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航母有多少架
❶ 土耳其和伊朗哪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更強一些
土耳其軍隊比伊朗軍事實力高得多,兩國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土耳其軍隊是北約第二大常設部隊,僅次於美國軍隊,有五個分支,總兵力已經超過一百萬(含警察)。
土耳其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當然以色列不能算在內。
伊朗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伊朗的導彈,伊朗擁有中東地區最大的導彈庫,伊朗於 1998 年開啟了 " 流星 -3" 導彈的研製,並在 2003 年首次試驗成功,射程達 1300 公里,增程版的 " 流星 -3B" 導彈射程則可以高達 2000 公里。
總之,兩國軍事實力相比,土耳其佔有明顯優勢,實力更強。
❷ 以目前人類的技術能造出20萬噸的航母嗎
航空母艦是現代海軍中的核心艦艇,美國海軍尼米茲級在建造的過程中,噸位增加到了10萬噸,正式成為了超級航母,不過,雖然現在常常會有20萬噸航母甚至是100萬噸航母的說法,但是,目前美國海軍的航母規模世界最大,且航母噸位也是最大的,也就是最新的福特級航母,排水量已經到了11萬噸左右,遠不足20萬噸,為何不造更大的航母呢?
但是現實是比較殘酷的,因為以現有的條件來看,想要製作一艘20萬噸級的航母,雖然完全有可能實現,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航母還是美國的尼米茲級,滿載排水量不過11.2萬噸。和人們預計的20萬噸相差了將近8萬噸左右,但竟然現在人們的知道技術以及經濟實力都能夠達到20萬噸的標准,為什麼一直以來就沒有製造這么大的航母呢?
據悉土耳其在短時間內建成的這艘航母名字叫做「阿納多盧號」,它是一艘輕型航母,整體排水量只有3萬噸左右。或許從噸位上來看它與美國的航母相去甚遠,但這艘航母的航速卻能夠達到29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家在了解了「阿納多盧號」的相關數據之後也表示,這與其說是一艘航母,倒不如說是一艘戰艦。而土耳其方面也曾明確表示過自己研製這款航母的初衷是為了練兵。
❸ 世界排名前15的海軍,所有艦艇列表(即:艦種及數量)
1、美國 航母11,兩棲10,登陸21,巡洋22,驅逐60,護衛30,巡邏100,導彈潛艇18,攻擊潛53
2、俄羅斯航母1,兩棲1,登陸11,巡洋4,驅逐16,護衛10,輕護81,巡邏68,導彈潛艇16,攻擊潛32
3、中國 航母1,兩棲2,登陸25,驅逐13,護衛31,巡邏40,導彈潛艇4,攻擊潛40
4、印度航母1,兩棲1,登陸15,驅逐8,護衛15,輕護24,巡邏31,導彈潛艇1,攻擊潛14
5、日本航母0,兩棲2,登陸3,驅逐10,護衛30,巡邏7,常規攻擊潛18,
6、英國航母1,兩棲2,登陸6,驅逐8,護衛13,輕護0,巡邏25,導彈潛艇4,攻擊潛8
7、法國航母1,兩棲3,登陸2,驅逐4,護衛19,輕護0,巡邏15,導彈潛艇4,攻擊潛6
8、韓國航母0,兩棲1,登陸0,驅逐10,護衛9,輕護25,巡邏2,常規攻擊潛13
9、義大利航母2,兩棲0,登陸3,驅逐4,護衛12,輕護8,巡邏14,常規攻擊潛16
10、台灣航母0,兩棲0,登陸0,驅逐4,護衛22,輕護0,巡邏12,常規攻擊潛2
11、土耳其航母0,兩棲0,登陸2,驅逐0,護衛19,輕護7,巡邏18,常規攻擊潛14
12、西班牙航母2,兩棲1,登陸2,驅逐0,護衛11,輕護12,巡邏20,常規攻擊潛4
13、巴西航母1,兩棲0,登陸2,驅逐0,護衛9,輕護5,巡邏30,常規攻擊潛5
14、印尼
15、德國
16、加拿大
17、希臘
18、加拿大
19、
❹ 你知道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嗎
瓦良格」號航母是前蘇聯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二號艦。1985年開工建造,1988年下水。蘇聯解體後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加無力繼續建造,「瓦良格」號1992年1月停止建造。1999年「瓦良格」號啟程被拖往中國,2002年「瓦良格」號抵達中國大連。
瓦良格號航母 - 基本資料
主尺寸:艦長302米(全長)、281米(水線)、艦寬70.5米、吃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
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
排水量:55000噸(標准) 67000噸(滿載)
動 力:4台蒸汽輪機 4軸 200000馬力
航 速:29~31節
續航力:>7000海里/18節
艦 員:1960+626(航空人員)
