一地區的重要產業,布爾薩市(人口200萬)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和汽車生產地。伊斯坦布爾(人口920萬)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全國金融和商業中心。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是戰略性的水上通道,將愛琴海和地中海同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相連。土耳其監管著所有艦船的進出,也包括從俄國為數不多的不凍港開出的艦船,它們通過這兩個海峽前往愛琴海和地中海的溫暖海域。伊茲密爾(人口310萬)是愛琴海地區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所在地廣布著肥沃的平原和河谷、丘陵和山脈。此地大面積種植橄欖、無花果、葡萄、向日葵、煙草等作物,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伊茲密爾美麗的鄉村風光、未開掘的歷史古跡、旖旎的海灘和波光粼粼的湛藍海水,令世界各地的遊客流連忘返。
托洛斯山脈構成了土耳其地中海地區的主幹山脈,在綠寶石海岸跌宕下去,它自馬特馬利斯遊船港口始,一直延伸至海岸的西端,經過欣欣向榮的安塔利亞市,直至東端的工農商業城市亞達那。這一地區盛產棉花、穀物、蔬菜和香蕉,森林也格外出名。 它日益成為土耳其主要的旅遊中心,吸引了日光浴愛好者、帆船駕駛愛好者和徒步旅行者,當然還有熱衷考古的人士。
中部安納托利亞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心臟地帶,是一片海拔3000英尺的高原,錯落分布著山脈、大河、鹽湖和淡水湖泊。這片土地極利於小麥、棉花和瓜果的生長,也適宜放牧牛羊和馬匹。春天到來的時候,野花遍地,包裹著綿延起伏的群山。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人口370萬)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是在古羅馬城市—安哥拉上發展起來的。
黑海海岸有1000多英里的海岬和山脈,河川湍湍從陡峭的峽谷中流過。這片肥沃的海岸地區降水充沛,主要特產有:櫻桃、榛子、奶製品、茶樹和煙草。這是徒步旅遊者的理想地點,群山中隱藏著古老的遺跡。
東南部安納托利亞氣候炎熱、乾燥,以灌溉系統、農業、牧業、石油勘探和生產聞名。這一地區的阿月渾子(開心果)數一數二。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土耳其東部,蜿蜒流經東南部地區。一個耗資320億美元的大壩、水庫、水利發電廠和灌溉渠道項目—「東南安納托亞利項目」正在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灌溉著面積相當於愛爾蘭國土的一片地區,提高了國家的農業產量,雖然土耳其已是為數不多的凈食品出口國之一。
東部地區多山,氣溫較低,降雨量適中。這里的農業發展環境更為苛刻,但是農民們仍種植小麥,放牧羊群。然而,該地區美麗寧靜的高山為旅遊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總之,土耳其是一片四季皆宜、品味萬方的土地。
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內陸高原向熱帶草原和沙漠型氣候過渡。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4-20℃和4-18℃。年平均降水量黑海沿岸700—2500毫米,地中海沿岸500—700毫米,內陸250—400毫米。

⑹ 吃土爾其瓜有啥好嗎

用料
黃瓜 1根
橄欖油 少許
洋蔥 1/4個
海鹽 少許
薄荷葉 少許
檸檬 半個
土耳其式黃瓜沙拉的做法
黃瓜切片,洋蔥一定要切細絲喔。
薄荷葉洗干凈,切成碎。
將所有材料混合,擠入檸檬汁,撒上海鹽,橄欖油,拌勻即可。
小貼士
原方子使用的是玫瑰鹽和歐芹葉,作為屌絲木有這么高檔的食材,所以聽話的換成了海鹽和薄荷葉,意外的味道好吃~一定要海鹽或粗鹽,大師說了不可以細鹽的~~

⑺ 土耳其最好的旅遊月份是幾月氣候如何

1、月份:土耳其最好的旅遊月份是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一般去土耳其都要體驗最熱門的熱氣球項目,以及卡帕多奇亞等景觀,那些地方比較冷,所以春夏出遊是最佳季節。

2、氣候:土耳其屬於地中海式氣候,午間氣溫較熱,早和晚氣溫相對較涼。4-5月晝長夜短,氣溫適中;9-10月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但是不同的區域氣溫差異很大。

土耳其橫跨歐亞大陸,瀕臨地中海與黑海,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土耳其各地的多樣的氣候特徵。東部山區地帶冬季寒冷、夏季炎熱乾旱,屬典型的內陸山地氣候;安納托利亞高原腹地冬季嚴寒多雪、夏季炎熱少雨,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而地中海、愛琴海沿岸冬季涼爽多雨、夏季乾燥炎熱,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⑻ 土耳其瓜適合哪些人群

