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弓一般拉力多少
⑴ 一石弓能射多遠
一石弓能射30-45米左右。古人測弓拉力的方法和今天不同所導致的。我們今天測弓拉力,是將上弦後對弓弦施加力,測出這個力的大小作為弓拉力的讀數。然而,這種測力方法直到明代才見於記載。之前的測法,並非如此。
《周禮註疏-考工記》中,漢代學者鄭玄曾經做註解,簡單記載了古人的測力方法: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也就是說,古人測弓拉力的時候,是沒有上弓弦的。具體的方法,今天已經無從知曉。
但是通過明代復原宋代神臂弓的拉力數據和記載的宋代神臂弓拉力數據做對比可知,明代以前的弓拉力數據,普遍比明代大一倍,需要換算後再將數據折半才行。
有個記載可以作為佐證:南宋兵書《翠微先生北征錄》曾記載,箭頭三錢重、箭身十錢重的箭,要用拉力「一碩」的弓去射。以此書前後文可知,一碩即一石。宋代一錢大約四克不到,折算下,這樣的一支箭約51克重。
箭重和拉力是有關系的,拉力增加,箭重也要增加,箭如果過輕,則發射時作用在箭身上的能量少,作用在弓身上的能量多,會影響弓的壽命甚至直接導致弓的損壞。
一般來說,今天的最低標準是每磅拉力七格令,摺合成常見的單位差不多一斤拉力的弓配半克重的箭。而戰弓要想發揮更大的效能,更需要配重箭。
一石弓相當於現在的120斤是比較可信的,經過一至兩年每周一次頻率的訓練,作為射箭愛好者能射120磅的弓是可以達到的。古代武舉有拉一石弓的考試項目。
在12世紀諾曼入侵時期,使用160磅弓的Richard de Clare,就已經人稱強弓理查,而到16世紀亨利八世本人則使用180磅的弓,這在當時是個很優秀的弓手的水平,但還沒有到很需要大書特書一番的程度,否則亨利就該有類似強弓亨利這類的稱謂了。
土耳其博物館裡面也有不少200磅以上的弓。現代的健美大壯經過訓練則可以操控高達260磅的弓。
⑵ 現代弓箭和古代弓箭相比,哪種威力更大些拉力一般多少古代威力最大的單人用的弓箭是什麼弓
絕對古代威力大,古代的弓箭拉力最小都是四五十斤,沒這么多都不能上戰場,而個別精銳弓兵用的那都是上百斤的拉力,那個威力啊,據歐洲記載古代攻城時很多外面士兵射的箭枝都插入了石頭城牆上!!!就連歐洲重裝的十字軍重騎兵,他們都是穿著厚重的鎧甲和拿著實心木頭盾牌,但是有明文記載當時有一次在戰場上一位十字軍重騎兵發現了一個掉隊的土耳其騎兵,這個十字軍重騎兵就立馬揮著重武器沖去,而這位土耳其騎兵就立馬用盡全身力氣拉滿一支箭,這枝箭飛出後直接射穿了十字軍騎兵厚重的木頭盾牌後又射穿了他身上的鏈子鎖鎧甲直至肝膽,然後當場死亡!!! 而且現在的弓是射靶子,古代是殺人,你說呢
⑶ 運動員使用的弓箭最大射程有多少
比賽最遠賽道是70米,競技弓拉力小,拉里不會超過40磅,拋射估計也就200米左右吧,獵弓拉力大,量產反曲獵弓一般最大60磅,好的獵弓能拋300米左右。古代戰弓拉力是最大的,都是120磅起,現在人沒受過專門射箭訓練的不可能拉開,最高紀錄是土耳其的國王用180磅的土耳其飛弓打射遠箭,射到了800外
⑷ 弓箭11拉多少磅
25磅、26磅都可以。弓箭是一種威力大、射程遠的遠射兵器。弓由有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現代的箭頭多為合金),桿為竹或木質(現代多為純碳或鋁合金),羽為雕,鷹或鵝的羽毛。
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准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
最初的弓僅用單片木材或竹材彎曲而成,縛上動物筋、皮條或麻質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細木棍或細竹棍,弓箭一般由以下這些部分組成: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
為角制,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因為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歡迎。
弓弦:
利用動物的腱、馬鬃、或葡萄藤製造弦線,塞西亞人甚至曾用牛腸製造弦線。至於土耳其人,他們以採用蠶絲制的弦線而聞名。
