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囊餅都有什麼材料
① 維族人的饢餅怎樣做出來的
需要提前准備好的材料包括:麵粉 260克、雞蛋 1個、植物油 5克、食鹽 5克、酵母粉 3克、白芝麻 10克、水 適量。
1、麵粉、雞蛋、植物油稱好裝進盆中。
② 饢餅的做法
用料
主料
③ 新疆饢餅的原料
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除了麵粉外,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托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飢,這真是一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混合面團所有材料,用手揉光,把麵粉搓成一個個大小一致的面團,蓋上蓋子或保鮮膜,28℃環境醒置20分鍾,取出面團然後用拳頭把面團壓成餅型,用竹簽棍在面團上面印吃一個漂亮的花紋,在面餅有花紋的表面上,蘸上用蒜蓉,芝麻,牛奶混合好的調味料,然後就用一個好像枕頭一樣的工具把餅摔到爐里,餅粘在爐壁上開始烤了,然後再把面餅用鉤子勾出來。塗上一層巷油一樣的東西,再放進去烤乾,饢餅就烤好了。
④ 饢的味道是怎樣的
新疆饢餅[圖文]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麵粉,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和一般的茶杯口那麼大,叫「托喀西」饢,厚約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一種。饢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除了麵粉外,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托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飢,這真是一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
新疆饢包肉
原料:羊肉150克羊後尾油50克發酵面團600克洋蔥30克胡蘿卜30克黃瓜30克香菜段5克孜然粉10克辣椒面10克新疆博湖辣醬15克精鹽、羊肉湯、濕生粉、葵花籽油各適量色拉油1500克(約耗80克)
製法:
1.羊肉、羊後尾油切成青豆大小的粒;胡蘿卜、黃瓜切成粒;洋蔥去皮,切成圈。
2.凈鍋上火,放入葵花籽油燒熱,先下入羊後尾油粒、羊肉粒煸炒至成熟,再調入精鹽、孜然粉、辣椒面,炒製成餡,然後將發酵面團分成4個劑子,擀開成直徑約20厘米的面餅,兩張面餅為一組,逐一包上餡料合在一起,用食指和拇指捏出花邊,製成饢包肉生坯。
3.凈鍋上火,注入色拉油燒至六成熱,下入饢包肉生坯炸至色呈金黃時撈出,每隻切成8瓣,重疊拼擺入盤中。4.另鍋上火,放入葵花籽油燒熱,下入辣醬炒香,摻入羊肉湯,用精鹽調好味,燒沸後用濕生粉勾薄芡,起鍋澆淋在饢包肉上,最後撒上洋蔥圈、香菜段,即成。
烤饢與饢坑
http://www.gzcatv.net/163cn_ly/travel/gn/xinjiang/ny.asp?ArticleID=8083&ShowContent=1&lbid=597
在新疆,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饢,吃到饢。因為烤饢是維吾爾族人民家常食品,是一種烤制而成的圓餅麵食品。「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可以一日無饢。」足以證明饢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里,展出有吐魯番出土的唐朝饢,說明在兩千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味美的饢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的阿斯塔拉古墓群出土的干屍,陪葬品中就有干透了的饢。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據說「饢」這個詞來自於波斯語,是麵包的意思。
