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陶瓷怎麼做
A. 古時候中國的瓷器和制瓷技術,是怎樣外傳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偉大發明有絲綢、紙張、瓷器、煉丹術、指南針和火葯等,其中絲綢和紙張外傳比較早,瓷器的外傳則比較晚。瓷器可能是在隋唐時代,由於中外交通漸漸發達,才開始外傳的。
歐洲牛人研究中國瓷器圖
中國制瓷的方法,還傳播到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和敘利亞等國家。義大利威尼斯,1470年從阿拉伯學到制瓷方法。這是中國瓷技傳入歐洲的開始。以後歐洲各國制瓷,大都是先後從威尼斯學去的。英國制瓷比較遲晚,是從歐洲大陸傳去的,還是直接從中國傳去的,還有一定的疑問,但不管從那裡傳到英國,其根源必然是我國。
歐洲各國仿造中國瓷器之初,由於燒成溫度不夠高,成品都是軟瓷。它們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研究,才逐漸掌握製造硬瓷的方法。而且,他們最初生產的瓷器,常常脫離不了模仿。例如1708年,德國人柏特格所造的硬瓷,還是模仿中國古名窯的產品。1760年,丹麥還燒造中國風的青花瓷器。在同一年代,英國博屋設「新廣州瓷廠」,連設備都是從廣州訂制的,而生產的瓷器,無論形制或圖畫都是中國風格。可見祖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對於世界人民的影響,是何等巨大。
B. 土耳其的特產有哪些
1、絲巾:穆斯林國家的女性都得包頭巾,所以絲巾也成為她們最重要的裝飾品。阿拉伯風格的紋飾、四周的蕾絲或小珠子、以及艷麗的色彩,確實非常吸引目光。
(2)土耳其陶瓷怎麼做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簡稱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地毯中,真絲和純手工地毯價格昂貴。此外,還有皮毛製品、金飾、銀具、銅器、瓷器、刺綉產品、海泡石煙嘴等手工藝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的羊剪絨皮衣,款式新穎,價格便宜。
海泡石煙斗——海泡石是一種極輕質、吸收性極佳的稀有白色硬質黏土礦石。最優質、最適合用於煙斗製作的海泡石原料,產自伊斯坦布爾東南約200英里Eskisehir地區的地下400英尺深處。海泡石煙斗用久了,在煙油和手汗的內外共同作用下,會散發出自然、深邃和高貴的棕金色。
惡魔眼,可以去凶避邪的各式大小惡魔眼,造型很多變,可以是項鏈,也可以是別針、鑰匙圈、耳環等。是土耳其最好的旅遊紀念品之一,送人自用兩相宜。
裝飾瓷盤及彩蛋——挑選各色裝飾瓷盤時有兩項傳統原則:
1、藍白是最受歡迎的色彩,還有一種稱為伊茲尼紅(Iznik Red)的,也是代表土耳其風格的色澤。
2、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所以穆斯林工匠都擅長處理花鳥圖案,土耳其也不例外。特別是產於土耳其的鬱金香和康乃馨花草紋飾,最普遍而漂亮。
紅茶托盤及紅茶杯組——紅茶店外送紅茶的托盤是最受歡迎的紀念品,配一整套的杯、盤、湯匙,更是土耳其味十足,放在家中賞心悅目,而且有實用價值。到伊斯坦布爾Grand Bazaar買比較便宜,這里還可買到煮咖啡的銅壺、兩段式的煮咖啡壺等。
參考資料:網路-土耳其
C. 請問出口陶瓷到土耳其有何限制,具體需要准備哪些資料,操作上要注意什麼呢
有反傾銷和配額限制。正常出口需要的餓材料: 產品健康證明,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蓋章放行的提單等。一般中國去的會在海關倉庫呆上個20來天,現在都是通過轉口貿易來規避配額限制,
推薦轉口國
1) 馬來西亞,C/O,FORM. A,KII成份分析表,健康證,I/V,PKL,大使館加簽
2) 印尼,FB, FA, PEB,NPE,成份分析表,健康證,I/V,PKL,大使館加簽
這些是比較成熟的轉口國,希望這些對您的出口有所幫助!
