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曾經受哪個國家殖民
1. 歷史上土耳其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嗎,如果是,請詳細說一下,謝謝
土耳其民族在中國古代史上稱突厥。公元8世紀時開始從阿爾泰山一帶遷入小亞細亞,約公元11世紀時,在安納托利亞東部建立塞爾柱王朝。13世紀末建立奧斯曼帝國。15、16世紀是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版圖包括西亞、東南歐和北非國家。從17世紀起,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第一次世界大站期間,奧斯曼帝國參加同盟國作戰失敗,本土地為英、法、意等國的半殖民地。1919年凱末爾發動資產階級革命,擊退外國侵略。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任第一任總統。
殖民地是指國家已經完全滅亡,連形式上本國人建立的政權都不存在,而由外國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直接統治的地區。從上述歷史來看,近代土耳其雖屢遭俄、英、德、法、意等國的侵略,其中英國在土耳其的侵略勢力尤其大,但形式上還有本國的政府存在,所以只能說它已淪為半殖民地尤其是英國的半殖民地,而不能說它是英國的殖民地。
2.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的殖民地有哪些
英國,法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等等
3.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土耳其由誰控制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實際始於八世紀)。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拜占庭的起源
拜占庭之名原起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於連接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復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戰爭和衰弱
公元527年,拜占庭迎來了第一位強勢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夙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到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理所當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慘敗……隨後波斯軍一敗再敗,但還是於531年卡爾基斯阻擋了貝利薩留的前進步伐,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可憐的拜占庭遠征軍步騎兵總數連馬都算上才2萬還多個零頭!更要命的是其中還包括了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雇傭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里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貝利薩留不僅不知對手的實力到底是1萬還是100萬甚至連個詳細點的地圖都無,幸好當地願意當向導賺小費的人還算不少,貝利薩留終於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達爾旺人的大軍。人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但貝利薩留卻敢於在地頭蛇門口大玩迷蹤步,一番錯綜復雜的迂迴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乾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較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制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
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連年的征戰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查士丁尼大有恢復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於控制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面的法制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確實是這樣。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又再次爆發了,波斯軍攻破德拉城,拜占庭賠款求和。接著是雙方戰戰和和反復糾葛,和波斯重復這種徒然的拉鋸戰顯然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消耗……但雙方接下去的幾任統治者顯然並沒意識到這點,仍熱衷於這種游戲。數十年戰亂導致的結果是兩個龐大的帝國軍力日益衰弱,到最後居然有許多邊境城市根本就沒有駐軍!那麼中東的阿拉伯人便乘機崛起了,他們不斷蠶食帝國邊境的土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以聖戰為名開始了對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面戰爭,強大的騎兵部隊橫掃龐大帝國的土地,早在長期互斗中大傷了元氣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紛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國也終於在公元七世紀中葉被完全吞沒,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紀之戰終於可以永遠結束了,但接下去它將單獨面對阿拉伯。