饢,古代稱「胡餅」、「爐餅」。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描寫過饢。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摘錄了「食經」關於做饢的技術資料。可見饢在我國食譜中佔有重要的一頁。
饢,實則是一種特製的烤面餅,因做法不同,故品種很多,一說多達50多個。主要有肉饢、油饢、窩窩饢、希爾曼饢、片饢和芝麻饢等。常見的有大而薄的片饢,小而厚的窩窩饢以及油饢、肉饢、甜饢、芝麻饢等等。饢大多以小麥面為原料,也有玉米面做的,多為發酵的面。一般做法是在麵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面稍發即可烤制。新疆饢除了用發酵的面做的,也有不用發酵的面做饢的。
饢有許多形狀,但大都呈圓形,其形態及大小不一,品種很多。大大小小有十幾種,小的如核桃,大的如鍋蓋。還有金字塔形的,蛇形的,也有各式各樣曲線連綴花紋獨特的藝術饢。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厚,直徑有40-50厘米,中央印有花紋,做一個這樣的饢需要麵粉2、3公斤,被稱為饢中之王。
最小的一種叫「托喀西」饢,有一般的普通茶杯口那麼大,厚約10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饢。做這種小饢,一般是要放牛奶、雞蛋、植物油和糖等,常是出遠門攜帶的,所以營養很豐富。
最厚的一種叫「吉爾特或格吉德」饢,直徑約10多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個洞窩,漢族人稱之為窩窩饢,是饢家族中最厚的。這種饢以喀什地區的做工最精。南疆的維吾爾族人最喜歡吃這種饢。做這種饢技術要求很高,揉面功夫要到家,烤出的饢表面光滑,顏色焦黃,帶有光澤,既悅目又可口。
甜饢,維吾爾語稱「西克曼」饢,它是在其饢表面塗抹一層冰糖化成的水,烤成後在饢的表面結成冰糖花,呈現出晶亮的光彩,在陽光下瑩晶奪目,真叫人垂涎欲滴,食之香甜可口。
肉饢,是在麵粉中和入切碎的羊肉丁,加上鹽、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烤制的,俗稱肉饢。「闊西」饢和「闊西格吉達」饢 這些饢都是肉饢,做法是把羊肉切碎,放上洋蔥末、鹽和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然後和在發面里或者是包在面里,再放在饢坑裡烤。這種饢吃起來滿嘴油香,久久不散。特別是和田地區的「闊西格吉達」饢,形狀似饅頭,外焦黃、里鮮嫩,吃起來更是肉面合一,別有風味。
油饢,維吾爾語稱「喀特瑪」饢,是用死面和油,做工要精細些,用一層面一層油,擀薄後烤成,這種饢具有久放不變質的特點,味道香而脆。因其兼有香、酥、脆等特點,往往用在喜慶節日里招待賓客。
芝麻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饢的叫芝麻饢。
一般的饢在表面上要塗抹洋蔥末、芝麻、「西亞旦」(黑草籽)後再烤。塗抹這些東西,不僅是為了悅目,增加芳香的氣味,更重要的是為了增加營養成份。
在烏魯木齊據說最正宗的是阿布拉達爾曼的饢。
饢面中含有雞蛋、清油。由於含水分少,外干內酥,不怕干不發霉,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加之烤饢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質地勁韌有嚼頭,口感不錯,越嚼越香,打一坑饢可以吃一星期,因此頗受各族人民喜愛。因此,城鎮的飯館、食堂都有饢賣,而且烤饢的作坊、攤點布滿街巷,幾乎是十步一鋪、五步一攤,邊烤邊賣,生意紅火。據說唐僧取經路過吐魯番時,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
維吾爾族的烤饢設備最主要的是饢坑。饢坑可設在庭院或家門口,其燃料大都用柴,現在也有用無煙煤的。饢坑也別具一格,由於地區的不同,饢坑的式樣和材料也不同。饢坑的大小是根據人口來定的,一般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在農村、集鎮,幾乎家家都有烤饢的饢坑,婦女個個都會烤饢(維語稱為打饢)。
一般饢坑是用羊毛和入粘土砌築成的,它高約一米左右,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寬肚大水缸。底部架火,通常是夯土結構,饢坑四周圍用土坯壘成方形土台,以便烤饢人在上面操作。饢底部留有通氣口。南疆一些地區則選用硝土做饢坑坯,烏魯木齊地區以及一些城市的居民則用磚塊做饢坑坯。