瓦良格號航母 - 歷史資料
瓦良格號航母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在積累了60年代建造「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和70年代建造「基輔」級輕型航母艦的經驗後,正式啟動了開發新一代航母的發展計劃,以擴大其海上防禦范圍。新研製的航母代號為「1143」級,後來用前蘇聯喬治亞共和國首府之名命名為「第比利斯」級。前蘇聯原計劃建造3艘「第比利斯」級航母,首艦為「第比利斯」號」,二號艦為「里加」號,三號艦為「烏里揚諾夫斯克」號。
與前兩代僅能搭載直升機或垂直短距起降輕型飛機的「准航母」 不同,「第比利斯」級航母具有搭載常規起降固定翼作戰飛機的能力。其設計搭載機為12架蘇-27K重型艦載戰斗機、12架米格-29K輕型艦載戰斗機、12架蘇-25K艦載攻擊機或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以及18架卡-27K艦載反潛直升機。按照西方國家海軍標准當屬重型航母。
1983年2月22日,首艦「第比利斯」號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始建造。隨後幾年內,二號艦「里加」號和三號艦「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也相繼在此開工。20世紀80年代末,前蘇聯的經濟形勢急劇惡化,除「第比利斯」號接近完工外,「里加」號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地建造工程都被迫中止。
瓦良格號和庫茲涅佐夫號的合影,攝於1989年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只支付了完工的「第比利斯」號的建造費用,將其改名為「庫茲涅佐夫」號並裝備給俄羅斯海軍。已經完工70%的「里加」號被改名為「瓦良格」號,等待俄羅斯政府支付進一步建造費用,只完成船體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則被拆毀後當作廢鐵出售。
由於俄羅斯政府無力負擔繼續建造「瓦良格」號的高昂費用,烏克蘭政府只得拆除「瓦良格」上有價值的部件,將其送入國際廢船交易市場。1998年,「瓦良格」號在被擱置七年後終於迎來了澳門買家。這筆交易立刻為各國媒體爭相報道。成交後,「瓦良格」號於同年11月起航開往澳門。返航途經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土耳其政府以「瓦良格」號會對海峽航運造成威脅為理由,拒絕其通過。
一直停工,攝於1997年實際上,土耳其政府是迫於美國政府在背後的不斷施壓才拒絕「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為此,中國政府多次出面交涉,承諾中方將完全負擔「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安全保險及可能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並將從中國大陸派遣牽引船協助拖行「瓦良格」,以保證整個航行的安全。 2001年9月,土耳其政府終於同意讓「瓦良格」號通過海峽。2002年3月,抵達大連。
鋼材特殊延緩其修復工作
「瓦格良」好到達大連後放了三四年。經過船廠和海軍方面進行檢查後發現,母艦建造所使用的鋼材非常特殊,具有非常高的防海水腐蝕能力和防磁化能力。經過多年海水對艦體的浸泡後艦體的腐蝕程度非常低,而且沒有被地磁所磁化。而一般材質建造的軍用艦船容易因地磁磁化後帶有磁性,容易為磁性水雷攻擊,或為利用磁力探測的裝置所捕獲,為此需要三四年進船塢進行逆向消磁。採用已有的鋼材焊接後,連接的強度和防護能力大大受損。後經東北特鋼集團引進技術生產出所使用的特殊鋼材後,修復工作才有了基礎。
瓦良格號航母 - 基本構造
「瓦良格」號在05年早些時候進入了干船塢進行了外殼維護工程, 是否還有其它現在還不清楚, 如艦首聲吶的安裝, 減搖鰭, 尾部螺旋槳, 方向舵。 一段時間後她又停泊在棲裝碼頭, 這時艦體已油漆一新, 艦橋也做了防銹處理。而又在短時間內甲板的番翻新工作也完成了。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設備安裝, 內部的設施基本完成。 從近期的圖片可見艦橋已搭好橫架, 並在近期進行艦上設備棲裝。
瓦良格號航母該艦命名尚未公開, 全艦長304.5米, 水線長280米, 總寬70米, 水線寬37米, 吃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4.5米, 寬70米. 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 採用兩套現代級相同的動力, 總功率200000馬力, 航速30節。 主搜索雷達採用了052C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備用雷達為頂板, 安裝在主桅頂端。其下面是飛機戰術導航指揮通訊系統天線, 與庫茲涅佐夫上的相同。艦橋前後兩端各裝備一部短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 與052C主桅頂的雷達相同, 其它電子設備與系統都是由052C艦移植過來。
