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是怎麼走入深淵的
㈠ 土耳其為什麼倒向中俄
是倒向俄國,沒有中國的事。
土耳其最先是追隨北約對抗敘利亞政府軍,也打擊is,不把俄羅斯放在眼裡,甚至擊落了一架俄羅斯越界的蘇24戰斗轟炸機,導致兩國劍拔弩張。
正在這個時候,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土耳其總體從調查結果認定,是美國人支持部分土耳其部分軍人策劃了這次政變,並認為理由是美國人一直庇護敘利亞及周邊地區的庫爾德人,對土耳其人敵視庫爾德人不滿。
粉碎 政變後,土耳其開始和俄羅斯緩解關系,越走越好,現在好的就像穿一條褲子了,俄羅斯還賣給土耳其防空導彈,變相支持土耳其打擊庫爾德人,導致美國極度不滿。
那一塊地方真亂套。
㈡ 凱末爾何以使已經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今天的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曾經是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國家。疆域廣闊,擁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天的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天蘇丹和葉門。
雖然擁有小亞細亞的核心領土的土耳其僅有78萬平方公里,與當年龐大奧斯曼帝國無法相比,但是若沒有凱末爾的縱橫捭闔拚死抗爭,恐怕連這也難保住,雖然失去的太多,但這對於當時土耳其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了。可以說,凱末爾拯救已經被肢解分裂的奧斯曼帝國,又成功把這個古老的伊斯蘭帝國進行了現代世俗化改革,自己成了土耳其的「國父」,也使土耳其成為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的歐洲國家。
㈢ 土耳其是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它為什麼沒能崛起
因為它的處於政治沖突中心、地理位置尷尬和土耳其宗教化等等原因,都是導致它沒有崛起。
三、土耳其宗教化
現在領導土耳其的總統是一個上了年紀同時還是大權都拿在手上的人,還沒有軍隊的壓制,他想把土耳其恢復到奧斯曼帝國時期,同時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把整個土耳其宗教化。這樣做的下場就會導致國家的經濟實力後退。
總結一下,土耳其現在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激怒其他國家,解決好自己的國家的內部矛盾,不要想一些不實際的想法,想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那就慢慢增加自己國家實力吧。
㈣ 土耳其金融危機2001
有什麼好鄙視的,至少他花時間找了這篇資料!頂2樓
一、危機始末
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經濟出現滯脹,而且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土耳其漸漸失去信心。為了使國內經濟走出困境、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債務和穩定投資者信心,土耳其迫切需要IMF的緊急貸款。2000年1月,土耳其為了獲得IMF和世界銀行80億美元的貸款,採納了IMF一些令人懷疑的建議,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改革銀行體系和對國有資產進行私有化等等。這一系列緊縮政策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但是對困境中的土耳其經濟無疑雪上加霜。
2000年11月,土耳其政府接管了10家陷入困境的銀行,導致投資者產生恐慌心理,全國范圍內出現擠兌風潮,金融危機首次爆發。土耳其政府為了穩定銀行體系,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銀行部門注入了約60億美元的資金。這一數量遠遠超過了1999年底與IMF達成的關於控制貨幣發行規模的協議。為了固守協議,11月30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停止向市場投放資金,導致隔夜同業拆借利率很快漲到接近2000%的年利率水平。如此高的利率吸引了大量股市資金,結果伊斯坦布爾股交所的全國100指數在12月份下跌幅度超過50%。土耳其政府立即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緊急干預,主要包括:銀行業重組和對擁有巨額不良貸款的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開放電信業;積極尋求國際援助等等。歐盟和IMF也分別提供1.5億歐元和77億美元的援助。到當年12月中旬,危機暫時平息,土耳其經濟開始步入正軌。