烤饢前,先將乾柴(木炭或煤炭)放在坑底燃燒,待明火消失時,坑壁已燒得滾燙,即可把擀好的饢面胚貼在坑壁上,十分鍾便能烤熟。饢坯上可以抹點食油、撒些芝麻、蔥花,烤出的饢更脆更香。
維吾爾族人除了用饢坑來烤饢外,還用饢坑來烤羊肉或羊腿。新疆少數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除了用饢坑烤饢外,還用大鐵鍋油炸肉饢,用蒸籠來蒸「奧爾」饢,用熱柴禾灰烤饢。用燒過的熱柴禾灰烤饢雖然是古老的方法,但用這種方法烤出來的饢卻別有一番風味。有趣的是南疆一些地區的維吾爾族在土爐子的壁上烤饢。一般是燒完茶,做完飯,利用爐壁的熱量來烤饢,這種饢一般較薄,維吾爾人稱它為「烏恰克」饢(爐子饢),其味道同樣香脆可口。
2004年4月20日,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饢坑」在吐魯番市葡萄溝瓦孜風情園內建成,這個饢坑建在山坡上,直徑為10米,高8米,看上去有一間房子大小,不僅能打饢,還能同時烤制一匹駱駝、兩頭牛和十隻羊,可供上百人同時進餐。
在維族人有句民謠:一天不吃饢,心裡就發慌;兩天不吃饢,腿子如篩糠;三天不吃饢敢罵老達當(爹);四天不吃饢,准備拆房梁;五天不吃饢,就拜麻扎(墳墓)王。這說明了饢在維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維吾爾人吃饢有個很重要的規矩:無論你吃什麼樣的饢,都必須先把每個饢掰成幾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分著吃,絕不可以拿起一整個饢就往嘴裡塞。饢也不可以用刀子來切開吃。這其中原因據說是,一個饢掰開大家吃,表示一家人(或一夥人)將會同心同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維吾爾人還把饢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徵。例如,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准備結婚時,男方向女方提親的禮物,除了衣料、鹽、方塊糖等物外,還必須要有5個饢。在結婚儀式上,還有一個搶饢的風俗。即要安排一位姑娘,站在新郎新娘中間,雙手捧著一個裝有鹽水裡泡饢的托盤,讓新郎新娘搶著吃下這兩塊象徵著情愛融洽、甘苦共嘗的鹽水饢。此時,新郎新娘都會爭先下手去撈碗里的饢,因為誰先撈到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搶饢,成為婚禮中的一個有趣特色風俗。
在新疆一些地方,在小孩出生40天左右,要舉行一個祝福儀式,這種儀式只讓小孩子們參加。在祝福儀式上,主人給所有小孩子們吃「托卡西」饢(就是那種最小的饢),在饢中間的小窩窩裡面,裝滿了蜂蜜。孩子們把饢貼在嘴上,用舌頭先把蜂蜜舔凈,然後一邊玩耍一邊把小囊吃完,帶著滿臉的蜂蜜回家。
饢吃時特別方便,一杯茶就饢吃是最簡單常用的方法;講就的,可以要一份紅燒羊肉湯,然後連湯帶肉倒到饢的窩窩里,讓湯把饢浸透了,這時饢里有了肉香,味道相當不錯。
我聽說過有人在戶外是這樣吃饢的:找條小河,把饢像擲飛碟一樣,拋到水的上游,然後人在下游不緊不慢地洗手洗臉,等洗完了,這時的饢也隨著流水飄下來到身邊了,於是乎,順手撈起被水浸軟了的囊,就可以開餐了,吃時連杯水都不用了,有趣吧。^_^
⑤ 新疆饢餅的製作方法
新疆饢餅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225度,15分鍾,根據自己家烤箱的脾氣來設置,烤箱溫度偏高的可以設置220度,觀察到上色金黃就可以提前出爐了,如果時間到顏色還差點兒可以適當增加1-2分鍾。最後幾分鍾一定盯著點兒哦。
出爐趁熱刷上洋蔥油,哇,那叫一個香………
還沒來得及拍照就被搶走了一塊😆
⑥ 烤饢餅的配方
材料 麵粉500克 鹽適量 發酵粉6克 泡打粉10-15克 油適量 如果經常做豆腐花,家裡有葡萄糖酸內酯,可以替代泡打粉使用葡萄糖酸內酯2:小蘇打1的比例佔有麵粉的2.5%的用量使用 做法 1 用溫水大約400毫升溶解發酵粉,然後加入到泡打粉和麵粉的混合物里,和麵食時放入少量鹽 2 餳面大約30分鍾,把面團分成大小相等的面劑 3 揉面劑時,加入少量油,這樣的餅烤出來可以分層。 4 把面劑擀成餅狀 5 放入烤箱上火200-230°烤3-5分鍾,中途要轉動餅披。
⑦ 饢餅怎麼烤軟不硬
