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什麼人戴面紗

土耳其什麼人戴面紗

發布時間: 2022-07-10 09:02:21

⑴ 土耳其的服裝是咋樣的

土耳其的傳統服裝,男人戴紅色高筒氈帽或呢帽,穿長袍與燈籠褲,婦女則戴黑面紗,穿黑袍與燈籠褲。這種傳統服飾如今在一些農村尚可看到,在城市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見。

土耳其男子講究蓄須,穿著多為西裝革履,而燈籠褲卻得以保留;婦女平時穿鮮艷上衣和花俏燈籠褲,但不可以穿無袖上衣和西式短褲。到清真寺做禮拜時,婦女必須包頭巾、穿裙子。送給新娘的禮物一般是金手鐲,若新娘兩個手臂上戴滿金手鐲,日後即可衣食無憂。

(1)土耳其什麼人戴面紗擴展閱讀:

土耳其民族特色:

土耳其人原過游牧生活,改事農業,兼營畜牧。農產品以棉花、煙草、干鮮果類為大宗。奧斯曼帝國時代,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建立共和國後,推行世俗化運動。經濟發展迅速,政治趨向民主,教育受到重視,婦女地位得到提高。昔日社會流行的深閨制已不存在,束縛婦女的面罩和黑袍已被廢除。婦女可以參加各項生產勞動和政治活動。土耳其人喜愛文學和詩歌。

土耳其造型藝術:

在十八世紀之前,土耳其繪畫以繪畫為主,通常作為書籍的手工插圖。進入十八世紀後,油畫越來越受歡迎,最初主要是壁畫。從那時起,受歐洲影響,軍校開設了一個繪畫課程。因此,最早的土耳其畫家都來自軍隊,他們尊重伊斯蘭傳統,他們沉重而輕盈。

由Osman Hamdibey創立的藝術學校,在土耳其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標志著現代土耳其繪畫的開始,人體逐漸成為繪畫的主題。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隨後出現了許多當代作家,繪畫世界形成了許多學派。在土耳其的各個城市舉辦了藝術展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畫作。銀行和公司也投資藝術品。

⑵ 柏柏爾人的獨特分支——圖阿雷格人

圖阿雷格人是柏柏爾人的一個分支。他們尊重婦女,酷愛音樂和詩歌;以牧駝為主,兼養綿羊和山羊;慣用劍、矛和匕首。他們過著流浪生活,住在用羊皮或毛織物做成的紅色帳篷里,沒有固定的住所。
圖阿雷格人有個獨特的習俗,即男子帶面紗,而女子則不戴面紗。所以人們把圖阿雷格人稱作「戴面紗的人」,同時由於面紗是藍色的,故又把他們稱為「藍色的人」。這種面紗當地土語叫做「伊勃恩·巴多特」,又名「達格里」。面紗是一塊寬為25厘米、長為3米、綉有褐色花邊的毛織物,披頭蓋臉,只露眼睛,在脖子上繞一圈後下垂到胸前或背後。男子們無論何時都不能不戴面紗或任意揭開面紗,連睡覺時也必須戴上。只有吃東西時才將面紗揭開一部分,但還需用手遮住嘴。男人若當著女人的面露出臉嘴時,則被認為是一種不可原諒的失禮行為。即使陪著客人喝茶,也要小心翼翼地把嘴巴藏在面紗里。
圖阿雷格人的另一獨特習俗是尊重女性。婦女社會地位很高,可以參加公共活動與部落會議,並擁有財產;她們不從事經濟活動和家務勞動,有充分時間傾注在文藝創作上;她們學識廣博,精通本民族的傳統。而男子識字的人卻不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放牧和勞動。圖阿雷格人尊重女性的習俗集中體現在婚俗上。以求婚為例,若姑娘看不上男方,則可用手指按在求婚者手腕處表示拒絕。此時男方不得再次強求。

⑶ 穆斯林婦女為何戴面紗

面紗的存在一個簡單的原因是阿拉伯人生活與沙漠,面紗是遮擋風沙之用,而伊斯蘭教最早興盛於阿拉伯,故此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面紗可以保護婦女避免不必要的騷擾。

許多學者和宗教專家解讀《古蘭經》要求女性在有丈夫或直系親屬以外男人出現時,至少遮蓋頭部,但有時也包括面部,手和腳。

伊斯蘭教的確是完美的、清潔的宗教。提倡穆斯林在其他人面前無論穿戴、交通工具表現出清潔、優雅的儀表。因此安拉創造了裝飾以及所有享受的衣服和點綴。

清高的安拉說:「阿丹的子孫啊!我確已為你們而創造遮蓋陰部的衣服和修飾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為優美。這是屬於真主的跡象,以便他們覺悟。」 [ 第 7 章 26 節 ] 安拉又說:「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你們必須穿著服飾。

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真主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 [ 第 7 章 31 節 ] 我們可以在一下簡略敘述安拉規定的服飾、裝飾儀表的禮儀。

