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二戰以來都打了什麼仗
⑴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
⑵ 二戰的戰場.戰況.哪些國家打的
同盟國
(領袖)
波蘭:1939年9月1日
英國: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亞:1939年9月3日
紐西蘭:1939年9月3日
法國:1939年9月3日
尼泊爾:1939年9月4日
紐芬蘭:1939年9月4日
湯加:1939年9月4日
南非: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1939年9月10日
丹麥:1940年4月9日
挪威:1940年4月9日
比利時:1940年5月10日
盧森堡:1940年5月10日
荷蘭:1940年5月10日
自由法國:1940年6月18日
希臘: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
蘇聯:1941年6月22日
圖瓦: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10月11日
巴拿馬:1941年12月7日
菲律賓:1941年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1941年12月8日
多明尼加:1941年12月8日
薩爾瓦多:1941年12月8日
海地:1941年12月8日
宏都拉斯: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1941年12月8日
美國:1941年12月8日
中國:1941年12月9日
瓜地馬拉:1941年12月9日
古巴: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1年12月16日
墨西哥:1942年5月22日
巴西:1942年8月22日
衣索比亞:1942年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7日
玻利維亞: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義大利:1943年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1943年11月26日
賴比瑞亞:1944年1月27日
羅馬尼亞:1944年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1944年9月4日
保加利亞:1944年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1944年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1944年10月26日
匈牙利:1945年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1945年2月2日
厄瓜多: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1945年2月7日
秘魯:1945年2月12日
烏拉圭:1945年2月15日
委內瑞拉:1945年2月15日
土耳其:1945年2月23日
黎巴嫩:1945年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9日
軸心國
(領袖)
大德意志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大日本帝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義大利王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王國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共和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塞爾維亞救國政府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琪法國
塞爾維亞游擊隊
抵抗運動
奧地利 · 波羅的海國家 · 捷克地區 · 丹麥 · 愛沙尼亞 · 衣索比亞 · 法國 · 德國 · 希臘 · 義大利 · 猶太人 · 韓國 · 拉脫維亞 · 荷蘭 · 挪威 · 菲律賓 · 波蘭 · 泰國 · 蘇聯 · 斯洛伐克 · 烏克蘭西部 · 越南 · 南斯拉夫
序幕
非洲 · 亞洲 · 歐洲
1937年
東亞:七七事變(亞戰爆發) · 淞滬會戰 · 太原會戰
1938年
東亞:徐州會戰 · 武漢會戰 · 廣州戰役
1939年
東歐:入侵波蘭(歐戰爆發) · 冬季戰爭
西歐:假戰 · 大西洋海戰
東亞:南昌會戰 · 隨棗會戰 · 第一次長沙戰役 · 桂南會戰
1940年
東歐: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 比薩拉比亞及布科維納北部
西歐:丹麥挪威戰役 · 荷蘭戰役 · 比利時戰役 · 法國戰役 · 不列顛空戰 · 倫敦大轟炸
地中海與非洲:利比亞及埃及 · 入侵希臘 · 羅盤行動 · 英屬索馬里蘭
東亞:棗宜會戰
太平洋: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1941年
東歐:入侵蘇聯 (巴巴羅薩作戰) · 繼續戰爭 · 基輔戰役 · 列寧格勒圍城戰 · 莫斯科戰役 ·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地中海與非洲: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 南斯拉夫戰線 · 希臘戰役 · 克里特島戰役 · 中東戰場 · 東非戰場
東亞:豫南會戰 · 上高會戰 · 晉南會戰 · 第二次長沙戰役 · 第三次長沙戰役
太平洋:珍珠港事件 · 香港戰役 · 菲律賓戰役 · 馬來亞戰役 · 婆羅洲戰役
1942年
東歐:藍色行動 · 斯大林格勒戰役
地中海與非洲:加查拉戰役 ·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 火炬行動
東亞:浙贛戰役 · 日本佔領緬甸
太平洋:珊瑚海海戰 · 中途島海戰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1943年
東歐:庫爾斯克會戰 · 斯摩棱斯克戰役 · 下第聶伯河攻勢 ·
地中海與非洲:非洲戰場的結束 · 入侵西西里 · 入侵義大利 ·
東亞:鄂西會戰 · 常德會戰
太平洋:索羅門群島 ·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 ·
1944年
東歐:納爾瓦 · 契爾卡塞 · 華沙起義 · 雅西-奇西瑙攻勢 · 貝爾格萊德攻勢 · 巴格拉基昂行動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 拉普蘭戰役 · 布達佩斯攻勢
西歐:十字弓行動 · 直射行動 · 諾曼底戰役 · 龍騎兵行動 · 解放巴黎 · 市場花園行動 · 突出部之役
地中海與非洲:卡西諾及安濟奧 · 哥德防線
東亞:一號作戰 · 緬甸戰役
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 · 萊特灣海戰
1945年
東歐: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布達佩斯圍城戰 · 柏林戰役 · 布拉格攻勢 · 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西歐:北風行動 · 芮斯華森林之戰 · 中歐會戰