D. 晚期伊斯蘭陶瓷哪些方面受到了中國陶器的影響
晚期伊斯蘭陶瓷生產的中心從波斯移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6~18世紀是土耳其陶瓷藝術設計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制陶中心是依茲尼克。這里的陶瓷裝飾設計深受中國風格的影響,常見的裝飾類型是白釉藍彩陶器,其質地、釉彩與裝飾都力求模仿中國的青花釉下彩瓷器。由於受中國明代瓷器裝飾的影響,這里的陶瓷紋飾大膽地突破了伊斯蘭教的束縛,生動逼真的植物紋樣廣為流行。釉色方面,除藍色外,還大量運用其他的色彩,其中尤為醒目的是一種珊瑚紅的釉色。
E. 區土耳其,最值得買的東西是什麼
最值得買的東西是
1、飲食紀念品
土耳其咖啡:憑借其優良的品質和非凡品位,土耳其咖啡是只能在土耳其發現的另一種產品。果仁蜜餅是美味的下午或傍晚小吃,也是土耳其最著名的甜點。土耳其軟糖是一種軟糖,棉花糖點心,幾乎在每個甜品店或紀念品商店都可以買到。
4、珠寶
土耳其是黃金和白銀,貴金屬和無價寶石的中心。您可以在歷史悠久的集市上找到傳統的珠寶和裝飾性家居用品。博物館禮品店也是獨特珠寶的重要來源。
F. 13世紀後,伊斯蘭的陶瓷藝術設計發展情況如何
13世紀後,由於外族不斷的入侵和政權更迭,伊斯蘭的陶瓷藝術設計進入了一個歷時200年的停滯階段。16世紀初,伊斯蘭的陶瓷設計終於迎來了全面的復興。晚期伊斯蘭陶瓷生產的中心從波斯移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6~18世紀是土耳其陶瓷藝術設計發展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制陶中心是依茲尼克。
G. 古時有沒有外國人燒制過哪些比較出名的瓷器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陶器,其風格比較粗獷、朴實,比較出名的是彩陶、黑陶。一直到魏晉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瓷器,到唐代的時候,瓷器這個技藝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巔峰水平。但是在明清時代,陶瓷技藝又一次突破,達到了又一次的巔峰。
世界各國也都有自己製造出的瓷器。比如日本,最早的是陶器,在公元前2500年。一直到二十世紀,日本的瓷器才開始增多。比如朝鮮,在當地,有著不少模仿中國風格的各種瓷器。
公元九世紀的時候,因為中國贈送了一些瓷器給伊斯蘭教主,於是伊斯蘭教區等地開始生產瓷器。並且為瓷器的鍛造做出了不凡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很久的錫釉鍛造方法,並創造了一種新的光澤材料。而在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時的土耳其,就創造出了色釉陶瓦。埃及則創造出了新的彩繪,還生產出了一種新的白色瓷器。德國則有兩種瓷器,一種是石器,另一種是錫釉陶,頗為流行荷蘭則生產一種福德特陶,英國先是生產無釉陶器,後來生產鉛釉陶器。
H. 陶瓷中的陶器最早起源於何時,距今多少年
最古老的陶器出現在埃及,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初期,這里已經製作了呈銅色、閃耀著土耳其阿齊布爾的鹼性釉彩的陶器,距今約五千年。
中國最早出現陶器,為時遠比埃及要晚,當在公元前二千年後半期的商朝。當時的陶器,其性質與埃及完全不同,是呈鐵色的灰釉陶器。
這種陶器表面呈褐色或暗褐色的素淡顏色,其色調有中國風味的感覺。這種性質的陶器,以後一直繼續製造,成為古代和中世紀中國陶瓷的主流。」
環顧世界,陶器發明於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在考古學分期中人們對石器時代最後一個階段的稱呼。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這個時代的文化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地。學術界一般把新石器時代分為早、中、晚三期。就其所處社會發展階段來說。
這個時代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階段、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穀物農業、磨製石器和陶器製作是新石器朝代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8)土耳其陶瓷怎麼做擴展閱讀: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下圖)維斯特尼采愛神。
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
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
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
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
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距今2萬余年、華南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萬年的陶片。