誰知好景不長,短短三個月後,金融危機竟又卷土重來。由於土耳其長期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土耳其總統和總理在治國方略上曾出現重大分歧並有多次爭執。2001年2月19日,他們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月度例會上再次針鋒相對。消息傳出後,投資者信心大受打擊,紛紛撤資,土耳其又爆發了貨幣危機。外匯市場上投資者拋售土耳其里拉,土耳其政府有限的外匯儲備(2000年底不到200億美元)根本無法維持釘住匯率制。2月22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舉立即引起外匯市場劇烈動盪,美元對里拉的匯率從前一天的1比65萬飆升至1比120萬。土耳其政府在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後痛下決心,推行金融市場化改革,抑制壟斷,引入競爭。IMF和世界銀行也認可了土耳其政府的做法並再次提供援助,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危機很快被遏制住了。
二、危機的原因
(一)宏觀經濟不平衡
1.經常項目巨額赤字。20世紀90年代,受到重要貿易夥伴俄羅斯金融危機、兩次大地震、98年底以後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土耳其出現大量貿易赤字。2001年1月至8月貿易逆差為232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為5.2%。
2.通貨膨脹嚴重。據2000年10月公布的數字,土耳其的通脹率為44.4%。
3.債務負擔沉重。2000年土耳其債務總和達110億美元,佔GDP比重為50%左右。
(二)匯率制度不合理
IMF2000年向土耳其提供貸款的一個條件是當年1月1日起土耳其開始實行爬行釘住匯率制,要求里拉同由美元和歐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掛鉤,一年內最大調整幅度為15%。要實現穩定匯率和降低通脹的雙重目標,土耳其有限的外匯儲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雖然名義匯率水平保持穩定,但是高通脹率造成了里拉的實際升值,使得經常項目赤進一步字擴大。
(三)銀行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土耳其一直實行金融為國家發展政策服務的策略,政府和銀行關系過於密切,造成銀行業集中度很高、銀行經營效率低下。同時政府對於出現問題的大規模銀行歷來都採取資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頓的做法,使得國內銀行業缺乏自律和監管機制。
(四)政局不穩定
90年代以來,土耳其一直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各項政策在政府內部經常不能達成一致,導致政策貫徹不力。政治危機就直接誘發了2001年2月的金融危機。
三、危機的影響與啟示
土耳其金融危機除了使俄羅斯、波蘭、阿根廷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證券市場出現輕微震盪外,並沒有向其它地區擴散,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較小。在2001年中期,土耳其經濟也開始復甦,僵硬的匯率制度已經廢除,里拉在貶值後提高了國內貿易品的出口競爭力,減少了進口需求,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危機雖然遠去,但有一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土耳其接受了IMF的一系列葯方,依照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來管理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自由主義主張管住貨幣,其它的一切讓市場自由決定,政府應該放棄干預。新自由主義以貿易自由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公營事業私有化為主導思想來管理經濟。這體現的實際是世界市場強者的聲音,新自由主義硬把強者邏輯說成對弱者也有好處。土耳其稀里糊塗地成為了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巨頭的盤中佳餚。當土耳其陷入危機,IMF開出了緊縮性政策的葯方,認為緊縮能降低需求、減少進口和改善經常賬戶,但是緊縮政策會使本已低迷的國內經濟大受打擊。同時IMF反對央行充當最後貸款人,認為應通過兼並解決國內的問題銀行,這樣就不僅失去了維護國家金融穩定最後一道屏障,還大開外資進入的方便之門。國際銀行就能以國際援助為名,以投資者身份跟進,大肆掠奪危機國的財富。
事後看來,如果土耳其早些拒絕IMF的建議,金融危機或許能夠避免。就算在危機發生時,央行也可以充當最後貸款人來穩定市場信心,緩和危機。然而固守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使得土耳其政府放棄了這個選擇。可見,控制國家信貸、實行適度干預才能保證發展中國家經濟健康、平穩地發展。(范坤祥整理)
非出自本人
㈤ 土耳其在公元前13世紀的歷史
摘自:赫梯帝國(古土耳其)一些歷史資料
在赫梯文明出現之前,安納托利亞高地上就有人定居過。考古學家們現在了解到土耳其豐富而復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之前的幾千年。安納托利亞高地上的廢墟遺址是世界上已知的遠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甚至更早。
在這一漫長的歲月里,文明不斷地興起,又不斷地頹敗;這些早期的安納托利亞文化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公元前1950年,巴卡科依廢墟遺址上就已經矗立起城堡和定居點了,他的居民稱之為漢梯息,意為漢梯人的土地。