地中海:義大利最後的攻勢
東亞:豫西鄂北會戰 · 湘西會戰 · 桂柳戰役 · 八月風暴行動
太平洋:硫磺島戰役 · 沖繩島戰役 · 菲律賓解放 · 婆羅洲戰役 · 廣島及長崎原子彈轟炸 · 日本投降(亞戰結束)
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大戰役
[編輯本段]閃擊波蘭,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編輯本段]入侵北歐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佔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德軍撤退到挪威腹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加上上西線戰事爆發隨後撤退,挪威被德國佔領。
[編輯本段]鐮刀割取,征服西歐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施里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劃)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
第一階段作戰:5月13日德軍A集團按曼施坦因意圖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低落。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停戰簽字的貢比涅地區的福煦車廂內簽署與法國的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佔領,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維希政府。
從德國展開西線進攻到法國敗降只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佔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准備可能的登陸英國(海獅計劃)。德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借著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家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沖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蘇聯。
[編輯本段]巴爾干半島的情況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的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島空降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乾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編輯本段]東線蘇德戰場
★巴巴羅薩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也叫蘇聯衛國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沖突持續到1944年。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意志帝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佔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多,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線的潰退。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採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復失地。
當德軍佔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當德意志帝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飢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飢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向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軍開始准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進攻高加索地區、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斯大林格勒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噩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葯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線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里希·保盧斯為陸軍元帥(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投降過。保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被蘇軍俘虜)。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載入史冊,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於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由曼施坦因將軍領導下准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隻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蘇聯歷史上稱為十次突擊),直到1945年5月2日佔領柏林。
[編輯本段]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線或者是西線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線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系。而這個運輸路線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線擔負維系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累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浮出水面的德國海軍U型潛艇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海軍實行「無限制潛艇戰」的整體戰略。德軍始終將潛艇作為海軍重中之重,德軍依靠潛艇,極大彌補了德國海軍水面艦艇與皇家海軍相比的劣勢。德國潛艇戰術:「狼群戰術」。
[編輯本段]北非和地中海戰場