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陶器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
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
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
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
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
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
I. 外國古代有陶瓷嗎
迄今為止所獲得的考古資料表明,陶器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由世界各地各民族獨立地創造出來的;瓷器則是中國於東漢時代發明的,此後逐漸傳向東西方。
古代陶器 陶器的發生與發展有著上萬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陶器有中國江蘇溧水神仙洞出土的陶片,肯亞甘博斯山洞出土的帶有藍紋的陶器碎片,以及歐洲馬格德林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這些都是約1.5~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遺存。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由漁獵轉向耕作,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製造也隨之而發展起來,並且成為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勞動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遺存。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很多都有不同形式的裝飾紋樣或彩繪。無論是刻劃的、壓印的和拍印的,或是用赭色或黑色礦物原料彩繪的幾何圖紋、動物或人物形像,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感染力(圖1 )。這類彩陶和印紋陶等,是新石器時代世界許多地區陶器發展的共同特徵,它表明此時的陶器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的藝術性內容。
自東漢發明瓷器以後,中國的陶瓷業已轉向以瓷器為主的發展方向,瓷窯遍及中國南北各地。但許多產瓷地區都附帶生產陶器,另有一些以製造陶器聞名的城市也逐步形成。唐代發展起來的鞏縣三彩陶塑,極盛一時。它既保持了秦漢以來彩陶的寫實傳統,又創造地運用低溫鉛釉色彩的絢麗、斑斕,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氣象。磁州窯系的觀台窯,既燒制低溫鉛釉三彩陶器,也燒制純綠釉陶器。廣東佛山石灣窯與江蘇宜興窯均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兩代。石灣窯以仿鈞著稱,以「器體厚重、胎骨暗黑、釉色光潤」為其特點。宜興紫砂陶器因明代萬曆年間崇尚飲茶而盛行一時,至清代成為貢品並遠銷日本及歐洲,後為德國的邁森瓷廠以及歐洲其他陶器廠所仿製。
日本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 2500年繩紋時代 (JomonPeriod)的帶有繩紋紋飾的黑陶,質地粗糙。稍晚,在東京彌生町(Yayoi)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較精,呈紅色或灰色,在器型設計上有較明顯的朝鮮影響。這種陶器的生產一直延續到公元 6世紀才停止。14世紀以前,日本陶器製品大部分用作禮器。14~16世紀,開始有了茶杯、茶托、盤碟、缸盆之類。到20世紀,日本瓷器生產激增,傳統陶器則多半由一些小型的私人窯廠繼續生產。
朝鮮的陶器頗似中國東北所產陶器。在朝鮮新羅王朝(Silla dynasty,公元前57~公元935)時期的陶器,尚帶有中國周代陶器的風格,同時也仿造漢代青銅器器型進行生產。在釉陶生產中,有仿唐三彩的新羅三彩產品。
中、近東及埃及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都是古代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陶器製造也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對歐洲陶瓷業的興起具有深遠影響。這一地區遠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製造陶器。在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質地粗糙的軟質陶器,還發現了距今8500年的一種硬燒拋光陶器;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了距今5000年的陶器;在埃及發現了公元前3100年以前製成的多種陶器,其中有優質硬燒陶器。