箭:
中國的箭大部分箭鏃有針,有別於在歐洲流行有套的箭鏃。有史家指出這是為了自衛。假如箭鏃只是被插入箭桿,會減低箭桿吸收沖擊力的能力,箭桿很容易折斷,因此騎弓手能夠防止對手使用自己的箭反擊。
⑸ 世界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弓有哪些
因為古代弓是中國的發明,所以就說中國的吧。古代十大名弓
第十:龍舌
用龍筋製作弓弦的傳說中的名弓,速度和准確性極高。三國時呂布用龍舌弓轅門射戟,見《三國演義》。呂布是三國中很牛的人,用的弓也很牛,但是他背信棄義,老做小人,只能排第十名了。
第九:萬石
用比鋼鐵還要堅硬但非常輕的紫檀木製作而成的弓,為三國時黃忠所用,《三國演義》中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戰長沙時他本可以射殺關羽,幸二人都是義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
第八:遊子
力猛弓強,離弦之箭如遊子歸家般急切。北宋時花榮所用,花榮,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一員。原是清風寨副知寨,使一桿長槍,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楊的功夫。清風寨正知寨劉高陷害宋江,花榮得知後造反,大戰黃信、秦明,救了宋江。花榮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宋江三打祝家莊,花榮射落祝家莊的指揮燈,使祝家莊兵馬自亂。
第七:神臂弓
史書記載——神臂弓 「實弩也。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第六:靈寶
李廣所用之弓,漢武帝時,匈奴侵入漢朝邊境,殺死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後來,李廣被封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人由於懼怕李廣,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郡時,有一天外出打獵,遠遠看見草叢中有一隻老虎,就拔箭射去,隨後走近一看,原來是塊石頭,而箭已經射入石頭中。唐代詩人盧綸還專門為此事寫了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第五:震天弓
公元661年,薛仁貴奉命率軍在大山一帶與突厥人決戰。突厥人為北方游獵民族,強悍善騎,素有彎弓射鵰之風。突厥人方面率軍作戰的就是號稱為「天山射鵰王」的頜利可罕,率兵十多萬。戰斗一開始,對方突厥軍就精選十幾個驍勇強壯的將士向唐軍挑戰,頡利可罕最賞識的三員大將元龍、元虎、元風出現在前面。只見薛仁貴鎮定自如,持此弓射擊,三箭連發,龍、虎、鳳應聲倒下。頓時,突厥軍嚇得亂作一團,紛紛投降。唐軍取得重大勝利,金軍欣喜若狂,薛仁貴的威名大震。「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成為唐軍長期傳唱的歌謠。
第四:軒轅弓
本是軒轅皇帝所鑄,選用泰山南烏號之柘,燕牛之角,荊麋之弭,河魚之膠精心製作了一張弓,名叫軒轅弓,蚩尤被黃帝軒轅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在封神演義中又名乾坤弓,為李靖所用,骷髏山白骨洞碧雲童子被這一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第三:落日弓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
第二:霸王弓
這把弓乃是當年楚霸王項羽的隨身之物『霸王弓』,威力無比,弓身乃玄鐵打造,重127斤,弓弦傳說是一條黑蛟龍的背筋。相傳項羽15歲那年,烏江中有黑蛟龍作惡,危害四鄉。項羽聽說後,當夜單槍匹馬來到烏江,找到黑蛟龍。與黑蛟龍搏鬥了一天兩夜,把黑蛟龍殺死,取得此筋搓股為弦。黑蛟龍乃至寒之物,堅韌異常,故此弦不畏冰火,不畏刀槍。」
第一:成吉思汗的射鵰彎弓
