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聚會跳的舞叫什麼舞
❶ 有關土耳其迴旋舞的浪漫傳說
土耳其發行的紀念莫扎特郵票,上邊赫然印上了著名的《土耳其進行曲》的樂譜,這是十分恰當的選擇。 多少年來,人們一提到這首名曲,耳邊便響起了威武雄壯的進行曲音調。聽眾們在熟悉旋律下編織出了豐富的想像中的圖畫:有步伐整齊的軍靴勁健踏過,有英武豪邁的士兵持槍挺進,還有獵獵翻飛的旗幡如潮湧動……。 而音樂評論家卻分析出這是二個精巧嚴密的小迴旋曲。除了明亮的《A大調進行曲》主題外還有兩個穿插的主題,第一個主題運用了斷音與裝飾音,短暫的休止與纖巧的音型,使它富於諧謔的舞曲性格;樂曲一開頭就出現了這個主題,但它不過是陪襯進行曲主題的插曲。第二個主題全部用16分音符快速演奏,流暢靈活,輕盈飄逸,像一條綵帶串綴於幾個主題之間。 兩個性格與色彩不同的插部主題,與雄健明亮的進行曲主題反復穿插,反復出現,形成迴旋不絕的音響溪流;彷彿不盡而來的士兵行進在高山、平原、河川、街巷。在莫扎特眾多的鋼琴作品中,《土耳其進行曲》是一首雅俗共賞的鋼琴小品;它曲調流暢優美,技巧並不艱深,著名的鋼琴大師願意作為自己的演奏曲目,初學鋼琴的人也高興在鍵盤上撫上一曲。兩個世紀以來,這首小曲,膾炙人口,備受鍾愛。 不過,還有不少人不知道它的來歷。以為莫扎特專門以「土耳其」為題寫了這曲名作。其實,它是莫扎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31號)中的第三樂章。按奏鳴曲曲式原則,三個樂章的結構中,最後一個樂章是個活躍熱烈的快板樂章。莫扎特則在這部奏鳴曲中寫下了這個進行曲,並標上「土耳其風」的提示。由此,人們把這個樂章稱為「土耳其進行曲」,並常常單獨進行演奏。 莫扎特寫作這個小曲時,年僅22歲。在巴黎這個當時的歐洲藝術之都,年輕的作曲家,以青春的活力和豐富的想像寫下了明快向上的音調。而這些音調與土耳其民間音樂並無聯系,不過是作曲家天才樂思的絕妙的迴旋而己。
❷ 請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有什麼地道民俗表演可以看
Gar Musichall,不敢說這個地方的演出有多麼的地道,但是作為第一次來到伊斯坦布爾,想要了解當地土耳其的民間舞蹈的話,這里不失為一個入門級的地方。
休閑場所
這家演藝吧的名字叫做Gar,這里近如果說是團隊來的話,他們會有比較特別的歡迎儀式。這里會接待挺多的歐美旅行團。
愛心提示
1.適合伊斯坦布爾或者說是土耳其淺度游的,如果還要去更地道的地方,或者說呆的更久。那這個地方就可以忽略了。
2.開場之前肚皮舞娘會到每一桌去和別人合照,最後是會要大家買照片的。如果你不想買照片,那就禮貌的拒絕就好了。很奇怪的是,肚皮舞娘看到中國人並不會跑過來合照,可能是受過的傷害太多吧。
❸ 土耳其轉舞的何為轉舞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伊茲密爾等地的高檔酒店、餐廳或娛樂場所里,人們常能欣賞到散發著神秘氣息的土耳其宗教舞蹈――轉舞。轉舞,源於土耳其中部的科尼亞,又稱科尼亞轉舞,是一種集體舞,舞者通常為男性。入場時,舞者全部身著黑袍,各自站好位置,上身是白色小褂,下身為白色長裙,腰系黑帶,頭上戴著一頂土黃色的高帽子。舞蹈開始後,身穿白衣黑袍、頭戴土黃色高帽的信徒雙手抱胸,頭傾斜至幾乎及肩,待主祭教士誦讀可蘭經的經文及完成祝禱後,信徒便脫下代表世俗的黑袍,隨著樂隊的演奏舞者將雙臂伸展開來,右手手心朝天,左手手心向地,以左腳為圓心,不停地旋轉。