艦體四角裝備有HHQ16防空導彈4X8垂直發射井, 全艦共128枚導彈。由艦橋中部四個角的四部與船身中部的兩部前罩雷達控制。另外艦體的四角各裝備有2部CADS-N-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 尾部裝備兩座AK630M1速射炮, 四座金屬風暴24管多用途火箭發射器。
原型艦裝有SS-N-19艦毀導彈的發射井, 中國沒有該型號導彈, 只能將發射井拆除, 改為機庫。蘇-33M的最大載機數由18架增加到24架。 戰時將載有16架蘇33M, 8架蘇33UBM, 4架雅克44E預警機, 2架雅克44M空中加油機, 8架卡28M反潛直升機, 2架卡29多用途直升機。 共40架載機, 其中機庫能容下70%的戰機。L15超音速戰斗/教練機也可上艦, 平時擔任訓練任務。在研的殲15為艦載機, 可望在後續艦上裝備, 以增載入機數量與執行任務時的靈活調配。 [1]
瓦良格號航母 - 動力裝置
武器裝備:
12單元SS-N-19反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2枚)
4座六聯SA-N-9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92枚)
8座「卡什坦」(Kashtan)導炮合一近防系統
4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
2座10管RBU 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最大可載50架各類飛機,主要有Su-33(Su-27)和Mig-29戰斗機、Ka-27反潛直升機、Ka-31預警直升機
電子設備:
聲納:Zvezda-2 主動搜索/攻擊(中低頻)聲納和MGK-345 Bronza/Ox Yoke 艦體聲納
雷達:兩座三面對空搜索雷達;1座MR-710「頂盤」三座標對海/空搜索雷達,D/E波段;2座MR-320M「雙支柱」對海雷達,F波段;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I波段
火控:4座「十字劍」,K波段,控制對空導彈;8座「熱閃」火控雷達,J波段,控制近防系統
電子干擾:2部PK-2、10部PK-10
瓦良格號航母 - 落戶中國
1985年12月4日,"瓦良格"號(當時的名字為"里加"號)航母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開建。
1988年11月25日,"里加"號下水。1990年6月19日,"里加"號航母被改名為"瓦良格"號。
1995年,建造率68%的"瓦良格"號正式退出俄海軍的編制,並以償還債務為由送給了烏克蘭。
1999年,在下水11年和停建8年之後,」瓦良格」號航母准備移居中國。啟航前根據買方要求,在艦首的明顯位置標明即將落戶的新港名稱。因此,在」瓦良格」的名字旁邊,出現了英文」聖文」字樣(聖文是位於加勒比海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丁斯群島的首府)。同時,烏克蘭與中國方面為其擬定了穿越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地中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航線。然而,當准備啟航時,從土耳其傳來了禁止」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電報。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俄羅斯海軍在黑海作戰力量的削弱,土耳其不顧國際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開始強化了對過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國外船隻的限制,尤其是對俄羅斯海軍艦艇的限制。