饢,一種烤制的面餅。去過新疆的朋友對饢都不會陌生,饢餅是新疆極多少數民族的主食,品種很豐富有的大如車輪,有的又小又厚,有咸有甜但凡油饢十分好吃。這里分析的饢餅不會是新疆的,而是印度饢餅。提到印度的美食大傢伙知道咖喱,咖喱燉的湯和菜,除了米飯,較主要搭配的主食可以是饢餅了。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饢是新疆各兄弟了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做法:主料高筋粉300g 水60ml(大約) 輔料雞蛋1個 奶粉3勺 鹽2勺 蜂蜜2勺 玉米油20g 酵母3勺 芝麻2g 新疆饢的做法步驟1. 1、將玉米油放入麵包機里,再放入雞蛋、水。
2、放入高筋粉。
3、依次將鹽丶奶粉、蜂蜜放入。
將酵母單獨放一角不要與其它配料混合。
4、麵包機選發面菜單開始工作。
面團醒發兩倍大後再選麵包菜單。
目的揉面團出筋。
2. 5、麵包機停止揉面工作後取出面團分成三份在面板上揉勻後放入麵包機中醒發15分鍾。
3. 6、面團醒發好後取出一個。
手掌沾些油將面團抻成中間薄四周厚的形狀,放面板上用手按壓中間越薄越好(因為烤制過程中還會漲大)4. 6、面團醒發好後取出一個。
手掌沾些油將面團抻成中間薄四周厚的形狀,放面板上用手按壓中間越薄越好(因為烤制過程中還會脹大)5. 7、用幾根牙簽一起在中間扎眼,再撒上芝麻並按下(讓芝麻與面粘牢)再刷上一層油6. 7、用幾根牙簽一起在中間扎眼,再撒上芝麻並按下(讓芝麻與面粘牢)再刷上一層油7. 7、用幾根牙簽一起在中間扎眼,再撒上芝麻並按下(讓芝麻與面粘牢)再刷上一層油放入烤盤8. 將烤箱預熱190度,上下火中層放入進入烤制過程,時間10分鍾。
烤制時注意觀察你家烤箱溫度不要烤糊。
10分鍾後放下一層用上火210度烤3分鍾9. 將烤箱預熱190度,上下火中層放入進入烤制過程,時間10分鍾。
烤制時注意觀察你家烤箱溫度不要烤糊。
10分鍾後放下一層用上火210度烤3分鍾10. 成品出爐了!
做法二:用料 羊肉 150克 雞蛋 2個 油 克 洋蔥 0.5個 鹽 克 孜然粉,胡椒粉,花椒粉 老抽,生抽 新疆肉饢的做法 和面團,醒20分鍾左右羊肉,洋蔥剁碎。
放入適量鹽,胡椒粉,花椒粉,孜然粉,老抽和生抽。
胡椒和孜然可以多放些。
放兩個雞蛋蛋清。
少許香油。
調勻。
這個量可以烙三張。
醒好的面團揪下半個拳頭大小,擀成薄餅,將肉餡攤勻在上面。
再擀一張略小的面餅覆蓋在上層。
下層面餅的邊向上翻起,用筷子壓出花紋。
以封口為目的,盡量美觀。
我這個就比較不美觀了。
平底鍋放入適量油,小火。
底面烙七八分鍾,翻過面再烙五六分鍾,即可出鍋。
信息源自網路,侵權即刪
⑧ 饢的製作方法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
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 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加之烤饢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各族人民喜愛烤饢就不足為怪了。 抓飯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卜在鍋里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釧後,再反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四十分鍾後,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維吾爾族群眾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你的忙,謝謝。
⑨ 新疆人吃的饢是什麼做的
饢
饢是新疆各兄弟了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
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
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
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 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