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鐵騎打下了世界上最廣大的國家,亞洲除日本以外,幾乎占據了所有國家,他的軍隊到達了非洲的埃及,佔領了歐洲的一些國家,甚至他的子孫貼木兒汗在旗幟上畫了三個圈,象徵佔領了世界的四分之三。
⑹ 80磅以上的傳統弓在50米處可射穿多厚的干松木板
我看你這問題已經問過很多次了,一直沒人回答么?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弓和槍是不同的懂么?別拿槍的標准來衡量弓。沒玩過弓吧,知道分體弓以及現代復合弓一個弓片損傷了就得整服弓片都換掉么?因為即使同一個廠家同樣拉力的弓片,每個之間依然有不同,每副弓片都是從幾百上千根弓片里挑出來基本一致的一對。更別說傳統弓三個字有多籠統了,英格蘭長弓是傳統弓,日本和弓也是傳統弓,土耳其弓也是傳統弓,斯基泰弓也是傳統弓,各國基本都有自己的傳統弓型,而且不止一種。哪怕同一種弓型還分現代工藝製作的和傳統工藝製作的。即便是同一把弓,不同的人來拉,威力也不相同,因為有的人胳膊長,有的人胳膊短,胳膊長的拉得更開,威力就更大。而且不同的箭威力也不相同,破甲箭,狩獵箭,靶箭,大飛箭,射遠箭等等,不同的箭頭威力也不一樣,根本沒法量化一個具體的數值。而且沒人去射木板,箭桿受不了,會斷的
⑺ 請問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的弓箭一般有效射程能到多少米國外又是什麼水平
中國古代弓箭主要以步來算距離,宋朝的《武經總要》記錄的步數大概在200左右,而且不是復合弓,主要是單弓,因此應該存在水分,看看歷史上中國弓箭一直沒有被作為主要演繹兵器也可知。如果有效射程可以的話不會這樣的。
國外最牛的就是英國長弓了,紫衫為主要材料的復合弓。有效射程200米左右,百年戰爭中以極少勝極多的阿庫金戰役一戰出名,長弓可以有效地殺傷法國重騎兵。
而且我國主要流行拋射,對空射箭,這的確能增加射程,但是威力就不能保證了。
對比下,國內的兵種沒有比法國騎士裝甲更好的了,因此弓箭必定沒長弓那麼好。
因此國內的肯定低於200米很多,國外的英國長弓在200米左右。
⑻ 古代戰弓到底能有多大的力量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面裝有「懸刀」(扳機)。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
幾種著名的弩:
一、漢代的大黃弩,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引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史記中「李廣列傳」中就有李廣持大黃弩射敵將的記載。據後世的考證估算,它的射程能達到四百米左右。
二、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並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復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桿。號稱威力強於漢代大黃,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這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遠。(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張開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餘人用繩索絞動借用機械的力量,是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
