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怎麼打敗鄂圖曼

土耳其怎麼打敗鄂圖曼

發布時間: 2022-07-01 06:55:17

㈠ 求帝國時代3土耳其打專家級電腦的卡組!你就直接說發現時代什麼卡,殖民時代什麼卡,要塞什麼卡工業什麼

專家電腦啊。。。怎麼說呢,有幾種打發,關鍵卡帶了其他其實真隨便。
1,前期一波卡組
一時代3農,這是必須發的卡,上來英雄建一個交易站(鄂圖曼也就是土耳其起手最少300木,交易站200)農民造一個民房,一升2時分5農采200木,一農向對方家走去,准備2時代立刻造兵營,升時代選擇400木。
二時代卡為700木,700肉,600肉,700金,3馬,5火槍,5間諜,強化的兵工廠,皇宮陰謀。不斷的刷火槍+阿巴斯或馬即可,一般來講5分左右的時候10火槍就開始在對方家騷擾了(我好久不玩鄂圖曼了,我記得好像還能更快。)對方散兵克火槍的時候,因為是電腦,切近戰砍他或者等馬or阿巴斯打吧。
三時代也就是沒啥了,1000木(自己再采200起三主城,畢竟打電腦)皇家鑄幣局+冷藏技術(經濟卡)8火槍5輕騎(這是兵卡)然後是鄂圖曼重騎(dps)
四時代二工廠2巨炮即可。
2,速升後期經濟打發卡組
一時代依然3農,上來英雄建交易站加快船運以便於獲得更多卡。
升時代選擇200金一哨塔
二時代第一卡選擇700金,自己採集100金(有時候打寶就有了就不用采了)這樣直接就夠了1000金子直升3(不說的農民初期都只採肉)
二時代卡組,700金,高等兵工廠,皇宮陰謀,農業技術,雪茄廠。(後兩張經濟卡)
二升三根據國家選擇騎兵或阿巴斯
三時代第一卡1000木。自己採集200,,起三個主城,因為土耳其是免費造農民的,但是比正常國家慢,要升級清真寺的農民產速,開始刷農民。三時代多采木,吧牆和交易站立起來。
三時代第二卡4哨塔,這樣五哨塔,升級一階配合生時代的兵就扛得住了。
三時代卡組;1000木,四哨塔,鄂圖曼重騎,阿拉伯奴隸兵,冷藏技術,皇家鑄幣局,2炮或騎兵
四時代卡組,2重炮,工廠X2,隨便加點兵卡就好(推薦鄂圖曼重騎)

雖然說讓我直接寫卡組就好但是確實不知道你要什麼樣的強行給你個卡組還是不好用。。。推薦兩套打電腦的卡組,當然打人這就有點找死

㈡ 帝國時代3鄂圖曼

後期?土耳其到後期就完了。要說暴的話,最好是革命船運殖民地民兵,還是拼速度,要比對方升級快。你想想親兵和散拼不過,ABUS也不能和炮拼,就土耳其那經濟,大量出長炮或鷹炮是不現實的,馬炮更不用提。有優勢的是麻木盧克和奧斯曼重騎兵,但數量畢竟有限所以前期親兵+ABUS壓死對方是最好選擇

㈢ 帝國時代3土耳其怎麼吃海

鄂圖曼因為開局木材固定為300或400,相對於其他國家是較多的,
加上村民並不用食物作成本,所以靠吃海來補強經濟的打法也是非常強大,
尤其是在像中南半島、伊斯帕奧拉島這種無TP海圖,
或是像卡羅萊納這種肉區少且遠的圖更是需要吃海補強經濟,
否則以一般的陸戰方式打到中後期就容易因為經濟落後對手而陷入困境。

我個人到目前為止吃海的功力也沒有很高,
在這邊以我個人嘗試的經驗來介紹一下鄂圖曼最基本的吃海方法,
至於一些比較特殊或是對新手來說較有難度的玩法,
例如在中南半島把水上集結點移設至中央河道送戰船來牽制,或是在有海有TP的圖吃海占交雙開的我就省略不提了,
這些在玩熟了以後才比較有機會去運用及體會其要領。
第一部分:海圖常用卡片補充

鄂圖曼在海圖打法的基本卡片大致有以下這些:

發現時代
①縱帆船:海圖打法必放的卡片,通常是首發,讓漁船的成本降至40木材。
②魚市場:漁船全採集效率+25%,由於殖民有張油脂精煉廠,所以通常不太會發到這張,要不要放看個人。

殖民時代
①2輕型戰船:如果對方有出戰船想來封你的海或是你也發現他在吃海,那就可以發這張來守護與爭奪海權。
②油脂精煉廠:漁船全採集效率+30%,我個人認為是蠻有用的卡,不急於強攻或防守的話可以接在資源卡後面發。

要塞時代
①1護衛艦:重型戰艦,使用原因與目的跟輕型戰船差不多,另外在進攻時也能配合著轟擊對方蓋在岸邊的建築與單位。
第二部分:基本吃海簡述

發現時全村采肉的原則還是不變的,剛開始可以先蓋一房,
第一張卡直接打縱帆船,食物滿800時就按殖民鈕選400木材升級,(400木開局的在這時可以先蓋清真寺)
升級中拉2村去蓋碼頭,然後再拉2~3村去砍樹,蓋碼頭的2村蓋好後也砍樹,
這樣總共就是4~5村在砍,碼頭開始持續出漁船,
另一方面也跟平常陸戰時一樣拉2~3村采礦,剩下繼續打獵。

之後升級,400木蓋兵營跟第二碼頭,首發700木材箱補房舍與炮廠,
後面就跟一般打陸戰時差不多,一樣是親兵阿布混著出,而雙碼頭也是不斷地出漁船,
接著就看實際情形了,看是要發700錢幣沖要塞還是發600木材補馬廄還是補房舍、市場、清真寺等等,
對方如果Rush不凶時你甚至可以再蓋第三碼頭大吃特吃一番,這樣子經濟都會非常好,
Rush的凶的話就蓋房舍加人口上限持續補兵,或者拉點牆強化防守與拖延敵軍也可以。
參考自貼吧:http://tieba..com/p/1519084724?pn=2

㈣ 土耳其是何時將希臘人趕走的

土耳其對曾統治過阿拉伯人、希臘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等一事,感到十分驕傲.土耳其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祖先在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丁零、高車、鐵勒、突厥、回紇等,在六至九世紀間,土耳其族開始往中亞移動,不久中亞地區便成為世界史上所謂的土耳其斯坦(Turkistan),這些地方包括了現在的土庫曼(Turkmen)、烏茲別克(Uzbek)、哈薩克(Kazakh)、塔吉克(Tadk)、吉爾吉斯(Krighiz)等地。而在這些土耳其族中有另一支經由伊朗進入當時已回教化的西亞,並開始接觸回教,信仰回教。西元1055年土耳其族人佔領當時回教文明中心-巴格達,並成立塞爾柱王朝,成為西亞回教世界的統治者。西元1071年,塞爾柱軍隊大破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東羅馬帝國軍隊,小亞細亞因此成為土耳其人的勢力范圍。由於西亞(尤其是耶路撒冷)及小亞細亞為回教勢力所據,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諸國是一大打擊,於是有了世界史上著名為爭奪聖地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大敗後,建立塞爾柱王朝的土耳其族在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一角另建立了鄂圖曼帝國,不久即入侵巴爾干半島,並於西元1453年佔領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使這個頗具聲威的東方基督教盟主從歷史上消失。隨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始沿多惱河向西征伐,1529年終於包圍了歐洲第一名都維也納.雖然鄂圖曼土耳其終究未能攻克維也納,但是整個東歐的南半部至此歸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

㈤ 請說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 協約國獲勝
死亡 (約數)
將士: 9百萬
平民: 7百萬
合共: 1千6百萬
詳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統計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同盟國

* 塞爾維亞王國
* 俄羅斯帝國
* 法國
* 比利時
*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義大利王國
* 更多…

* 德意志帝國
* 奧匈帝國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 保加利亞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見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准備增加到230萬。
歐洲列強在1914年的海軍力量
國家 人員 大型炮艦 噸位
俄羅斯 54,000 4 328,000
法國 68,000 10 731,000
不列顛 209,000 29 2,205,000
合計 331,000 43 3,264,000
德國 79,000 17 1,019,000
奧匈帝國 16,000 3 249,000
合計 95,000 20 1,268,000
來源: Ferguson 1999 p 85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或稱為阿爾及西勒)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波斯尼亞危機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 (黑山) 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鄂圖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鄂圖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鄂圖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阿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鄂圖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Archke Francis Fredinand)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速戰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在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瑪恩河棗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始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 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8年,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 - 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惜,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鄂圖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義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份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君士坦丁堡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鄂圖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鄂圖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俄國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發,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之資本主義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投降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 - 鄂圖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沈,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世界大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諸國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諸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范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中國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德國變天