拜占庭繁華依舊,因為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區域可以基本不受戰爭的影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為當時幾乎是最為富饒的國家。但現在阿拉伯人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貴珍寶使阿拉伯人覬覦不已,於是他們便幾乎是長年累月地試圖侵襲這富饒的城市,步步進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終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十餘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面對君士坦丁堡展開圍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卻將他們阻隔在一個進退不得的狹小區域,拜占庭海軍隨即趕來,用一種類似火焰噴射器的神秘武器將阿拉伯人的海軍完全摧毀。於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軍隊被迫退卻,拜占庭軍乘勝追擊,阿拉伯軍遂兵敗如山倒。此戰阿拉伯軍損失慘重,十萬兵力與上千戰艦化為烏有。
此後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擴張的步伐,此時的拜占庭雖控制范圍無法與查士丁尼時代相比,但因著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確實較少的地盤也比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范圍內仍充當著老大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保衛拜占庭繁榮面貌的正是強勢的經濟,當然也離不了數量不多但精銳善戰的軍隊——似乎拜占庭的軍隊從查士丁尼時代開始就有了以少勝多的傳統。
十字軍入侵事件
時間到了公元十一世紀,阿拉伯仍控制著巴勒斯坦,歐洲羅馬教庭因此向歐洲封建制國家動員發起了旨在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雖沒大進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阿拉伯人的勢力,但第四次東征卻給拜占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事情的經過也頗有戲劇性:
公元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動員起的兩萬十字軍戰士和馬匹裝備在威尼斯會合,為了配合此次的東征行動,威尼斯人幾乎忙碌了一整年,准備了大量的戰船和數量龐大的糧草……這時卻出了狀況!按原先的約定十字軍出征前需向威尼斯人付清裝備費用,但此時十字軍統領所能交付的金錢和約定該支付的數額相差十萬八千里,於是威尼斯船隊便死活不肯開拔。眼看時間耽擱,十字軍將領急得跳腳,於是便要求與威尼斯總督協商。威尼斯總督丹多羅倒是痛快人,但會面時十字軍將軍們見到的卻是個年過八旬的老盲人……這些將軍們簡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總督會是這么一個角色。總督很爽快地答應先做事後談錢,附加條件則是要十字軍帶他一同起程,並順路幫威尼斯收復幾個港口。有何不可?但十字軍們中計了,丹多羅總督另有謀劃!開拔後十字軍實際上根本無法控制威尼斯船員,因為他們都只聽總督的命令,丹多羅總督很隨意地偏離原定路線,半途還接了個名叫亞歷克斯的流亡拜占庭王子上船。然後事情就更有趣了,這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居然要十字軍護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我的人民會張開雙臂歡迎我,而你們將得到更多的裝備和支援,然後再去收復聖地!並且我的國家還將替你們償清積欠威尼斯人的款項!」王子頭頭是道,總督連聲附和,十字軍將士們也動了心——早已聽說君士坦丁堡黃金之城的大名,就當是乘機游覽一番異國風情也是相當不錯……而且還有眼前這王子關於裝備和金錢的誘人許諾。於是,這支十字軍完全偏離了預定的路線,龐大的船隊駛向了拜占庭。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下,不速之客抵達,那個流亡海外多年的王子得意洋洋地亮出了自己的旗號,張開雙臂等著國人的「擁抱」;城上的群眾也張開了雙臂,可惜不是「擁抱」,而是沖他做鬼臉,放聲嘲弄,用西紅柿丟他!看來他流亡海外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但這下十字軍將士們可惱了,怎麼繞了那麼大彎子,費了那麼大週摺,等來的卻是這般狼狽的「歡迎儀式」?火冒三丈之餘士兵們向城牆上射擊泄憤,拜占庭軍隊一怒之下開炮打船,當場擊傷數艘,船隊被迫撤離岸邊。這下可好了,不僅原先王子所說的裝備和金錢成為空中的幻影,現在甚至連城也進不得,十字軍將士們原先滿懷的希望變成了極大的失望,他們暴跳如雷。在丹多羅總督「義憤填膺」的鼓動下,氣昏了頭的十字軍居然決定強行進入君士坦丁堡!這可是天大的冒險計劃,要知道這座城市曾經歷過比這些十字軍強10倍的敵人圍攻而屹立不倒!攻擊開始,海軍從海邊試圖搶灘,十字軍2000騎兵則登陸市郊取陸路進攻,拜占庭人自是不依,部陣抵抗。事情到了這里完全變了樣,本該在巴勒斯坦聖地和回教徒作戰的十字軍如今卻在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對手開打了。
拜占庭軍防守嚴密,十字軍死傷眾多,連續數波強攻均毫無進展。丹多羅總督親帥領航旗艦向灘頭發起沖鋒……只見總督在隨從的攙扶下居然冒著箭雨親自踏上灘頭陣地,高舉佩劍,大聲吶喊。眼見此情此景,威尼斯人和十字軍戰士們洶涌的士氣從心中升起,一窩蜂地跟著沖上灘頭,瘋狂地沖擊拜占庭軍的防禦工事,戰況慘烈!歷經數次沖鋒,拜占庭防禦陣地終於失守,於是……就象一個裝滿水的大桶底部被鑿了個洞,再也止不住了!十字軍發瘋般地湧入城市,竟連續擊潰數批前來支援的拜占庭軍!真是諷刺!君士坦丁堡這座數百年來從未被回教徒攻破過的「捍衛上帝尊嚴」的堡壘最終卻被「章顯上帝榮耀之軍」攻破。順便說一句,十字軍東征這點子最早還是拜占庭教皇的主意。
破城後的十字軍真可用混亂二字來形容,目不暇接的珍寶使他們嘆為觀止,嘆為觀止之餘紛紛大肆掠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兵在外將命有所不聽!」大多是無產階級農民組成的士兵們完全失控,教堂內的黃金雕像成了他們搶劫的首要目標,甚至為爭奪財寶而互毆!他們將精緻華麗堪稱藝術瑰寶的黃金雕像砸碎,為的只是便於攜帶——在他們眼裡這只是黃金而不是工藝品。威尼斯人和其餘品位較高的十字軍將士則瞄準了教堂內的名貴圖畫書籍和工藝品,這些東西輕便易帶且極富收藏價值。
鬧劇持續了數周,拜占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十字軍並廢黜了拜占庭皇帝,隨十字軍而來的流亡王子亞歷克斯被捧上了王位……但拜占庭人對他並不買賬,他很快死於非命。大肆劫掠後十字軍終於滿載財寶而歸,奇怪的是丹多羅總督並沒再隨船回到威尼斯,他跟著留下來的部分十字軍繼續在拜占庭的土地上南征北戰。數年後,已九十高齡的他終於將生命交給了上帝,他長眠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墓碑至今仍在。關於威尼斯的丹多羅總督到底跟拜占庭有何深仇大恨歷來眾說紛紜,就讓他隨歷史塵埃飄散而去吧。因著拜占庭的受創,此後威尼斯乘機取代了拜占庭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對於威尼斯人來說他們的丹多羅總督可謂是功勛卓著。