中、近東的陶器生產在 9~13世紀期間達到了最興旺時代。初期制陶中心為伊拉克的巴格達,埃及開羅附近的伏斯泰特,以及蘇聯的撒馬爾罕。由於伊斯蘭民族習慣上不用陶器作為陪葬品,所以14世紀以前的陶製品很難發現。公元 9世紀時,中國向伊斯蘭教主贈送了一批唐代瓷碗,此後巴格達和其他伊斯蘭教區生產精細陶器。伊斯蘭國家的陶工們在陶器製造方面還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貢獻,他們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原由亞述人發明的錫釉,並創造了在陶器表面使用的光澤彩料。12世紀時,波斯已能生產出白胎黑釉剔花精美陶器,並已掌握用低溫顏料進行釉上彩繪的技術。
早在15世紀至16世紀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代,已在安納托利亞製造出建築用的色釉陶瓦。16世紀為土耳其制陶業最發達的時期。土耳其陶器的裝飾取法於中國明代青花瓷,而造型則沿習於波斯的器型風格。17世紀初,丘塔希亞開始生產屋瓦及彩陶等陶器,並且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陶業中心。這個陶器生產基地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埃及在法蒂瑪王朝(909~1171)時,陶器生產最為興旺,產品的質地雖較粗糙,但光澤彩的彩繪卻較為精緻。14世紀生產一種白色的陶器,並採用中國宋代的裝飾模式,在坯上刻劃圖案花紋,然後施以透明釉料再燒成。
歐洲陶器發展概況 中、近東及埃及的制陶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傳至歐洲的希臘與愛琴海的一些島嶼。公元前3000年,希臘中部的特薩里區和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已成為當時的制陶中心。特薩里的陶器為單一紅色,偶爾有彩繪圖案;克里特島的陶器以拋光陶器為主,有的飾以刻劃紋。公元前16世紀,希臘已出現用快輪拉坯和還原焰燒成工藝而製成的灰陶,表面磨光而有滑膩感。邁錫尼文化期間(公元前14~前13世紀),克里特島的陶瓶向埃及出口,並西傳至義大利及西西里島。
羅馬帝國時代,埃及的鉛釉陶技術傳入義大利,並延續生產直到錫釉陶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略卡島傳至義大利的。在義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為馬略利卡。文藝復興時期,錫釉陶製造技術迅速由義大利傳開,首先到達法國,然後傳至德、荷、英及北歐國家。義大利錫釉陶的主要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後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後,則多採用光澤彩,使產品呈金黃色。義大利錫釉陶造型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威尼斯於16~18世紀生產錫釉陶,產品經常模仿中國明代瓷器,形成一種具有東方色彩新的風格,稱之為「alla porcelana」。
在錫釉陶生產技術傳入法國之前,法國在16世紀廣泛使用鉛釉陶。錫釉陶傳入後受到普遍歡迎。18世紀初,法王路易十四下令熔毀宮中銀器,以償付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費用。此後,權貴們都轉向使用陶器,從而使陶器生產出現了一個高潮。
德國的陶器有兩大類,一為石器,一為錫釉陶。德國製造的石器質地堅實,飾以浮雕,在國外廣泛行銷,17世紀時遠銷日本。此後,新建的錫釉陶廠多得不可勝數,而以紐倫堡地區產量最大。17世紀60年代,法蘭克福及其附近的漢洛廠開始生產錫釉陶直到1806年,其中某些器皿採用了中國的裝飾圖案。
16世紀20年代,一些義大利陶工遷居荷蘭,開始了荷蘭的錫釉陶生產,並以仿製中國宜興陶器為主。17世紀初,荷蘭的陶器生產集中在德福特,其產品稱為德福特陶。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輸入中國瓷器,陶器的裝飾遂轉向模仿中國的青花而摒棄了義大利的裝飾格調。
英國的陶器生產,由於地理原因,在中世紀時很少受到外來影響。初期的製品均系無釉陶器,隨之而發展成為鉛釉陶。16世紀50年代,錫釉陶製造技術由荷蘭傳入,淘汰了鉛釉陶的生產。在陶器的裝飾方面,受到中國明代萬曆青花瓷的影響。這種影響在18世紀初尤為強烈,特別是在布里斯托爾地區有堅持延續不變的趨勢。17世紀70年代,德國石器與中國宜興紫砂陶器都在英國盛行,許多工廠爭相仿製。英國的錫釉陶生產以倫敦為中心。但當英國陶瓷家偉奇伍德的米色陶器問世之後,立即受到英國及其他國家官僚貴族的賞識,從此錫釉陶逐步棄而不用。
蘇聯、瑞士以及北歐國家,都在18世紀設廠生產陶器。北歐諸國的錫釉陶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傳入的。
美洲陶器發展概況 在美洲,最早生產陶器的是安第斯 (Andes)山脈中部地區以及南美西海岸的玻利維亞和秘魯。製造技術較為發達的為安第斯山脈中部。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2000年製成的陶器,已採用了模製成型。在秘魯北部 7世紀時的莫奇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人頭陶罐,造型與手工都很精緻。
