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土耳其內戰
㈠ 關於二戰後土耳其內戰
不咋的的啊
㈡ 美國為何在二戰後擔心蘇聯顛覆土耳其政權土耳其二戰後並沒有發生內戰
冷戰開始初期到土耳其參加朝鮮戰爭前的美土關系
「在朝鮮戰爭之前,美國是以盡力爭取的態度看待土耳其的。在美國眼中,土耳其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阻止蘇聯力量南下和進入地中海的前沿陣地』」。①
這一階段的美土關系受到了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蘇土關系的轉變。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實行「國內和平,世界和平」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中包括加強與蘇聯的友好關系。1921年3月,土耳其與新成立的蘇俄政權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土友好條約》。該條約體現出雙方平等互惠的原則。在條約中,蘇俄政府完全放棄了以往強加在土耳其身上的所有不平等條款,還免除了所欠沙俄的一切債務。總體上,土蘇關系在二戰爆發前一直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系。
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政府立即制定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即土耳其既與英美蘇保持著關系也與納粹德國互通有無。1941年6月,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土德友好與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中規定土耳其向德國提供重要的戰略原料銅、鉻等礦石,封鎖黑海海峽,禁止美、英援助蘇聯的軍事物資通過黑海海峽。土耳其政府的政策立即招致蘇聯的不滿。「蘇聯認為土耳其的親德路線使其南部邊境受到了直接的威脅,土耳其這種投機的騎牆政策是不可容忍的。到戰爭後期,蘇聯對土更是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土放棄中立政策,立即加入盟國參戰。英國和法國一度也對土耳其的中立政策持懷疑和批評態度,盟國中只有美國一直對土耳其的中立外交政策給予理解和支持。」②後來在美國的勸說之下,土耳其向軸心國宣戰,結束了五年之久的中立政策而且加入了聯合國。1945年,蘇聯要求監管黑海海峽。美國等西方國家與土耳其都對蘇聯的要求感到震驚。蘇聯的態度是對土耳其國家主權的嚴重干涉,而且還將美英等國排除在解決海峽爭端的大門之外。因此,美國得到這一消息之後的反應便是將「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派往地中海保護土耳其。
美國在中東的力量增長。美國戰後在中東的擴張首先是為其冷戰這個大戰略服務的。中東自然屬於美蘇爭奪的勢力范圍之一。「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對爭奪世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戰後中東地區就一直成為美國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目標。美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中東北部、東地中海區域的戰略地位,認為這是遏制蘇聯軍事力量進入地中海與中東的防禦地帶。」③
美國為了不使土耳其落入蘇聯之手,向土耳其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而且還在土耳其修建了軍事基地。這個措施是美國加強中東霸權地位的重要一環。美國對中東如此重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東的石油資源。除此之外,中東還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富饒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得中東成為戰後美國在這一地區滲透的重要原因之一。
㈢ 土耳其與俄羅斯有過幾次戰爭都誰贏了
17-19世紀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乾等地進行的系列戰爭,其中重要的有10次。俄土戰爭斷斷續續前後共長達241年,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了。
俄土戰爭的開始,為了爭奪第聶伯河下游地區。1676年,俄國對土耳其宣戰,戰爭持續5年未能分出勝負,於1681年簽署和約,奧斯曼帝國承認沙皇俄國對第涅伯河左岸地區的統治,俄土戰爭第二次,1683年7月土軍圍困維也納。次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結成反奧斯曼的「神聖同盟」,俄國加盟。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延伸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歸俄國,俄國獲得亞速要塞。
俄土戰爭第三次1710年,土軍北伐收復頓河河口。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重圍。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被迫放棄亞速,並需拆毀亞速海沿岸的防禦工事,俄土戰爭第四次,1735年底克里米亞韃靼人襲擊烏克蘭和高加索成為了戰爭的借口。之後,俄國面臨瑞典入侵的威脅,而盟國奧地利又退出戰爭。
最終戰爭的結果是俄軍退出克里米亞半島。最後簽署的巴黎和約使俄羅斯喪失了幾乎歷次對土戰爭的成果,這也是土耳其在對俄作戰中取得的唯一一次勝利。
㈣ 敘利亞土耳其發生沖突的原因
原因有三:
1、土耳其政府親美。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忠誠狗腿子。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正好向美國主子表明忠心,好撈點好處。
2、土耳其以土耳其族(屬突厥人)為主,與阿拉伯人的國家關系一直比較微妙。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可以挑起敘內戰,使阿拉伯世界大亂,讓土耳其人漁翁得利。
3、土耳其人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敘利亞反對派也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而敘統治者巴沙爾家族是什葉派,土耳其在情感上更願意支持敘利亞反對派。
㈤ 土耳其內戰打仗的原因
是政變不是打仗,土雞有這個傳統,土雞國父開摩爾就是這么上台的,他賦予軍隊權利,保證國家世俗化,防止伊斯蘭極端化,曾經爆發了4次政變,也打擊了伊斯蘭勢力,在現任總統時期和IS曖昧不清,擊落俄羅斯飛機打死飛行員,和美國人關系也不好,極端勢力抬頭了
㈥ 杜魯門主義出台前的希臘土耳其危機究竟是怎麼回事
1944年到1949年,希臘發生了內戰。內戰一方是先後受到英美支持的希臘政府軍。另一方是戰爭時期領導抗德運動的希臘共產黨武裝,內戰中一直受到南斯拉夫的支持。 內戰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1944年—1945年),控制希臘大部分領土的左翼抵抗力量對抗回到祖國的希臘流亡政府,這一流亡政府戰爭期間在英國的支持下成立於開羅。在第二階段(1946年—1949年),經過不公正選舉上台的右翼政府繼續和希臘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作戰。最後,由於蘇聯與南斯拉夫關系的破裂,希臘左翼內部也分列為贊成斯大林和贊成鐵托的兩派,結果希臘放棄了支持他們的那斯拉夫,選擇了蘇聯,蘇聯卻沒有給他們有力的支持,最終失敗。內戰給希臘留下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分裂,這一局面直至20世紀70年代才結束。
二戰結束後,蘇聯向土耳其提出共管黑海海峽和割讓卡爾斯-阿爾達漢地區的要求,遭到土耳其拒絕後,蘇聯在蘇土邊境集結兵力,土蘇關系緊張。面對蘇聯在中東北部地帶造成的威脅,美國立即給予反擊,並乘機擴大在土耳其的影響。
㈦ 土耳其內戰簡介
一次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奧集團方面作戰。土耳其成為德國的財政和軍事附庸。大戰期間土耳其有60萬士兵戰死或被俘,200萬人受傷,國債高達44,800萬金里拉,經濟陷於崩潰。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被迫與協約國代表簽訂《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協約國軍隊佔領首都伊斯坦布爾、海峽地區以及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在英法支持下佔領伊茲密爾及其鄰近地區。土耳其各地紛紛成立護權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1919年7月23日至8月7日,東部各省護權協會召開埃爾祖魯姆大會,凱末爾被選為大會主席和代表委員會主席;大會決議宣布,停戰協定確認的民族邊界內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反對各種形式的外國佔領和干涉;一旦伊斯坦布爾政府無力捍衛國家獨立,就應成立臨時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託管和委任統治。同年9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錫瓦斯大會,確認了埃爾祖魯姆大會所通過的民族斗爭綱領,大會成立全國性的安納托利亞和羅梅利亞護權協會,選舉以凱末爾為首的16人代表委員會,民族主義者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代表委員會根據錫瓦斯大會決議精神擬定的、維護土耳其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國民公約》,宣布停戰協定規定的邊界內土耳其人佔大多數的地區「構成一個真正的、在法權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體」;反對阻礙土耳其政治、司法、財政發展的種種限制等。3月16日,協約國軍隊在伊斯坦布爾登陸。1920年4月23日,首屆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召開,成立以凱末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議定書一律無效,要求蘇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業。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會通過剝奪土耳其民族生存權利的《色佛爾和約》。1921年7月,希臘十餘萬干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國民軍取得薩卡里亞戰役的勝利,成為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協約國陣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佔領軍。義大利也於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後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復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和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蘇丹制。1923年9月,由護權協會第一集團改組的人民黨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點半,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