轉舞的舞者之所以能不間斷地在原地旋轉十幾、二十分鍾而面不改色,是因為他們都經過長期的專業培訓。舞者入場時的黑色裝束象徵著塵世間的萬事萬物,脫去黑袍意味著擺脫凡塵。留下的黑帶,象徵自己的肉體。白褂和白裙代表真主。土黃色的高帽子象徵墳墓。舞蹈動作也有獨特的含義:舞者的右手承接天上神聖的恩澤,通過左手傳遞到世間;以左腳為圓心旋轉,意味著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四季變換和周而復始;旋轉的不間斷,代表舞者距離真主越來越近;轉舞分為7部分,暗示著創世紀的7天。這種舞蹈的創作是為了冥想之用,通過單調、簡單的動作,達到宗教里平靜、冥想的境界。而信徒的旋轉是追求心、情感與靈魂的融合,最終達到與真主的合一。土耳其轉舞也因此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批「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簡稱「非物質遺產」)的項目之中。
❹ 土耳其舞蹈的介紹
土耳其每個地區都有本地區獨特的舞蹈和舞蹈服裝。
❺ 請問幾種民族舞蹈分類介紹
土耳其的民族舞蹈是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地區多種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反映的內容大多是通過模仿大自然的景象,模擬勞動生產動作,表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追求、對宗教的虔誠,以及抒發人們在各種喜慶典禮中的歡快情緒。 土耳其民族舞蹈豐富多采,幾乎每一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舞蹈。北部黑海地帶歡快活躍的賀蘭舞;西部愛琴海地區抒情緩慢的澤伊貝克舞;東部及東南部動人優美的哈拉伊舞和熱情奔放的色雷斯舞以及表現英雄人物性格的巴爾舞,在風格上均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土耳其民族舞蹈的動作,男性粗獷豪邁,女性健美靈巧。其特點是上身多保持挺直,下肢和腳的動作則變化萬千。在舞台上表演時,多為集體舞。男女人數不限,領舞者手拿方巾,邊舞蹈,邊發出「豪普」的喊聲,以示意動作和隊形的變換,站在隊形排尾者,手執方巾,照應舞蹈圖形的整齊。
土耳其民族舞蹈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方式之一。每逢重大節日、喜慶豐收、嫁娶儀式,甚至在工人和農民聚會時,只要有人擊起達武爾鼓、吹奏起蘇爾奈高音管,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從四面八方相繼涌來,手舞絹巾,腳踏鼓點,歡快地舞蹈起來。
長鼓舞朝鮮族和苗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 ~534年)壁畫申,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朝鮮族長鼓舞, 多為女子表演。舞蹈時由舞者將長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有手 持一細竹鼓鞭敲擊鼓面,邊擊邊舞,十分優美。 我國湖南、廣東、廣西的苗族、瑤族也很喜歡長鼓舞。舞者一 般左手橫握小長鼓中間,上下翻轉舞動,右手隨之拍擊鼓面,也 有男舞者將大長鼓系在身前,雙手邊擊鼓,邊舞動。一般打法分 「文長鼓」、「武長鼓」兩種,前者動作柔和;後者動作粗狙,多表現 勞動生活。扇子舞流行於朝鮮族民間的一種舞蹈。據說流傳已近z千年,最初是單人或雙人舞,後演變為群舞。以扇子為道具,主要動作有「活陽舞」和「西蜜舞」兩種。舞者在節奏舒緩的樂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呈現出了濃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稱「白鵬(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間舞蹈,流 行於雲南紅河南岸哈尼族地區。相傳與紀念當地人們認為象徵 和平和自由的白鵬有關。