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義大利和德國為一方,英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的軍事行動。
義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衣索比亞向蘇丹、肯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佔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衣索比亞展開的游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
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義大利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西亞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在埃及共有6.6萬人)。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師。
第二階段(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12月9日,英集團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利比亞戰役),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既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干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干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
第三階段(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隆美爾(沙漠之狐)率領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 第四階段(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 第五階段(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准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第六階段(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阿拉曼戰役、火炬行動英美軍進攻。 地中海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宣布正式參戰開始,至1943年9月10日義大利海軍艦隊在馬爾他島向英國投降止。歷時3年3個月。地中海海戰主要是英美為首的同盟國與義大利、德國圍繞著地中海海上交通線展開的爭奪戰。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總共損失艦船389艘,噸位306423噸;商船損失132艘,2106521噸。英美盟國海軍損失艦船349艘,噸位506061噸。
[編輯本段]義大利戰場
1943年7月,盟軍在西西里島的登陸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奧組成的新政府開始與美英秘密談判,但由於在是否「無條件投降」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一再延誤,使希特勒獲得了充足的時間來加強其在義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後的次日便下令佔領德意邊境和法意邊境的阿爾卑斯山的所有山口,並從法國和德國南部迅速集結了8個德國師,稱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任司令,做好進軍義大利的准備。8月初,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義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義大利南部的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
盟軍於8月17日奪佔西西里島後,決定繼續進攻義大利本土。地面攻擊部隊為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和克拉克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
9月3日,義大利代表和盟國代表秘密簽訂了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第8集團軍從西西里渡過峽窄的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挺進。 盟軍在整個義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並一直牽制著德軍1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這對其它戰場上的盟軍作戰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盟軍對西歐的戰略轟炸===
1942年2月,哈里斯中將接任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司令官。主張對德國的大城市實施徹底的、大面積的轟炸,以挫敗德國的民心和士氣,迫使德國屈服。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線與部分東線的制空權拱手讓出。
[編輯本段]1944-1945年的歐洲西線戰場
盟軍經過數年苦戰後終於開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希特勒任命克盧格為德軍西線總司令,將駐法兵力增至26個師,企圖阻止盟軍。但這些師兵員和裝備都缺額較大(坦克只有900輛,飛機不足500架)。盧格以14個師防守塞納河口至科蒙一線,10個師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峽沿岸,2個師駐守布列塔尼半島。
為解放法國西北部,盟軍集中了4個集團軍〔包括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和4個空降師,4000輛坦克和6500架飛機〕。1944年7月5日,美國第一集團軍率先發起攻擊,突破德軍防線後,向縱深推進50公里,抵達塞納河地區。8月1日, 巴頓指揮美第三集團軍在法國游擊隊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島推進,由於德軍抵抗微弱,美軍主力移師東進,轉向巴黎以南塞納河地區突擊。
9月中旬後,西歐戰線已由法國西北部擴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萊茵河口的廣大地區,逼近荷蘭邊界。盟軍統帥部決定:以英、加(拿大)聯軍發起荷蘭戰役,由蒙哥馬利元帥指揮。9月17日,英第30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蘭奈梅根、阿納姆一線突擊(市場花園行動),英第8、12軍從兩翼配合。英軍初期進展順利,20日即進抵奈梅根。由於德軍集中兵力突擊英軍兩側,配合作戰的英、波(蘭)空降兵因使用不當遭受嚴重損失,戰況急劇逆轉,英30軍面臨被合圍危險。