㈧ 誰知道塞普勒斯的希臘族和土耳其族之間內戰,到底什麼原因
1489年,被威尼斯共和國吞並
1571年,由奧斯曼帝國佔領,1573年正式割讓。
1878年,被英國佔領,開始82年的統治。
1925年,淪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1959年2月,英國、希臘、土耳其簽訂《蘇黎世-倫敦協定》,希臘、土耳其、塞普勒斯三國簽訂《聯盟條約》。希、土、英3國保證塞普勒斯的獨立。
1960年8月16日,宣布獨立,成立塞普勒斯共和國。組成兩族聯合政府。
1963年底,兩族因制憲問題發生嚴重流血沖突。
1974年7月,希臘軍人政權在塞普勒斯策動政變,土耳其以此為由出兵。
基督教勢力的建立
南北塞普勒斯之間復雜的政治與民族關系起源於非常久遠以前的時代。歷史上可以找到、關於此島最早的歷史記載,說明塞普勒斯是屬於亞述帝國的版圖之一,島上的民族屬於古代腓尼基人與希臘人族裔,並且在公元前58年時,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傳說,在塞普勒斯屬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時代,包括保羅、巴拿巴與馬可在內的幾位耶穌門徒都曾造訪過塞普勒斯島,保羅將基督教帶到該島上,而巴拿巴則建立了第一座塞普勒斯教會。因為此因素,塞普勒斯成為地中海地區最早開始信奉基督教的地區,而今日島上的希臘裔居民也都是信奉基督教,屬於希臘正教的一支。
伊斯蘭教移民進入
而另一方面,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則得到了16世紀以後才來到塞普勒斯島。1570年奧圖曼帝國從當時擁有著塞普勒斯島的威尼斯共和國手中搶下此島的控制權,開始鼓勵土耳其士兵主動攜家帶眷移民到該地,新進入的土裔移民對於島上原本的希臘裔居民來說有很強烈的排擠效應,因而種下數百年後分裂狀況的伏筆。在17世紀奧圖曼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是移民潮的高峰,在這段期間島上的希臘正教教會是希臘族裔唯一的凝聚力量。
英國殖民時代
1878年時,為了防止帝俄勢力的南侵,奧圖曼帝國以塞普勒斯換取英國在俄土戰爭中對該國的支持,正式將該島的行政權轉移給英國,但是保留該島的宗主權。1925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塞普勒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島上也有許多土耳其裔居民在此時搬遷回土耳其本土。在英國統治的期間,塞普勒斯島上的希臘居民一直在討論與爭取回歸希臘「祖國」的可能性,甚至組成極端右翼的塞普勒斯鬥士國家組織(Ethniki Organosis Kyprion Agoniston,EOKA,成立於1955年)進行地下抗爭活動。在EOKA組成後的四年間,他們持續地攻擊了許多屬於英國的設施目標,而英國當局也以保護土耳其裔居民的理由武力反擊。
㈨ 土耳其是什麼社會制度
土耳其是資本主義國家。
土耳其政治是以議會制代議民主制的共和體制為框架(也就是議會制),奉行多黨制,土耳其總理是政府的領導人。土耳其的政治體制以分權為原則,行政權由政府行使,立法權則屬於政府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司法則獨立於行政及立法。現行的憲法在1982年11月7日起實施,憲法奉行世俗主義。2017年4月土耳其憲法修正案獲得通過,總統制將成為2019年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後的法定政體。
延伸: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文: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人是屬於歐洲人種的地中海原住民的後裔,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至16世紀和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土耳其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9世紀時國力開始衰落,1914年8月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並於1918年戰敗。喪失了大片領土,帝國從此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擊退外國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地跨亞、歐兩大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是歐盟的候選國。憲法規定土耳其為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 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與美國保持傳統戰略夥伴關系的同時加強與歐洲國家的關系。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又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始會員國及二十國集團的成員。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亦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㈩ 土耳其和庫爾德人二者的恩怨情仇是什麼樣的呢
庫爾德人作為西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近3000萬,其中有1500萬人生活在土耳其,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0%以上,生活居住在土耳其東南部各省。
由於土耳其政府一直主張一個民族理論,不承認庫爾德民族文化,信仰和語言的權利和民族歧視,就造成土耳其和庫爾德人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