一般都穿皮衣,那裡冷。

⑼ 請問農業方面的知識

玉米祖先在美洲,1492哥倫布從古巴帶回玉米,這種當時這種很稀奇的植物。中國本不產此物,某些電視劇讓唐代,宋代人家院子里掛上玉米棒子,那是胡扯。玉米據說是1512年傳入中國。(我在後面會專門講述)。有一種推斷說是,中國最早發現了美洲,證據就古代史書中記載扶桑國。扶桑就是玉米。現在我把記述扶桑國紀錄附上
梁書卷54

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雲:「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綿。作板屋,無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為紙。無兵甲,不攻戰。其國法,有南北獄。若犯輕者入南獄,重罪者入北獄。有赦則赦南獄,不赦北獄。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為奴,生女九歲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

我不知道專家是怎麼推斷的,」扶桑葉似桐」,玉米葉和桐葉有什麼相同之處,我不得而知。說它初生如筍倒有一定道理。但以次認為扶桑就是玉米,有些專家未免有些武斷。有人認為扶桑國就是日本,(後來很多時候以扶桑指代日本)但是日本也沒有兩萬余里,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坐船走南線,快著三日可達中國。兩萬余里,這么遠就有人認為是美洲。還有的人鄭和下西洋到達美洲,這更叫人匪夷所思。我自我認為這不大可能是美洲,首先扶桑這種植物不可能是玉米,再個當時美洲沒有成熟文字體系,印第安人沒有文字,瑪雅人的文字是天書沒幾個人懂。

哥倫布把玉米帶回西班牙,西班牙把玉米帶到全世界。西班牙占據呂宋(菲律賓),很可能玉米從呂宋(伴隨而來的還有梅毒,圍城裡方鴻漸曾經為此做報告)。資料里說中國最早對玉米記述是嘉靖39年(1552年)《平涼縣志》里,當時叫它番麥(和番茄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甚罕,說明當時種植人很少。因為是新引進品種,所以每到一個地方推廣就有一個新名字,除了番麥、玉蜀黍、西天麥(好笑,象是唐僧帶過來一樣),還有包穀、苞谷、六穀、腰蘆等名字,(至於其它叫發大家可以貢獻幾個)。當時引進來是多用來做副食品。後來由於它適應性強,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早,易於填補青黃不接時候空白,因此很快成為山區地區農民的口糧,後來逐漸擴散到平原地區。20世紀50年代後玉米栽培大為發展,超過栗成為第三大糧食作物,(前兩位稻、麥)。

玉米現在多作為飼料使用,當然也開發甜玉米等新品種食用玉米。請問世界上玉米吃法對多地方是在那裡,是在墨西哥(不愧為玉米的故鄉)。玉米還有重要一條做爆米花,三十年代的美國就是爆米花加電影的時代,看電影吃爆米花是當時一種時尚。

當然玉米也可以釀酒,山區很多地方就以玉米釀酒。湖北西部有些地方玉米酒就很不錯。

上面有的人提到吃玉米面的時代,那個時代誰沒吃過玉米面,那時是有的地方是60%粗糧,40%雜糧。玉米在那個時代人已留下深刻影響。

窩窩頭也稱窩頭,是過去勞動人民的主食品種 ,用玉米面 加少量「起子」(即小蘇打)或食鹼蒸成,因底部有凹窩得名。加棗兒蒸制叫棗窩頭,調入紅糖的稱糖窩頭,加入蔥和鹽的稱咸窩頭。過去一般百姓只有年節待客或收獲小麥季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面饅頭,平常都得吃窩頭。當然有些人為了調換口味,偶爾也吃些窩頭,現在超市也賣玉米窩頭,嚴格來說不叫窩頭,因為它沒有窩,它加入麥面吃起來就沒有那麼粗糙。過去窩頭可是比較粗糙,是越嚼越多讓人難以下咽。老舍先生就是吃窩頭長大,所以他的作品就貼近民眾,相比而下徐志摩、林語堂、胡適等就了好多庸俗氣。

61,62年糧食困難的時候,我們老家人用麩子(麥子磨面後剩下皮,現在一般用來喂豬)和蘿卜在一起蒸窩頭,由於沒有黏性只得捏成一團一團的。就是這都是好東西,那時我們那裡人什麼吃了,樹皮,草根,玉米葉...就差沒吃人了。

⑽ 從國外引到中國的農作物有哪些幫忙寫一下(包括年代或朝代),謝謝!