,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8月6日,廣島遭受原子彈「小男孩」襲擊,日本平民死亡14萬人。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擲第二顆以丘吉爾的體形命名的原子彈「胖子」,日本平民死亡7萬人。日本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編輯本段]戰爭的殘酷後果
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二十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戰火燃及歐、亞、非、美、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兩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一點一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五千五百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一點三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四萬億美元。
在亞洲,中國戰場擔負著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務。在歐洲,蘇德戰場為主要戰場。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三千五百萬,佔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數達兩千一百萬,僅南京大屠殺就死亡三十萬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衛國戰爭期間,因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其中蘇聯紅軍犧牲八百六十六點八四萬人;物質損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價格計算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四十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二十七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而法國則最少,有約二十萬人陣亡。
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是發動二戰的元兇,遭到了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嚴厲懲罰。
德、日、意發動的侵略戰爭也使這些國家國內的民眾深受其害。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世界人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德、意、日等法西斯軸心國。其中,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審判戰犯戰後,依照《波茨坦公告》,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審判,並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其中也有少數人逃過制裁的。部分人的下落:日本裕仁天皇,死於1989年;原日軍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受到國民政府包庇,躲過審判;墨索里尼,義大利法西斯領袖,法西斯主義始作俑者,1943年義大利對軸心國宣戰後被捕,後被希特勒派人救出,最後被游擊隊捕獲並曝屍街頭;赫斯,納粹副元首,於1941年秘密乘飛機前往英國「和談」,被英國政府長期拘留;志村菊次郎,小兵,由於1937年7月7日「失蹤」,導致日軍製造借口發動盧溝橋事變,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日本政府為掩蓋事實真相,將其遣送回國,最後戰死在緬甸;山本五十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珍珠港事件策劃者,死於1943年盟軍「復仇行動」;帝國元帥戈林、黨衛軍總司令希姆萊,納粹核心人物,1945年分別背叛希特勒,被希特勒開除出納粹黨,被盟軍俘獲後畏罪自殺;東條英機,日本法西斯獨裁者,太平洋戰爭策劃者,甲級戰犯,1948年被判絞刑;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二戰頭號元兇,1945年4月30日與愛娃·勞恩舉行婚禮後在總理府地堡自殺;卡爾·鄧尼茨,希特勒繼承人,前帝國首席潛艇官,海軍總司令,戰後接受審判,出獄後定居聯邦德國。
[編輯本段]矗立的柏林牆
戰後,美蘇兩國開始冷戰,日本接受美國改造,天皇和神道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美國積極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日本成為美國的戰略合作夥伴。德國被英、美、法、蘇分別佔領,蘇占區成立民主德國,而英、美、法三國佔領區合並成聯邦德國,柏林牆把柏林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兩德分裂開始。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編輯本段]二戰的深遠影響
1945年9月2日的東京受降儀式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美國駐日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發表講話:「今天,槍炮沉沒,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天空不再降臨死亡,海洋只用於貿易,人們在陽光下可以到處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寧和平,神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喜悅,從中領悟到決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必須前進,在和平中維護在戰爭中贏得的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爭,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一場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
一、世界政治局勢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並開始分化,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國際關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
2. 二戰後,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同時,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兩大陣營趨向瓦解。