土耳其以船體過大、影響博斯普魯斯海峽其它船隻正常航行為理由,拒絕」瓦良格」通過。明眼人很清楚真實背景:土耳其受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的政治壓力。為盡快加入北約,土耳其必須拿出實際行動來,以滿足北約提出的各種要求。於是,中國與土耳其開始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土耳其認為即使中國答應遵守事先規定的20條海上防範措施,」瓦良格」號對海峽內的其它船隻的威脅程度只能減少60%-70%。為確保該航母順利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土耳其海事部門將命令所有船隻停航,使用7艘拖船和消防救生船為其提供保障。土耳其還要求所有保障船隻,必須安裝由土耳其提供的通信設備,航行時打開船上所有的照明設備,對所有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擔保。對於土耳其的苛刻要求,中國答應每年為土耳其安排200萬名旅遊者,作為補償。但這一條件遭到土耳其的拒絕。在中國答應交付10億美元保證金的前提下,才允許」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1999年,烏克蘭與澳門"創律旅遊與娛樂公司"簽訂協議,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將"瓦良格"號出售。該公司當時購買航母的理由是,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
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號航母/頃利通過了長32千米、寬650-3300米、深30-120米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在穿越連接歐亞長達2800米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時,16名領航員和250名水手(專家)參加了」瓦良格」號航母的護航工作。
在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後,」瓦良格」號航母順利地穿越了達達尼爾海峽,11月3日進入愛琴海。在愛琴海,」瓦良格」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風暴。由於風暴很大,它與3艘拖船連接的拖纜相繼被刮斷。」瓦良格」號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橫沖直撞。當時,」瓦良格」號航母上有3名俄羅斯籍水手、3名烏克蘭籍水手和1名菲律賓籍水手。水手們竭盡全力拯救」瓦良格」號航母。由於人手少,加上海風過大,」瓦良格」號航母在希臘埃維拉島淺灘擱淺。
希臘海事救護直升機迅速趕來,將7名水手救走。這時,」瓦良格」號航母實際上已經變成無人看守的」空巢」。最後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用拖纜固定住」瓦良格」號,終於控制住了航母。
7名水手重新回到」瓦良格」航母上,於是它繼續向東航行。從地中海穿越直布羅陀,進入大西洋,再從西環繞非洲大陸。2001年12月11日,」瓦良格」號航母駛過非洲的好望角,穿越整個印度洋。2002年2月5日,」瓦良格」號航母駛入馬六甲海峽,隨後進入中國的南海。經過627個晝夜,2002年3月4日,」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航行的終點--中國大連港口。為使」瓦良格」號航母完成這次不平凡的航程,中國共計大約花費了3000萬美元。
瓦良格號航母 - 日媒體炒作
瓦良格號航母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根據中國軍方和造船廠的消息源透露,中國將於2009年在上海開工建造第一艘航母,中國軍方著眼於到2015年前建成兩艘中型航母。兩航母都採用常規動力,而不是核動力,排水量大約在5~6萬噸,將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主要用於巡視南中國海。上海長江口附近的長興島已經建成了世界頂級造船廠,該造船廠中的一個港區將用來建造航空母艦。該造船廠計劃從俄羅斯進口一批電動控制零件,同時也向國內的軍工製造企業下了訂單。中國還希望從俄羅斯獲得建造航母的關鍵技術,如果這種願望能夠實現,航母的建造周期將大為縮短,新航母有望提前2年完工。與此同時,中國東北城市大連的造船專家們也將完成6萬噸級航母「瓦良格」號的改裝任務,「瓦良格」將被用來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和航母艦員。
《朝日新聞》稱,一位中國海軍高級官員向其透露,目前中國還十分依賴中東的石油,航母可以有效保護從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石油運輸線。《朝日新聞》還引述日本拓殖大學的安全問題專家茅原郁夫的話說,中國計劃建造航空母艦是「提高海軍戰鬥力的關鍵手段」,「中國希望拓寬其沿海緩沖區,應對來自美國的威脅」。
稱「瓦良格」號可隨時開動
日本媒體的上述報道引起世界不少媒體的關注和評論。2009年1月3日,美國《海軍時報》報道指出,如果日方有關中國海軍建造航母的消息可靠,那麼中國海軍的航母可以比得上英國皇家海軍最新開工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可搭載40架艦載戰斗機和一些直升機,性能十分先進。美國環球戰略網則在1月2日稱,停泊在中國大連的庫茲涅佐夫級「瓦良格」號航母已經被改裝成訓練艦,甚至可以隨時開動。 [2]