1918年8月 - 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元帥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ew Wilson)、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崇,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 - 《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鄂圖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共產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散布,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他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即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如欲得知詳情,請參看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統計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放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 比利時: 13,700
* 英國: 908,000
o 澳大利亞: 60,000
o 加拿大: 55,000
o 印度: 25,000
o 紐西蘭: 16,000
o 南非: 7,000
o 聯合王國: 715,000
* 法國: 1,240,000
o 法國殖民地: 114,000
* 希臘: 5,000
* 義大利: 650,000
* 日本: 300
* 黑山: 30,000
* 羅馬尼亞: 336,000
* 俄羅斯帝國: 1,700,000
* 塞爾維亞: 450,000
* 美國: 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382,500

* 奧匈帝國: 1,200,000
* 保加利亞:87500
* 德意志帝國: 1,770,000
* 奧斯曼帝國: 325,000

平民被殺: 6,493,000

* 奧匈帝國: 300,000
* 比利時: 30,000
* 英國: 31,000
* 保加利亞: 275,000
* 法國: 40,000
* 德意志帝國: 760,000
* 希臘: 132,000
* 羅馬尼亞: 275,000
* 俄羅斯: 3,100,000
* 塞爾維亞: 650,000
* 奧斯曼帝國: 1,000,000

㈥ 土耳其在中世紀跟哪些國家發生宗教戰爭,有人說鄂圖曼皇帝也瘋了周邊鄰居也瘋了。好幾次戰爭都跟宗教有關

那時不叫土耳其
叫拜占庭 就是東羅馬帝國
主要就是十字軍東征 和阿拉伯打過
也和十字軍打過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打亂了拜占庭的統治秩序,使拜占庭處境困難。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的形象被拉丁人醜化,拜占庭皇帝們不得不迎合西方,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世紀末拜占庭未能也無力迎合西方,這成為西方入侵的借口。前三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人與拉丁人關系惡化,拜占庭人對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征服拜占庭。
第四次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1202年-1204年)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㈦ 土耳其獨立戰爭的初始組織