玉米、甘薯、煙草
玉米和甘薯在清代傳入中國後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稻麥生長的貧瘠土地得到了利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對於養活更多的人口,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有重要的意義。
這是歷史書上講的。
下面是搜索來的: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土地開發和人口再生產的影響
摘 要]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樹,也有煙草、陸地棉這樣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總數接近30種。雖然它們傳入時有先後、途徑不一,但在不長的時間中獲得了相當快的發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適應了人們對營養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的現有農作物中,至少有50多種來自國外。宋以前我國引入的農作物大多原產於亞洲西部,部分原產於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們大多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這些早期傳入的農作物多為果樹和蔬菜,鮮有糧食作物。中唐以後,隨著國家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不斷有新的農作物引進,其中美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作物的傳入,不僅增加了我國作物的種類,同時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本文所說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專指原產美洲的作物,原產世界其他地區的作物,即使是經由美洲傳入者,也不在本文論述的范圍。

一、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

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並進一步傳到中國。美洲作物的引種與傳播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農作物引進的一個顯著特點。

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米屬植物,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我國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至遲明代傳入我國。嘉靖三十四年(1555)《鞏縣志》已有「玉麥」的名稱,但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則見於三十九年(1560)甘肅的《平涼府志》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此外,(明)田藝衡《留青日扎》和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屬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宋元以前中國文獻中屢見「甘薯」的記載,但那時所說得甘薯是薯蕷科植物的一種,而我們現在所說得甘薯則是旋花科植物,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自它被引種到中國以後,因其形似我國原有之薯蕷科得甘薯,有人便稱之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詞幾為旋花科的番薯所獨占。

豆薯 (Pachyrrhizus erosus(L.) Urban),豆科豆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又名涼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羅葛,是一種既可當水果又能當蔬菜的作物。原產中美洲,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可能後來從新羅經海道傳入我國福建[1] 。中國西南、華南地區和台灣省種植較多。

馬鈴薯(Solannum tuberosum L.),一年生茄科茄屬草本植物。我國亦稱洋芋、土豆、山葯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屬栽培種,世界三大薯類之一。起源於熱帶美洲,16世紀末傳入非洲,18世紀傳入亞洲。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遍種於長江以南,其中以兩廣、福建台灣為最。

蕉芋(Canna elis Ker.),美人蕉科美人蕉屬栽培種。別名蕉藕、姜芋,原產安第斯山脈。公元前2500年在哥倫比亞馴化,1821年傳入日本,1948年引入中國,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有少量栽培。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原產美洲。我國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番豆、無花果等,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是清代引進的。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 L.),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亦稱西番菊、迎陽花、葵花等,原產北美。在中國的種植最早見於1621年(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1688年(清)陳淏子《花鏡》始稱向日葵。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明)高濂《遵生八箋》(1591):「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辣椒一名最早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蘆科南瓜屬。別名番瓜、飯瓜、倭瓜、回回瓜、金瓜等,原產中、南美洲。元末明初已見於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說明元代我國已經引種。

筍瓜(Cucurbita maxima Dutch. ex Lam. ),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印度南瓜、玉瓜、北瓜,原產南美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等地。中國筍瓜可能由印度傳入,19世紀中葉安徽、河南等省方誌有記載。

西葫蘆(Cucurbita pepo L.),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美洲南瓜,原北美洲南部。17世紀後期已見於陝西、山西等方誌。

佛手瓜(Sechium ele Swartz),葫蘆科佛手瓜屬栽培種。別名瓦瓜、拳頭瓜、萬年瓜、陽茄子、土耳其瓜、棒瓜等,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傳到東南亞,1916年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現華南和西南等地有栽培。

番茄(Lycopersicon Mill),茄科番茄薯草本植物。亦稱番柿、六月柿、西紅柿、洋柿子等。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我國最早記載見於(明)王象晉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四季豆、時季豆、芸豆、四月豆、梅豆、聯豆、架豆等, 具有糧食、蔬菜、飼料等多種用途。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中國自明後期曾多次引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三農記》(1760)都有記載。南北皆有種植,栽培面積僅次於大豆。

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別稱棉豆、荷包豆,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中國。

菠蘿(Ananas comosus (L.) Merr.),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果品栽培植物。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後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台灣。廣東《東莞縣志》(1639)和台灣林謙光的《台灣紀略》(1687)都有黃梨的記載。約在18世紀末傳入廣西,19世紀初傳入雲南。

番石榴(P. Guajava L.),桃金娘科番石榴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原產美洲墨西哥和秘魯。 (南宋)周去非《嶺南代答》(1178)稱黃肚子。清代《南越筆記》稱秋果,《植物名實圖考》稱雞矢果。台灣在200年前已有栽種,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