系一神集體舞蹈,舞者身穿白衣,雙手 持羽毛扇,舞時揮動扇子,模仿白鴨飛翔姿態,動作優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農樂舞 朝鮮族民間傳統舞蹈。歷史悠久,由獰獵勝利後的舞蹈演變 而來。農事開始或結束時多跳此舞。流行於延邊地區。原來朝 鮮族農村申盛行農樂隊,用小鑼召集勞動,集合以後以農樂旗引 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頭,人們排成隊型 從事勞動。勞動中有人領唱勞動號子,按節拍共同合作;休息時, 人們圍成一圈,在鑼和長鼓的伴奏下起舞。勞動後仍然跳舞回 村。舞時,舞者把長鼓懸在身前,左手持手鼓拍擊鼓面,右手持棍 敲擊,兩手交錯進行,邊擊邊舞,變化多端。女子舞時,手持一把 小單鼓,舞姿歡騰優美,充滿活力。男子舞時,頭戴「象帽」,帽頂 安有長約3尺(最長的有丈余)的「象尾」紙條。轉「象帽」是最精 彩的部分;一面擊鼓,一面用力甩動頭部,眼球滾動,優美動人, 使「象尾」繞身體旋轉,舞姿健美,風格活潑,由慢轉快,形成高 潮。伴奏樂器有長鼓、法鼓、小鑼、大鑼、瑣吶、胡笛等,舞蹈動作 變換都由小鑼指揮。麥西萊甫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麥西萊甫」是一種最有廣泛群眾 基礎的維吾爾族歌舞。根據地城不同,「西萊甫」又分為許多種 類。以喀什地區麥蓋提縣一帶的「多郎麥西萊甫」最負盛名。它 的音樂是「多郎木卡姆」,用多種傳統民間樂器演奏,配有以情歌 和歌謠為內容的傳統民歌。它的舞蹈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形 式。舞蹈反復五六輪後,即進入娛樂階段,其內容有敬茶、對詩、 奪腰帶、唱民歌、判官司等。「多郎麥西萊甫」的內容一般有六種: 即節日麥西萊甫,喜慶麥西萊甫,集體麥西萊甫,邀請麥西萊甫、 賠情麥西萊甫、和解麥西萊甫。從形式上看,有同行間輪流舉行 的麥西萊甫,有郊遊麥西萊甫,有少女、少婦之間的麥西萊甫,也 有同齡人之間冬季舉行的麥西萊甫。
❻ 土耳其 轉圈圈的舞蹈叫什麼名字啊
就叫做土耳其肚皮舞。土耳其的肚皮舞可是全世界聞名的,讓全世界的遊客都為之驚艷!你可以搜一下土耳其肚皮舞,就能找到很多有關的資料和美麗的舞蹈視頻了!
配上節奏強烈熱情奔放的土耳其舞曲,美麗性感的舞女隨著激烈的旋律,配合高難度的技巧的動作,將土耳其肚皮舞的嫵媚驚艷發揮到極致!
其實肚皮舞的發源地並不是土耳其,它是源自古埃及,並且是皇室的舞蹈。肚皮舞是充滿女性味道的舞蹈,跳舞的過程中,你可以任意表現自己,當然也很性感。在中東人們都稱它為東方舞,凡是女性都可以跳得似模似樣。
肚皮舞在演繹的過程中,劃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族舞,一種是表演舞。民族舞講求形式、習俗、傳統和舞姿。表演舞則是個人的發揮和創意,適合在舞廳或者酒廊表演,無拘無束自由瀟灑。在土耳其,這種舞蹈早已演化成為純粹得表演舞蹈。
從舞蹈的動作和對跳舞者的要求來看,肚皮舞更加接近自然,因為肚皮舞的動作和無不都是出自自然隨意,對身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其它舞蹈都要從小學起,要求腿長,身材苗條等等,肚皮舞卻完全不受年齡和體型的限制。
事實上,也有很多人誤解肚皮舞。因為舞蹈者利用肚皮擺動臀部、腹部、胸部,並且妝扮得性感迷人。但是,肚皮舞其實是一種具有文化特色得舞蹈,好象唐朝的宮廷舞蹈一樣,曾經也是倍受青睞的皇家舞蹈。
肚皮舞沒有芭蕾那樣高不可攀,也沒有迪斯科那樣瘋狂放肆。但是目前,肚皮舞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流行,也許是因為它的簡單隨意,也許是因為它的輕松愜意,也許是因為它能讓人輕松簡單的抓住快樂!
❼ 土耳其火舞舞蹈團的肚皮舞是誰跳的
土耳其肚皮舞皇後希娜姆!