⑷ 戴頭巾的女人是什麼民族

戴頭巾的女人是回族。回族同胞信奉伊斯蘭教。因此,不僅是我們的回族女性要戴頭巾,而是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女性都要戴頭巾,比如阿拉伯地區、伊朗、土耳其、敘利亞等國家,非洲部分國家,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他們都是信仰伊斯蘭教。

女人戴頭巾的原因

戴頭巾是有信仰的一種外在體現。對她們本身而言是遵守造物真主的命令。外顯的好處之一是易於識別一表明她們是有操守的婦女;另-方面不容易致人犯罪。它有遮羞的作用,」青絲不見青天」,是世界穆斯林婦女的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故多以面紗、披巾蒙面遮發。另外,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

⑸ 土耳其的禮儀,文化,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土耳其人信仰自由,但98%以上的人都信仰伊斯蘭教,國家有專門的宗教事務局掌管宗教事務。開齋節是伊斯蘭世界也是土耳其最盛大的節日,經過1個月的把齋,開齋節時到處喜氣洋洋,一派節日氣氛,人們走親訪友,互贈禮品,品嘗香甜的巧克力和各種甜點。 土耳其從城市到鄉村,到處都是清真寺,每天5次從宣禮塔傳出贊頌安拉的聲音。清真寺是可以定時參觀的,女士進清真寺一定要包頭巾、穿裙子。 男孩子長到7歲左右要舉行割禮,割禮之後的小男孩身穿白袍,頭戴王冠,手握權杖,神氣活現地躺在床上,親朋好友都要來送紅包,還有一個陪伴男孩進行割禮的人,將和這個男孩一生關系密切,相當於男孩父親的地位。 土耳其比較保守的婦女穿袍子戴頭巾,而城市開放的婦女則更喜歡穿緊身衣,以顯露她們迷人的體形。婦女大多出門工作,結婚後隨夫姓。雖然大多數公共場合都不分男女,但按摩、理發必須男女分開。 土耳其的婚禮要宴請親朋好友,賓客給新娘的禮物一般是金手鐲,新娘兩個手臂上戴滿金手鐲,日後即可衣食無憂。土耳其實行土葬,不允許火葬,死者必須由同性洗凈,頭朝麥加方向,否則不能升入天國。 土耳其人非常好客,見面要親臉頰,而且不停地問好。土耳其人對中國人也十分熱情友好。如果到土人家做客,進屋之前必須脫鞋,土人家裡一定鋪滿地毯,再窮的人家裡都是一塵不染。在公共場合千萬不能用手指別人、揩鼻涕、剪指甲等,這些都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土耳其的手工地毯在歐洲很有名氣,土耳其的食品以烤肉、甜點聞名,土耳其菜被譽為世界第三大菜系。土耳其知名的還有:土耳其浴、肚皮舞。 土耳其人生活節奏很慢,在餐館吃一頓飯,至少要兩三個鍾頭,但他們開起車來卻像騎馬一樣橫沖直撞。土人喜歡飲茶和咖啡,和一般的茶和咖啡不同,土耳其的茶和咖啡要煮很長時間。雖然他們不喝中國的綠茶或花茶,但如果送他們一小桶中國茶葉,他們也會非常高興

⑹ 描述一下西亞,中東地區民族的風俗習慣

阿拉伯人喜怒莫測,性情暴烈,容易沖動,固執己見。為了使對方高興,阿拉伯人常許諾自己辦不到的事,而外來人在不了解情況時也常信以為真。 阿拉伯人很講究禮尚往來。由於他們很富有,送禮時顯得慷慨。他們喜歡金色,喜歡用鋼筆作為禮物。去阿拉伯人家做客時,可以帶些受歡迎的美國和德國製品。不要送帶有動物形象的東西,他們認為動物會給人帶來厄運。 在沙烏地阿拉伯,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問候為禮。如果雙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熱情友好則以左手搭在對方右肩上,然後左右貼面三次。有時候主人為表示親切,會用左手拉著對方右手邊走邊說。交換禮物時,用右手或雙手,忌用左手。 按穆斯林的習俗,該國忌食豬肉、有貝殼的海鮮和無鱗魚,肉食不帶血。應邀到主人家做客時可以帶些小禮品,如糖果、工藝品等。別送酒類禮品。不能單獨給女主人送禮,也別送什麼東西給已婚的女子。忌送帶婦女圖片及婦女形象的雕塑品。與阿拉伯人初次見面就送禮,可能會被認為是行賄。切勿把用舊的東西送給他們。 清真寺內嚴禁穿鞋進入。不戴面紗的婦女忌進清真寺,忌男女當眾擁抱接吻,婦女在陌生人面前要戴面紗。 本文地址: http://me.guolvol.com/h/200902/22-3844.html 風俗習慣: 1.土耳其雖是伊斯蘭教國家,但作息時間與西方無異,除進入清真寺須脫鞋及肅靜外,國內氣氛非常自由,與其他中東地區伊斯蘭國家迥異。 2.土耳其人好客,亦禮貌周到,小禮物頗能增進初識朋友間的友誼。中層階級以上的土耳其人,大都自認為歐洲人。 3.土耳其英文並不普遍,除觀光旅館、飯店或商店外,洽商公務最好有翻譯同行。 4.土耳其人至今仍極崇敬其國父凱末爾將軍,不論公司行號、政府機關均懸掛有凱末爾的相片。 5.土耳其人在自家門口掛幾頭大蒜,認為會給他們帶來幸福和吉祥。 小費:一流飯店及餐廳的帳單已加算15%的服務費,但習慣上仍支付5%-10%的小費;給機場飯店搬運行李的小費每件約1新里拉;旅館房間服務員每天給1-2新里拉小費;計程車司機可不給小費。

⑺ 中東婦女從什麼時候開始戴面紗

中東國家戴面紗的女性,撩起面紗驚艷世界

掀起中東美女的面紗,驚艷全世界!