番荔枝(Anona squamosa L.),番荔枝科番荔枝屬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佛頭果。原產熱帶美洲,明末清初傳入中國。最早見於《台灣府志》(1614)。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番木瓜科番木瓜屬小喬木栽培種,又稱木瓜、乳瓜、萬壽果,原產墨西哥南部,18世紀後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一種水果。清代傳入我國,《嶺南雜記》和《植物名實圖考》均有記載。我國南方各省都有種植,尤以廣東、台灣最多。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漆樹科腰果屬喬木,又稱檟汝樹、介壽果、雞腰果,果仁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原產巴西東北部,16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非洲和亞洲。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台灣和海南,1984年海南栽培面積達1.1萬公頃。雲南西雙版納也有少量種植。

可可(Theobroma cacao L.),梧桐科可可屬常綠喬木,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地區。17~18世紀傳入東南亞,1922年傳入我國台灣,1954年引種於海南省。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樟科油梨屬常綠果樹。原產中美洲。13~15世紀墨西哥西部和南部已有栽培,20世紀初傳入亞洲。中國1918年開始引種,台灣、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均有栽培,其中以台灣、海南為最多。

人心果(Minikara zapotilla(Tacq.)),人心果科人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吳鳳柿,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福建於1900年由華僑自新加坡引入,種植於漳州、廈門等地;廣東於1910年引入,分布於湛江、汕頭和珠江三角洲各縣市;台灣於1920年自爪哇引進,嘉義、台南、雲林均有栽培。

蛋黃果(Pouteria campechiana(HKB)),人心果科蛋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蛋果,原產南美秘魯。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由印度尼西亞華僑帶到海南繁殖,50年代在廣州栽培。

西洋參(Panax quiquefolium L.),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栽培種,別名五葉參、廣東人身、花旗參。原產北美。1976年後在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及陝西等地先後引種成功。

煙草(Nicotiana tabacum L.),茄科煙草屬葉用一年生作物。原產中南美洲,人類已有1500多年使用的歷史。後經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傳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傳入我國是稱「淡巴菰」,這是印第安語煙草的音譯。我國最早紀錄煙草的文獻是[明]張介賓的《景岳全書》:「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閩、廣之間。」煙草的別稱還有相思草、金絲煙、芬草、返魂煙等.

二、美洲作物的發展及其動因分析
美洲作物的引種和傳播是明清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成就。下面僅以部分重要作物為例對其傳播過程和發展動因作一番簡要的分析。

關於玉米傳入我國的路徑與時間,學術界長期存有爭議。有人認為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肅《平涼府志》;但據近年研究,早在明初蘭茂(1397-1476)《滇南本草》即有記載[2] 。此外,16世紀後期雲南《大理府志》和《雲南通志》均有玉米種植的記載。因此,玉米很可能是從印度、緬甸傳入雲南,再從雲南傳播到黃河流域;當然也可能從中亞細亞循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越河西走廊過平涼而進入中原;第三路則可能經中國商人或葡萄牙人經海路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玉米在中國的傳播大致經過了先邊疆後內地,先丘陵山地後平原地區的過程。如道光《遵義府志》談到「平地居民只知種稻,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平川地區居民即使地頭屋角、田畔園圃「偶種一二,」也只是「以娛孩稚」或作為果蔬輔助食品(乾隆《霍丘縣志》)。因此,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3指出:「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但19世紀以後,隨著人口的激增,玉米種植不僅繼續向山區拓展,也逐漸走向平原地區。嘉慶《漢中府志》說:「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穀,今日遍山漫谷皆包穀矣。」《植物名實圖考·卷1》亦說:「又如玉蜀黍一種,於古無征,今遍種矣。」從各地方誌先後記述的情況看,19世紀中期,玉米種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絕大多數省區,各地有關玉米的稱謂多達99個。[1] 晚清至民國時期,玉米發展成為中國僅次於水稻和小麥的第三大作物。1936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達693萬公頃,總產量1010萬噸。

經過長期發展,玉米在中國逐漸形成了三大種植區:北方春播玉米區、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區。玉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這些省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約佔全國的80%。1983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已達1882萬公頃,總產6819萬噸,分別佔世界的14.6%和15.2%,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2] 2000年玉米播種面積進一步增加到2306萬公頃,總產10600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分別為第三大生產國巴西的1倍和2倍。[3](P258)