4. 俄羅斯佔領了多少土耳其的領土
俄羅斯通過戰爭迫使中國先後割讓了相當於三個法國的國土(不包括蒙古)。
蒙古是在20年代初正式被分裂出去獨立的。這塊土地雖然貧瘠,但其戰略意義不可小視。它的存在使得我國北部形成了一個雞脖形,而蒙古正扼制在這雞脖之後。
一旦發生戰爭,由蒙古出兵可直接將中國北部長城外所有國土割裂出去。這就是當時蘇聯要取得這塊土地真正的意圖,也是中蒙之間的國家關系始終不睦的背景原因。
弱國無政治。中國當時的情景,內部動亂國力衰弱,北洋政府風雨飄搖自顧不暇,怎敢得罪北方強敵。對於這種掠奪只能聽之任之任人宰割,這很悲劇。
(4)土耳其曾經受哪個國家殖民擴展閱讀:
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它將游牧部落的傳統、波斯的藝術修養、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學文化融於一身,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奧斯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
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在巴巴羅薩·海雷丁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5. 簽訂後.土耳其淪為哪些國家的半殖民地
《色佛爾條約》簽訂後,土耳其淪為了英國、法國、義大利的半殖民地。——常識歷史篇。
6.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現在的什麼國家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極盛興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其領土東迄高加索和波斯灣,南抵非洲內地,西達非洲摩洛哥,北迄奧地利邊界直到俄國境內,囊括今歐、亞、非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地,領土面積約600多萬平方公里。
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勒班多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16~17世紀的傑拉勒運動、18世紀初伊斯坦布爾的帕特羅納·哈利勒起義時間長、規模大,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喪失大量土地。18世紀末兩次俄土戰爭失利,帝國所屬黑海北岸土地劃歸俄國。
19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埃及、敘利亞、葉門脫離控制,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
1821年3月4日,希臘獨立戰爭爆發,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1878年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先後宣布獨立。
1908年保加利亞宣布獨立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打戰爆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土耳其戰敗,簽定了《色佛爾約》,
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被徹底瓜分。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1919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1921年1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期間還爆發了幾次俄土戰爭與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就不一一多說了。
7. 一戰後土耳其大片領土淪為英、法等國的半殖民地,土耳其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經過領導召
:(1)政治方面:廢除土耳其的哈里發制度,實行政教分離。
(2)法制方面領導制定了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以西方法律為藍本制定民法、刑法和商法。 (3)經濟方面頒布了一系列發展工商業的法令。將荒廢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 在農村成立農業銀行和信貸合作社。 (4)文教方面:在全國建立起各級各類學校,傳授現代知識與文明。 (5)社會生活方面:廢除了種種陳規陋習,使整個社會向世俗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8.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前殖民地
有過,譬如天津的奧地利租界。不過奧是內陸國,傳統上航海不發達,也不是工業革命發源地。奧匈帝國建立於十九世紀中葉,其時瓜分殖民地的高潮早已過去。 9. 土耳其是哪個洲的國家 土耳其是亞洲國家。 土耳其是一個與亞洲和歐洲接壤的國家。它屬於亞洲國家。土耳其共和國領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土耳其是歐盟候選國,橫跨亞洲和歐洲兩大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實施歐洲模式。憲法規定,土耳其是一個民主、政教分離、法治的國家。土耳其的外交重點在西方。土耳其在與美國保持傳統戰略夥伴關系的同時,加強了與歐洲國家的關系。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始成員國和二十國集團成員國。中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是世界上新興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9)土耳其曾經受哪個國家殖民擴展閱讀: 土耳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雖為亞洲國家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是歐盟的候選國。憲法規定,土耳其是一個民主、政教分離、法治的國家。土耳其的外交重點在西方。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