五、連弩車,戰國時就有連弩車,該弩屬於弩炮的一種,置於車上,可進可退。車上駕十二石大弩,每弩一發七矢,中矢為主矢略大,兩邊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處牆倒城摧,勢不可擋。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六、最大的弩-秦弩,秦代弩的種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秦俑坑發現的弩弓遺跡多達數百處。從完整的弩弓遺跡判斷至少應有三種不同形制的弩,弩弓為木質均已腐朽,朽木殘長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銅弩機,弩機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
⑼ 鎧甲問題:鏈甲,鱗甲,鎖甲,鍛甲,板甲,環甲的區別和特點,HELP...
鱗甲是全球出現最早的聯體盔甲。
其早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就已出現,一個個銅鐵鱗片的鑲嵌,特點是技術簡單——相對中世紀鏈甲的鑲嵌和板甲的鍛造。
優勢:
1。製作工藝簡單。
2。裝備通用性好(關你多不同的鐵片,盡管往上搭)
缺點如下:
1。聯體製作時間長。你慢慢鑲啊,我只在板甲熔煉時花點時間就可以用鉤子、活門搭在一起。
2。防禦強度低,縫隙大,易被突破——很多人說鱗甲防禦效力好,我一直持否定意見。請大家看看圖中羅馬和蒙古兩個不同時期、質量大大改進的鱗甲產品:
它們的共同點是——鱗片之間都有明顯的縫隙。即使合得很密,依然有顯而易見突破口,而面對我重騎兵的長矛直刺,矛頭即使刺中甲——光滑的鐵片容易讓讓矛尖瞬間滑過——刺入身軀。 如果選擇用甲片層層相疊、!加多層數來解決問題——那累加的重量就全身板甲還大——您會累死在彎弓搭箭上。
3。很難維護——無數鱗片即使通過精密的工藝相互串連、鑲嵌於布、棉上,如果小角度遭受較大的打擊——比如我條頓騎士的重劍尖刃小角度滑過你的騎射手鱗甲,就容易被劃!爛。
4。重量大——在宋朝時期,公元11世紀左右,宋朝的中裝步兵的鱗甲重量遠>聖殿騎士的鏈甲——但前者的防禦效力真的好么,值得商榷(見前面的觀點)——但顯然重量大了很多。蒙古、中原的鱗甲裝備往往鑲嵌於厚布重棉上,布棉可以保護免受劃傷和寒冷,但很重,特別是當雨水淋失後——重量暴增,這也是岳家軍屢戰屢勝但終究沒有消滅威脅的原因——他的中裝步兵太重了,當鱗片棉球們用長矛方陣打垮騎兵沖鋒時,他們沒有足夠的速度追趕來敵。
鏈甲優勢:
1。聯體製作技術含量不高,聯體時間<鱗甲。
2。鐵鏈呈DNA雙螺旋結構環環相扣(牛皮,形象說法)——密度高,抗砍、劈等刃擊能力強
3。比易脫落的鏈甲易於維護
4。覆蓋性強,防禦范圍大——柔韌。
5。隱蔽性強,消聲性能好——因為不是鱗甲的鐵片相扣,本身金屬光澤就弱了很多;鱗甲行動時鱗片相互撞擊聲音是裝甲中最大的(參見《勇敢的心》英格蘭士兵片斷),而鏈甲行動時聲音很小(參見《天國王朝》南主角行動片斷)
6。雙層結構。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騎士鏈甲一般是雙層相連的。雙層質密的鏈甲提供更好的防護。(見《天國王朝》)
劣勢:
1。昂貴。雖然製作工藝不高,但很麻煩——人工成本大。
2。抗刺擊、弓箭能力弱——與縫隙多的鱗甲一樣
總結(同一時期,雙層鏈甲對比蒙古鱗甲)
防禦效力:
抗穿刺性: 鏈甲 約等於 鱗甲
抗砍擊性: 鏈甲 約等於 鱗甲
全身保護: 鏈甲 > 鱗甲
總結: 鏈甲 優於 鱗甲
敏捷性:
重量: 鏈甲 < 鱗甲
反光性: 鏈甲 < 鱗甲
總結: 鏈甲 優於 鱗甲
成本:
鏈甲 劣於 鱗甲
完全總結:
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二選一
偶會稀飯鏈甲。
註:
請各位嚴肅區分鏈甲與鎖子甲。這是2個不同概念。——通俗來說,鎖子甲比鏈甲密度低很多
很多人認為歐洲中世紀出現的整體式板甲是鎧甲發展的頂峰,其防護力最好,而且認為中世紀西方用鋼做弩也是弓弩射擊兵器的發展頂峰, 事實上這是兩個完全錯誤的認識。
如果想比較板甲和鱗甲的防護力,只要分析一下它們受打擊後能量的去向就可以了:
1.受到箭擊之後,箭的能量去向是: 擊中前箭能量=穿透後箭能量+甲動能+甲撕裂變形的能量
如果我們在製作材料一樣的情況下比較,受到同樣的箭的打擊受力面積也相同,那麼甲撕裂變形的能量可以看作相同,因此穿透後箭能量也就是人體所承受的能量就取決於甲動能的大小。
根據機械能動量守恆定律列方程:
m為箭質量,v為箭打擊前速度,為一定的數值。
M為鎧甲質量,E為刺入勢能。V為鎧甲移動的速度。