公元前18世紀晚期,漢梯人和另一支遷徙而來的好戰部落之間發生了戰爭,漢梯息在戰火中被毀滅,現代考古學家仍然不大清楚新來的民族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他們是突然大舉遷徙而來,還是一批一批,積少成多的。反正他們中的一支突然向漢梯人發難,將漢梯息夷為平地;他們的領袖詛咒那些還膽敢在這塊土地上定居的人們,然而一個世紀的時間不到,新來人民族中的一支就重建了漢梯息,並重新命名為漢梯沙,使它成為自己的首府。這個部落的領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漢梯沙里,意為「漢梯沙的國王」,由此建立了一個王朝,這就是赫梯王國的開始。他的臣民被稱為赫梯人。這是一個罕見的事例,即征服者採用了被征服者的名字來奠基立國。與最初的漢梯人不同,赫梯人喜愛征戰,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國王擴展到了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大部份地區,現代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大量他們留下的廢墟遺址。赫梯人的軍事擴張冒險遠不止於這一地區,公元前16世紀中葉,一個赫梯國王先征服了安納托利亞以南的敘利亞,後又帶領軍隊南下500英里,想征服巴比倫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首府。由於安納托利亞後方出現內訌,赫梯軍隊才迅速回撤,回到家園中。
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赫梯人與埃及人之間不斷地打打和和:他們之間不時有戰爭發生,但皇室也有通婚。公元前1246年,國王漢梯沙里三世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後來發現於埃及卡納克廟宇牆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繪了當時埃及法老與赫梯公主的結合。
為了保衛安納托利亞的家園和對外進行擴張,赫梯歷代國王保持有一支人數多達30萬的軍隊,使用短斧、利劍和弓箭,赫梯人在冶鐵方面頗具名氣,漢梯沙城堡里出土過高質量的鐵制工具、武器和盔甲。然而赫梯人打擊敵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戰車;在戰場上,他們驅趕披著鐵甲的馬拉戰車沖鋒陷陣,所向披靡,使來敵聞風喪膽。
漢梯沙的心臟是一個建於山丘上的城堡,由於兩面有陡峭的峭崖保護,確實易守難攻。赫梯人在城堡的另外兩面修築了又厚又高的斜牆來防範來敵,城堡同時也是皇室的駐地。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支由考古學家柯特·比特爾率領的德國考古隊在城堡的北角發現了國王和王後的寢官。城堡同時也是王國的檔案文件保存地,大多數的陶碑都是在這里被發現的,公元前1400年後的一段時期里,由於修建了一道蜿蜒曲折,長達4英里長的城牆,漢梯沙從幾個方向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面積,亞塞尼亞卡發現的一個廟宇和牆雕也是大約在那個時代興建的。赫梯人的社會被嚴格地分成了幾個等級,最上層的自然是國王和王後了。然而,王室的權力並非至高元上,他們的行為由一個貴族組成的委員會來監督。王室之下是貴族階層;這一階層下面是將軍和朝廷的官吏;再往下則是商人和手工藝者,諸如鐵匠和陶匠;他們之下則是那些耕種小麥、大麥、經營蜂蜜和果樹,為城堡提供食糧的農民;處於最下層的是奴隸,所有這一切都由一個已形成文字,又極為詳盡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該條文對謀殺、強奸、叛國和其它罪行的懲罰做了詳細的規定。
如果說赫梯人的法律相當嚴厲,那它也非常公正,反映了社會問的一種平衡。諸如酷刑一類的野蠻懲罰為法律所不容,取而代之的是讓大多數的罪犯向他們的受害人提供某一種形式的賠償。例如,一個謀殺犯必須向受害者家屬提供巨額賠償。與那一時期出現的其它文明一樣,赫梯人也蓄用奴隸,通常都是捕獲來的戰俘。但是在赫梯社會里,奴隸也享有某些權力,他們被允許擁有財產和贖買自身的自由。
在赫梯王國里,婦女享有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婦女所享受不到的權力和自由。赫梯法律充許婦女和男子一樣擁有職業;皇家的文件和國寶顯示國王和王後共享大權,赫梯王朝的某一時期,曾有王後單獨臨朝統治的記載。赫梯人信奉神祗,但與歷史上其它文明不同的是他們也容忍別的宗教信仰。他們被稱之為「萬神的民眾」,因為他們允許信仰敘利亞、巴比倫和其它國家的神,並把這些神請迸了自己修建起的萬神殿里。考古學家在漢梯沙廢墟遺址上找到過31座神廟的遺址,其中最宏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被稱之為大殿。它佔地5英畝左右,是一座建築復雜,四通八達的廟宇,可能曾經擁有200多名僧侶、神職人員、樂師以及其他供奉神祗的人。考古學家們曾於1962在大殿的一間貯藏室里發現一塊陶碑,其文字顯示此廟宇是為供奉風雨雷電之神和太陽女神而修建的。他們是赫梯人供奉的最高神明。在赫梯王國最後的幾個世紀里,赫梯的國王也被認可為眾神之一。赫梯文明繁榮了5個多世紀,但到了公元前1200年,災難降臨了。科學家們已找到證據證明大約在不長的幾年時間內,漢梯沙和其它許多赫梯城市就被夷為平地。雖然說赫梯王朝的覆滅來得迅猛而突然,但致使它遭此滅亡的各種條件因素卻已孕育了好幾十年。長達一個世紀,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的乾旱,一系列的莊稼歉收,似乎嚴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國的實力,學者們相信長時期的旱災給整個地區帶來了不安和騷動,人民開始遷徙,尋找好一些的生活環境。於是,自身臣民的不穩定,再加上北部遷徙而來的擄掠性游牧部落和西部入侵民族的合力,把赫梯王國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㈥ 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關系,為什麼會出現像過山車一樣的情形