安那托利亞的南部邊綠地區實際上已被英國的戰艦及希臘、義大利的軍隊控制,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本部遂移到地勢崎嶇的安那托利亞中部。
面對民族主義者的反對,君主政府讓一些鄂圖曼的主要官員,如阿塔土克,出任色佛爾條約介定「土耳其擁有絕對主權」地區的重要職位,那些地區不受協約國管制。土耳其政府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仍存有爭論。有一個觀點認為,這是土耳其政府傾向支持國民運動的行為,另一觀點認為君主政府仍想控制伊斯坦堡。另一個較為顯著的觀點認為,君主政府把這些官員趕出伊斯坦堡,讓那些部隊在首都的影響力降到最低。君主被引述指,在沒有有系統的軍隊之下,協約國軍隊是不可能被打敗的。當時的國民運動有兩支軍隊,一支是在安卡拉受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統領,另一支駐扎在埃爾祖魯姆,由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統領。
通過暗中操縱及朋友和支持者的協肋,阿塔土克成為安那托利亞所有軍隊的監察長,他的工作是要監督鄂圖曼武裝部隊的解散程序。阿塔土克及他的職員在1919年5月16日晚上乘坐一艘汽船SS班德爾馬離開伊斯坦堡,前往薩姆松 。5月19日,阿塔土克抵達薩姆松,在明蒂卡皇宮酒店住宿。阿塔土克讓薩姆松的民眾意識到希臘及義大利軍隊的登陸,他舉行佷多的會議,而電報系統亦讓阿塔土克很快與安那托利亞的各個部隊取得聯系,並連絡多個民族主義團體,他利用電報就英軍援助希臘盜匪及英軍的領土干預向外國大使及軍事部門提出抗議。在薩姆松逗留了一周後,阿塔土克前往85公里外的哈夫札。
阿塔土克在他的自傳里寫到,他需要全國的支持。他在加里波利之戰後的英雄身分給予他一些優勢。然而,這仍未足夠鼓動每一個人。1919年6月21日,他與勞夫·奧爾貝、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及瑞菲特·貝爾會晤,發表阿馬西亞公告。 1919年6月23日,卡索普得悉阿塔土克在安那托利亞那些低調行動的意味,於是向外交部報告。他的報告卻不被外交部負責東方事務的佐治·傑臣所重視。薩姆松的英軍首領靴斯亦曾多次向卡索普警示,但靴斯的軍隊卻被一個啹喀軍旅接替。英軍的調動使當地的人民相信阿塔土克的主張是正確的。國防協會在特拉布松建立後,一個相對平行的組織亦在薩姆松建立,這些組織宣稱黑海地區並不安全。佔領伊茲密爾所發生的事情再次重演。英軍在亞歷山大勒塔登陸,卡索普因違反他所簽署的停火協議而引退,於1919年8月5日調任其他職位。
鄂圖曼軍事大臣菲利特命令瑞菲特·貝爾及阿塔土克紓緩黑海地區穆斯林之間的緊張局勢。菲利帕夏向他們保證,英軍不會對他們採取軍事行動。阿塔土克向密友說道:「菲利帕夏不了解這里的實際情況,為了帝國的利益,他應當辭職。」
7月2日,阿塔土克收到蘇丹的電報,蘇丹要求他停止一切在安那托利亞的行動,返回首都。阿塔土克當時在埃爾祖魯姆,他不想返回伊斯坦布爾,他擔心外國勢力會算計他,他覺得最好的辦法是請兩個月的假期。
代表大會在錫瓦斯會議被確立。 1919年10月6日,阿里·黎渣帕夏派遣海軍大臣胡盧斯·薩利赫帕夏與國民運動商討。胡盧斯·薩利赫帕夏並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胡盧斯·薩利赫帕夏與阿塔土克在阿馬西亞會晤。阿塔土克將奧斯曼帝國議會的代表性問題提上議程,他希望阿里·黎渣帕夏能夠與代表大會簽訂一份協議。阿里·黎渣帕夏在咨詢了英國的意見後拒絕作出任何形式的承諾。
1919年12月,奧斯曼帝國議會的選舉首次進行,這是建立代議政制的一次嘗試,主張中央政府的合理性,以回應安那托利亞的新興國民運動。同時,一些奧斯曼帝國的希臘人在邊疆籌組希臘國民義勇軍,他們自行活動。奧斯曼帝國議會內的希臘議員多次阻撓會議進程,許多希臘人民也杯葛了該次的國會選舉。
新的選舉制度組成了新的奧斯曼帝國議會,但阿里·黎渣帕夏對於國會能為他帶來合法性的想法過於輕率。國會一直被伊斯坦布爾的英軍籠罩。任何國會的決定也要得到阿里·黎渣帕夏及英國官員簽署。新政府的權力受到限制。議員們不用多久也會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國會不會有任何的完整性。阿里·黎渣帕夏及他的政府變成了三國協約的發聲機器。被通過的法令都要得到英國的認同和特別指示。 1920年1月12日,鄂圖曼眾議院最後一次會議在首都舉行,首先由蘇丹發表講話,接著阿塔土克的一通電報表明合法的土耳其政府是位於安卡拉的代表大會。
在奧斯曼帝國議會內一股稱為費拉瓦坦的勢力承認埃爾祖魯姆會議及錫瓦斯會議所作出的決定。英國政府意識到一些他們不想看到的事開始活躍起來。鄂圖曼政府未能遏止民族主義。1920年1月28日,一些代表秘密舉行會議,建議選舉阿塔土克為大會主席,但他們知道在事情發生之前,英國政府可讓大會停止運作,因此推延有關的建議,會上還認同錫瓦斯會議的聲明。
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制訂全國契約,並於1920年2月12日公開該契約。全國契約包含了六個原則,包括自決、保障君士坦丁堡的安全、開放海峽、廢止投降條約。在全國契約的影響下,各種民族主義被團結起來,這與協約國的意願構成抵觸。 國民運動說服了奧斯曼帝國議會宣布全國契約,激使英國政府要採取行動控制局面。英國政府決定要有組織地控制土耳其,英國政府計劃鏟除由伊斯坦布爾以至整個安那托利亞的每一個組織,而阿塔土克的國民運動更是英國政府的眼中釘。英國外交部被知會要著手解決,外交部計劃利用阿拉伯起義時所運用的手法,不過,這一次所動用的資源要轉送到一些軍閥,如阿默特·安札武爾的手中。這一決定可以在色佛爾條約上站穩陣腳。安那托利亞會被基督教政府西化,英國政府宣稱這是保護基督教徒的唯一辦法。色佛爾條約將安那托利亞大部分劃歸基督教政府控制,以分化蘇丹政府的權力,讓基督教徒(希臘、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制衡穆斯林。
阿塔土克對此已早有準備,他提醒所有民族主義團體,首都可能會發布一些誤導性的消息,他又說,只有組織抗議才能迫使英方停止行動。他說「如今,土耳其民族要為保衛國家地位而奮斗,國家的存在及獨立就是國家的未來」。阿塔土克對阿拉伯起義及當中英方的干涉有相當深入的認識,他處處比英國外交部棋先一著,使他在眾多革命者當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1920年3月1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向協約國提出抗議。在抗議文件里提到,國會對有五位議員被拘捕表示不能接受,但英國已採取行動,鄂圖曼的政制被廢止,留下蘇丹作為帝國的統治者,而蘇丹也要倚賴協約國的力量維系著奧斯曼帝國,成為協約國的傀儡。