❺ 土耳其和伊朗哪個軍事實力更強
土耳其的武器更先進,雖然最近和北約鬧心,但畢竟是北約的一部分,所以武器很不錯,尤其是一些美國、歐洲的裝備。同時,土耳其自己的軍工也在發展。
不過,伊朗的實戰經驗更多,同時,戰斗意志更強一些。整個敘利亞戰爭中,伊朗的軍官團是相當重要的一支力量,沒有伊朗的力量支持,敘利亞絕對撐不下去。實戰經驗足,戰斗意志堅強,但武器落後一些。
都算中東的軍事強國。
❻ 土耳其和印度軍事實力對比怎麼樣
兩國並不交界啊,但是如果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換個地理位置,真的打起來的話,可以說印度打不過土耳其。大體上可以認為土耳其是一個強大得多的巴基斯坦。
單純軍事力量來說印度對土耳其的主要優勢在於海軍,導彈部隊半斤八兩吧,實戰能力印度可能還要弱一些,空軍就有明顯的差距了,陸軍基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了。
再要刨掉國際援助,打起持久戰來,印度的軍工能力直接就趴下了。
1、印度海軍好歹是有盾、有航母、有核潛艇的遠洋海軍,雖然數量和質量都沒法跟真正的海上強國比,而且遠洋補給艦的數量也有點太少。但是跟土耳其海軍相比還是超出一個大檔次的。
2、印度的戰略導彈看上去很唬人,但實際上也只能拿來唬人。實際上他們的烈火導彈至今只裝備了實驗部隊,試射至今都沒有離開過惠勒島那個小地方。簡單的說他們的導彈部隊事實上沒有實戰能力。如果哪天真的開戰了,巴基斯坦是完全有能力一發核彈直接把印度的中程導彈完全封死在地面上的。土耳其的戰略導彈部隊實力基本上是忽略不計的,但是土耳其的空軍部隊不是白給的,封死惠勒島也能做到,只是要更費工夫而已。況且土耳其的戰術彈道導彈都能到國際市場上搶生意了,那也不是印度的大地導彈能夠相提並論的。印度對巴基斯坦最大的弱點就是首都里邊境太近,只有三百多公里,戰術導彈就能打出戰略效果。僅僅要求基本有效威懾,土耳其用常規短程導彈也能做到。當然如果全面戰爭,有沒有核武器還是大不一樣的。印度大不了用大地導彈把印度河流域炸一遍。
在這里可以認為印度的烈火導彈不是有效的戰鬥力,但核武器是有效的戰鬥力。
土耳其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所以只能打局部戰爭,打全面戰爭就要吃硬虧。印度和土耳其開戰必然就是短程導彈對射,不用上核武器印度吃虧,用上核武器土耳其吃虧。
巴基斯坦鎮宅用中程導彈鎮宅的目的是有效覆蓋印度全境,這個追求就不是最低威懾了,而是在全面戰爭中的對等威懾。
3、印度空軍的戰鬥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它目前實際能用的第三代戰斗機大約只有不到400架的樣子,但是其中的幻影2000和米格29的狀態已經非常差了,陣風和LCA目前都只有象徵性的裝備。主力的米格29K和蘇30加起來也就是250架左右(其中蘇30到今年初才開始裝備第12個中隊,也就是200架左右)。相比之下土耳其的240架F16就是比較扎實的戰鬥力了,光是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就比俄式戰機強出不少了。加上土耳其空軍的訓練水平也比較高,所以兩國一旦開戰的話印度基本上肯定是要吃虧的。
但是對印度空軍來說最大的短板還在於地面防空能力的孱弱。也就是他們的防空雷達和防空導彈太弱了,在實戰中他們的空軍基地極易被一波流帶走。印度的S400是今年初才簽的協議,什麼時候到貨還沒影呢。目前主力裝備的薩姆3和薩姆6連霍克都比不上的。
4、土耳其陸軍在冷戰時期的配置是要正面對抗蘇聯陸軍的,對付降級版的印度陸軍來說自然是手拿把攥。
作為陸戰核心的坦克,讓我們關注一個重要的指標:穿甲彈。雖然俄羅斯這兩年開始推銷鉛-2,但是這種炮彈多半是不能直接用在T90和T72上的,需要換炮和裝彈機。所以印度能買到的最好的炮彈還是芒果(去年開始印度據說能造了),450mm左右的穿深。而現在國際市場上能夠買到的105mm線膛炮的最大穿深普遍都在550~600mm之間了。所以大體上可以認為土耳其的M60甚至M48雖然老舊,但是在面對印度T72和T90坦克時基本也吃不了什麼虧。如果上豹2的話就是要吊打的了。
土耳其的其它裝備,比如單兵的輕武器,反坦克導彈,各種裝甲車輛,火炮,直升機等等,幾乎全面的對印度優勢。
5、我們知道土耳其的軍工產業就是從歐洲進口東西然後攢起來,但是能夠攢東西起來,那就是比攢不出東西的印度要強吧。再說印度連步槍子彈都要進口的,如果斷了外援還用得著打仗嗎?
最後要說到的就是軍隊的素質問題了。應該說土耳其的軍隊軍官素質、訓練水平、後勤保障水平都是比印度高得多的。但是目前看土耳其軍隊的戰爭意志很成問題,在敘利亞的表現實在不怎麼樣。所以真的要打起來,碰到逆風局,士氣搞不好要崩。印度這邊就不太好說了,雖然印度整個國家凝聚力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有些東西不要跟中國比……),但是一支拿動物飼料冒充軍糧(這是真事)的軍隊,士氣又能好得到哪裡去呢?