由於板甲面積大,質量大,於是受到打擊後的速度V就小,而動能和M成正比,而和V的平方成正比,這樣質量大的板甲相對來說動能就小多了。 如假設板甲的質量是鱗甲的10倍,那麼代入上面的方程,根據動量守恆,碰撞後它獲得的速度是後者的1/10,速度的平方,就是1/100,盡管它 的質量大10倍,但算下來動能僅為鱗甲的1/10。
舉個例子,假設鱗甲面積是板甲的1/10
假設穿透同樣材料的甲需要的能量是50焦耳,
箭的能量是70焦耳,打中甲後,鱗甲的動能是30焦耳(這個30焦耳就是向人體壓迫的能量,但它的作用面積比箭頭大多了,不對人體構成傷害)這樣剩餘的能量僅有40焦耳,達不到使甲穿透的能量。
而板甲的動能僅3焦耳,這樣還剩67焦耳,板甲絕對要打穿了。
顯然板甲分散的動能比鱗甲低的多,剩餘了更多的能量用於穿透,因此板甲更容易被箭穿透。「南北戰爭時期的鋼制胸甲,二戰時期用赫德費爾特鋼製成的防彈夾克,都是整體式鋼質防彈衣,是早期防彈衣的代表.」
「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研究軍需防護裝備的專家周國泰和他的同事們研製成功"護神"系列防彈背心,是國產防彈衣的代表."護神"防彈衣以特種鋼為防彈材料,採用"鱗片"結構,使硬體得到"軟化",具備了其他硬體防彈衣無法比擬的特性」
(《防彈衣的性能與發展趨勢》《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2卷第4期)
事實上現代防彈衣也是早就拋棄了分散動能弱的板甲式設計,多數採用鱗甲模式,少數使用整體式硬甲的也是比較低檔的產品,或者使用特殊材料是整體式硬甲甲板的質量在2KG以內,比當年的中世紀板甲輕了10倍,分散動能的能力也是強了10倍。
2.至於甲片分散的動能的最後去向,這個動能就被甲衣的墊層吸收,雖然鱗甲獲得了遠比板甲高的多的動能,對人體產生壓力,但由於鱗甲的面積是箭頭面積的成百上千倍,這樣造成的壓強很小,對人體不產生傷害。
鱗甲也有多種,如有用牛筋繩連接的,也有鑲在皮革上的,它們有足夠的上下活動空間,當一個鱗甲活動時通過繩帶動其他甲片活動,這樣就會將動能傳遞到更大的范圍。
而如圖的板甲,前後兩塊接觸,而且緊貼,顯然運動空間小多了,對於分散動能更加不利。
3.至於板甲的弧型設計,
像二戰後蘇制T-55坦克的半球蛋型炮塔也是弧型,對一般槍彈確實有打滑的作用,但長桿型脫殼尾翼穿甲彈出現之後,這種坦克很快過時了,現在俄國和中國都已經陸續拋棄了這種半球蛋型炮塔設計,顯然這種弧型設計對長桿帶尾翼的打擊物的分散效果並不有效,而箭就是典型的長桿尾翼型設計。
而且從上圖可見,這種板甲的弧度並不大,平坦的地方不小,甚至有凹痕,可見對箭的穩定性不會有多大影響。
4.還有製作材料。
製作鎧甲的材料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太硬的話太脆,而甲必須有一定的變形能力,受到打擊後能適當變形抵消一部分能量。
如要說硬,陶瓷和生鐵夠硬了吧,但可沒有人用它們做甲。
鋼鐵要經過淬火後才有足夠的硬度,但淬火後鐵也會變脆,對做甲不利。
最好的辦法就是冷鍛,冷鍛即可以大幅度提高鐵的硬度,又能夠保持良好的韌性。
西漢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就有出土的炒鋼冷鍛甲,此外當然就是《夢溪筆談》上記載的宋代的瘊子甲了,50步強弩都射不穿。
5.歐洲板甲的出現,與當時騎士階級的作秀作風分不開,而且當時騎士用兵器多數是重劍巨矛等,對於這類打擊面積大的兵器,面積大的板甲的分散能量效果就好多了。 當時歐洲的射擊兵器都很落後,如十字弓用鋼來做,事實上鋼是最差的做弓蓄能材料,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Archer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tiquity 71271) 124{134 (1997)
在這篇論文給出了不同材料的蓄能情況:
steel 1300 kgf cm/kg
sinew 動物腱 25000 kgf cm/kg
horn 動物角質 15000 kgf cm/kg
yew 紫杉 11000 kgf cm/kg
maple 楓木 7000 kgf cm/kg
glassfibre 玻璃鋼 43000 kgf cm/kg
可見鋼是最差的,
鋼臂的蓄能僅為復合弓材料的1/15.