㈧ 1529年 奧斯曼帝國 圍攻維也納戰役詳情

1529年的維也納之圍與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不同,是蘇丹蘇萊曼一世所率領的鄂圖曼帝國穆斯林,第一次嘗試奪取維也納,但是失敗告終。這一戰是鄂圖曼帝國第一次侵略中歐,此戰之後的150年奧地利和鄂圖曼帝國互相爭奪中歐,直至維也納之戰為止。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萊曼一世這次進攻中歐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確立鄂圖曼帝國在匈牙利的統治,而這次進攻維也納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維也納之戰(德語: Schlacht am Kahlenberg、波蘭語: Bitwa pod Wiedniem 或 Odsiecz Wiedeńska、土耳其語: İkinci Viyana Kuşatması、烏克蘭語: Віденська відсіч (Viděns'ka Vidsič))發生於1683年9月12日,鄂圖曼帝國軍隊圍困維也納的兩個月後。這場戰役阻止了鄂圖曼帝國攻入歐洲的行動,並維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

這場大規模的戰爭由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率領的波蘭-奧地利-德意志軍隊獲得勝利,他們打敗了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巴沙率領的鄂圖曼帝國軍隊。

鄂圖曼帝國軍隊於1683年7月14日開始圍困維也納,軍隊大約有138,000人(雖然大部分並沒有參與戰斗,而且當中只有50,000名具作戰經驗的士兵,其餘是作支持的兵員)[1]。當中決定性的一戰發生於9月12日,神聖聯盟有70,000 人的援軍抵達,對抗鄂圖曼軍隊。

聯軍由以下的軍隊組成:

* 約翰三世的30,000名波蘭軍隊(立陶宛人未有參與戰斗)
* 查理五世率領的18,500名奧地利軍隊
* 瓦爾德克的佐治·腓特烈親王率領的19,000名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軍隊
* 約翰·喬治三世率領的9,000名薩克森軍隊

而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約翰三世是這支聯軍的主帥。

這場戰役是中歐的多個王國與鄂圖曼帝國持續300年的爭斗以來的一次轉折點。戰役之後的16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逐漸從鄂圖曼帝國中奪回匈牙利南部和特蘭西瓦尼亞,當中並消滅了大量鄂圖曼軍隊
我自己也不太了解,這是維基上粘的,學習了

㈨ 土耳其鄂圖曼皇帝跟俄國沙皇在中世紀發生了幾次領土戰爭。記得有一次鄂圖曼皇帝把俄國沙皇打的四處竄逃。

鄂圖曼即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是土耳其發音,英文發音就是鄂圖曼。所以歐美人稱土耳其人為鄂圖曼人。其與俄國之間的領土戰爭主要是俄土戰爭,是指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奧地利、英國、法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也先後參與其中。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
其中,在第三次俄土戰爭中,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戰敗於俄國境內的波爾塔瓦,撤退至奧斯曼帝國,請求蘇丹協助抗敵。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亞韃靼人軍隊的重圍。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其被迫放棄亞速,並需拆毀亞速海沿岸的防禦工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