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耳其蘇丹工資怎麼付
1. 古代官員沒有銀行卡,是怎麼領工資的
從古代到現在人們工作都是為了掙錢,而工資是一個人辛苦勞動的價值體現,也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現在的人們都是通過工資卡來領取工資的,但古代的官員領取工資有的是按年發放工資的,一年只領取一次。還有些時候通常都是以銀兩或者糧食的方式發放的。
古代官員的工資是由俸祿和食祿組成,品階高的直接去戶部領,品階低的去對應的財政衙門領取。所以古代的官員對於領取工資是有很多方法的。
2. 古代怎麼給官員發工資,古時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銀行的
單說發工資的話,可以說各個朝代都不一樣,就比如說在晉朝的時候,你當官是沒有什麼俸祿可言的,因為那個時候也沒有所謂的銀子,所以皇帝獎賞這些官員就採用土地的方式,就比如說我劃分多少田地給你,然後在這塊土地裡面的所有收入,扣除你的俸祿再上交給我多少糧食就可以了。
此外古代是沒有銀行這一說的,那個時候只有大的錢庄,並且憑著手中的票號去錢莊裡面換取銀子,而且錢庄最發達的時候是在清朝的時候,特別是乾隆時期,全國存在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錢庄,有非法的,有合法的,而且那個時候一張銀票都值幾千兩的銀子。
3. 古代官員工資如何發 有錢有糧還有地
在《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上記載:「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意思是陶潛送他兒子一個僕人,並寫信告訴他:「以你每日的開銷費用,你是難以自己供給自己,現在派一個僕人幫你砍柴汲水。」又《晉書·卷四十一·劉寔傳》上有:「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營給。」這里的「薪水」都是指砍柴和汲水,就是燒火煮飯之意,也可以稱為「柴水」。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有多種稱法,如:「月給」、「月俸」、「月錢」等。在魏晉六朝時,「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漸漸成為日常生活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偉》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里的「薪水」即為日常費用。而明朝時曾將俸祿稱為「月費」,但後來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 現今我們上班族按月領取的工作酬勞金,其實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費是一樣的,主要目的也是用來支付日常生活開銷。所以人們也就把工資稱為「薪水」了。 在中國古代的官員俸祿制度中,官員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商周時期,公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將封地內的經濟收入扣除應上繳天子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實際俸祿。因此,商周時主要是以土地作為俸祿的支付形式,即封地的大小就是俸祿多寡的標准。而春秋末年至隋唐之際,主要以實物為官員俸祿的支付形式,其中又以糧食作為實物支付的重要種類。唐代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則主要以貨幣發放給朝廷官員作為俸祿支付形式。 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官階和俸祿均以「衡」的單位「石」來表示。到了漢代逐漸將官階與俸祿分成兩種方法表示,官秩(「秩」為官員等級標准,「祿」為官員的報酬)以「石」表示,如萬石、二千石等;官俸則用「量」的單位「斛」來計算,如最高秩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漢代官俸雖以「量」為單位,但俸祿形式並非都是實物。尤其是在糧食運輸困難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下,於是出現了將谷糧折算為錢幣發放的形式。實際上西漢時大多以錢幣支付,而東漢則是「半錢半谷」,除常俸外官員還有衣物的供給,酒肉果品的賞賜以及醫療待遇等。 魏晉時期群雄割據,民生凋敝,俸祿混亂。曹魏時俸祿以布帛和米、麥等實物支付。西晉時官俸以日計算,按春秋兩季發放,支付形式有米、絹、綿、錢、菜田、雜役等。為了優待官員,並從西晉開始,實行占田制,官吏按品占田,一品五十頃,以五頃為差等降,至九品十頃,此制直到明朝始廢。北魏初期百官無俸,貪污成風。自北魏太和末年至隋初,俸祿仍給谷帛,屬於實物俸祿制。 在隋唐時期官員俸祿形式主要有米、田兩種。隋代官員的俸祿分京官、外官兩種支付標准。京官按品級,外官按州、郡、縣的等級計戶食祿。除俸祿外還有職分田,以品為差,由一頃至五頃不等。 唐代俸祿分歲祿、月俸、職分田三種,以實物、貨幣、土地形式支付。