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關系從歷史上來看,可謂是世仇。但是決定國際關系的終極因素始終都是國家利益,土耳其和俄羅斯的關系也是如此,因為利益產生矛盾,又因為利益而互相接近。
按照道理來說,既然兩個世仇國家之間應該是爭端大於合作,但是呢,近代以來,美國參與了許多國際爭端。美國做的許多事情加劇了土耳其和美國的關系。例如一:疑似捲入推翻埃爾多安的軍事政變,二:它支持埃爾多安的政治對手居倫,居倫是伊斯蘭思想傳播者,近幾年還授予居倫綠卡,拒絕引渡以牽制埃爾多安,三:支持庫爾德人傾向明顯。而美俄關系想來不好,所以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土耳其開始接近俄羅斯是不難理解的。
㈦ 1國慘變40國,土耳其帝國究竟是如何慘被肢解的
土耳其帝國,作為15到19世紀唯一一個能夠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國家,為何在建國後期,慘遭分裂,從一個大國被分裂成四十個國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曾經所擁有的輝煌,終會讓後人為之驕傲。
㈧ 土耳其為什麼走一條與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不同的道路
凱末爾就是土耳其的改革者,凱末爾是土耳其摒棄了封建制度,使土耳其走向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他就是土耳其孫中山一樣的人,
因為其歷史上曾建立了龐大的帝國,他的大國基因是別的阿拉伯國家沒有的,土耳其橫跨亞歐大陸,他的眼界很廣,民風並沒有其他阿拉伯國家那樣的封閉
㈨ 俄國土耳其歷史上有什麼恩怨,為什麼發生那麼多次戰爭呢
如果問起,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恨俄羅斯,拋開蘇聯解體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那就非土耳其莫屬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三百多年間,兩國之間的大型戰爭,多達12次。
即使是今天,兩國在敘利亞戰場的暗中較量,也是持續不斷。
那麼,俄土兩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恩怨,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種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讓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歷史上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後,俄軍名將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大敗土軍,攻入克里木汗國和巴爾干,愛琴海的俄海軍也大獲全勝。
土耳其不得不休戰求和,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地區和刻赤海峽,成功打通了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葉卡捷琳娜並不滿足。1783年,克里木半島、塔曼島和庫班地區也被俄國強行佔有。至此,俄國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內的大片海岸線,成為黑海沿岸國家。國勢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間接承認了俄羅斯的吞並。
俄國在黑海區域的擴張,和英國的龐大殖民利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英國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兩個海峽,遏制俄國與其爭霸。
第十次俄土戰爭時,俄軍一直挺進到離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點實現彼得大帝的夙願。這次戰爭,不僅土耳其在整個巴爾乾地區的領土被肢解獨立,卡爾斯、阿爾達漢等也落入了俄國手中。
和俄國打了數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淪落到牆倒眾人推的境地。1911年發生意土戰爭,1912年發生巴爾干聯盟戰爭。土耳其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廣博領地,僅剩下伊斯坦布爾所在的一小塊東色雷斯。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和土耳其的凱末爾運動一拍即合。兩個世仇國家出現了少有的親密。但二戰後兩國關系再次走入冰點。在冷戰時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蘇俄的最前沿陣地。
直到今天,俄羅斯還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夢想,讓土耳其如芒在背。這對十世之仇的冤家,圍繞各自的政治利益,在敘利亞局勢中,暗地裡仍然摩擦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