⑻ 土耳其女人要帶面紗出門嗎

土耳其政教分離,比較歐化,國家也比較前衛。
所以,大部分女人不帶,但是一些偏遠地區,尤其是庫爾德人居住區和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家庭還是會戴面紗。
伊朗的情況大家都知道,跟政教分離差十萬八千里,大部分女人戴面紗。

⑼ 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以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阿拉伯人(英:Arabs;阿:عَرَب),閃米特人的一支,是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語言為阿拉伯語,多信奉伊斯蘭教,人口約四億五千萬人,由阿拉伯人組成的社會為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黎巴嫩、利比亞、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突尼西亞、阿聯酋、葉門、科威特。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

日耳曼人(拉丁語:Germani;英語:Germanic peoples),他們在羅馬帝國時期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也是現今歐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現今的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人)、荷蘭人、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冰島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德意志人、奧地利人和瑞士人的語言為德語。

(9)土耳其什麼人戴面紗擴展閱讀:

各民族特色

1、土耳其人原過游牧生活,改事農業,兼營畜牧。農產品以棉花、煙草、干鮮果類為大宗。奧斯曼帝國時代,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建立共和國後,推行世俗化運動。經濟發展迅速,政治趨向民主,教育受到重視,婦女地位得到提高。

昔日社會流行的深閨制已不存在,束縛婦女的面罩和黑袍已被廢除。婦女可以參加各項生產勞動和政治活動。土耳其人喜愛文學和詩歌。

2、阿拉伯人盛行嫡堂婚姻,個別地方尚有交換婚和臨時婚。傳統住宅一般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區居民多住用棕櫚葉和蘆葦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築的小房。

因為天氣炎熱,當地人大多喜歡將床搬到屋頂睡覺,以便於乘涼。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帳篷。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蓋頭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戴戒指、項鏈和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3、日耳曼人定居中歐以後,保持著氏族組織。公元前1世紀中葉日耳曼人的生產力相當低下,連與羅馬人接觸較多的蘇維匯人也是以畜牧和打獵為生,農業不重要,仍採用刀耕火種的方法,大概一塊地收獲幾次以後就得丟掉,換種新的土地。

那時,日耳曼人還沒有定居,沒有奴隸,由氏族首領主持公務,戰爭時期則選出握有生殺大權的軍事首長,顯然還是十分完整的氏族社會。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公社土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數為准;公社之內,再按貴賤分給各人。可見耕地仍然公社共有,但已經不是平均分配了。

按貴賤分給各人,研究者認為指的是分給「大家庭公社」它包括幾代人,耕種一定的土地,使用四周荒地,是母權制共產制家庭到現代小家庭之間的過渡形式。耕畜和住宅已經歸各家私有,不再是公共財產;尤其是耕畜,是他們鍾愛的財產,犯了輕罪可用它抵償。

很久以後的農村公社(馬爾克),就是從這種大家庭公社發展起來的。

⑽ 土耳其傳統服裝

土耳其傳統服裝:

土耳其女性的傳統服飾多由花色繁雜的棉質與絲質布料製成,基本款式沒有太大變化,各地區之間的差異也較小,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寬大松垮的無襠褲莎伐。

在土耳其許多地區,常見的女性服裝還有高領長袖的夾克配以長可及膝的外套,夾克的下擺分為三片,前面兩片,後面一片。為了便於跳舞或工作,有時將後面的一片折進腰帶里,或將前面的兩片折至背部,固定在臀部。

在北部某些地區,人們還會將前面兩片交錯成圍裙的樣子。夾克大多是用有著垂直線條且色彩豐富的布料製成,它與款式寬松色調平淡的沙伐形成了鮮明對比。

(10)土耳其什麼人戴面紗擴展閱讀

土耳其男子的紅色筒帽一般都附有頭巾,有些地區的男子只帶頭巾,頭巾分為單色或多色,佩藏時常常環繞在頭部。黑海沿岸的某些地區,男子喜歡戴「巴士里克」,它由條長長的黑 色圍巾繞在頭上,但在頭部兩側會露出像耳朵一樣的兩端。

土耳其男人大多穿著黑色或褐色的葉梅尼鞋子,在黑海沿岸更常見的是軟皮靴再配一.條寬腰帶。很多人更喜歡在寬腰帶上繫上另一條很寬的皮帶,便於插置各式武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