3、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全球稱霸,展開全面斗爭。在政治上雙方各自擁立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經濟上蘇聯實行計劃主義經濟,美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在軍事上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蘇雙方沒有正面開戰,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對其它國家發動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戰爭;文化上蘇聯推行共產主義,美國推行民主主義。最後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結束冷戰格局。
4、由於雙方都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因此雙方都不敢開戰,二戰結束後幾十年沒發生新的世界大戰。
二、客觀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了高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黃金時期」。
2. 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3. 日本、聯邦德國迅速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 這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雖然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是各國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未能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嚴重製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潛伏著各種危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三、民族解放運動向縱深發展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四、聯合國誕生
聯合國由中、美、蘇、英等國在戰後創建,是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它在實現全球非殖民化、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聯合國公布的材料,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又發生了哪些戰爭,分別由哪些國家引發的戰爭
時間、戰爭名、參戰國,最好具體些,戰爭的簡介
全寫出來還不得上百萬字
1946年的中國解放戰爭 參戰國:中國
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
1950年的朝鮮戰爭 參戰國:朝鮮、韓國、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英國、法國、以色列、埃及
1961年的越南戰爭 參戰國:越南、美國
1962年的中印戰爭 參戰國:印度、中國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以色列、埃及、敘利亞、約旦
1968年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參戰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華沙成員國
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戰爭 參戰國:中國、蘇聯
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埃及、敘利亞、以色列
1979年的第一次阿富汗戰爭 參戰國:蘇聯、阿富汗
1979年的越南自衛反擊戰 參戰國:中國、越南
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 參戰國:以色列、黎巴嫩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 參戰國:英國、阿根廷
1980年的兩伊戰爭 參戰國:伊拉克、伊朗
1983年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爭 參戰國:美國、格瑞那達
1986年的美軍入侵利比亞戰爭 參戰國:美國、利比亞
1989年的美軍巴拿馬戰爭 參戰國:美國、巴拿馬
1991年的海灣戰爭 參戰國:美國、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宏都拉斯、義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韓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
2000年的科索沃戰爭 參戰國: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塞爾維亞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美國、英國、伊拉克、澳大利亞、波蘭
⑸ 土耳其在一戰時是德國的鐵桿盟國,到了二戰土耳其做了些什麼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二戰土耳其是中立國,但它與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德國二戰後重建時,由於缺乏成年男性勞動力,從土耳其「引進」了大量勞工,因此現在在德國到處可見土耳其人。
⑹ 二戰這幾個國家好想都參戰了,但他們與哪個國家打過,以及戰役名稱
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是中立國,沒有參戰,但是都有志願人員參加德國軍隊。
南斯拉夫的保羅親王害怕軸心國攻打南斯拉夫,於是在1941年3月25日簽署三國公約,答應與她們合作。結果,3月27日,18歲的彼得二世得到英國支持,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親王政權。南斯拉夫實際上不再支持軸心國,新政府上台之後雖然反對納粹德國,但又怕如若遭到侵略,英國將不能相助。故此,南斯拉夫承諾支持條約。雖然如此, 這個意外令希特勒非常震怒,他決定延遲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以出兵懲罰南斯拉夫的背叛,1941年4月6日侵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只抵抗了11天便在4月17日投降,南斯拉夫軍隊雖然盡力堅守,但結果仍然一樣,南斯拉夫被德國、匈牙利、義大利及保加利亞瓜分,大部份塞爾維亞被德國佔領,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法西斯領袖安特·帕維利克把握機會宣布克羅埃西亞獨立,隨後派出部隊參與了德國的對蘇戰爭。
南斯拉夫共產黨組建了游擊隊抵抗德國的佔領,有《內雷特瓦河戰役》
匈牙利,參與了對南斯拉夫的進攻、佔領,自蘇德東線的戰爭一爆發,匈牙利就一直和德軍並肩戰斗