❼ 歐洲共有幾艘航空母艦
目前,歐洲國家擁有的航母(兩棲攻擊艦)7艘:
1、英國2艘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
❽ 中國與土耳其軍事實力誰更勝一籌
中國與土耳其軍事實力相比,中國更勝一籌。依據國外的知名軍事機構全球火力指數網站公布的2020年世界最強大軍隊排行榜,中國排名第三,而土耳其排名第九。
這份最新榜單顯示,美國毫無懸念的穩居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俄羅斯,中國則以第三名上榜,印度排名驚人位列第四,日本第五創新高。6-10名分別是:韓國、法國、英國、埃及和巴西。
全球火力指數,簡稱GFP,是世界最著名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之一,其資料庫主要收集世界各國軍隊信息,並進行分析和總結。全球火力指數使用復雜的評估方法,考慮50多個不同因素,根據相關計算結果,得到一個大致反映某國軍隊實力的評分。
(8)土耳其航母有多少架擴展閱讀
2020各國軍事實力排名前四的詳細信息:
1、美國
美國總人口3億1666萬人,適宜服役的人力資源總數為1億4220萬人。必要時可以徵召1.2億名17至45歲的人入伍。每年能補充的潛在新兵數量為420萬人。目前美軍現役人數143萬人,預備役85萬人。
美國陸軍8325輛坦克、25782輛裝甲車、步兵戰車,1934門自行火炮、1791門牽引火炮和1330門多管火箭炮。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飛行器總數為13683架,包括2271架殲擊機、2601架攻擊機、5222架軍用運輸飛機、2745架教練機,及6012架多用途直升機和914架攻擊直升機。
美國海軍和其他機構目前使用470多艘軍艦、潛艇、快艇和輔助船隻,包括10艘航母、15艘護衛艦、62艘驅逐艦、72艘潛艇、13艘岸防艦和13艘掃雷艦。
2、俄羅斯
俄羅斯位居第二,總人口1億4550萬人,其中6910萬人可以服役。每年有135萬人達到徵召年齡。目前現役人員76.6萬人,預備役248萬人。
俄軍現有15500輛坦克、27607輛裝甲運兵車、步兵戰車和類似車輛,5990門自行火炮、4625門牽引火炮和 3871門多管火箭炮。俄軍飛行器總數為3082架,其中包括736架殲擊機、1289架攻擊機、730架軍用運輸機、303架教練機,以及973架多用途直升機和114架攻擊直升機。
俄軍海軍和邊防局使用350多艘軍艦、潛艇、快艇和輔助船隻,包括1艘航母、4艘護衛艦、13艘驅逐艦、74艘輕型護衛艦、 63艘潛艇、65艘岸防艦,以及34艘掃雷艦艇。
3、中國
中國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中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共有14億人口。必要時可以為軍隊徵召7.5億人。每年有1950萬人達到服役年齡。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人員228萬人,預備役230萬人。
解放軍陸軍擁有9150輛不同級別和類型的坦克、4788輛裝甲車輛、1710門自行火炮、6246門牽引火炮,另外還有1770門多管火箭炮。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飛行器總數為2788架,其中包括1170架殲擊機,885架攻擊機。執行運輸任務的飛機有762架,用於培訓飛行員的飛機為380架。
解放軍另外還有865架多用途直升機和122架攻擊直升機。中國海軍擁有520艘軍艦、潛艇、快艇和船隻,包括2艘航母、45艘護衛艦、24艘驅逐艦、9艘輕型護衛艦、69艘潛艇、353艘岸防艦艇,以及119艘掃雷艦艇。
4、印度
印度在GFP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印度已成為最大的武器和軍事裝備進口國,今後顯然還將繼續與外國夥伴發展軍事技術合作。
印度人口世界第二,為13億人,必要時可徵兵6.152億人,每年可補充2290萬名達到服役年齡的人力資源。印軍現役人數132.5萬人,預備役人員214.3萬人。
印度陸軍擁有3569輛坦克、5085輛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290門自行火炮、6445門牽引火炮和292門多管火箭炮。空中力量擁有1785架各級各類飛行器,包括535架殲擊機、468架攻擊機、706架軍用運輸機、237架教練機,另有504架多用途直升機,20架攻擊直升機能夠消滅敵方裝備和有生力量。
印度海軍力量相對不強,只有184艘艦艇,包括2艘航母、15艘護衛艦、11艘驅逐艦、24艘輕型護衛艦、17艘潛艇、32艘岸防艦艇和7艘掃雷艦。
❾ 我們現在一共有幾艘退役的航母
我國一共購買了3所航空母艦:
1.明斯克號
長274米、寬47.2米、高68米、重4.2萬噸,是世界第五大航母,建成於1978年。它是前蘇聯自行研製和建造的4艘「基輔」級中型航母之一,集航母、巡洋艦功能為一體,有很強的對海攻擊和反潛能力,是前蘇聯與美國軍事抗衡的重要砝碼。它裝備了精良先進的武器系統,除了12架雅克36型垂直升降戰斗機和19架KA25A荷爾蒙型或KA27蝸牛型反潛直升機外,各種導彈、魚雷、火炮、雷達裝置星羅棋布。在船的前甲板上,有12座十幾米長、口徑一人多高的SS-N-12型反艦導彈發射管,以及4座SA-N-3型中程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在它的前方,還有2座12管反潛艇深海導彈發射架,能夠控制方圓幾百海里,在艦側和艦尾,裝備有8座6聯裝23毫米口徑自動速射炮,可在近距離消滅來犯之敵。
然而,1991年底蘇聯一夜之間解體,海軍面臨被瓜分,明斯克號的命運也發生了逆轉,它長年停泊在海參崴海軍基地,連起碼的維修都難以維持,最終所有士兵被遣散,艦上武器被拆除,並從俄羅斯海軍中除名。
1995年,無可奈何的俄羅斯人不得不決定把明斯克號當做廢金屬賣給韓國,1998年韓國受經濟危機影響,無力維護明斯克號,准備把它拆卸後當廢鋼變賣。1998年春,中國某企業集團購買明斯克號,將其改造成世界上第一個以水上航母為載體的主題公園。1998年10月8日,廣州拖船「穗救201」把飽經滄桑的明斯克號拉出韓國麗水港,這艘海上巨無霸的新生便由此開始了。目前停靠在深圳。
http://army.news.tom.com/Archive/2001/9/6-10030.html