遠在公元前2000年前,墨西哥與中美洲的瑪雅人已能製造陶器,並在器表面飾以幾何紋。公元前600~公元1000年,瑪雅人已能製造出多色陶器,薩潑特克人能按照他們的神像製成骨灰瓮。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後,墨西哥開始製造錫釉陶。
北美洲的陶器製造主要是在印第安阿納薩齊人定居到今天的美國西南部阿利桑納州等處後才開始的。北美洲的許多陶製品如陶塑等,都用於宗教目的,也有一些人像、動物或昆蟲的陶塑藝術品。
美國的陶器製造技術,是由德國移民在17世紀時傳入的,並首先在弗吉尼亞、馬薩諸塞、喬治亞等州興建陶器廠進行生產。
古代瓷器 瓷器是在陶器製造工藝技術長時期、多方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與陶器相比,瓷器的工藝要求較為復雜,且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
日本的瓷器製造是在13世紀開始的。13世紀20年代,日本人加藤四郎右衛門到中國福建學習制瓷技術,5年後歸國,在瀨戶設廠製造黑釉瓷器。後瀨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陶瓷業的中心。16世紀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吳祥瑞前往中國景德鎮,後帶回瓷器的製造秘術,並在有田郡設廠生產青花瓷。初期的青花瓷簡潔精緻,很快由荷蘭船商運銷歐洲。有田郡廠後來由酒井田繼續經營,並開發了釉上裝飾技藝,稱為柿右衛門瓷,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八角形或方形器皿。瓷器表面採用不對稱的彩繪裝飾,並留有空白部位,這種方法在18世紀對歐洲瓷器的裝飾產生過較大影響。18世紀,日本白瓷出口歐洲,並在荷蘭等地進行彩繪後出售。
朝鮮在10~14世紀時已能仿造中國耀州窯和越窯的青瓷,並有較高的成就。14世紀以後,朝鮮瓷器質量不及中國明、清時期的產品,質地較為粗糙,但如瓜形、梨形等器皿造型,都具有明顯的朝鮮特色。
歐洲瓷器發展概況 約在8世紀末,中國的瓷器開始西傳。首先到達中、近東地區,對那裡的陶器生產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4世紀末,敘利亞已能仿製中國的青花瓷。大約在13~14世紀的中國元代,中國瓷器傳到歐洲,立即為歐洲人所賞識,同時有許多生產廠家爭相仿製。但由於不能正確選擇熔劑原料,仿製一直沒有獲得成功。16世紀,歐洲曾以碎玻璃粉作為熔劑配製瓷器坯料,期望獲得透明度好的坯胎,從而導致歐洲軟質瓷器的出現。1750年,法國建成塞夫爾瓷廠,此後直到1769年,一直生產軟質瓷。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德國薩克森里的希恩豪斯與一些化學家對中國瓷做了一些重要的試驗研究工作,發現可以用長石粉取代玻璃粉作熔劑,最終成功地制出了與中國瓷相仿的硬質瓷,並開始批量生產瓷器,從而使軟質瓷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18世紀,歐洲的法、德、英以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先後建成了一些瓷器廠。法國的塞夫爾瓷廠,以法王路易十五為大股東,1770年起生產硬質瓷,1793年改為國家工廠;德國的邁森瓷廠,1715年建廠並生產硬質瓷,飾以釉上彩;英國的徹爾布瓷廠,1743年建於倫敦附近的徹爾希,並生產軟質瓷,1755年在軟質瓷坯料中摻入煅燒的骨灰。1800年左右,斯博德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用骨灰摻入到硬質瓷坯料中,創造了外觀與坯胎質量優美的骨瓷。歐洲瓷器製造業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從研究、仿製到發展的過程,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十分可觀。
20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陶瓷的科技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歐洲的許多陶器生產設備已從半機械化走上機械化繼而達到了自動化。例如成型機械已從旋壓改成了自動滾壓與等靜壓;燒成設備已從過去的倒焰式間歇窯發展到自動控制的隧道窯或梭式窯和鍾罩窯;燃料則從煤發展到天然氣和電。這些改進保證了產品規格的一致和釉面質量。20世紀隨著陶瓷科學與生產技術的進步,陶瓷領域已包含用很少粘土或不用粘土的特種陶瓷,如高鋁瓷、鎂質瓷、鋯質瓷和氮化物陶瓷等。陶瓷已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材料之一。
J. 為什麼現代人在技術條件都很成熟的情況下卻燒制不出前人的青花瓷
其實這個題目我是想舉報的,景德鎮每年出產那麼多青花瓷,怎麼會燒制不出青花瓷?我告訴大家,其實在我們的景德鎮依舊是全球出產青花瓷最多的地方,青花瓷的燒制工藝在這個地方是個人人都知道的工藝。我們產出的青花瓷流向海外依舊受外國人追捧。在我們國家青花瓷盤吃飯是比較平常的事,在法國,青花瓷只有在皇家或者國宴最重要的場合才會用青花瓷。
不過現在的人越來越追求利益,傳承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喜歡賺快錢,忘了老祖宗的手藝。人家以前這樣的藝人受人尊重,現在這樣的人叫灰頭土臉。所以世風日下,怎麼能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