有《斯大林格勒戰役》
芬蘭,在二戰前和蘇聯作戰,參見蘇芬戰爭,二戰中參與了《列寧格勒戰役》
愛爾蘭 英國統治下的土地,並不是獨立的國家,二戰中在德國的支持下尋求獨立,後來英國妥協之後,沒有參戰,戰後獨立。
保加利亞,蘇德東線的戰爭一爆發,就一直和德軍並肩戰斗
有《斯大林格勒戰役》
羅馬利亞
蘇德東線的戰爭一爆發,就一直和德軍並肩戰斗
有《斯大林格勒戰役》
希臘 原本是傾向於德國的中立,但是義大利軍隊從1940年10月28日攻打希臘,希臘只能尋求英國的幫助,在數個星期內義大利人被驅逐出希臘及希臘軍隊攻佔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大片領土,1941年3月,義大利的主要反攻失敗,德國向其盟友出手援助,瑪莉塔作戰在1941年4月6日開始,大批德國軍隊經保加利亞入侵希臘以保障其南翼,雅典在4月27日陷落,
《希臘戰役》
義大利人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廢物了,法國東南方的一部分駐軍在路邊掛了塊牌子,上面寫著「希臘人:停止前進,前方是法國領土」
義大利 二戰中的惹事鬼,
同法國作戰,只前進了5公里,於里維埃拉停止前進。超過24個義大利師付出大量死傷,大約5,000人,而對面的法國4個師只有124人死傷。法軍則40人死,84人傷,150人失蹤
同英國作戰,英國在埃及的駐軍只有30,000人以對抗在利比亞的250,000名意軍,義大利人之進攻在3天內只前進了95千米,經過10個星期的戰事,義大利第10軍團全軍覆沒,英聯邦的軍隊前進了800公哩,擊毀了400輛坦克及1,292門大炮,俘虜意軍超過130,000人,相反,英聯邦只有494人陣亡及1,225人受傷。
義大利還丟了索馬里、衣索比亞、東非,四十多萬義大利軍隊向英軍投降
⑺ 二戰時期的土耳其
他開始是中立的,後來傾向於同盟國了
當時隆美爾入侵埃及時一直希望土耳其的炮群象英軍艦隊開火,如果真是那樣英軍本來就不妙的處境將更糟糕了,但是土耳其一直沒有這樣做~~
⑻ 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幹些什麼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
⑼ 俄國土耳其歷史上有什麼恩怨,為什麼發生那麼多次戰爭呢
如果問起,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恨俄羅斯,拋開蘇聯解體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那就非土耳其莫屬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三百多年間,兩國之間的大型戰爭,多達12次。
即使是今天,兩國在敘利亞戰場的暗中較量,也是持續不斷。
那麼,俄土兩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恩怨,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種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讓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歷史上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後,俄軍名將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大敗土軍,攻入克里木汗國和巴爾干,愛琴海的俄海軍也大獲全勝。
土耳其不得不休戰求和,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地區和刻赤海峽,成功打通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葉卡捷琳娜並不滿足。1783年,克里木半島、塔曼島和庫班地區也被俄國強行佔有。至此,俄國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內的大片海岸線,成為黑海沿岸國家。國勢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間接承認了俄羅斯的吞並。
俄國在黑海區域的擴張,和英國的龐大殖民利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英國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兩個海峽,遏制俄國與其爭霸。
第十次俄土戰爭時,俄軍一直挺進到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點實現彼得大帝的夙願。這次戰爭,不僅土耳其在整個巴爾乾地區的領土被肢解獨立,卡爾斯、阿爾達漢等也落入了俄國手中。
和俄國打了數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淪落到牆倒眾人推的境地。1911年發生意土戰爭,1912年發生巴爾干聯盟戰爭。土耳其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廣博領地,僅剩下伊斯坦布爾所在的一小塊東色雷斯。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運動一拍即合。兩個世仇國家出現了少有的親密。但二戰後兩國關系再次走入冰點。在冷戰時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蘇俄的最前沿陣地。
直到今天,俄羅斯還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夢想,讓土耳其如芒在背。這對十世之仇的冤家,圍繞各自的政治利益,在敘利亞局勢中,暗地裡仍然摩擦不斷。
⑽ 二戰時土耳其是個什麼狀況
凱末爾死後,他的主要助手伊斯麥特伊諾努(smet nnü)於1938年當選為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和人民共和黨主席,執政直到1950年. 伊諾努剛當上總統就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納粹德國和美英都竭力爭取土耳其加入各自的陣營參戰.希特勒派特使游說伊諾努,而丘吉爾於1943年1月親赴土耳其的安達納,在一節列車車廂里密會伊諾努.同年4月,伊諾努密赴埃及,與出席第二次開羅會議的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 在二戰初期,英美均覺得土耳其中立比較符合盟國利益,可以切斷德國與中東油源間的通道.但1942年盟軍戰事不利,丘吉爾一度希望土耳其參戰開辟中東戰線牽制德國,但羅斯福依然堅持土耳其中立較好.後來盟國考慮,土耳其一旦戰敗會造成無法收拾的災難性影響,因此還是決定讓土繼續中立. 而在土耳其方面,伊諾努雖然內心傾向盟國並且與美英領導人多次密晤,但他考慮,當時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仍在進行中,經過多年戰亂的國民經濟並未完全恢復,仍需休養生息,而且土軍裝備與素質遠不能與德國相提並論,冒然與德宣戰將帶來一場民族災難.因此他決定繼續保護中立,同時與盟國保持友善關系和良好默契,以便在戰後獲得更多援助,以提防蘇聯染指海峽. 伊諾努的計劃無疑是非常符合土耳其的國家利益的聰明選擇,使土耳其在二戰中得到休養和發展,改革也繼續推進並獲得成功.二戰後,伊諾努就全面倒向美英並加入北約. 圖為1943年1月丘吉爾在安達納郊外一節列車車廂內密會伊諾努的照片.土耳其在二戰中保持中立但偏向盟國的立場可見一斑.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