而且鋼的變形能力相對差,歐洲的鋼弩尺寸都很小,弓臂很少超過80厘米的,所以限制了弦的初速度,開弓距離也很短,有的僅十幾厘米,做功距離短釋放的能量更小。
鋼弩弓身的質量很大,如一個弓臂80厘米的十字弓已經是非常大的型號了,比一般實戰的十字弓還大的多,弓臂重近4公斤,然而它的蓄能極限僅相當於0.27KG的復合弓,而且做弓距離可小多了,三十多厘米而已。 弓或弩釋放的能量轉化的方向是箭能量+弦能量+弓臂能量,弓臂越重越不利,而如此重的十字弓臂消耗的能量佔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弓臂太重,弓臂的運動速度就小多了,因此弦速度也被大大限制,箭的初速度就更小。
出土的秦弩弩臂長75厘米,弓身長達125厘米,無論是箭導軌長度、做功距離還是蓄能能力,遠比十字弓強的多。
小尺寸大拉力的弩當然無法用坐姿蹶張法開弩,因為腿根本伸不開,無法用到最大蹬力,用絞盤開確實是明智的選擇。
根據當時人的身高推算,這個實戰的弩弓身不過50厘米,弩臂倒是很長,達1米以上,可是大部分當作手持的托,弩機在一半的位置上,做箭導軌的不過是弩臂一半的長度,肯定精度不好,而且拉開距離更短,看來不超過20厘米,這樣的弩威力是比較弱的。
還是在那篇論文里給出了不同弓的蓄能情況:
「長弓 9000 kgf cm/kg (882 J/Kg)
***弓 20000 kgf cm/kg (1960 J/Kg)
土耳其弓 20000 kgf cm/kg (1960 J/Kg)
現代弓 30000 kgf cm/kg (2940 J/Kg)」 上面也看出,長弓紫衫木的蓄能還不到復合材料的一半,其威力和效率是遠不能和復合弓比的。在這篇論文里:On the Mechanics of some Replica Bows.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er-Antiquaries 36:14-18 (1993) 提到660g重的長弓,拉力能達到36公斤,
而滿清武舉用的中等弓,重量650g,拉力達50多公斤,效率和威力比長弓強的多。(《清代滿 族弓箭的製作及管理》《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年03期 )
而明朝的弓效率比清弓還高,明弓比清弓短,而材料相似,而大家都知道物體越短的話越不容易彎,因此拉力更大,復合弓彈性好能提供足夠的變形空間,明弓的長度和土耳其弓差不多,拉弓距離也就是也在70厘米以上,而比後者還要稍輕一點,因為明復合弓的弓胎用竹,竹材料比木材料更輕一些,而強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般的竹木材料,制弓時,要經過油漆浸漬->乾燥->油漆->乾燥等復雜的工序,油漆乾燥時,其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被氧攻擊而打開,互相間形成醚鍵而交聯。木、竹纖維的主要官能團羥基也可以攻擊雙鍵,在乾燥條件脫水而與油漆互相交聯。這樣形成的復合材料,和純木、竹全然不同。還有其他的如角、筋、膠等材料的參與,遠比單一材料要強勁的多。 《天工開物》中記載,「上力挽一百二十斤」,「上力挽強者,角與竹片削就時,約重七兩,筋與膠、漆與纏約絲繩,約重八錢。」,明朝的一斤為16兩,相當於現在的590克。這樣一個加上弦總重不過300多克的復合弓,拉力達到70公斤,效率和威力更是長弓不可比。
就是這兩種威力不過而而的長弓和十字弩,在整體式板甲面前可是風光了數百年,把整體式板甲逼到重的變態的程度。
⑽ 奧斯曼帝國弓箭漫談,最遠射程可達820米!
奧斯曼帝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早期國土擴張劇烈,因為征服了很多國家,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文化,導致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復合弓有各種不同的形制。其中包括現在稱呼的土耳其弓、韃靼弓、波斯弓、波斯—北印度弓(螃蟹弓)等等,這些弓在土耳其各大博物館里均有保存。
▲拆解後的土耳其弓
與多數有機物一樣,這四種材料也顯示出某些相似處:在壓力和拉力范圍內, 它們富有彈性, 但如超出范圍,就會顯出不可逆轉的塑性變形。這種變形叫作「滯後作用」,意思是材料一旦被壓,會變得更軟,從壓力中恢復會有個滯後現象。它們還有一個相似的重要特性:如果力是順著纖維的方向施加的,那麼它們的硬度就會更強;如果力與纖維方向相反,則硬度變弱。
本文經指紋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