一般認為番薯傳入我國有兩條途徑:一是陸路,由印度、緬甸引入雲南;二是經由海路,從菲律賓傳入福建或由越南傳入廣東[3]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大理府志》已有「紫蕷、白蕷和紅蕷」的記載。此外,《雲南通志》記有「紅薯」並指出雲南6個府州都有種植。1582年陳益從安南(越南)將番薯引入廣東東莞,不久林懷南也將甘薯從越南引入廣東電白。關於番薯傳入福建,《閩小記》記載雲:「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明)蘇琰所撰《朱蕷疏》亦談及萬曆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將番薯從海上傳至晉江。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帶發生飢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龔詠樵《亦園勝牘》引蘇琰《朱蕷疏》)。番薯引種活動影響最大的還是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將番薯引入福州,經其子陳經綸上書金學曾巡撫倡議種植,收到顯著效果。《農政全書》曰:「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閩、廣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18末至19世紀初期番薯栽培向北推進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向西推進到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最終遍及全國。1985年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種植國,其種植面積617萬公頃,約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61%。[4]

馬鈴薯傳入中國是在17世紀前期,可能從東南、西北和西南幾路傳入。1650年荷蘭人斯特魯斯(Henry Struys)訪台,見到栽培的馬鈴薯,稱之為「荷蘭豆」。《致富紀實》則說:「陽芋,出俄羅斯。」(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和康熙《畿輔通志·物產》均有「土豆」的記載,說明北路傳入的時間可能更早。康熙福建《松溪縣志》(1700)記載:「馬鈴薯,葉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甘。」馬鈴薯的重要性18世紀後漸趨重要。《植物名實圖考》說:「陽芋,黔滇有之,……療飢救荒,貧民之儲。……聞經南山氓,種植尤繁富者,歲收數百石雲。」四川《奉節縣志》也談到:「乾嘉以來漸產此物,然尤有高低土宜之異,今則栽種遍野,農民之食,全恃此矣」(《植物名實圖考》卷6)。到19世紀我國東西南北不下10多個省均有馬鈴薯栽培。200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72萬公頃,總產1325萬噸,種植面積為世界第二。[3](P263)

番茄大約於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亞洲其他國家。中國栽培的番茄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番茄引種之初長期作用觀賞植物。直到19世紀中後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菜開始栽培食用。大規模發展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已成為中國主要蔬菜之一。

花生原產南美巴西[4] ,16世紀初傳入中國。明嘉靖《常熟縣志》(1538)和王世懋《學圃雜疏》均有明確記載。《三農記》卷12亦雲:「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過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時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花生最初在廣東福建一代種植。據《廣東新語》的記述,清初已普遍種植。《滇海虞衡志》更稱「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高、雷、廉、瓊多種之」。17世紀花生栽培漸至浙江,《衢州府志》、《山陰縣志》、《瑞安縣志》等均有記載。18世紀以後花生種植有進一步發展到湖南、江西、四川及我國北方地區。近代以前我國花生種植品種皆為小粒種。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傳教士將大籽花生引入山東蓬萊,使蓬萊成為大粒花生的主要產區[5] 。因其種植便易、耐貧瘠,而且產量高,頗受農民歡迎,很快被推廣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省,其中尤以冀魯豫等省為最。如鄭州、商丘一帶,過去很少種植花生。自1894年美國大籽花生傳入後,往日「荒丘之區,向所棄之地,今皆播種花生」。[5](P34) 1900-1929年山東、河南、江蘇、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花生的種植面積已經佔到整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表1 花生在河北等省農田面積種所佔百分比(1900-1929)
年度 河北 山東 河南 江蘇 湖北 湖南
1900 10 0.1-0.2 10 — 10-15 —
1915 20 15-35 10-15 — 15-25 5
1920 20 10-45 20-40 32-34 20-25 10
1924 20 10-50 40-50 40-52 25-30 18-20
1925 12 19-39 26-35 22 17 28
1929 12 11-39 26-47 22 17 28

資料來源:John L. Buck: Cost of Growing and Marketing Peanuts in China.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 Vol.5,No.3, 1929(9).

1914-1918年,全國17個主要花生生產省區種植面積達1390萬畝,年產花生5085萬擔,1931-1937年種植面積增至2251萬畝,年產量5380萬擔。[6](P195-196) 總之,民國初期至抗戰前,山東、河北、河南為我國最重要花生產區,其花生播種面積和產量常年佔全國的45-55%。20世紀80年代,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省區發展到10個,即:山東、廣東、河北、河南、廣西、遼寧、四川、安徽、江蘇、福建,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90%以上。花生單產也由1949年每公頃的1012.5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2010公斤,36年單產提高了98.5%。

向日葵作為油料作物早期只有少量種植。1980年向日葵的種植面積增加到84.47萬公頃,總產90.98萬噸,成為超過芝麻和胡麻的第三大油料作物。

煙草於16世紀中後期和17世紀初期經由南北兩線先後傳入我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