2. "基輔號"航母是基輔級航母的第一艘,是前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基輔號"航母全艦長274"基輔號"航母米,寬32.6米,其面積相當於三個足球場:飛行甲板長195灶,寬53米,全部面積總和比莫斯科紅場面積還要大。
"基輔號"航母運用大量高新技術。武器裝備極其強大,除裝備各種導彈外,還載機34架,既能進行空戰又可擔負反潛、電子戰、偵察等多種任務。"基輔號"航母集航空母艦、巡洋艦於一身,其威脅力相當於一支特混艦隊。"基輔號"航母於1975年服役,1993年退役。 目前停靠在天津。
http://mil.news.sohu.com/20071024/n252835392.shtml
3.瓦格良號航母
前蘇聯在積累了60年代建造"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和70年代建造"基輔"級輕型航母艦的經驗後,正式啟動了開發新一代航母的發展計劃,以擴大其海上防禦范圍。
新研製的航母代號為"1143"級,後來用前蘇聯喬治亞共和國首府之名命名為"第比利斯"級。前蘇聯原計劃建造3艘"第比利斯"級航母,首艦為"第比利斯"號",二號艦為"里加"號,三號艦為"烏里揚諾夫斯克"號。
與前兩代僅能搭載直升機或垂直/短距起降輕型飛機的"准航母" 不同,"第比利斯"級航母具有搭載常規起降固定翼作戰飛機的能力。其設計搭載機為12架蘇-27K重型艦載戰斗機、12架米格-29K輕型艦載戰斗機、12架蘇-25K艦載攻擊機或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以及18架卡-27K艦載反潛直升機。按照西方國家海軍標准當屬重型航母。
1983年2月22日,首艦"第比利斯"號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始建造。隨後幾年內,二號艦"里加"號和三號艦"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也相繼在此開工。20世紀80年代末,前蘇聯的經濟形勢急劇惡化,除"第比利斯"號接近完工外,"里加"號和"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地建造工程都被迫中止。
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府只支付了完工的"第比利斯"號的建造費用,將其改名為"庫茲涅佐夫"號並裝備給俄羅斯海軍。已經完工70%的"里加"號被改名為"瓦格良"號,等待俄羅斯政府支付進一步建造費用,只完成船體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則被拆毀後當作廢鐵出售。
由於俄羅斯政府無力負擔繼續建造"瓦格良"號的高昂費用,烏克蘭政府只得拆除"瓦格良"上有價值的部件,將其送入國際廢船交易市場。1998年,"瓦格良"號在被擱置七年後終於迎來了澳門買家。這筆交易立刻為各國媒體爭相報道。成交後,"瓦格良"號於同年11月起航開往澳門。返航途經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土耳其政府以"瓦格良"號會對海峽航運造成威脅為理由,拒絕其通過。
實際上,土耳其政府是迫於美國政府在背後的不斷施壓才拒絕"瓦格良"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為此,中國政府多次出面交涉,承諾中方將完全負擔"瓦格良"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安全保險及可能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並將從中國大陸派遣牽引船協助拖行"瓦格良",以保證整個航行的安全。 2001年9月,土耳其政府終於同意讓"瓦格良"號通過海峽。2002年3月,抵達大連。目前仍停靠在大連造船廠。
http://bbs.tiexue.net/post_2929378_1.html
❿ 」瓦良格」號航母,現在的情況如何他現在屬於哪個國家能參戰嗎請詳細點。
1982年5月7日,經過反復醞釀和討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做出了按照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的決定。繼第一艘航母「定單 105」(1143.5設計方案的工廠編號,「定單105」就是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於當年9月開工後,1983年蘇聯軍方決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單 106」,同樣由當時烏克蘭聯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建。按照當初的設計,兩艘同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為67000噸,全長310米,比美國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僅短22米。艦艏飛行甲板高度距離水面有七層樓高,艦艉飛行甲板寬度75米。航母最多可容納大約60架戰機,飛行甲板前部有12具 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其主要使命是確保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安全和戰斗效能的發揮,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1985年12月4日,「定單106」在造船台安家落戶。到了1988年,「定單106」船體建造成功,並於當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 「定單106」被命名為「瓦良格」(Varyag)號,以紀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良格」號巡洋艦。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達68%。