歲祿就是祿米,依品級按年發給;月俸則是對官員的補貼,包括食物、庶仆、雜用等多項,每月以錢支付;職分田是朝廷給任官的土地,本人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僅取其租稅按份收益,凡調任或離職則要交還。另外還有永業田,自正一品六十頃至五品五頃不等,子孫可襲用。 至於宋代則因貨幣的廣泛流通,俸祿多以錢幣計算。百官除正俸外,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料、紙筆、差費、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各種補貼,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而元代官員俸祿以實物和貨幣兩種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祿中無實物部分,但卻享有職田收入,作為俸祿的補貼。 到了明代則實行折色俸祿制,即以米為單位折算成鈔、錢、布、銀發給百官,並以貨幣為主。而清代官員俸祿是銀米兼支,但以銀為主。京官有俸銀、祿米,外官有養廉銀。 歷代的俸祿制度雖有所不同,不過大都經由實物支付形式發展到貨幣支付形式。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里,朝廷發放報酬與百官,是為了鼓勵官員恪守本職。而官員俸祿也是國家的重要支出,其俸祿多寡與國庫之盈虛和國家政策有關,更直接影響吏治的清廉。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俸祿稍厚,吏治廉良;俸祿過薄,則官吏多法外求利,終而導致政治腐敗。
4. 古代沒有銀行轉賬,官員遍布全國,皇帝如何把工資發給官員
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所以我們都在享受著社會的發展帶給我們的便捷,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各種方面,遠比過去要好得多。比如說人們工作拿到工資,只需要通過銀行這個媒介,自己辛苦勞動的報酬就到手了。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社會上沒有銀行,而且官員遍布全國各地,大家在領工資的時候,都怎麼領呢?
如果路程很遠或是俸祿很重,就要自備馬車,或者是僱傭馬車,然後當然還要在領取核實領取的憑證,然後領取時還要過秤計量。
不得不說,這種領取方式耗時耗力,而且對於有的官員來說,領取俸祿也是一種問題。如果是京中大官,就完全可以僱人去領取,也可以讓家裡的僕人去領取,用馬車拉回來。對於一些地方小官,家裡沒有多少錢,畢竟官小,就需要自己帶著幾個下人去領取,自己背回來。
但是有一些芝麻小官,家裡清貧如洗,只能自己走路去取。所以說這種發放方式特別不完善,沒有完全考慮到各個官員家中的情況,畢竟有的官員領取俸祿就很麻煩。
所以發展到現在,我們用銀行轉賬的方式領取工資十分的省時省力,在古代車馬很慢,再加上有的官員家裡或者特別偏遠,而領取的地點又是固定不變的,所以領取俸祿之後再到回到家裡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個手機,不用一分鍾,工資就到自己手中,可以說十分的便捷了。
5. 古代沒有工資卡,也沒有微信轉賬,各地官員都是怎麼領工資的呢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了,尤其是支付的時候,動動手用支付寶和微信等都可以進行支付,出門都可以不帶現金了,開工資也是有工資卡直接打到卡裡面了,那麼在古代的時候,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官員作為公務員,工資是怎麼發的呢?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仍然沿用之前朝代發放工資的制度,但是糧食完全換成了紙幣了,清末時期國庫虧空,百官就很難領到屬於自己的工資了。
6. 古代沒有銀行,全國幾萬官員,他們的工資是怎麼發的
古代的時候,官員的俸祿發放還是比較輕松的,除了特殊情況之外,根本不需要“快遞押運”,大部分情況下,各個地方的知府或者知縣都是能夠根據自己地方的稅收進行官員工資發放的。
其實我們今天有銀行這樣的機構,在古代其實我們也是有類似機構的,國庫在當時就相當於銀行這樣的機構,當然這是不對民間百姓開放的,通常官員們到了該發工資的時候,就會自己到國庫去領工資,可能讀到這讀者們就會想這部胡說嗎,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國庫去領錢,一去一回平時不用上班啊?其實國庫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實在各地區各省都是有分號的,所以其實官員們領工資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國庫去領工資的,這樣就會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國庫在把當年的收支匯總上去,給朝廷做一個統計。
發展到現在,我們用銀行轉賬的方式領取工資十分的省時省力,在古代車馬很慢,再加上有的官員家裡或者特別偏遠,而領取的地點又是固定不變的,所以領取俸祿之後再到回到家裡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個手機,不用一分鍾,工資就到自己手中,可以說十分的便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