❽ 土耳其旋轉舞的介紹
土耳其旋轉舞的宗教
土耳其中部的Konya,是該國著名的宗教聖地,是伊斯蘭教神秘教派的始創地,創教者名Mevlana。他是十五世紀時的一位偉大詩人及哲學家,此宗教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旋轉舞蹈。順理成章,Konya也是旋轉舞的發源地,外國旅客卻絕少前往。
現在到Konya,仍可看到紀念Mevlana的廟宇、其埋葬的墓地及衣冠冢,在旁邊還有其它聖賢的臘像,可惜沒有外文解釋。
旋轉舞的哲理是:他們相信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旋轉,人的構成分子也與宇宙中的地球和星球一起旋轉,人出生至逝世,從年輕、長大、老去,都是一個循環,是生生不息的,猶如旋轉不停。他們便利用自己的旋轉達到與神的溝通及接觸。可能你對此旋轉舞也有印象,跳舞者穿著白長袍及戴上啡色高帽子,他們轉身時,白袍轉成圓桌子般,十分漂亮。他們進行的儀式稱之為Semaz,但並不易看到。
一般先由一位長老帶領一群舞者入場,敬禮後脫去外袍,便開始旋轉,右手向上,表示接受神的賜福及接收從他而來的能量;頭向右側,表示沒有了自我,及完全接受神的安排;左手向下半垂,手掌向下,表示將神所賜的能量傳於大地及其它人民,廣播於世間。他們不停地轉,直至轉至頭暈腦脹,他們認為在自己半昏迷時,便是與神最接近的時間。許多前往此城的人,必想欣賞當地的特色舞蹈,看全男班的舞蹈員在台上轉呀轉的。
在伊斯坦布爾也有一博物館有此儀式公開讓人參觀,但每月僅幾次,所以要看能否剛好在適當時間前往。前數年成龍的一出電影便有土耳其旋轉舞的畫面。
❾ 土耳其肚皮舞的介紹
說到肚皮舞,人們總容易聯想到色情和誘惑,因為想像中那些艷麗豐滿的舞娘,激情撩人的音樂,閃爍不定的燈光,不是誘惑是什麼呢?但是在土耳其真正看到舞蹈家表演的肚皮舞時,看到的不只是跳舞,而是生活,是藝術,是讓生活充滿激情和陽光的運動。
❿ 什麼是Salsa舞(風情拉丁社交舞)
Salsa舞(莎莎)是當今世界最流行的舞蹈之一,是一種風情拉丁舞 ,也是一種社交舞。 風情拉丁舞發源於拉丁美洲,主要包括Salsa、Merengue、Bachata、Chachacha等舞種。它的熱情浪漫、自由奔放和性感嫵媚,讓一向謹慎內斂的中國人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沖動。與競技、表演型的國標拉丁舞有很大不同,它更加簡單易學、輕松自然,而且不需要舞蹈基礎,也無需固定舞伴,非常適合商務聯誼活動和輕松浪漫的聚會等。 Salsa舞最大的魅力在於熱情歡快的拉丁風格的音樂和時而纏綿、時而奔放、變化隨心的舞步,動作設計上花樣百出,令人眼花繚亂, 難度卻適合半路出家的業余愛好者。男士可以盡顯瀟灑、幽 默、多情、熱烈的一面,女士則可展現俏皮、率真、性感、嫵媚等特色。 通過不多的學習和練習,Salsa舞就能充分發揮自己性格中平時沒有表現機會的部分,大概是它最吸引人之處了。這種舞蹈和其它舞蹈不同,它的魅力在於不僅可以在舞台上進行激烈的比賽和精彩專業的表演,同時還可以在舞池中享受音樂,自由舞蹈,通過Salsa你可以認更多的朋友。 Salsa舞已成為越來越多人釋放壓力,享受音樂、舞蹈的快樂源泉。Salsa舞塑形效果極佳,可帶動全身性耗脂,是一種健康、美麗的有氧運動。 讓我們在熱情似火的舞蹈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動感與風情! 註:Salsa起源與發展 Salsa是西班牙文字,按字面譯為"調味醬",拉丁美洲人特別喜愛、帶有辛辣味的蕃茄醬汁。 Salsa舞就如其名一樣,熱、辣和充滿古巴風味的拉丁特色。Salsa舞大約上個世紀60年代發源於古巴。最初流行於拉丁美洲地區,之後Salsa熱潮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世界,拉美、歐美國家早已形成規模,近十幾年來在亞洲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等地也盛行起來。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世界性、全國性的Salsa節,Salsa大會,組織大賽等。SALSA舞在中國大陸,最早幾年前開始在北京和上海盛行,近兩年在深圳、廣州、成都、青島、南京等越來越多的大城市中推廣並流行開來。