蘇聯解體後,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今天的烏克蘭共和國獲得(在最初的幾年之內名義上仍歸屬俄黑海艦隊)。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就此停工,半途而廢。所以這艘航母僅具外表,形同一艘海上浮台,被長時間遺棄在尼古拉耶夫市的海岸邊。期間,俄羅斯也曾與烏克蘭方面商談「瓦良格」號航母的贖買問題,但談判均以失敗而告終。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瓦良格」,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
1999年7月,澳門公司僱用一艘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啟航前,買方要求在艦艉的明顯位置標明即將落戶的新港名稱。因此,在 「瓦良格」的名字旁邊,出現了英文「KINGSTOWN」字樣(金斯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首都)。當該船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通過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在第三國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加以攔阻,強行命令「瓦良格」號退回黑海。隨後在8月,「瓦良格」號又試圖通過海峽,又遭到土政府的攔阻。「瓦良格」號被阻擋在黑海中,漂盪了很長時間後,又返回原海港……
土耳其方面以「船體過大、影響博斯普魯斯海峽其它船隻正常航行」為理由,拒絕「瓦良格」通過。於是,中國與土耳其開始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具體內幕就不說了)
2001年9月,土耳其政府終於同意讓「瓦良格」號通過海峽。11月1日,土耳其天氣晴朗,博斯普魯斯海峽風平浪靜。土有關當局從凌晨起暫時關閉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峽,以便讓中國澳門創律公司購買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船體通過。上午8時,晨霧散盡,這艘沒有動力的龐然大物,在11艘拖船拖行和 12艘救難、消防船的前呼後擁、護航拖帶下,進入曲折狹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瓦良格號」以4節航速緩緩前進,到下午2時30分,終於安全駛過海峽最後一個危險的灣角,順利通過了這一狹窄的水道,進入寬廣的馬爾馬拉海。船隊繼續在夜晚時間通過,2日早晨進入狹長但曲折較少的達達尼爾海峽,當天下午進入愛琴海。
貫穿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布爾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通稱土耳其海峽,是烏克蘭和俄羅斯等黑海國家船艦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平均每年通航船隻達5萬艘。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4公里,最窄處僅700多米,並有14處曲折死角,水流洶涌,時有海難發生。建在海峽之上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橫跨歐亞兩洲,聞名全球,是前往伊斯坦布爾的遊客必到之地。
中國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馬力的拖船——希臘籍的「尼柯萊.契克(Nikolay Chiker)」號,該拖船船長99米,屬雅典一家海洋救難公司所有,最大航速19.5節,具有24000匹馬力,大於土耳其海洋署稍早要求的16000 匹馬力。據主管海峽事務的土耳其海洋署專家表示,當無航行動力的「瓦良格」號通行海峽,遭遇強大風力和水流或大角度的海峽彎角時,需要大馬力的拖船在後 「剎車」,避免沖撞兩岸。
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號航母在愛琴海斯基羅斯島附近的國際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風暴,它與拖船連接的拖纜相繼被刮斷。這個龐然大物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橫沖直撞。「瓦良格」號脫離拖船之後漂向埃維亞島,距該島岸邊只有80公里。不過,希臘商業海運部表示,這艘航母並無沉沒或擱淺的危險。救援人員竭盡全力拯救,花費很長時間,基本控制了船隻。一架希臘救援直升機在航母甲板上著陸,把船上的七名船員,包括三名俄羅斯船員、三名烏克蘭船員和一名菲律賓船員送到雅典以西的一個軍用機場。經體檢,醫生證明他們情況良好。11月7日,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用拖纜固定住「瓦良格」 號,最終將其控制住。
這艘航空母艦船體從風暴中脫險後,經地中海,穿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不允許其通過),出大西洋,經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2001年12月 11日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莫三比克的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過馬六甲海峽。2002年2月11日晚抵達新加坡外海,2月12日進入南中國海,2月20日進入中國領海。
2002年3月3日,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勝利結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時4個月的艱難遠航。
銹跡斑駁的「瓦良格」號航母孤獨地停泊在大連港51區碼頭。
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輪的護航下,被緩緩地拖進了大連造船廠的干船塢,整個過程約3個小時。大連港輪駁公司的六艘大馬力拖輪全部出動,大連港航道全部封鎖,大連造船廠也加強了保衛措施。
2005年8月初,瓦良格以標準的PLA海軍灰的新鮮塗裝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